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裘万吉

阴阳体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0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乃父母,孝而敬之,顺而从之。
调身修心,本体玩得开,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应
发表于 2013-10-30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汗漏不止,蛋白尿,"阳加于阴谓之汗"。。。。。阴气泻矣,阴脉阳而汗。因肾主五液,汗舍于心。桂枝汤调 ...
3阿哥 发表于 2013-10-28 08:01



    请教:孔穴的功能是什么?
“素问/气穴论”中“……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营卫。”难道孔穴是营卫交互的门户吗? 一直不明白卫气自头而上肢末端后如何回到晴明穴的?
再就是五脏的输穴与经络之间是怎么关联的?怎么理解“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请赐教,拜谢。
发表于 2013-10-30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孔穴?
气之所注谓之“气穴”。刺而调,发生托米诺效应

把手举起来:
未时手太阳起“小指端。。。。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申时足太阳起“于目内眦。。。。。。。。。。。。”

27之分:
十二经脉,有十二原,既得有十二络;任络鸠尾督络长强各有一络;足太阴公孙之余“大包”乃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不可忘记。共十五络。合共“十二七气”
发表于 2013-10-30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了了


    五输穴只以四肢末梢走心之方向,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三阴三阳方向不变,以五行相生而行井荥输经合,由小至大由浅入深。阴经井木起,阳经井金起。
  12经流注中足三阴起末梢散于胸,手三阴起于与胸并阴出而阳入于末梢井。
发表于 2013-10-31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了了


    五输穴只以四肢末梢走心之方向,手不过肘足不过膝,三阴三阳方向不变,以五行相生而行井 ...
3阿哥 发表于 2013-10-30 18:43


谢谢帅哥。
纠结于心使自己不能前行的巨大障碍是脉法,不是脉法的脉象,而是不知寸主五脏的路径。故仍需弄清本腧与经络的关系,经络与穴位(尤其寸口)的关系。
为此查找了很多资料(包括祝华英先生的论述)也求助于各位师兄,怎奈在下痴愚,仍未得解。
我以为,五腧穴中的流注讲的是五脏气的运行,不是经络的运行,所以也不存在它的流向与经络矛盾的问题。我不明白的是五腧穴怎么是二十七七(十二经络+十五络脉)的源头? 因为五谷入胃,脾化精,传输于肺,由肺传输各经。难道气的传输也要立体思维吗? 单一的单向思维行不通了,您的见解是?
发表于 2013-10-31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了了

地形需用天气化——我猜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了了
略谈个人浅见,请不见怪。人身之穴,脉气所发。脉藏营,血所在,血者神气也,是谷气之精专者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后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寸口者,太阴肺脉之源也,号曰太渊。此气口实为神气发源处也。而心藏神,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行血脉,德施普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病因于主不明也。主不明则脉象变也,察脉以知神气之所在。神气之异所在者,即病所在也。而神气之所出入皆先变见于气口,是以气口亦为五藏主也。而五输穴者,神气出入之门户,随四时之行各有气穴其应,此五输穴之用也。
发表于 2013-10-31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裘万吉


谢谢。
问题是:
1)气穴的功能?
素问/气穴论中: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营卫。……”
灵枢/九针十二原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由此可见,气穴是营卫互通的门户,由此可得出营气卫气之间关系的什么结论呢?
再看:
灵枢/九针十二原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怎么理解“阳受气于四末”?
发表于 2013-10-3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了了
这是很多个层面,然后再穿插形成一个立体的,多系统的整体。
脏腑功能是其一。“各脉”而选择寸口脉又是其一,“十二经”与内在的联系又是其一,五脏六腑功能又是其一,形成庞大而复杂的环而无端的一气交流。
刺其气穴,调其太过,不及。

《五十营》说明了脉的运行与时间性。并且最后以寅为始而《营气》中“故气从太阴出。。。。从肝上注肺”以手太阴为一环之交接之经而选其寸口脉为用。

五输穴并不是讲的是“五脏气的运行”五输穴散落内经不少章节,很多隐晦词出自此。非常容易与“十二经脉”运行混了。并且不能与“五谷入胃。。。”的脏腑功能层面所混而一谈。脏腑功能,可通过五输穴或者十二经穴位调节脏腑,《经水》经脉十二外和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走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这与五输穴的井荥输经合意同)。。。。

《本输》论述五输穴的 出 溜 注 行 入。与《根结》的 根 溜 注有密切关系,而与十二经脉运行相异。而有连贯,亦可以看做本经经气曲折回环的方式。
可以看出经气根于四肢,结于头胸,流注以向心方向而行。四肢于头面身体的特定关系。

《卫气》“其浮之气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无端。”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营从络脉渗灌于脉外();卫从络脉溜注(井荥)于脉内,内外出入于肌表通也。
发表于 2013-10-31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3阿哥


遇到知己的感觉真好。
是的,已隐约感到系统是立体的,脑中固有的十二经络简单平面的知识,不足为用。
但我仍认为五腧为脏气连通于经络之处,所以也称本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发表于 2013-10-31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3阿哥 于 2013-10-31 17:34 编辑

回复 40# 了了


    呵呵,用啊。扎自己啊。感受啊。去扎别人啊。把书上的上自己身体啊。运用起来啊。呵呵

五输穴是一个很大的也很常用的也很好用的,非常好玩的一种针法。通过井荥输经合的五行相生,来调节脏腑机能。与十二经并存,只不过使用思维不同。但是亦时常合并使用。
病在藏取井,病边于色取荥,病时间去输,病变于声去经,饮食不节去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骨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等等散落于《邪气4》《62-68难》,《夭寿6》等等,特别是素问遗失补漏的《刺法72》的五运六气升降刺法好玩之极。

各种缘由只有用过沉淀之后再回看内经,那才会有种沐浴焚香三日,再细细品读的感觉。
发表于 2013-11-1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3阿哥


“营从络脉渗灌于脉外();卫从络脉溜注(井荥)于脉内,内外出入于肌表通也。”

伟大的结论!先前我只是推测,但不敢确认,现在得以确认。
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以下论述,你以为如何?
“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水谷入胃,脾气消磨,渣滓下传,精微上奉,化为雾气,归之于肺:
——肺司气而主皮毛,将此雾气,由脏而经,由经而络,由络而播宣皮腠,熏肤充身泽毛,是谓六经之气.雾气降洒,化而为水,津液精血,于是生焉:
——阴性亲内,自皮而络,自络而经,自经而归趋脏腑。津入于肺,液入于心,血入于肝,精入于肾,是谓五脏之精. ”

非常希望能分享到你对脏腑、经络、穴位这一立体系统的论述或结论!谢谢。
发表于 2013-11-1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了了


    呵呵已经又古人给总结了(记性不好忘了是哪位),我只是增加了括号里面的字。
脏腑的功能是一个体系。脾推胃磨,入小肠吸收精华与脾上奉与心表里(经络中太阴与太阳通);大肠吸收水分排除糟粕,收小肠热气化供应肺与其表里。(与厥阴别通)。
胃与小肠关键点,水分。食物,水分离。水入膀胱,与肾表里(与太阴别通,常说的提壶揭盖)。等等。。形成阴阳互抱,五行生克相互交错我系统。
说来话长。仅仅简单聊聊
发表于 2013-11-1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不经意间的讨论,使我困惑很久的问题得以明朗,本周真是很高兴。
以后病例的具体问题,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先推荐一下购买什么牌子的九针,才是符合内经中要求的?我也试着在自己身上操练一下,呵呵。
发表于 2013-11-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了了


    呵呵,九针不好玩,像冰台,立志那样自己按内经所谓的“自创”九针,七针。没必要。即使当年的师怀堂老人的针具也够玩了,而且也觉得对人太痛苦了,粗针对人伤害还有有的,而且现代人都不像上一辈人那么肌肉结实了。一群温室长大的人,就用常规的粗0.25长1-3寸的针玩起。往细针玩。人舒服中解除病痛才是最高追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19 12:54 , Processed in 0.03724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