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微雨微尘

中医知识先生问答讲解合集(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雨微尘 于 2023-6-6 08:49 编辑

370)唯象中医与耿庆国的旱震理论 http://www.37ct.com/thread-44772-1-73.html

一个博客里看到的“唯象中医与耿庆国的旱震理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9e9d70100hro1.html
摘录一部分

曾经准确预测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四川震央地区从05年到07年连续大旱,完全符合大旱后1年到3年半出现 6级以上大地震的历史规律,他相信有关当局若掌握地震前的短期反常现象,是应该能够作出预测和预报的。
耿庆国于1984年7月的《中国科学》期刊发表了《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的论文,指出从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至公元 1971年的2202年间,华北及渤海地区共发生6级以上大地震69次,其中67次地震都是先大旱后大震,占地震总次数的97.1%。其中震前1年大旱者为27次,震前2年大旱者为15次,震前3年大旱者16次,震前3年半大旱者为9次。
吁汲取唐山大地震教训
唐山大地震发生前,耿庆国在北京地震局工作,准确预测了大地震,但因接近北京,地震局怕引起首都不安,没有发出预警;此事前年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活动中曾被媒体再三提及,呼吁当局汲取教训。
耿庆国表示,大旱是中长期指标,距地震发生时间度有1年至3年半,但还可用短期指标作更准确的预测,包括气压有否降至近年同期最低值,并且连续数天偏低;温度有否趋于极高或极低;是否录得数十年一遇的大雨等,另动物的异常动态,如大批青蛙跳出来,地下水位反常,地光现象等,都是可以参考的短期指标。
耿庆国指出,32年前,四川地震局采纳他的旱震关系理论及观测震前反常现象,曾经成功地预测预报过松潘、平武地区两次7.2级大地震,有过辉煌成绩,若有关当局一直坚持周恩来总理生前的指示,坚持预防为主,努力做好预报预防工作,他相信这次汶川大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他表示,因为在北京工作,不掌握汶川短期气候数据,但连续3年大旱是事实,他相信这次大地震事前是有可监测的客观徵兆。


三七生:天气不降为雨,巽太阳不降:阳明不合则旱(兑)。
地气不上为云,艮太阴不升:厥阴不合则涝(震)。


问:似乎看懂了, 似乎又不懂.   请先生从中医的角度来详述现在的地震.



三七生:
天气不降为前奏,地气不升郁久骤然伸展,则为震,为风。地表或震动摇晃,或火山爆发,或海啸激荡,皆是木郁伸展之象。此为大地发雷霆之怒,与人怒同理。

问题是谁令大地震怒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之德被泻而不能载物,原因何在?(注:天之在我者,德也)




371)近期咳嗽调理心得(2010年4月份) 月含山 http://www.37ct.com/thread-27017-1-72.html

近期咳嗽调理心得

    春分以后,咳嗽患者明显增加,且以儿童为多。咳嗽多在晚上睡前和早起为重,无痰或有黄浓痰,难咳出。此种患者一咳嗽就会有很多天,常规用药难效。
    根据运气分析,这是由于今年燥金太过,肺部干燥而得。肺燥则肺气无力,更怕相火用事和木气旺之时。晚睡前为心包相火用事,相火克肺,故此时咳嗽;早起木气旺,金本制木,然金弱木强,木反侮之,故咳。
    经云:火逆上气,麦门冬汤主之。治以麦门冬汤加减,常可三剂而愈。
    例如:
    患者一,男,十岁,春节后即开始咳嗽,一直咳嗽到上周,也曾以方药和推拿治疗,别的症状缓解,但咳嗽不减,甚至有流鼻血、口唇干燥出现。治以麦门冬汤,三剂痊愈。
    患者二,女,七岁,约半月前出现咳嗽,刚开始没在意,喝了些姜枣水,无效。后曾用过小青龙加减、小建中汤加减,无效。治以麦门冬汤两付,两付后大减,再用一付,基本痊愈。
    患者三,男,五岁,三天前出现咳嗽气喘,在别的中医大夫那里无效。来后也治以麦门冬汤加桔梗,一付后咳嗽好转,但气喘无效,加代赭石去.桔梗,一付大效。
    治疗关键是找准病机,根据运气推算,结合脉证,故能显效。病机不明,用多少付药也可能收效甚微。



三七生:金运太过,相火司天。金木相战,肺为战场。
燥者润之,热者清之。麦门冬汤,正好对证。

不知合四逆散同用如何?



月含山:我前阵子多用四逆散治疗双关有淤滞之脉象患者,效果甚佳。
另肺燥症状也可用《石室秘录》中的“燥症初起”那个方子,效果也不错。



月含山:。。。。。。。用量不要太大,因为此时病位在肺,上焦用药,非轻不举,用量太大则味重而下趋,难以到上焦了。



月含山:肺气上逆,则有痰与鼻涕生,非寒之一途。时下表现,痰多为黄浓痰,鼻涕则有清涕与黄涕之分。即为黄浓痰,则肺中有热可知,肺中有热,则逆而上行,肺中氤氲之气,上冲于鼻窍,而为鼻涕。肺热盛则为黄涕,如肺本燥,则其热难以上冲九霄,其气外出遇冷而为清涕。治以麦门冬汤加减,多可获效,缘肺中燥热除,则气自然顺降,涕将何生.?。
       此论本为医者及患者参考之用,不可代替医生诊疗,求医者还需找明医,以四诊为依据,方好处方。



月含山:用药也需辨证加减,这点必须和脉象结合,网络有困难。故此贴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用药依据。眼分泌物多,则水不能润下,肝气上冲之故,需加收肝气之药。



372)病重病轻【能否治疗】的标准   悠然子   http://www.37ct.com/thread-26891-1-72.html

病能否治疗,不是看你得了什么病,而是看你的元气能量是否充足【体现为有无食欲,有无精神 ,大小便是否排得出】。 

导致疾病的病理产物,可以叫垃圾或者毒素,治病就是把垃圾毒素清除。清除的能力就是痊愈的能力,也就是正气-元气-能量,主导病情发展的是能量 ,疾病本身只是被动的结果 。中医治病观察的是人 ,而不是病——西医就只会看病,不会看人。换句话说 ,不把你当人看。忽略人的差异性,治病千篇一律,病名定了,就都是那一套不变的方法。 

中医讲究男女有别,治病融入道德:异性之间,私密部位病情是仅限于通过脉诊问诊了解。孕产之事 ,男人也是避讳的——西医却尽力宣传教育你忽视你作为女性的特征,配合男医生男实习生的手触探查,置你于众目睽睽之下。医生也教育学生不要把病人当有性区别的人看,说得更直白:不要当人看。

——这就叫做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可笑的是,野蛮还要披上文明的外套攻击文明…………西医要向中医学习的  还很多很多。

能量不足,即使感冒 ,也会死人 ,也是重病!
能量充足,即使癌症 ,想死都难 ,也是轻病!

能量足,什么病都容易治疗,都可以治疗。包括所有癌症,艾滋病,乙肝等等所谓死证绝症,终生不可治愈只能控制——只能限定在现代医学的范畴,是西医学对人体的研究方向性错误的表现。

患者或者医生,都有这样一种误解:病重就要用猛药大药,“以毒攻毒”的思想因而诞生。这就是把“重病”理解为“病气重”,而不是理解为元气【能量】不足。这就会导致治疗的谬误!方向性的错误。

西医的思维就是如此,眼里只有病邪,没有元气,只要有敌人就上,不管“我军”是否有相应实力。即使敌人是团级兵力,自己只有一个营,仍然冲上去干。没效了就继续加强药量激发,问题是,药【军火粮草饷银】可以无限,兵力有限。打不赢,不是没有药,而是没有兵【元气】。兵力足的前提下,加多资源就有更多的效果,能量充足的人用大剂量药就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但是能量不足严重,这样用药,死得更快。

真正打仗【治病】的是兵【元气】,不是武器【药】。

中医是养人养兵,西医就是一个武器批发商,两者目的不一,手段截然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要军火商不打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

能量不足严重【长期大量房事、错误治疗大伤元气、或者年寿将尽】,革命的本钱都没有了,革命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不放疗化疗,本钱还在,癌症也不至于迅速就夺去生命的。不治疗可以活得更长久。

当然 ,先天性疾病那是神仙莫救的。但是,先天性疾病并不像西医所说的那样常见多见,先天性是个很大很好的框 ,治不好的或者原因不明的都可以往里面装。




三七生:如是如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373)关于仙露汤的方剂及用量   http://www.37ct.com/thread-49371-1-70.html

问:最近孩子有流鼻血的现象,刚好看到四圣心源中关于鼻血的那段,发现跟孩子的证很像,常流鼻涕,有时黄有时清,胃热怕热,且饭量很大,吃得多拉的多,就是不见胖,偶尔还流鼻血,鼻子里面常能能见到血丝。于是打算给孩子用这个药方试试看。方子是煮的,本人有些懒,想用泡药方节省时间,于是自己根据药物的作用琢磨这个方子的泡药量。请先生们指点。

仙露汤:

麦冬4     五味子4   贝母5     半夏4 
柏叶4     甘草5      白芍2     杏仁4

开水泡服,早7点 睡前各一次。

让我最不好揣摩的是半夏,书上说用半夏来降胃气,原本考虑用5g的,后来参看三七先生的药方,很多都是用的4g,再三考虑,还是糊里糊涂的用了4。还请先生们给我评一评看看。


三七生:可以再减点量,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杏仁都可以用2克,白芍用3克,其余不变。




374)先天不足到底能不能补回来? http://www.37ct.com/thread-47664-1-67.html

一宁:下面这篇文章让人欣慰。大家看看有道理么?我觉得似乎有道理呀?
==========

    有位成年男性网友对我时候,有医生说他先天不足。我不禁苦笑不得。
    先天不足,一般是用来讲出生不久的小孩的,如果某个小孩生下来以后,在正确喂养、不犯什么病的前提下,如果囟门久久不合,形体比同龄小孩小,说话走路比别的小孩迟很多,我们可以说:“可能这孩子先天不足。”等他长大了,你知道他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调呢?就很难说啦。这就好比路边一个叫花子,你知道他是这一代才穷呢?还是从他爸爸那一代就穷呢?说不清的。
    当然,人是有“先天禀赋”,而且不同的人先天禀赋不同,这取决于怀孕的时候父母的健康、心境,人的先天都是一定的,藏在肾里,称为“先天之精”。后天通过脾运化水谷而产生的精叫“后天之精”。很多人说,通过补后天之精,能慢慢补足先天之精,似乎很有道理,我也曾经坚信可以补,但现在,我认为:没法补,也不用补!
    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多少就是多少,没法补,但这并不重要。这就还比一群大学生问家里要生活费,有的学生家里殷实一点,一年能给一万,有的学生家里穷一点,一年只能给五千。这些都好比先天之本。后天之本呢,就是你拿的奖学金、补助、勤工俭学的收入。然后呢?就要看大家怎么用这些钱了。有人大手大脚地花,结果,家里给的钱也用完了,自己挣的钱也很快就用完了;有人节省点儿,可能到了年底还很宽裕,有人用的多挣得也多,所以也能凑合,不过他很累;有人用的多,但家里年初给钱多,所以也能撑到年底。
    如果某个学生年初就喊穷,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家里给得少,先天不足;再过一段时间,又有别人喊穷,那我们就不知道他到底是家里给得少还是自己花的太多了。有人喊穷了,怎么办?能在去问父母要钱么?没法要。因为父母都是说好了年初给钱的,用完了就决不再给了。那该怎么办呢?先得节省,其次得想办法挣点钱。
    对人体而言,先天禀赋有差异,后天之精都差不多,关键就看我们能否节省了。花的快,完得快;花得慢,才能细水长流,长命百岁。
    那么,这些“先天之精”、“后天之精”都花在哪儿了呢?首先是性生活,直接耗精,而且量非常大,男女皆然,男性更甚;其次是作息,如果不能早睡早起,经常错过该用来睡觉养精的时间,那么,先天后天的精也会在暗中亏耗;第三是脑力劳动过度;第四是用眼过度,久视伤血,经血同源,伤血多了就伤精;第五是体内有热,热盛伤精,这是病理状态。
    我又想起了钱穆先生,他家族的人寿命都很短,他也自幼孱弱多病,因为害怕自己也会短命,所以非常注重养生,平时平心静气,每天打坐,节制欲望,后来他活到九十多岁。这就是先天不足,而后天节省的结果。
    生命有限,精力有限,省着点儿花吧……
转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8deb80100qrs2.html



三七生:明理之言。



375)冬温证的辩证   继贤行者   http://www.37ct.com/thread-52180-1-66.html

辛卯之年,木旺金弱,金被木侮,下半年尤甚。时逢己亥月,亥卯相合生木,木气疏泄更旺,金弱又至水弱。水之来源减弱而又被木气加重疏泄至水枯生火。从而引发上焦热下焦寒之诸多症状。
冬不养藏,春必温病。
体弱之人在今冬南方持续暖冬气候下可能温病症状提前发生,形成冬温。
请教三七先生及诸位高手就拙见及调方用药予以指点。谢谢

三七生:
今年阳明燥金司天,整体上也难说木旺金弱。不过秋分以降,五之气、六之气相继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加临,风火相煽于地下,令阳明、太阳金水气收藏不利倒是实情。方药方面拙文《辛卯年运气要食谱》六之气参考方已更新,聊供参考。

继贤行者:多谢先生指点!
《辛卯年运气要食谱》六之气参考方即三黄汤加芒硝。
学生以为今年阳明、太阳金水气收藏不利致水运不足,体弱之人易形成阴阳双虚。三黄汤加芒硝针对实热之人可能对症。而对阴阳双虚是否偏寒,伤及中气。对拙论之温病症状是否力度过大?还请先生赐教

三七生:三黄泻心和调胃承气,意在少阴阳明同治。太阴寒湿重者,可去芒硝加干姜,原方已作此加减。若阴阳俱不足尚未见明显火象者,五之气参考方仍可试用。

继贤行者:多谢先生指教!
阴阳俱不足尚未见明显火象者是否可补水柔肝木,同时以少许甘味缓缓补之

三七生:可。

问:个人感觉  运气对人的影响太大了。用药好像 不能纠正似的。五之气时 病人脉象呈现 右寸弱 关尺浮大 沉取无力,左 关尺 也是浮大 沉取无力。 用酸收 之药后  脉象改变不大。  六之气 才来 病人脉象普遍改变 。右关尺沉滑实 左关尺 滑实。 
   理法方药真如三七老师所言。
  叩谢三七老师。谢谢老师引导。

月含山:是这样的,运气不一样,其主导脉象不一样。王冰先贤在《太始天元册》中对每年具体的脉象表现都有描述。但按三七生老师的方式调理,脉象也会有显著的变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376)学习中医理论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王庸医先生   http://www.37ct.com/thread-41143-1-65.html

学习任何中国传统行业的理论都要经过三个阶段:1、见山是山;2、见山非山;3、见山还是山。学习佛法、中医、易经均要经由此三阶段才能达到较高的高度。以个人学中医理论的经历而言,我能深刻感受到这三个阶段对学医的作用。
刚开始学中医理论时,对中医所言之道理似懂非懂,于是总是跟着老师问问题,一直把老师都问烦了,自己的问题还是不明白,此时看到的阴阳五行就是朴素的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对脏腑亦是朴素的脏腑。以当时的能力,很多玄学的书根本看不懂,只能看一些自己能懂的书,如金元四大家中朱丹溪、李东垣;明清大家张锡纯、王孟应、程国彭等的书,觉得这些书写的比较简单,自己能读懂,此时即是见山是山。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满足于自己中医理论,于是喜欢读很玄的理论,尤其是将中医理论中掺杂上周易学道理之后就更喜欢了,理论越是看不懂的越喜欢往里钻,当时主要喜欢看的是明清很多文人写的书,尤其是那些搞的很玄很玄但是不一定会看病的人的书,越把理论讲的复杂越觉得此人医术高超,此时的阴阳五行都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此时即见山非山。很多人就在玄奥的中医理论中“醉生梦死”,越陷越深,穷其一生研究医理,最后看病疗效很差,于是将疾病的根源诉求于佛法解决,或将宿命论的东西引入,我相信佛法的伟大可以解决世间问题,然而作为医生治不好病绝对不可以引用佛法来为自己医术不精找借口,只要病人来找到医生治病,即是机缘成熟,医生不能缓解其痛苦,则为失道。当走到无法继续深入的时候,蓦然回首,便会看到站在灯火阑珊处的医理,这套医理一定是简单的,直指根源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就这么简单,只有简单的才符合天地之道,易经之理亦有简易。此时看到的医理朴素直白,就像久违了的朋友一样,他就在那里,只要你相信就可以。现在回想起来历代中医理论中,《黄帝内经》、《伤寒论》所讲的理论最朴素,最实用,将天地的道理就这样不加掩饰的告诉了我们,只是我们非要将其玄乎化,就如同佛教中净土宗其实很简单(相比而言),最难的是相信。其次是金元时期以及清代、民国一些临床大家写的书,将朴素的中医理论写的相对简单,虽然有时感觉稍微绕了点弯,但是没绕远,只要好好看一样能成为高手,通过这些医家亦能体会到天地之道,最后亦可与经典合一。最其次是清代很多文人以及当代很多专业搞理论的教授写的书(有很多文人与教授写书还是很好的),将简单的天地道理写的无限的复杂,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说地球人都听不懂的玄理,最后越绕越远,自认为自己水平很高,孤芳自赏,且看不起别的医家,不能吸取别人长处。“智慧出有大伪”,只要真理出现必然伴随着非常像真理的伪真理出现,往往伪真理从外表上看比真理还真理,学中医者必须有慧眼,选择的方向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最好的防止自己走偏的方法就是“博学、深思、明辨、慎行”



知止:
“只要病人来找到医生治病,即是机缘成熟,医生不能缓解其痛苦,则为失道。”
很有道理!

南怀瑾老先生讲他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和尚,凡是找到他的人都能好病,几乎也不用吃药,真是大医王啊。吾不能及,当然是失道。



377) 请各位高手分析! http://www.37ct.com/thread-55445-1-61.html

问:案一:病人女性,40岁,头晕心悸易惊,失眠,时有胃不适,时有口苦口淡,腰时困,胃纳二便可,舌淡胖苔白腻,脉弱。服四逆汤加味,失眠愈,诸症好转,但不能痊愈。
      案二,病人女性,38岁,胃及左下腹胀痛,肠鸣,头晕,便溏,时易饥,时纳少,有牙及皮下出血,舌淡红,苔薄,脉弱。服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加减,诸症减,已无出血,但还时有胃及左下腹胀痛,头晕。
      案三,病人男性,30岁,盗汗,易疲劳,喉间觉有痰,余无不适,舌淡红,苔花剥有裂缝,脉弦弱,服桂枝汤,黄芪建中汤等效不显。
       另左关弱,或双关弱有何意义?可用何方?


月含山:例一如何辩证出四逆汤证?
例二明显厥阴风木不升,郁于左侧小腹,胆木不降。自然要用木药。
例三舌苔剥落明显是有郁热,阴有不足。



378)惊蛰后发烧用药分析   月含山 http://www.37ct.com/thread-54128-1-62.html

惊蛰后发烧用药分析
     惊蛰后,出现了很多发烧的患者,两寸大数,大部分有口渴的表现,舌苔黄腻,此种情况如按外感处理,效果不是很好。其根源可能是内热,因为去年少阴在泉,冬令收藏不佳,故真阴不足,惊蛰后阳气升发,阴乏不足以配阳,故脉急薄流,高烧患者很多。
     此类患者中有一部分有怕冷的表现,一般人都会认为是受凉,甚至会考虑辛温发汗,诸如姜枣汤、桂枝麻黄之类的,甚至还会有人考虑到附子汤,四逆汤等。但大热似寒,用了上述热药患者可能马上出现很多上火的表现,如口腔溃疡,面部起疙瘩,咽痛,牙痛等。
     此时用竹叶石膏汤调理,一般效果比较好,发烧患者多能一付烧退身安,随之怕冷的现象也会消失。所以同样遇到发烧怕冷的情况,一定要慎重考虑,辨清症状,不要用错了药,反而伤了身体。


问:我女儿4岁,上周六,日发烧,肚痛,流鼻涕,有个中医开了胃肠炎的药,烧退了,肚子不痛了。周一到周五偶尔咳嗽,有黄鼻涕,没吃药。今天晚上也是发烧,怕冷,说屁股痛(应该下身痛,红红的)下午有点拉稀,20:15给她喝了初之气发热参考方:
柴胡4,黄芩2,白芍2,半夏2,党参2,炙甘草2,枸杞子3,生姜3片,大枣2枚(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三时,晚睡前各服一杯,2剂。单位:克。不知是否要 换成竹叶石膏汤呢?如果要换,请问版主,竹叶和石膏汤的量要多少呢?谢谢了



月含山:各用3-5克就行,石膏可以用到6-10克,可以加3-5克的生地和当归,去掉大枣和生姜。
咳嗽的话再辩证即可。



问:老师,有个题外话的疑问:别的孩子在这春天,不是咳嗽就是发烧或咽痛。而我家两个孩子却没有这些症状。究竟是冬天收藏得好,还是他们自身阳气不足呢?愚钝之人请教了,谢谢!
补充一点:孩子体质是寒底。



月含山:这个体质寒热本身就值得推敲。因为当大运气处于寒实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收到影响而表现出寒性体质的特点;而当大运气处于阴虚实,大部分都都会有阴虚的表现。所以笔者认为,从五运六气来看,可以确定某个脏腑的虚实,而每年运气不同,不可定性为寒热体质。



问:月含山老师在吗?请问竹叶石膏汤是什么?我女儿现在6岁5个月,她没有发烧,最初就是说喉咙发痒,晚上咳,因为以前这种情况我就用小青龙汤,这次也用了,用了之后,咳嗽时轻时重,但早上醒来眼睛有眼屎,似乎有点热了,昨晚又咳得厉害,那能不能用您说的竹叶石膏汤呢?



月含山:可以试试,处方你百度一搜就知道。这些都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处方。



月含山:病机是有节气性的,马上到春分了,或许病机会有变化,请注意辩证。



问:老师您好!上个星期五可是就有点怕冷,喝了先生的初之气参考方,效果不是很好,前天晚上感觉发烧了,很烦热的感觉,昨天早上又感觉怕冷,昨天下午感觉身体有点发烫,整整睡了一天,感觉头疼头晕,还老出汗!加上今天已经有四天没大便了!
昨天看到老师的这帖子,自己开了这样的方子:竹叶(6克) 石膏(10克) 半夏(9克) 麦门冬(12克) 人参(6克) 粳米(10克) 甘草(6克),不知当否?!还有梗米是一起发下去熬吗?烦请老师指点!



月含山:可以,粳米可以用山药代替,直接煮就行。对症的话一付见效,不效的话就是不对症,需要停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雨微尘 于 2023-6-6 15:31 编辑

379)继续闭门造车说黄芪五物汤和黄芪建中汤   燕果   https://www.37futai.com/forum.ph ... 4%E7%89%A9%E6%B1%A4


燕果:防己黄芪汤,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对防己的作用还是一团浆糊, 但对白术和茯苓的区别似乎明了了. 白术去的是太阴的水, 也就是肌肉和脾的水; 茯苓去的是太阳和少阳的水, 也就是皮肤, 皮下, 肺和胸膈的水. 这就是为什么小青龙汤什么的全部都不用白术.



三七生:白术茯苓的走势定位(太阴太阳,表里)大有发明,以此角度看理中汤、真武汤、五苓散,就更容易理解方意所在了。




Ttxxhh: 暂时无法认同将药性固定在某个范围内的说法。药的作用范围&位置应该是向巡航导弹一样被宏观改变的。
分析如下,请诸位指教。

1 对比麻黄汤和麻黄加术汤
A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B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解肌发表。
  如果身疼都理解为涉及肌肉皮肤(其实可能肌肉皮肤间,腠理?),但麻黄汤却是太阳病之主方之一,丝毫不直接涉及到太阴。
  麻黄汤还涉及到骨,此处却与少阴没有直接关系。
  
  那么麻黄加术汤的身痛道理也一样,水郁在肌肉皮肤(或者波及到表皮),却未必是太阴。盖肌肉组织有很多婆婆,不一定就直接责在太阴。
  
2 如果茯苓走表,那么就不好解释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与表可有直接关系?
  对其它用茯苓的也未必能解释过去,就比如理中汤: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朮各三两.
...,悸者,加茯苓二两。与表可有直接关系?
  有很多涉及茯苓者,都提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未必全与表有关。
  
3 甘草附子汤用白术 ,似乎与太阴没有直接关系。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见识有限,不一一列举。
  
4 查本经
A 茯苓 ...,利小便。
B 白术 主风寒湿痹。
  痹者,阻塞不通。
  历来本草解释以本经为尊。
  若以此为准,似乎可以解释大部分伤寒论里用白术茯苓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理中汤、真武汤、五苓散。
  而认为"白术茯苓的走势定位(太阴太阳,表里)"者,解释范围就很有限。


三七生: 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真武汤、五苓散、猪苓汤……

风寒湿痹主要是以肌肉为主的内连筋骨的风寒湿三邪凝滞不通症状,白术之逐痹功能主要是去除太阴湿气,而令风寒无所附着。

三阴之凝滞化开自然会达于三阳,故以茯苓因势利导之而出。




Ttxxhh: 多谢指点!如此讨论真是大有益处。

  似乎是在给药物的作用画了一个大范围,就算不能包含所有也包含了大多数。
  比方巡航导弹不论在哪儿发射,只能在空中或近地或近水飞行,不在水下也不在地下也不能飞到太空;
  潜艇在水面或在水下,钻地弹最终要跑到地下去。
  
   
1 茯苓利水走向三阳
  茯苓虽然不一定只将太阳少阳等某几个固定经络脏器弥漫之水搬出去,但搬出去的水在其它药物配合下走向三阳没问题,总不能再搬回三阴。
  比如五苓散猪苓汤茯苓需要泽泻猪苓的配合;真武汤证能量不足就得依靠附子生姜了。
  (但完全不等于茯苓只去太阳少阳的水,如四君子汤)
  白术逐水后,那些水也最终走向三阳出去,汗解走表,或走膀胱。  二者所去之水虽然在其它药物配合下走三阳,却未必是其本身的功能。
  这也许就是药物与药方功能之不同,一微观一宏观。
2 肌肉是否可以理解为归太阴脾唯一所管。
  麻黄汤之解肌发表也涉及到肌肉皮肤,却与太阴无关?
  麻黄汤解表之寒邪,麻黄加术汤可理解为解表之湿痹。
  麻黄加术汤原文特别提到以发汗手段解之或可佐证。涉及太阴者却无几个以汗解。

3 白术之对于脾
  若只是"主要"作用于脾,那么还可寻找下哪些情况不是作用于脾。
  俺重新思考麻黄加术汤算不算。


三七生: 足太阴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麻黄加术汤助足太阴达于手太阴(肌肉达于皮毛),有土金相生之意。





ttxxhh: 这系列讨论涉及到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五行脏腑辨证,而能自由切换同步考虑,非高深功夫而莫能为。


燕果: 再回味三七先生的话, 对黄芪的作用似乎也豁然开朗了.

但黄芪为什么能生肌? 正因为它是入足太阴脾经的药啊, 它促进了营养物质在肌肉层面的运输. 比如脾胃是水泥厂把石灰, 粘土等原材料加工成水泥, 黄芪则把水泥送到各处的肌肉工厂加工成预制板. 脾气极弱的人, 也许肠胃可以消化食物, 但生产的水泥都滞销, 送不出去, 就如当年火车车皮紧张一样.

所以说黄芪能升, 升的是脾经的气. 升到手太阴肺经, 还可以继续把营养送到皮肤毛发,  实现固表的作用, 我听说过脱发的病人用黄芪后有效果的. 但是这个力度也许不是那么强, 要配上开太阳的药? 比如玉屏风散里的防风.

我记得女儿那次用了生肌散后, 伤口很快长了一个肉包, 但过了大半年皮才长起来, 说明黄芪的主要作用还是在足太阴脾经的层面, 要长皮肤, 得配合风药?

因为黄芪象管后勤运输的, 如果黄芪和党参合用, 能增强提供养料和利用养料的作用; 它和白术合作, 能通过修复肌肉增强利水的效果, 想象一块收缩能力增强的海绵, 不是能挤出更多水份吗? .

血管壁的材料也是平滑肌, 所以黄芪也能促进血管的修复, 和阿胶这种原材料一起使用, 效果大概很好.

脾胃寒湿的人, 无气可升, 单用黄芪, 大概没什么用. 另外, 黄芪源源不断地把锅里的气送走加工, 那烧锅的灶里, 就需要不停地添柴, 能源消耗也是很大的. 所以庄严先生说精虚的人要慎用, 就是这个道理.


从我妈这次用药,再次体会麦芽糖的作用。我妈最近用了初之气方调理身体,从各个方面看都非常适合她,她一开始用的效果也不错,可第三天开始出现了低血糖现象,心慌无力,要吃东西,发生这个现象的时间是中午,心经时间。改用了理中汤,现在觉得有劲了。后来我妈说她这几天都吃了萝卜汤,萝卜本来就是下气,耗血糖的。

现在更深刻地理解了黄芪建中汤。桂枝这样振奋心阳的药,是需要大量的糖份做燃烧储备的,长期劳作,营养跟不上的人,可不是需要一大勺糖吗?如果糖不能顺利输送到燃烧它的地方(心经?),可不就需要黄芪吗?黄芪可以升血糖。我妈是因为脾胃差,产生不了足够的糖,所以理中汤用了以后觉得比较有力气。

糖的作用看来是很重要的。我婆婆十年前查出餐后血糖高,就是二型糖尿病,开始天天服用降糖药,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从那以后下肢肌肉萎缩得厉害,骨的负担加重,换了一边股骨头,现在要换另一边。我今天才明白,她的腿的问题就是控制糖控制坏了,我劝她不该过分禁糖。她不肥胖,心血管也极好,根本没有二型糖尿病的严重后果。她不肯停降糖药,但是听从我的建议,把白米饭的份量增加了,并同意以后增加一点细粮。现找庄先生调理。

西医治疗糖尿病,不管前因后果,只以血糖低为目标。二型糖尿病,看起来就是脾虚运化不良产生的,健脾加控制饮食就可以了。




三七生: 柴不能充分燃烧,剩在炉子里的自燃显得多了,不想办法助燃,反而把柴抽掉,炉火自然更不会旺,热量反而会更下降。试图用炉中剩柴量的多少作为测量燃烧是否正常的标准,而不管燃烧的实际情况,这就是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自欺欺人之举,其逻辑的荒唐可笑与大众的信以为真趋之若鹜形成了同样荒谬的反差。




燕果: 去网上查看胰岛素的工作原理, 人体通过它来双向调节血糖, 当血糖低, 胰岛素减少分泌, 细胞把储备的糖原变成葡萄糖; 当血糖高, 则增加分泌来使得葡萄糖变成糖原储备在细胞里. 有升和降两重关系在内.

那么糖尿病的原理, 看来也会有升不足和降不足的原因:

1. 细胞已经储备了大量糖原用不完, 或者身体的使用能力和效率在下降等. 这时候需要控制饮食, 同时增加助燃; 这种类型, 大概又可以细分为脾虚, 气虚, 心阳不足等等, 都和木与火有关系.

2. 还有一种, 就是肌肉和肝脏在不停地释放糖原为葡萄糖, 而胰岛素来不及把血糖转为储备糖原. 是身体收的能力不足; 这种类型, 和古代的"消渴"比较相似, 大概又可细分为心阴虚, 肺阴虚和肾阴虚等和金水有关的原因.


三七生:甚是




燕果:这几天从黄芪的功能开始发散思维,同时经过几个网友的讨论和三七先生的时常点拨,理解进一步加深。

胃是戊土,戊癸合火,就象我家种菜育肥一样,把菜叶子,豆渣什么的,放在桶里,稍微喷点水,过一个冬天,天气转暖了,桶会发热,可燃气体会产生,肥料也制成了。这个过程,水不能太多,只能是少量的水,微生物要足够(所以不能乱吃抗生素),另外在温暖的地方这个过程会加快。肠胃消化就是这个沤肥的过程。

沤出来的肥料,就是己土,也称脾土,产生的可燃气体或者糖份,就是火,用于燃烧生成‘丁火’,丁火提供日常运转的能量。

甲己合土,就是把沤出来的肥料,种上树,土壤就固定了, 养份就不会流失, 被输送到树的各个部分。 树有树根,树干,树枝。那些药物,作用于这棵树的什么部位,如果归类一下,也许就更清楚了。那些桂枝和风药,可能是作用于树枝树叶的部分,加快呼吸作用;黄芪似乎是从根到树干的部分;肉桂和熟地类的,也许是作用于向下扎根的。附子,也许有从根到叶的全面作用?

所以胃寒则身体热量不够, 土湿则养份流失, 树的营养不良. 理中汤, 同时作用于脾和胃, 暖胃, 燥脾.

白术,是给己土导水,免得土太湿;茯苓则调节地表的湿度,湿度太大, 抑制水的蒸发。白芍,则似乎是蓄水的,免得水蒸发造成土壤干燥。三焦就是调节湿度人体场所. 下焦如渎, 就是地下水; 中焦如沤, 就是土壤里的水份; 上焦如雾, 就是地表水汽.

丁壬化木, 就是在呼吸作用下, 树根不断吸水上来到达树叶, 然后蒸发上升成为树气, 也就是云气; 乙庚合金, 则是冷空气的作用下, 树叶开始凋谢, 水份蒸发减少, 呼吸作用减少, 云化为雨;

那么丙辛化水, 就是和甲己合土的相反的过程, 把多余的肥料储藏起来, 垃圾排掉; 把多余的水份也储藏起来, 废水排泄掉.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的热量, 这个热量, 来自于丙火, 这在植物, 就是光合作用, 利用阳光之丙火, 来产生储备物质. 这就是阳化阴的过程. 所以胰岛素的作用, 是藏阴的作用, 肾上腺的作用, 也是藏阴. 过多注射胰岛素和肾上腺, 增加身体不必要的合成和储藏, 要消耗丙火的热量.

那么附子和激素的区别就在, 附子是通过旺丙火, 来实现丙辛化水, 控制丙辛化水这个过程的, 是人体本身, 水够了, 合成就停止了, 但如果附子量过大, 会白白浪费阳气, 就如植物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也会枯萎; 注射激素是通过增加'水'的储备, 来刺激丙辛化水的过程, 只要不停地送出增加储备的命令, 这个过程就会不断地发生下去, 控制者不是人体本身, 而是激素的量, 就如被注射了生长素的植物, 结的果大而难吃.

最后想到养仁汤用的仁, 妙处就在, 仁在合适的条件下, 随时可以发芽; 但在时机不到的时候, 则收藏和储备.


三七生: 大开圆解!天干合化解得有融会贯通之感。后两段关于胰岛素肾上腺的推理我的思维有点跟不上了。




燕果: 肾上腺素的作用我记反了,难怪三七先生跟不上了。肾上腺素增加是放,减少才是是藏。胰岛素增加是藏,把糖变成糖原,把糖原变成脂肪。这段还要再想清楚。





燕果: 看了Leson的治疗孕妇腹泻的贴和三七先生后面的跟贴, 再回头体会桂枝汤。发现桂枝汤里面, 桂枝辛甘, 白芍苦酸, 姜辛, 枣甘。 此方有:酸甘合土,酸辛化金, 苦辛化水, 有培土生金化水的功能。

随后想到, 有时候光用麦味地黄丸之类的药补金水, 效果不好, 因为少了一味辛药。 肺的宣发过度的人, 可用麦味地黄丸补水, 但肺宣发不足并上焦有热的人, 不适合这类药。 得要先培补中气, 中气养足了, 上焦不那么干热了, 再用麦味加小量的辛药来生金化水。 庄严先生常用的防风方, 就是这个意思了。

所以庄先生常问病人有没有汗,有无口渴。汗多口渴的人,宣发过度,可以直接用麦味一类的药,或者加上温中药物。无汗的人,不用辛药就上麦味,是光浇水不下雨。


三七生: 不只风药,陈皮、苏叶、冬花、桔梗之类皆有宣散肺气之用。



燕果: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从来就搞不懂这个"振振"是怎么回事, 现在有点明白了, 这就是"风"起了.

昨天读到一篇兰考治沙的文章, 又一次体会到五行生克的奥妙. 兰考的涝, 沙, 碱问题, 其实都来源于黄河. 兰考是黄河进入山东前大拐弯的一个拐点, 黄河经常在那里决口, 造成水土流失. 土不能治水, 就变成了沙地, 盐碱地; 沙地不能长植被, 风就肆虐. 风就是木, 是无根之木. 土不能克水, 水就不能涵木.

所以伤寒里"振振"的情形, 都是因为土不能治水, 脾土变成了贫瘠的沙地和盐碱地, 形成大风, 所以人才会摇. 那么小儿抽动症, 多动症等等, 实际上都是"风"症状, 根子都在土不能治水, 水不能涵木.

再看焦裕禄怎么治理兰考. 在他去兰考以前, 兰考就靠植树治沙, 但他是彻底改变了兰考面貌的人, 因为他从治土做起. 他治理土的方式是:

1) 把黄河的淤泥挖出来盖在沙上, 沙丘就不能流动, 然后在上面种泡桐, 彻底固定了土.
2) 挖排水沟, 挖河渠.
3) 把地下的土地深翻上来, 把盐碱地翻下去, 土壤肥沃了, 植被和作物就长起来了.

如今的兰考呢: 40万亩农桐间作,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早已替代了草木难生的风沙、盐碱和水涝地;老百姓们不但已生活得温饱有余,而且由于有80万活立方木的泡桐使得板材加工和民族乐器业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

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 也可以深谙天人合一之道. 这样为一方造福万代的人, 在古代就会给他立祠堂了.

固土治水育木, 是治风的诀窍, 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

附: 想到三豆汤治疗风疹, 风疹也是风, 豆能肥土, 能利水, 能润木, 所以能起作用.





三七生: 长见识!

甲己化土,防风固沙。焦裕禄先生不只一清廉县令,亦堪称医中圣手,只此治水之法,不下于陈修园。




燕果:接着写. 现在总算明白了真武汤, 和附子理中症的不同. 附子理中症的人, 对应的是一片寒冷的水土, 而真武汤治疗的人, 虽然寒水冻土, 却开始起风了, 就象初之气的厥阴风木一样, 是寒冬过去后起的一点风, 有阳气在才会起风. 所以要用到白芍和生姜, 过去老是不理解为什么. 因为有风在, 风就是木,  附子生热, 白术等去水后, 还要用白芍涵水润木, 生姜汽化.

用真武汤的人, 需得有风木的症状, 也许善于把脉的人, 能在脉象上看出来, 也许肝脉活跃? 而用附子理中的人, 只有寒水土, 没有木, 用了白芍生姜, 反而加重水患.   
真武汤症的人, 有的是无根的木, 自然也用不着桂枝类药. 等木固定长大, 脉开始浮起, 就用得着桂枝了. 人的身体和自然, 就是这么相似.



三七生: 甚是!真武汤脉左关尺必见大象,凡芍药脉左脉必大,不见于尺,则见于关。



问: 附子理中的论述让我很受启发。
你说,只有寒水土。
我觉得,是冻住的水土,没有流动的水。
若有流动的水,应该先利水,再用理中即可
不知对吗?


燕果: 流动的水, 一般不在脾土, 脾土里的水叫"湿", 流动的水, 大多属阳, 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汤, 五苓散等有效果好.




燕果:81楼讲的老中医的药方让我思考了几天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的构成:升麻,黄芪,柴胡,陈皮,白术,当归,生姜,大枣,炙甘草

升麻,黄芪,柴胡有从胃到脾到肝的输送接力作用,如铺设中气的管道一样;陈皮,白术,当归则是分别给胃,脾,肝扫除障碍的,化痰理气,去湿利水,生血化淤。生姜和大枣作用于源头,生化阳气,甘草调和诸药。

我用了补中益气汤,总是会头晕。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阳气不足,中气输送到顶端后就冷了,变成水积累在头部,也许生姜要换炮姜,或者需要附子?二有可能是汽化能力不行,需要一些帮助汽化的药物继续接力,形成气流循环,比如桂枝,防风类。如果寸脉比较弱,尺脉比较实,第二个原因的可能性比较大?

另外,补中益气汤加白芍,似乎能起到类似于小建中汤的效果。




三七生: 补中益气之补益在中上,若深根固蒂下元气滞不升者正好用之。下元不足者用之易致小便频数不禁,以其升提中下收摄不及者反拔其本故也。



燕果: 是这样的,去年给我爸用这个方子,他就反映小便多。
如果补中益气汤配合白芍,五味子等收摄的药物,是否能弥补这个缺陷?



三七生: 这个比较矛盾,不太容易办到。



燕果: 以前读到一本书,叫“医门八法”,里面特别喜欢用乌梅,里面有补中益气汤去陈皮,姜枣加乌梅的方子治疗老年,小儿和产妇气脱,应该就是补气同时收摄的思路。

提到收摄的药, 以前问过一个问题, 得到几为先生的回复, 在这里备份一下:

请教: 乌梅, 五味子, 山萸肉, 生龙牡几味收涩的药有什么区别
几乎所有镇肝敛肝的药里都有这几味药中的一味. 有的是好几味一起上, 比如乌梅山萸汤什么的. 这几味药到底有什么区别, 可以互相替代吗?



三七生:乌梅酸涩,山萸肉酸滋,五味子酸润,龙骨酸开,牡蛎酸破。还有个山楂酸化。

味虽同而性各异,不可取代。



三七生:酸为五味之一,性阴主收涩,所以酸味往往有滋阴的作用,如酸甘化阴的说法。其实龙骨(味甘)牡蛎(味咸)未必味酸,其与酸相近的主要是收涩的属性。



形随运转 :从位置上讲,龙、牡偏于收敛在上之相火,使之下潜,略有镇摄之意;乌梅、萸肉有侧重于下之意,固阴之体,防下脱;而五味子上下均入,但药位上仍略有偏上之意,在上之收敛不足,五味子助收敛之力,固仲景咳喘方中多用。一已之见。



三七生:总结的很好!龙牡偏于潜(从上),乌萸偏于摄(在下),五味偏于敛(由表)。



燕果: 给自己看病就如猜谜一样,尤其对我这样不会把脉的人,找到了合适的方子就是真相大白。

最近治疗自己的风湿痛(身痛, 肩痛,脚痛, 小腿痛),尤其脚腿痛特别厉害,用过如下方子:
白术附子汤: 治好了身痛, 但对腿脚肩膀痛没有用
真武汤:加大白芍量会让肩痛好转,但对腿脚痛无用
防风方:放的白芍多效果类似真武汤
曲直汤(张锡纯):缓解了脚痛, 并得到了思路
四逆散:纯属瞎碰破坏

最后启发了我的是三个人: 
月含山先生:他说腿脚痛是肝肾动力不足
张锡纯先生:他说肝虚会引起四肢痛,有大剂量的山茱萸的曲直汤确让我的脚不痛了。
陈士铎先生:他说臂痛腿痛如果属虚证,需要补肝肾

根据这三位先生的思路,我再分析了一下。我的身体和今年的时气是对应的,就是头肩部有火,口干,胀痛;腰以下却是寒水一片。腰下的水上不来,是因为肾动力不够,但是光用附子,因为附子走而不守,会加剧上部的浮火,让肝阳上亢。最合适的药是桂附地黄丸,肉桂能把附子的火力固定在下焦,同时又收涩肝阴和肾阴。

所以服用了半颗桂附地黄丸,用黄芪,车前子,白术,白芥子等利水药煎水送服(也许不用也没关系),半天后觉得腰部极其沉重,如站在水里一样,然后去小便了一次,如释重负,腿关节明显变灵活了,脚部一点也不痛了,这几天走路如老太太的情形一下改善,几乎恢复正常。到现在总算明白了肾气丸是干什么用的。

医圣的肾气丸里用的是桂枝,我觉得也许适合小便不利,心肺阳虚的人。对于上焦有热,小便自利,肾阳不足的人,肉桂更合适一些。我在想,如果把桂附地黄丸和归芍地黄丸同用,是否肩痛腿痛一起治?




三七生: 过程虽显曲折,结果总能如意,足征冥冥之中直觉力的准确性。有些疼痛就是相火离位所致,火停哪里哪里就痛。十余年前曾有人食韭菜后腿痛求问,断为相火外泄,嘱服桂附地黄丸一丸痛止。此判断因曾治一妪腿痛难忍,以通经脉之法针刺无效,乃细诊其脉,断为水不涵木之相火离位所致。遂于尺泽行金水相生之意,当即痛止。从此方知痛证并非全是邪实,亦有正虚所致,腿痛亦可上取于臂。此毫无经验可取,全从推理而得。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脉为大线索,如破案过程中常人视而不见的蛛丝马迹,能识别于指下,确实能免走很多弯路。





燕果: 三七先生解释后豁然开朗,这次就是相火不位加天气湿冷导致寒湿入侵。因为感觉湿冷就掩盖了相火不位的本质。现在想来,其实金匮里的甘草附子汤,易桂枝为肉桂可能是最对症的。



燕果: 用地黄丸觉得有点运化不良,我脾虚。然后几个药来回调整, 最后效果最好的是肉桂代替桂枝的五苓散。这个药在上面干热,下面潮湿,水份分布不均匀的时候经常有非常好的效果。以前用桂枝就会颈痛,这回搞清楚了身体相火不位的本质后换了肉桂就没有这个现象,因为天气转热了,搭配了一点点麦味。现在基本可以说恢复正常了。

把八味丸推荐给了我婆婆,很小量搭配归芍地黄丸,她人干瘦,上盛下虚,她用了两天后觉得双腿晚上有热感,以前是冰凉的。


三七生: 用药越来越有感觉了!




燕果: 多谢三七先生鼓励。

最近的心得: 肉桂如果只小量用,比如只用0.5克,有非常明显的先降后升的作用。我在药里只加0。5克的肉桂,感觉到热量是从右腿先下去的,两腿发热,然后再上身发热。

另外,肉桂就象一个定点的炸弹,热量非常有目标,它产生的热量上升后,能感觉到心的部位发热,而不是桂枝附子的全身发散的那种热。所以心脏有寒又比较弱的人,肉桂的效果应该强于桂枝甚至附子。

肉桂带来的这种心热,用黄连可解。心热而下寒的人,交泰丸很合适。

今年少阴君火司天,二之气,三之气的主气或者客气又是少阴君火,普通人用三七先生的二之气方应该很合适,降火又不生湿,而下焦有寒的人在天不热的时候加一丁点儿肉桂,应该有引火下行的效果。



三七生: 肉桂是皮,皮的宣散之中同时又有肃降收敛之性,应该不同于附子桂枝的单纯从里向外的发散之性。




燕果: 巧克力这东西有兴奋心脏的作用, 在心脏能量供应不够的情况下吃了就麻烦了, 就如缺电的时候还买大功率空调. 当时只想到巧克力是甜的, 别的没多想. 后来想起我妈说话, 她吃了巧克力后总是有心悸的现象.



三七生: 巧克力应该是比较难以燃烧的燃料,火力足的情况还可化为能量储存,火力衰时反而会压灭火,就像湿柴一样。油腻类食品应该也是这个性质,都属于厚味滋腻之品。




燕果: 看到子午经流注, 脑袋里想起了波的图形.
身体的阴和阳不是独立运转, 而是阴出阳入, 由表及里, 又由里及表, 由手入足,又由足入手, 如正弦波一样. 如果阳是波峰, 阴就是波谷.  波峰由两条阳经组成; 波谷由两条阴经组成, 循环往复.

所以前一阵我的一贴把阴和阳想象成独立的两个圆, 还是没有理解对. 身体是圆的叠加, 但这些圆是阴阳各半, 阴升阳降; 阳升阴降的.



三七生: 甚是。冬夏只是时间流转,寒热只是温度变化,阴阳只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不是两件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转动中是很难截然划分界限的。




燕果: 感叹中医光是对阴和阳这两面的对立统一和转换要透彻理解都是要花很大功夫的事情. 遇到疾病要灵活辨别处置, 融会贯通, 又更困难了.


对枸杞的理解

家中枸杞放了好几年,我妈逼着我扔了,买了一批新的,昨晚泡水喝。上中医百科研究了一下,发现枸杞和山茱萸很类似。一是他们的形状颜色非常象; 二是他们都可以生长在北方; 三是它们都耐寒, 都能在晚秋采集;四是他们都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能在贫瘠的土壤生长; 五是它们都喜欢干燥怕排水不良的土地。 

本经里:
枸杞: 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
山茱萸:味酸,平。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功能上, 一个能热中, 一个温中, 都能除痹。两者应该都有先降后升的性质。山茱萸显然在酸上面更胜一筹,所以能去三虫。而枸杞的糖份多,升的力量应该更强,所以能“热”中而不只是“温”。枸杞主治五内邪气,山茱萸只是主治心下邪气,我想可能也和枸杞能提供五脏所需要的糖份有关系。

联想到杞菊地黄丸,实际上是用地黄丸来敛藏枸杞的糖份,然后再靠菊花加强升散的力量把糖份输送到肝经各处,最高到达眼睛。枸杞带的糖份,必然和现代所说的肝细胞储存的糖份非常类似,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糖尿病人也能用,但健康人吃了可能会觉得热。

不知道本经里为什么说枸杞苦寒,感觉是酸甜的味道,而且服用了以后有周身发热的感觉。也许古代的品种不同?

枸杞和山茱萸应该都适合秋冬体质,体内营养不良的中老年人,枸杞补虚的作用更强,脾胃有湿的人应该先去湿再服用这两种药。




三七生: 本经说山茱萸是温中,枸杞是治热中,以其性偏寒,非能热中。萸与杞皆是木位阴药,愚意脉偏大者可萸,微小者可杞(三粒而已),全凭直觉,并无依据。



燕果: 是的. "治热中"更符合上下文逻辑关系. 古人说的偏寒, 也许是因为服用的是生枸杞? 总觉得喝完了身上发热. 我平时泡枸杞总是一次抓一把, 原来三粒就够了, 汗.



三七生: 药用不必多,食略多无妨。



孙海亮晶晶: 〈本经〉讲枸杞: 味苦,寒
应该是指枸杞根--地骨皮《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或者根、子不分,一起用

枸杞子,味应该是:甘、平 为妥



燕果: 原来如此, 的确更象是地骨皮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6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379)继续闭门造车说黄芪五物汤和黄芪建中汤   燕果    https://www.37futai.com/forum.ph ... 4%E7%89%A9%E6%B1%A4



燕果: 昨天我妈带孩子散步回来, 心口不舒服, 揉了半天。我给她拍打内关穴,左臂什么也打不出来,右臂肺经和心经两处,尤其是前者拍出好多暗紫的块块,今早她的右前臂一大片乌紫。但打完后她就说心脏舒服了,然后昨晚没有服用安眠药一觉睡到天亮。

原来我妈心脏不舒服的原因还在肺。她总是早上三点就醒,也是因为肺经不通啊。

前天拍打内关,我妈左臂没拍出痧,右臂拍出很多。昨天继续拍左臂,并按照萧宏慈说的,从左臂肘窝开始拍,逐渐往内关拍,拍出很多很多紫块,比右臂多得多,惨不忍睹。效果是,血压升高了,她来美国后一直血压偏低,上面只有90,拍完后第二天变成130,是她的正常血压,人觉得有力,不再难受了。缺点是睡眠又不太好了,很浅。有点像类似服用桂附后的情况。

拍打经络肯定也需辩证。上下左右,补泻升降,还要研究。不分辩证地拍,有一个危险,是阳气不固上脱。感觉萧的例子里的很多'气冲病灶',很值得商榷,有的像是肾气不纳。


三七生: 拍打为泻法,宜实不宜虚,准备动手前应先诊脉辨一下虚实,若脉阴阳俱小,就尽量不要出手了。


燕果: 以前读刮痧的书说是重刮为泻,轻刮为补。拍打可能也类似,重拍为泻,轻拍为补。重拍如大剂的姜附,轻拍大概如小量附子。


三七生: 轻重只是泻的程度大小的差别,并不能改变方法的性质,少花钱并不能等于挣钱。

大致以通为目的的方法通常都是泻的,泻而不通就说明是气虚不达的通,泻反而会耗气令虚加重,所以反应用补法,补法大约就是有调以甘药一法了。



燕果: 明白了。同理,有的气功靠打通经络来治病,也是泻法,虚人不适宜使用?



三七生: 气功主要靠的是气功师发放外气,对病人来说属补法,对发功者就是泻法了,所以不到不得已也要慎用。



燕果: 再请教先生,虚人用甘药的补,是否类似拳术,气功里的站桩,或者静坐?有静极生动的意思?


三七生: 同为静功,站不住的先坐,坐不住的先卧。卧不住自然会坐起来,坐不住了自然会站起来。无论什么姿势硬挺都是一种消耗,只有松静自然毫不费力才是养生。




问: 燕国前辈,能不能说说拔罐,刮痧,艾灸,气功这方面日常保健的利弊?
或者适合什么人,不适合什么人。


三七生: 譬如煮饭,小孩在没有学会控制火候之前,最好不要轻举妄动。浪费粮食事小,烧坏炊具事大。




燕果: 三七先生的生化汤,我让我妈服用,并加了一克黄连,她用了效果特别好,说心脏舒服了,晚上睡得很沉。我用了效果不太好,觉得心脏跳得很快不舒服,一测都到了90多下。停用了恢复正常。也许我的心脏比我妈的更糟糕?

再复习了一下初中生理卫生的时候学过的心脏的构造。静脉血流入右心房和右心室,通过肺动脉和肺泡进行氧气交换变成动脉血,然后流入左心室和左心房,注入全身。

如果硬套人体经络,人体血液通过左心室心房 -〉手三阴沿线动脉 -〉手足三阳动脉 -〉 手/足三阴沿线静脉 -〉右心室右心房 构成了一个回路。我承受不了黄芪,有可能是足三阴发生了堵塞,静脉血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黄芪有可能加强左路的输送,当右路的回流不通畅时,左路无货可输,只好空转。

右路的回流不畅,十有八九是出在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的问题上了。今年土运太过,一直被湿气折腾,持续用药,尤其用三之七方后改善了很多,但一直觉得腿脚疲乏,药不能完全胜邪,脾肾受湿,不那么容易改善。



三七生: 尺脉不足者确实不适合黄芪,在当今尺脉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之所以用黄芪,除了因为有很多人在这里身体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还有就是长夏土气旺盛足以固水,黄芪在厚土的基础上补足上焦而不易拔动下焦。若其他时节尺不足者很少能用到黄芪,你的情况可能更适合用养仁汤。




问: 黄连应该是补离中一阴的,但味道太苦,其他的能否代替,如酸枣仁之类的?


燕果: 酸药和苦药用的体证应该不同。苦药偏燥,用于脾胃湿热的环境似乎更好,比如几个泻心汤。酸药是敛津的,脾湿似乎不宜用,阴虚不敛的时候更适宜。


问: 若真是湿热,岂不是不适合苦味偏燥的药,而适合用温病派喜欢用的清热一类的,薏米、红豆之类的。


燕果: 薏米红豆类能利水降阳明,但不能清上焦之热。


问: 那既然要清上焦之热,为什么反而要用苦燥之品?


燕果: 苦是为了泻火,燥是为了不助脾湿。就像热气腾腾滋生细菌的潮湿腐化食物,腐臭之气上腾,造成上面的物体也滋生细菌。这时候要把产生腐臭的热源调小,同时还不能增加潮湿。

用酸药的场合是,锅里水要干了,气还外冒,就需要加盖。用苦药的体质比酸药体质要是实一些。



燕果: 身体的糖储备,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气虚证,都和糖的供应不足有关系。

而党参,黄芪,大枣,龙眼,枸杞等, 无不与补充身体可以直接利用的糖份相关。遇到虚亏之极,可以直接上葡萄糖。汶川地震的时候看新闻,讲到一个产妇多日被困无奶,被解救出来后,直接注射葡萄糖,马上就来奶了。还读到一个文章,某老革命夫人,部队转移的时候晕倒不支,老乡给挖了一个胡萝卜吃,立刻恢复精神,想来也是因为胡萝卜里的糖份质量比较高。但似乎水果的效果没有这么好,也许水果阴凉,果糖的燃烧效率不高?

补充糖,也需要储备糖,所以这时候补肾填精的药物又派上用场,用于增加储藏的力度。但是上焦不足的人,用太多补肾填精的药物会出现头晕无力的现象,我已经遇到过多次。这时候用糖水或者参芪,甚至白粥可解,就是常说的低血糖。其实也好理解,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还拼命存钱赶什么, 应该拿出来花。

上焦不足,其实就是上焦没有足够的糖份做燃料供应。原因很多,有的因为中气下陷,有的因为木气不升,有的因为脾胃寒湿。辩证治疗啦。同时应该检讨生活方式,是不是熬夜太多,用脑太多,耗费了太多的糖储备。这就是找出家里揭不开锅的原因,钱够不够花,平时都是怎么花的,花钱的渠道出了什么问题。

很多所谓的清火药,都是导致糖份流失的。对于身体强壮热量过剩的人,送出点燃料,当然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如果是虚热的人,用清火的药必然会导致上焦虚弱无力的状况。就是明明钱不够用还瞎浪费。我爱喝咖啡,发现咖啡也去糖,空腹喝的时候十分明显。所以咖啡加糖才是正确的喝法。

另外,以前一个营养学博士告诉我,人的大脑只能利用糖份分解产生的能量,不能用脂类和蛋白质分解产生的能量。所以家有苦读书的孩子,粮食还是要吃够的, 不要光想着用大鱼大肉补脑。



三七生: 此即阴阳俱不足者只能调以甘药之意,粥是甘味,水果是甜不是甘,甘偏温,甜多凉,故甜太多反难补虚。





问: 请教燕果前辈:
甜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辣入肺。
这个辣入肺的理解。这一个星期来特别想吃辣的,还是酸辣之类的。
之前没有这么强烈的想吃辣,尤其是酸辣,想着是不是因为开空调导致肺经弱。
然后身体想吃辣来补下虚弱的肺?
刚喝生化汤时口腔溃疡,一个星期后自己好了,然后饮食上就偏向辣或者酸辣味。
想吃辣是补肺呢,还是克肝?


燕果: 肺有两个方向的作用, 一是宣发, 二是肃降. 辣是助宣发的. 你身体可能湿重, 所以想吃辣.


问: 那燕果前辈,这个跟着身体的感觉走,比平时多吃点辣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这个寒湿重,应该从那几方面调理呢?或者还是从调理脾胃入手?先不管寒湿?

等脾胃经通了,脾胃运化好了,这寒湿自会运送出体外。也就不会在想吃辣了。对吗?



燕果: 先从环境和生活习惯入手吧. 考察一下居住和工作的环境, 风水等是否湿气无法散发, 采取一些措施保持干燥. 生活上是否作息规律, 是否经常食用水果冷饮, 是否有一定的运动, 是否有不高兴的事情长期在心里化不开等等.

最近家里来客, 客人近年来身体老出问题, 最近刚动了大手术, 她结婚后丈夫人很好, 但是个比较封闭的人, 不安全感很强, 虽然夫妻家庭感情和睦, 但家里窗户从来不开, 白天拉着窗帘, 孩子们都特别规矩, 我们一致认为这个环境造成了她的身体不好. 而他丈夫父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非常不好, 造成了他的谨慎胆小, 家庭环境一代代会遗传. 另外客人自己也比较敏感, 经常为了一件事情无法入睡, 造成了肝郁体质, 很早摘除了一侧卵巢, 后来颈部少阳经的地方又长肿块摘除了, 如此摘除, 我担心下一个出问题的部位就是她的乳腺, 但是她家不喜欢中医, 也不好多说. 让我感叹生活环境和性格真的决定了健康.





燕果: 出门旅游11天, 去了美国西部,加州从南到北跑了不少地方。学习了中医以后,旅游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体会气候和人体的互动。

加州正在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到处湖泊河流干涸,枯草千里。到这的感觉就是,万里无云,但是身体上面口干,下面老是想小便。第一次体会到了‘云’对人体的重要性。云靠木气上腾而生,但因为缺水,木已枯死,所以上焦觉得极干,水喝下去,无木升腾为云,全部变成小便流走。

家里我爸是八字缺木,来到这里极其不习惯,觉得难受。我妈则觉得心情舒畅,她也许是“云”太多,上焦湿重。 小朋友木气旺盛,没有影响。

与此同时,在江南的家中,却多年来第一次遭遇低温低照天气,雨水成灾。难道是水份陷落在了西太平洋,无力升腾,造成东太平洋的加州无雨?本来说有厄尔尼诺带来的台风,带来了雨的希望,但一阵干风居然把热带气旋吹散了,台风成了泡影,加州还要忍受连日干旱。

如果是人身体有这个问题,我会想到用五苓散来调节水分布。这里干而不太热,白虎汤大概还用不上。


三七生: 东边日出西边雨,有旱必有涝,整体依然平衡,这是自然规律。但地球这个小世界内,如果地热过于外散,就会造成大气层升温,收摄速降无力,地下津液外散于太空,相当于人体的漏汗不止。这样天气就不能降为雨,内外表里的气机循环被打断。大气层内的水分流失会造成地表土壤沙漠化,这样的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问: 请问燕果老师,母亲最近看孩子感觉膝盖疼,有什么好方法吗?


燕果: 膝为筋之府,膝痛多为血不养筋。可试芍药甘草汤。

左边还是右边? 我自己根据今年脚痛治疗的心得, 感觉膝痛早期和脾经有关系, 脾经供应养份和水份不足, 造成肌肉和轫带萎缩, 润滑液体不足, 时间长了以后会影响到骨头和筋, 就如CTY先生说的血不养筋.

如果疼的历史不长, 右边疼大多是因为阳虚, 附子理中丸应该有用. 如果左边疼大多是因为阳郁, 三七先生的四之气可试. 感觉老人大多是先右边先痛, 少数脾气急躁的老人是左边先疼.



问: 母亲是左边膝盖疼,脾气的确很急。自己判断位置属于任脉,胃经所属,我昨天让母亲喝了点附子理中。看来左右也需要再细细考虑。



燕果: 如果左边痛, 脾气急躁, 身体偏实, 可以考虑柴胡类舒肝的药物.



Cty123: 脾气急,正好用芍药泻之。



燕果: 这倒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路。cty先生讲的有道理,脾气急躁和肝郁还不是一回事情,前者一般是因为肝血上涌或者肝血不足,也许芍药类更合适。


问: 燕果前辈,能否对先生的这段话解读一下?
例如:室温合适20度左右,吃的饭或者喝的水温度也在合适的温度36度左右,吃或喝时也不着急。但是刚吃或喝过后不到1分钟,就会大汗淋漓5分钟左右。然后汗落。
心之液在内为血,在外为汗,这种天气,出过多的汗是因为内在的土壤过寒,不能渗透外来补充的热量,或者内在的土壤收摄无力,能量过低,不能容纳过多的热能,导致补充多余的热能外散。

这种情况下是否要调理脾胃,排寒;舒畅心情,升木,调肝。
慢慢让土壤暖起来,可以让外来补充的热量渗透进去;或者肝木生长的好,土壤疏松,能收摄住热量,不让过多的热量挥散到空中,也就是人体可以不用过多的出汗。

思维有些混乱,表达不太完整。恳请燕果前辈给于解读,谢谢您!



燕果: 如果在吃完饭后大汗, 尤其是头汗, 一般是因为胃热. 比如夏天的土壤水汽不断上蒸.

但为什么胃会热,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实症比如白虎汤类症状, 体内热量很多, 不停地蒸发水份; 虚症比如乌梅症, 身体收的能力不够, 如敞开烧的锅; 还有三七先生说过的中隔等, 因为身体运转不畅, 热气隔在中间, 只能上不能下等等.

不过夏天和初秋喝水吃饭以后出汗, 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吧.





问: 我儿子(6岁多)现在每天早晨起来都要打一阵喷嚏,本来想着给他桂枝汤,看你写的觉得应该用小柴胡,今晚给他用一下。谢谢


三七生: 你是想制止他打喷嚏吗?要制止那些所谓的抗过敏药都是干这个的。问题在于身体为什么打喷嚔,打喷嚔对身体有什么作用。明白了这个才能判断是否需要用药及用什么药的问题。而不是无论见到什么"异常"现象,首先想到的都是消除。死人对什么都不"过敏",但那显然不是大家想要的结果。



思弈: 請問有沒有每天早上一起來就幫小孩披一件衣服? 還有晚上有沒有關好窗戶?

秋天早上的噴嚏,很有可能是晚上或者早上受了涼。你不如找出哪一部分受涼,然後設法解決。現在天氣,早晚與日間溫差大,穿衣是很頭痛的一件事情。



燕果: 小柴胡可以疏通,把郁积的热散开,我觉得初秋用比较好,因为初秋夏季的热气郁积在头部下不来,需要柴胡来疏通和散开。
而早上打喷嚏,大多是因为平时升发的力量不足,只有早上阳气充足可以排寒,柴胡把阳气散掉,反而不利。你儿子这种情况,适当增加运动,加强心肺功能比吃药管用。




问: 先生意思是,大体春天过敏属于阳郁需要生发,多用桂枝。秋季过敏多属于阳气困于湿,该用柴胡类助身体降之?



燕果: 我觉得都是"湿"郁, 春季是因为阳气不能顺利左升而湿气滞留头和肺; 秋季是阳气不能顺利右降而湿气滞留头和肺.

对于中气还比较足的人, 湿郁在头和肺会生热, 柴胡可降, 也可散热. 但中气不足的人, 用小柴胡就嫌太发散了, 这时候要补中气. 如果体内寒湿重的人, 就更不太适合了.





问: 在您的帖里受益很多,有几个问题请教一下:
孩子上半年感冒后流清水鼻涕一个多月不见好,后用党参炒白术各 4 克,炮姜炙甘草苍耳子辛夷花半夏各 2 克,菟丝子 3 克,带心莲子 四剂就好了。这次情况一样也是清水鼻涕,为何用同方却不管用?孩子长期便溏不成形,秋冬季冷点就手脚冰冷。



燕果: 春夏的时候身体气相对比较旺,所以药物容易起效。秋冬人的气在往回收,天气又转凉,就不容易治了。平时注意保暖,吃温的东西。天冷要做好头部保暖,手脚冷的时候戴个棉布帽子。




问: 上牙去年疼了,掉过后,现在不疼了.现在是下牙疼,下边正中间的两颗活动了,中间往左第三颗偏右侧的牙龈肿了,昨晚按摩半天都不好,一晚上没睡好.神经疼.


燕果: 左下牙肿是肝郁, 也许还需要加一点升肝的药, 比如柴胡桂枝汤.


问: 如果是右下,应该也属于肝郁吧?

燕果: 如果是右下, 需要加强降的力量, 右降可用小柴胡. 但也可能是脾胃寒湿, 中轴转不动, 可用理中汤等.





燕果: 学习中医必须要有直观思维,很多现代科学教徒不能理解中医, 就是在直观上有缺失。其实科学本身是很有道理的, 科学的最高层次也需要很强的直观思维,比如量子力学先驱玻尔就是直觉很强的人。光靠抽象和逻辑分析, 就象吃了水果精的人以为这就是水果的原味一样。

古人是有很强的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因为他们生活简单, 和自然密切联系。中医发展到后来, 产生阴阳五行的文字逻辑, 其实是对古人思想的一种抽象和提炼, 如果不能还原为直觉, 就会落入“阴阳家”的套路。其实学别的都是如此, 包括学习算命, 学习六爻,高手最后都能还原为直觉, 从而产生灵感,低手就还在文字游戏里打转。

我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下, 多年接受的是抽象逻辑训练,到了国外学习, 到了学科的高层次的时候,觉得很吃力。上课的时候,教授沉浸在他脑子的直观图画里, 给大家描述函数曲面,下面少数高水平的同学和他一起分享这个想象,而我则木然。

学习中医我也进入了这个逻辑套路, 在文字游戏中打转。直到来到三七网, 看了三七先生和庄先生的一些讲解, 才开始知道有“天人感应”这么一回事情,逐渐学习用直观思维中医,但还停留在初级。

以前看到采访一个著名的国内工程专家, 他说如果一个理论, 不能用几句话给什么也不懂的人解释清楚, 就不是真懂。我觉得是至理名言,如果能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一个理论表达清楚,说明这个人已经能把水果精还原成水果了。学习中医,要学会把那些古书上的阴阳五行的东西用现代人的语言通俗地类比和表达,才能算真懂了。

给学中医的同网共勉。




三七生: 概念思维与象思维的区别,也即左脑与右脑的区别,理性与感性的区别,理智与直觉的区别。学中医要学会用全脑,左右两手都要硬,会观察还要会归纳,不然难免会偏于一面:或执理废事,或执事废理,难以圆融无碍。




燕果: 最近的思考, 记录下来, 春季和秋季感冒的不同.

春季水汽从下往上升, 遇到了阻力, 比如寒湿, 就变成雨雪;或者是天气温度还是很低, 水份到了体表, 遇到冷空气, 就停留在肌肤内, 现象是鼻塞, 头重, 身体的温度下降, 身体会自动产生大量的热量来弥补这种失温, 就发烧了. 治疗的方法, 应该帮助水份上升, 所以要用桂枝, 苏叶类外散的药, 把肌肉和皮肤的水份发散开来. 如果中下焦寒湿重的, 当然要用理中, 附子之辈.
 
还有一种人, 小孩比较多, 或者时气是暖冬和暖春, 春季一到, 如开了塞的热水瓶, 拼命往外冒热气,  身体为了弥补这种损失, 也拼命在产生热量, 大汗, 口渴, 高烧不止, 就是所谓的温病. 要做的就是要把管道出口变小, 身体的机制慢下来, 酸药最好, 就有了乌梅白糖水. 觉得白虎汤类还是不要用的好, 得不偿失.

秋季则相反, 秋季的时候水汽从上往下走, 走得慢了或者遇到阻碍了, 这时候天气突然降温, 变成雨雪, 会有和春季类似的感冒现象, 但是治疗上却不能把重点放在发表上, 而是降下, 让水汽顺利地往下走。这时候需要用凉润的降阳明的药,还有一些利水的药。秋季用柴胡类也比较合适,柴胡有降的作用, 也有疏通的作用。这时候身体热比冷多的,口渴的, 可以用白虎汤;利水的五苓散类这时候也很有用。

女儿有年得寻麻疹,秋季在树林里玩, 突然降温,浑身发疹,就是水和热郁积在皮肤下面,下不去也上不来, 后来用的是四逆散好的。但是后来有年春夏之交发疹,四逆散却不管用了,用的是三豆汤。大概就和气流的走向不同有关系。柴胡可以降散, 黄豆利水还补中气,利于升。

秋季麻桂类则要慎用或者用量极其少,或者搭配凉润药物,比如麻杏石甘汤。以前我也用过桂枝理中汤加麦冬治孩子咳嗽, 但是麦冬量要大于桂枝。我上次用少了麦冬, 咳嗽是好了, 但是老出虚汗,来年春天才好。当然中焦不通的, 还是要用去寒湿,用四君子汤之类。



三七生:  辰戌、丑未,温凉寒热燥湿之别。


燕果: 嗯, 联想到四土的不同特性, 清楚明了.




燕果:戊戌年初二儿子发烧。 今年美国流感肆虐, 上周一周四千多人死于流感, 所以我还是很紧张的。 看了一些英文报道, 很多人死于肺部感染, 不少是身体强壮的人, 死得非常快,有的48小时就会死亡。  看下来我感觉是热气郁积在肺, 身体强壮的人用三七先生初之气方或者麻杏石甘汤应该可以奏效, 身体弱的人小柴胡汤也应该可以。

儿子发烧的时候是早上, 说腿痛, 感觉没有热象, 还是受寒, 当天正好下雪,就贴了丁桂在两脚涌泉, 一会儿去上了厕所精神好了, 转低烧。 因为孩子不怎么生病, 我也很久没碰过中药了, 一下子还搞不准用什么药。 心里总有流感这个坎, 又犯糊涂了, 不顾体证就先给了半包小柴胡。 烧退了脚冷, 感觉不对路, 果然第二天早上又接着烧, 慢慢中午又烧退了一些, 精神食欲都好,  觉得病已经差不多了, 又犯了错误没等到排便就给了一剂理中汤, 有咳嗽, 又给了两剂熟附理中。 但第三天早上烧又起来, 高到39度,  咳嗽鼻涕也都厉害起来。 分析下来表证一直未除, 身体不肯善罢甘休, 这时候去把庄先生一问一答(13)翻了出来, 仔细阅读。

读完还是不能太确定儿子发烧是精虚表证, 还是精虚表证兼精虚脏寒。 先给了两次小剂量一克的四君子加防风白芍益智仁方, 烧退到37.4。 又试了一剂熟地防风方, 体温虽然不变, 但感觉咳嗽加重, 联想到今年太阴湿土在泉, 最近我们这里天气非常潮湿, 基本确定是精虚表证兼精虚脏寒, 用了两次2克量四君子加防风白芍益智仁方, 终于退烧, 排便, 咳嗽也不怎么频繁了。 最后两剂理中汤收尾, 在家休息一天, 第五天起来精神不错就让他上学了。

同时女儿有些咽痒咳嗽, 过去她咳嗽熟附理中汤很见效, 这次给了不见效, 给了一杯理中汤, 一喝下去就见效了。 可见不光要结合体质还是要根据时气用药, 在湿气比较胜的时候,  熟地就不合适了。

庄先生的一问一答(13), 根据精虚的人不同的体质和病机, 由表及里分类层层层深入, 反复读, 必有收获。





孙海亮晶晶: 西方流感,病人多体格强壮 表实无汗,初期高热、寒颤、骨节疼痛,老外体质多兼石膏证,最快速可彻汗排毒,大青龙汤发之,进而肺部感染,咳嗽、胸痛、 邪热内壅,麻杏石甘汤清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25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雨微尘 于 2023-7-25 10:17 编辑

380)十问篇      张景岳       《景岳全书》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上十问者,乃延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医之为难,难在不识病本而施误治耳。误则杀人,天道可畏,不误则济人,阴德无穷。学人欲明是道,必须先察此要,以定意见,以为阶梯,然后再采群书,广其知识,又何误焉?有能熟之胸中,运之掌上,非止为人,而为己不浅也,慎之宝之。


  一问寒热

  问寒热者,问内外之寒热,欲以辩其在表在里也。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故凡病身热脉紧,头疼体痛,拘急无汗,而且得于暂者,必外感也。盖寒邪在经,所以头痛身疼。邪闭皮毛,所以拘急发热。若素日无疾,而忽见脉证若是者,多因外感。盖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证也。若无表证而身热不解,多属内伤,然必有内证相应,合而察之,自得其真。
  凡身热经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属表证者。盖因初感寒邪,身热头痛,医不能辩,误认为火,辄用寒凉,以致邪不能散,或虽经解散而药未及病,以致留蓄在经。其病必外证多而里证少,此非里也,仍当解散。
  凡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证相应,而其来也渐。盖阴虚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喘急咳嗽;在中而连脾者,或妨饮食,或生懊,或为躁烦焦渴;在下而连肾者,或精血遗淋,或二便失节,然必倏热往来,时作时止,或气怯声微,是皆阴虚证也。
  凡怒气七情伤肝伤脏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亦阴虚也。
  凡劳倦伤脾而发热者,以脾阴不足,故易于伤,伤则热生于肌肉之分,亦阴虚也。
  凡内伤积热者,在 痞必有形证,在血气必有明征,或九窍热于上下,或脏腑热于三焦。若果因实热,凡火伤在形体而无涉于真元者,则其形气声色脉候自然壮丽,无弗有可据而察者,此当以实火治之。
  凡寒证尤属显然,或外寒者,阳亏于表,或内寒者,火衰于中,诸如前证。但热者多实,而虚热者最不可误;寒者多虚,而实寒者间亦有之。此寒热之在表在里,不可不辩也。
  

       二问汗

  问汗者,亦以察表里也。凡表邪盛者必无汗。而有汗者,邪随汗去,已无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故有邪尽而汗者,身凉热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经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有得汗后,邪虽稍减,而未得尽全者。犹有余邪,又不可因汗而必谓其无表邪也。须因脉证而详察之。
  凡温暑等证,有因邪而作汗者,有虽汗而邪未去者,皆表证也。总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则连经,故头身或有疼痛;在内则连脏,故胸膈或生躁烦。在表在里,有证可凭,或紧或数,有脉可辩,须察其真假虚实,孰微孰甚而治之。
  凡全非表证,则或有阳虚而汗者,须实其气;阴虚而汗者,须益其精;火盛而汗者,凉之自愈;过饮而汗者,清之可宁。此汗证之有阴阳表里,不可不察也。诸汗详证载伤寒门。


  三问头身

  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头痛者,邪居阳分;身痛者,邪在诸经。前后左右,阴阳可辩,有热无热,内外可分,但属表邪,可散之而愈也。
  凡火盛于内为头痛者,必有内应之证,或在喉口,或在耳目,别无身热恶寒在表等候者,此热盛于上,病在里也。察在何经,宜清宜降,高者抑之,此之谓也。若用轻扬散剂,则火必上升,而痛愈甚矣。
  凡阴虚头痛者,举发无时,是因酒色过度,或遇劳苦,或逢情欲,其发则甚。此为里证,或精或气,非补不可也。
  凡头痛属里者,多因于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阴寒在上,阳虚不能上达而痛甚者,其证则恶寒呕恶,六脉沉微,或兼弦细,诸治不效,余以桂、附、参、熟之类而愈之,是头痛之有阳虚也。
  凡云头风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须求其本,辩而治之。
  凡眩运者,或头重者,可因之以辩虚实。凡病中眩运,多因清阳不升,上虚而然。
  如丹溪云∶无痰不作运。殊非真确之论,但当兼形气,分久暂以察之。观《内经》曰∶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其义可知。至于头重,尤属上虚,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此之谓也。
  凡身痛之甚者,亦当察其表里以辩寒热。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无定所,随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处,而别无表证,乃痛痹之属,邪气虽亦在经,此当以里证视之,但有寒热之异耳。若因火盛者,或肌肤灼热,或红肿不消,或内生烦渴,必有热证相应,治宜以清以寒。若并无热候而疼痛不止,多属阴寒,以致血气凝滞而然。经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温其经,使血气流通,其邪自去矣。
  凡劳损病剧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阴虚之极,不能滋养筋骨而然,营气惫矣。无能为也。


  四问便

  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辩其寒热虚实。盖前阴通膀胱之道,而其利与不利,热与不热,可察气化之强弱,凡患伤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阳之气未剧,即吉兆也。后阴开大肠之门,而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阳明之实虚,凡大便热结而腹中坚满者,方属有余,通之可也。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结,或旬日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便非阳明实邪。观仲景曰∶大便先硬后溏者不可攻。可见后溏者,虽有先硬,已非实热,矧夫纯溏而连日得后者,又可知也。若非真有坚燥痞满等证,则原非实邪,其不可攻也明矣。
  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而不知人逢劳倦,小水即黄;焦思多虑,小水亦黄;泻痢不期,小水亦黄;酒色伤阴,小水亦黄。使非有或淋或痛,热证相兼,不可因黄便谓之火,余见逼枯汁而毙人者多矣。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义可知也。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气分,以津液由于气化,气病则小水不利也。小水渐利,则气化可知,最为吉兆。
  大便通水谷之海,肠胃之门户也。小便通血气之海,冲任水道之门户也。二便皆主于肾,本为元气之关,必真见实邪,方可议通议下,否则最宜详慎,不可误攻。使非真实而妄逐之,导去元气,则邪之在表者反乘虚而深陷,病因内困者必由泄而愈亏。所以凡病不足,慎勿强通。最喜者小便得气而自化,大便弥固者弥良。营卫既调,自将通达,即大肠秘结旬余,何虑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虚弱者所宜,当首先为之防也。


  五问饮食

  问饮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浊,二可察脏腑之阴阳。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而恶食不恶食者可知。病因内伤而食饮变常者,辩其味有喜恶,而爱冷爱热者可知。
  素欲温热者,知阴脏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阳脏之可清。或口腹之失节以致误伤,而一时之权变可因以辩。故饮食之性情所当详察,而药饵之宜否可因以推也。
  凡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虚证,得食更甚者,或虚或实皆有之,当辩而治也。


  六问胸

  胸即膻中,上连心肺,下通脏腑。胸腹之病极多,难以尽悉,而临证必当问者,为欲辩其有邪无邪,及宜补宜泻也。夫凡胸腹胀满,则不可用补;而不胀不满,则不可用攻,此大法也。然痞与满不同,当分轻重∶重者,胀塞中满,此实邪也,不得不攻。轻者,但不欲食,不知饥饱,似胀非胀,中空无物,乃痞气耳,非真满也。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虚不运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辩,但见胃气不开,饮食不进,问之亦曰饱闷,而实非真有胀满,此在疑虚疑实之间。若不察其真确,未免补泻倒施,必多致误,则为害不小。
  凡今人病虚证者极多,非补不可。但用补之法,不宜造次。欲察其可补不可补之机,则全在先察胸腹之宽否何如,然后以渐而进。如未及病,再为放胆用之,庶无所碍,此用补之大法也。
  凡势在危急,难容稍缓,亦必先问其胸宽者乃可骤进。若元气多虚而胸腹又胀,是必虚不受补之证。若强进补剂,非惟无益,适足以招谤耳。此胸腹之不可不察也。


  七问耳

  耳虽少阳之经,而实为肾脏之官,又为宗脉之所聚,问之非惟可辩虚实,亦且可知死生。凡人之久聋者,此一经之闭,无足为怪。惟是因病而聋者,不可不辩。其在《热论篇》则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故为耳聋。此以寒邪在经,气闭而然。然以余所验,则未有不因气虚而然者。《素问》曰∶精脱者耳聋。仲景曰∶耳聋无闻者,阳气虚也。由此观之,则凡病是证,其属气虚者什九,气闭者什一耳。
  聋有轻重,轻者病轻,重者病重。若随治渐轻,可察其病之渐退也。进则病亦进矣。若病至聋极,甚至绝然无闻者,此诚精脱之证,余经历者数人矣,皆至不治。


  八问渴

  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辩,亦从以见。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冷,冰水不绝,而腹坚便结,脉实气壮者,此阳证也。
  凡口虽渴而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证,中寒可知。既非火证,何以作渴,则水亏故耳。
  凡病患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汤,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凡阳邪虽盛,而真阴又虚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实热。盖其内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济,水涸精亏,真阴枯也,必兼脉证细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尝治垂危最重伤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补之剂浸冷而服,或以冰水、参、熟等剂相间迭进,活人多矣。常人见之,咸以为奇,不知理当如是,何奇之有?然必其干渴燥结之甚者,乃可以参、附、凉水并进。若无实结,不可与水。


  九问脉色

  脉色者,血气之影也。形正则影正,形斜则影斜,病生于内,则脉色必见于外,故凡察病者,须先明脉色。但脉色之道,非数言可尽,欲得其要,则在乎阴阳虚实四者而已。四者无差,尽其善矣。第脉法之辩,以洪滑者为实为阳,微弱者为虚为阴,无待言也。然仲景曰∶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陶节庵曰∶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阴证。《内经》以脉大四倍以上为关格,皆属真虚,此滑大之未必为阳也。形色之辩,以红黄者为实热,青黑者为阴寒。而仲景云∶面赤戴阳者为阴不足,此红赤之未必为实也。总之,求脉之道,当以有力无力辩阴阳,有神无神察虚实。和缓者,乃元气之来;强峻者,乃邪气之至。病值危险之际,但以此察元气之盛衰,邪正之进退,则死生关系,全在乎此。此理极微,谈非容易,姑道其要,以见凡欲诊病者,既得病因,又必须察脉色,辩声音,参合求之,则阴阳虚实方有真据,否则得此失彼,以非为是,医家之病,莫此为甚,不可忽也。诸所未尽,详后卷脉神章。


  十问气味

  凡制方用药,乃医家开手作用第一要着,而胸中神见,必须发泄于此。使不知气味之用,必其药性未精,不能取效,何神之有?此中最有玄妙,勿谓其浅显易知,而弗加之意也。
  余少年时,每将用药,必逐件细尝,既得其理,所益无限。
  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者刚。阴者怯,阳者勇。阴主精,阳主气。其于善恶喜恶,皆有妙用,不可不察。
  气味之升降∶升者浮而散,散者沉而利。宜升者勿降,宜降者勿升。
  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
  气味之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躁而急。纯者可和,躁者可劫。非刚不足以去暴,非柔不足以济刚。
  气味之勇怯∶勇者直达病所,可赖出奇;怯者用以周全,藉其平妥。
  气味之主气者,有能为精之母;主精者,有能为气之根。或阴中之阳者,能动血中之气;或阳中之阴者,能顾气中之精。
  气味有善恶∶善者赋性驯良,尽堪择用;恶者气味残野狼,何必近之。
  气味有喜恶∶有素性之喜恶,有一时之喜恶。喜者相宜,取效尤易;恶者见忌,不必强投。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明哲二字,为见机自保也。夫医患不明,明则治病何难哉?而所患者,在人情耳。人事之变,莫可名状,如我有独见,岂彼所知,使彼果知,当自为矣。何藉于我?而每有病临危剧,尚执浅见,从旁指示曰∶某可用,某不可用,重之曰太过,轻之言不及,倘一不合意,将必有后言,是当见几之一也。有杂用不专者,朝王暮李,主见不定,即药已相投,而渠不之觉,忽惑人言,舍此慕彼。凡后至者,欲显己长,必谈前短,及其致败,反以嫁谗,是当见几之二也。有病入膏肓,势必难疗,而怜其苦求,勉为举手,当此之际,使非破格出奇,何以济急?倘出奇无功,徒骇人目,事后亦招浮议,是当见几之三也。其或有是非之场,争竞之所,幸灾乐祸,利害所居者,近之恐涉其患,是当见几之四也。有轻医重巫,可无可有,徒用医名,以尽人事。及尚有村鄙之夫,不以彼病为恳,反云为我作兴,吁!诚可哂也。
  此其相轻孰甚,是当见几之五也。有议论繁杂者,有亲识要功者,有内情不协者,有任性反复者,皆医中所最忌,是当见几之六也。凡此六者,俱当默识,而惟于缙绅之间,尤当加意。盖恐其不以为功而反以为罪,何从辩哉。此虽曰吾尽吾心,非不好生,然势有不我出者,不得不见几进止,此明哲之自治,所必不可少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25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雨微尘 于 2023-7-25 11:17 编辑

381)经方中医说脉学



(一)魏光胜先生说脉学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 ... amp;up_id=510950020




(二)悠然子先生说脉学     https://www.37futai.com/forum.ph ... 0%E8%AF%A6%E8%AE%BA


悠然子:

脉诊至简论
脉诊最简单 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   以下分论之————

分者  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   在于能降    寸脉位于上【表】   阳位   当以收敛沉降为顺     中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敛    尺脉位于下【里】   阴位   当以收敛固密为顺     重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运    关脉位于中【中】   中位   当以鼓荡滑畅为顺     轻取可得

简言之   两头小   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     谓之:橄榄形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    再辨能量是否收藏 【相火是否归位  阳明降与否  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   脉管之大小   有力无力而已   不必详论

相火者  根于肾   先发动于肝   故   相火不位者   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    肝脉虽弦    但有柔和节律之象 【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  反弹之力越盛  【犹太极高手  表面柔和  内里刚劲  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  寸脉必浮   相火不位者   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   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  运动  用神等等】  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  类于用阳】    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   则相火不位者   尺脉多偏浮 【  肾水为母  肝木为子  子败家挥霍不够用   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  寸脉仍浮   即为阳明不降  相火不位 即可推断:失眠多梦   情绪焦躁   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  同时尺脉亦浮   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   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   绝经  闭经  断经   轻者  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   阳痿  性冷淡  不孕   流产  痛经  手足冰冷  抑郁症  失忆症  肌无力  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   至简者  不论脏腑   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  当作何论?

服药前  当辨证为用阳过度   不能收敛        寸尺多浮
服药后  当辨证为阳气得助   加快运化中     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  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  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  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     是否服药    同样的证   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三七生:总论甚清晰,再以虚实升降分之就更清楚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邪于表实。
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正于表虚。
或者夏天阳气行表——四时常脉。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邪于里实。
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正于里虚。
或者冬天阳气行里——四时常脉。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阳中阴虚而不覆阳下降。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阴中阳虚而不载阴上升。




三七生:脉象之平者在似有力似无力之间,太有力则过,有邪实之患,太无力则不及,有正虚之虞。过犹不及,俱属非常。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不加揣摩,难以明了。悠然子此论虽云至简,实亦详细揣摩得来。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为学不易,莫以简单视之也。至于六脉分布对应,古来诸说各异,见解不一,容当后论。



悠然子:三七先生所加注,令文义愈加明朗。


——阳中阴虚而不覆阳下降。
——阴中阳虚而不载阴上升。
————然此二句   若于初学者    恐有费解之嫌   

所谓阴   即阳之背面   不热了【阳气不足】  就是冷了【还是阳气不足】  同意分表而已   故  不若但言阳气即可   而可令“阳为主导”    “阴阳实为一气”之理彰显    跳脱于阴阳框框之限   一气仅仅分言阴阳二字   即圈住了几多朝代的头脑   障了多少先贤的眼睛   此障不除   医理难明   中医就依然是“神秘”“伟大”“精深”“难懂”     试问   多少年【或言多少朝代】才出一个能够领悟其精髓的三七先生??   一个三七先生又能救得了多少人?   把中医拉下神坛   推下高台   走入平常百姓家   还其百姓日用之本性   先生之抱负   乃可实现     中医方可言——光复!





三七生:此二句正麦味理中注解,非为初机说法,乃为知者道白,故不嫌词之费解也。至于普及大众,令有所进趋,有赖足下辈矣。






悠然子:脉位之浮沉  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 夏【轻触即得 浮脉:热则阳气升散  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 脉体最大  洪           心    寸

———— 秋【稍重可得 气渐降敛 热渐退  秋季常脉】                              脉体稍小  濡【毛】 肺   寸

———— 春【再重可得 气渐升散 热渐盛  春季常脉】                             脉体再小  弦            肝   关

———— 冬【沉按始得 沉脉:寒则阳气降敛 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  脉体最小  细【石】  肾   尺



上述四条线中间再画一个V形,代表脉管随着温度高低的大小变化,也可以理解为河面随着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最下面温度最低,冬季河面最小最窄。对应脉象最细为石。向上温度渐高,河面渐宽,脉管渐大。同等流量下,尺部肾脉管最小,所以压力最大,手感为“石”,寸部脉管最表浅,压力最小,血液压力释放,象波涛汹涌的河面,手感为“洪”。所以,脉象其实就是:压力、位置、体形大小三个因素的综合表达。

夏见秋冬春脉  为不及  热病见秋冬春脉  为渐愈

冬见春秋夏脉  为太过  寒病见春秋夏脉  为渐愈



脉气运行简述————



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



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



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三)月含山先生说脉学


https://mp.weixin.qq.com/s/HxI2Y5BdVxCmQXWXrHO_ug
中医是如何号脉的?一

2021-01-20 16:45
诊脉,在很多人眼里无比神秘。有些中医,仅凭三根手指摸一会脉,就能说出患者的病情。在外行人眼中,的确是难以理解。其实不但是外行人,很多中医自身对此也难以明了,讲不明白原理。前几年,还有一位老中医著书立说,说中医号脉是骗人的。这位老人家搞了一辈子中医,把自己推翻了,自己都不信把脉。自己不会不要紧,还要胡说八道,更容易引起老百姓对诊脉的误解。其实,很多中医粉倒是不在乎这些,因为他们接触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中医,对于诊脉判断病情,早已没有什么疑问了。

诊脉的原理,一直很难讲清楚,这也导致很多人对此产生种种疑问。这方面的普及文章,常常也难以讲明白。学号脉,很多人认为就要跟着老师学。如果没有老师带,学习脉法基本上是难如登天。比如常见的二十八种脉象,普通人看的眼花缭乱,更别说能准确掌握了。即使是业内人士,很多也都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里也笔者也只能根据吴老师的讲述,大致讲一下脉法的初级原理。或许这里,通过简单的讲述,能够让朋友们了解中医脉法的深奥之处,进一步提升对中医的信心。


最简单的脉法,其实就在《黄帝内经》中,这部分虽然简单,却非常实用。可惜现代人研究的不多,像“脉要精微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等。如果这部分资料能够弄明白,后面比较深一点的脉法,困难之处也就可以迎刃而解。虽然这部分脉法讲述的比较简单,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这部分其实讲的就是五行脉法。通过这个脉法,可以知道人体的五行之气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乃至出了什么问题。由此才可以指导用药,调整人体的五行之气。以前说过,中药本身不是治病的,都是调节人体之气的。只要气机正常,疾病就会消失了。


再说一下号脉的位置,在人的双手手腕处,分别分为寸、关、尺三部。这里是最常用的诊脉部位。高骨定关,高骨这个位置能号到的脉,称为关脉。关脉上面,是寸脉。关脉下边是尺脉。每一只手,都能号到这三部分的脉象。两只手,就是六个部位,称之为是三脉六部。
比较好理解的说法,这三部脉正好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焦,寸脉对应胸腔,关脉对应腹腔,尺脉对应小腹。至于说为什么这样对应,简单来讲就是全息。就像耳诊,或者是手诊,有经验的人都能看出周身有没有问题。所以,寸关尺这个部位对应于人体,也是一个全息缩微图。这一点不需要什么疑问。这里,先不要急着把脉和脏腑对应。只要简单知道分别对应人体的部位就可以了。
这样,寸脉对应于人体的胸腔,关脉对应于人体的中焦,尺脉对应于人体的小腹。由于双手分为左右,所以左寸对应于人体的左胸,右寸对应于人体的右胸;左尺对应于人体的左侧小腹,右尺对应于人体的右侧小腹。这里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就是左关实际对应的中焦的右侧,右关对应于中焦的左侧。



这一点就是左侧候肝胆,右侧候脾胃。这个地方也是很多人诟病中医的原因,肝胆不是在右侧吗?怎么从左侧关脉诊断?脾胃不是在人体左侧吗?为什么在右侧关脉诊断?这一点,有个奥秘,立志学医的朋友,到一定程度,我们会把这个秘密解开。现在言之为时尚早。
今天先写这些,看看大家有无兴趣,有兴趣的话,更精彩的在下面。有心者,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诊脉的朋友,只要用心,也能学会这套脉法。








https://mp.weixin.qq.com/s/tbsCOF2lbHzM1CJbFpQMEg
中医是如何号脉的?二 号脉号的是什么?初步的功能判断

 2021-01-21 09:01

下面,我们要说一下,号脉究竟号的是什么?上面已经说过,左寸对应于左侧胸腔,右寸对应于右侧胸腔;左关对应于肝胆区域,右关对应于脾胃这个地方;左尺对应于左侧小腹,右寸对应于右侧小腹。人体的这几个部位分别对应于寸口脉的寸、关、尺。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血会均匀地分配到这六个部位。这种情况,人体是健康无病的,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平衡,没有哪里偏强,哪里偏弱。

这里要明白一点,人体组织中是充满着气的。就像海绵一样,组织中充满着气。正是因为组织中充满了气,所以组织才会膨胀,内部的血管才能通畅。如果局部组织没有气呢?没有气,那就是真空。外界的大气会把这个地方压的死死的。组织内部的血管,自然就压扁,血液无法流通了。就像腊肉一样,死硬死硬的,内部的血管早就压扁了,血液无法流通。自然这里的功能就会下降,甚至于消失了。


这样,如果哪个地方气比较多,内部撑起的空间就大,血流量就会增加。如果哪个地方气少,内部空间坍塌,血管受到挤压,血流量就会变少。也就是说,哪个地方气多,哪个地方血就多。哪个地方气少,哪个地方血就少。为了便于初学者理解,我们暂时采用这样的讲述方法。气血多的地方,功能就强;气血少的地方,功能就弱,这个应该也很容易理解。
所以,我们诊脉,寸关尺这个部位,其实就是一个动脉。这个位置,因为血流量的不同,寸关尺的大小就不会一样。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很轻松地摸出哪个地方大,哪个地方小。哪个地方大,说明那里血就多;哪个地方小,哪个地方血就少。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我们每个人都能摸出这个脉的大小来,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哪个大,哪个小,一摸不就摸出来了吗?
那么根据全息对应,哪一部脉对应哪一个部位。我们知道了寸、关、尺哪个地方大,就知道哪个地方血就比较多,也就知道这部脉对应的部位血就比较多。血为什么会多呢?其实是这个地方的气多。哪一部脉小,就说明对应的部位血流量就少,说明这个地方的气也少。知道哪个地方气血多,哪个地方气血少,这是学习诊脉的第一步。



所以,我们把脉,第一步知道了哪个脉大,哪个脉小,就可以知道人体的相应部位哪个地方气血多,哪个地方气血少。哪个地方气血多,功能就会强大,哪个地方气血弱,功能就会下降,这是正常的情况。如果这个脉太大了,超出正常范围了,或者说太小了,几乎摸不出来了,那也是病态了。因为,如果气血太多了,内部压力太大,这个部位就会肿胀、疼痛,甚至从组织中鼓出来疙瘩,或者形成肿块、肌瘤或者囊肿。如果哪个地方气血太少了,这个地方就会感觉发紧、沉重、无力,由于气血少,难以流通,也会出现疼痛,这种疼痛就是紧巴巴的那种痛。









https://mp.weixin.qq.com/s/EO1UOaAJA-0NEvqo2TjrxQ
中医是如何号脉的?三

这里再说一下气机的升降。上次说过,人体组织中是充满着气的。这个气不是静止不动的。气也在运动之中。气的运动,在人体这个大腔子中,主要就是左升右降。当然,左升右降只能说是一半,除此之外还有气机的发散和收藏。上升之气主要集中在人体左侧,下降之气主要集中在人体右侧,发散之气主要集中在人体胸腔,收藏之气主要集中在人体小腹。

今天主要解释一下这个左升右降。人体之气,从小腹开始上升,穿过中焦脾胃,一直会升到胸腔,这部分气的运动主要集中在人体左侧,左侧之气偏于上升。下降之气,从胸腔开始下降,一直要下降到小腹之中,这部分气主要集中在人体右侧,右侧之气偏于下降。上次说过,人体的脉象是气机的一个全息缩影。所以,这个上升之气和下降之气,也可以从脉象上诊断。

在脉象的体现上,这个上升之气是从左手尺脉开始往上走,经过关脉,到达寸脉。下降之气呢?是从右侧寸脉开始下降,经过右关,到达右侧尺脉。左边的气是上升的,右边的气是下降的。在双手脉象上也是如此体现的。

如果我们诊脉发现,左侧尺脉很大,但是左侧寸脉很小,这就说明这个气没上去,气都堵在左侧尺脉了。那么人体上,可以判断这个气都堵在小腹里了。因为这个气没有上去,所以胸腔的气就不足。这个脉象称为左路不升,气堵在小腹之中,就会出现小腹胀满,小腹里的组织容易充气肿胀疼痛,出现一下炎症,像肠炎、妇科炎症、尿道炎之类的。做梦也容易黑乎乎的,梦见死人。

胸腔之气不足,心肺功能就会下降,容易出现胸闷、心脏无力、头沉、头晕、头痛、视力下降、有些鼻炎、心脏病、哮喘也是这种情况。下边的气多了,上边的气就少了。这种情况,用药就要注意升发,想办法帮助人体把小腹里的气升到胸腔去,让这个气达到一种平衡。只要平衡了,小腹和胸腔的不适就会消失了。这个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肝郁。所谓疏肝,就是帮助人体之气上升。

如果左侧尺脉很小,左侧寸脉很大,就说明这个气都跑到寸脉去了。人体上,小腹里的气都跑到胸腔了。小腹里的气不足,血也会不足,各部分器官的功能就会下降,像小腹偏寒,疼痛,腰部酸痛,吸收能力下降,容易腹泻,生殖功能下降,肾虚,下肢酸软无力这些表现。做梦也容易飞起来。

左侧寸脉很大,说明胸腔的气太多了,血也会集中在这里。这样就容易胸胀,后背胀痛,胸部胀痛、头部胀痛,上火、长各种疙瘩,此外还有像有一些胸膜炎、咳嗽就是这样引起来的。胸部气太多,两个肩膀也会胀痛。如果是女性,会有乳腺胀痛、乳腺炎之类的问题。这种情况才是真正的阴虚火旺。

这里的问题是人体之气都跑到上面来了,用药治疗,要想办法把气收藏在小腹之中。怎么收藏呢?滋补肾阴,阴主收藏,一补肾,就可以帮助人体把气贮存在小腹之中。如果没有别的原因,只要一补肾,左寸马上就能变小,左尺随之就会变大,这种治疗方法叫做滋水涵木。人体之气平衡了,上下不舒服的表现都会随之消失。








https://mp.weixin.qq.com/s/mFSgEK6eLuJnGpaBq2PNkA
中医是如何号脉的?四

2021-01-24 11:00
经过上面的铺垫,我们就可以把《黄帝内经》中“脉要精微论”中的部分内容发上来了。
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先解释一下这几句话。脉者,血之府也。诊脉,诊的就是血管动脉,直接观察到的就是血流的状态。虽然诊断的是血流的状态,但是可以用来判断人体之气。有朋友留言,说脉理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是正宗的内经脉法。

怎么通过脉象判断人体之气呢?我们前面也讲过部分原理。脉要精微论中讲到,脉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如果整体的脉偏长,说明气偏旺;如果整体的脉偏短,说明气不足。
为什么这么说呢?气就是血液的动力嘛。我们用注射器加满水,向外注射,用力大,则水流能射的比较远,水线比较长,这说明动力比较强。如果用力小,水流射出就比较短,甚至水珠一滴滴坠落,形成不了水线,这就说明动力比较弱。以此引申到脉象上来,整体的脉偏长,就说明气比较旺;如果整体的脉偏短,就说明气比较弱。这么一比喻,应该就很好理解了。


数则烦心,脉数,跳的非常快。说明心跳比较快,心脏就会产生更多的热量。热量积聚在胸腔,尤其是心区会偏热。人在热的时候,一般都会比较烦。那么心区偏热的时候,人也会容易烦心。大则病进,一个地方的脉突然变大了,说明这里的气血都堵到这里来了,而且是越堵越严重,那么这里的病就在加重。

上盛则气高,上就是寸脉。上盛,寸脉偏大,气血都聚到胸腔了,这个气聚到比较高的地方了。比较高的地方,那就是上焦胸腔。气血聚到胸腔会怎么样?前胸后背胀痛,肺胀则呼吸困难;心脏可能造成心脏肥大,实际上就是肿了,稍微一活动就会心区疼痛。再严重一点,气血往头上冲,会头胀头痛,严重一点,气血冲到头部,可能会引起脑出血。



下盛则气胀。下就是尺脉,尺脉偏大,气血都聚在小腹之中,小腹就容易胀满。小腹中的脏腑组织都可能会充气、充血肿胀。这里内经中讲的就是大原理。这种情况可以指导用药,上盛的时候,用药就要帮助人体降气。下盛的时候,就要帮助人体升发。








https://mp.weixin.qq.com/s/3k3uVw1KsX8e_LoDlfpq4A
中医是如何号脉的?五

前面说过,人体之气,左升右降。这个升降体现在脉象上,便是左手的脉偏升,右手的脉偏降。左手的脉,从左尺上升,经过左关,升腾到左寸。右手的脉,从右寸下降,经过右关,下降到右尺。左边的脉,体现了人体之气能否正常升发。右边的脉,体现了人体之气能否正常下降。这样,根据寸关尺三部脉的情况,我们可以判断出人体的病机,如果升发太过,用药就要偏于收敛肃降;如果升发不及,用药就要偏于升发人体的气血。

这里,再谈一下脉学中的另一个问题,肾阴肾阳的问题。我们说一下,左手的脉偏升,右手的脉偏降。这里,无论左右尺,都只能判断左右两侧的气机。左尺主要是看左侧小腹的气机状态,右尺主要可以看右侧小腹的气机。古人说,左候肾阴,右候肾阳。又说,作为肾,右为命门。大概是根据这个说法,才有左候肾阴,右候肾阳的说法。


不过,按照中医理论,肾阳藏于肾阴之中,有肾间动气之说。这样的话,阴和阳似乎不能分为左右。气从右边降下,又从左边升起。那么最底部的,阴阳衔接之处,应该才是真正的候肾之处。不过这个地方,属于太极点,无法强分左右。再往上一点,左尺已经是候的升发之气了,右尺已经是候的下降之气了,已经分化为升降之气了。而真正的肾阴肾阳,在这个太极点,是无法从脉上来判断的。


不过,如果阳气能够降到肾中,就能转到左侧继续升发,这个可以从左尺来判断。所以,假如右尺偏大,说明阳气降到了小腹之中。如果左尺正常,说明气从右路降下,又从左路升起。如果右尺正常,但是左尺微弱,说明从肾中升起的阳气非常微弱。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肾阴不足,不能把右尺的阳气吸纳下来,更不能转到左尺了。阴主收藏嘛,真阴可以把右路降下的阳气吸纳进来,再通过木气的疏泄转移到左尺上。从这一点来看,左尺微弱,右尺偏大,那就是肾阴不足。这种脉象,只要补补肾阴,左尺很快就能起来。


如果右尺微弱,左尺偏大呢?那就是左路之气不能正常上升,还是属于肝郁的范畴。









https://mp.weixin.qq.com/s/3u-s8B4Hq4hB_HCRbyYYjA
中医是如何号脉的?六

脉学的内容博大精深,上面所讲只是九牛之一毛。这里要注意的是,学习脉法,重点是要判断人体的气机失常,从而指导如何遣方用药。如果不能指导如何用药,那么脉学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了。即使诊脉诊断的再细,也只是相当于一台精密的检查仪器而已。

比如左寸微弱,我们就可以知道左侧胸腔气血供应的不足,是一个虚证。那么左侧胸腔的器官和组织功能就会下降。在五行气场的划分上,心主左上。所以,左侧胸腔气血不足的时候,心脏自身就会没劲。这时候心脏周围的组织气血容易堵塞,严重一点会有心区疼痛,心血管容易堵塞,气不足,血管撑不起来,就容易堵塞。此外,后背相对应的地方也容易疼痛,偶尔也会有胸闷、心慌。也有时候会影响到左侧肩膀和上肢。这种情况,如果去医院检查,可能就是心脏病。反正人体左侧偏上的部位,都会受到影响。

那么这个脉象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这些症状表现虽然很复杂,但都是由于左寸微弱引起来的。这时候,用药就要滋补胸腔的气血,如果没有别的失常脉象,左寸微弱偏涩,那就是胸腔之阴不足,用药就可以选用炙甘草汤。如果是单纯的阳气不足呢?那就可以用四逆汤之类的。

如果左寸偏大偏数呢?那就是心火太旺,是一个实证。心火太旺,左侧胸腔偏热,偏于膨胀,前胸后背也会疼痛,这时候就是胀痛了,局部的组织就会受热肿胀了。胸腔太热,必然也会影响到心脏本身,容易产生心脏疼痛,心脏肥大,实际上就是肿大。这时候,稍微一活动就容易心脏疼痛。严重一点,也会影响到左侧肩膀和上肢。这时候用药,就要想办法降火或者散火。再根据脉象上细微差别,去判断用降火的思路或者是散火的思路。这时候,脉象就要求更加精微了。


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脉象如何去指导用药。虽然都是左侧胸腔这个气场出问题了,可能都会被判断为心脏病。但是因为这里脉象不同,一个是虚,一个是实。治疗的话,一个要滋补胸腔气血,另一个却是要把多余的气血降下去或者散出去。总之就是要达到一个正常的平衡。只要平衡了,疾病就会消失了。这才是我们学习脉法的目的。








https://mp.weixin.qq.com/s/vIuH1QwyRAgAWIoFw9ckcw
中医是如何号脉的?七

 2021-01-27 15:48

假如左寸偏大,左尺偏弱。这说明气血上升太过,都聚到胸腔了,尤其是左侧胸腔。左侧胸腔气血太多,器官组织中就会膨胀充血。这时候就容易出现心区疼痛,严重一点就会心脏肿大,医院里检查后常常称为心脏肥大。前胸、后背也会感觉胀痛,有时候前胸后背还会长红疙瘩。这种情况,稍微一活动,心脏就会难受,肿了组织,一动就会疼痛难忍。这种如果去医院,也会被定义为心脏病。不过这种心脏病,是由于肾阴不足,导致了左路气血上升太过引起来的。

怎么治疗呢?要泻南补北。这个思路是扁鹊提出来的。泻南,就是泻心火;补北,就是补肾水。在中医上,这是肾水不足引起的心火太旺。根子在于肾水不足上。正常情况,水火是平衡的。现在水亏了,无法制约平衡心火,就会造成心火偏旺。所以,现在要补肾水。可以用桂附地黄汤之类的思路。桂附地黄汤,用熟地滋补肾阴,用山芋肉收敛上冲的肝木之气,肉桂和附子引火归元,丹皮收敛肃降心火。重点就是把这个火降下去。


这样,肾阴补起来了,多余的气血回到小腹里,左尺就会恢复正常了,左寸也就不会那么大了,心火就下去了。以前,有位朋友,心脏病,心血管堵塞,到了80%,经常心区疼痛,严重的时候会晕倒在厕所,一直用进口西药控制,但症状没有任何减轻。采用这个思路,吃上中药,心区疼痛第二天就消失了。一共吃了两个月的中药。转过年来,再去检查,已经下降到30%以下了。这一例就是根据脉象,采用泻南补北的思路,来治疗的一例心脏病。

如果脉象反过来呢?左尺偏大,左寸微弱无力。这种脉象说明气血集中在小腹里了,胸腔,尤其是左侧胸腔气血严重不足。这时候,心脏本身功能就会严重下降,心脏无力,也会感觉到胸闷、心脏疼痛,前胸后背疼痛。不过这时候,虽然症状类似,但病因却正好相反。这时候用药,要升发左路气血,把多余的气血升腾到胸腔去。这种思路就叫疏肝升发左路。也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朋友,心脏难受,胸闷,心脏疼痛,有一种马上就要不行的感觉。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但是依旧没有找出原因。

后来过来找中医试试,一把脉,就是这种左尺很大,很有力的脉象,但是左寸微弱无力。当时用的理中汤加巴戟天,合上桂枝、白芍。也是吃药后,第二天就感觉自己还阳了。一共吃了两周药,到现在已经五年多了,心脏病一直没有反复。这里,用理中汤开太阴,加热中焦,使中焦组织膨胀,经脉打开,用巴戟天温肾阳,增强升发之力,用桂枝、白芍引领阳气从左路上升。这样,小腹里的气血就很容易升腾而上了。
如果用个比喻,心脏就是发动机,肝就是油门,肾就是油箱,肺就是散热扇。现在左尺偏大,是油箱里有很多油,可是油门堵了,这个油打不到发动机中去。发动机严重缺油,所以左寸微弱无力,心脏这个发动机就转不动了。这样,想办法,疏肝升发左路之气,左路畅通了,气血就升腾到胸腔了。心脏得到气血的滋养,有油了,自然就会恢复原有的功能。这一例也是根据脉象进行调理。如果没有脉象,那同样都是心脏病,为什么有的方法有效,有的方法无效呢?所以说,脉法是中医里的重中之重。


这两例来说明这个脉法中的气机升降,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为什么气血不升,为什么气血不降,还会夹杂着很多别的原因,像风、热、暑、湿、燥、寒。还要结合更加细微的脉象来判断这些原因,选用合适的方剂。
至于说其它的望诊、舌诊、耳诊,判断出哪里有病,一般都能做到。但是这个气血的周流是怎么出的问题,大概只有脉象才能清晰的显示了。








https://mp.weixin.qq.com/s/M11-Sab9RwTJhVyRhuEKpg
中医是如何号脉的?八

2021-01-28 10:47

前面说了如何通过左侧脉象判断人体之气的升降。左手寸脉偏大,尺脉偏小,这是人体之气上升太过;左手尺脉偏大,寸脉偏小,这是人体之气上升不及。通过这个脉象,可以判断出人体上升之气是否正常。如果是上升太过的脉象,用药要偏重于滋水涵木。如果是上升不及的脉象,用药要偏重于升发左路的气血。左路升发之气,从人体来讲属于肝气,在五行上属于木。木主升发,连接着水火,水就是肾,火就是心。这个能量的运转过程,从五行气场来讲,叫水生木,木生火。

中医上又讲肝主疏泄,什么是疏泄呢?就是把肾中贮存的精气释放出来。肾主收藏,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可以收藏进去,相当于一个人体的黑洞。但只进不出,那就不平衡了。肾中贮存的精气如何外出呢?就是通过肝气的疏泄作用。这里的肾,指的是小腹里的这个气场,五行之中属于水,并不是单单指的肾脏。如果肾气不能疏泄,小腹里的气就会越来越多。这些气充斥在小腹之中,就会造成小腹胀满。其实不单单是小腹胀满,小腹里的组织和器官都会充气充血肿胀。


如果子宫肿胀,可能内部气压太高,表皮就会鼓出一个个疙瘩来,这些可能就是子宫肌瘤或者囊肿。有些人手术割掉,过后还会长。这是因为子宫组织中气压太高。只要这个气没有放出去,就会在这个地方鼓一个疙瘩,或者另一个地方鼓一个疙瘩。很多人说是肌瘤多发的体质,多数都是因为子宫内部充气肿胀的原因。有一些内部的疙瘩肿胀到一定程度,表皮变薄,就容易破裂,造成非经期出血。这个就是妇科崩漏的一种情况。

这是说的子宫这个器官。其它的组织也一样,比如宫颈囊肿,一些妇科炎症,阴部肿胀瘙痒。再比如肠痈,肠痈破裂后就是溃疡性肠炎,大便会有脓血。血就是表皮破裂引起的,脓呢?就是肠道组织中的组织液。再有一些肾炎,也是这个因素造成的。这样一类疾病,只要是左侧尺脉偏大,左侧寸脉涩弱,那都是人体之气不能升发,郁堵在小腹之中形成的。这种都可以称之为肝气不能疏泄,小腹里的这个气放不出去。

放气就是疏泄,怎么放气呢?就是升发左路之气。用升发类的方子,把小腹这个气升到上半身去。这个就是放气的办法。只要这个气放出去了,小腹就不会胀满了,组织中气放出去了,局部组织就不会肿胀了,一些器官内部的疙瘩慢慢就会回缩平复,一些破裂的组织慢慢就会收口了,这样非正常的出血也就能痊愈。






https://mp.weixin.qq.com/s/-7yW5KkArVg5YjHZq81p_A
中医是如何号脉的?九

 2021-02-01 16:24
看文后留言,很多人对于右路肃降的脉象很感兴趣。不过,认真讲起来,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发散的脉象。上升之气属于肝木,发散之气属于心火,肃降之气属于肺金,收藏之气属于肾水。还有一个化生之气,属于脾土。整体而言,就是五行。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这五种气失常引起来的。

如何从脉象上判断人体发散之气是否正常,是一个难点。左路气机主升,升到胸腔,到了上焦,气机就会发散。这样,左路之气是一个升发的气场,属于肝气,五行中属于木。气机升腾到胸腔,就转变为心火的气场,心火主发散。这个过程在五行中就是木生火。

心气主发散,五行中属于火。火的特点是向四面八方发散,如同太阳一样。心火这个气场,就相当于人体的太阳,一方面可以把精气营养发散到全身各处,营养各处的组织;另一方面也会把多余的热量、代谢后的垃圾、以及一些废水发散到体外。认真说起来,人体的每个脏腑组织都有发散的功能。这个发散相当于呼吸中的呼。每个脏腑组织、细胞都有呼吸的功能,都有这种发散的功能。人体表皮的呼气,是通过毛孔进行的。


如果心火太弱,气血营养就很难送到全身各处,尤其是头部。这样,会有皮肤干涩,四肢无力,身体消瘦,头部沉重,头痛这种表现。前胸后背,这些地方离心脏最近,受到影响,就会感觉前胸后背拘紧,胸闷,严重了会感觉心区疼痛,前胸后背疼痛。心火太弱,发散功能下降,有些水分和废物堆积在皮下肉中,就差最后一步,没有散出体外,就会感觉皮下肿胀,有时候会出现水肿。所以有时候心脏问题可以引起水肿。

如果是内部多余的热量不能外散,还会造成内部组织肿胀,形成疙瘩和肿块。或者会引起发烧。这些就是《伤寒论》中的少阴病。有一些心脏肥大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如果是别的组织,气机不能正常发散,也会出现组织肿胀。有一些组织,由于内部压力太大,可能向外会鼓出疙瘩或者包块。可能就是局部的肌瘤、囊肿、疙瘩。这种情况,只要增强发散功能,组织内部之气外出,这些疙瘩、肿块就会回缩乃至消失。



由于发散是心火的功能,所以发散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左寸来判断。如果左寸脉微弱无力,那就说明左侧胸部的气血供应不足。四象之中,左上为火。所以,左侧胸部的气血能量不足,实际上主要就是心脏没劲,功能下降。心脏没劲,人体发散的功能就会不足。这时候用药,要注意补充心脏气血,相当于给心脏加油。气血上来了,心脏就有劲了。这里还有一个究竟是补气还是补血的问题,还要从脉象的细微之处来分别。

有时候左寸弱,是因为肝气升发不足,如果左尺偏大,就可以升发左路肝气。肝气一升,心脉就会有劲了。如果左寸是一个紧脉,那说明心气受寒,所谓紧脉,就是脉管受寒后收缩了。这种属于伤寒病,此时需要温阳化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麻黄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者麻黄附子甘草汤。所谓温阳,就是破冰回暖,给心脏加把火。心脏有劲了,内部阳气旺了。再用麻黄打开毛孔,郁积之气就会体表散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2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微雨微尘 于 2023-7-25 11:25 编辑

381)经方中医说脉学


(四)行者先生说脉学


https://mp.weixin.qq.com/s/cFUO84aAdGgqBl2kTKUUxA
脉法之内经六脉(一)

今天我们讲《内经》里的大、小、缓、急、滑、涩,一脉六变,通过一脉六变来解释事物发展变化及内在的消息,来体会一脉的动静,内在的虚实刚柔的变化。第一点,还是老生常谈“持脉之道,虚静为宝”。内心空静不妄自分别,然后则能展现万物真实的象。这个时候我们内心不去强制分别,然后外物之象自然就呈现在心里头了。就像镜子一样,镜子不去分别万物,万物之象自然就呈现在镜子里面了。

今天讲的《内经》六脉,一脉六变,就是六种它的变化方式,变化的象,这个讲的主要是从用上来讲。什么叫体呢?体就是环境,大的环境,大的状态,各种的基础。所谓用,就是在固有的基础上产生的用和变化。就像《易经》上讲的一样,有基本卦,在整个卦的基础上有动爻,有不同的动爻,这阐释了不同的方向、变化、内外表里。六爻六种动,这六种变化有顺有逆,就有了吉凶悔吝。我们讲的也是六种变化,只不过是从《内经》这个角度和体系阐释的。它是独立于五行阴阳六气之外的一种分判方法,自成体系,可以与六气相互呼应。但是它主要讲了临时的用,所以在体上的分判和六气就不是一个范畴。所以大家要搞清楚,不要僵化地跟一些名相做对应。

我们在用上要论的话,必须因时因地因境,必须随机判断,当机当时才有用,不当机不当时这个用就不存在。所有的象都是假设固定好的,虚设出来的,不存在这个机用。就像古代赵括,熟读兵书,可是他的很多东西都是在体上,在机用上没有经过锤炼,产生不出来,都是死的框架。这些全是知识在驾驭自己,自己无法灵活地驾驭知识,学的再多也只是障碍。应付固定局面和固定套路那很简单,就像西方的高科技,西方的这些所谓的文化,现在西医的各种理论,各种操作手段,应付固定局面那很好。应付变动局面,那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问题是始料不及的。

现在我跟大家一块儿把《内经》这六脉的象给大家先简单的立一下:大、小、缓、急、滑、涩。看见没有,这是有次第的。大小是讲的这个事物,是从最外在最直接的角度展现出来的。相当于他内在一气之动,想彰显想壮大,叫大;想隐忍想低调,这叫小。这是最直观的,从外围角度来看。然后再进一步,缓急。他是想壮大,这个内心的这个心力,内心的这个想法是急切,还是柔缓地绽放?这个叫缓急,是大小更内在所含的用。如果以整个事物为体的话,大小就是用;以大小为体的话,缓急就是大小的用,就是用中更有体用。然后是滑涩,急,急也分滑涩。准备充足不充足?内心的自信强不强?自信强的滑而急,一路高歌猛进;涩而急,一路坎坷艰辛。缓也是一样,缓也分是滑而缓,涩而缓。

所有这个脉象全是讲的一个字叫“情”——就是事物发展变化内在的消息内在的情。过去我们看一些道家修炼的书,很多道人上来就写,《道情》多少多少首诗,一首两首三首,乐曲中也有道情。是道什么情?就是这感受的状态,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情绪啊,所谓外在的这些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变化这些脾气。是消息变化,它的内在的象,核心,这个叫情。上古有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类万物之情,看见了吗?古人讲的就是情,万事万物消息变化在他内心应现,而所有的外在的现象,善恶美丑好坏这些名词那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我们今天讲了大小缓急滑涩,六情三个次第,两两作对。大小,缓急,滑涩,一层一层。以缓急可以为大小之用,以滑涩可以为缓急之用,互为体用,以滑涩为核心。当你看到一个事物的滑涩的时候,你就看到它真正的情了。大小是最表面的,缓急又是它的真实的状态,滑涩才是内心真实的意愿,决定了阴阳的最终转化。

这六种象先阐述出来,我们现在来仔细分判这六种象到底是什么象。首先谈大,这个大不是我们表面看着它的外形大,既然是内在的用,它是一种所谓的自我膨胀,所谓的自心的那种自信的彰显,是内在的用它要往外围的一种体现,所以叫大。在脉象上,这种有蓬勃、涌出的这种感觉,这种是大的感觉。所谓《内经》上讲:“浑浑革至如涌泉”,脉大则病进,有这么一个说法。这里讲的脉大则病进,这个大不是脉形大,是脉势大。

还是按以前我讲课的方式,这个想要立象,想要阐述这个脉的象,内在的这个情,我们过去古人的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这方面阐述的。每一首古诗都是在立象尽意,诗以言志,以抒情。我先讲一首诗来阐述这个“大”它内在真正的象。古时曾经有一位僧人,好像是五台山的智通和尚,他圆寂的时候写过一首诗:“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这份自信,这份内心的强大,这份整个自心的彰显,这叫大。什么大?正大光明。当然我说的这是体象了,所谓的大,侵略啊、野心啊、扩张啊都是一种大。这首诗比较简单,文字意思也比较简单。“举手攀南斗”,抬起手来就能摸见南斗七星,然后一转身就能靠在北斗星上。可见他的内心顶天立地,然后充塞宇宙,自我感觉很大。“出头天外看”,感觉还不满意,跳出整个天地宇宙,跳到外面再看。“谁是我般人”,不只要顶天立地了,突破这个天地以后看,还是遗世独立,这种叫孤高自傲。

我们一般人的傲气必须在碾压凌驾于别人之上才能彰显自己。离开了跟人的对比、比较、竞争,很多人就感觉失去了存在感。这种就不叫傲慢,这种叫卑微。因为他们以环境、以外在的这些名相作为他们的主人。他们屈服于外在的名相,屈服于物质,屈服于理论,屈服于所谓的这种内心的境界感受。真正内心的自傲,像我们中国古代真正读书人的自傲、真正修道人的自傲,那是感觉不到的。他是破一切虚妄名相,傲立于这个宇宙之间,不以万物为侣,这是大。

然后是小,什么叫小呢?低调啊、退缩啊、隐忍啊、战略性的撤退啊,不管是真退假退反正是收了,收敛了缩小了,有这个架势萌生退意了,这叫小。像《内经》里有一句话:“血海有余,常想身大”,血为波澜,血海足的时候,人每天就感觉......就像很多人眼大肚子小,豪情万丈,这叫大。“血海不足,常想身小”。这个血海不足的话,做事情就很悲观、很低调,处事谦卑。就像公务员机关的很多公务员遇见领导了,遇见上级来了,一个个噤若寒蝉,是不是?陶渊明的诗:“拜迎官长心欲碎”,我堂堂正正一个人,官长来了骄横跋扈,大家还得甘之如饴。“鞭挞黎庶令人悲”,可是这些官员一转脸见到老百姓就像城管见到小贩儿一样,一个一个如虎狼一般,转身儿就变大了,这是大小之间。

下面继续讲关于小,我也给大家说一首诗,大家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好体会体会。然后对“小”也就有一些感觉了。唐朝朱庆馀的一首诗《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当年是他的考官。他赶考的时候写的诗:“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小媳妇儿的感觉。媳妇儿过门了,出嫁第一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要早早起来去拜见公婆。然后见七大姑、八大姨、舅舅、姑姑,都是这些婆家人,她作为一个外来户第一天过来,是不是要做小伏低?“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化完妆了以后,悄悄地问她的丈夫,“画眉深浅入时无”,什么叫时?时就是环境啊。我这个眉毛画的,其实是问我这个妆打扮的符合不符合咱们家庭的规矩?二老或者是大家是喜欢浓的,还是喜欢淡的,还是喜欢就不怎么打扮的?所以化完妆然后问一问,合不合时宜。这是自我呀内在啊都暂时地都隐藏起来了,都退起来,然后要充分接受外在的习惯、习俗、套路。“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多读读就知道什么叫“小”了。当然古诗中关于这个大小还有很多,我只是想起来我熟悉的两首诗。

下面是缓急。缓是什么状态呢?是安和,是从容,是有条不紊,是慢条斯理。太缓,那则为迟了,迟滞,中正的缓和是稳定。所以我们六脉以缓为有胃气,以缓为有中气,以缓为内在有神气,为什么?五行四象皆藉土。土气就像大地一样承载一切包容一切,但凡有份从容之象,那就五脏六腑的气息还尚在掌控之中,这叫缓。后天之本,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那就是天下无事。
什么叫缓?我给大家念一首诗。大家把这首诗好好地体会,这首诗对缓的解释是比较极致的。吕洞宾当年有首诗:“一日清闲自在仙”,清闲,什么事儿都没有,什么事儿也都不放在心上。清闲自在心,自己想干啥就干啥,很随意又很自得。“一日清闲自在仙”,觉得自己过的很自我很如意。仙是什么?山中之人,山中之人非常清净,非常自在,自己内心有德啊。“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什么是六神?精神、魂魄、意志,六神。六神和合,五脏是安定之象,“六神和合报平安”。修道的人对内在的我们的身体脏腑经络之气,他感受是非常敏锐的。“六神和合报平安”这个修行的状态还很平稳,都在路上。“丹田有宝莫问道”,道家讲持身,在持心的过程中注重持身,神归气穴。神归气穴了以后,我们这个神意与这个色身就融合在一起,这个时候色身就会产生变化。这里面讲丹田,就是一种神入气穴的观照的方式产生的这个具体的位置,有上丹田下丹田中丹田之说。什么叫丹?丹就是真意。我们中土脾胃,五行皆不现的时候,黄中通里正位居体。我们的真意凝成一点,然后化为真丹,这就是黄芽。丹田就是养丹的地方,养我们真正的神意的地方。丹田有宝,修道有根基了,这就是道的根基,自然而然就发展壮大了,不必外求。“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对境不起分别心,不起妄心,那自然是真心慢慢发露,一切禅机的用慢慢就展现出来了。对境无心是禅,对境无心也是定,禅定尽在其中了。

咱回过头来,这个修道它是一场安定缓和的过程,越来越缓和,越来越凝定。而我们讲这个缓急,这个缓字,你有一分缓则相形别人有一分急,缓其实是沉静细腻之象。各种业力,各种习气慢慢地软下来、慢下来、静下来。从我们的粗浅的意识,到深层次的意识,到潜意识慢慢都在缓柔细腻下来。这个是静定功夫的过程。缓,“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保平安”这两句话讲的不是一个状态,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每天都是清闲自在,慢慢地这个身体也慢慢就转化了。可是我们一般人这一天闲的我们就五爪挠心,内心躁急待不住了,这个习气惯性要奔腾。所以我们内在这个习气要柔缓下来,它就需要一个长时间磨砺的一个过程。今天我们能少想点就少想点,能够把事情集中起来办完就放松下来,闲适下来,这叫缓。

然后讲急。什么叫急?急是明确目标有压力,然后要激发要使出超过自己能力的状态。但是环境和条件又制约着他,所以内心急。就像一个跛脚的人想走快路,他就显得很急。我讲的始终是用不是体,不是说急就是快。一分钟跳多少多少下,这个百米多少多少速度,那跟急没关系,急就是一情。内心急躁不安,就是急功近利马上要达到目标。对目标这个过程失去了这种耐心,慢慢地这种承受能力也会在减弱,所以说这个急躁的状态是最容易出错的。

关于这个急,这个在一些诗词里体会得都不太确切。我找了一首诗,是我们诗圣杜甫的诗,杜甫的诗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你说他写景就纯写景,你说他写事就是纯写事,你说他是道情,他就是纯道情。不论从哪个角度,他都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彰显在一起,这是他的功夫境界。

杜甫有首诗叫《春宿左省》。春宿左省就是春天杜甫住在了左省。过去皇宫的宫殿旁边分左省右省,这是两个机务办公的地方,也算是就像现在一个中央的附属机构,在宫殿的两侧。每次开朝堂之前,这些机要人员先都住在左省右省,然后早朝的时候自然就上殿了,这个具体背景是这样的。这个左省右省又像我们人的两个臂膀,两个腋下。所以,它又叫腋省,就像两腋下一样。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这是他两句写景的诗,这个没太多涵意。“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星临万户动”,什么意思呢?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升起来了,到了晚上了,千家万户忙活起来,该掌灯的掌灯,该办事的办事。隐喻着就是星临啊,“临”字一般用在君临天下,这个有王者之象。皇帝的这个意见是要采纳百官,要有想法了,要有举动了。“星临万户动”指下面百官呀都在忙活着。“月傍九霄多”,过去古人讲九霄,指的是天空,其实不止九霄。一霄、二霄、三霄、四霄......一直到三十三霄,这个是三十三天,九霄只是讲无尽的天空的意思,九霄多就是天空更加高远。“月傍九霄多”,奏章可以直达天听。

下面一句诗——“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就是说杜甫晚上不睡觉,支着耳朵听宫门的声音,金钥是金钥匙。“因风想玉珂”,晚上的风吹过来,屋檐的铃铛、车马系的铃铛声音都在响,意思就是说杜甫春宿左省,皇帝要驾临百官了,百官准备第二天上朝。“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晚上杜甫睡不着,睡不着他就在听宫门的声音,因为宫门的声音一打开,第二天早朝就要开始了,这叫“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晚上真是睡不着无聊,听见了风吹铃铛的声音。我以前也跟大家讲过“小楼一夜听春雨”,大春天的晚上睡不着,听着雨下来的声音,真是百无聊赖,其实也是这样,杜甫在焦急地等待。“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明天早上要上朝了。一会儿就招呼侍女丫鬟问,几更了?几更了?快到天明了吗?还剩多长时间?大概就这意思。“数问夜如何”,这首诗是反应了杜甫焦急等待的心情。“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最后是“数问夜如何”,杜甫表达他内在的心情状态,写诗阐述得特别惟妙惟肖。

当然过去古人有很多人解释,杜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所以晚上急得睡不着觉,要见皇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杜甫这个人是家国君臣的观念比较重,想起要见皇帝,那就心潮起伏,那就要建功立业,马上要有所表达,有所表现的一个人。他跟孟浩然一样,孟浩然听说皇帝要召见自己,马上躲在床底下死活拉不出来,太紧张了。李白就不一样,因为在李白的心中,皇帝就那回事,见了皇帝从容和缓。这个意思就是说“急”在心中往往显示出来目标场景远远比自己重要,自己有一份卑微的心态才会急。很多人为什么急?那是因为觉得自己条件不足够,把握不大,自己的内心不自信、份位卑微。就跟一个大官来了,那些小衙役们马上都很着急,忙得乱作一团。他们忙乱什么?他们心态卑微,他们觉得马上要表现好,但又唯恐哪出点儿疏漏,所以才着急。急切想得到好的表扬、好的表现,太急了。所以说这首诗

主要是后四句:“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显示出来了我们诗圣杜甫非常急切地盼望着这么一个时刻,什么时刻?那是要抒达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志向,自己要陈述要表现自己。结果不言而喻,急躁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忽略了对环境,忽略了对整个大局最深刻的体会和观察。所以杜甫因数次谏言,固执己见,差点招致杀身之祸。
大小、缓急,我先就讲到这里,还有滑涩,下节课后面再讲。





https://mp.weixin.qq.com/s/uscj_z3p7EqyEoi1BbUR7w

脉法之内经六脉(二)

上节课我们讲了大小、缓急,等下后面再讲下滑涩。大家关于大小、缓急,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一提,我跟大家讨论一下。

同学:老师好,刚才您讲的大小、缓急、滑涩,是以滑涩为核心,难道不是以大小为核心吗?这一点没听明白。

老师:大小是外在的表现,滑涩决定他最终的成败与转机,所以以滑涩为核心。有些人想壮大实力,想扩张自己的势力,不管他是稳扎稳打还是高歌猛进,还是急切得不顾一切,他内心的滑则显示核心的自信充沛,这是最核心的。涩就显示了艰难险阻、困难重重、自信心不足。涩代表欲退之象,他内在的核心想退了。很多人表面退了,但是内心滑你就知道他下一步来势会更加澎湃,更加有力,所以说以滑涩为核心。这个大小、缓急,都是外在的表象,一层一层的外在的表象。大小是最外在的,缓急相对是核心的表现,而滑涩才是他真正内心的核心想法。

同学:任大夫好,问一下您刚说的那个急切的急,这些都是心情,那在摸脉的上面,它的形状也不是快,也不是......那怎么感觉出来这个东西呢?

老师:得心应手,你心都没得怎么应乎手呢?摸脉的时候,你心不明,你不知道你要摸什么,也不知道你要感受什么,即使感受到了也是指下易了,心中难明。我以前说过现在很多人搭脉,搭脉第一种状态,就像古人描述的“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心里头横亘着二十八脉、三十二脉,诸多脉象,绝脉、真脏脉全都知道了,指下难明。不知道摸见的是哪个,跟具体状况对不上号。等你摸到了具体状况摸清楚了以后,你再回来心中茫然,指下易了。你摸见了这么多脉,这个脉到底什么意思,你又不知道了,所以说这是一层一层的。我这就是告诉你,第一步你心中了了,前面过程全没有了,你一眼就看见敌人的核心了,他的动态想法。那他下一步怎么走,怎么打,怎么对抗,那你不是了如指掌了?我在这里我只教有信心、有恒心的人来学医,至于简单肤浅想学点套路的人从我这儿,没有办法去深入的。

同学:老师,我想问一下,就您刚才讲的这个杜甫,他的那个“急”就是很纯粹的感受,那像紧张、不安,这种感受是归在这个“急”里面的吗?就是在脉象上反应的话。

老师:也是,有些人急发不出来。在行动上表现不出来就变成紧张,内在的紧张不安。行动上如果能表现出来的话,它就好一些,不安就不明显了,就表现在势上了。不安是一种急躁、难以自控的感觉。

同学: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刚才您说杜甫的家国情怀比较严重比较急切。您说李白不把皇帝当回事,是不是李白更有自信?他的境界比杜甫要高一点?

老师:这个不属于这个讲课的范畴,但只能跟你说一下。什么叫境界?我们一般人是被物质束缚的,这是最粗重的习气。不被物质束缚,能驾驭物质的往往是一些理论套路。除开理论套路有很多人又被情感所束缚,不著于物著于情,不著于情著于理论,著于名利、外在的名相,理论跟名是联合在一起的。许多科学家思想家他们都著于名相,在名相上执着,要能摆脱名相的束缚,就更深一层,所以一层一层解脱。皇帝是什么?天下物质的一个集合体,天下名相的一个结合体,你内心如果能解脱物质解脱名相,皇帝在你这儿不算什么。没有什么境界高不高的,杜甫的愿力是为国为民,是很接地气的。他又有他清高解脱的一面,又有他的本命,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都是有本命的,各有各的定位。有的人他就顾念底层的老百姓,有的人就顾念这些庙堂之上的士大夫阶层,有的人顾念文化传承。所以说每个人他的本位思想都不一样所以表现出来不一样,但每个人都有超越的一面,他超越了以后大家都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他们顾念的这个群体、这个状态不一,就把他们分高下,只是不同而已。“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他们内心是清净不染,是不拘于这个的。

但是我们世俗凡夫就以有为法而有差别,我著于名,你著于利、有些人著于物质,有些人拿着各家各派的思想互相攻击,各自抱的执着不一样。只有我们这些凡夫认为每一个都不同,每一个都要辨别,就像西方科学一样,天底下没有一模一样的事物,每个事物都要把差别找出来,然后进行分辨归类。这个时候,如果深入进去了以后,就容易茫然不知所宗。你没有一个高屋建瓴的东西,把这整个分判的东西统御住。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以东方文化为体,西方文化为用;东方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为从。东方文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西方文化实事求是、严谨科学,这是我们配合之道。这个历史终将会这样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必将居于庙堂之上,而西方文化必将深入到实际的物质变化和对物质的这种研究和使用之中,这两者的高下终会归其位。等到真正归其位的时候,这个世界的文化文明,还有中国的文化都真正的昌明起来了。
古代人其实是非常朴实的,我们给他们加一些名词,这个是圣贤,那个是大人物,其实大人物也有喜怒哀乐,大人物也有真实的紧张,有时候不安,有时候各种小的欲求。但他们很真切,他们自己不跟自己闹,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这叫真人。像我们假模假式,这个东西不该存在,我压一下,那个东西好,我要彰显一下,每天就在自己跟自己闹。所以我们就叫伪人、假人,这是伪造的那个伪。“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以第一步你们先率性,就这个德性就这么样了。自己先把自己全盘接受,接受完了拉出来遛遛,在遛的过程中慢慢修正。环境不适合那我就小,我就收回来,不要完全放驰。环境适合,放出去那就撒欢遛遛,总归到最后越来越纯熟,自己心念合一,这就是修道有成了。


其他人还有问题吗?就关于大小缓急的理解上的问题。这是基础,你不要想一步登天。你把这个基础打牢,按照我说的去做了,我不说这套脉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它也是自成一体的。

同学:老师您好,刚才老师说大小、缓急、滑涩,都是指的势、用,就是怎么体会这个势?

老师:势是跟形来相形对比的,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势中又具备形和势。所谓真正的势就是事物核心变化的一个转机,神机变化,所以必须相形而论。论用的时候必须针对着体而言,论体的时候是针对着用而言,这就叫体用论,必须都是对待而言之。如果没有对待,所有这个名相,没有存在的意义。

同学:老师,我有一个疑惑,您讲大小,相对于后面的缓急、滑涩来说,它是体。缓急是相对于大小的用,那么大小是不是就是在我们搭脉时候的脉体和脉形,但是我感觉这个大小也是可以用脉势去感受的。

老师:我全讲的是脉势。就跟一个人一样,他装的很强大,是他想鼓着意念,一股意念要表现得很强大。这里面就分缓急,就分滑涩。它有没有这个斤两,它是强烈的想表达还是安定的缓和的一点一点的彰显。这都是它内在的情,所以说势中又有势。自己慢慢体会吧。

同学: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就是平时比较容易急的人,怎么才能变得缓一点?

老师:我不说了嘛,急的人往往内心卑微。太急功近利,对事情的目标和结果想得太过于执着和追求。你在乎什么你就会急,你不在乎,那就能安然处之。为什么会不在乎?因为这件事情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内心的清净、内心的冷静、内心的自我,它是第一位的。你把这个抛掉了,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个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急躁不安。很多时候要破除急躁不安,就要用理智来破除。急,你对结果或能承受或不能承受,能承受你就很迫切,不能承受就会很担心很不安。这两种情况,是太过不及。你要翻过头来想,如果拿到了又能怎么样呢?如果你成功了又能怎么样?五到十年以后又能怎么样?放在社会中放在国家场合中又算一个什么事儿呢?这是迫太过的急,迫不及的急。
你就想事情如果败了结果会怎么样?结果即使出现了那我也能好好地活着。周围的人也各自有各自的处身之道,地球也不会因此就不转了。很多人内心的这种紧张不安,往往是对人情世故很多东西看得太在意。他不能因为自己一个情况、一件事损伤了这个人情事故,因为他接受不了产生的这种急躁紧张,你把这个想明白了就行,置身事外的看它。

现在讲一脉六变的核心——“滑涩”的象和意。一脉六变,我们搭脉的时候不论你摸见弦脉、涩脉、大脉、小脉、滑脉......这些在许多大夫和书中讲的全是形,它并不是势。有些古人在谈势,有些古人在谈形,我们今天就论的是脉的用、脉的势、脉的神,不论其形。谈论脉形,往往谈论的是大小、刚柔、虚实为主。关于弦、涩、滑、急、缓,都是论神的。所以论脉一定是论述形的归为一类,论述势的归为一类,这一定要分开。体和用,这个要分明,这是讲传统文化的根基。不懂体用,那无法谈传统文化。现在的文化界为什么一塌糊涂呢?不明体用,不知道先贤们都在讲的是什么,一会儿在讲体,一会儿在讲用。不知道的人把它们混为一谈,还在批判前人,这里面的妄人就太多了。所以古人很多时候一个字有时候讲体,有时候讲用,有时候体用具彰,都在讲。有时候又俱不讲,所以你不是行家,你不能深切其中。

如果永远隔岸观火,像现在做学问、做文化的人都是在梳理、考据、论述。作为一个外行,论述一万年有任何意义吗?当然现在学问的主导方向就更无耻了,还要双盲还要随机,那直接就电脑就行了。就是要磨灭我们人最后残余的智慧,把人心要磨灭,这就是西方科学,纯粹是逻辑分析。所有的内心要依附于物质,依附于这些物质形成的套路、理论、规矩,所以西方文化走到末路了,他们很难做突破了,这是一个事物发展必然的倾向。这个时候我们东方文化会应运复兴,因为整个世界对我们的文化是迫切的需求。可是他们又有很深的危机感,又不想就此认输,所以就形成现在这局面。现在这个局面对我们传统文化,对我们国家真正的是一个最大好的时机,是我们不想起都得起来,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我们只是要驾驭着这股潮流,在这股潮流中成为主流,而不至于被潮流带偏了。我们要担当起我们国家真正文化振兴的责任,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的本位。

像过去古人讲的“道不行则隐”,那现在道行天下了,我们自然要彰显。可以出来发声,可以好好地练功打坐,对不对?你要在早三四十年时打坐练功,那都是异类。再早四五十年,那要把你进行批斗,所以从现在这个时间以后会越来越好,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到达什么极端?就像程夫子当年一样,一看见人打坐就赞叹,哎呀竟然打坐了。一看见修行人,普通老百姓马上就要敬着,可是现在你要谈修行,还有一大部分人一听,这真是吃饱撑的,认为这些人不是骗子就是神经病。所以我们以后出去讲核心的医道、讲传统文化的时候,必然会被某些人当成骗子和神经病,这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不要灰心,他们慢慢也会明白过来的。我们需要时间去熏染他们,熏习到一定时候他们内心也会有感觉,内心也会慢慢真正地跟我们的认识能相互共鸣和谐起来。即使没有一个人认同我们,吾道不孤,怎么不孤?有先贤先圣在,是不是?还有我在,这就够了。

真正的文化,慎独,慎是行为上要谨慎,入乡问禁、入土问俗,这叫谨慎。独是我们始终有独立思考、清静的、冷静的内心。如果我们的内心想,我们还有文化、还有经典,还有老师朋友可以依靠,那就不叫独。“慎独”二字呢,是我们内心修养一个核心的指标。不依赖于感受,不依赖于思想,不依赖所有这些一切。这个时候,我们还能够顶天立地,自我认可,站立起来,这叫真正的独。然后你就有能力、有心力去驾驭外面一切的一切。要不然不是依附于此,就是依附于彼,才出虎口又入狼窝,永无出头之日。

咱们回来再谈滑涩。一脉六变,大小缓急滑涩。什么叫滑?一种孕育充沛之象,肝木升达,血似波澜。滑者,流利之象。细腻,没有一点参差、磕绊,这个叫滑。阴分很充盛、很充足,阴中生阳。这个时候,阳气孕育在群阴之中,是有底蕴的,这叫滑象。滑,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来的又是欢快,为什么?因为事情各方面的准备包括外界条件,内在的外在的都比较充沛,这个时候做起事情来很多问题就由内而外顺理成章。

这里我也用一首诗给大家讲一讲,辅助大家理解这个滑脉。还是我们诗圣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尽量用大家熟知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滑脉,这个滑在哪里呢?这个时候内心充满了欣喜,归心似箭、一路无阻。谁能阻得了他,这时候要回乡了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只有这一颗心,要回到故乡,如游子归家。这叫滑,是内在核心的这个东西充沛了。当然了所谓内在核心的东西充沛,必然是外界条件引起来的。官军收蓟北了,外部大的环境一下就畅通了,没有人阻拦他回乡了。不但没有人阻拦,官方肯定还要协助他们回乡。回乡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种势。他们在这种环境下往回走,那就是内在外在俱足。

这里面呢滑又分太过和不及。太过,是太迫切,从阳化。在六脉之间,由于六气之变,我们知道有太过与不及。在大部分情况下,太过指的是从阳化,不及指的是从阴化。对于把握不住太过、不及的同学,就先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等你对象把握深刻了以后,再演绎自己的感受。滑有太过,就有孕育不宁这样的象,这个时候滑太过了,就阳有余而阴显的不足了,则生热。阴中生阳,阳生而不能发,堵车了。都高兴都想过去,这一下子太迫切了,可是很多实际条件并不是那么具备,就太过了堵住了,暂时会有郁热之象。滑而不及呢?《濒湖脉学》讲“滑为阳衰”,这就是讲的滑而不及。整个条件外在都具备了,可是内心呢阴中生阳太过无力,这就是真阳不足了,这就是滑而不及。

怎么体现呢?体现在杜甫返乡这个事情上,滑而太过就是他的条件、速度以及各种迫切的心态太急太过,中间产生了各种等待,他就度日如年,总是有急迫之感。要欲发,这就是滑而有余。滑而不及呢,是他本身的条件。他想回家,条件全部具备,外界的条件是固定的。可是他内在呢,老病多残,想走快却走不快,虽然心情特别高兴,还是得慢慢悠悠地走,没有那么急切。走不动,又要考虑到各种情况。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滑而不及,微弱之象。自己内在的返乡的这个念头,没那么急切。滑而不及,真阳之衰。

下面再讲涩脉。滑涩,是所有脉法的核心。涩脉,我先不讲涩,直接讲特别空白。我还是先给大家讲一首诗,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这首诗的上半段就够了,下半段他又活过来了,又不涩了。所以这个涩体会是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体现在一个“难”上面。东风无力百花残,外在所有的环境、大势都不给力,只有自己这一厢情愿,满腔热血,坎坷坚毅前行,这叫涩。《内经》怎么形容涩,血不足而气有余,阴不足而阳有余。物质不够,精神有余太过,这叫涩脉。对比刚才的滑脉,滑脉是血有余而气不足,物资条件丰厚,一切都顺理成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看这心念,多么坚韧不拔、多么苦,就像勾践卧薪尝胆,涩不涩?但是勾践吧,他阴险花招太多,弄的自己心理阴暗扭曲,所以成功了以后,他也没有好结果。他搞阴谋搞这些虚伪狡诈出身,他成功了以后,在他眼里别人也全都是阴谋狡诈。所以范蠡第一时间就离开他,知道跟着他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讲这个涩呢,就只讲这个情。对比刚才的,滑为欲进,什么叫欲进,大势推着欲进,阴中生阳。套用东方朔的一句话,“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犬。”汗血宝马、大宛马两种配种的这些宝马良驹有了,环首刀天下的精良武器也有了,训练有素的军队也有了,这个时候有才能的人只要一登上舞台,那马上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犬。跟你的具体才能大小吧,还不一定成比例,因为已经烘托上去了,只要差不多就行了,这时候呢,滑脉就是这样。物质充足了,条件已经烘托你,你只要一往无前,只要把握定方向就够了。涩就不一样了,涩为欲退。外在环境都不支持,虽然心里坚定不移,那也没有用。“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你心里再念着,也得该歇着就歇着,该退还得退,叫欲退之脉。什么是欲退之脉,就是萧杀悲落,无可奈何花落去。所以滑脉一般主左脉之象,左脉欲升,所以滑为它的常象,为它的正常脉象;右脉欲涩,血性奔发,这个气机要敛降,所以右脉宜涩。涩为收敛之象,功成名遂身退。很多人不解大势,当退不退,很多悲惨凄凉的状况发生了。就像李商隐一样,生活在世族门阀之中,然后自己站队没站好,没有办法,下一步自己的感情必然受到这个大势的影响,无法变化,这就是一场悲剧啊。他要认命了这辈子在仕途中起不来了,他也就没有这么悲了,谁让一开始站队没站好。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啊,不得其时不得其运。

关于滑涩,我们要尽得其情,把这首诗好好理解理解。把我说的多听一听,然后内心熏习到一定程度,就会指下立现。你没有熏习到一定程度,只是把我讲的这些看几遍,脑子里用逻辑思维分析一下然后就去搭脉,偷来的东西马上想转手卖掉,别人一看“不是你的”,对不对?你还使不好呢就要出去表演,那不行。学来的东西先多使用使用,训练熟了以后再学而时习之,再不断地去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自己内心有感受,感受充实了以后,彰显了,最后自己内心有了自信,再跟我说的这些再碰撞,就形成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表现形式。核心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最后都会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这种表现形式和方法,这才对。这证明你自主了,这个东西是你的了。核心跟我是一样的,表现形式你的用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业力思维习惯、心力的大小状态都不一样,只有符合你自己的状态,才能够算是你自己的,轻松地驾驭,没有一丝一毫的陌生感。滑涩我大概给大家讲一下,就讲到这里。

关于大小缓急滑涩这六脉,整个的问题,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是以滑涩为核心,这是脉法的核心。这个核心掌握了,有了感受以后,那你尽可以去看古今脉法所有的书,就很容易把先贤们的感受一口吃掉,一下拿过来。如果自己心里没有感受,是苍白的。脑子里都是逻辑思维,用一个外行苍白的状态去分析他们、择拣他们,这就导致了我们时下为什么基本上没有人会搭脉。都在脉形上找对症,都在比较,就像西方科学一样,瞎子摸了一条路口口相传。是,这有用,摸很多条路,经验都有用。但不是核心,不那么大气,我们搭脉能那么撞大运吗?摸到了就是了,摸不到了又不懂了,而且没有办法自己随心变化,到最后就没有六脉了唯有一心。我们以后要做的事情也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怎么取?用这一颗心去取。取出来什么?大小缓急滑涩,进退吉凶。然后再应用于万物上,这下万物就活过来了。要不然这个世界万物全部是死气沉沉,没有象在。象都是活灵活现的,为什么?象中有神、有用。没有用的象,那是死象,那不是象,那只是形。很多人把形理解成为象。好,大家开始可以提问了。

同学:任老师,我想分享一个感受,不知道那个感觉对不对。平常我坐地铁,有时候人会特别多。我要是想找个座位呢,我就会扫一下两边座位上的人,我就能感受到,有的人快到站了,他心情就特别着急,然后我就站到他旁边就能等到座位。我这样就能感觉到他内心有一个焦急的状态,快下车了。当然现在好像不太容易了,因为每个人都看手机,就不容易感觉到那种状态了。您说的这个搭脉,是不是就是这种,我搭上他们脉以后,通过脉的整体感觉,就能知道他这样一个状态,是不是这样的?

老师:这叫隔岸观火。这个比较正统的方法是,你找到你生活中紧急急促的事情状态,这叫内省自查。这个世界上有我无人,本来就只有我存在,没有其他任何人存在。任何人都是象,所有的象在我们心中活过来了,又变成我们自己了,我们感受到它了,所以世界就是万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是庄子眼中的世界。你所说的这个,也是一象吧。但是我们要把我们切身的这个事情最深切地反映出来,这样感受就比较深一些。然后由我们内心产生充沛的感受了,我们对这一脉感知就会非常亲切。要不然的话我们每天拿个探照灯去探照,“哎,他是不是急了,她是不是急了”。这样精神气血扑出于外了以后,会耗神,然后越用越衰,还会产生偏差。所以我们内心空静则能真切地呈现出来外物之象,我们内心对这各种象深刻的理解,然后在空静之中就更能特别直接敏锐地感受到别人。

地铁临下站了有些人急,那是有些人心里有事儿,大部分人没事他不急,这是一种寻常事。有人心态急的,隔着三四站都坐立不宁,还有两站他已经早早就起来了。有些人非得等门开了以后,前面人都走的差不多了,他才突然站起来下车,这是每个人心态都不一样。还是慢慢观察,慢慢体会。首先我讲这几首诗你好好体会一下,体会完了以后把这种感受慢慢形象化。什么叫形象化?我说出急,你马上就像演员一样,做出急的表情,做出急的动作,做出急的神态;我说缓,你马上就能缓得下来,从心到身到神,这叫心领神会了。如果你的缓急还是在脑子里,还是在记忆中的感受里,那你的所学虚无缥缈。学东西都是要认真的,参要真参,证要实证。四肢百骇全身每一个毛孔里都要贯彻到,那是学问上身了。要不然光在脑子里听见,那是大忌,我知道了我脑子里明白了,脑子是最害人的,是最肤浅的。






https://mp.weixin.qq.com/s/RHo3v1Cwc3DlqIpYBJw-tw
脉法之内经六脉(三)

同学:老师,刚才您讲到滑脉分太过和不及,太过的脉,神上是不是就显示是一种大急滑,然后不及呢?
老师:滑而有力,因为对于左路滑脉来说它是常象,它是相对的顺象,所以它不为大逆。

同学:老师,太过和不及相比,把大小和缓急加上的话,大就是加在太过上,就是从阳化,小就是从阴化?
老师:我都讲的是用,你单独谈。滑本身就有它的势的大小,有过滑,有不及而滑。这个分滑的话又有有力跟无力。

同学:哦,老师,我就是不理解那个太过和不及。
老师:比如说,左关不升,左尺滑动,你再有好多的想法,也施展不出去啊。很多人左尺滑动,滑而太过,发不出去,阴郁在下了。时间久了以后,前列腺乱七八糟等泌尿系感染这些事情就出来了。
这个滑跟涩是相对应的。滑而太过本身就是从阳化的体现,滑而有力,滑而不及就偏涩了,就往那一面走了。滑涩都是相对的,滑涩有不及,你看右尺脉,右尺脉涩本来就是常象,有的时候涩不及,也有太过,这个不及、太过我们是从阴阳的角度来分析它了,有时候是从体用的角度分析它。你从阴阳的角度,太过则为阳,不及则为阴;你从体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一种是用太过而体不足,一种是体太过而用不足,是从这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它,所以这时候分为太过不及从阴从阳,但是这些名词只是为了临症之中更细腻地去分判它,仅此而已。
名象都是用来交流的,只是指月之指没有实意,等到内心的感受真正显现清晰通透的时候,这些名词就没有意义了,你随便驾驭想用哪个用哪个。你自己会第一时间知道哪个名词更能表现你的感受,你会择取这些。所以理论永远是为了交流,永远是为了传授技艺的。真正的技艺是不需要理论的,但是没有理论又无法阐述,无法传授下去,所以产生了理论。这里你们就明白了,理论永远是辅助的末流。我们要它只是为了根据这个指头,看到它指示的月亮,它指示的内心,它指示的这个象叫“得意忘言,得鱼忘筌”,这是庄子里面讲的这个故事。

同学:任老师,我想说一个自己的感受。我的一个亲戚来北京看病,他想去协和住院,看完病之后大夫的意思是可能得等。他着急回老家,然后就请我帮他忙,我当时有一个认识的同事,然后就找人家帮忙。我非常想帮他,但是我又直接说不上话,还得请我这个同事去转,心里着急想帮他,但是自己的能力也达不到,并不是我直接认识大夫。所以这种感受我的心里也挺难受的,这种感受也是一种涩的感受吧?
老师:你要知道你为什么涩,为什么急?你这一个感受中有急有涩。涩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叫涩。滑涩是互为体用的,滑不了了就涩,不涩了它就转为滑了,得意则滑,失意则涩,它是互为体用的。你能帮得了亲戚,你想帮你就急,帮得了了就滑;帮不到了你就涩。他不求你帮忙,求别人帮忙,你就涩。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叫酸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只有急没有涩。

同学:老师,那个“大”的理解上我还不是特别的明白,能举个例子吗?
老师:证明你偏于没有自信,所以你对这个大就不容易有感受。自心内心膨胀,有过吗?

同学:应该有过吧,嗯。
老师:证明膨胀不够,所以没留下很深刻的记忆。

同学:膨胀完了,可能被打回来了。
老师:你看你外在说话的声音,大家都听见她的声音了,她的声音偏刚、偏亮,稍微有点彰显,偏于急切,木火容易彰显在外。然后音质的末尾又偏于不稳定,内在的金水之气不致密,外强中干。所以内心自大的人,他是内心充满了优越感,这个优越感是哪儿来的呢?就像阿Q一样,自己就觉得自己自命不凡了不起,一事无成也特别了不起,被打回来了以后还雄心勃勃的,我卷土重来,就跟动画片里的,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同学:那样的状态才叫大是吗?
老师:如果用一个词来加在我今天讲的脉法之中呢,就是大为欲大,就是想要大,小为欲小,急为欲急,缓为欲缓,这就是六脉之神。所以有人称内经六脉又为六神脉,全讲的是脉神,一定不能把我今天讲的跟脉形混为一谈。形神是互为体用的,我们讲的是变化不拘的神机,所以我叫你们理解这些诗、这些感受呀、一些事情啊。有同学拿他的事情来分享啊,就是因为你们刚开始心力不强大,就先找感觉。就跟八十年代那些青年人一样跟着感觉走,你找到感觉了以后再谈下一步。没有感觉一切白搭,皆是死物。下面一段学习脉法的过程都是跟着感觉走,感觉找到了以后,定力才有用,要不然你定到哪儿啊,死气沉沉的。
所以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声音就反映了我们的内心状况。我们的形神俱在这一音之中,这一音有表有里,有本有末,有虚有实。感受丰实了以后,一句话看这一个人的内在的脉象状况活灵活现的就出来了,但这只是一霎那的表现,可能有时候有内在外在的很多环境影响,这个我们会根据身体的状况再判断,但是我们现在先讲究对这一象的感受能力。
学医有道,虚静为宝;持脉有道,虚静为宝,这是根本。没有这个根本何以取象?那个时候没有虚静的取象,就往往夹杂了个人的感情好恶是非取舍,受到环境的干扰影响,取出来的是偏象,不是实象,取出来的是假象。所以很多艺术家有时候年轻的时候还行,灵光四射,到老了以后偏颇僵化已经不复灵气了,文章已经江郎才尽了。以前的金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简直江郎才尽了。年轻时候有点灵气,文章才华好。到老了灵气没了,这文章才华也出不来了。他的小说几乎没有神意,如果跟古龙的小说比起来,那是天壤之别。没有力量,一群软趴趴的人物在里面闹。以神会之,以心会万物,这是我讲脉法的一个最根本之道。天地万物是唯此一心,我以此心映照万物,万物皆现于吾心,皆聚于吾心。像过去古人说我此宝鉴照天照地,万物皆备,我照到天地宇宙,天地宇宙皆在我这宝镜之中。像佛家就讲那我这是摩尼宝珠,镜子还有个面还有个背,摩尼宝珠,十方之景尽现于其中,玲珑剔透,幽明俱现。

同学:老师,李白有一首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个是不是就是有滑和大的那个象?
老师:李白啊,这是小人得志,突然唐玄宗召唤他了,他平日里受尽了他老婆的白眼,现在仰天大笑出门去。这是挺得意的,挺滑大。其实古人就这么真实,不要把他们想的神秘啊高尚啊。其实我们正常人就是这样,我们有时候小有时候大、有时候曲有时候直、有时候刚有时候柔。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妨碍我们有一颗解脱自在的内心,我们始终不执着于刚柔曲直,这叫善知识,这叫圣贤。不是说每天都高大上,光明神圣,那是西方天主教,都不接地气。光明的背后是极度的腐朽与阴暗,他是没有办法解脱的。苍天清虚在上,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气如果不下的话,天地之气不相沟通,整个万物生长之机就受到了遏制,神机化灭。所以要居于本位,回归自心,这才能是长久安定之道。
圣人做到头就越来越虚伪、越来越尾大不掉、越来越装、越来越累、越来越抑郁,所以圣人内心是不做圣人的,他做平常人他做普通人。只是我们大家觉得他是圣人而已,这个是“滑大”。大家就是要这么样理解,从古书上多理解理解多感受感受,然后再印证到自身自心上,这样的话就会更贴切一些。自心上那个贴切了以后,再映射到病人的脉象上。
下一步我会具体给大家讲每一部脉和一些病它容易产生的一些脉象的变化,到那个时候你们就容易有的放矢了。现在只能是拿古人当靶子,指摘他们。有人有这样的心情了,有人又那样。我虽然说李白小人得志,但是我没有瞧不起他,他受了他老婆太多的怨气了。他以前被他老婆压抑着,是不是“小”?每天赚不到钱被呼来喝去,想反呛两句也觉得没底气,算了只能忍着。现在突然“仰天大笑出门去”,这一下就“大”起来了。

同学:老师,那个我也想补充问一下,刚刚您说李白这个例子,那他媳妇是不是就是反面的是一个急涩呢?
老师:这个都需要理解,李白是很超脱的人,他不执于物不执于事。而他的媳妇又是生活在现实物质生活之中的,每天柴米油盐的,就像我们一般的普通人一样。你每天饮酒做诗,你下顿没米了你都不着急,他媳妇得着急啊。至于他媳妇内心是不是真正的苦涩,我们也不得而知,只是有一些怨气而已吧。历史也没交代,说不定她既高兴又怨也有可能。

同学:老师好,我想问一下,您说的杜甫的急脉。杜甫上朝时家国天下心思比较重,想赶紧跟皇上说一些事情。
老师:他不是家国天下,他是想显摆自己。

同学:是啊,您说他是内心卑微,怕说错话什么的。
老师:也不是怕说错话,我说他只是终于有露脸的机会了,他想表达得尽善尽美,他有机会呈现自己了,这才会急。如果是为了家国天下,家国天下跟自已有几毛钱关系吗?按理按章程办事就行了,尽到责任就行了。尽责任的人是最不慌也不急的,他是泰定自若只要坚定不移地站稳脚跟就行了。所以有责任的人是最可靠的,因为他的内心永远是坚定的,不急不慌。我说的这个责任是担当,不是虚无缥缈给自己找来的责任。领导一下任务了,这个月要赚多少多少钱,达到多少多少指标,这不叫责任。责任是公司的兴衰我有责任,老板的这个生意我有责任,那这是有主见了。关键时候一定要该不退的就不退,该坚守的就坚守,这叫责任叫担当。不是外在给自己找的目标,给自己找这些义务这些外在附加的名相。为人民服务呀,为众生解脱呀,人道主义啊,都是瞎扯。所以西方就这样,文明背后都是血迹斑斑,越吹捧高大上,背后越猥琐越卑鄙。你看现在美国一样,一边是民主高大上,一边儿是做事毫无底线。总归他们国家人民找不到自己的民族定位和责任,他们没有为整个他们的民族,他们的人类,他们没有这种责任担当感,因为有责任担当感的是他们那些精英,为了他们家族有责任担当感。这也是他们文化的一个缺陷吧,当然了极个别的英才们还是比较通透的,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同学:老师,我想问一下这个急大涩缓沉,它对应的是六部脉的一个常态。然后那我想知道这个左尺跟右尺它都是沉的话,它这个区别在哪里,它有区别吗?
老师:你先不要问这个。咱们先问大小缓急滑涩,你就说一说你是“大、小、缓、急、滑、涩”哪种?

同学:我是有点急,有点涩。
老师:你不涩,你是小而急,内有小滑。什么叫滑?心理准备充分,露出来了一部分,这叫滑。什么叫涩?心理准备不充分还要拼命还要做还要说还要表现,它就开始涩了。你又小又急又滑,那就是一副孕育着……就像这个早春的季节一样,开始要萌发啊惊蛰啊变动啊,升达了,所以你现在这个情况就像打点雷地点震这都是正常的,经脉震动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什么时候慢慢春回大地然后阳春三月了,你这些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同学:好的,谢谢老师。
老师:每个人先以了解自己为前提,然后知人不如知己啊。知人越慧知己越明,我们但求明不求慧,但得明还缺慧吗?那就自然而然的无穷的智慧就会流淌出来,所以我们先求内明。每个人可以分析分析自己,也可以大家对照对照分析,然后再反馈一下交流一下。做事、声音、状态无不全都是体现了我们每个人活灵活现的一象,这一象在遇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状态以后它又有所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本,它的本象是不会变的。所以长期观象搭脉的话,对于所有的这些假脉伪脉是会有一种直观的感受的。
就像我说的胆子小的人喝完酒以后胆大包天胡言乱语,你一看就是假象。为什么?因为你有真正勇武无惧那种感受。所以真勇跟假勇你一刹那就看出来了,你内心如果没有真正的勇,那装着那些假勇在你面前,你是真假难辨。内心有的话那就是一瞬间就知道了,这个不对味儿,怎么那么假呢?一眼就感受出来了,你不是用眼睛在看他,你是在用心来看他。你不是耳朵在听是用心在听,但你也是用耳朵在听,眼、耳、鼻、舌、身、包括逻辑思维,全部是我们最贴心的奴才。我们如臂使指,所有意志全都充分地体现在我们这了。
所以我们内心强大了以后,就像手经跟足经一样,手经自然从足经化现了,天下太平。不会说我看见了什么什么什么,我听见了什么什么什么。不会这样说话了,我心知道它怎么怎么样了。我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见的全部是这一象,我们的鼻子气息闻到的,每个毛孔感受到周围的气息气场全都是一个东西。所以到时候前六识的感官随时随刻都是合一的,合于一神。有不合一的地方那就是有问题,有伪有假有做作,所以有时候看历史书上有一些古人为什么那么明察秋毫,为什么那么料事机先,那就是因为很敏锐,有一点不对味有一点不正常,马上他就知道了。像在过去行军打仗的那些将军们,如果没有这一点敏锐的感受,那过去也没有卫星,到了陌生地方连地图都没有。就那么样,欧洲那些亚历山大啊什么的,跋山涉水统治了那么多区域,那他是有敏锐的感受的,他是用心来征服这个世界,不要小瞧他们。

同学:老师,滑涩急缓和大小,是不是大小和急缓就是一个常态,然后滑涩是具体到具体的当下呢,这个事情是不是滑,还是涩?是这样吗?
老师:我说了“大、小、缓、急、滑、涩”全部是变象,一脉六变都不正常。是作为一脉六变、六种变化。缓,缓怠。急,急促。其实我虽然选了那首诗,只是让我们缓下来,我们缓不下来。有很多人懒的油瓶子倒了都不扶,什么事情不火烧眉毛,他不跳起来的,每天大大咧咧的,这就是缓。

同学:您说一脉六变都不正常,是说这些脉象不是一种中正的状态是吗?没有太明白。
老师:要给你讲述的东西太多了,你知道吧?你阐述的东西就显示了,你脑子里还比较空白。

同学: 对,没有很多基础。
老师:不是有基础,是你这个人对待事物的时候看问题太理论化了。你处理事情肯定不容易贴切,不容易入情只是在入理,容易僵化。事情是没有中正的,每一种变化都有每一种变化的用。你要能接受每种变化都是正常的,只不过叫一脉六变。“变”就是它的常象变成了有六种变化方向。这六种变化方向我说不正常,这个常,就是说它不是基本状态了。就跟一个人一样,他要做事情要有变动,他的心态马上会有六种心态。如果没有这六种心态,那他是什么过激都没有,是稳定的状态,没有异动它就不现。平复之象,没有突出之象。他合于这个社会合于这个家庭,他一点都没体现出来。

同学:我想问昨天的时候您说小睿的脉是沉弱,然后今天您分析刚才说的是小急滑,那个沉弱是针对脉体来说的,然后那个小急滑是讲的用是吗?
老师:久按就滑了。脉沉嘛,沉了里面的本位脉其实是小沉滑的。你要听象,因为脉是这样的,脉也不一定能第一时间就全展现出来。你像很多人是有后劲儿的,他表面上弱弱的,他慢慢的越来越坚韧,越来越意见大。有些人是表面张牙舞爪的,其实他们内心里他没有想法没有意见,他只表面上咋呼一下就行了。所以就是这个脉象有时候初按大,久按就小,所以你就是以他的初按为定断。有的人沉弱,你就要久按来定断他的脉本象,因为久按得出来的才是他的脉博的根本现象。我至于说有滑象,是推断出来的。

同学:对,其实是没有摸到。
老师:她的声音吧就是虽然弱,但是很稳定。这个余音也比较稍微坚实一些,她内在是有蕴育的。但这个滑也是有点儿滑而已,如果真正是有滑象的话,她自己就好了,好得很快了。就是因为这个滑不够,内在气血不足所以她自己打不开。

同学:老师,那滑的不够不就是涩吗?
老师:滑的不够,你不在手心上,在手心边缘它也不是手背啊。

同学:哦,是没到不及的那个程度?
老师:只是不及了一些。在那个优等生里面算差生,但是还是在优等生里面的。
同学:好的,老师,明白了。

同学:老师您好,我就是那种特别爱自己跟自己玩的那种人,就是好多事儿特别爱纠结。有些事儿纠结来纠结去,心情好的时候事儿能想开的时候,感觉事儿打开了那个心情特别好,然后能感觉出脉是滑的。就是有时候状态不好或者别人说两句话,我听了之后,就伤到自己了,感觉事儿纠结不开了。就很涩,就感觉干什么都没有精神,感觉生机被扼住了那种感觉,那您说我说的对吗?

老师:不是,我只是听你表现出了一象。你这个说话声音也有一象,你的整体的这个声音显示阳弱,阳气不充沛。就是一身的这个精气本来就不是太足,然后那个生发之力又不足,为什么会导致这样呢?这需要你自己慢慢来,你对很多东西太在意了。追求执着的东西太多,条条框框的特别多,这样的话阳气其实就不堪重负,很容易被压住。人要活得率真一点,怎么率真呢?那就是傻一点,不要那么敏锐。男人就要活得粗糙一些,简单直接。做事情只看主线,直切要害。太敏锐了太敏感了,往往生机就被压制郁扼住了。可是阳气弱的人虚弱的人,他偏偏又是比较敏感的,这需要你内心慢慢停滞下来,要刻意地把这些东西及感受要忽略掉,要回归到自身的感受上,不要被这些感觉再整个限住了带偏了就行了。
至于说脉呢,肯定就是心力弱的人他肯定容易急了,就内在小急。想好,好又是那么遥远,所以就自卑啊紧急啊这个象就很容易出来。所以就是在乎的少一点傻一点笨一点,因为你的智慧已经在这里了,你想再笨再倒退已经不可能了,只是你在你的基础上你傻一点。你不想要精了,你想我已经挺好了,我这挺好挺满足,慢慢地温养孕育起来。等金水气足了,自然左路就升达了,要不然的话阳气、精气不足的话,还拼命要用。那只能是越用越少,状态好的时候用一下。大部分状态不好了就不够了,休息了两天,天气给力了,运气给力了,就彰显那么一小会儿,这样的话始终是无源之水。





(五)三七生先生说脉学


三七先生说脉理
 
问:郑钦安先生对脉象是如何认识的?
 
三七先生:郑钦安先生其实对脉他不太注重,他不太讲这个脉,所以我对他讲的这个脉象的印象也不是太深。真正看脉理,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那里头讲得非常的详细。脉怎么看的都有,怎么定的也都有,这么看那么看,横看竖看,左看右看,但是大的方向不能错。左升右降,这一定错不了。你是与四象相应呢,还是与五行相应,与六气相应,那是你自己定位置。脉呢?大纲说的都不一样,浮沉迟数滑涩,有的又说的是别的。但是主要还是升降啊,看他那个左脉能不能升起来,右脉能不能降下去。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六气在升降浮沉,左边是阴出阳的路,右边是阳入阴的路,左边是木火上升,右边是金水下降。论坛上不是有个数字图吗?(图见后)后来我不是把那个数的意思都讲了一下吗?有一圈,那个第三层,就是脉的数。说到大小的话,这脉有个定数的就是这个四象啊。哪个位置最大,哪个位置最小,它是有区别的。如果不合于这个数呢,就说明出了问题。就象心脉,心脉浮而大散,与肺脉同居于浮部,居于上焦。浮而大散者为心,浮而短涩者为肺。所以它表现一个是外散,一个是收敛。要与六气相应的话,一个是少阴君火。一个是阳明燥金。如果它俩相反了的话,那就很成问题了。在右寸脉上见浮而大散之象,这就说明是金受火刑,火克金了。这个人会表现什么样呢?口渴,口燥,说话的声音有些沙哑,发不出声,甚至最后就是发不出音来了。其他部位,也可以类推。右寸脉大,关下也大,尺也大,这说明内热相,内热就表现出来了,阴虚,阴不足,金水气不足了这时候就可以用我刚才说那个麦味收敛一下了。如果寸大,关下反而紧,这就是刚才所说的阴盛格阳了,就要开太阴,把中间这个阻碍打开,让它降下去。。阴一破,阳就收,尺脉就充实了。不然的话尺下或者是紧或者是细。太阳是升极而降,所以它始于晴明穴,从上面开始,降到至阴,从小脚指转入至阴之地。方向是从上到下,开始于上,就说明是从下面升起来的,升到极点之后,又降下去了。
 
网友:什么时候切脉时间最准确?
 
三七先生:切脉时间最准的时候就是早饭前,阳气未动,饮食未入的时候。






脉象细微形势论      三七生    https://www.37futai.com/forum.ph ... =%E8%84%89%E8%B1%A1

脉有阴阳之分:阳化气,如水蒸气;阴成形,如水结冰。阴阳进退,如是消息之。

形属阴,大小粗细之类也;势属阳,洪牢微弱之类也。脉之所以能现形者,阳气推动阴血运行所致,阴从阳显也。是以形不可独存,必有势附之也。有形则必然有势,无势则不能见形,形不见则死矣,是以死人无脉。

细,形少之脉也,形少则阴亏,必然之理也。从阴察阳,细之势必弱,细而强者未之闻也。然脉虽以细名,尚有形可见,弱则隐没其中,其势尚小于其形也。治则当阳中求阴,多加热少加油,若多加油则阳愈损而及阴,其势必愈弱而形愈亏矣。

弱,势小之脉也,势小则阳损,必然之理也。从阳察阴,弱之形必细,弱而粗者未之见也。然脉虽以弱名,尚有势可察,细则潜藏其中,其形尚小于其势也。治则当阴中求阳,多加油少加热,若多加热则阴愈损而及阳,其形必愈细而势愈损矣。

《灵枢》谓: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又谓: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可见阴阳两虚之难调。然分清形势先后,则阴阳可判,用药不难辨君臣矣。









脉解:关浮尺紧寸不及    三七生    https://www.37futai.com/forum.ph ... =%E8%84%89%E8%A7%A3


关浮尺紧寸不及。
关者阴阳出入之关卡也:
左关紧大,出口受阻之象,木不化火故寸不及。
右关大紧,入口受阻之象,金不生水故尺脉小。

左尺关之紧,表寒也,偏于太阳。
右关尺之紧,里寒也,偏于太阴。
紧为寒凝之处,大为阳郁之处。
寒凝解散,则阳郁伸。此为桂枝理中汤之脉。








(六)黄元御先生说脉学         《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




简介

六府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

寸口脉法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陰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陰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陰而寸为陽。关者,陰陽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藏主也。气口即寸口。手之三陽,自手走头,大小肠府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

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陰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陽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陰行气于三陰,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陽明行气于三陽,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陰为五藏之首,陽明为六府之长也。

藏陰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陽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陽,溢陽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厥陰。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陰,溢陰为内关,死不治。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陰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陽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三部九候脉法

十二经皆有动脉,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为三部。一部三候,是为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足少陽之颔厌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陽明之地仓、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手少陽之和髎也。中部天,手少陰之太渊、经渠也。中部地,手陽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陰之神门也。下部天,足厥陰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少陰之太溪也。下部人,足太陰之箕门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也。下部之天,女子则取太冲。下部之人,胃气则候于陽明之冲陽,仲景谓之趺陽。此三部九候之法也。《难经》: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与《素问》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脏腑脉象

五藏为陰,六府为陽,陰陽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

《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他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大抵府脉浮数,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是也。盖陽外陰内,一定之理。府气内交,藏气外济,则陰陽平而脉息调。府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四时脉体

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陽气生长,则脉浮升,陰气收藏,则脉沉降。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陰陽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气微上,陰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气微上,陽气微下。陰陽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

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也。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仲景脉法,原与经义相同耳。

真藏脉义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陰土而含陽气,故脾陽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陽土而胎陰气,故胃陰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藏,则人死焉。故四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藏之有胃气也。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藏脉。真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

《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真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陰。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陰负趺陽为顺。少陰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陰泻陽,补水灭火,以败胃气。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浮沉大小

五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陽浮而陰沉,其性然也。

然陽主降而陰主升,陽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陰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陰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陽不上飞。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陽气上逆而不交于陰;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陰气下陷而不交于陽。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升降陰陽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陽;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陰。陰陽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仓廪不纳,恶心呕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瘀,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气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则气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而不至于固结者,赖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则血脱于下,而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则气下结。

推之,凡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之病,皆金气不能降敛。淋癃、泄利、嗳腐、吞酸之病,皆木气不能生发。

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余之象也。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则脉之妙解而医之至数也。经所谓大则病进者,别有玄机,非后世医书陽盛陰虚之说也。

二十四脉

浮沉
浮沉者,陰陽之性也。《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陽性浮而陰性沉,呼出为陽,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陰,肾肝之气也。

心肺之脉俱浮,浮而散大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之脉俱沉,沉而濡实者,肾也,沉而牢长者,肝也。脾居陰陽之中,其气在呼吸之交,其脉在浮沉之半,其位曰关。关者,陰陽之关门,陰自此升而为寸,陽自此降而为尺,阖辟之权,于是在焉,故曰关也。

陽盛则寸浮,陰盛则尺沉,陰盛于里,陽盛于表。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一定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陰陽。三难:关以前者,陽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此陰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陰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此陽乘之脉也。陽乘陰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陰乘陽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溢者,浮之太过而曰陰乘;覆者,沉之太过而曰陽乘。是则浮不可以为陽,而沉不可以为陰,浮沉之中,有虚实焉。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陽虚于表而实于里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陽虚于里而实于表也。浮大昼加,沉细夜加,浮大昼死,沉细夜死。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

迟数
迟数者,陰陽之气也。九难:数者,府也。迟者,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经脉之动,应乎漏刻,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定息,而脉五动,气之常也。过则为数,减则为迟。藏陰而府陽,数则陽盛而为府,迟则陰盛而为藏,陽盛则热,陰盛则寒。数之极,则为至,迟之极,则为损。一定之法也。

然迟不尽寒,而数不尽热。脉法:趺陽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陽气长,迟则陰气盛,陰陽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是迟缓者,趺陽寸口之常脉,未可以为寒也。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陽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是数者,陽明之陽虚,未可以为热也。

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十四难: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陽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见疾数。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虚劳之家,最忌此脉。若数加常人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则死期迫矣。

滑涩
滑涩者,陰陽之体也。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气,陽也,而含陰;血,陰也,而抱陽,故滑为陽而涩为陰。脉法:大、浮、数、动、滑,此名陽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陰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

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大小
大小者,陰陽之象也。陽盛则脉大,陰盛则脉小,大为陽而小为陰。寸大而尺小者,气之常也。寸过于大则上热,尺过于小则下寒。

然有大不可以为陽盛,而小不可以为陰盛者。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盖陽衰土湿,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肺金失其收敛,肝木行其疏泄,此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之原。庸工以为陰虚,投以滋润,土败则命殒。是大不可以为陽盛也。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盖邪退而正复则脉微,是小不可以为陰盛也。

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陽泄则上热而下寒,陽藏则上清而下温。劳伤虚损之脉,最忌浮大。陽根下断,浮大无归,则人死矣。故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小脉未可以扶陽,大脉未可以助陰,当因委而见源,穷其大小所由来也。

长短
长短者,陰陽之形也。长为陽而短为陰。陽升于木火,故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陰降于金水,故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也。人莫不病发于陰进,而病愈于陽长,陰进则脉短,陽长则脉长,故长则气治,而短则气病。

然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矣。木者,中气之贼,百病之长。以木性发达,而百病之起,多因于木气之不达,生意盘郁,而克脾胃,是以气愈郁而脉愈长。木郁则协水以贼土,合火而刑金,故但显肝脉之长,而不形肺脉之短。金虽克木,而凡人之病,则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盖木气之所以能达者,水土温而根本暖也。水寒土湿,生意不遂,则木愈郁而气愈盛,所以肝病则脉长也。

缓紧
缓紧者,陰陽之情也。缓为陽而紧为陰。

缓者,戊土之气也。脉法:趺陽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曰: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陽气长,迟则陰气盛。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气而不至于温热,含金水之体而不至于寒凉,雍容和畅,是以缓也。缓则热生。脉法: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灵枢•五癃津液》: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故胃缓也。然则伤寒陽明之脉,必实大而兼缓也。

紧者,寒水之气也。脉法: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此内寒之紧也。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此外寒之紧也。以水为冬气,冬时寒盛,冰坚地坼,是以紧也。紧则痛生。曰: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是外寒之痛也。曰:趺陽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肠满,紧为腹痛,浮紧相抟,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是内寒之痛也。

然则伤寒少陰之脉,必微细而兼紧也。盖陽盛则缓,陰盛则紧,缓则生热,紧则生寒。寒愈盛,则愈紧,热愈盛,则愈缓。以陽性发泄而陰性闭藏,发而不藏,所以缓也,藏而不发,所以紧也。

石芤
石芤者,陰陽之虚也。陽气不降,则肾脉石,陰气不升,则心脉芤。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陽体虚而陰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盖坎中之陽,生气之原也,陽根下断,陰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此之谓也。

芤者,血虚而不守也。陰体实而陽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芤也。脉法:趺陽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盖离中之陰,收气之原也,陰根上断,陽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是以病也。

血,陰也,而生于陽,陽升则化火,故温暖和畅而吐陽魂。陽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脉芤者,不可助陰而泄陽。盖芤则营陰外脱,而血中之温气亦亡也。

促结
促结者,陰陽之盛也。脉法: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陽盛则促,陰盛则结,此皆病脉。

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陽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陰结也。陰陽之性,实则虚而虚则实。实而虚者,清空而无障碍,所以不结;虚而实者,壅满而生阻隔,所以脉结。陽结则蔼蔼郁动,如车盖之升沉;陰结则累累不平,如长竿之劲节。以陽性轻清而陰性重浊,故促结之象异焉。

惊悸之家,脉多促结,以其陰陽之不济也。陽旺于木火,陰盛于金水。陽虚而生惊者,木火下虚,陰气凝涩而不化,是以结也;陰虚而生悸者,金水上虚,陽气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脉法: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结,此脏腑之结也。盖孤陽独陰,燥湿偏盛,寒热不调,其气必结。脏腑经络,本为一气,藏气结则脉气必结,脉气结则藏气必结。

若夫代止之脉,并无郁阻而中断,是营卫之败竭,非促结之谓也。

弦牢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弦牢者,陰气之旺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四难:牢而长者,肝也。弦牢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弦劳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则肝平,但有弦牢,而无濡弱,则肝病矣。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长竿末梢者,软弱之义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则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则木气枯槁而弦牢。

木之为义,愈郁则愈盛。弦牢者,木盛而土虚也。弦为里湿,支饮之阻卫陽,则木气抑遏而为弦。脉法“支饮急弦”是也。牢为外寒,寒邪之束营陰,则木气郁迫而为牢。脉法“寒则牢坚”是也。

弦亦为寒。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金匮》:脉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弦亦为痛。《伤寒》:陽脉涩,陰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以风木而贼土,是以痛也。

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病肝脉来,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新张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藏脉也。

濡弱
濡者,如绵之软,软而无力曰弱。

濡弱者,陽气之衰也。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脉法:肝者,木也,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软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则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肝病矣。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端直以长者,弦牢之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冬令蛰藏,水冰地坼,一得春风鼓荡,则闭蛰起而百物生。是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陽左旋而上发者也。生意濡弱,则土木之气不能升达,而肝脾俱病。

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灵枢•决气》:脾藏营,肝藏血。肝脾者,营血之原也。濡弱则营血虚衰。脉法: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血亡则热发也。伤寒脉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虚而陽败也。

弦牢者,木气之太过,濡弱者,木气之不及。太过则侮人,不及则人侮,均能为病也。

散伏
散伏者,陰陽之阖辟也。气辟而不阖,则脉散,气阖而不辟,则脉伏。

散者,气泄而不藏也。陰性聚而陽性散,陽降于尺而化浊陰,则脉沉聚;陰升于寸而化清陽,则脉浮散。而聚散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陰陽之关锁。其散而不至于飞扬者,有关以阖之,故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则心病矣。脉法: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脉散者,病家之大忌。散脉一形,则气血之脱亡在近,精神之飞走不远。散见于寸,犹可挽也,散见于尺,无可医矣。

伏者,气郁而不发也。陽性起而陰性伏,陰升于寸而化清陽,则脉浮起;陽降于尺而化浊陰,则脉沉伏。而起伏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陰陽之关锁。其伏而不至于闭结者,有关以辟之,故伏而能起。伏而不起,则肾病矣。凡积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故脉浮结者,外有痼疾;脉伏结者,内有积聚。《金匮》: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非但积聚如是,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肾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则脉伏。庚桑子:人郁则为病。至理妙言!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经之将病。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谓也。

动代
动代者,陰陽之起止也。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气中歇而不属,则为代。

动者,郁勃而不息也。脉法:陰陽相抟,名曰动。陽动则汗出,陰动则发热。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关者,中气之变现,陰陽之枢机,陽自此降而为陰,陰自此升而为陽。陰升于寸,则遂其上浮之性,不至为动;陽降于尺,则遂其下沉之性,不至为动。惟陰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陽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于关上,而见动形。陰陽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动而不止也。郁勃之久,不无胜负。陽胜而动于关上,则内泄营陰而汗出;陰胜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陽而发热。热发则汗不出,汗出则热不发。汗出而热发,陰陽之胜负乃分。方其动时,陰陽郁荡,未知将来之孰胜而孰负也。动见于土位,木气盘塞而莫达,甲木不降,乃悬虚而为惊;乙木不升,乃冲击而为痛。甲乙横逆,而贼戊己,则土气败矣。

代者,断续而不联也。《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与之短期。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乍疏乍数者,断续之象也。

盖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故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藏之气。一藏无气,则脉必代矣。

十一难: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吸者随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矣。代脉一见,死期在近,不可治也。代为死脉,与脾脉代之代不同。脾脉代者,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代也。此为病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3:38 , Processed in 0.0466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