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6-16 22:46 编辑
这个问题, 我是这么理解的。古代求学的人, 大多生活是比较有保障的(当然也有特例),不需要为工作操心,担心只是如何做官和士大夫。而且古代学生的年龄也比较大, 比如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 这时候有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自己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有以苦为乐的能力。
今天的父母和学校把三四岁的孩子就逼着学习, 与其说是为了求学, 不如说是为了求生存。这种逼迫学习的方式,其实是学徒式学习的方式,和过去的穷人把小孩子送到铁匠铺吃苦做学徒没什么两样,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在社会上抢占一份资源。真正开始明白要求学, 要等孩子大了, 明白除了生存需求还有更高需求, 有的孩子开始自己有求学的需求。
欧美学校之所以快乐教育成了普遍,也和他们的社会资源有关系,等他们的资源枯竭,学徒式的教育又会成为普遍, 如同他们二战前的情况,那时候欧美学校的体罚普及。
当然学徒也有快乐学徒和不快乐学徒,和师傅的水平有关系。但几个好师傅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