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國治老师講於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十方禪林「南師慧炬永續傳承系列講座」
記錄/林穎如曾苹耘
原帖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d370d0102e8zy.html#comment1
今天我們的題目是<佛為心, 道為骨, 儒為表>,這是南老師寫的對聯.上聯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下聯是:"技在手, 思在腦, 能在身;從容過生活 ".今天把這對聯的上聯的一部分來當題目, 為甚麼以<佛為心, 道為骨, 儒為表>為題目,因為我覺得這是南老師自己本身的寫照.
各位知道南老師的著作包括: 儒家的<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 ; 道家的<老子他說><莊子諵譁><列子臆說>還有<我說參同契>及其他醫理.易經方面.佛家的更多了: <金剛經說甚麼> < 圓覺經略說> < 維摩說法,花雨滿天> ……,其它的還有很多.我們大家都知道,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主流,南老師的著作就是橫跨儒釋道三家.我想先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說,因為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主流 ,今天在座的諸位,我猜大部分是學佛的,其實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不要把南老師限定在佛學、佛教、佛法這部份,我們應該從整個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我們這位老師.。不只是站在中國文化的角度,而且更要站在世界的角度和歷史的角度來看南老師.
先從中國文化角度來說, 各位都知道<論語別裁>, 是南老師非常重要的ㄧ部著作。他自己也說: 我自己有二本書是不能忽略的; 一本是<論語別裁>, 一本是<原本大學微言>,我們一般學佛的人,大部分多會偏重於 <金剛經說甚麼> 或其他佛學著作.那麼他為甚麼這麼注重這二本書? 這也是我們今天晚上要探討的問題.回過頭來講, 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南老師, 在座的我們都是中國人, 我們從小讀的是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地理, 至少我們從小就背過論語孟子, 從初中的時候.就是受的這樣一個教育,這就是中國文化的ㄧ部分. 南老師一生都在弘揚中國文化,為什麼呢?我們須先了解一下時代背景.
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 這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中國人一連串的受到外國人船堅炮利的影響.在清朝末年的時候,那麼大的ㄧ個中國,不堪一擊. 英國人、法國人簡簡單單的派幾條船, 幾千人而不是幾萬人, 隨隨便便就把清朝打敗了, 慈禧太后還逃到西安.這在中國來講是非常大的ㄧ件事情, 從此之後,清朝的朝野開始探索、思索,覺得中國怎麼會這樣? 所以從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 中國人原本狂傲自大,覺得中國人很了不起; 我們是中國, 其他則是蠻夷, 結果我們被蠻夷打敗, 讓中國人內心十分難受.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問題,李鴻章開始要建軍,自己不會造船, 便跟英國買, 那時買了好幾條軍艦, 也開始練兵.但是到了中日甲午戰爭,又敗得一蹋糊塗,原本以為買了軍艦,練了兵, 應該可以揚眉吐氣了, 但又被日本打垮. 所以這對中國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打擊.好像光是把國防武力建立起來, 還是不行. 除了武力之外,是否政治制度也出問題. 於是有戊戌變法的產生. 光緒皇帝和康有為六君子準備要變法. 那時所謂的變法, 就是"君主立憲", 像日本一樣保存皇位, 準備走立憲法設議會的路子. 本來要推動這個制度, 但因為慈禧太后的阻撓, 戊戌變法也沒成功.但當慈禧晚年,也想走這條路, 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從小所讀的歷史: 孫中山先生開始搞革命, 不走君主立憲這條路, 要推翻整個清朝.提出的口號是: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要趕走滿洲人. 為甚麼孫中山先生這麼強烈地主張"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而不走君主立憲這條路? 我個人認為, 因為孫中山先生是客家人.客家人有一種優越感, 認為客家人是純種的漢民族.為甚麼叫客家, 就是從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時開始南遷,到唐末五代, 又一波一波的南遷, 所以客家人自認為是純種的漢民族.孫先生有這樣的血統認定, 因此要把滿人給推翻的意識是非常強烈的.此乃題外之話.
因為孫先生鬧革命, 滿清垮掉了. 其實我們真正看歷史的話, 滿清是不小心垮掉的.我們從小讀的是國父十次革命, 但十次都失敗.都是小打小鬧,起不了多大作用.武昌起義是不小心擦槍走火, 沒想到一聲砲響之後,各省紛紛獨立. 那時趕緊打電報給孫中山先生,孫先生匆匆忙忙從國外趕回來. 沒想到清朝就如此垮掉了, 一切在意料之外. 清朝垮了之後 , 一片混亂, 改朝換代需要錢, 建立國家需要錢. 大家以為孫先生會帶許多錢回來, 但發現他甚麼都沒帶.所以他錢也沒有, 武力也沒有. 他只能當個臨時大總統, 真正的總統由袁世凱來當,因為他有武力.這是很現實的. 所以中國從1840年開始被打敗,打敗後開始思考,是否是政治體制不行,所以才有民國開始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我們台灣現在實施的,依然是五權憲法.這就是談到政治體制的問題. 過去認為中國之所以那麼弱,是因為政治體制, 而現在政治體制改了,西方的東西傳到中國來, 想用西方的體制來強國.其實孫先生自己也沒走民主這個路子.為了對抗袁世凱, 他又另外建立南方武力.也沒有走民主議會制度.
現在問題又來了, 接著是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對中國起了很重要的一個變化, 五四運動提出德先生與賽先生,提倡民主與科學, "打倒孔家店 ",不只把中國的政治體制否定掉, 五四運動把中國的文化也否定掉. 認為讓中國積弱不振的原因是受了孔教的影響, 受了儒家的影響. 所以這些東西要拿掉.,不然中國會一直強不起來.當然這些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強國. 在這種時空背景之下, 提出全盤西化,否定了中國文化.把中國文化的根都拔掉. 不只如此, 到了一九六六年, 中國大陸又發生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再一次挖中國文化的根, 例如我們到中國大陸去,有很多古蹟, 很好的石雕像都被打壞掉,看了很心疼,很多古文物因此而被破壞. 其實,中國一直到現在,還受這個思潮的影響.
為什麼從那麼遠開始談這些呢? 這就是南老師所做的事情, 他在努力做甚麼事情?各位可以從他很多的書中看到, 他為了中國文化不受重視, 已經式微,快要沒有了, 而非常擔心. 他認為一個國家可以亡, 但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亡.就像一個人, 我們人由兩大部分組成: 一個是物質, 一個是精神. 人為了要活下去,當然要吃飯. 現在問題來了: 我們能夠活下去是要吃飯, 但是人活下去的目的,是不是為了要吃飯? 一個人有物質生活,有沒有精神生活?一個人沒有精神生活,就會萎靡墮落.就像一個人沒有精"神", 沒有"神". 所以中國文化就像一個人的精神; 人生奮鬥的目標是甚麼?人生的意義是甚麼? 這很重要.所以一個國家連文化都沒有的話,那是很嚴重的ㄧ件事 .
我大二跟著南老師, 他在輔仁大學教課, 我是輔大二年級學生,那時幫他提皮包,因為跟著他,所以知道他曾經辦<人文世界>. 這是為了重視人文精神,也就是中國文化的ㄧ個特色. 辦<人文世界>目的就是為了重視精神文明, 精神教育. 因為他認為一個國家的文化非常重要.,因而提倡精神文明.為甚麼要提倡精神文明?台灣的發展, 從貧窮慢慢走向富裕, 到了六七十年代,已經富裕起來, 就我所了解, 南先生主張不能一直重視發展經濟,要重視精神文明. 但是當局始終沒有重視,ㄧ直都在發展經濟.這樣發展經濟的結果是甚麼? 比較不嚴重的(其實也已經很嚴重), ㄧ般社會大眾有了錢之後,卻走向吃喝嫖賭, 因為沒有精神修養. 所以台灣有一陣子, 喝酒喝威士忌白蘭地, 都用乾杯的.法國賣白蘭地的老闆來到台灣, 說這麼好的酒被你們台灣人這樣乾杯, 很心疼. 那麼好的酒是一點點的品,而台灣人是一口就喝下去, 很是心疼.,這就是沒有文化涵養。
台灣過去就是這樣, 我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如此? 好像有改變ㄧ些. 有了錢之後, 沒有精神生活的提升,就吃喝嫖賭去了.各位知道過去台灣簽六合彩, 吃喝嫖賭, 整個社會風氣就是這麼一回事. 像我年紀不是很大,但整個過程是一路看過來的, 不重視精神與人文, 社會現象就是如此. 另外一個比較大而且嚴重的結果就是: 政治走向黑金政治, 再ㄧ步更嚴重的, 像阿扁貪汙, 一切向錢看, 重視金錢.沒有精神文化,結果就是如此. 不論是高層或是一般民眾, 不重視精神生活的結果就是如此. 所以南先生就一直在提倡精神文明,但是始終不受重視. 所以當一個先知,內心是很寂寞的. 剛剛提到為甚麼要提倡中國文化, 因為這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你忽視了, 整個社會風氣就走下坡了.
講到中國文化, 我們必須要把<論語別裁>這本書提出來, 這本書據我所知,對大陸的影響比對台灣的影響還大. 各位知道,我們初中高中都讀過背過論語孟子, 記得我那個時代,讀論語孟子是很討厭的事, 因為枯燥乏味.學校老師講論語, 孔子給我們的印象是很死板很嚴肅,不苟言笑, 一副聖人的樣子,儒家給我們是這樣的印象.老實講對四書論語孟子這些是很反感的.為了考試不得不背, 讀起來是很無趣的. 但是各位要知道<論語別裁>這本書, 顛覆了所有人對孔子與儒家的印象, 在南老師的描述之下, 孔子是一個非常活潑, 非常通達人情世故,還會開玩笑的一個人.和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ㄧ件事情, 打破我們對儒家刻板的印象,那種討厭反感的印象. 因為打破這個印象之後, 我們才會願意更進一步的去探索研究儒家到底是甚麼東西.所以<論語別裁>這本書,等於說讓中國人重新重視中國文化,重新認識儒家,起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這本書出版之後, 非常轟動.這本書的影響力非常大,從上到下都在看這本書.
這本書就是讓人重視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新的認識.講到<論語別裁>在大陸發行, 我跟大家透露一件很意思的事情 :記得這本書出來的時候,賣得很好,我們和南老師大家都非常高興, 因為那時候創辦雜誌是很窮的, 那時代台灣流行一句話: 假如你要害一個人,就勸他去辦雜誌. 辦雜誌是很辛苦的ㄧ件事情.因為書賣得不錯, 有一天南老師和我們聊天, 他說: "哎呀!哪一天我的書在大陸賣的話, 一本書賺一塊錢就夠了! "那樣就不得了了.那時我們就跟老師說:"老師你開甚麼玩笑? 你的書怎麼可能在大陸賣?!" 那個時代兩岸對抗得非常厲害. 不談判,不妥協,不接觸,三不政策, 兩案互不來往,視為仇人. 南老師就說:" 那你們看嘛 !" 然後他加一句:"你們都會去大陸!" 我們說那怎麼可能! 假如可能,大概要到七老八十了吧!
老師說:"不用!不用!" 這真的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在兩岸對峙得那麼厲害的情況之下, 他就敢講這個話,說書會在大陸賣, 然後說你們都會去大陸.誰敢講這個話? 但是他講. 不得不讓人佩服! 他就有這種眼光與智慧. 有時他說一些事情, 我們就說老師你有神通,他會說:" 這甚麼神通? 這是智慧!! "
再談到<論語別裁>為甚麼如此的轟動, 引起那麼大的迴響,這是因為這本書打破一般人對孔子刻板的印像.這牽涉到中國上千年來的歷史背景問題, 孔子的思想到了宋明理學家,學成死死板板,這些讀書人也都學禪打坐,一學佛,一學禪,不苟言笑,認為自己在修定,一笑就不定,而且還不能發脾氣,一發脾氣,『啊!你這人學佛怎學成這個樣子』,對吧?所以一學佛,不能有喜怒哀樂。所以你看有些人本來好好的,一學佛之後,整個人變得呆呆傻傻的。很多人因為學佛之後,打坐之後,搞得不苟言笑,毫無生趣。學佛沒有學通,成了半調子。所以,儒家經過宋明理學家這樣一搞下來,已經失去了孔子原本真正的面目。這個影響非常大,從宋明一直到清代,好幾百年來,都受這個影響,這一錯就錯好幾百年。所以,為什麼要特別把《論語別裁》提出來,這對未來歷史上、學術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論語別裁》在中國文化所產生的作用,等於說恢復了孔子的本來面目,而且讓中國人重新認識和重視中國文化。
那麼現在我們要說回來了,為什麼南老師能把孔子說得這樣的活潑,原因在什麼地方?一兩千年來,註解《論語》的人非常多,但都不能像南老師如此生動的描繪孔子?南老師為什麼可以把《論語》解釋得那麼生動,把孔子描述得那麼活潑的一個人,原因在什麼地方?『南老師學通啦!(來賓回應)』好!怎麼通?通在什麼地方?各位說說看。『南老師個性很活潑。(來賓回應)』,南老師個性很活潑,這也有道理。『因為南老師開悟了。(來賓回應)』.
這就要談到我們今天的主題「佛為心」了。不管佛家、儒家、道家,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都講心性的問題。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修心煉性,儒家講修身養性,對吧?好,既然講到心性的問題,這又牽涉到形而上的問題,也等於說是生命本來的問題,就像這位朋友剛剛提到南老師開悟的事。因為開悟之後,對於這個心性的問題,徹底透徹明瞭。在論語裡面,孔子有一天問曾參:「吾道一以貫之,」各位有機會去看看《論語》,「吾道一以貫之」這是一個重點。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是什麼?『心性(來賓回應)』還有沒有?有人說是「仁愛」的「仁」。『忠恕(來賓回應)』「忠恕」是二,不是一,對吧?後來曾參出來之後,別人問他:「老師剛才跟你說什麼?」曾參回道:「忠恕而已。」
各位去看《論語別裁》,看看老師怎麼解釋這一段?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在歷史上很多人都在討論,在學術上很多人都在討論。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到底是什麼東西,孔子自己沒有講,對吧?然後,曾參講忠恕,但這是兩個了,那這「一」是什麼?這跟佛法是相關的,各位知道佛法叫萬法歸一,還有一真法界,不二法門,都是這個「一」;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所以這個「一」是什麼?佛法裡頭的「一」,一真法界,然後萬法歸一,禪宗有個公案,請問一歸何處?這「一」究竟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所以,各位有興趣再去看一看《論語別裁》。南老師就以禪宗的方式來講,依我來看,歷史上沒有人這麼說過。
還有一個問題,孔子自己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好,各位注意看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是天命?這個「命」不是運氣,不是我們算命那個「命」,《中庸》講:「天命之謂性。」所以這個天命,五十知天命,這個天命就是形而上的道,也就是說孔子五十歲悟道,這個天命就是生命的本來。禪宗參「未生前我是什麼?」這個天命就是這個意思。六十而耳順,什麼叫耳順?耳順就是人家說他好聽的,還是不好聽的,他都無所謂,不在乎,六十而耳順,拿佛教的話來講就是「八風吹不動」。你看,孔子五十歲知天命,六十才耳順,也等於說,到了六十歲──現在用佛學的說法,叫做「無我」,才沒有「我執」。七十才從心所欲,從心所欲就是非常自由自在,非常灑脫了,然後又不逾矩。所以說,孔子到了七十歲才可以說是真的大徹大悟。為什麼南老師可以把《論語》講得那麼透徹,那麼通達,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佛為心的問題,心性的問題。所以這個東西弄清楚之後,看《論語》就會非常地清楚,看法就會跟別人不一樣。
那麼講到佛為心,「心」是什麼意思?《楞伽經》裡有一句話,「佛以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佛講得再多,講來講去還是講「心」,「心」是關鍵。在佛法裡面,「心」很重要。這個「心」是什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什麼把「般若」跟「心」連在一起?這是一個重點。好,這就是「佛為心」的問題。
一般講到佛法就是戒定慧。但是,各位注意,「定」是共法。什麼是共法?道家也修定,儒家也修定,瑜伽也修定。所以不要把「定」當成佛法,不要把打坐當成學佛。那什麼是佛法的不共法?所謂不共法,就是別家沒有的,只有我這一家才有。什麼是佛法的不共法?『般若(來賓回應)』對,般若智慧是佛法的不共法,這是重點,方向別走偏了。所以佛為心,這個心是般若智慧。在座是不是很多修準提法?修準提法是要有所求的。各位不要以為清高,學佛無所求。現在因為首愚師父的弘揚,準提法在台灣和大陸,學的人很多。現在講到佛法的不共法是智慧,假如你修準提法,就要向準提菩薩求般若智慧,而且佛法的解脫是智慧的解脫。
那麼你說般若智慧很重要,要跟準提佛母求般若智慧,另外要跟自己求。自己跟自己求,在哪裡求呢?跟自己的內心,佛以心為宗,所以關鍵在反觀自心,看自己的心到底是怎麼回事。心分兩種,哪兩種?『真心、妄心(來賓答道)』對,心分「真心」、「妄心」。《大乘起信論》講「一心開二門」,在《楞嚴經》裡稱「妄心」為「攀緣心」。所以弄清楚之後,知道心分兩種,而這兩種是一體的。好,現在問題來了,先把妄心搞清楚,什麼叫妄心?『生滅心(來賓答道)』什麼是生滅心?哎!學佛有一個壞處,道理懂得太多,叫做所知障,不學佛的反而好辦。
講到這裡,講個故事給各位聽。有一次我在廣州講親子課,第一天上完課之後,有一個家長下課跑來找我,說他的孩子看《圓覺經略講》,看完之後有一些問題,可不可以來問我。我說:「好啊,可以啊!」我問:「你的孩子幾歲?」那位家長答道:「十三歲。」注意喔!十三歲看《圓覺經略說》,看完之後有一些問題。我就說:「明天晚上帶他一起來吃飯好了。」第二天他就帶孩子一起來吃飯。飯後,他就坐在我旁邊,開始問問題了。「請問古老師,學佛的目的是什麼?」這問題好不好?好.我反問他:「你認為呢?」他想了一下:「應該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是自私,對不對?」我說:「對啊,學佛不是為自己,假如是為自己,若要成佛,成一個自私佛。不對吧?」好,第一個問題解決了。
第二個問題:「請問古老師,學佛如何入門?」這個問題問得好,單刀直入,直接切入核心.我說:「《楞伽經》裡頭有一句話『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你想要入門,對不起,沒有門。接下來我就跟他解釋「佛語心為宗」是什麼意思,佛講來講去都是講這個心,講到這裡,我就問他:「什麼是心?」他想了一下:「『思想』是『心』。」對還是不對?對嘛,簡單明瞭,清清楚楚,對吧?很實際嘛,沒那麼多大道理。他沒有說「妄念」,「妄念」還是佛學的名辭。很普通,很真實,很平常--「思想」是心。我說:「沒錯,思想是心。」我接下來再問他:「思想是心,沒錯。你有思想,沒思想,你知道不知道?」他答道:「知道。」我再問:「思想跑掉了,你知不知道?」他答:「知道。」我就跟他做了一個比喻:「思想跑出來!然後你那個「知道」是不是像一個鏡子,思想一起來,鏡子就照出來了,對不對?看到了,對不對?那思想沒有了,這個鏡子知不知道,還是知道,對吧?思想是心,那這個像鏡子一樣的東西是不是心?」『心的作用(來賓答道)』他說:「嗯,是。」各位注意喔,他知道「思想」是「心」!那另外還有一個東西,思想來了,他知道,走了,也知道。所以,這個「知道」像鏡子一樣,也是「心」。
我再問他:「這個思想有生有滅,會來會走,對吧?」他說:「是,對。」那我問他:「你這個『知』像鏡子照著它,這『知』有沒有生滅?」他想了一下,答道:「嗯,沒有。」我再問:「思想來來去去,動來動去,『這個東西』動不動?」他想了一下說:「不動。」他接下來又提了一個問題:「那萬一我死了怎麼辦?」我就問他:「你這個肉體會變化,十三歲以前那麼小,你現在十三歲,等你七十歲,這個肉體會變,對不對?你剛剛所講的那個「照的」是「心」。這個東西變了沒有?你小時候有沒有那個東西?」他答道:「有。」我再問:「現在有沒有那個東西?」他答道:「有。」我問:「變了沒有?」他答:「沒有。」好了,問題解決了.然後,我再問他:「搞清楚了喔,這個東西我有沒有?」他答:「有。」我問:「桌子邊其他人有沒有?」他答:「有。」我問:「狗有沒有?」他答:「有。」接著,他恍然答道:「啊!我懂了,眾生平等。」然後我再問他:「怎麼樣,有沒有門?」他答:「沒門。」這是談到佛為心的問題,般若,佛為心,這是一個重點。因為這個般若的關係,南老師對儒家、道家理解得非常透徹,講解起來,當然與眾不同,這是佛為心的意思。
第二,佛為心這個「心」的意思也可以稱為「重心」、「中心」,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據我所瞭解,在南老師的生活中,佛法修證的事情,對他來說是他最重要的事情。到八、九十歲,他每天都還在打坐。我們私下都在感慨,最認真的還是老師,我們都比不上老師。據我們所了解,南老師是把佛法修行這件事情擺在他人生中的第一位。我們一般人學佛,佛法的修行,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放在第一位,我們不是擺在第一位,而是放在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到南老師所謂的「佛為心」.所以,「佛為心」就是指「將修證佛法當成生活的重心」,時時刻刻,心心念念都在這個地方。這就叫做「佛為心。」所以南老師經常講:「我陪各位玩一玩。」其實這句話是罵人,你們來是來玩的,不是真正來學的,沒有把學佛放在生活、生命中的第一位,玩玩而已,高興時拿來消遣一下。禮拜六、禮拜天沒事的時候,念一下準提咒,禮拜六、禮拜天有空就來參加一下法會,來聽一聽佛法,是不是這樣?我們都沒有把學佛這件事放在第一位。
第三,佛為心除了代表「般若」之外,也代表慈悲。所謂發菩提心,這個「菩提」除了智慧,還有慈悲的意思。所以,佛為心,這個心除了代表智慧,還代表慈悲。據我所了解,南老師在生活中處處替別人著想,我們就是沒有替人著想而經常挨罵.記得我以前年輕的時候,有一個年紀比較大的長輩,回去要下樓梯時,老師要我送他到樓下去。要下樓梯的時候,我讓老人家走在前面,我走在後面。老師就說不對,你要先走到下面,萬一他摔下去,你可以在下面接到他。所以這就是生活中處處要替對方考慮。還有老師坐計程車回家的時候,他都不會讓計程車走進巷子裡面。為什麼呢,因為走進那巷子裡面,計程車要倒出來不好倒,所以,他都在巷子口就停車。然後,再自己走進去,就是替計程車司機著想。然後下車的時候,「謝謝你喔!把我送到這裡,謝謝你。」若有人請司機送老師回家,下車時,老師一定塞給司機小費。老師很注意這些生活中的細節,時時處處要替別人設想。
有一次老師吩咐我們去找個資料,在座好幾個人,這個資料找來了,他就開始罵人:「找來了不會去多印幾份,一人發一份,這自己要想到來,找來有什麼用。」所以他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處處都要替別人著想,這就是南老師的慈悲。各位知道菩薩道的六度,第一個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南老師一生,就我所知道的,在台灣的時候很窮,沒有多少錢。但是呢,過去在成立東西精華協會的時候,仍然在行布施。記得有一次,那時我二十幾歲,在信義路搞出版社,有一個大概四十歲的人,來找我,說:「先生我這個腳受傷了,沒有醫藥費,能不能借我五百塊錢看醫生。」然後,我就給他五百塊錢。大概過了幾個月之後,又跑來了。結果他不是來找我,找老師,重施故技,也跟南老師講說,「我這個腳啊…」然後我趕緊跑過去,老師,他是騙子,錢不能給他。那時候年紀輕,很生氣,南老師對我笑了笑,錢照樣給他。那時候年輕不懂事,後來年紀大了,唉呀,南老師難道不知道他是騙子,清楚的很啊。當時不懂他那個對我笑的意思,後來懂了,那個笑,「你以為我不知道他是騙子,當然知道啊。」錢還是照給。這就是財布施。
去年南老師過世,我寫了一篇悼念的文章,談到南老師這一生捨財,捨家,捨身命。他來台的時候,一個人來。後來到台灣之後,又結婚,生了孩子,在台灣有四個孩子,大陸也有兩個孩子。他大陸的兩個孩子,幾十年沒見過父親,見父親的次數,沒有我們這些學生多。爸爸還活著,不是去世了,幾十年沒見著父親。後來老師到大陸去,見面的機會也不多,孩子要見自己的爸爸,都要先打電話預約,有時候還排在後面。請問你是他的孩子,內心做何感想。然後,即使見面,時間也是很有限。假如你是他的孩子,是甚麼滋味?
在這裡,我再跟各位報告一件事。南老師在臨走前一兩個月,他大陸的孩子和他台灣生的最小的孩子到他面前。南老師說:「孩子啊,我對不起你啊。」然後呢,尤其是他大陸的孩子,馬上痛哭流涕的說:「不要說了,不要說了,都過去了,不要說了。」。一直揮手說:「爸,不要說了。」那內心是多麼的傷痛,這就是捨,他對孩子不是沒有愛,不是無情。學佛不是學到最後變得無情。為了做這些事情,沒有辦法。所以南老師一生慈悲的在布施,捨家,捨財,捨身命。大家在書上可以看到,他講課的時候,有時身體很不舒服,課照講,他說:「了不起死了就算了。」所以,他很多事情都是捨命賣命的在幹。然後,到後來九十幾歲時,眼睛白內障,看不到東西。他這個時候還要劉雨虹老師唸他的稿子,用聽的方式校對稿子,因為他沒辦法親自看稿子。所以,到了後來的時候,身體已經很難過,他甚至說:「昨天晚上很難受,真想一走了之。」以他的功夫絕對可以想走就走,但是他沒有走,讓他生命的燭光一直燃燒到最後,讓他的生命燃燒到不能再燃燒為止。這就是南老師的佛為心,此心就是慈悲。
接下來講道為骨。南老師經常講學佛學解脫,學道學瀟灑。但是經常學佛的人愈學愈不解脫,學道的人愈學愈不瀟灑。道為骨,道家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除了所謂煉丹修道之外,包括醫、卜、算命、看風水,練武功、氣功。南老師從小學武功,他是杭州國術學校畢業的,拜過很多師父,學過內家拳外家拳,後來也曾在十方書院親自教過太極拳,到了八九十歲,身手仍然非常矯捷.南老師對道家,不僅懂道,也懂術,懂道家思想,懂易經,懂醫理,懂命理,懂風水,懂相術,懂氣功.他講解過《老子》、《莊子》、《列子》,著有老子他說、莊子諵譁、列子臆說、易經雜說、易經繫傳別講、我說參同契、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等等,像這樣道與術兼通的人實在不多.當然道家也重視身心修養,所以南老師自然給人仙風道骨的感覺.
南老師說道家是中國文化的藥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下大亂的時候,都是道家人物出來撥亂反正的,像范蠡、張良、劉伯溫都是道家人物,天下太平後就功成身退。撥亂反正須懂權謀,南老師編過一套正統謀略學全輯,西方管理學大師彼德聖吉曾師從南老師,他在書中說南老師是國師級的人物,沒錯,只可惜沒被重視.倒是很多學生因他的指點,在事業上避過難關,或另創高峰.
再來就談到儒為表。南老師一直強調學佛做人很重要,人都做不好,如何成佛?「表」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指「外表」,另一個是指「表現出來的功用」。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一個中心的主軸,就是內聖外王,內聖外王源自《莊子》。儒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然後講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明心見性,
親民是慈悲行菩薩道.道家也是一樣,《莊子》內七篇講到內聖,外篇講到外王。所以,道家像范蠡這些人能夠治國平天下,然後功成身退,不留戀權勢名利,自己懂得修心練性,這就是內聖外王。那佛家的內聖外王:佛家不稱「內聖」,稱「內明」,叫「明心見性」;而「外王」即是行菩薩道,所以真正佛家的思想是大乘菩薩道。必須要明心見性,內明之後,然後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佛經裡面講:轉輪聖王功德和佛是一樣的。所以南老師自己講:「此生不上如來座,收拾河山亦要人。」他不走出家的道路,走入世的道路。他講:「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情。」出世的心情就是內聖,做入世的事情就是外王。
所以,無論是儒、道、佛,都強調內聖外王。所以,南老師非常重視兩本書,一本是《論語別裁》,一本是《大學微言》。各位可以看《大學微言》裡面,南老師把儒釋道三家完全融會在一起,經常用禪宗、佛法來解釋《大學》。在儒道佛中,儒家較偏向於佛家講的戒定慧中的「戒」。儒家講到怎麼做人,怎麼謙卑,怎麼把自己的傲慢降服一點,
在與人接觸中,如何多替別人考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如何把貪瞋痴慢疑等習氣戒除掉一點。在社會上生活中如何與十善業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講到戒的部份。道家在「定」的部份是比較詳細的。佛家在慧,在心性這方面講得比較多。學佛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貪瞋痴慢疑少一點,自己就解脫一點,配合修定和觀心,格物致知而明明德,達到般若智慧的解脫,而不是高談闊論,在那裡空啊空的.
再回到儒為表,就是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圓融平凡平實,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這點南老師可以做為表率,南老師不喜歡有些人一學佛,就是滿身的佛氣,對人家合掌啦,恭敬啦,吃素啦,然後滿口的佛話,他看到就煩。也就是學佛,不要讓別人看出你在學佛,若非如此,就表示你已經執著了,學成半調子。儒為表,就是指對人謙恭有禮,溫柔敦厚,不標新立異,不裝神弄鬼搞神通,做一個平平實實、平平凡凡的人,南老師臨走前,還特別寫下平凡兩個字.
最後談到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肚看世界。各位,如果把中國儒釋道文化之精髓弄清楚以後,對於目前所產生的這些資本主義啦!社會主義啦!唯心啦!唯物啦!這些問題就會看得很清楚。優點在哪裡,弊端在哪裡,都看得清清楚楚。看清楚之後,通達了之後,自然肚量就大了,中國人講達觀,達觀包含智慧,而不講樂觀,悲觀樂觀是西方的說法。所以,南老師經常關心國家大事,世界大事,也對這些問題提出看法。另外,若將「世界」的範疇縮小,看我們的公司同事也好,看我們的朋友也好,看我們的家人親戚也好,能以此智慧慈悲來看待,能以此廣大心量來看待,自然瀟洒解脫。若是學佛,也不會排斥其它宗教。像南老師就有很多學生朋友是神父,他不會看不起其它宗教,甚至他還說自己沒有資格稱之為佛教徒,這就是南老師大肚看世界的表現。
以上只是提供個人對南老師所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肚看世界的一些淺見,僅供大家參考,因為時間有限,道為骨儒為表無法多講,只好虎頭蛇尾收場了,耽誤各位寶貴時間,請多多包涵,多多見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