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桂亮邮箱

针灸补亏正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8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针灸配穴要少而精
桂亮
针灸治疗疾病主要在于辨证配穴以及手法等这几个环节。其中配穴这一环节,尤为重要。配穴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所选穴位与临床证候是否恰如其分、丝丝入扣。还有通过配穴,也可以看出医者中医基础理论水平之高下。此外看选穴多少,是不是少而精,也是配穴的关键所在。笔者以前在外求学,听某位大师级老师讲课,大谈配穴要少而精。后在其门诊介绍的照片中发现这位老师治疗面瘫脸上扎满了针。由此可见要言行一致的做到配穴少而精是不容易的。
为什么配穴上讲究的是少而精呢?因为针灸的目的是调气治疗疾病,如果取穴多会使正气分散了,力量不够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即便取穴多祛邪治疗好了疾病,但患者本身的正气也已经消耗很多,往往也会得不偿失,顾此失彼。因此能够取穴少而精达到治疗目的,是体现和衡量医者技术水平高下的表现之一。如果在针灸中取穴过多便有以下几个缺点1针多了会使患者产生恐惧感2取穴多会增加针刺的疼痛感3取穴少而精,施针者必定攻守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反之取穴多,施针者必定攻守思路混乱没有主次之分。4取穴多会极大的消耗正气,而真正去调节疾病的正气却不足了。5针多气乱,反而会损不足益有余,造成变症。常言说: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作为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虑,也就是全面彻底地了解患者发病的全部过程、然后精选少量的穴位,攻守平衡,即可消除病痛,使机体恢复健康。反之,如果医生不是认真地进行辨证论治,而盲目地扎许多针,有些穴位与疾病无关,这样不仅对改善症状无益,反而会损伤病人的正气。 对患者来说,不必要的刺激总是个额外负担,每因此造成许多病人惧怕针灸。医者配穴犹如下棋布局,棋手下棋时,必先构思布好棋局,而后方可步步为营任意施为。配穴亦是如此,须先整体筹划,而后方可前行,以期治愈,这也是最稳妥的针灸方式方法。通过这样的配穴理念经过不断摸索,最终能够达到“变化存乎一心”的自然的境地。。
笔者认为取穴要少而精,每个穴位及其组合都要充分发挥最大的疗效。从而相对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这样,不仅对患者有好处,对我们总结临床疗效也是有利的,能够及时发现和总结穴位之间不同组合所产生的治疗效果。 但应说明一点,针灸临床配穴少而精,不是死板的片面的掌握,重要的是根据病情的需要,以及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来指导配穴。虽然我们提倡少而精,但决不等于万病一针,许多疾病并不是靠调动某一个特效穴或某一条经脉就能攻克的,因为配穴讲究的是整体策划和穴位的优化组合,我们应该考虑到患者的方方面面,包括疾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个体差异及辨证治疗等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千万不能把对某位患者有疗效的穴位,转变成特效穴或经验穴的固定思维。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法答疑
桂亮
网友:桂先生好!新春佳节之际先给你拜年了!
先生针法绝妙独特,堪称世间一绝!然观先生所述,针刺时患者自体所产生的热凉及其经络传感,在下有很多疑问:
一、可否所有的患者都能达到此种感受或感传?
二、先生所刺俞穴都是哪些?
三、先生没有解释清楚何以患者热凉感觉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
四、所谓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究竟是与医者的针刺手法关系密切,还是与医者的意念力和意识的专注程度有重大关系?
可否烦请先生给予解答?
桂答:1笔者认为只要把理论和各个环节融会贯通,“烧山火透天凉”是可以重复的。
2
所针都是五俞穴或八脉交会穴
3
是正邪相争斗的反映
4
应该是与医者的针刺手法关系密切,还有配穴方法患者的体质及疾病深浅有关。
网友问:那么,正邪斗争的结果,是热感为正气,还是凉感为邪气?还是二者都可以称之为正气或邪气呢?或者何以为正气?何以为邪气?
再次烦请先生作答!恭听下文。
桂答:正邪斗争的结果,是热感为正气恢复,凉感为邪气退却,元气为正气。
网友问:如此一来,那么透天凉手法所要求得的凉感又该作何解释呢?愿先生再作解释!恭候下文
桂答:笔者所做透天凉手法出现的凉感就是泻邪
网友问:此说有所欠妥,愿与先生探讨:
譬如:一个内热炽盛或者高热病人,使用透天凉手法,患体感觉发凉,随之汗出热退,请问这个凉感还是泻邪吗?鄙人以为,产生凉感当属于正气来复,驱邪外出的表现,汗出才为泻邪的征象。凉感生发于汗出之前,当属于正气,而不是邪气。此正气相对于热邪而言,凉感就是正气!
谨请先生赐教
桂答:很好,您所理解的是单纯手法做出来的凉热感。而笔者所讲的是整体系统针灸过程中的反映。笔者的针法是通过先后天的培养以及补后天养先天的理念来治疗疾病,因此出现凉感必定是先天元气充足后,扶正邪自去自动排出的寒邪之气。
网友答:此说很对。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一切治疗都是培养和调动机体元气(或曰正气)来治疗疾病的。不然,那就不叫治疗,而叫害人杀人啦!
对一般的某些病症而言,不管是针刺治疗,也还是推拿按摩治疗,或是刮痧拔罐治疗,亦或是气功疗法,我都能使患者产生凉热之感,而当其凉感消退,纯为热感时,那当是一种通体热透,暖气融融的舒畅感觉,而不是燥热烦热的感觉,所以热感最后当属于正气战胜邪气的最终结果。
桂答:十分认同,这其中联系到火候的问题,温热比燥热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答诸网友问题集一
网:今天读易,忽有所想。天人相应,人之经脉有如大地河川。中国河流自西向东自成上下游之分。人的经气运行亦有朝向,无处不有上下游之分。不论蓄水为用还是决堤泄洪都暗合迎随之理。而大部分书上写的迎随补泻只是说针尖的朝向决定迎随,则只是把眼光放在一点。若把经脉看成河道有上下游者,迎法应自下往上截流,以手太阴肺经为例,迎则由远端往近端相继取穴:少商、鱼际、太渊、、、随法则相反由上引下。这样既兼顾下针的次序又掌握针尖的方向,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吧。
桂:迎随最早之意是迎而夺之谓之泻,随而济之谓之补.后来医学家为了迎和阴阳学说才有现在的针尖迎着经络方向进行所谓的迎随补泻,或沿着经络方向进行捻转补泻,不符合《内经》之本意.
网:子午流注按时刺灸的科学价值已经愈来愈广泛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主观想象和机械推理的思维方式却是造成各种时间针法无法完全和临床实际相符的主要原因。我们应给予一分为二的客观评价。
桂:其实子午流注针法最讲究辨证论治,因此创立了甲己同宗,合日互用,子母纳支流注等方法,这都是为了辨证之需要.因此并非机械推演,而且子午流注针要灵活运用,才能疗效显著.
网:药有药过病所的表现,针在治疗中,或泻太过,伤及气血,但未遇补太过,补而雍滞者,想跟诸位同仁探讨的是:1、针灸针过病所的表现。2、中病即止和巩固疗效之间的关系。
桂:在针灸过程中的确有补太过,补而雍滞之过.补太过大多为湿热症,因此在临床中每次都需要四诊相合,一有化热之预兆,立即变化思路.方可达到中病即止,此为火候变化.
网:其实,这补泻就想划船前进,不可偏废,只有均衡、中庸,才能前进,前进的方向取决于两边的力度,前进的速度取决于,正确的用力,道理是一样的。
桂:的确如此,这也是针灸过程中最难把握的火候尺度.
网:请教:针刺补泻,补得是什么?泻的是什么?补要有所得,得的是什么?泻要有所失,失的是什么?
桂:补是补其正气,泻是泻其邪气.以辨证为基础再结合针下辨气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泻,运用补法,针后大多数都有沉重感,.即达到补正之效果.而运用泻法临床大多数有轻松的感觉.即达到祛邪之疗效.
网:补是补其正气,泻是泻其邪气.”  针可泻血,那针可不可以补血呢??
桂:可以通过补法来恢复内脏功能以达到补血之疗效,此为补气生血之意.
网:如何取气如何补的确值得探讨,桂先生明示。
桂:其实补泻包括二方面,一是单纯穴位补泻,二是穴位之间组合补泻.单纯穴位补泻简单,而穴位组合补泻才是疗效的核心.所以我们应该先从手法开始研究,而后再推演到穴位优化组合运用,达到整体补泻的效果.
网:其实再高级一点的补泻,是通过顺天应人,通过人体气血周度来补泻,大到根据顺逆年时、四时补泻,小到根据时辰补泻。
桂:其实这也是广义的子午流注针法,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它将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最恰当的时间和时机来针灸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答诸网友问题二

网:针灸学是不是就是缺乏一本像<伤寒杂病论>那样系统的辨治体系

桂:其实是散在《内难》各篇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要有系统的理论和整体观将这些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结合起来,转化成系统的辨证体系.再结合个体差异,在临床中摸索转变成系统的针法.

网:先要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学着用古人的心法,才会读懂经典,不能用我们自己的臆想去创造还有就是用临床去证实,这是永远的真理。

桂:笔者十分认同.必须进入古人的思维,才能读通古代的经典,所以需要我们的研究涉及诸子百家和传统文化.我们应当怀着敬畏的心情去读内经,当我们积累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时,我们又要应当怀着怀疑的心情去读《内经》,去追根问底找出理论与实践的根源,这样我们才会有所进步.

网:对于经络敏感一直心存疑惑,希望先生能指点一二?

桂:针灸治疗疾病以经络为中介,以调神气来治病。病人患病,其所属经络之中必定有邪气之所居。如果邪气较盛必定贯穿于整条经络,故针与邪气相逢,如果自身正气充足,针灸泻法运用准确,自然会出现循经感觉。以此举一反三,足可破解所谓的经络敏感者。这些都是笔者经过反复体会实践的结晶,其实笔者也提到经络敏感与体质元气厚薄有关还和与经络中的邪气与正气多少有关。《内经》中也提到神气先行与神气后行,首先我们先理解经络传感是经络中的气行感觉,再者考虑是正气还是邪气,而后再考虑经络传感与针刺手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有了这些研究方向再结合针下辨气,必定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网:请教关于针灸疼痛的问题?

桂:关于疼痛问题要考虑几个方面,1考虑患者是否本身性质就是疼痛,那在针灸时有可能引邪外出,也会产生疼痛.2刺不中穴,或者针刺肌肉薄赤白肉际处,也会引起疼痛.3留针不动也疼,可将针微提之,继续留针.只要不继续加重,就会渐渐减轻.4如果仍继续疼痛,可先休息一段时间再针.

网:我也遇到过两次,一次是给自己针左曲池.首次进针没事,第二次很痛,而且越运针越痛,只好出针,其它穴位没痛.第三次再针,又不痛了.另一次类似情况出现在给病人针左太溪.是因为穴位没取准吗?我觉得好象不是,曲池和太溪的定位都不难,而且,进针前都经过按压.我到现在还是没弄明白究竟为何.

; 笔者认为与针下邪气有关,可能正逢邪气在经络中.解决方法:如针下很痛就应该少运针,等待邪气外出或直接轻手法行泻法使气行,如果减轻了问题就是邪气在经络中.好象与五行生克没有太大关系.因为针直接调节的是经络之气(正邪之气).

网:请教温针与烧山火的区别?

桂:笔者所说由内而外是与温针比较而言,温针的热量是针上烧艾所以是从外而进内,烧山火的热量是做了手法后先由外而内,而后才阳气隆至由内而外透出来,所以有本质差别.另外温针烧艾,在热量进入经络的过程中,不一定经络完全吸收,有时热量停留在皮肤上,皮肤发烫无法完全渗透到腠理经络中,而手法做出热感,是通过经络阳气聚气才会产生热量,所以是完全吸收的,所以它们是不同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答诸网友问题集三

网:请问体质与治疗的关系?

桂:如何辨别病人是否体质有问题,首先在治疗过程中当辨证取穴手法正确时,如果疗效不是很明显,就要考虑病人的体质是否有问题.其二,在手法正确运用同时,却没有行气的感觉,这也与体质有关系.这就需要全方位的调节,以整体来调动局部,才能达到好的疗效.其实所谓的体质差异也是一种疾病,只不过它是隐性的疾病.所以笔者创造出整体系列针法将不同的体质都调节到阴阳均衡的状态,,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网:能否说说先生针灸的配穴?

桂:我们应该注重过程变化,而不要去执著穴位。同样的穴位在不同的阶段反映是不同的,所以即使知道了穴位的主治却不知道变化,不能灵活运用,还是无法突出疗效的。笔者每阶段运用的穴位均是不同的,每次运用都会有新的变化。

网:请问 桂先生在使用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时,通常(当然每个人体质不同)几分钟可以出现明显效果?行针的时候,使用意念引导么?谢谢。

; 笔者所追求的是过程,只要每个过程是良好的,最终结果肯定是满意的,正因为每个人体质的区别,所以快则几分钟慢则需要数次乃知.笔者所运用的是穴法之间的优化组合与手法的紧密配和,无需运用意念引导.

; 培补脾胃,元气自然充沛,本是常理之事,妙就妙在先生能够掌握每次变化的转换过程,如运筹握之间,这肯定的深厚的辨证临床基础,以及自身对丹道筑基的体认非常是清楚,融会贯通,方不至于迷惑,高手!!!赞一个!!

; 针道难就难在把握节奏和转换过程,所以针灸要注重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疗效快。因为思路明确而且能够把握每个过程的节奏,并都有不同的疗效,这说明这样的针灸方法疗效已经很快了,也就是不一味的刻意追求,该来的自然会要来的。



桂:关元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此处为下玄关,古时”“通,颠倒其词,隐玄关,而称关元。按元字之意思,本也,原也至大至始也,《易经》乾元指乾之全体。坤元指坤之全体。关者,门也,又出入之孔道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网:。大哉乾元, 桂先生这个理解对,但对关元,其穴是否本意如此?

: 应该本意如此,因为在临床运用中,关元穴是打开元气的门户

; 关,闭藏之意,亦为界上之门,枢机开合之关,元,本也,端也,至大也,也是守护人身乾元坤元的窍,一名下纪,一名次门,足三阴、阳明与任脉之交,男子藏精之阁、女子藏血之胞,又叫小肠募,募结通阴之募,本意心与小肠表里,尽泻心火利水之能事、肾与心包相交,小肠亦名赤肠,赤为火,属阳所化之阴,结于此穴,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 正因为“关”是闭的含义,所以针刺不就是打开了吗?在临床中针刺关元穴,患者均有感觉经脉向外放射和传导的体会,这其实也反证打开了元阴元阳交关之门户。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也可以是其他穴位。因为促成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因素有很多,并非唯一一的就是针刺关元穴。古人意守关元是点火和启动元气的意思,其中还有许多的过程包括脾胃的升降等等因素,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 呵呵,此穴刚好的心肾相交的点

桂:其实使心肾相交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来看和分析比如也可以理解位公孙穴.公孙穴:此为脾经之络穴,脾居中土,灌溉四方,如中央黄帝,君临四方,黄帝姓公孙,故以为名。所以也能够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目的.所以关元穴是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怎样运用是靠各人的修为了.

网:呵呵,诸家言论不一,但主治相差不多,正如桂先生所言:怎样运用是靠各人的修为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道正法之论整体系统针法(一)
《上古天真论》以肾气主持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的盛衰,首先提出了中医学先天之气的概念。秦越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元气的名称与概念,认为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之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说明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同时认为元气与肾和命门关系密切,在《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那么命门与脐下肾间动气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引用王海藏的解释说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陌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由此可见命门与脐下肾间动气为阴阳运行之根源。


宗于东垣之学说,以脾土为万物生发之母,人体一切的营养来源,均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升降健运,所以当脾胃功能衰退之时,元气随之转弱。但脾病久久不愈,则肾阳转虚,命门相火弱等病,亦随之而生而呈现出脾肾两虚的症状,治之则东垣认为补肾不如补脾。 但在温补学派的观点上,却有不同的主张,认为人体生命之门在肾及命门之中,主宰着人体一切新陈代谢的动力来源,当命门火衰则脾肺心的阳气亦会不足,最后亦会出现脾肾两虚的相同症状。在治疗上则强调补脾不如补肾,这两种不同的方向治疗方式,就是李中梓所强调的,人有两本:一以肾为先天之本;一以脾为后天之本的最终目的,而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辅佐。

《类经&#8226;卷十五》言:精气之源,本于水谷,水谷之化,出于脾胃。……然水谷在胃,命门在肾,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胃,以火土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医贯&#8226;先后要论》指出:夫五脏六腑之精,皆禀受于脾土。肾精也不例外。后天之本脾与先天之本肾之间存在着互济的关系,后天赖先天为之主,先天赖后天为之资,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脾脏化生水谷精微,须有肾阳的温煦作用,而肾中精气又须有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景岳全书&#8226;杂证谟&#8226;脾胃》指出的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说明生理上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的关系,两者共为人体生命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水为万物之元;脾为后天之本,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肾合德,水土互用,后天之气得先天之助,则生生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养,始能生化无穷。在《景岳全书&#8226;杂证谟&#8226;脾胃》指出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成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说明脾与肾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又基于脾肾的这种关系,张氏认为善养后天可扶助先天之不足,即所谓的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由此可见通过补脾胃可以资生资助先天元气的目的,从而保持先天肾气的盈满,所以命门之火的培养须在完全补足后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此为借后天返先天,修先天而化后天。当后天气血,经络,营卫完全补足之后,自然有助于先天气的培养,此为保后天即所以固先天。

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正是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在针灸过程中通过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再结合补充脏腑后天之气,最终达到补充命门先天元气的目的。笔者借鉴了丹道中二肾汤煎的理论与针法相互印证,丹道中二肾汤煎的理论代表了肾气充盈的标志,而笔者通过针灸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出现的二肾汤煎与丹道体验如出一辙。许多修士通过笔者针法的体验及自己的内证,论证了整体针法为真正的筑基培元正法。一些朋友也提出肾气极虚者针刺后也会出现类似感觉,笔者认为物极则变此为假热之征兆,这种假热症状通过针刺后必定热量减弱直至没有任何感觉,而且可以通过脉象来鉴别。而真正的肾气充盈是伴随每一次针刺都会有二肾汤煎的感觉,因为元气充沛经络畅通无阻,自然可以重复和反复印证。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同时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对于年轻元气充足者直接利用元气去攻克疾病达到邪去正安的结果,再结合补后天恢复其良性循环;而年老体弱者则必须先通过培养后天再达到补先天的目的,自然就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了。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针几次就能二肾发热的,这恰好说明正因为其肾气不足,因此需要通过一段时间针灸培养后天及先天。待到先后天补足再以整体力量去攻击患处,必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肾气是否充足全在平时的保养和经脉是否畅通,《上古天真论》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通过以上的分析及各方面的印证:笔者认为通过针灸培养先后天的方法是能够达到培元疗效的,整体系统针法的理论就是结合培养先后天之本,无病可以保养强健体质,治疗疾病则可达到以整体攻克局部疾病,最终达到一气贯通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道正法之论整体系统针法(二)

整体系统针法是笔者结合师承旁及百家,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所研究出来的针法精华。什么是整体系统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整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它以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和调控性作为基本原则,实现整体最优化为目的的。系统方法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论只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人类科学研究成果,但系统方法的思想及其运用,在古代已经存在。近年来许多中医研究学者指出,《内经》创建的中医学理论和理论体系含有丰富的系统方法内容。虽说中医理论体系是由《内经》创建的,但其结构形式和基本内容及其精华却隐含在《内经》各篇之中,需要分析归纳整理;整体系统针法正是将《内经》中整体系统方法融会贯通于针道之中,不是简单的某穴治疗某病,而是通过穴位的优化组合配伍,启动人体自身调节机能来治疗疾病。这就是针灸中“配穴布阵,整体调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系统针法形成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笔者细致的观察以及扎实的中医理论为基础,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验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特别是运用了古代辨证法的哲学为指导,加以精细的分析,以求达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层次。其中的艰难痛苦和付出的代价,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但同时也造就了整体系统针法的经验,知识,理论,实践的客观真实性。有人责难中医治疗疾病经不起重复,针灸的手法“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也是经不起重复。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理解,只是因为中医针灸还没有提升到完全整体系统的科学化。以笔者多年的实践研究,“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这些手法完全可以在整体系统针法中进行反复的重复和印证,这就是整体系统针法独具特色之处。

整体系统针法融合了中医藏象,经络,气化及丹道理论为一体,并对历代各家针灸穴位处方进行整理,最终研究出攻守兼备的九套针方。整体系统针法的针方彼此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首尾相接,最终打通全身经脉。但其理论依据和建构模式仍以中医学的元气论和命门学说为根本,培养肾中元气为核心。通过针法培养先后天之本,直至元气充足二肾发热之时,再以整体元气力量攻击患处,立于不败之地。中医的气化理论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组成之和,而整体就是通过后天养先天,先后天同养的理论,将养生治病合二为一,完成了针灸学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

近代所谓的科学化,即是将归纳法和推演法结合起来。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中医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而推演法的一个精髓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整体系统针法却将此二者进行了结合,传统上医治疗疾病,诊病辨证施以针药,形成了一种谨慎小心,却又如将帅临敌,大胆布阵攻守的心理习惯。即所谓“用针如用兵”论。“胆大心细,智圆行方”,是兵家的谋略和用兵原则。临病如临阵,用药(针)如用兵,最好地概括了医家的心理。用药(针)之难,恰如用兵用权之难。又如张景岳,武夫出身,《景岳全书》中竟以古方八略,八阵等用兵之道为用药准则。整体系统针法更注重配穴布阵,环环相连。通过经络从整体观去分析和归纳各个环节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由于经络的变动,疾病的产生有虚有实,有高有下,而散于经络,分配五藏。因此必须根据经络反映推求其原因和性质,诊查其部位和变化。外邪必先通过经络进入五藏层递而入内,在针灸过程中也必定历五藏通过经络层递而出。此传送之次序也,因此这种传送之次序也有其规律性。笔者就是通过这种规律性而研究出整体系统针法,而每一路针法都有其侧重点之纲领,却又留有灵活的变化的余地,主次次序是万万不能颠倒。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仲景完成了六经辨证的系统化。即任何疾病都可以按照六经辨证的系统分类进行诊断治疗,虽然各种疾病症状千变万化,但仍不出六经辨证体系范围之内。而近代针灸发展是快餐文化,只求速效。最好能找到哪个速效穴,以至于穴位发明越来越多,根本谈不上有“用针如用兵”的心理准备,更不会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临证态度了,所以针灸必须向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发展。笔者对历代针灸处方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虽然针灸配穴处方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却没有提升到整体系统的高度,也就是没有一条主线将穴位的攻守结合起来,形成整体阵方。整体系统针法先以扶正守中为核心,立于不败。再在其基础上进行扶正祛邪,达到攻守平衡兼备。先由外而内步步为营,再以整体之力形成合围之势,将邪气完全排尽。最终打通全身经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完成了针灸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学习针灸之术,必定要研究到经脉科学。它是古代医家以针灸为手段治疗疾病的实践中,在观察和运用经脉现象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及基与疾病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医学。因此在针灸调气过程中必须出现经脉循行感觉(气至病所)才能达到最佳疗效。《内经》中虽然有阴阳二十五人不尽相同,所以针下气机也各不一致,我们可以认为阴阳二十五人也是一种阴阳不平衡的病态。犹如丹道修炼,虽然各人体质差异并不相同,但只要得到口诀心法,再加上持之以恒,最终都能达到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而且能够经得起反复的重复。而整体系统针法也融合丹道理论于其中,通过调节气机,同样能使不同体质者,达到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而且整体系统针法的治疗过程中,“烧山火,透天凉,气至病所”这些手法的感觉,也必定能够在临床中反复印证。

整体系统针法在这些年的研究中也走了不少弯路,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完全依靠四诊所得的信息和患者的经脉循行感觉,来探察身体内部的阴阳平和的状态或偏倾的程度及性质。在摸索整体系统针法中,在数次针灸后通过患者的反映及反馈,而后进行中医理论分析与鉴别,就需要重新调整以为适宜。经过了反复的归纳分析,提取精华去除糟粕,才能够真正创建了整体系统针法体系。所以笔者一直强调中医理论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依据,如何进行这种经验性的尝试和验证?正是这种中医学的最原始基本的方法,才保持了中医旺盛的生命力,检验愈成熟,可靠性也愈大。所以中医针灸必须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生命力。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也许整体系统针法已经符合了这个支点的要求。借用《经脉医学》书中最后一句话“沉睡千年而一朝复苏的中国古代经脉医学,它将在这场中医学革命中重现辉煌!”。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道正法之论整体系统针法(三)

在《内经》和丹经中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自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而元气所藏之所即是命门。传统中医认为命门乃二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乃先天元气所藏之处。孙一奎认为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所以命门的生理功能实质上肾和元气功能,乃至肾和元气耦和作用产生了新的复杂功能,即产生了命门太极理论,也就是人身的太极是由二肾和元气构成的统一体,既符合了阴阳动静的生成原则,又符合了函三为一的组织原则。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得出二点结论1正因为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气逐渐消耗,所以元气一直在不足的状态。2命门是由二肾和中间动气组成为人身太极,而命门穴只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并非是一个太极之体,所以针灸命门穴是无法直接去补命门太极体的,必须通过后天养先天,先后天同补的方法才能达到补命门的目的。通过以上的推论结合针法笔者认为肾无泻法,关键在于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并且通过扶正手段达到邪自祛的疗效。赵献可更是推崇六味八味丸为补肾之神方,对许多疾病的治疗都随证化裁,加减以应无穷之变。而如何使肾阴肾阳保持协调和平衡,也是从温补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其平衡,而不是从泻肾阴肾阳的角度来使元气亏损来达到平衡的。

笔者在这些年结合针灸的理论与实践的运用中,在针灸培补元气的过程中患者的感觉大多先是二肾发热而后命门处一圈也接着温热,最终整个腰肾部也相继一片温暖一气贯通。通过许多案例的分析也论证了古代中医命门太极理论,并非只是单一的中医理论,而是有实践基础论证而来的。在针灸临床中通过调节气机,如果能够达到二肾发热元气补足的良好反映,再治疗其他疾病就很简单,且疗效卓越。结合针法年轻者元气较足通过培元方法很容易达到补足元气的目的,而年老体弱者就要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了,有时并非短时间就能达到培元疗效的。笔者在《论整体系统针法》系列中已经详细论述了。但是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我们无需为患者完全补足肾气,就是未必都到做到二肾烫煎的内证。我们只要将患者的疾病症状缓解或解除了就达到了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透穴方法来间接补肾。比如有网友通过太冲透涌泉昆仑透太溪的方法补肾,也达到了很好的疗效并且治愈了疾病。因为年老体弱者元气已经少得可怜,直接取肾经有时未必能够达到补肾的效果,相反反而使元气外泄。此时我们通过透穴之法来调节补肾应该是一个好的方法。那么透穴法具有几个优点:1透穴法起到缓冲补肾的作用,2透穴法起到尝试补肾的目的3透穴法起到后天转化先天的目的。

笔者十分推崇命门太极理论及注重元气的重要性,更注重对不同体质的补肾补亏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只有通过以后天养先天,先后天同补的理念,达到二肾温热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补足了元气,对于治疗患者疾病来说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对于养生者来说补足了元气可以延年益寿,对于丹道修炼者来说可以等待时机朝更高境界修炼。因此培元理念是笔者整体系统针法中的重中之重,也可与笔者另外二篇《针灸补亏正法》及《论整体系统针法》系列相互参见。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系统针法针案一则

张某,男45岁,在上班期间突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立即送往医院治疗。医院则采取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半月后,唯腹部疼痛稍减能忍受,退回家中休养。后笔者至其家中,对患者进行诊查。患者这半月以来,体重减轻了20斤,肤色苍白,腹部隆起有腹水,右侧腰部明显水肿。手臂及手掌青紫,全身无力只能卧床,无法站立,且胃纳不佳,饮食日渐稀少。患者家属告知,医院回绝说只能治疗到这一阶段,而且患者体质差,也无法再进行手术治疗,只能靠自己恢复了。一家人一筹莫展,希望笔者能够通过针灸帮助患者能够恢复身体健康。笔者认为在此阶段则应该以护元气扶正为根本,结合整体系统针法扶正邪自去的理论。治疗如下:


第一次:针下紧涩,虽正气虚弱,看来邪气却并不弱呀!留针过程中,腹部感觉慢慢在进行蠕动,当时即放气数次,此为良好之预兆,留针一小时。

第二次:患者告知昨天针完后,未过多时就有便意,大小便畅快。因之前三日未能通便,针后大小便齐出,感觉身体松了许多,原先好像绳子困住身体一样。今天进针后,针下已经无紧涩之感,留针半小时后,笔者就听到患者腹如雷鸣,咕咕作响,又放气数次。留针一小时起针,今天特地晚走一会儿,特再观察观察。其针后十分钟,患者在床上呆不住了,立即起身上卫生间大泻一通,出来后说“真实舒服啊”。

第三次:到患者家中,患者已经能够起床,在房间内迈方步了。查患者肚腹,隆起处已经不明显了,腰部也没有明显肿胀了,手臂及手掌也没有青紫色了。今天进针后,数分钟就已经听到腹内雷鸣了,且一直持续不断。在留针45分钟左右,二肾也相继发热,十分舒坦。起针后,未及数分钟就上卫生间了,呵呵,出来感觉好像是享受一样。

第四次:进针后,腹内雷鸣二肾温热一直保持,在后半段时间,二肾温热向上延伸至脊中部,感觉温热慢慢在往脊柱中渗透。起针后,立即上卫生间,还是和上次一样老样子。

第五次:胃口已开,能够感觉饥饿了,想吃饭了。已能外出行走,在家周围处散步。进针后,除保持昨天的良好反映外,二肾温热已延伸至头部,腹内也感觉温热,并且明显感受肚子在收缩变小,这感觉十分的奇特。在起针前,腰部温热齐聚在督脉,从颠顶到尾椎处一条直线透着热量。今天起针后,感觉肚子空空,不想上卫生间了。

第六次:进针后,腹内及二肾立即温暖,留针过程中腰背部热量全部归至督脉,而后热量又从督脉透出,散布在整个腰背,一片暖意融融。腹部则感觉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好像五脏六腑都没有了一样。最后腰部部热量仍然回归督脉,感觉热量渗到了骨髓之间了。

通过六次针灸治疗,各种症状已经消失,体质也得已提高,气色也已经恢复。因其工作关系,隔日必须上班。因此告诉患者要多注意休息和调养,不能饮酒暴饮暴食,对各种禁忌要时刻遵守。过后半个月和一个月进行随访,各方面都已经恢复,一切正常。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系统针法针案之二


沈某,女10岁,在4年前患有过敏性紫癜,原因在于父母过于溺爱,小孩消化功能薄弱,长期吃鱼虾高蛋白,引发此疾病。后由外婆来带孩子,外婆十分相信中医,也略懂一些保养之法。医院建议用激素治疗,外祖母坚决反对,因此只靠注意饮食和吃一些医院开的一些中成药维持现状。近半年来,每隔半月就会有一次晚上23点右眼疼痛,直至疼痛反胃呕吐,方才眼睛疼痛才会缓解,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家人心急如焚,经朋友介绍邀请笔者针治。


初诊:孩子脸色萎黄,紫癜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较多和大,外侧较少和小。且经常便秘,有时23天大解一次,胃纳也差,也有些心事重重。家长们也十分谨慎不敢在孩子面前提紫癜一病,怕孩子思想负担加重。因考虑孩子还在读书和时间的限制,每周只能针治二次。笔者认为孩子正是稚阳之体生机勃勃,只要思路正确,应当可以扭转乾坤。结合整体系统针法,针治如下:


第一次:首先对家长们做好思想工作,针灸毕竟是酸痛的。宁愿思想工作先做得充分一些,也不要到时不舍得孩子受苦。毕竟是小孩,大声叫嚷也是正常的。进针后在留针期间,孩子感觉浑身沉重,起针后一个小时也爬不起床。


针至5次,这半月没有出现眼睛疼痛,大家都松了口气。小孩家长信心倍增,并且发现孩子胃口渐开,大便也每天一次正常了。


针至第10次,也没有再出现眼睛疼痛现象,家人发现小孩的脸变成了大花脸了。因为原先脸色萎黄,现在一部分脸色正在转白,而还有一些部分仍是黄色,所以变成了大花脸了。而且现在(包括以后)每次针后就有便意,就去上卫生间小解一次。其家人特地要小孩针前清空小便,留针一小时,起针后仍须立即上卫生间。笔者告知家长,此为气化反应,是通过针灸调节,身体出现良好的表现,家长啧啧称奇。


针至第15次,原先的紫癜分布,以由内侧转向外侧,并且范围在逐渐缩小,并且消退很快。起针后感觉轻松能立即起床去上卫生间,针下已无任何不适。


针至第20次,从针灸至今再也没有出现眼睛疼痛和呕吐现象,针下气机畅通,留针过程中全身放松舒适,且全身有稳定的温热感。紫癜已经完全消失,脸色红润肤色光滑,孩子心情大为好转愉快。


经过这二个多月的针灸治疗,对孩子进行了全方位的经络脏腑调节,对其今后可以说是终身受益。不仅疾病得到解除,而且对身体体质进行了良好的调节。因此针灸对于治未病增强体质,可以说是有着特殊优越的疗效。
发表于 2009-12-23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冬灸三九是有道理的吗?灸哪个空位好一点
发表于 2009-12-23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灸哪个穴位好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SL 于 2009-12-23 12:25 发表
灸哪个穴位好呢

笔者认为保健灸灸神阙穴疗效佳。详见笔者《灸法培元》一文。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运用中医灸法培元》


   祖国医学、针、灸、药对于调理身体,养身保健,治疗预防疾病有着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密不可分,故有医道同源之说,道家认为医道通仙道。然而针药之法,得妙者稀,非精通之士才能得其法,不得其法,杀人于顷刻也。而灸法却不然,灸法与针刺一样,都是通过调节穴位神气变化及有关部位,借助艾条在灸疗时产生的药力和热力,温经通络,活血化阏,培补元气调节经络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输送气血的作用,从而调整经脉脏腑的功能,达到养身保健,治疗疾病,固本培元的目的。且艾叶的药性,味苦气微温,无毒,阴中之阳,能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除百病。灸法还具有简、便、验、廉四大特点,又无任何毒副作用,且内病外治,安全可靠。即能养身保健,又能治疗预防疾病。是其它药物不能相比的,且效果显效是:并不亚于针、药。因此笔者认为中医灸法可以培元,能使身体机能加以修补,使精气神三宝充足,命基坚固,并且易学、易懂,适于推广、普及。
   如何运用灸法培补元气?笔者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亲身实践,运用灸法,灸任脉神阙穴能达到培补后天,固本扶阳的作用。神阙之穴,此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感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又神为身之主,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其穴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古人云:善补阳者,阴中扶阳也。且神阙穴直对督脉、命门穴连成一线。命门穴,即生命之门也。且神阙、命门皆属带脉,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具有总束诸经,使不妄行,其脉气必然与督脉会合其气又来自督脉。正因为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因此灸神阙穴阴中扶阳,即可疏通奇经,并且又可以补后天以养先天,达到温补命门的疗效,所以运用灸法是可以达到温补培元的效果,即使无病保健运用灸法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良好疗效。
   灸者久火也。笔者在自身运用灸法培补元气过程中,感觉运用灸法一定要有耐心,使火力不能中断,火力直透腹中,缓缓见功,最终能达到两肾命门处发热发烫的效果。一般每次灸30-40分钟即可。灸后调摄法:灸后不可以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畅通,艾火逐出病气,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也。徒责灸艾不效,何耶!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承授受


当今中医药针灸面临了几千年历史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冲击和压力。空谈保持中医药针灸特色,优势都是无济于事的。中医针药必须面对西方科技和西医发展的速度和气势,面对它汹涌猛烈的冲击。中医针药需要改造,综合,提升自身固有的理论。更要将这些完善的理论运用在临床实践中,以适应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需要。


自笔者的《王道正法之论整体系统针法》系列一文登出,许多友人希望笔者能够将具体针法进行传授普渡。笔者并非保守守旧之人,但对于针道精微之处必须口授心传,微妙之所文字很难描述清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加深,仍觉有守秘密的必要。要想达到普渡的结果,先需要本门针法的优势是其他针法所不具备的,也不是其他针法门派所能知所能言,而后才有独立的资格,将来不断的推广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人民。若完全公开,我等针法之优点和特长他人都以明白,就不能达到独树一帜。而且若完全公开,笔者的多年的研究,他人也将视为无足轻重,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在当今中医针灸的严峻情势下,各种针法泛滥成灾。大多数所谓标新立异的针法脱离了《内经》的宗旨,或将《内经》著作断章取义,或脱离《内经》著作凭空想象发明,完全没有扎实的理论依据,经不起理论的推敲。研究学术,首先要读书明理,学理不明如夜行无灯,待学理透彻之后,方法一说便知。而某些所谓的标新立异的新针法,不能重其本,顾其末,查其源,问其流;反而混淆后学者之视听,使后学茫然无所知盲目跟从。由于没有完善的中医理论为支撑,这些新针法不能成为一套有理论有实践的系统性针法,以至于各执一端使针道日趋衰败。他们不去认真探索《内经》针法的奥秘,只知道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却没有实质性的研究。


师承授受是古代中医的一种传统的教育形式,也是《黄帝内经》中教育的唯一形式,它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是教师课徒的经验之谈。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学习内容集中,能较快地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度。而且在师承教育过程中进行答疑解惑,发现疑问,再向老师提出质疑,进行切磋辩难,这种教学的方法,可使学习者记忆深刻,终身受益。这种教育方法最终使学者达到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直观形象化教学的境地,是任何其他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和相提并论的。另笔者对于授徒事宜十分的谨慎,暂时不公开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有师承的因素,一方面免为枭小之徒利用。笔者要求所授之徒必须是真正爱好针,诚于针且尊师重道者,而非学有所成之后忘本之小人。笔者知道传授针道的艰巨性,因为如果只传授小法小术而不明道之全体,学徒们早晚在针灸过程中会出现重大错误,甚至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到时后悔莫及,所以笔者所传授之针道就是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体用结合,避免在临床中产生的重大失误。笔者在这几年中,也物色了一批品德兼优的弟子。在笔者的指导下,他们在临床中没有出现过任何闪失,且疗效卓越,这其实也是笔者之万幸。因此笔者认为一对一的指导和传授,通过相互间的问难与解惑,则更能细致的传授针道之精义,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口授心传师徒秘授模式。笔者认为这样的传承模式对于学生弟子是一种极其负责的表现,也许正因为如此此法才一直沿用至今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23:22 , Processed in 0.03352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