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1800|回复: 46

清静经释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1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钧钧妈 于 2014-4-21 15:36 编辑

清静经本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清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既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第一章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老子在清静经一开始,先要告诉我们天地万物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在生化着一切,有股能量在摸得到、看得到的形象之外,也在目前科学所能检验的范围之外,但它却生化出世上所有的万物,万物都是根据牠所赐予的造化规则才能生生不息的。

现代的教育让很多人只相信科学所能见到的事物,举凡现代科学还没有能力证明的事,都说是「没根据的!」或说是「不科学的!」然而人类自称的「科技尖端」真的是万能了吗?真的能看到宇宙所有的真理了吗?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吧!如果把地球从生到灭的寿命比喻为一天,那么人类拥有科技的时间,也不过才出现在两秒钟前的事罢了!这两秒钟的科技发展到底是「尖端」?还是依然在幼儿园的阶段呢?仅仅只是这样的阶段,却把不能证明的事都说是「不科学」、「不存在」是否犯了狂妄的毛病呢?

就像人类的「爱」吧,这个字从人的外表上是看不见的,纵然开刀也看不见的!那么我们可以说「爱」都是「没根据」、「不存在」的吗?不行的,因为虽然检查不到,看不到、画不出来,可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身中感觉的,你也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表情、行为等,感觉到一个人的内在有着浓浓的「爱」存在着!所以不要以为眼睛看不到,或科学检验不到的东西,就说它必然不存在。持这种看法的人,本身就非常不科学。

「大道」虽然在形象外,但它主宰着一切,它甚至生育着天地。「生育」是万物中一种永不停息的造化过程,凡物都在不停的变化,都在由这个现象变化到达另外一个现象的过程中,这个变化过程简称为「生育」。大道分分秒秒都在永不停息的造化着世上的万物,老子用「生育」来表达这个妙不可言的过程。

而这个生育过程是如此的精密,好比我们都由一个简单的细胞开始分裂出来的,而最后竟能分裂到一样有四肢、有头脑、眼睛、鼻子,且都长在同一个位置…聪明的人观察到这个现象,都会知道其中必然有一个东西在后面主宰、控制着人类一切的造化方向,不然如何能造化出完全相同,且如此精密的结果来呢!那个无形却能控制着万物造化方向的主体,古人称它为「道」。而这个「道」的造化规则赋降在万物的身上时称为「性」。

此处老子用「天地」这两个字,是以万物之最大者来做个比拟。意思是说,连这么大的天地都还是由无形的大道所生育的,那么由天地所蕴化的那些微小的人或物还用说吗?当然他们也是由大道所生化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日月」是阴阳之最大者。形体之最大者就在天地,而阴阳之最大者则在日月。这日月之所以运行不紊,其所依靠的,也是蕴藏在大道里面那个不变的法则。

「无情」是无私的意思,是不假造作思索,也不会偏袒谁,很自然就会发生的一种变化规则。犹如物理化学的规则一样,它不会偏袒谁,任何人依照一定的条件去实验,都会获致相同的答案。在验室里,如果你将一滴水滴进整桶的盐酸里面,马上会爆炸!坏人去滴会爆炸,好人去滴照样爆炸!它不偏袒谁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无情」。

大道虽无情,但是它有着一定的规则在造化着,其力量甚至可以生育天地,也可以运行日月,言外之意是说,连阴阳之最大者都还得靠这大道来主宰其运行,何况那些比日月更小的其他东西呢!

以上这两句「生育天地」及「运行日月」,是在凸显天下所有一切万物的造化与运行,都是靠大道来主宰的,它虽无形,它虽无情,但它确实存在,且有无比奇妙的智慧与力量!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名」是人用来区别万物时所用的称谓,但大道在这些名称出现之前的亿万劫前就已经存在了,因此不论你称呼它什么,一点也改变不了它的本质,它仍然按照已经运行了千秋万载的规则,不断的往前推进!道是万古如斯的定律,是恒定不变的法则,不会因为人们称呼它什么而有所改变的。

相形之下,人们的心量就差得多了,如果你称某人为「董事长」、「总经理」他就显出高兴的样子,觉得很有面子;如果你称某人为「工友」、「打杂的」,他就不高兴,工作起来就意兴阑珊。现在的人去应征个小小的打杂职务,名片上也要取名为○○工程师,做起杂事来才起劲,讲给人家听才有面子。大道就不同,不论你称它什么,它不会为了这个虚名再多努力一点,或是稍有一点懈怠,它永远依照自己千百万年来的步伐,按步就班的往前推进、往前造化。所以说:「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有个东西,它虽然没有形象,但它具足了一切的智能与规则,万古如斯不停的变化着,它造成万物由生到死所有一切的变化过程,生生不息、永无止境。这个莫可名状的真宰,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它为「道」吧!

老君用这段话告诉我们,有形生命的背后,还有一个无形主宰存在,那主宰虽然看不到,却比有形的万物更具体、更重要,那才是我生命的本源与出处。只有那个本源,才是一切学问的根本。而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实际上却已经处在最末端了。但人们做学问常以看得到、摸得到的才认为存在,这样的做学问态度不免有所疏漏。

孔夫子在易经系辞传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他把这个无形的「道」,解释得更确切,把不好表达的道拆开来,用「阴阳」的造化规则来表达,而阴阳这两个字就是「气」!新时代的人喜欢用「能量」这两个字来称呼道,而所谓「正能量」与「负能量」其实也就是阴阳。可谓各宗派称呼虽然稍有不同,而实际上的本质却是一致的。

孔子发现这个「道」,不外乎就是阴阳二气所组成的,道的变化规则,就是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则,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虽然这阴阳两字目前还很难用科学仪器验证,但它正是万物的根本,也是所有学问甚至科学最终的归根处。追求学问最重要的就是找一个根本,古圣先贤追寻到所有生命学问最后的根本处,发现这个共同的根本就是「阴阳」两字!

阴阳的造化规则,就是道的造化规则。了解阴阳的造化规则,就是了解大道的造化规则,也等于是了解了自身的造化规则,自身的造化规则就是你的「性」,而那规则在天地就称为「道」。因此懂得观察一身阴阳的人,就是懂得观察自身大道的人了;懂得运用身中阴阳的人,就是懂得运用一身之道的人。

因此古哲人之所以能够悟澈大道,是由哪里入手的呢?就是由检验「自身」的阴阳之道来入手的。这句「一阴一阳之谓道」真是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因为它让我们在观照自身时,有一个确初的标的可以把握。此后众生可以观照自身阴阳消长的自然,做为直通万物根源的快捷方式,而不会再误入向外求玄的左道旁门了!

现代科学有一个好处,就是将学问分门别类,但这样的分类模式也有一个弱点,就是这些学问若不知怎么去整合去找出它们最后的归结处的话,它们彼此间就会像一盘散沙,不仅各不相干,而且相互抵触。这就是学问没有抓到根本的因素,如果抓到根本,便能够能够大到天文地理,小到人身精气心思性命都能触类旁通而相辅相成了。

孔夫子求学问求了一辈子,都在寻找这一盘散沙的归结处,求到最后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说,有股无形的「气」,它贯穿着万物,万物都是由它的规则所生化出来的。它才是所有学问的根本处,了解了这个股气的自然造化规则,自己的性命就有把握了,天下道理也就能触类旁通而不再相抵触了。
发表于 2014-4-2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以为"道"深不可测,原来身内气机阴阳的造化规则即是道的造化规则啊。
道在日常生活中...感恩分享~~~
发表于 2014-4-25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感恩分享,学习了~
发表于 2014-4-25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耐心跟随学习,找回内心的清静!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夫道者,有清有浊:

「夫」是发语词,老子语重心长的说「这个道呀!里面包含着清,也包含着浊。」清浊就是阴阳,道的造化就是阴阳二气的造化,道的运行就是阴阳二气的运行。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造」与「化」。「造」是立起来,好比建造房屋,由无而变有,慢慢慢慢地变出来;「化」是转换掉,就是由现在的形态转化成另外一种形态,由有变无,慢慢的转化了。

凡物由无变有、由小变大称为「造」,像婴儿慢慢的茁壮叫做「造」。造到了顶点,物极必反,它必须转化,就像人到了最壮年后,便会慢慢的衰老,这个叫做「化」。造化是万物不变的变化规则,有了造化万物才生生不息,而这个变化规则是由谁来主导的呢?就是「道」。

好比水的源头本来是清的,但在奔流的过程中,加入某些因素的变化,就会有的清、有的浊了。道的源头本来也是清的,但在变化的过程中分出了阴与阳,同时也就产生了清与浊。以整体来说称为「道」,分开来说就有阴阳清浊。

道既然有清浊,道所生的万物当然也会有清浊,这也表示当你往内去觉照你的一身之道时,也会如大道般有时经验到清的感受、有时经验到浊的感受!因此当你在反观觉照时,应本于大道自然之理,不论它是清的感受,还是浊的感受,是细微的感受,还是粗重的感受,我们依然应当以着不分别取舍的心境,对它全部含容接纳,和平相处,不必与之有一点点的抗拒或罣碍,这才符合率性无为之道。

◎有动有静:

上一句说道有清的一面,也有浊的一面,而这一句说,它还有静的一面,更有动的一面。道既然有动静,那么由道所创的万物有没有动静呢?必然也同时含有动、静两个层面的。

就像人们有动的时候,也有静的时候。无论你个性再怎么好动,也不能没有静的时候。不论你的个性再怎么好静,也不能没有动的时候。这动静两种特性是同时共存于大道本体之中的。

而「动静」究竟什么意思呢?就像一棵长在路边的植物,看起来一动也不动,够静了吧!但这植物内在的造化却是动的、是活的。如果把这植物内的细微造化过程拍成影片播放出来,那动态连世上第一流的科学家都会大为赞叹的。

道既然有「清浊」、「动静」的层面同时存在,但这对你有什么意义呢?例如当你在反观周身之气的时候,有时候你感觉神清气爽,这就是「清」;可是有时候你觉得你神昏气暗,这就是「浊」;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今天气血非常宁静;有的时候你却觉得气血非常活跃。这些不同状态的呈现,都是很自然而正常的,因为「动静清浊」都是大道的变化形态之一,当然它也会随时在你的身中交互呈现着。

动静清浊若不交互变化,则不能完成造化,这些形态交替推演的过程,阴阳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造化。好比春、夏、秋、冬不同的气息不停的在轮转,因而才能完成一年的万物变化。春夏秋冬如果不轮转,万物的造化就全部停止了;因为它不停的在更替,才能推动着阴阳造化不断往前推进。

人身也是一样,人身之内一天里就可以有春夏秋冬、动静清浊的变化;一个时刻、一个念头的剎那里,也具足着春夏秋冬、动静清浊的变化。气机有了动静清浊的变化,本性自然的造化才能往前推进。

因此当你往内去觉照一身之气时,身中气机有时清、有时浊、有时动、有时静、有时酸痛、有时麻痒…永远没有一定的形态,这皆是本于大道的自然之理,你都应该全部含容接纳,和平相处,丝毫没有好恶取舍,这才是佛家「如实观照」,及道家「率性无为」的经意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钧钧妈 于 2014-4-28 11:40 编辑

◎天清地浊:

从本段经文开始,老君举大道所生化出来的天、地、男、女…为例,让我们知道这便是大道「动静清浊」最具体的代表物了。老君举大体为例,而在这之下的自然就涵盖在内了。

就像「天地」吧!「天」本是大道一股清气所化成的;「地」本是大道一股浊气所化成的,浊到了极点就变成有形的物质,也就是地。意思是说自身的清浊若不好体会,就让我们看看身外这个天地的形态吧,它们就是清气与浊气的代表物呢!

然而这里所谓的天清地浊,只是拿「天」与「地」来相较所产生的结果,如果我们拿「天」与「道」来比,那相较之下道就是「清,而道所化生出来的「天」就变成浊了。清浊是相对立名的。

好像蛋黄蛋白一样,你把它搅一搅,是分不出来的。但你若把它沉淀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蛋黄会一直跑到下面去,蛋白浮到上面来,这两者自然就变成相对。也就是说,这个道的动静清浊,可以两者混合,而也可以两者分离,这个都是大道本


自具有的特性之一。分离到终点又混合,混合到终点又分离,这就是道的运行、道的造化。因此「清浊」的名称不可执着。但道理不说不明,若是对清浊还不清楚的话,那就看看「天地」吧!

◎天动地静:

什么是「动静」?动静也是相对立名的。例如一个人站在地球上来看宇宙,那么我们会说天是动的、地是静的,这也是两点立名的结果。就以天来说,天是大道所造化出来的,而大道已经包含动、静两种层面,所以天体有可能只局限在动的层


面吗?不会的,它必也包含着静的层面。而地也是大道所造化出来的,那么地有可能只局限在静的层面吗?不会的,它也必然包含着动的层面。也就是说,天地都必然含有「动静清浊」等层面。那又为什么把天模拟为动?地模拟为静呢?这是

以两者比较的立场来立论的,若不先取个立论点来比对,道就无可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钧钧妈 于 2014-4-28 11:42 编辑

◎男清女浊:


物之最大者天地模拟完了,如果还不明了,接下来就举个更切身的东西来模拟吧!男女是物之最切身者,所以现在要以此来比喻道。我们常把天地人并称为「三才」,「才」是本质,三才即是三种具备了道的完美本质的东西。人为什么能

成为三才之一呢?为什么小小的人可以与天地来相比呢?那是因为大道在造万物的时候,用了它最精华的一股气,造出了天、地、人,而其余较杂的气则造出了动植物、矿物等。这就是人为什么能与天地配,而称为「万物之灵」的原因。


古人常说:「人为天地之心」,因为大道最精妙的一股气,就在人的身中,就在「男女」的身上了,所以老子在模拟完天地之后,便以更切身的男女色身来做比喻,让我们更确切的了解到大道的样貌,及体会到人身的珍贵。


大道的一股清气造了男,大道的一股浊气造了女,所以说「男清女浊」。清浊都是道的一部分,只不过特性稍有不同,清有清的特性,浊有浊的特性,因禀性不同,所以男女思想、外貌、行为本来天生就有所不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

从品格上来说,清与浊没有分高低,因为大道本来就有清浊,你如果硬说清的比较高,浊的比较低,那大道少了一边,还叫道吗!清浊同属一道,在大道中清浊是平等的,所以说男女本自平等,无分高下,只是他们的思想、个性、外貌

等,因赋性不同而稍有差异罢了。

◎男动女静:


阳气生了男,阴气生了女,阳气好动,而阴气好静,所以男孩子生性都较好动,女孩子生性都较好静,这是普遍的现象。我有一男一女,他们小时候特性就不同,不必谁教,他们自己所选择的玩具就不一样,男孩子从来不拿洋娃娃,拿到

就丢了,他所拿的都是汽车、积木、拆拆解解、重新组合的、用力气的、动脑筋的,甚至有暴力倾向的枪等。而女孩子玩的东西都是很可爱的、很温暖的、很细致、很漂亮的,这男孩与女孩天生所爱玩的东西就很不一样,这都是赋性不同

的关系。


当然偶而也会看到几个男孩子是很静的,但特例不可为通则,大体上来说,大道用阳的那一边造了好动的男孩,用阴的这一边造了好静的女孩,男女都是大道所化,但动静阴阳有所不同。男的多动一点才觉得舒服,那就是阳气的特质;女

的多静一点才觉得舒服,那就是阴气的特质,这些都是气禀的关系,天性使然,不是故意造作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老子在上一段将这阴阳二气模拟为天地、再模拟为男女,而此句再将它模拟到万物身上。也就是从大道,化生到天地、甚至男女,甚至于所有的动物、植物、矿物…都是这大道由同一个本源,慢慢的往末端造化所生出来的,因此称为「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降」就是由高而低,由无极而太极、而两仪、而四相、而八卦,叫做「降」。像泉水从本源一直向下流放,而产生了个种的变化。其言外之意是让我们了解到,万物皆出自于同一个本源。然而这气从本源流到了末端的时候,已经经过种种阴类交媾的变化了,因此与本源已经不一样了。就像从山上冒出来的泉水,一直往山下流,流到最后它的本质虽然依然是水,但成份已经与本源愈来愈不一样了。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句话另有一个更有建设性的言外之意,虽然人们现在已经和本源有所差距了,但是如果懂得溯本之道,懂得逆流而上的话,每个人都可以回溯到完全一样的本源,就像下游的鱼,可以逆流而上,找到最清澈的本源一样,这才是「降本流末,而生万物」的真正用意。

太上老君恐怕人们不懂得溯本去追求本来的生命,不了解人们有一个本性及归宿可以追寻,因此用这句话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大道所生的,所以人身之中都有道(阴阳二气)的存在,只要懂得依循自身中的阴阳之道的生化,每个人都有机会可以慢慢的溯回到自己的本源,踏上返本还原之路了。

这就像上台阶一样,既然当初是「降本流末」一阶阶的走下来,现在就得「返本还原」一阶阶的爬回去。而这个过程中,只有站在最后最高那一阶的「人」是最幸福的,因为此刻他只要懂得抬起脚,往上再走一步,就立刻可以返回到安安稳稳的本源了。

今日我们已有幸获得了人身,「人」就是万物里面最接近大道本源的生物了,我们是最高等最灵敏的生物,我们已站在这一连串长阶最顶端那一阶上,此刻只要盯紧目标前进,今世马上就可以成功了。因此才称为「万物之灵」!

你小时候玩过这样的游戏吗?一张长长的纸,从最下面画了一条很长的寻宝图到最上端,一开始只有一条路,然后故意画了很多叉路来扰乱你的视听,把它卷起来后,让玩的人从第一步慢慢去溯本,看看能不能避开重重的叉路而直达本源,找到无比珍贵的宝藏。这就好像我们前面已经过了千百万年的道路,过了千百万个六道轮回的关头,现在终于来到最后的一个关头,我们如今幸有了人身,眼见就快要成功了,如果在这最后一关却选错了路,你说可不可惜呢?天下最可惜的莫过于这种事情了!因此你一定要慎选你的修行道路才好呀!

此处老子用「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句话,来勉励我们,只要如法修行,每个人都可以一级级的溯回本源的。从胎卵湿化经过很多次的轮转造化,再往上跳一级,然后再经过很多次轮转造化,再往上跳一级…跳到最后要成佛之前的一个阶梯,就是我们这个「人身」了!所以人若懂得运用一身的造化之妙(本性),再往上跳一级,就可以回到他的本源了,就可以成佛了。有幸获得人身的人,怎能不好好运用自己的自性,将你送到安稳的彼岸呢!这就是这句「降本流末,而生万物」的言外之意。(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14-4-29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是大道所生的,所以人身之中都有道(阴阳二气)的存在,只要懂得依循自身中的阴阳之道的生化,每个人都有机会可以慢慢的溯回到自己的本源,踏上返本还原之路了。
发表于 2014-4-3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万物皆出自同一个本源,虽然我们已经和本源有所差距了,但是如果懂得溯本之道,懂得逆流而上的话,每个人都可以回溯到完全一样的本源,想必这也就是返璞归真、回到阴阳之道的自然造化吧。可是怎样运用自性,走到安稳的彼岸呢? 期待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一段是老子要告诉我们,这道在我们身中是什么样子,让我们懂得去观察与维护这大道在身中应有的自然本貌,让我们能够时时见性,时时都走在迈向返本还原的道路上。

◎清者浊之源:

上一句讲「本」是「末」的源头,这一句讲「清」是「浊」的源头。虽然末已经「浊」了,但若能直通其本,仍可以达到本源而重拾「清」的。如果我们把人拿来与天来相对,那么天是清的,人是浊的;如果把天拿来与大道来相对,那么大道是清的,天是浊的;如果把人拿来与大道来相对,那么大道是清的,人是浊的。

人虽然是浊的,但若懂得回溯其本,则依然可以见到清真的本貌。而本源那个道不好说,太上老祖现在试图换个方式,用「清」、「静」这两字来解释大道的形态,好作为人们观照一身心性时的依据,这才是老子写经的目的,否则徒然知道道有清浊,但这和自己的修为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读经典时所当知的。

大道本自具有清、浊两个层面,或清或浊都是道的一部分。每个修行人都是在追求永恒,什么是「永恒」?永恒不是永远都在清的层面,有时也会经历浊的层面。永恒就是永远随着大道的清而清,随着大道的浊而浊,永远跟随着大道造化的步伐,跟着它一起收、放,不是离开大道而另外独存,是与大道的生收、清浊在一起,这才叫「永恒」。

因此在往内觉观一身气机实相的时候,它不会一直都处于「清」,也不会一直处于「浊」,你也不应该用你的意识去创造那股气的形态,而是应该要随顺大道本自具有的阴阳消长规则,来认识你的「本性」。

因此面对内在无穷的气机变化,我们应当本着「乘着大道的造化而来,驾着大道的造化而归」的心态,泰然处之,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是永远与道同在,这才是真正的「永恒」。有了这个心态,不必做佛才永恒,做人的当下也就永恒了。

很多人都误解了「无为」与「永恒」,以为「无为」就是什么作为都免了,以为「永恒」就是天天住在天上的金屋里无所事事!为了解开这一层层的误会,因此上天派了一代代的圣贤不断降世,著书立说,用意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如何随顺内在的自然,好让我们永远走在自性无为的正路上。

前段说这个道「有清有浊」,而这句「清者浊之源」。从外物来说,这个「清」可以指大道,而「浊」则可以指世上所有一切的万物与众生。万物虽已降本流末,但在万物的身中,仍具足大道具体而微的一切机能,是虽浊而仍不离以清为本,故曰「清者浊之源」。

而在于观照自身的应用来说,这「清」字又可以模拟为起心动念前,身中气机一片太和的景象;这「浊」字可以模拟为起心动念后,身中喜怒哀乐已发的景象。喜怒哀乐虽发,但智者往内觉观时,亦只见到那股能量气机生灭起伏的清真实相而已,了无烦恼罣碍的束缚。

为什么喜怒已发却又了无罣碍呢?因为喜怒是一股能量所造成的,而能量毕竟只是能量,再也没有什么其它意义存在里面,因此观照气机能量的实相,能在烦恼的当下渡入菩提。故反观「实相」能让你虽处浊而仍不离以清为本,虽喜怒已发而仍然中了气机实相的本真,这便是「清者浊之源」的切身用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动者静之基:

究竟这大道是动的?还是静的呢?究竟这清静经是在动态中?还是静态中的呢?看来清静经好像在劝静,所有的经典也都告诉我们要定、要静…然而这会让我们造成一个很大的误解,会让读经典的人不是修得像枯木死灰,就是修得沉空守寂!为了要救这个弊端,所以老君刻意用这句「动者静之基」,来破除顽空者的执迷。意思是说:「动是静的基础」,更简单的说:「真静正是建立在动态之中的!」

譬如,有一艘船正在河中奔驰,我静静的坐在船上,这就是「动者静之基」,因为这时静的基础建立在奔驰的船上面。又如漂浮在太虚中的地球是动的还是静的呢?是动的!而我们静静的住在这个地球上,其实我们的静根本就不是静,而是动。这就是「动者静之基」的意思。

大道中的「静」是在动中的,这个静不是凡夫所认为那个毫无气机动荡、毫无举止、毫无想法的静。老君所要强调的是「动中的静」才是真静,故曰:「动者静之基」。

再譬如一棵树,你今天看、明天看、后天看没什么变化,你认为那棵树非常的「静」;但是若相隔了两年突然看到,哦!长这么大!其实它不是突然变大,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大的。可见我们虽然从表面上看它很静,其实它内部的造化是非常跃动的。那棵树“静静的”在造化!那「造化」两个字是静还是动呢?是动的,不是静的!这就是「动是静的基础」。

老子提出「动者静之基」,是要提醒我们不要误解「静」的意思。为什么很多人读经典读不通,读到经典里面说要清、要静!于是他开始约束外在的行为、约束内在的思想,一直约束到如枯木死灰般的死寂,结果与大道刚好相违背!为什么经典中会有顽空、沉空守寂、枯木死灰…这些名词的出现,就是在骂这些错解经义的拘拘腐儒,这些人都是误解一个「静」字,把静看成静,而非动中之真静,所以才让这圣贤心法尽失矣。

这句话是在强调,大道本是一种动态的造化,这造化乃是无时无刻依循着一定的次序在你身中运行的,既然是道一种「运行」,那么这现象到底是动还是静呢?想要一语道破这个现象,可真是不好说明了!所以老子用了「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这段话,来说明大道所谓的「清静」。其实道的「清」里面含着浊,「静」里面又含着动的!老子刻意补充「浊」的角度,以及「动」的角度,述说大道常被人们误解及遗漏的部分真相,但这真是不容易用三言两语说明的呀!

大道这一股气时而清、时而浊、时而动、时而静,然而清浊本是大道运行造化的风貌。在你自身的观照体验中,这一股气虽静也在动中,而动态中若能中了大道自然的节律,了无人欲的干扰造作的话,虽动也依然算是在静中,所以说「动者静之基」。

就像六祖坛经里的一段话:「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意思是说很多人都在修持一个「静」字,但大家常常错把「静」字与「不动」画上等号,所以六祖说,这些以修「不动行」以为功力的见解,他们错以为身体不要动、心念不动、讲话放慢、走路放慢…,这样叫做「静」!六祖说这种叫做「同无情不动」。这与无情的草木岂不是一样吗了?若这等见解能成佛,那些不笑不动的草木,岂不是比我们更早成佛了吗?接着六祖说:「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可见真正的不动、真正的静,是在气机动荡中体验来的。这与老子的「动者静之基」是完全一样意思的。

假使有个人,他平常举止慢,动作也慢,讲话慢条斯理,你就说,嗯!这个人很「静」;而另外一个人你看他很会骂人,骂得脸红脖子粗,但是转过脸心平气和,好像未曾发生过什么似的!这个人才是真功夫!若是从外相来看,骂人的怎能叫静呢?然而你看那个诸葛亮上阵对敌时,还有人被他骂到脑溢血栽下马来,当场摔死的,可是诸葛亮在骂人时,丝毫不被涌上胸头的那股气血所罣碍,这才是真静的功夫。因此真静不是在静中求的,那「动中实相」的功夫,正是从动荡里磨炼出来的。

老子讲「动者静之基」,原因就在这里,从水里来火里去,在激荡中历练出来的实相才是真功夫,从离群索居去获得的清静,那只是环境造成的假象,当气血再度涌上心头时,仍然是烦恼不堪的。就像有一个禅师,在庙里面待了几十年,自以为德性高超,一入了世却天天与人家吵架,火气很大,那种静就不叫做静。

什么叫静?道是阴阳二气,我们的身内当然也充满着阴阳二气,那么阴阳二气在我们身体里面,应该是动的还是静的呢?道是活的,阴阳二气也是活的,因此当然是动态的,不动怎么造化呢?阴阳就是要一直动,它才能够维持万物的生命,阴阳自然的动,自然的在你身中推运,那就是你的「性命」。因此往内觉观时,千万别误以为要看到身内毫无动态才叫做静,而是要在动中依然保持如如的实相才见功夫,故曰「动者静之基」。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大道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一个人如果能够常常保持心性的清静,就离道不远了。你会说,道既然有清有浊,有动有静,那为什么不写「人能常浊动,天地悉皆归」呢?这样写固无不可,但这样写的话,由语意所造成的误会就更大了。所以老君选用「清静」这两个字来引人入道。

我们说佛不能有对待,那么请问「清」与「静」算不算有对待呢?清与浊相对,静与动相对,这当然也是对待的字眼。那么有人就说:「老子根本就没有跳脱对待嘛!」如果你也这样来评说老子,那你就错了!因为前提他已经讲得非常明白了,他说他的清里面有浊,他的静里面有动,所以你可别误会他的意思。经典都是这样,用有对待的文字,去形容没有对待的实相,为了怕引起误会,句句都埋了很多的伏笔,让你前后对照时,能明白真正的意思。

这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在自己的身中,体验到那气机生灭起伏,动静清浊变化无常的本貌,丝毫不起好恶分别的知见,体验到那虽浊不离清、虽动不离静的实相,那么天地间最巧妙的造化之益,当下就能显现于你的一身之中了。所以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你把这两句话翻译成天地都会在你身中,或是天地那时都归你管,那就太自我膨胀了。这样的解法是自我安慰,不符经意!

老君在前面就已经讲过「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天地内的所有一切万物的变化皆由大道所主宰!我们身中所有一切生成蕴化的那些过程也是由大道来主宰的!大道造天、造地、造万物的神奇造化,也将会在你身中一一的呈现出来,衪将运用这个造化,创造出一位大佛的金刚法身来,因此叫做「天地悉皆归」。「悉」字指的是所有一切大道的奇妙造化,将会在你身中有条不紊的、依序的发生。

我所说的「造化」,是一个概略的说法,若是把这造化加以细说,也就是丹经道书里面所谈的修炼功程,好比「九节玄功」之类,或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类,也是佛家所说的「修炼金刚法身」之类。其实从本性的角度来说,功夫根本就不是功夫,火侯根本就不是什么火侯,这些都只是本性造化的自然次序使然,那些名称则可有可无的。

就如同一棵树从种子开始,到它变成神木为止,若是把中间所有的变化过程分成九等,并且给它种种名称,我们也可以说这是神木的「九节功夫」、「九节火侯」!当然你要把它分成十等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前面第一章是在讲万物都是大道所造化,其大意是提醒我们,不要只注重有形的,应该更要注重无形的真宰,因为那个才是真正的生命所在。第二章是提醒我们,大道就具足于你的一身,不在外面,有身体就有道,因为男清女浊、男动女静就是大道所造成的,所以在我们的身上就有一个无形的大道存在,那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所在。因此无形的生命更要注意。

我们现在都只注重有形肉体的需求,而忽略真正的生命的需求。要怎么样才可以获得无形生命的安定?要怎样才能让无形生命的力量与功能发挥出来?很少人曾经探讨这一点。

第三章是在提醒我们,如何与大道和平共处,而在自身中获致大道所有的好处,使一切神奇的造化在你的身中发生。老子的答案就是这「清静」两个字了。人如果能够常守着清静,就可获致大道无尽的好处。不过这个清静两字的意思是有前提的,这个清含着浊,这个静含着动,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清静!人们如果保有大道那个本自清静的面貌,不要加上你的妄见去干涉与破坏,一切要依照大道本自清静的面貌,就能获致「天地悉皆归」的好处了。

大道是什么面貌?就是有阴有阳、有动有静、有清有浊…,大道本有自然的造化次序与规则,这规则如果能够完整的护持好,天地所有一切造化之妙,将在你身中一一的发生了。

因此这句「天地悉皆归」,就是显现出你的「造化之性」了,这也就是佛家的「见性」。显现你的造化之性也就是得到大道之妙了。什么是性?「天命之谓性」,物物各具的造化规则就是该物的「性」,老天所给你的造化规则就是你的「本性」!

好比树有树的性、水有水的性、火有火的性,凡同类之物必有相同的造化之性,异类之物也必有不同的造化之性。那么人类既为同一类,必也有一个完全相同的造化规则存在的。属于人的造化规则就是人的「本性」,或称为「佛性」。而人的本性被贪嗔痴爱破坏之后,则又转向了另一个六道轮回的造化规则;但反过来说,众生由这个己经被知见破坏的六道造化规律,转向本来纯净自然的成佛造化规律,便叫做「见性」了。

「见性」是从你一身来说的,而「天地悉皆归」则是从大道的造化来说,大道的造化全部具足于你的一身之中,就是如来佛的「见性」,也是老子的「天地悉皆归」了,而孟子所说的:「天下万物皆备于我」也是同样的意思。好多人把孟子的这一句话,解为天底下的万物,不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是要生来给我吃的!不是这个意思,这话的本意是说,那个生天生地的真宰,其造化的精华都已齐备于你的身中供你使用了,故曰「天下万物皆备于我」。

如果我们能够照见自性的本来清静,那奇妙的造化将使你由原来的「降本流末」而开始转为「由末而返本」,这便是修炼家所谓的「返本还原」之说。为什么现在大道的造化规则不能让你由末而返本呢?因为加上你的分别、你的烦恼在中间捣蛋,你的妄情妄识把周身造化给破坏了!

了解这个道理,每个人就应当开始学习观照自性的本来清静,以便找回真正的自己!不过这个清静真是不好表达,这清里含着浊,虽浊而不离清;这静里含着动,虽动而不离静!大家都是在这个基本认识上出问题了!这就是这障碍,使得道学成为一个不易了解的难题,这就是千经万典用尽各种巧妙比喻,仍然讲不破的心法所在了!自有史以来,这一关文字障不知道考倒多少英雄好汉!每个想要学道的人,都得小心呀!

好比道德经的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之后又说「此两者同谓之玄」。老子用「无」与「有」这两个完全相反的字,来表达同一个道体,又说这两字虽完全不同,但都可以用来形容大道的本体,这两字都很玄,都能通往真理,它们根本无二无别,在自身中体会到这个境界,才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不二心法」。

因此我们想要学得这个超越对待之外的「不二心法」,就得先在观照自身本体的当下,学习怎么把「无与有」、「清与浊」、「动与静」在观照自性时,觉知到完全一致,融合到天衣无缝才行。试看历代多少高僧大德,悟到老了都没悟出所以然来,可见它真是不容易的课题呀!

总之,大道虽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但人们却因堕于浊与动之中,而与清静愈来愈远,人们已经失去在浊动之中仍不离清静的真味,故老子有这一段的说法。(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14-5-6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清浊动静的定义是这样的。学习圣贤随顺内在的自然,才能走上自性无为的正路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03:46 , Processed in 0.0225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