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592|回复: 4

【转】中国气候变迁史--从大象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9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ay 于 2014-1-29 18:43 编辑

今天,中国只有在云南南部才有少量大象分布。其实,在古代,大象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大象频繁出没,上古大禹役象的传说,不是没有根据的。河北阳原县就发现了亚洲象的遗齿和遗骨,其时代约在夏末商初(距今约3000~4000年前),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亚洲象分布的最北记录,约在北纬40°11′,与北京处于同一纬度上。在距今8000~2500年前,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环境影响微弱,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均温较现在高2~3℃,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气温较现在高5℃以上,华北地区大部为亚热带气候,茂盛的植被和遍布的湖沼为野象的生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河南安阳殷墟中也曾发现有象的遗骨。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这么几句话“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历山在济阴城阳,相当今山东荷泽及东明等地。当然所谓的象耕并不是今天的这种牛耕一样的耕地,而是和麋鹿耕地一样,春季野生动物来到沼泽湿地觅食,它们把湿地脚踩牙翻得稀巴烂、底朝天,然后古人便在这些践踏过的地方撒下种子。商代野象在黄河下游分布很多,在商代的甲骨文书中,有许多关于象的记载,如商王就曾在沁阳附近的太行山南侧一次猎获7只野象。当时不仅有象氏族,还驯养野象,有时打仗更出动象军,《吕氏春秋》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象不仅是家畜之一,同时以象牙为原料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在乐器中有象管,在舞蹈中有象舞等,商周时代还有象簪、象珥、象笏、象觚、象环、象栉等用象牙制成的饰物。象的分布还反映在地名上,河南的古称“豫”为象形字,就是一人牵象,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安宁。不但如此,以象殉葬还是商朝的一种殉葬方式,殷墟王陵区曾发现一座象坑,坑中同葬一猪,还发现一人一象的随葬坑。可见,远古时代大象和我们中原先民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然而,随着生产的进步,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多,对自然开发力度的扩大,古代黄河下游的野象的栖息北界也在不断南退之中,至商末周初则主要见于山东南部,春秋后期(约2500年前)黄河流域的气候开始变冷,野象已南移到淮河下游南北。因此在战国时代,黄河下游的野象已是非常罕见了。

    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50年这一时期,大象活动的北界位于秦岭与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虽然当时大象偶尔也移动到淮河以北,但已无法越冬,同时一到淮北,就为当地人所捕杀。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野象在晋以前仍在长江以北生活,但唐代以后则主要限于川东重庆到綦江一带的江南地区。在长江中游的鄂、湘和赣等地的大象,南北朝以前在长江以北,以后则限于江南。在长江下游地区,从江淮到杭州湾一带,平原丘陵广大,江河湖汊众多,水草丰美,十分适合大象的生活。大家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那大象便来自孙权控制的江南地区。然而由于长江下游在长江流域中属开发较早的地区,因此皖南地区的野象从公元550年后就不见于文献记载了。在钱塘江以南,象的消失较迟一些,931年秋,浙江衢州还有捕象的记载。此时野象分布北界的东端,已南移至温州一带。公元920~940年,象牙仍是福建的主要贡品之一。

公元1050年后,我国又进入了一个比较寒冷的时期(如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长江流域的野象也渐趋消失,退缩于岭南、闽南地区。直到南宋,闽南漳州一带仍然有大量野象分布,宋代彭乘的《墨客兴犀》有详实的记载:“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然不为害。惟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骨肉摩碎乃止。盖独象乃众象中最犷悍者,不为群象所容,故遇之则害人。”朱熹担任漳州知府时,象群蹂躏庄稼,弄得人民无法安居乐业,为此,他作《劝农文》告示乡民:“本州管内荒田颇多,盖缘官司有表寄之扰,象兽有踏食之患。是致人户不敢开垦……本州又已出榜劝谕人户杀象兽,约束官司不得追取牙齿蹄角。今更别立赏钱三十贯,如有人户杀得象者前来请赏,即时支给。”大约在宋元之际,大象在福建消失。

岭南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且开发较晚,因此野象一直生活到19世纪。当时岭南地区众多的野象也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危害。例如在广东东莞一带“每秋有群象食田禾”,当地农民不得不组织起来捕杀野象,可谁知今年杀了一批,明年又来一批,于是众人将捕杀后的野象尸骨加以搜集,于五代南汉五年(961年)建起了镇象塔,这座镇象塔直至文革时期才被破坏。南汉还曾出动象军和北宋作战。岭南地区东部的野象在12世纪后便逐步消失,而西部地区野象栖息的时间较长,直到19世纪30年代,广西十万大山一带的野象才最后灭绝。从此野象退缩于云南一隅。

    象在云南地区曾被广泛利用,用于乘骑、耕田、运输和打仗等。元明时期云南一带曾处处是“孔雀栖于庭树,大象耕于南亩”的景象,澜沧江的“澜沧”傣语中就是“百万大象”的意思,西双版纳的很多村子称为“曼掌”,意为“专门为土司驯养大象的地方”。那时云南常向中央进贡象牙、犀角和驯象。据统计,滇南各土司在元朝以后向中央进贡的大象估算有1140~1339头,象牙38~76支。云南各方势力在战争中也多役用大象,这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多,其规模也较大。如至元14年(1277年)“蒲甘国王率军5万,大象800头,马1万匹大举入侵干崖、南甸”;泰定2年(1325年)“车里……蛮兵万人乘象寇朵刺等十四寨”;洪武21年(1388年),麓川土酋“驱象百余据敌”;在洪武18年(1385年),为对付麓川土司的象阵,曾“命南通侯率兵二万驱捕(象),立驯象卫于郡”。正统6年(1441年),麓川土酋“率兵三万余、象八十只抵大侯州”;万历12年(1584年),陇川土酋“于参谷起象兵数十万分道以侵”;万历19年(1591年),缅酋用象兵犯迤西,明军悬“生夺战象一只赏六十两,斩杀战象半之”的赏格;天启7年(1627年),莽酋犯孟艮府,车里“遣兵万人、象十只往援之”。

   由此可知近3000~4000年来,我国亚洲象的分布从北纬40°11′(河北阳原)缩至北纬 23°20′(云南沧源),向南移了17个纬度,直线距离达2000千米,变迁十分巨大。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军是商朝的标准兵种

古代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有大量的中華象和中華犀牛栖息。 商代野象在黄河下游分布很多,在商代的甲骨文书中,有许多关于象的记载,如商王就曾在沁阳附近的太行山南侧一次猎获7只野象。

商朝时期,中原人已经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捕捉、驯养、使用大象的技术,最初用于农业,以后逐渐用于战争,建立了专门的象军。由于象的厚实皮肤,使得在战场上杀死或者击败战象极端困难。但是象并未完全家养化,人们必须在野外捕捉象来使用。

大象是商朝的标准兵种,商军作战部队中有“象队”,《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说明商纣王时期商军在征伐东夷的战役中大规模使用了战象,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商朝征讨羌人的战役中也曾有使用战象的记载。

在战场上大象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践踏敌人以及利用高耸的象背向敌方施放投射兵器。战象冲锋的威力在于它们巨大的力量。它们冲垮敌人的阵型,践踏敌方的士兵,挥舞长牙破坏厮杀。敌方没有被冲垮的那部分军队,至少会被战象的冲锋驱赶到一边,或者是其压迫下后退。

除此之外,战象并不需要与敌人接触就能引起恐慌,在它们的冲锋面前敌人会因为恐惧而望风披靡。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有时也不免如此。骑兵在战象面前也不能幸免,因为战马不熟悉象的气味,很容易在象面前受惊。

因为大象害怕老虎,所以周人对付商朝战象的方法是用虎皮,大象见到虎皮就会惊慌失措而逃窜。把虎皮蒙在盾牌上,拿着这种盾牌并戴着虎头皮帽的步兵叫“虎贲”。
 楼主| 发表于 2014-2-1 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程颢《咏象棋》

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发表于 2014-2-2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斗兽棋中象是最厉害的,然后是狮、虎、豹,象最怕的是最小的鼠,鼠只能吃象,因为鼠可以钻到象鼻子中去。大能吃小,小到极致亦能吃大,此中规则很符合生克制化的道理。
发表于 2014-2-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动物园以外,我只在电视里看到过大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3:00 , Processed in 0.0224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