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8-30 10:03 编辑

2821 逛大超市

      从淘气堡出来,就是一个大超市无购物的出口,儿子顺着那个出口就溜进去了,保安也没拦着,我和婆婆随后也跟进去了。
      逛到自行车的地方停下来,儿子说要自行车,婆婆仍是:大宝子,家里不是刚买一个?
      儿子跺脚:我买!我买!
      我:哦,你想买这个自行车。
      儿子指着让我把车拿下来,并说:骑,骑~
      我把车拿下来,把他扶到座子上,因为是个成人自行车,推起来省力多了,不用弯腰,推儿童自行车,还得弯腰。
      在超市里推了一大圈,我还推得挺不亦乐乎,儿子却要求下来,于是把这个大自行车归位。
      儿子又走到儿童自行车,说要骑,我看了一下,一排三四个车子都用一个长链子拴着呢,我对儿子说,你想骑,但是链子拴着呢,没办法骑。
      儿子潇洒掉头走掉。
      之后在玩具区域上演了之前树洞2798“五进超市”中的情景,我有点儿一招鲜走遍天下的意思了,总是那一句话:哦,你想买这个。
      滞留了好久,中间的情节不做赘述。
      最后儿子挑了一个装卸卡车,价格39.9。
      我拿起一个自己比较中意的车,和他核对,要不要这个?
      儿子表示就要他手里的卡车,我心头其实有点儿暗喜,40元的价格,在超市里已经是中等偏下了,儿子给我省钱了,虽然我们小区也有一模一样的,大概卖25左右,但我想当时就满足他。
      在此之后,老公下班也赶过来了,又继续逛了逛,儿子捧着这个卡车就在购物车一个姿势坐着,没有其他需求的样子。
      问他要不要糖?摇头。
      结账,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8-29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2822 看她怎么说

      结账的队伍很长,在我前面结账的,也是一个年轻妈妈,因为她的购物筐里有一包好奇XL的尿不湿,孩子和我儿子相差不多。
      她一直很焦急地回头望,时不时看看手里拿着的电话,好像想打电话但又算了,可能觉得在等的人应该也马上也要过来了。
      队伍向前推进,终于在她前面只剩两个人的时候(有一个在结账),她按捺不住打电话了。
      其实我有点儿坏坏地,一直在等,等她打电话,看她怎么说。
      电话通了,她很有情绪地说:你墨迹啥呢!快点儿~~
      很快,一个年轻男子及时赶到,手里拎了一箱金典。
      她又说:就这么一个东西,墨迹这么长时间。
      男子的脸色说实话,挺难看的……

      我很感慨啊,都是我的镜子啊,镜子啊。
      那个指责批评的习性啊,真的是无孔不入,深入骨髓。
      翻盘,真不容易啊。

      我练习练习:我等得很着急,你能稍微快点儿吗?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8-30 07:55 编辑
2815 重要视频:孩子的注意力和觉知,与成人有着极大的不同

      视频《TED: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婴儿在想什么?》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4NzA2MDQ0.html?f=17797531
      这位老外研究者,她最后的结论是,孩子的注意力和觉知,与成人有着极大的不同!
      不同在哪里?
      恰恰就是寻版那篇文章《孩子注意力的问题》里的观点!文章链接http://216.24.199.190/thread-52771-1-1.html
      谢谢研究者提供的佐证!
      aliliya 发表于 2012-8-29 00:30


呃................把寻版今天对这个视频的回复拷在这里吧,原文链接http://216.24.199.190/thread-52771-1-1.html



认真看了,确实对我所说的东西是一个绝佳的证明。谢谢你,有心了
不过呢,也不奇怪啦。我们成人后天被污染得太厉害,习性太重了。所谓所知障(也就是所谓的限制性信念),把自己本来的智慧障盖住了。本来这个世界是生动活泼的,很有意思的,被我们自己搞得这么枯燥无聊,还有这么多痛苦。这些障碍去掉一点,你自己就能亲证这些境界——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这些智慧嘛。
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小看小孩子了,小孩子的智慧远远超过成人,我们不识货罢了。
片子里面提到的几点让我印象深刻:
1 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孩子的创意。普通的孩子的注意力的品质跟科学家是一样的。所以最后该演讲者提倡我们向小孩子学习。
2 孩子注意力的品质通过大脑研究,跟成人模式不一样。他们的模式正如我一楼所说。如果我们自己智慧够,或者定力够的话,可以亲证这些境界。真的能证到,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都会回到青春期,最后返归婴儿。身上的筋骨都是柔软的。“专气致柔,能婴孩乎?”。
3 人类童年期最长。这段时期他们什么也不干,就是学习。
其实所谓的学习,就是跟父母的链接。这种链接就是爱。是爱在滋养。
童年期越长的动物,他们有个特点,就是不会一种特定的技能,但是他们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很强,他们可以适应,变化。
另外,TED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我之前也看过TED好些片子,那里演讲的人,我认为是地球上最有创意的一批人,他们的研究很有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8-30 10:05 编辑

2823 我要去夏威夷

      哈哈,题目是我昨天和那个妈妈聊天时打的比方。
      我说:比如我们是工薪阶层,对别人说:我要去夏威夷。如果这个人立即回:你一个工薪阶层,也没钱,老实在家待着吧。那我们肯定是挺沮丧的。但是,如果别人说:夏威夷的确风光美好,让人向往。那我听着心理肯定舒坦。其实过后自己也知道的,能不能去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理性做选择。我们和孩子一样,渴望被理解、接纳。
      那个妈妈笑说:的确是这么回事。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8-30 15:50 编辑

2824 杀人

     《游戏治疗》中说,孩子的一切愿望、动机、情绪,都是要无条件接纳的,但行为却是有条件接纳。
      推及到成人身上,是一样的。
      以前提到这个事儿,曾被问过:如果一个人说要杀人,也要接纳?
      当时面对这个问题,很犹豫。
      现在很肯定,是的。
      只有当动机、情绪以及背后的原因,真的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这个动机才有可能不会在生活中变为现实。

      想起去年老师课上,一个少年说,她爸揍她的时候,她杀了她爸的心都有。
      因为那次课上好些中老年男子,孩子的话一落地,有些哗然(声音不大),一种暗涌的道德评判:这孩子怎么这样对父母?
      幸好,有老师在,接纳倾听这个孩子。
      如果孩子的这个情绪、动机,不被理解,她自己也无法处理的话,那结果必是一个,它们一定会找到出口!!!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2825 为什么不呢?

      看到枕书的树洞贴里的这段摘抄,很感慨——《爱和自由》225页孙老师写的一段话:我儿子5岁的时候每天让我上楼抱,下楼抱,坐车子从来不坐到我后面,爬到我身后,双手搂着脖子,我从车上下来,再把他放下来。许多人说:“这么惯,把他惯坏了。”我想,他需要这种感觉就给予他,我感觉这不会宠坏一个孩子。爱怎么可能让一个孩子变坏呢?帮助孩子成长吧,因为孩子太无助,因为我们是孩子能拥有的一切。如果做妈妈的不去维护孩子成长的过程,想一想,这个世界还有谁能做到呢?

      想到以前摘抄的两段儿——

     《游戏力》P039:也许他们需要更多一些的关注。每当有大人说,孩子做这做那“只是想引起大人注意而已”,我都会觉得惊讶。那些需要被注意的孩子,想尽办法来获得注意,这不是很自然吗?为什么不给他们呢?

      武志红的一条微博:表面是痛恨,其实是恐惧。自己渴望爱但渴望变绝望,这太痛了,所以也恨你为什么渴望爱。灭了你对爱的渴望,也是再一次灭了我对爱的渴望。
发表于 2012-8-30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29# aliliya


    我又要提到的应急反应了。上次和你聊天后,我自己在想的,在和别人的聊天中,我也是常常启动不必要的反应一样,我需要给她点建议,我需要说个啥话。不然好像类似对不起她,不然人家为啥要找你聊天啊。

    所以,不管是谁抛出问题,无意识状态下,大脑启动的程序是,要思考,如何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可是我们大部分的时候,不是要答案,而是需要倾听。类似我和老公聊天,他就是要帮你分析,处理问题。最后搞到现在。我直接告诉他,不许说话,就听我说的。然后我说的时候,要关注我。哪怕是假装的。
发表于 2012-8-30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31# aliliya

亲爱的,之所以特别摘抄这一段,是因为这段话引起了我太多回忆。从孩子出生才几天起,婆婆就叫我不要抱他,喂过奶后把他放到床上就行了,几乎所有来看我和孩子的人都这样叮嘱,不能抱他,哭也不要抱,哭不坏的,否则要惯坏了他,孩子会经常要人抱。那时只要有旁人在,我都不抱孩子,怕被他们说。   

孩子一岁多,会走路以后,我就不愿再抱他,他一要我抱我就怕惯坏了他:你己经会自己走路了, 为什么还要妈妈抱?现在想起来很多时候不是他不愿走,也不是想撒娇,而是真的因为身体弱没有力气!!那时的他没完没了的吃药,打吊针,瘦得和非洲人似的。而我就是那么死心眼,那么狠心。  而且不是我一个人狠心,我姐,婆婆,老公,个个都不理解孩子,都那么对待他,还指责他。

孩子晚上要起来尿尿,我也不愿陪着他,要他自己开灯,要喝水,我让他自己去倒。虽然那时我也真的很虚弱,很疲累,不想动。但也真的很怕麻烦,因为恐惧麻烦,我变得那么残忍。

呼吁所有的妈妈,爱孩子吧,爱怎么会惯坏孩子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liliya
    可是我们大部分的时候,不是要答案,而是需要倾听。类似我和老公聊天,他就是要帮你分析,处理问题。最后搞到现在。我直接告诉他,不许说话,就听我说的。然后我说的时候,要关注我。哪怕是假装的。
寻爱的孩子 发表于 2012-8-30 12:52


亲爱的,你说的是啊,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是要解决方案,而是需要倾听。(不过偶尔也需要解决方案)
看到你和老公的这段互动,我咧嘴乐了,真好啊,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需要对方怎么配合。
哪怕是假装的……我感觉,其实好多练习、好多创造一开始都有点儿假装的成分,但是,越装越有感觉,到最后很有可能就成真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liliya

亲爱的,之所以特别摘抄这一段,是因为这段话引起了我太多回忆。从孩子出生才几天起,婆婆 ...
枕书东篱 发表于 2012-8-30 14:29


枕书,看完你的回复,我也哭了一把
爱自己,爱孩子,我们一起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8-30 17:21 编辑

2826 笑喷

      网上看到的一个小帖子——
      我以前的办公室,两大妈,每天轮流谈2-3小时自己的孩子。其中一个,每天早上来上班,第一句肯定是:“呀!今天这么冷(热),我给孩子穿少(多)了!”基本没有说穿合适的时候。

      哈哈哈,看到这个,我真是笑喷了。
      说老实话,我在生活里也见过这样状态的妈妈,其实,我自己以前就是这样的状态,现在也多少有一些。
      不知道是这些事情真的值得担心忧虑,还是担心忧虑抓住了一些鸡毛蒜皮用来得以生存。
      背后,是深深的恐惧。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2827 落脚点

     游戏力的译者说:游戏力的落脚点并不是在游戏本身
     同理
     给孩子讲绘本,落脚点不在绘本本身。
     带孩子野餐,落脚点不在野餐本身。
     和孩子旅游,落脚点不在旅游本身。
     ……
     所有亲子活动的核心,落脚点,是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联系。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8-30 18:52 编辑

2828 重磅相关!!《爱和自由》第二十二章

      这两天,李跃儿几条微博,引起轩然大波http://weibo.com/liyueer

      微博一:我没有查到,孩子在低年齢期看书看过多了造成的精神漂移的状态的理论描述,奇怪的要命,在孩子群体中你看着那些时不时眼睛看着虚空,对身边发生的事知若惘闻,像是精神飘走了的孩子,他们的认知停留在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中,问家长是否读书过多,十个有九个都是肯定的,剩下一个就是大人抱的过多。
      
      微博二:由于这些孩子大都不是芭学园的孩子,所以没法跟踪到小学,不知道孩子到小学会怎样,在芭学园老师会跟家长联合帮助孩子改变这种状态,孩子是靠他们日复一日的与环境互动建构起来他们的心智模式。有研究发现,儿童无法通过间接经验获得很好发展。书就是间接经验。读书过多工作不够的孩子大都会思考幻想。

      微博三:正因为有人号召孩子从零岁读书,我才要说这问题。我们在面对来自全国亲子课程中发现了,孩子由于读书过多造成的精神飘移的问题,当时孩子的家长也是说听了什么专家的亲子阅读说,才把孩子搞成那样,朋友们别用什么专家压我啊,不敢当,我只说我看到的,不说有点不地道。

      微博四:今天在谈论孩子六岁之前,读书过多对孩子发展不利的话题,我们在实践中的发现,正好证实了发展心理学中关于间接经验不能支持孩子获得良好发展的说法,书和电视,灌输式的教学都是间接经验。

      和今晚读书会即将阅读的《爱和自由》第二十二章重磅相关!!因为本章,主题就两个字:神游!李跃儿微博中的四个字是:精神漂移!
      期待今晚读书会。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2829 摘自《爱和自由》P214

      蒙特梭利说:“当漂泊的心灵找不到它可以工作的对象时 , 它就被图像和符号所吸引。 ”
      我们应该回过头来深深反省、自查一下我们在教育中的失误。当儿童漂泊的心灵找不到工作对象时, 儿童可能走到图像和符号里。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教育,不但没有给儿童活动的机会,而且还故意地、努力地把图像跟符号教给儿童,让儿童去神游。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2830 归根到底

      还是蒙特梭利的那句话:“儿童的本质还没有被今天的人们真正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30 06:58 , Processed in 0.02997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