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知止

自学中医理法方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用画图来表示“营卫”

老师能不能画一幅图传上来?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路线图,是不是太难为老师了
发表于 2010-1-26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传几个关于营卫资料,内容如图,附件分为三部份



[ 本帖最后由 长安 于 2010-1-26 21:5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发表于 2010-1-27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找到了一个可以解决网页字体小的方法。
点击页面右上角“打印”然后把整个页面copy到word里面。就可以按比例放大了。所有格式什么的都还在,就跟看网页的效果一样。
发表于 2010-1-2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才看了2遍,就发现老师写的很好!很好懂~!

第一次一口气看完原文以后,觉得头昏脑胀。自己糊里糊涂的还请教了老师一些看不懂的地方,老师耐心的解答后才明白了。于是下决心多看几遍。
   今天看完了第2遍,原来不懂的地方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才觉得知止老师的确写的非常通俗易懂了。
   老师加油 相信只要您继续这样写下去,这本“小册子”一定会成功的
发表于 2010-1-27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妮妮 于 2010-1-27 16:46 发表
第一次一口气看完原文以后,觉得头昏脑胀。自己糊里糊涂的还请教了老师一些看不懂的 ...


同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我也越读越有感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鼓励!

四、阴阳五行

    阴阳和五行,都是我国古代的哲学范畴。
    阴阳是对天地间一切事物、现象及各种状态中存在的具有相对性的形式或关系的概括,阴阳双方具有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是永恒运动的内在原因。阴阳并不等同于现代哲学所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因为阴阳双方虽然互相包含、互相转化,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凡论及阴阳时,阴就是阴,阳就是阳,阴阳是有规定性的,双方的性质与地位不可混淆,不像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矛盾双方,谁是“矛”都可以,另一方就是“盾”。所以阴阳理论的重点不是总结抽象的关系与规律,而是时刻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来认识事物的整体特征及其运动发展的趋向。也就是说中医学所讲的阴阳,不是流于空谈的思维游戏,也不是用它来“数之可百,推之可千”地推衍想象,而是要“阴阳应象”,就事论事地考查具体事物,说明具体问题。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中医学就是运用这种阴阳理论来认识天地、人体和一切与生命相关的因素,从而在整体中动态地把握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的规律。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医典籍中有关阴阳的内容时,要注意经典中的阴阳都是有所指的,我们的重点是了解它们所指向的内容与规律,不要完全用抽象的关系去推理那些文字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就《内经》的内容来简要了解一些中医学对阴阳的规定及其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1、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灵枢•寿夭刚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灵枢•阴阳系日月》:“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以上主要是就部位区分阴阳。“言人之阴阳”是指在整体上对人体阴阳的总规定为“外为阳,内为阴”,因为部位在人体是固定的,尤其是部位的内外的关系不会随体位,运动方式等任何原因变化。“言人身之阴阳”则是指身体各部位而的相对关系。前面营卫病理篇提到的原文很多处说的阴阳就是指部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2、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由相对固定的结构组成,但生命的过程更主要的是由流通的气血来完成。内外的气血循行通畅,不相倾移,整体生命的过程才能正常顺利地进行,形体也才能保持完好。这也就是前面讲过的“气生形”、“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的道理。这个动于静相统一的生命过程中阴阳双方必需保持合理的平衡,否则生命过程就会出现异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是讲对于一切事物,其属于阴的成份居于内部,属于阳的成份在外面守护;阳居于外,又是内在的阴所主使,强调了阴阳相互为用关系中的位置规定。人体也是这样,内在的腑脏精气化生、支助、决定着外在的气血形体状态,外在的一切同时都在保护着内部的功能正常运行。这种内外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定是动态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此描述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亟”的字面意思是奋起外出。亟的字形是一个人在上下两横中,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又,又是手是形象。这是个会意字,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上下受限的处境中,大声呼喊,用力推开。很显然他的目的是挣脱出来。人体居于内的五脏,其功用是藏精,所藏的精总是积极地向外作用,故称之为“起亟”。外在的气血调节肌肤腠理的状态,对全身起到保护和固守的作用。这只是在整体上讲“阴者”与“阳者”的功用和趋向,泛指人体的一切运动因素中内在者的运动趋势是向外;外在者的运动趋势是向内。前面讲过的营卫的循行与分布,也体现了这样的规律。有时为了便于称呼,可以把内外等阴阳属性的对象统称“阴气”或“阳气”,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不可脱离语境把阴气与阳气定义为两种不同的东西。例如《灵枢•口问》讲到人困倦时打哈欠的机理时说“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从前面营卫的内容我们已知道了卫气出入与寤寐的关系,这里讲的就是在寤寐之间卫气入内的过程中,未完全进入到入寐时的中间状态,所以其所说的阳气与阴气都是指卫气,之所以称呼不同是在说明它们所处地部位不同而已。


    对于人体总的阴阳关系,《生气通天论》有一段高度的概括:“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思是大凡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能致密守护于外,使统一的整体得以稳固。如果阴阳双方不能协调,就像自然办只有春天没有秋天或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所以阴阳间协调和谐是最重要的原则。因为从运动的过程而言,阳气是活跃的,具有相对的主导作用,它如果不能安于常态,整体的协调自然无从谈起。如果阳气太亢奋而不能内守,阴气就会亡失耗竭。阴气平和、阳气密固,整体的气处于和畅协调的状态,则精与神也都能条理正常地行使功能而生命安泰;如果阴阳之气不相协调乃至于分离,则精与气都会衰竭直到绝灭,最后必然是“神去而机息”了。所以“阴平阳秘”是一身之气维系生命的基本需求。中华书局版《实用大字典》对“平”的释义极详,前几项分别是:《说文》语平舒也;坦也;治也;治之也;和也。对“秘”的解释为:密也,闭也。可见“阴平阳秘”也就是阴气在内部和畅有序,阳气能卫外为固的应有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3、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专门阐述阴阳理论体现于自然界具体事物、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专著。其开篇首先阐明阴阳的根本地位与基本规定:“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大意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万事万物分类的纲领,是产生运动变化的根源,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与消亡的根本,是包含了一切现象的处所。治病时必须要推求其阴阳变化的根本。天空与大地是一对最大的阴阳之象,清轻无形的诸多因素积聚而成为天,重浊有形的诸多因素积聚而成为地。表现安静的属于阴,表现躁动的属于阳。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过程表现。在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中,阳主动,化生出无形之气,为推动发展变化的力量;阴主静,保持着整体的相对稳定及形成有形的物质载体。这是在最普遍的意义上阐述阴阳的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讲,“阴静阳躁”是阴阳的根本属性;“阳化气,阴成形”是阴阳相互作用的根本机制。所谓的“静”是指在整体中相对的静,包括柔和、内敛、渐弱等趋于安静的状态,而不是仅仅是静止。“动”是指在整体中显现为突出的变动之象,主导着变化发生的状态。对于人体而言,生命过程就是“阳化气,阴成形”这个不断的化气与成形的过程,也就是有机体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化气与成形互为消长,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不可相失。任何一方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另一方受损。二者必需协调于生命的统一体内,否则就会“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都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恒常不变。所以任何事物的形象、表现、组成结构等可以相对清晰地把握的那些部分都是相对片面、静止的观察所得,绝不是事物的全部。一定要透过它可知可见的表现而了解其运动变化的趋向,才可以更完整的认识它。可知可见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在我们观察的角度来讲,就是它们的阴阳属性随着整体的发展而发生了转变,这也就是很多书让经常讲到的“阴阳转化”。转化的是我们之前认识到的事物的状态及其属性,而阴与阳的规定性是不变的。正是相对于这个不变的规定性,才会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4、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理解和运用阴阳理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刻明确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事物而言,是针对一个相对整体的系统而言。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阴或阳的方面还可以再分阴阳,以此类推,无限可分。这种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并不是出于人为的观察方法,而是由于任何层面的事物内部都蕴含着变化的因素。所以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即不可死执于已然分别阴阳的方面,又要不能混淆确定的阴阳属性。《素问•阴阳离合论》对此表述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观察的层面可以不可胜数,然其遵循的规定性是统一不变的。


        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相对整体的系统而言,是说观察的对象有同一性,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说男为阳,女为阴;雄者为阳,雌者为阴。这是针对人或一切生物而言。但我们不能说男人属阳,电线杆属阴,因为二者缺乏如此化分的同一性和内在联系。“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这些规定,都有其相应的前提,我们在理解时加以注意即可。如果缺少必要的前提或同一的整体,阴阳也就无从谈起了。例如有人学习了这个内容后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说水为阴,火为阳,那我用火加热的了水属于阴还是属于阳呢?这就是没有整体的参照,没有前提,把用于分析属性阴阳混淆为具体的事物了。如果把这个热水和没有加热的水比较,或者还是和火相对而言,或者就它本身的水与热量而言,都可以明确区分出阴阳属性。只作为一个独立的事物,不考虑对立的方面,哪还有什么阴阳可谈呢?


        阴阳的无限可分就是在观察的层面、分析的前提发生变化时,对内在阴阳的进一步了解。例如人体外为阳,内为阴,阳主动,阴主静,这是最整体层面上的阴阳。但在整体的发展变化中,内在的阴气在藏精时还要“起亟”,这就是动了,阴之动就是阴中之阳。外在的阳在运动中要向内固守,其内敛后是入里而趋于安静的,这就是阳中之阴。它们之所以能向相对的方面转化,就是因为其内在本有的相对的力量,也就是在任何层面上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那么我们在观察中称之为阳还是称之为阴,全在于观察的层面或角度,所以不可以拘泥于文字表述上的阴阳,而要切实关注到这种表述所指向的具体变动的过程。


    《内经》中对阴阳有着极丰富的论述,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用阴阳来泛指一切相对性的存在。如《金匮真言论》用以说明时间的规定:“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至真要大论》用以说明药食的性味:“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阴阳别论篇》用以论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这样的细节难以穷尽,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不可以脱离前提而僵化地去理解它们。
发表于 2010-1-29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真是写得太好了。

论阴阳与矛盾统一的区别部分,令人感觉茅塞顿开。曾经有不信中医的人在闲谈的时候表示不反对阴阳,并用很“宽容”地态度说:阴阳就是中国古代的矛盾论。当时有心辩驳,觉得矛盾不能取代阴阳,但愣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老师就是老师啊。

阴阳相引,为欠,阴尽则寤,阳尽则寐。这一段,所举的阴气阳气很有代表性,以前读到这一段,恍兮惚兮不能尽得其意,老师这一点拨才云开雾散。

“亟”字解,很形象生动,喜欢。

阴阳体用是很奇妙的关系。比如圆运动里定义的荣卫,使人很难理解荣阴卫阳,结合上体用关系就能说得通了。以前对体用关系有误解,以为亦可以看成是一对阴阳,通过学习老师的文章已经做了认知上的自我批评。

通过读老师的文字,懂得了什么叫“学不厌精”。再次感谢老师。
发表于 2010-1-30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孩子夜里尿床多,多为肾阳的不足,这一点应当首先诚认,此小孩白天不知如何,因白天肾阳更加不足,我想小便必然也要多一些,但要以饮食为病因,也有些不合适,有许多是同样的饮食为何没有此病呢,?所以问题的关健不在此,而在于肾阳的不足,在夜里时分,阳气下降,阴液郁结为大势所趋,然人体能保持一定的温度,在于阳气在伏于肾,肾水才可上升,以交心神,心神得潜,此时人体进入休息状,所以肾水上升是夜里安静的基础,但我们在临床中常会见到,失眠尿多的老年人,及小孩子,没有几个是用调理饮食治好的,治疗此病的法门不外二种,一是升阴,二是降阳,如我们治的是尿多的病,当以升阴化阴为根本治法,兼用降阳,,真武汤和理中丸是温阳化寒湿的方剂,确对病有用,但是却不是升阴的方剂,美中不足,二是阳热生动,阳气过多则不潜,也可引起病人病情加重,疗效不稳定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楼上指教!可能是思路不同,我不明白您讲的升阴化阴是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那个小孩就是土湿水寒,是后来天的。

另,回可遇师姐,那个 亟 字,我是看了中国中医药论坛 “黄岐建中汤”版主的解释才知道的。在我看来他是个大学问家,我后面要写的五行内容,也是受他启发很多,一些细节上的内容也几乎就是他书中内容重述。不过以我对您的了解,看他的东西可能会引发您钻牛角尖的习惯,而我更希望您能向二位师兄那样把“灵魂”中的中医用直觉释放出来 所以我不确定是否向您推荐他的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一辞,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提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说“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讲鲧治理洪水时用堵的办法没有成功,天帝震怒,不给他“九畴”的治理方略,后来鲧被杀死。大禹出生,天帝才赐他“洪范九畴”,第一畴就是五行。这里的寓意是鲧阻流治水违反自然规律,所以引起天怒,“有扈氏”也是“威侮五行”,不尊重自然规律而遭到“剿绝其命”的惩罚。可见五行所指的是逆之则殃的“天道”,不顺“五行”而行,就会象有扈氏与鲧一样,为天命所弃绝。这里的 “行”,汉代大儒郑玄注释为:“行者,顺天行气也。”也就是一种自然的“运行”。在后世的发展中,五行的含义有多种,体现在《内经》中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五种运动方式或状态,偏重于通过“应象”而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对阴阳相互作用过程的具体化。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另一种是指代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可相比拟的抽象性能,侧重于揭示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这些不同性质的形式与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其内容散见于诸多讲述生、克、乘、侮关系的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2-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种对五行的不同认识可从下面两个图表示出来:

图一:应象的五行
           火

木       土       金

           水


我在WORD上用线条和文本框画个非常菜的图,结果还弄不上来。就是上图的意思啦,土在中间。长安兄有空时请给弄两个好看点的图啊,图二也只要五个字,好和图一对比。不要那些小圈子的内容。

下面的附图是图二,我在网上搜出来的。它的颜色配的不对。
只取它:五行在一个圆上依次相生,五角星的次序相克。

图二:抽象的五行



[ 本帖最后由 知止 于 2010-2-1 19:1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6:42 , Processed in 0.02745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