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773|回复: 4

我的学医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5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小就被洗过脑,想成为科学家,这也是绝大多数上学的孩子的梦想。但到了高中之后,接触的东西多了起来,我的梦想突变成了三个:把脉治病的中医大夫、掐指摇卦的算命先生、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先不说中医,先说后两个梦想。我们那个年代武打片看多了,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轻功、少林等等这些,没少受金老爷子的影响。多多少少的孩子都会学个一招半式的耍耍,打起架来没什么用处就不再学了。我也没能脱离这样的世界,大学以前,课堂上没看过几本武侠小说,理论上的修为比其他人就差很多,但这并不影响我成为一个狂热分子。到了大学,体育课上就开始教太极拳,后来又跟同学学了几招洪传陈氏。学拳时,我并没有变成画圈就放弃的那三分之二,坚持到学完一套拳。后来又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理论说的一套一套的,架子看上去也还能说得过去,但动起手来就差远了。但同时学拳的一个的同学,能得到拳师指导,三两个人近不了身,能从痞子的刀下轻松的反制敌人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发生枪后余生的事件也绝不是偶然。还有读研期间的同学,伸出手来跟你谈着话,怎么也推不动人家,人家轻轻摆手就能把我摆出几米远。看来世上并不是没有武术高手,是自己没学会,就看不到山外面的山,跟便秘的人怨地球吸引力不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最终我也没能学会实战的武术,只能摆摆花架子让某些人羡慕一回。再说算命,这些传统的技艺,在我的脑海里,都是神仙般的,一般人打消不掉它们在我心里的感觉。从小就经常看到,瞎子敲着小锣,拿着探路棍在村里面走来走去寻找生意,偶尔也能从七大妈八大婶那里听来谁谁算命了,奇准的。慢慢的就有了兴趣。偶然从父亲的藏书里面找到几本旧书,甚至有家父蝇头小楷的手抄本。当然,在开始根本看不懂里面的名词,但兴趣让我不断的往下看,很多晚上,这些书就成了我的催眠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无意中映到脑海里的东西竟然怎么也涂抹不掉了。十多遍之后的一天,偶然间融会贯通了,突然就把里面的思想悟出来了。现在回想起来,这真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看不懂没关系,尤其是很多经典之类的书籍。以前私塾里面教学生,都是只要求背诵,没有讲解,但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是十里八乡里有名的知识分子。这就是所谓的立体的懂。中医里面学习经典其实也是这样,《黄帝内经》,《伤寒论》有些人都说看不懂,就不看了,也有些人说理解了就行了,用不着背。确实,有时候看某一条文,能理解,但放在整体里面是这样解吗?恐怕不是吧。钻研伤寒的时候,开始没有背诵,看注解也看不好,看了前头,后头就又忘了。可是在我下功夫背了几十遍之后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看注解跟看小说一样,对注解的分辨能力也提高了不是一个层次。话转回来,把那本卜书的理论融会贯通之后,还是有些细节上不是很明白,但在具体的应用中体会出来一些感受,到后来看看其他算命理论的时候,竟然印证的极其正确。刚开始学会的时候,不知深浅,到处给人算命,有时候程序搞错了,竟然还算的奇准,我又明白了程序并不是首要的。但奇准给我带来的反噬确也不小。后来师父给我说,假如修行不够的话,给人搞这些东西,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毕竟是靠天吃饭,不像那些瞎子,老天要养活他们,给他们这种手段来挣钱,正常人去给别人算命的话,都是那自己的东西去换的,所以必须收钱,再亲近的人也不例外,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到现在,基本上不乱算命了。有时候朋友找我弄这些东西,不算吧,面子上过不去,算吧,没法要钱。希望有缘的朋友看到之后不要找我算命了。最后说说学医。我读的是普通高中,那个学校考上本科的每年就那么一两个,考上专科的就很了不起了,中医药大学在我心里面那就是清华大学,只能在心里面想想的。第一年没考上,复习了一年,竟然考过了重点线,报志愿填的可能有点高了,报的是西医,结果一下子被刷下来,刷到梦想中的学校,真是老天让我学中医,不学都不行。机缘就是这么巧合。到了大学,开始其实不是那么用功,同学没事了都在餐厅里面上自习,我就泡图书馆,打篮球。到考试的时候,我上午在宿舍睡觉,下午看一会书,竟然还能考的不错。慢慢的,图书馆跑多了,书看多了,知识面也就广了,确实学到很多传统文化方面的东西。逐渐的向医书靠拢了,并且基本上都是看古书,现代医家的偶尔也看几本。再后来,哪本医书在哪个书架上,第几排,甚至第几本都能在脑子里面记住。古文阅读能力直线上升。但那时候没有临床实践,所以只能是纸上谈兵,倒也能谈的头头是道,虽然很多全是空想。我是那种悟性较差的人。很多悟性好的同学,看一点就能感悟很多,我是看很多才能感悟一点。但很多悟性好的心却不在中医上。这也是目前中医不景气的一大因素吧。随着课程的进展,医学的感悟也慢慢在变化。学方剂的时候,以为方剂就是中医;学针灸的时候,觉得只有针灸才是正途;学外治的时候,又认为外治才是好的;读经典了,又觉得经典才是正统。但不管怎么说,走过了才知道路平不平。这么多的路都能走上一段时间。大学毕业之后,有考上了研究生,专门研究伤寒论。我那段时间很喜欢那种争论比较多的东西,可能也是受老一辈的影响吧,能提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见解,似乎很厉害,这是那时候的想法,所以才选择了伤寒学。到现在看病之后,才感到那种争论真的没什么意义。但学了伤寒论,却没让我变成所谓的经方派,反而成为了时方派。因为学了一年伤寒之后,才让我学懂了以前一直不明白的温病,这伤寒真是没白研究。当然,这经方时方的应用也是在临床中才体会的到的。学医就是这样,用了才知道,以前没用过温病思路,还老是批判温病,觉得只有伤寒才是正道。现在看来,这种没吃过葡萄说葡萄酸的想法真是太可笑了。医学就是要严谨才行。那种玄玄乎乎的东西,真的不是医学的本质,中医真的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理论医学,或者叫思辨医学不是中医的精华,像孙思邈、张仲景这些大家,是不给你讲理论的,只给你讲应用,有效才是真理。不然理论讲的再天花乱坠,不能指导临床也是枉然。这些先师不讲道理真是有先见之明。所以伤寒只有许叔微一个人学明白了,也是这个原因。脑子里面学的东西再多,没地方使用也是慢亵天道。很多中医都处在这个境地。毕业之后我就到了事业单位工作,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处方权开始真正的临床。幸好医院实行的不是效益工资,不用考虑为医院挣钱多少,可以放手实验自己的所学,大方子、小方子随便使用。有这种医院能放手这样干,我真的挺感激的。不像现在的很多坐堂医生,为了提成,死命的开药,开大包的药,开贵药。当然,这也是被逼上梁山才这样的。要是中医好混了,好挣钱了,谁还黑心啊。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人这一辈子,单单从身体来看,会闯过无数的关卡,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是一场生死之战。所以相对来说,给人带来痛苦的是形形色色的疾病。小小的感冒并不可怕,但却是一种无药可医的疾病,大多数感冒患者是可以自愈的。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像1919年的那场流感,死亡人数大约在5000万,这个数字在目前来看根本就是不敢相信的。大多数人死于并发症。对于中医来说,感冒也不是大病,单纯的感冒一两天就能治好,但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开出去的处方可能就有差别,因此可重复性使用的处方就很难开展,中医学就没有被划入科学范畴的资格。如果可以用一个方子治好所有的感冒,张仲景先师就用不着费老大劲儿写本《伤寒论》给我们后人学习了。医生也有惭愧的地方,那就是看到病人痛苦而自己没有相应的处理手段。行医一辈子,可能绝大多数医生要不断的学习,靠吃老本的医生永远成不了大医,成不了上医。中医入门其实很简单,张仲景先师说学我的《伤寒论》,可能不会治好所有的疾病,但你对疾病的鉴别会很明白,然后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拜访相应的高人来获得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才是先师的目的。痴迷经方,不去学习时方的大夫也不是张仲景先师期望的弟子。尤其是对温病的学习,学不懂伤寒的人是不会明白温病的道理的。只有对伤寒有了深刻的体会,有了相当的临床经验,才懂得温病的技巧。孙真人对初学中医的人也有相关的教导:愚钝的人学习中医几年后,感觉治病非常简单,根本没有治不了的病,但等到行医几年,才知道治病之难,根本没有能够直接使用的处方。也是教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有时候因为临床经验少,对某些医学理论有可能一直处在混淆之中,因此在治某种病的时候,有时候用对了,效果出奇的好,再反复使用后效果却不好,甚至没有丁点效果,只有在转换思路后才能取效。就拿针灸来说,初学者很容易将某些老师的经验拿去套,或者经典中的某一句话,断章取义的使用。相信大多时候效果不会太好,因为如果针灸理疗的掌握还处在启蒙阶段,是不会理解其中的道理的。当你深入学习使用之后,你才会知道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灵枢经》对这些理论都是有很深的涉及的。人的身体有三大体系组成,第一部分就是形体肢节脏腑体系,第二个层次是经脉体系,第三个层次是神气系统。针灸其实治疗的是前两个层次,只有最高明的医生才能完美的处理第三个层次的疾病。筋脉肉骨皮是最基本的体系,针灸对邪气在这些地方的时候,一般的处理方法就是局部治疗。“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邪气在皮肤时,皮肤可能会痒,可能会痛,人的反应一般会挠挠,这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病情轻的,挠挠就能痊愈,病情重的,可能就要使用官针中的毛刺法,浅刺后马上拔出来,症状的缓解就会以看得见的速度出现。如果以现在针灸教材中的理论,皮肤病可能首先考虑肺主皮毛,太阳主表,选取肺经膀胱经的穴位,可能是血热,再找个清血热的穴位等等,这一系列的选穴,首先路已经走弯了,其次疗效也看不到,就算有也不会太大,这就是把理论混淆来使用的结果。邪气在经筋的时候,按照《灵枢》的方法,应该是局部治疗,“以痛为输,以知为数”,哪个地方疼,就在那个地方取穴,疼痛消失了,病也就好了。这跟治疗邪气在经络的病完全不一样,经络的病,治疗可能要先看哪条经络出了问题,在取穴,比如人迎寸口针法确定病在足太阳,那么就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先补后泻,直到把脉象调理正常了,病痛才算治好,单纯的解除痛苦而脉象没有调整回来,病痛一定会复发的。病在骨头,要选用粗针在骨头上治疗,《灵枢》叫短刺法,要用针上下摩骨才能治好,古代的毫针硬,做短刺容易断针,现在的毫针太软,无法做短刺,因此毫针是绝对达不到这种效果的。拿具体例子来讲,一个腰痛患者,首先要辨别这个腰痛的病位在什么地方。可能会是经筋病了,可能是骨头病了,也可能是肌肉病了,也可能是经络病了,那么治疗思路绝对不会一样的。坐的时间久了腰痛加重,那么病位可能是肌肉,“病在肉,调之分肉”,可以选取九针里面的圆针来治疗,因为圆针的针头是钝而圆滑的,不会损伤肌肉,按摩也可以治好。有时候腰痛患者按摩了一次,好了,后来又腰痛,去按摩却再也没有效果了,可能这次病位不一定是在筋肉了,所以可能没效。如果走路多腰痛加重,病位应该是在筋上,守筋治疗就行。而如果是经络病了引起的腰痛,治疗可能就要复杂一些了,《素问·刺腰痛篇》就是专门讲经络病引起的腰痛,足太阳脉、少阳、阳明、足少阴、厥阴之脉、解脉、同阴之脉、阳维之脉、衡络之脉、会阴之脉、飞阳之脉、昌阳之脉、散脉、肉里之脉都可令人腰痛,取穴则简单而明了,如果诊断明确了,取对了穴位,腰痛会像枪打鸟一样,听到响声就会看到鸟落地。要是可以凭简单的经验取穴把所有的腰痛治好,那么我们医生很快就会失业,只要能把针扎进去的人都能治疗疾病。所有学医数年之后重要的是要学习鉴别,就是所谓的见病知源。
道不远人,非书所能赅。书上没有的东西,未必不是好东西。比如针刀,有些以针灸为业的就看不上,说不是中医传统的针具,用的也不是经络理论。经络确实是针灸的基础,但筋脉肉骨皮上的针灸就不是针灸吗?老祖宗在《灵枢》里面都写到了。新兴的针具,比如梅花针实际上治疗邪气在皮肤是非常好的,针刀就更不用说了,是治疗经筋病的好方法,用的理论也完全是中医理论。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有时候为了方便,人会找到很多近路。这也是学医的应该深有体悟的。小偷在后门偷东西,最快的方法应该是从后门赶走,而不是拉到前门赶出去。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能传授针灸技术,这也是老祖宗的规定,否则必然是慢泄天道。《太平经》里面规定,针灸大夫治愈率低于80%将会被视为“不合格”,没有资格给人施针治病;否则以其未过关的医术贸然下针必然会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发表于 2014-1-25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汤药与针灸俱佳,牛!
发表于 2014-3-4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羡慕嫉妒恨哪:-D
发表于 2014-3-4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00:23 , Processed in 0.0204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