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三七生

儿童读经教育欲走向何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1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手段、教育技术毕竟只是人的工具,单独使用工具难以使人本身及人的观念发生变化。大多数情况下,使人的观念发生变化的是另外一种观念。工具自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在于人如何使用工具。
发表于 2011-5-21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谨复楼主:

  读经肯定是好事,但还有重要的一点,孩子需要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到轻松,快乐,宁静,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探索自己,发展自己。这个环境更多的是孩子身边的大人在经营,孩子只是被动的融入者。大人的态度,大人的言语,大人的行为,大人的喜好,大人的习惯等都深刻的影响着孩子。说白了,环境其实是一张网,孩子就在网内生活。这张网能不能使孩子既能够平和的在网内生活,又能够满足他自身的发展需要,就需要一个懂得孩子的人加以适当的引导孩子,注意不是主导!
  

  对这个孩子有一点分析和建议:

  孩子三岁之前六根开放,可并不意味着要给孩子灌输并记住很多知识。孩子在这个阶段,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发现这个世界的时期。自信心,好奇心,做,实现,反复尝试同一件事等等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开始储备,储备的越早越好。一旦大人将孩子拘囿在一个狭小的环境里,反复的做一件事,孩子就会发现不了自己,不知道该怎么样面对这个世界,就会认为只有反复做这件事才是自己的使命。

  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使孩子不得不反复读经,因为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觉得踏实,才觉得自己安全。最后他当然会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做这件事是对的。孩子他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保护自己,他放弃了发展自身而去迎合读经。

  我小心猜想一下,孩子当初在学校的时候,肯定是被要求读经的,有四年之久,且是在一种非常高的强度下进行的读经。这里面就有几个重点,“被”,四年,高强度,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便让孩子的内心生活在地狱之中。孩子并不是不反抗,而是孩子的能量非常小,一旦改变不了,就会放弃反抗。

  孩子现在回家了,这是一个改变的契机,同时也可能使情况变糟。家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如何调整孩子?
发表于 2011-5-21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事不可偏颇,过犹不及
发表于 2011-5-21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 齐谦学堂孟庆锋

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1) 您的读经学堂是走读的, 还是寄宿读? 以学龄前为主?
   
2) 孩子们是如何读经的? 是跟老师读, 还是跟机器读? 或二者兼有? 每次读多长时间?

3) 大孩子读经(我指的是6岁以上的孩子, 也就是上小学年龄这个阶段的孩子)肯定和学龄前孩子读经方法有差异, 您能否介绍一下?

4) 各地"谦"字辈的读经学堂或执行王老师读经理念的其它学堂是否采纳其它教育理念?
发表于 2011-5-2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谨复楼主:
  读经肯定是好事,但还有重要的一点,孩子需要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到轻松,快乐,宁静,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探索自己,发展自己。这个环境更多的是孩子身边的大人在经营,孩子只是被动的融入者。大人的态度,大人的言语,大人的行为,大人的喜好,大人的习惯等都深刻的影响着孩子。说白了,环境其实是一张网,孩子就在网内生活。这张网能不能使孩子既能够平和的在网内生活,又能够满足他自身的发展需要,就需要一个懂得孩子的人加以适当的引导孩子,注意不是主导!
吾心 发表于 2011-5-21 07:27


这是所有读经推广者的愿望,也是大家一致的主张。



谨复楼主:
  
  孩子三岁之前六根开放,可并不意味着要给孩子灌输并记住很多知识。孩子在这个阶段,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发现这个世界的时期。自信心,好奇心,做,实现,反复尝试同一件事等等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开始储备,储备的越早越好。一旦大人将孩子拘囿在一个狭小的环境里,反复的做一件事,孩子就会发现不了自己,不知道该怎么样面对这个世界,就会认为只有反复做这件事才是自己的使命。
    吾心 发表于 2011-5-21 07:27


孩子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的能力呢?实际上,在没有任何教育的地方,不要说三岁,一直到13岁,甚至18岁,孩子都无法发现自己的能力。只有读书人才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的能力。当然,他们不是在三岁发现,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逻辑思维的提升,阅历的丰富,逐渐发现自己能力的。

反复做一件事情,要看这个事情是干什么!如果反复的把砖头搬来搬去,这种动作的意义就不大。反复读书则不同,尤其是反复诵读经典。经典的内容本身就是不同的,对孩子来说,每天都是新鲜的。圣贤的尊尊教诲时刻提醒着孩子进步。虽然孩子大部分无法理解,可毕竟还有一部分是可以理解的,每天读,每天都有能理解的部分。反复是孩子喜欢的,反复做的内容非常重要。

今天的一般教育就是让孩子反复做无聊的事情,比如:抄写生字500遍,一道题抄写100遍,结果孩子就不喜欢呀。

  正是因为这种“使命感”,使孩子不得不反复读经,因为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觉得踏实,才觉得自己安全。最后他当然会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做这件事是对的。孩子他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保护自己,他放弃了发展自身而去迎合读经。
    吾心 发表于 2011-5-21 07:27


首先,强迫是无法建立起使命感的,只有道德意识才能建立使命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必然的规律。使命感是内心自发的一种责任。

如果说孩子读经,产生于自觉的责任。那么这种责任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果不符合人性,他们能产生这种责任吗?所以,如果真的产生了使命感,就不是迎合,不是放弃自我。而是觉得自我就应该去“为天地而立心,为生命而立命,继往生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不是放弃自我,而是提升自我。

  我小心猜想一下,孩子当初在学校的时候,肯定是被要求读经的,有四年之久,且是在一种非常高的强度下进行的读经。这里面就有几个重点,“被”,四年,高强度,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便让孩子的内心生活在地狱之中。孩子并不是不反抗,而是孩子的能量非常小,一旦改变不了,就会放弃反抗。

  孩子现在回家了,这是一个改变的契机,同时也可能使情况变糟。家人是什么样的态度,如何调整孩子?
        吾心 发表于 2011-5-21 07:27


我不知道您是基于什么原因产生的这种猜想。不过呢,我肯定的说您自己对经典的内容本身缺乏了解。这个是一种经验之谈。所以我这里要求所有的孩子家长,自己要去读一读经,要去了解经典。否则就经常困扰在“读经究竟有何意义”的问题之中。只要自己读一读,就明白了。我一个朋友,有一天自己读了三句,就下定决心做了十年的读经规划。当然,他看的程树德的三句注解。

所以猜想只能是猜想,很难成为事实。孩子在缺乏自觉性的情况下,任何教育几乎都是被教育的。即使孩子不读经,去上学,也是被教育的。相对于所有的教育学科,只有读经这种方式,孩子具有相当的主动性。也是孩子最不愿意反抗的一种教育。

回头想想,中国古代读书人都是读经长大的,如果读经不符合人性,如果读经是一种压迫,他们长大一定会反抗。尤其是明朝,那些官员与皇帝当庭抗争,宁可被打,被杀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都要伸张正义。为何在读书上他们不去反抗呢?他们是读经教育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学识就建立在每天诵读的基础上的。

如果真的对孩子负责,自己先把《论语》诵读三百遍,立刻就能品尝到读经的甜头了。那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等到论语里面的话,真的对我们人生有所启发的时候,那种快乐更是无以言表。这不是猜测能猜测出来的。

很多人在讨论读经的问题,就像欧洲人早期讨论西红柿的味道一样,那是天方夜谭。因为自己根本没吃过吗!讨论来讨论去,都有啥用呢?徒废脑筋。自己尝一尝再说。

现代人,多半是“思而不学”的毛病。这不怪我们,是早年教育的结果。不过呢,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多学习一下,多体验一下吧。
发表于 2011-5-21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思己过 于 2011-5-21 11:25 编辑

回复 102# 赤壁幽谷

很早就关注你的实践了,非常佩服!真的!
“我的老师要我对一部经读诵3000遍,我就老老实实的每天读诵这部经,现在读诵到1000遍,感觉确实不一样。”
你的经历其实非常重要,能否多着点笔墨详细些,特别是心理过程,“我就”两个字背后您是否有些心理历程呢,谢谢。

我个人也尝试论语百遍,前后大约坚持也有100遍了,受益颇多!非常感激王财贵教授!但,但我还是没坚持下来,非常惭愧,同时我也很郁闷,很疑惑,我如何能使得我的孩子能坚持下来!
http://www.37ct.com/thread-8876-1-1.html
老婆马上要生了,我们也断断续续的让宝宝听了些“学庸论语、老子、易经、黄帝内经”等。
6月宝宝马上要出来了,呵呵,此后我们一定会读经,但如何读还在摸索,请各位多指教。



我很关心如何使得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能够“愿意”每天花“这么长的时间(7、8小时,甚至更多)”读我们优秀的传统经典!,
发表于 2011-5-21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思想作为思想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提出一个独立的价值评判尺度,而是把最终的境界定义为“空”。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没有,而是指一切现象得以成立的基础,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所谓的“空”,便是价值判断的悬置。如果说声闻乘破除的是我执,那么菩萨道主要针对的目标是“法执”。破除我执的原因是,本来没有恒常不变的独立自我;而破除法执的理由与之类似,在佛教看来所有的法则本身是出于便利而采用的假设,只不过人们太过于依赖这些法则以至于最终为法则所束缚。
    作为宁和社会的构建者或者管理者,虽然不可避免具有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它包容其他价值评价体系的障碍。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虽然不容易找到通约之处,但是只要我们避免将各自的立场实体化,那么这些价值差异就不足以成为互相尊重、深度汇谈从而构建宁和的障碍。
发表于 2011-5-21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4# 齐谦学堂孟庆锋

讲的很好,这也是因为实践得出的感悟和经验吧。我想能够快乐的读经那也是需要有大福报的。
发表于 2011-5-21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1-5-21 10:23 编辑

读经教育, 不如改称为以经典为指导的教育. 做人绝对不是能坐在方寸之地读几百本书能学会的. 远古的人, 是以天地为课堂学习的, 所以才能悟出人生之道, 写下不朽的经典. 如今的人却以为坐在房间里把古人的书死记硬背了就能学到古人的智慧, 这是经典的悲哀.来中国搞教育的那个德国人, 在最穷的乡下, 带着学生修了条路, 学生就从中学会了物理, 数学和化学, 中国这些饱读圣贤书的人, 却办学堂要学生24小时背书听录音.
发表于 2011-5-21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让孩子读经,特别是要大量读经的话,选择读经学堂,还是要慎之又慎.我也曾为孩子选了一个学堂,但孩子怎么都是不可能快乐读经的.上课要认真,有声音,点字,还不能随意去大小便,孩子不憋出病来才怪呢,下课为了不给学堂带来麻烦,不准玩这个不准玩那个,本来已经没有玩具,还有那么多限制,快乐从哪里来?吃饭还得装模作样,不能说话,都是幼儿园的孩子丫,控制住自己就很棒,是这样的吗?孩子很认真地跟我讲,他不开心,不想去学堂.其实读经没错,办读经学堂也没错,但孩子真的不快乐丫.现在孩子终于解放了,他哪个幼儿园也不想去,放养疗伤.
发表于 2011-5-21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 常思己过

"小时候高强度的“特长”学习很容易导致成人以后对该“特长”无丝毫兴趣,自己和边上众多同学朋友都有这种经历"

认识的一位孩子妈妈忏悔说,自己跟许多妈妈一样,一发现孩子有什么特长或爱好,就赶紧送到什么班上去,(大强度学习)将此特长或爱好扼杀掉!
发表于 2011-5-21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教育, 不如改称为以经典为指导的教育. 做人绝对不是能坐在方寸之地读几百本书能学会的. 远古的人, 是以天地为课堂学习的, 所以才能悟出人生之道, 写下不朽的经典. 如今的人却以为坐在房间里把古人的书死记硬背了就能学到古人的智慧, 这是经典的悲哀.来中国搞教育的那个德国人, 在最穷的乡下, 带着学生修了条路, 学生就从中学会了物理, 数学和化学, 中国这些饱读圣贤书的人, 却办学堂要学生24小时背书听录音.燕果 发表于 2011-5-21 10:20


古人以天地为课堂的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当然读书时候可以坐在外面小院子里,但也是去学习天地。学习天地的人,没有人能写出不朽著作的。

孔子一生最多的工作是整理典籍,向古代的文献学习。

如果只是修路,学生是学不会物理化学的。为什么中国的修路工人学不会物理化学呢?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后次序是不能变的。不读书只去实践是学不到抽象的知识的。反过来说,只读书不实践也不行。但这又先后次序。从小学习什么,也都是有先后次序的。没有一个教育家认为孩子13岁之前可以学习数理化,甚至搞奥数。可是我们中国就这么干。

王财贵老师说的是儿童读经,不是大人读经。儿童是不能提早训练逻辑思维的。这个时期最好是用读经的方式进行教育。等儿童的思维随着年龄逐渐提升了以后,才可以高强度的训练,这是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

不能把读经看得死死的,认为孩子一辈子就只读这几本书了。这是静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或者是教条主义的。当然,这样人是不可以推广读经的。读经本是轻松愉快的事情,本是鲜活的事情。有这样教条和将死的思维,主要原因是自己没读过。还是那句话,把论语读上三百遍,认识就不一样了。你就会知道,原来讲点让我们大脑活跃。
发表于 2011-5-21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让孩子读经,特别是要大量读经的话,选择读经学堂,还是要慎之又慎.我也曾为孩子选了一个学堂,但孩子怎么都是不可能快乐读经的.上课要认真,有声音,点字,还不能随意去大小便,孩子不憋出病来才怪呢,下课为了不给学堂带来麻烦,不准玩这个不准玩那个,本来已经没有玩具,还有那么多限制,快乐从哪里来?吃饭还得装模作样,不能说话,都是幼儿园的孩子丫,控制住自己就很棒,是这样的吗?孩子很认真地跟我讲,他不开心,不想去学堂.其实读经没错,办读经学堂也没错,但孩子真的不快乐丫.现在孩子终于解放了,他哪个幼儿园也不想去,放养疗伤.多多新乐园 发表于 2011-5-21 10:35


这种考虑是非常正确的。很多读经班,用非常麻烦的规矩来限制孩子。其实大人都没有办法遵守的规矩,强制让孩子去遵守。还美其名曰:从小养成好习惯。这样的读经班,不仅对孩子有害,而且对读经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危害。

很多家长还没法透彻明白读经教育的道理,就被这样的读经班吓跑了。

真正的读经教育,是不需要很多规矩的。孩子自己愿意遵守,是可以遵守的,不愿意遵守,是可以随意的。经典是启发人性的典籍,不是限制人性的典籍,更不是限制童性的典籍。

如果读经班办成限制孩子的,用规矩强制孩子。家长就不应该把孩子送到这样的读经班去。
发表于 2011-5-21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eizhang555 于 2011-5-21 14:54 编辑

三年前,去过北京的两家读经学堂。在其中很有名气的一家,见到几个三岁到十岁的孩子,神情都有些落寞,不像孩子本该有的样子。
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能接受孩子寄宿读书,就下了决心在家读经。开始是请了老师,后来自己跟孩子一起读经,非常受益。孩子上小学一个学期后(这期间没有读经),自己要求回家学习。
现在在家读经和学习学校功课,已经一年半了。虽然也有一些挑战,总体孩子非常喜欢目前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每天读经时间大约一个小时,包括复习和读新内容。参加学校每个月的测验和期末考试。学校功课自学为主,也做一些练习。孩子很轻松,户外活动时间可以有1-3小时,依天气而定。
自己的体会,像楼主提到的那种情况,父母在身边的话,是很难发生的。自己孩子读经的数量和时间,包括声音大小等等,都经过不断调整,而且开始阶段,是有中医朋友参与指导的。
孩子自己说,相比学校功课而言,他更喜欢读经,没有负担。而对学校的功课,孩子说喜欢在家自学为主的方式,学校那种满堂灌输和大量作业的方式,他非常反感。
发表于 2011-5-21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齐谦学堂孟庆锋 于 2011-5-21 15:03 编辑

像楼上所说的私塾,也用不着隐晦名字,可以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如果真如楼上所讲的问题,那么这样的私塾不应该再继续办下去。

书法家田蕴章老师说:闭着眼睛投胎,睁开眼睛投师。不要找“名师”,要找“明师”。不要找出名的师傅,要找明白的师傅。人是需要有这种精神的。

无论采用哪种教育,老师的爱心是最重要的。在缺乏对孩子爱心的前提下,无论哪种教育都必然失败。

读经教育只不过是在爱心的基础上,用了一种更好的方式和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2-5 03:18 , Processed in 0.02549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