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裘万吉

阴阳体用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可遇

仁兄之论甚精,理居内经,条理分明。喜欢。理不辨不明,兄之论引发我之迷思。思考如下:上天入地为升降,环道之天也,由日之东升西落环周不休。横向往来为出入,地道之环流也,由门户之沟通内外。气立神机之合化,由如五运六气之相推。环道之天气流行升降,产生三阴三阳六气环转,六气环转阴阳往复同时调节了气交之阳气的出入多少。冬寒暑热即其应也。气交之阳气的出入,即人身形质的生化,此合乎地道五行的变化。根于中者名曰神机,当是指此之机吧。此天道之所以统地道,治天道而地道亦得平也。此六节生理学所以高明之处也。中医人论医岂可须臾离于六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论《桂枝加附子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此条为太阳病,发汗本是正法,却出现漏汗不止,不见发热而恶风,应是气交之分的一阳不足与二阳的阳明之津化合了,造成太阳不能遍明于周身了。小便难及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应是阳明之津因外漏而受伤不足以化太阴之液的缘故吧。此方用桂枝汤通气交生化之路,以复太阳宣布,更加附子以生发一阳之气。如此二阳得布而一阳又得补,则两阳合化而太阳又能磅礴于气交,遍明于周身。以上诸症当可息已。由此想起李阳波先生的《开启中医之门》中关于论及肾炎水肿并发尿蛋白属太阳不开与厥阴不合并病的医论。但从此条类比,可能白蛋白的外泄属于阳明之津未经利用而即下漏于外的见证。若果真如此,则该症还当属太阳病范围。思考至此,故特记之。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于此论坛只作纸上谈医,以期中医人能对中医经典的从新思考解读。可能1800年来,六节藏象藏气流传的中医生理内容,是一直被遗忘失传了的内容。《伤寒杂病论》只有病理学部分而却不见中医生理学部分。可能真如孙思邈所说的,唐朝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从那时起,中医六节生理学已经失传了。而从《内经》中又难系统的看到六节生理学的完整内容。而仲景应该是据内经九卷等内容综合处理后得出了中医完整的六节生理学,在生理学的指导下才有可能认识病理。无理论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写下临证第一书的中医国宝大作的。应无理论的指导,因此后人临证用经方,大多只能求方证对应,认为方证对应是经方辨证的尖端。却都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理论解释,千人千解。从《内经》整部书的内容看,是从生气通天观来谈医理,人身一小天地也,谈天以应人。论藏象有六节藏象。但无五行藏象篇。谈病谈理,多从三阴三阳。五行虽有论及,但无系统无专论。而《伤寒论》整部书就是以六节辨病论治。就是不见其理论。是今人学中医之难也。
发表于 2013-10-23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裘万吉

    有网文若干;英雄所见略同?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16167533_0_2.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论《麻黄升麻汤》

本帖最后由 裘万吉 于 2013-10-23 08:49 编辑

麻黄升麻汤用药分析:上焦宣布功能出问题,脉浮桂枝汤中姜用生姜合桂枝,甘草,麻黄汤则麻黄合桂枝,甘草。此处脉沉迟而用麻黄,桂枝,甘草,合干姜。干姜是为内寒设。太阳宣布之气受障碍于外则脉浮,而脉沉属于行宣布功能的心君内部出了问题,所以才功能内收,迟则因于寒。内寒则气凝结于内。仲圣只用一味干姜助以温中散寒便可。此寒都已侵犯聚结于大本营了,心君行令已失职,则外之阴寒可想必盛,从手足厥逆已得见证。故通外用桂枝而更加麻黄。咽喉不利唾脓血,说明了上有火热郁气已伤及血,且已热薰肉腐而化脓,相当于痈疡出脓血。此处药用白虎汤去粳米,可能是因为火气已逆上而下已见寒湿盛了,再合当归,芍药,玉竹,天冬以活血祛淤兼补津液养血。火热在咽喉而加用升麻。泄利不止加上白术,茯苓合前干姜,甘草成肾著汤以止下利。此方因内之上见痈疡出脓血用当归,芍药,玉竹,天冬,合白虎汤加减。此处未见见其他白虎汤证而用之。是否表示热熏肌肤的热性疮疡均可合白虎汤而用呢?此证有内寒用干姜,可能脓血色为暗红。因内有寒而白虎去粳米。从中可以联想,若外有痈疡是否也可以用此药法之组合加减而治之呢?下部无脉而泄利不止(此处下无脉,可能因为血气已上逆,有加之内有寒凝之故吧。)用了肾著汤,那么肾著汤本有小便自利症,是否肾著汤可以用于大小便均自下利之证呢?按理应该可以,有待验证之。又此出血伤失于上而用了玉竹,天冬,妇人漏下血证却用了生地,阿胶,同用了当归芍药,陷经漏下黑而加用干姜,说明黑血证有内寒。无内寒血色当为红色,若血色淡白,只能是血中水分太多了。漏下用了川穹,川穹可治妇人血闭无子。而此证有桂枝,血证见于上。但桂枝茯苓丸,治症瘕见于下之血证,用桂枝而不用川穹,却用了丹皮,桃仁,更加了茯苓,那么此证中有茯苓是否也同时配合了此血证呢?问题多多,值得对比精思而理其用意。则仲圣之意亦可略通矣。此方之用药组合,泄尽了仲圣组方用药的思路。真如仲圣序中自言: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看来若能背熟所有条文,纵横向反复对比互参,则临证心中便自有活法了。赞叹仲圣之才秀矣。当谨以自勉。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可遇

本帖最后由 裘万吉 于 2013-10-23 10:37 编辑

兄何方人也,我乃浙江天台人也。从兄的言论看,兄对中医经典用功也深也。我本开有“万吉推拿”以推拿调身保健为业。然情有独钟于中医经典,于《伤寒论》用功有年,然总难以脱化,自从得知《内经》论医理只重六节,有六节藏象篇置顶于第九篇。而《灵枢》针经亦以终始第九篇置顶。大概取戴九履一意吧,以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也。《素问》与《灵枢》的理论构建始于一而终于九置顶。至九则理论已构建完成。而仲圣也自序说其理论来自于《素问》九卷等内容。由此想去,两书的理论中心就在前九篇,而其他不过是为细说整个生气通天天人相应的应对变化吧了。由此想到《伤寒论》以三阴三阳六节名病。仲圣应该是读懂了《内经素问》生理学的最高境界六节藏象学。应该是先有其系统的六节藏象生理学为基础,才由六节生理推出病理,用于临证,才写下了这千古不朽的大作《伤寒论》,流芳后世。可惜其六节藏象生理学已经失传,只能由我们当今的中医人能站在真正做学问的立场从新解读经典,还源正宗正源的中医生理学,即六节藏象生理学。由生理推病理则理易明,而今只以《伤寒论》的病理学的方证反推生理,则难明,故有千家千说之理。学中医之难也,症结即在于此,故有人目中医为天书,是一门天才的学问,作为我们一般的凡人,学不通甚至读不懂中医,也是自然的事了。从此中医理论成了一个迷。心往之而又难触及灵魂也。我本一业余散人,只是略有所悟,故抛出之随学感想,只作引玉抛砖。谨此。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3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浅谈:

本帖最后由 裘万吉 于 2013-10-23 21:58 编辑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浅谈:(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从前两条文均有心下满症,而均用茯苓,白术。后一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看,用茯苓配白术。是主心下有痰饮。配桂枝甘草汤 ,因见水气上逆之症,水气上逆是因为心君向外宣布的功能障碍了,阳明上奉之路不通达,因而夹心下的痰饮水气逆上。才有气上冲胸或目眩症。而此汤证则未见水气上冲症,却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症。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说明有太阳气交之地气血运行障碍的病机,此障碍非桂枝症的向外障碍,因无中气上逆症,由此可推为血脉回流障碍的问题。血脉回流不畅与心下痰饮互结,故心下满而微痛。气机处于欲向内收的状态,故发热而无汗,小便不利者 ,水气病的应有病症之一。而此方还用姜枣者, 因阳明津气伤于太阳气交,用之以补助阳明气化生津也。此乃我目前之见,有待后识。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仲景教我们如何破病案:

看过狄仁杰破案,曾叹其才秀也。以其具有惊人的洞察力和记忆力以及对前后所看所听的所有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才有断案如神的能力。因想,若以此法用于看病,当同样有神功。今细析《伤寒论》才略有所悟。从以下几个条文分析看看伤寒论是如何分析治病的: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等等。


从以上条文分析如下:  

正常人生病,病邪首先范太阳,病可继续传变,也可久在太阳。太阳主表,多见恶寒证,若有发热的,病在太阳,若是无热恶寒的则为病在阴,犹如冬月,天气寒冷,气收在内而外则生阳不足,故恶寒也。属封藏太过病,病在阴。太阳病诸法乱治后,病仍不解的,为坏病,依脉证而治。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虽见浮弱了,仍可用桂枝汤以解外。太阳病外证未解,虽见里证不可下。此外证当有脉浮或恶寒等证,不可下。若有外证如头痛发热等证,而未见恶寒的,虽见里证多日不大便的,也不可下,当问其小便若何?若小便清的,为病仍在表而不在里,可发汗宜桂枝汤,由此可证大便秘而可用下法的,小便必已不清了或见浓而黄赤浑浊了。才有可能为可下之里证。但见头痛发热也不可就断为太阳病而用汗法,须看脉,见脉弦细的,属少阳病。《内经》有春病在头之论。
                                                                                                                                                                                 
太阳病脉浮或脉浮数可以麻黄汤发汗,但如果见有发热汗出的,要用桂枝汤。或者太阳病已发过汗了,还见外证而脉浮数,则该用桂枝汤了。若太阳病留下残疾咳喘病,无他节病证而病仍在太阳者,开始若不易出汗的可能该用小青龙汤,若得汤汗出病已减而不澈者,此时可能应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宜。   

治病若本为太阳表证,而医者用下法,结果又出现了下利清谷证,这时候见身疼痛的,不可解表,当先温里,温里宜四逆汤。用了四逆汤有可能诸证皆除。若是下利已解而身痛未解的,当用桂枝汤解外。或是伤寒下后或是病本就是发热头痛,但脉已见沉了。就不宜用解表法了,这里条文还说: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从此条可见,有表证而脉反沉的,可用四逆汤,或者此条可能是在说因为用下法后出现脉沉,可用四逆汤温里以助受伤之里气,里气一足则自有能力由里到外振臂一呼而解。但也有可能用了四逆汤后而外证仍有不得解者。则有可能需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解。此伤寒论有条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附辛汤主之。但从此条若不差看:可能见头痛发热,脉反沉证,已用过麻附辛汤而外证不差,就要想到可能是因为里气太虚了,机体为了先救里而阳气内调,才出现脉沉,就需用四逆汤先救里,因救里后外证随之而解最好,若外证未解而脉已转浮了,虽是浮弱,可用桂枝汤救表,若脉仍然见沉,则可继用麻附辛汤以解外证。

太阳病经先下后汗误治后,表里均受虚,而出现感冒状的,应当汗出而解,此为治愈原则。表解里还未和的,有里实证才调病从下解。太阳病邪未全解,留有隐伏残疾,出现面色微有热色,身发痒的,此本因汗出不澈故也,可更发汗宜麻黄桂枝各半汤。不论伤寒中风(注:此处的伤寒中风应指太阳病,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也。),若见有柴胡证了,只要有一个柴胡证即要用柴胡汤,不必等所有柴胡证皆俱全。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6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春气者病在头》想到的 :

本帖最后由 裘万吉 于 2013-10-26 08:42 编辑

《内经》有:春气者病在头。春病在阴。(平春脉来为微弦,弦甚为太过,病在外,不弦为不及,病在中。脉微浮为秋病,浮甚为今病。而《伤寒论》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以上诸说法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呢?《内经》说:病有胜复。《伤寒例》说:有时气病,有伏气后发病。分析:治病以得气为真,顺四时之气势为治。先看四时之气,春气在阴,气势为由阴出阳,气势向上。阳者上行极而返下。故春气由阴出阳,其气先直奔于头,而再自然返下,以重阳必阴也。今阳气上行于头而不能自然返下,气争于头而痛生。是知春气之在外病也。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应该与此春病在头同。以春属少阳。而太阳病外证反应以头项强痛为眼目。以太阳主外,太阳布气先行于上,太阳病则可首见头项强痛证,属时感太阳受病即发者,四时皆可为病。如上所说的:春见浮甚之脉为今病(今病就是即时发病);若春见微浮,即是有伏气隐伏于身,待后应时得王气而发,其实就是伏气病欲解于此时也。由此可证:头痛属太阳伏气病欲解于外者,其痛应甚于夏气之时。那么太阳病欲解可能在阳气开始向外生发增多的春时即有欲解之意,则在春时即开始头痛,我想大概应该是到太阳病欲解时则更甚。欲解之机应是蓄势至王时才有可能应势而解,病得解则立时减轻或消息。此甚病时有如黎明前的黑暗。属春气者病在头的少阳病,则春时已过,病势即衰。欲解时的对冲时大概就是产生伏气病的最多时机吧。如《内经》说:夏病在藏(即指在内意),冬病在四肢(即在外意)。在失气之时的部位易受病,甚则即发,微则待时而发。此《内经》胜复病作之意也。六节各病均可发于四时,即《内经》说的:虽非其时,必有其气。德化政令之变即其候也。故候气之法即预知得病之法也。生气通天,人天相应,德化政令之候于人者,皆有对应之状也。想及于此,即知以后于《内经》当著意用功也。《内经》之与《伤寒论》能对比合一而治,则学医将会成为人生的最大乐趣矣。特记之。
发表于 2013-10-26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裘万吉

裘老师好,没曾想咱们还是老乡,呵呵。后学是浙江金华人。
前些天一直琐事纷忙,没办法静下心来研读裘老师的学论。
今日得闲,可以好好学习一下。不胜欣喜。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难学之因:

本帖最后由 裘万吉 于 2013-10-28 07:26 编辑

《灵枢》言:十二经脉者,所以处百病,决死生,不可不通。但在中医人的心目中,多认为十二经谈的是形而上。形而上不可见不可摸也,故难测度,是以学之难也。然而形而上必须有形而下作依附。有形才有气。不是说,经穴者,脉气所发吗?经络是指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是脉气外发为经穴与络穴。营在十二经脉内有序流转,而营气之充身内外,随月之生旺而出入有多少。针灸补泻,凭血气在脉之虚满而行补泻。卫在脉外随时出入,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刺阴阳之脉,在卫气行阴阳经脉时而取之是为逢时,随四时脉气深浅及输穴所在而刺之是为得气穴为真。从以上看出,治病是为了调脉气(营气)之阴阳虚实,和卫气之阴阳逆从。而营卫气皆由水谷化生而得运行。其运行当随时序变化而出入阴阳。有条不纹。以逆四时之行者为病。病有在络而未入经者,有入经者,有在府在藏者。病则多见阴阳虚实,亦有苑陈者,有邪胜者。各依其情,补泻虚实,祛瘀除邪即其治也。由此可见,经络并非不可测度。看营卫所在而调便是矣。并不需要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也。所分者,天道运行四时之序,营卫血气阴阳内外所在多少也。选穴开方无不依此。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发表于 2013-10-28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汗漏不止,蛋白尿,"阳加于阴谓之汗"。。。。。阴气泻矣,阴脉阳而汗。因肾主五液,汗舍于心。桂枝汤调心敛释之太过,附子补坎中之漏。。。。。。
     十二脉着,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经何也?乃脏腑之使节。用针于穴在于调气,迎夺,母子, 募输,原络,五输,南北补泻,从阴引阳,以右治左,候气而刺,逢时。何难之有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裘万吉
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立来自天道循环,此人天四时之通应也,于人产生六节环道之天。
根于中者,名曰神机。神机来自身中,得血而养,血者神气也。血脉充身以养神机。血脉者,地脉也,是神机属于地道。天施地承,万物化生,生化出乎地而由于天道六节之环转,是天道统地道也。天道治则地道通人道和。此气立神机升降出入之各有分主也。
发表于 2013-10-29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脚踏实地,以人为本。方为上策。
若妄想人与天地间气机交流,实属于痴人说梦。
尊卑已定,只能顺从。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可知人身一小天地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28 05:01 , Processed in 0.04046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