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349|回复: 5

参加了公司组织的一个培训,受益匪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8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3-8 05:18 编辑

刚参加了公司的一个两天培训,受益非浅,培训是根据一本叫“高效率人的七个习惯”的书组织的。其实题目有点误导,如果改为“自我成长中的七个习惯”就更妥当了。但如果是这个题目也许公司就不那么积极给我们培训了:-)。这是本25年前写的书,如今还很有生命力。但培训的组织者做了很多改进和提炼,整个培训几乎系统地总结了我这些年读过的所有个人成长的书的观点,几乎把过去所读都串起来了,也学到了具体的一些实施的技巧。

培训的框架围绕着怎样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展开。人的成熟要经历三个阶段: 依赖 - 独立 - 相互依赖。每一个上升环节都要经历不懈地改变自我固有的思维模式,慢慢培养和建立习惯来实现上升。光是这个框架,就让我感触颇深。

我感觉过去接受的传统和教育,让我们从“依赖”直接进入“相互依赖”这个环节,很多人没有经历“独立”这个过程就开始进入人生角色,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都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而现代社会,在学习觉醒和强调独立人格的时候,可能因为对过去的叛逆,又有意地贬低和忽略“相互依赖”这个最高环节。忘记了人是社会的人,人即使人格独立了,社会角色还是存在的,独立的目的,正是为了主动地认识和参与这个社会,主动地认识和参与自己的角色。

没有觉醒和独立的人,即使进入相互依赖的环节,形成的集体是不稳定的,人在集体里的角色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领头的人一走,规矩一没人执行,集体马上成为散沙,很多家族式企业就能看到这个问题。而光有独立,学不会把思维模式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人会变成封闭而不进步,越来越自私和孤独的人,这也是现代社会常见的情况。

从依赖到独立,第一个习惯是建立主动性,而建立主动性,首先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这我在很多书上都读到过,但这次培训觉得是最有说服力的。老师给的比喻很好,他说当你遇到事情产生情绪的时候,那只是一个“点”,而如果这时候你开始觉察,并停顿下来,你后面有一整个“空间”,这个空间里充满了选择。只有先察觉这个“点”,并让自己停顿一下,你才能打开这整个“空间”,然后按照你的个人原则选择对应方式。如果你不察觉,不停顿,跟着“点”去本能反应,这是被动的反应,这样自己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就交给激起自己情绪的人了。

建立独立思维的另一个要点,是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意识到自己做的所有的事情和情绪,都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自己“不得不”这么去做,只是任何选择都有后果,我们是在衡量了后果后做出的选择。老师让我们把自己下周必须做的事情,用“我必须做什么”或者“我不得不”的口气读出来,和“我选择做什么”的口气读出来,很快我们就发现了区别。在说“我必须/不得不做什么什么”的时候,大家都是苦大仇深的受害者样子,但同样的事情用“我选择”表达出来,大家都面带微笑,心里很快对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先后有了排序。

此外在建立主动性的过程中,还需要意识到两个圈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大圈叫“顾虑圈”,小圈叫“可控圈”。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产生的是“顾虑圈”,就是自己对这个事情的后果和影响的重重顾虑。虽然这个圈子是一定存在的,但我们在此不能停留太久,注意力应该放在“可控圈”上面,也就是我目前的能力所能改变的范围。这样我们能从完全被动,变成掌握一定的主动。要知道掌握主动后,可控圈是可以扩展到顾虑圈的。仔细想想,这个“可控圈”就是“当下”的另一种形象解释。“当下”,就是当前我为了实现未来目标力所能及做的事情,这个可控圈不是静止的,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目标的修正在同时发展变化的。

还有改变说话方式来改变思维方式,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重心,把计划围绕目标和重心制定等等都有利于个人独立,掌握自己的主动权。

我这时候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就是在三七网讨论的,有时候明明脑子里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是行动和情绪就是不跟着走,怎么办?老师的回答很让我受益。他讲了他培养他儿子建立刷牙习惯的过程,很小的时候先替他刷,几岁以后督促他刷,再大点定时询问一下,再大点的时候更委婉地提醒,很等18岁儿子上大学后, 他去看儿子,儿子的牙齿清洁程度很好, 说明习惯养成了。他说让理智和情绪协调,也是需要从建立习惯开始的,是从点滴开始,需要不断练习的漫长的过程。一开始得要有些限制,减少选择,或者设置一些人工障碍,等习惯开始建立,再逐渐放开,慢慢习惯会内化为潜意识。我的理解就是通过逐渐建立习惯,细水长流地,有意识地改变第七识的惯性。这个老师没有学过佛教,不过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的。

后面的互相依赖环节,也有很多好的观点。互相依赖,实际上是在自己掌握选择权的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权,或者让别人自己来定义自己的利益,然后让自己在决策中按照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决策。老师说,很多情况下,实现不了共赢的,也不会保证人人满意,但是如果思维中把这个作为前提,明确自己的利益,同时把别人利益的定义权交给别人而不是自以为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协商交流,能改进很多工作和交流方式。

他给我们举了个他生活里的例子。他计划好了全家的旅行计划,这时候他11岁的儿子提出要参加社区的篮球比赛,和旅行是冲突的。要满足他儿子,全家都旅行不了,要不满足,他儿子旅行的时候会有负面情绪。这时候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让孩子在亲戚朋友里,找一家愿意在这一周照看他,并带他参加比赛的人,照看他的人必须人品端正,细心周到;如果能安排好,他只和孩子妈妈去旅行;孩子非常踊跃地接受了这个方案。开始自己安排自己的一周(可见这个孩子也是个很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安排的过程中,孩子自己也在权衡,觉得参加比赛,自己贡献的力量不多,但去旅游似乎更有意思。最后孩子自己建议取消比赛计划,和父母去旅游。

其实有这个“共赢”概念,对教育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教育中,父母有自己目标和利益,但是往往把这个利益当作孩子的利益,而孩子是有自己“赢”的定义的。如果不让他们参与定义,制定教育计划的时候排斥他们的定义,孩子会失去主动。比如很多父母说,我只要孩子开心就好。如果你去问孩子,他们的人生目标不一定是“开心”。比如我问我女儿,你觉得什么是成功,她说“我要做名人”。我跟她解释一堆出名不重要的观点,让她淡薄名利,她是不接受的,对她这个人生阶段,获得大家的赞许和认可非常重要。

反之如果只顾及孩子的利益而完全牺牲父母定义的“赢”,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会失去方向,同时父母的教育是违心的,无法彻底贯彻的。只有不断修正,磨合,使两者的利益最大程度地统一;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比重大一点,孩子大的时候,父母的比重要逐渐减小到消失。

培训中还详细讲解了‘倾听’的重要性和方式。这个平时在三七网也经常读到,但生活中还是抓不到要点。看了培训老师结合生活的讲解后,觉得还是加深了理解。倾听自然需要“共情”,共情只代表你能体会别人的感受,不代表你同意别人的观点。这只是第一步,“共情”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别人继续敞开大门,在敞开大门的时候,他会自然地整理自己的思路,所以倾听的过程中需要提问,但这种提问不是明知故问,或为了让别人给自己一个自己想听的答案或者验证自己观点的答案提问,而是要询问细节,询问事情真实的来龙去脉,询问“为什么”事情会发生。而当倾诉的人在“为什么”的问题上卡壳后,应该鼓励他继续调查,找出“为什么”。

倾听的过程,避免“明知故问”,避免评价,避免给建议(除非倾诉的人明确要求给建议,也要在调查以后再给),避免替别人做解释。

这对我也非常有用,回去就在女儿给我抱怨学校什么事情的时候采取了“听”和“问”的办法,多用开放式的问句,比如“你怎么看?”,“你再多讲讲”,“这是怎么发生的”,“再多讲点细节”等等,发现平时只听不问,或者只听就下结论给建议,自己给的建议都是错的。而且女儿在回答“问”的时候,也确实更了解了问题的全貌,比如她本来觉得老师批评她是针对她个人的,但自己说着说着,发现这个老师实际上对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这个老师就是个有点爱抱怨的老太太,女儿虽然还是不喜欢她,但抱怨的重点完全变了,自己的感觉也变了。

依赖 - 独立 - 互相依赖这三个层次不是不变的, 是一直在循环的。比如你在家庭里,已经能熟练掌握这三个层次了,到了公司里, 也许你还在“依赖”这个层次。也许你在公司里已经开始实现互相依赖了,碰到更复杂的环境,又从“依赖”开始了。所以一定要敏锐地察觉自己处在的层次,并随时练习和建立新的习惯,改进思维模式,使自己迈向新的层次。

类似的培训可能国内也有,大家多注意一下。很幸运的是这次的培训老师是个很从容自信,真实不怕暴露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很有生活智慧的老师,光从他的生活和教育的例子里,就学会了很多。
发表于 2014-3-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的培训老师是个很从容自信,真实不怕暴露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很有生活智慧的老师”,这是一个能对人产生影响也即可以改变别人的老师,其实他讲什么并不重要,影响别人的关键在于他自己的状态。

只有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才有可能对别人有助益作用。只有与人形成助益性关系,才能对人产生帮助。在这种关系中主观态度决定客观效果,这一切都取决于双方的状态。此状态有三种表现:一、真诚透明;二、无条件积极关注;三、同感共情。治疗师以被动的姿态引导着当事人的心理走向,此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培训老师的状态确实重要。后来和同事交流,有同事买了书和光碟,但感觉和这个老师现场展示的效果比差远了。我老公十年前接受过同样的培训,他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四台的百山百川行, 很好看. 前两天看瑶家, 壮家人的生活, 真是和自然和谐共存, 他们在他们的环境里, 已经实现了培训中所说的最高层次了, 取之于山, 用之于山, 宁静和谐环保.

看完以后, 反而对现在我们过的现代生活释然了. 我们目前的环境里, 人类可能刚从依赖走向独立, 处于一种混乱的叛逆期, 如果逃避隐世, 永远学不会面对眼前的环境. 不如既来之, 则安之, 学会独立, 学会互存.
发表于 2014-4-1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打印出来
发表于 2014-4-29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
我最近也参加了一个培训,是不得不参加的那种。
满堂灌型,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7:28 , Processed in 0.0214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