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0479|回复: 37

汉字被简化及拉丁字母化的背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7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过八十年代中小学的人可能都记得,当时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上是明确说:汉字进行拉丁字母化是汉字改革的最终目标。

现在的语文课本是不是这样讲的,我没看过。

现在可能很难相信会有那样疯狂的政策,不过的确是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文化圈内文字完全被拉丁化的并不是没有。

今天的越南人生活在越南估计就感觉外国一样,所有一百年以上的建筑与书都是汉字,但现在已经不认识一个,所用文字全是字母了。

好多越南字母词汇发音与汉字完全一样,但越南人已经无从想起背后的文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化的文化力量所推动的文字改革


簡體字是耶穌教集體的產物:1955年,中國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負責拉丁化中國的文體,正副主任,50%是耶穌教信徒,成員34%是耶穌教信徒,其中周有光為主幹。其一個月即簡化了三分之一的漢字。據回憶,有時候一個漢字想不出來如何簡化,睡了一覺起來,忽然腦袋靈光,這個五千年的歷史的漢字就被簡化了。

該委員會的工作就是要廢除漢字,使用拉丁文來miaohuihanzi(描繪漢字,看到了嗎)。例如 毛澤東,將被弄成maozedong。這樣過兩代,拉丁文普及,成了習慣,後代就和“萬惡的漢字”和所有的歷史“隔絕了”。中國就成功啦。

簡化字本來是在耶穌教眼中的過度產物,拉丁化才是其最終目標,只不過在80年代被停止了進程。沒有人總結反思。

耶穌教最虔誠的信徒之一周有光被耶穌教學者美化成:漢語拼音之父,讓中國人都感激他。
发表于 2014-10-7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化字据说古代民间大量存在,现在将其官方化了。
  拉丁化应是始于清末民初?大量学习引入西方体系的时期。

  不管现在怎么看,不排除当时的精英们希望带来正面作用。
发表于 2014-10-7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记得八十年代的课本这么说过,也许是某些课外读物的观点吧。

80%的简体字在50年代前已经在民间存在。可能有些字的简化有缺陷,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几十年的流通和使用也没有任何不方便。熟悉简化字的人读繁体字很容易,我九岁的时候第一次看繁体字的书能认出大部分字,说明了简体字是有传承性的。但是也没有再简化的空间了。
发表于 2014-10-8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我老公都是80年代上小学的那代人,都对Bay说的课本上这段话印象很深,是在高中课本上(上高中应该是90年代初了),当时是放在关于“六书”的内容中,“六书”即汉字的造字来源如“象形”“会意”“形声”等等,然后在最后一段,突然出现了“汉字最终要走拼音化的道路”的结论。很多年后这还是我们取笑当年语文课本的一个经典段子。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和我老公都是80年代上小学的那代人,都对Bay说的课本上这段话印象很深,是在高中课本上(上高中应该是90 ...
大猫宝 发表于 2014-10-8 13:37


看来我们是同时代人。关于取消汉字的那段话,就是在正式的语文教材的这个章节中,这是一个很正式代表官方的关于汉字的来源及结局的文献。不是什么辅导书。

当时没有感觉。

现在想起,才明白它们的野心太大了。
发表于 2014-10-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拼音是不是他们的产物?
发表于 2014-10-9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10-9 01:02 编辑

回复 6# 大猫宝

原谅我抬杠, 我的年龄看来只会比你们大, 读的高中语文的确没有"六书"的内容, 汉字拉丁化这样争议很大的个别专家的观点如果上了人教版的正式教材我真的会吃惊, 不是因为观点, 而是因为太不严肃. 另外你们用的是人教版, 还是苏教版? 我用的是人教版. 这是网上查阅到的, 正式的人教版教材里一直也没有汉字六书的内容, 选修教材里有, 而选修教材里什么私货都有: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各册各单元均无对汉字六书的介绍。现行人教社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未提及。令人欣喜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中有一个单元知识的简要讲解,北京即将使用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梳理探究”单元中有《优美的汉字》的一文,对汉字的起源及发展有一个简略的介绍,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中,有“神奇的汉字”一章。"

回归正题, 从我在海外督促小朋友学习中文的体验, 汉语拼音对普通话的传播和汉字简化对中文的方便传播功德无量。 我的孩子在高年级都选修马立平中文, 就是只认字, 不学拼音, 但是低年级的时候都是上的标准中文, 就是有拼音的中文, 对他们掌握普通话里的各种细微发音差别和四声非常有用。我家两个孩子中文发音都很标准,没有洋人发音,一方面我和他们的爸爸普通话说得比较好,另一方面重点抓了他们的汉语拼音学习也有关系。老人里我妈妈学过拼音,我妈妈普通话就相当标准,虽然她是南方人。现在我妈妈电脑输入也很快,婆婆没学过拼音,输入中文就麻烦。

汉语拼音的作用不是汉字拉丁化, 而是规范化汉字的读音, 帮助你有标准的普通话发音. 从汉语拼音的设计看, 它是无法也没有打算代替汉字的功能的,就靠百来个发音组合怎么代替那么多的汉字?除非以后普通话不再是统一官方语言了, 那么汉语拼音不学也罢, 但现在我劝你们还是让你们的孩子学, 因为普通话长期看来会是通用语言。抱着过去的东西不放, 无取舍地敌视和妖魔化一切新事物, 和西北某族人坚决抵抗学汉语与时俱进其实异曲同工。

贴一段百度百科里的话,应该是官方文件:

要妥善处理好汉语拼音和汉字的关系。《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文字方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拼写和注音工具,“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不会取代汉字,汉字也不会走拼音化的道路,近30年来我国的汉字政策始终是“保持汉字形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推动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主动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使社会充分认识到《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辅助工具,主要在飞机班次、火车车次、产品型号、汉字语音排序检索,以及外文语境中称说中国人名和地名等汉字不便或不能发挥作用的场合,辅助汉字发挥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90年代之前,消灭汉字,走拼音化是既定的国策与方针,不是学术问题。

CCED与河南人五笔输入法等汉字处理技术的出现,拯救了汉字。

95年之后中文网络的出现及爆发式的发展,彻底地让消灭汉字,让汉语走拼音化的迷梦破产,使中国文字免除了广南(即越南)的恶运。

通过法律法规消灭汉字的路子没有走通,所以在8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强调英语的至高无上,试图以其来削弱以至于取代汉语。

这是过去七十来年的汉字命运。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本世纪文字改革的历史,第一次关于汉字问题的论争,是在“五四”前
后、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场争论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随
之而来的是推行“国语”,创制和完善汉字的表音系统。第二次论争发生在30年
代,是在大众语论争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背景下展开的。这场论争导致了最初
在国统区、其后在根据地进行的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汉语拉丁化实验。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后的50年代,在全面开展文字改革的背景下发生了第三次论争。

  建国后,文字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列入了国家的议事日程。
1949年10月,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文字改革组织———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诞生,
它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1952年2月,新中国第一个主管文字改革工作
的国家研究机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并提
出中国文字拼音化的方案;整理汉字并提出其简化方案。1953年10月,设立中共
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指导文改工作,1954年10月,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字改革命名的政府机构。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
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在会议上作了《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的报告,报
告中正式提出了文字改革的方针和任务。他说:“我国人民已经有了文字改革的
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毛主席在1951年指示我们:‘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
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又指示我们,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
实行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各项准备,这
是文字改革的正确方针。”

  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指示》
提出的文字改革的方针是:“汉字必须改革,汉字改革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
而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
各项工作。”从此中国文字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开展阶段。

  汉字树大根深,基础牢固。汉字的改革是一件大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牵连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未来文化的发展。面对这件关系千秋万代的大
事,在研究和制定《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的过程中,有关专家学
者及有识之士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了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论争。

  
《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

  汉字改革应该走拼音方向,这只是解决了方向问题。在这个前提之下还有一
个走怎样的拼音道路问题,这是方案问题。方案之争的焦点首先集中在采用什么
样的符号上,也就是字母形式的问题。清末以来改革汉字的方案层出不穷,符号
也各有特色。主要有速记式、笔画式、拉丁字母式几种。处于竞争核心的是汉字
式的笔画符号和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是文字改革的中心工作,1949年末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
北京成立后,便着手进行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1952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
委员会成立后,制定拼音方案的工作正式提上日程,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内设立了拼音方案组。

  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一文中回忆说:“上海解放后不
久,我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业余参加倪海曙主持的上海新文
字研究会。大约在1952年略早,倪海曙告诉我,毛主席到苏联问斯大林,中国的
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主席
回到北京,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研究制定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

  从1952年初到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持试制民族形式即汉字
笔画式拼音文字方案的工作,但一直没能取得圆满的结果。叶籁士回忆说:

  文改研究委员会曾经用了整整三年时间集中大部分力量研究、拟定过多种民
族形式的方案,毛泽东同志看了都不满意。他要求民族形式的拼音字母要比注音
字母更简单。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同志研究了世界上各种字母产生和发展的历
史。最后,他说民族形式字母不要搞了,还是采用拉丁字母。他说拉丁字母是世
界最通行的字母,也比俄文字母和其他字母好看。多数国家所用的字母都不是本
民族发明的。1956年1月,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同志
在会上作了关于文字改革的发言。后来毛泽东同志讲话,讲话中开头一段是这样
说的:

  “会上吴玉章同志讲到提倡文字改革,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
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
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以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
吴玉章同志在这方面说得很有理由,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20几个,向一面写,
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
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讲,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
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
但是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
是久已通用了吗?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
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的好东西,对我们有用
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
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东西就欢迎。只
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

  毛泽东的这种转变,为汉语拼音字母形式的选用重定了基调,使得在几年中
反复争论而举棋不定的字母形式问题终于有了结论。周恩来总理在会议总结发言
中,代表中共中央表明:“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1956年1月27日,中共中
央作出正式的文字批示:“中央认为,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比较适宜。”
从此汉语拼音方案的研制从以汉字笔画式字母为主到各种形式方案的全面摸索,
最后转向采用拉丁字母阶段,加快了制定、公布方案的步伐。

  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公开征求意见。

  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拼音方案组对民族形式问题进行讨论和研制汉语
拼音方案的同时,社会上不少热心文字改革的人也在潜心探索研究,试图通过自
己的努力,拟制出一套更完善的汉语拼音方案。到1955年8月为止,中国文字改
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人士提交的汉语拼音方案655种,国内外群众来信4000多件。
群众意见来路广,创议多,反应十分热烈。

  从讨论以及来信的内容来看,大多数人热烈支持汉语拼音化并且同意采用拉
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工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的一大喜事。他们盼望拼音方案
早日公布,及早推行。当然也有许多不同意见,主要是在是否采用拉丁字母这一
原则问题上存在分歧。

  分歧之一是:主张采用音节文字。

  金东生在《拉丁字母的缺点》一文中指出:分散性是拉丁字母最大的缺点,
是无可救药的。拉丁字母拼写汉语音节其形状是分散的,不能一看即知是哪几个
字母组成一个音节。拉丁字母复杂,包括:拼写方法的复杂,省略方法的复杂,
字体的多样化,词儿连写方法的多样化,字母本身笔画复杂等。要解决汉字的困
难而又避免拉丁化的缺陷,唯一的途径就是采用音节文字(共用408个音节字
母)。

  分歧之二是:主张采用俄文字母,全盘“斯拉夫化”。

  林祥伯从当时我国和苏联的关系出发,认为汉语拼音应采用俄文字母,以利
中苏文化交流。

  陈出新认为俄语字母比拉丁字母简洁丰富,足以描述汉语。

  王敬骝认为在选择汉语拼音文字的字母时,应该考虑到它在为少数民族创立、
改进和改革文字中的作用和意义。

  为了解决没有拉丁字母来代表普通话的音位的矛盾,有人提议采用一些斯拉
夫字母。考虑到上述这两个因素就不如干脆不用拉丁字母,而全盘采用斯拉夫字
母。

  分歧之三是:主张采用民族形式的拼音文字。

  康郎说,我主张民族形式的拼音文字。民族形式也就是本民族固有的、习惯
了的形式。根据现有汉字来制定方案不等于硬搬方块汉字,而是一个研究创造的
过程。即是从现有汉字中取其精美的部分,或加以简化,加以改造来制定方案。

  程刚认为,拼音文字没有群众基础,学习与使用要发生很多困难与问题,建
议在现行汉字的基础上实行文字改革。

  林起认为,拉丁字母是欧洲的文字,对于我国来说采用它是和民族历史悠久
的文化不合适的。拉丁文字最大的缺点是书写起来太长太费时间,笔画也不是很
清楚。因此他主张创造汉字笔画的新字母。

  于飞认为,我国文字改革最好根据汉字的结构形式制定结构式的拼音新文字。
结构式拼音文字是以几个音素符号结构成文字的单位符号,再以单位符号组成词,
积词成句。结构式拼音文字读起来比音素化拼音文字快,少耗眼力脑力。使用结
构式拼音文字可以发扬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优点,更有力地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
信心。它最适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文字向前发展的方向。

  工人张家裕说“简化汉字比拼音文字更方便”。

  此外,在草案的技术方面还提出了一些意见。

  根据各界的意见,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委员会在1956年4月到1957
年10月期间,召开了十次会议,讨论和修订《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以后又
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审核修订。在1958年1、2月间召开的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正
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从此汉语拼音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必不可少的语文工
具。

  1958年1月,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当前文字改
革的三项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关于汉字
的前途,周恩来说:“它是不是千秋万岁永远不变呢?还是要变呢?它是向着汉
字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还是被拼音文字代替呢?它是为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所
代替,还是为另一种形式的拼音文字所代替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做出结
论。”“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争鸣,我在这里不打算多谈,因为这不属于当
前文字改革的范围。”

  从前面引用的毛泽东的指示和这段周恩来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意见并
不完全相同。关于拼音化的方向,毛泽东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他认为简化汉字是
为了目前的应用,推广普通话、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为实现拼音化作准备。
周恩来则认为对汉字的前途不忙作结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现实的
语文问题。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结合周恩来的意见,就形成了中国文字改革分两
步走的构想:第一步完成当前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第二步实现拼音化。在1986
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之前,一直实行的是这个方针。

  50年代这场关于汉字改革的论争的结果是:一,努力创造一个统一民族语的
环境,即推广普通话;二,改善汉语这个交际工具,即公布规范化的简化字;三,
制定汉字的标音系统,即《汉语拼音方案》。后来有人在总结文字改革工作时,
在充分肯定其成就的前提下,指出其缺点是:

  (1)实现汉语拼音化本来是个复杂的学术问题,可是过去在相当的程度上
被当成了政治问题。毛泽东提出的走拼音化道路的观点不容讨论,这就窒息了学
术的研究。这样做表面看是舆论一律,而实际上要不要实现拼音化的问题并没有
解决。(2)受了走拼音化道路的影响,对三项任务的认识有片面的地方。比如,
简化汉字被看成是实现拼音化之前的权宜之计,只是“以利目前应用”,而没有
当成关系到十几亿人口和子孙后代的百年的大计,致使有的问题考虑不周。(3)
对文字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中有时急于求成。
发表于 2014-10-9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10-9 01:53 编辑

回复 10# bay

bay版主, 你说的既定国策的证据是什么?是否有法律,文件?因为我也是那个年代过来的,我还见识过很荒唐的过于简化的汉字,但很快就纠正了。国家掌权者也不是傻子,方便流通对国家的稳定有利,拼音化会带来多大的社会波动。

五笔字形我也学过,的确打字快, 但很快就忘记了,而拼音输入法忘记不了。对很多人来说,是汉语拼音让他们真正学会了汉字输入。

注:bay版上面转贴的文章容易让人误解为当局是支持汉字拼音化, 其实这些讲话都是在讨论“汉语拼音方案”该用什么字母形式, 而这个方案不是文字方案,是注音方案。同时进行的还有汉字简化方案。从今天来看,当时注音方案选用了罗马字母是有远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几年前的人大还是政协提案,现在起来可能会觉得滑稽,不过在30年前是不被质疑的。从他写的提案中可以管窥到90年之前消灭汉字的雄心壮志。



编号:建议1070号
建议主题:汉字拼音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可行的。
建议类别:科教类
建议人: XXX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提交时间:2009-10-12 15:19:56
内容: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国学大师蔡元培,文学巨人鲁迅、郭沫若、茅盾,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语文学家陈望道,著名人士冯裕芳和香港大学教授许地山、马鉴、陈君葆等历史遴选出来的无数的民族精英,都高瞻远瞩,极力倡导推行拉丁化汉语拼音文字。在1951年,毛泽东指出:“汉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他们的远大报负和崇高的政治理想至今未能得以实现,我觉得按照毛主席的既定方针,汉语应当拼音化,就可以解决好多问题,不用标声调,本来汉语就是南腔北调的,按照一词一音一意的原则,如遇到同音词,可以扩充词素,当然先要找到基本的单词,加以固定。总之需要像英语一样编一个大辞典,将汉语单词重新编排,比如:一亿,可以扩充为一个 亿单位,可以拼为yige yidanwei,yige 的另外意思一哥将被去除,还比如:一直,将被规范写为yizhi,其他一致、抑制、意志、已知、医治、移植、以致,将被扩为一致都、抑制住、意志力、已经知道、治疗、移植入,以至于,拼音为yizhidou/yizhizhu/yizhili/yijing zhidao/zhiliao/yizhiru/等加以区别,如果有歧义将会被去除,总之一词一意一音是可以做到的,现实生活中需要改变许多说法加以配合。虽然会麻烦一点,但意思会很精确,而且对日常汉语交流影响不大。
我真怀疑那些所谓专家都是吃干饭的,汉语拼音化只要认真研究,是可以做到的,我呼吁如果有对汉语拼音化感兴趣的朋友赞助我50万元,那我将辞职用我全部的精力为全国人民编一本拼音化的汉语词典,造福大众。
  我不主张废除汉字,可以在过渡阶段一语双文,同时使用拼音文字和汉字,到了条件成熟,可以单独使用拼音文字时,汉字将在高级研究领域得到保留,汉字将是发明新拼音单词的基础。
汉语拼音化老百姓更易接受,我看大老粗,文盲学拼音文字最快,这种文字最适合基层劳苦大众,简单易学,使用方便,和国际接轨,如果我国还有文盲,那就汉语拼音化吧,将会使广大劳动人民受益无穷,将会大力推进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的汉字拼音化成功后,将会掀起世界汉语热,更有利于汉语的推广和普及,汉语的语法简单易学,到时候,我们将很快提高全民族素质,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议: 继续研究并推进汉语拼音化进程,编撰规范拼音化汉语词典,制定规范汉语语法,实行一语双文,利用拼音化汉语大力扫除文盲,大力向世界推广汉语,使中国人用上使用自己语言的科学化、标准化、简便易学的汉语拼音文字。
发表于 2014-10-9 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10-9 01:48 编辑

政协还有过恢复繁体字的提案, 记得有一次是宋祖英提的。
------------------------------------------------------------------
拼音化后老毛看不懂自己的毛选了!

  中国文字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方向的话没有原
件,是通过别人的口传出来的。到底是不是毛泽东原话
,那就天晓得了。
  当时主持中央工作刘少奇主席,雷厉风行地把毛选
拼音化,其结果是:老毛看不懂自己的著作了!精灵的
周恩来总理,灵机一动就宣布了:拼音不是文字。
  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规定《汉语
拼音方案》不是拼音文字的原则。汉字在历史上有过不
可磨灭的功绩,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
。”
  毛主席不赞成汉字拼音化:“现在有人讲汉字要拉
丁化,我是不赞成的!”“在延安我们就考虑过这个问
题,得出结论是:象形文字是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遗产
,拉丁文字是根本无法替代的。”
  毛泽东: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
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中国人不采用我们的拼音
符号,因汉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
  汉字是音义结合体,取音而舍义,得不偿失。高度
简洁的汉语发音最短!汉语的单音节包含着多种词义,
必需采用表义汉字才能作区别。这就是汉语护佑着汉字
,无法走向拼音的根本原因。
  周恩来更加保守。简化字的诞生说起来似乎是一种
过渡,实际上是拖字诀。这一拖,到了2000年就彻底取
消了文字改革的观念。”
发表于 2014-10-9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尔盖·齐赫文斯基院士:1949年毛泽东谈拉丁字无法替代汉字

  据国际先驱导报、俄新社联合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建国55周年之际,谢尔盖·齐赫文斯基院士又一次来到中国。作为前苏联驻华总领事,他是1949年苏联驻华最高长官,1949年和1999年的国庆观礼台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当《国际先驱导报》和俄新社对他进行联合采访时,他愉快地回忆起了55年前中苏建交的前后。 报道中有一段是:

  毛泽东就像一位哲人

  我感到周恩来很务实,思维敏捷,他能够控制局面和立即解决问题。在中国领导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他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的人。当时周恩来领导着帮助中国修复铁路的苏联专家,国民党撤退时破坏了铁路,斯大林把前铁道部长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科瓦廖夫派到中国。

  1949年6月的一天,科瓦廖夫到总领事馆找我并问道:“想不想见毛泽东?”我说:“想倒是想,可毛泽东愿意不愿意见我呢?”“当然,他请你今晚去作客。”

  毛泽东当时住在北京郊区的西山。在警卫的陪同下我们乘车来到了毛泽东的驻地——双清别墅。别墅在山上,四周被松树环抱,那里的气候比较凉爽。周恩来、刘少奇和司令员聂荣臻迎接了我们。

  我们聊了会儿,突然所有人都不说话了,并转身向左边望去,一个身材魁梧的人慢慢地走上中式拱形桥。科瓦廖夫和我迎上前去,毛泽东长时间地握着我的手,询问我是谁,在哪里学习,到中国多长时间了。

  然后大家步入饭厅,坐下边吃便饭,边讨论国内形势和战局。晚餐的气氛很随便。

  饭后,科瓦廖夫、周恩来、刘少奇和翻译都集中到桌子的另一头,将各种修铁路用的资料摊在桌上研究工作。我和毛泽东留了下来。我接二连三地向毛泽东提出种种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与我的论文有关的问题(1945年我在莫斯科大学进行了论文答辩),论文题目是孙中山的对外政策和他的三民主义。毛泽东写过纪念孙中山的文章,所以我向他询问有关情况。毛泽东对我详细地评价了孙中山,认为他是个伟大的革命者、民主主义者。

  这个题目谈完了,可科瓦廖夫他们还在桌子那头忙着。我又向毛泽东提起中国19世纪末清朝的变法维新运动。我写过这一运动领导人康有为的传记。毛泽东同样滔滔不绝地回答了所有问题,并肯定了我的观点。

  毛泽东就像一位哲人,有很深的内涵,很自信,能够左右局面。我还看到,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他享有很高的威信。

  毛泽东的知识之渊博令我惊讶。他甚至知道,苏联试图改革中国的象形文字,改用拉丁字母拼写。我的老师、已故院士阿列克谢耶夫与中国学者一起研究过这个问题。毛泽东了解这件事,他说,在延安他们考虑过这个问题,得出结论是:象形文字是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遗产,拉丁文字是根本无法替代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9 07:43 , Processed in 0.0420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