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647|回复: 6

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事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9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ay 于 2014-2-9 02:31 编辑

明正德十二年九月
大同总兵王勋收到了一封超奇怪的信,信上要他好好守城,安心练兵。落款更奇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谁啊这是?王勋莫名其妙,朝廷好象没有这么个官职呀!王勋又把相关的文书翻出来研究了几遍,还是没有弄明白。
他再看这封信,从口气上看,虽然很大但也比较严肃,不象是开玩笑。后多方打听,才知道这封号就是皇帝大人自己的。
正德十二年八月,朱厚燳在手下的帮助下,不怎么顺利的冲出居庸关,来到边防重镇宣府。
在后来的史书中,这次出关成了朱厚燳兄荒废朝政,不务正业,劳民伤财,超级贪玩的又一次真实写照。
可是,我们仔细分析,难道仅是好玩才出关的吗?出了居庸关就是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土木堡之变的惨痛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朱厚照虽然贪玩,但为玩而不要命的亏本事是不会做的,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去哪都比到沙漠吃沙好玩得多。
朱厚照来到宣府,决不是为了好玩。他知道,一个埋藏在心里多年的愿望即将实现。
小的时候,老师就讲过先祖朱棣御驾亲征,取得辉煌战果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少年朱厚照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发誓,一定要象朱棣同志学习。
可是来到宣府,闹腾了几天后,厚照兄郁闷的发现,这里别说蒙古人,就是汉人也见不到几个。
于是,他索性来到真正的边防前线——阳和,并以此为前线指挥部,向各部指挥官发号施令。
不过,要发号施令必须得有个军事主管的头衔,如果以皇帝的身份,这些家伙可能不会听,“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的口诀他们背得比谁都熟;再说,用皇帝的身份可能还会被京城的那些不开窍的糟老头子说成是“外行指挥内行”。于是,厚照兄给自己弄了个封号,而且还一本正经的定了工资级别,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收到了这封信,边防军的指挥官们都整天祈祷那该死的蒙古人千万别来,自己战死了不要紧,还能做个烈士,英模什么的,要是皇帝死了,自己遭殃不说,还要连累家人。
可是,说曹操,曹操到。边防军的指挥官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还是来了。
同年十月,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率五万骑兵进犯,目标大同。
王勋急了,他连夜派人告诉朱厚照,希望皇帝大人别玩了,这里很危险的,赶快回火星去吧。
不料,朱厚照不但不走,还命令王勋集结部队,北上主动迎敌。
这下,王勋抓狂了,皇帝大哥啊,咱就这点兵力,能守住就不错了,还要去主动出击,你当我是超人啊?
明武宗

明武宗
可是,君命难违,王勋还是无奈的出发了。
不光是王勋,就连江彬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他明确的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位仁兄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但却具有超强的军事才能,在进京之前,他就曾是一个优秀的边防军将领。
朱厚照把江彬推开,继续他的部署: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城。”
“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驻守阳和、平虏、威武。”
“以上部队务必于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候调遣!”
江彬目瞪口呆,此刻,那个嬉戏玩闹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久经沙场、沉稳镇定的指挥官。
发布命令后,朱厚照闭上了眼睛,大战在即,必须充分休息。
百里之外的小王子似乎感到了什么,他突然下令大军改道,急转向南,向王勋的部队前进。
得知这一变化,朱厚照也相应作出了部署调整:
“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离开驻地,火速支援王勋。”
“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即日出发,尾随鞑靼军,不得擅自作战。”
“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即刻出兵,驻守阳和,不得出战。”
江彬不敢出声,只是小声嘀咕了一句:这样的兵力是不够的。
朱厚照笑了:“别急,只是开始。”
正德十二年十月,甲辰。
战争在山西应州打响,应州之战正式开始。
王勋兵力不够,但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的及时支援给了他希望,他命令全军决一死战,坚持大部队到来。
同时,为迷惑敌人,拖延时间,战斗一开始,他就下令猛冲,这种亡命打法的确迷惑了小王子,他错误的认为对手就是明军的精锐主力,而且人数超多,于是,他没敢和王勋拼命,而是下令以守代攻。
双方激战了一整天,等到了黄昏,小王子突然发现,自己被王勋给忽悠了。
对方就这点人,自己居然被忽悠了,小王子十分愤怒,他下令全军出动,把明军包围了起来。不过此刻已是夜晚,考虑到安全第一,他命令军队等天亮看得见时再进攻。
不过,老天爷似乎并不想让他看得见。
第二天一早,天上下起了大雾,五米之外根本看不见东西。
王勋强忍住笑,借这个机会,从包围圈的缝隙中钻了出来,溜进了应州城内。不过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等大雾散开,王勋莫名其妙的发现他身边多了一群人,那群人也莫名其妙的看着他。原来,负责跟踪任务的副总兵朱峦,由于大雾看不见,居然稀里糊涂的跟进了应州城里。
闻此消息,小王子差点吐血,明军从自己眼皮子底下溜走不说,力量反而越来越强。他终于失去耐性,下令攻城。
可是还没等他准备好,麻烦又来了,那群明军似乎更不耐烦,居然再次主动出击,小王子实在搞不清楚这帮家伙到底在搞什么鬼,他只有无奈的迎战。
原来,附近的明军接到皇帝的调令,相继前来增援,王勋再次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故伎重演,下令主动出击,前后夹击蒙古军。
不过别忘了,他们的对手是五万精锐的蒙古骑兵。
小王子不愧是优秀的军事人才,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敌军虽然得到增援,但兵力还是不足。
他冷静的下令,部队分成两部,分头作战,并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两支明军合流。
王勋这次再也无法忽悠下去了,最后他们被分割包围。
完了!没啥指望了。
阳和。
朱厚照叫来江彬,下令集合部队,出发增援王勋。
江彬疑惑的望着朱厚照,意思很明显:哪还有兵?
朱厚照说出了答案。
“我之前命令张永、魏彬、张忠率军前来作战,他们现已经到达。”
江彬终于明白前几天朱厚照到底在等什么了。
丁未,朱厚照亲率大军,自阳和出发,向应州挺进,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包围圈内的王勋似乎已经绝望了,因为从哪方面来看,都不可能再有人来增援他了。
当然了,他是不敢指望朱厚照的,因为这位皇帝兄是个不靠谱的主。
天亮了,蒙古军再次发动冲锋,王勋率部抵抗,但还是抵挡不住进攻。
奇迹发生了,就在这一刻,朱厚照终于赶到了,他非常够意思,没有作任何的休息,当机立断的命令大军向蒙古军冲击,蒙古军促不及防,全线撤退,三支大军就此汇合。
小王子这下彻底糊涂了,明军怎么越打越多?居然还来了个大家伙!
不过,这事没完,我倒要看看,这个什么威武大将军有什么本事?
从史料来看,小王子很可能不知道这位对手的真实身份。不过,他还是不敢轻敌,暗中集结主力,准备和这位“威武大将军”决一死战。
第二天,仍然是大雾弥漫,可见度极低。蒙古大军布好阵型,准备最后的冲击。等大雾散开,小王子惊奇的发现,对面的明军早已列阵整齐,正虎视眈眈的等待着他。
面对着寒光闪闪的刀锋,朱厚照感到了一丝恐惧,虽然自己对这种金戈铁马的日子十分向往,但毕竟过惯了娇生惯养的日子,这种情况还是不能一下子就适应。
难道就此放弃,收兵回家吗?不,决不!没有人是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先祖能做到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做?
在那一瞬间,朱厚照似乎是灵魂附体,他继承了朱棣的优良传统。那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拔出配剑,大喊了一声:“冲锋!”
战斗开始了。
面对明军的突然冲锋,小王子也拼了命,所有蒙古骑兵象潮水一样冲了出去,双方近十万人在应州城外展开了殊死拼杀。
事实证明,朱厚照绝对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他始终保持镇定,来回狂奔为手下打气。还多次冲到交火线上和敌人直接对砍。在他这种无畏的精神鼓舞下,明军士气大振,始终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
面对着越战越勇的明军,蒙古军队开始顶不住了,到了下午,小王子实在撑不住了。他本来是想弄点战利品回去的,没想到却亏了大本。他越想越划不来,无奈之下只有下令:“退兵!”
应州之战就此结束。
然而,这样的一场大战,在史书上却只有寥寥数语,究其原因,是由于朱厚照是偷跑出来的,身边没有史官,他自己又是个半文盲,身边的江彬、王勋等人比他还差劲,总不能指望这些家伙吧。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发生的事情。
朱厚照回到北京后,曾经搞了一次很隆重的回城兼阅兵仪式。仪式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的找到首辅杨廷和,激动的拉着杨老师的手说自己亲手消灭了一个蒙古军官,杨廷和立马跪下去祝贺皇帝取得的成绩。然而,不久之后,京城里开始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应州之战失败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几天后,当东厂汇报此事时,朱厚照沉默了许久,半晌才下诏,替自己请了十天假,表示要休息休息。朱厚照就是要用这种消极怠工的方式来报复大臣。
可是,朱厚照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死后不久,大臣们按照传统编写《武宗实录》时,写下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不要小看这句话,虽短却暗藏玄机。表面上是在描写双方伤亡情况,但却暗示着应州之战其实是明军失败,同时也暗示了朱厚照是在吹牛,至于他的那句口述,则成了他自我吹嘘的表现。
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对不起,当时我不在应州,所以我不知道具体情况。不过我可以推测。
其实这是一个常识问题,编书的人似乎忽略了一个数字,那就是交战双方的兵力配置。还是这本《武宗实录》,记载了当时双方共约十万人参战,除去预备部队和后勤人员,当天直接参战的应该不少于六万人,这个数字换到今天,也差不多是六个师的人马。试想这么多人挤在一起近距离肉搏,而且一直从清晨打到下午,怎么可能只有十六人阵亡呢?要知道,双方既没得到过神灵的庇佑,也不是什么陆小凤之类的绝世高手,至于防弹衣之类的高档货,我想那时蒙古军队还没有装备的吧。
其实从史书上看,大臣的做法还是很矛盾的,他们所说的伤亡人数少到了可以,其实大臣们也不是什么傻瓜,就算编纂,也会要编纂的真实一点,可是为什么史书上写的伤亡这么离谱呢。其实可以这么理解,照兄所说的都是实话,应州大捷也的确是没有掺水的一场大战。战后的百官因为他以前的成绩,认定了他只是在吹牛,也是大臣对于皇权的挑战,然后,却也不乏能人志士,在朝堂之上,与百官争论,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大臣在史书上留下的这一笔,似乎让人清楚直白的看到了应州非大捷而乃败退。但是那些保皇派,从小受教育,要忠君爱国的人也很有办法,于是史书应州大捷这里的伤亡人数上留下了一笔“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看起来是明军败了,其实不然。让人看了只觉得实在是闹剧,觉得这本是个笑话,任谁也不会相信这么离谱的伤亡。实在是哭笑不得,那也只能是笑而不语了。
再看朱厚照兄的表述:“我亲自消灭一人。”有人认为是在吹牛。但仔细分析一下,他说的很可能是真话。
他贵为一个皇帝,在万军之中十分显眼,大家都在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当众撒谎是非常掉价的。更何况,如果他要撒谎,也不用只说杀一个,随便吹自己杀了几十个,岂不是更有面子?
所以,结论是:朱厚照被抹黑了,应州之战被人抹黑了。
是谁抹黑的?我不好猜测,却也不难猜测。
可笑的是,这个人抹黑的时候破绽百出:“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才死了十六人,蒙古军队居然就几十年“不敢深入”,这小王子的名声也太图有虚表了吧。
在明代的所有战役中,本来就不显眼的应州之战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变得可有可无。但就是这场毫不起眼的战斗,成了朱厚燳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选自《明朝那些事儿》
发表于 2014-2-17 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给明朝正面评价的皇帝有四个,太祖和成祖是比较好,武宗和英宗是稍好。
发表于 2014-2-17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明朝的皇帝们都是有朱元璋的遗传基因,性格中的矛盾冲突点都很大,很容易走极端。朱元璋智慧比较高,所以经常还可以自控,不至于太出格,他的那些子孙们问题就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明一代,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虽然是日本人写的,还是推荐给大家欣赏一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xODY4NTI0.html
发表于 2014-2-17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明朝的皇帝们都是有朱元璋的遗传基因,性格中的矛盾冲突点都很大,很容易走极端。朱元璋智慧比较高, ...
太极 发表于 2014-2-17 15:40


是人都有性格矛盾, 但被史家放大了还是美化了, 由笔杆子做主. 明代是皇帝和官僚系统势均力敌矛盾最尖锐的一个朝代, 皇帝们的形象自然就不那么美好. 宋代是皇帝和官僚系统关系最好的一个朝代, 所以个个是仁君. 清代是皇权极盛, 官僚权力最小的朝代, 所以清代的皇帝都"高, 大, 全".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人都有性格矛盾, 但被史家放大了还是美化了, 由笔杆子做主. 明代是皇帝和官僚系统势均力敌矛盾最尖锐的 ...
燕果 发表于 2014-2-17 23:47

要从《明史》中找真相,一个字:难。

明史编了近一百年,破了中国历史上的记录。

“编”好后,野猪皮们居然一把火把明朝的所有历史档案全烧了。
发表于 2014-2-18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2-18 00:14 编辑

回复 6# bay

其实哪朝的历史也不那么可信. 明代自己成祖即位也把明实录改了个遍. 李世民也把李建成黑了一大把. 最近的共和国史, 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都不一样. 西方历史也差不多, 近二十多年来才开始反思欧洲中心论.

从历史迷雾里看真相本身就难, 以前想让孩子读点历史, 后来自己都糊涂了, 就不让孩子读了, 免得学了一堆谎言. 还是先学点自然科学, 学会观察客观世界, 再去剖析主观世界.

举例, 孩子的学校老师给他们讲美国民权历史, 讲马丁路德金比林肯好, 林肯用了流血的办法, 而金用的是和平示威的办法. 我觉得这样学历史还不如不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9:12 , Processed in 0.0223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