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桂亮邮箱

针灸补亏正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4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之师承授受——整体系统针法教学纲要
近来笔者陆续接到许多朋友的询问和请求,希望能了解整体系统针法具体的教学纲要。为了使学者们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领略,因此笔者首次将教学纲要及其主要内容公之于众,以便更好的与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
整体系统针法纲要:
笔者将全面而系统地细致讲解传统针灸领域中的不传之秘和心法,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进行发扬与创新,将针灸学理论体系中的“理、法、方、穴、术”进行了完美结合融为一体,以无法为有法,以一通万,让学者真正领悟针法的实质,步入天人合一的全新针灸领域。整体系统针法的穴法配伍组合其核心就是立体精确攻势,讲究的是“点,线,面,体,阵”五位一体以神气贯穿,以针演阵变化存乎于一心。以术契法,以法通道,以针合道,以期达到针灸“大巧如拙无法之法”的崇高境界!具体传授内容简介如下:
1剖析历代各家传统针法之特点及其优劣。结合笔者师承心法,针对国内外各大针灸流派进行细腻的分析,破迷答疑。
2解析历代各家传统针刺手法特点及其优劣,去粗存精使学者对针灸技法豁然开朗,直达真理彼岸,至简至易的全新演绎“烧山火透天凉及气至病所”高级针灸技法
3传授整体系统针法攻守平衡的针道攻略,有机的将丹道理论与针道相结合,把握穴法相配合的层次感,以针演阵打造立体精确攻势。
4突破古人的针灸技法,顺应自然水到渠成完成针灸气化的生命体验,回归传统针法精髓。整体系统针法不仅可以治疗顽疾,而且可直接修补,修复耗损之元气,真正达到补足亏损培元固本的卓越疗效。
5传授常见疾病的治疗法则,通过简单的穴法的配伍与针刺手法相结合,在调气过程中达到扶正祛邪的疗效,在平淡之中显现了神奇,顺应了大道至简的自然法则。
6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整体系统针法遵循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抱一之理,在穴法的配伍中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在针刺技法上也遵循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之道,通过穴法与手法互为一体调和中,自然产生了团聚冲击盘旋环绕等气化生命体验,最终真正达到了内在阴阳的和谐与统一。
7针灸研究是非常严谨科学的,整体系统针法不仅完成了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工程,而且经过了众多朋友的亲身体验,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正因为经得起反复的检验和论证,因此才是真正的科学针灸。笔者也坚信针灸要发展是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相信所有的弟子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奋发努力走科学发展之路,为振兴中医针道而奋进。

[ 本帖最后由 桂亮邮箱 于 2009-6-25 07:2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10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气街、四海理论

四海、气街理论是经脉之间联系中的横向联系

一、什么是气街?

气街,为“气之径路也”。即经气捷之路,为横向之联系。
二、气街之内容

〈灵柩·卫气〉:“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与背;气在腹者,止之于背命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于承山腹上以下。”
    三、什么是四海?
    经气汇聚之深处,百川汇聚为海。
    四、四海之内容:
    《灵柩 海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见此四者,以应四海者也。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抒,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五、 气街、四海之应用
    (一) 俞募取穴、前后配穴法之理论根据。
    (二) 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缪刺法
    (三) 透针法之理论根据
    (四) 《灵柩·海论》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急息而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而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胀;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目无所见,懈息安卧。
发表于 2009-7-14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桂亮邮箱 的帖子

您好,又仔细读了您的心得和经验分享,您能将五腧穴运用到如此,实在是令人惊叹和欣喜。请您原谅我原来对您冒犯,我愚昧无知,不知天高地厚,请您原谅!!!!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邓文章 于 2009-7-14 21:15 发表
您好,又仔细读了您的心得和经验分享,您能将五腧穴运用到如此,实在是令人惊叹和欣喜。请您原谅我原来对您冒犯,我愚昧无知,不知天高地厚,请您原谅!!!!1

您太客气了,学术只有在探讨交流中才能有所进步与启发,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用针者贵在诚

     一些网友曾提及学习针灸的首要条件是什么?笔者回答“习针首先必须诚于针”。 《中庸》云: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养万物;能帮助天地培养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处在并列的地位。这样,人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因此诚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境界。若一个人能自始至终讲诚,在任何境遇下都能达到言行合一,就达到了天下之至诚。学习针法亦是如此,只有诚于针的人,才会真正言行合一去真正深入《内经》去研究探索针道。由此笔者想到自己的殷老师,在学习期间笔者的老师身体不适,都是自行针灸从不吃任何药物。笔者曾看到老师腿脚不适,自行隔衣打环跳穴来治疗,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的不容易。老师一直教育笔者,针灸一定要从自我做起。之后老师一个人去美国发展,因当时已年过六旬小病不断,也都是依靠针灸治愈。老师的这种诚于针的态度也一直激励着笔者,即使有任何疾病,笔者也完全自行针灸治疗,不借助任何药物。笔者的另一位老师谈起单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单老也受到迫害,不准进行针灸下放到儿科去工作,但单老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在背子午流注歌诀。这些前辈的诚于针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因为他们诚于针的态度,十年如一日不断的专研探索针道,并且克服了种种困难,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成为一代针灸大家。
    写完了正面例子,不妨再写一些反面例子。笔者曾在北京学习针法期间,聆听某位子午流注名家讲课头头是道,后准备去医院观摩行至楼下,看到专家针灸治疗面瘫的照片,照片中患者脸上布满了十几针,笔者就再也没有心情上楼去观摩了。当前所谓的一些针灸名家只顾自己的利益出书,剽窃抄书把针灸搞成了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根本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高超的临床实践技术,更不用说什么言行一致了。他们不知道正因为他们是所谓的名家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是一本好书,有可能带动指导一大批后学提高技艺,积累功德。而一本没有自己心得体会剽窃的针灸书籍,则可能误人子弟害了一大群人。因为没有经过自己实践论证的某些剽窃的观点,以讹传讹会误导一大批习针者,以至于误入歧途最终偏离了正道。因此诚于针是一种态度和一种人生境界,只有诚于针的人才能够真正去研究探索针道,最终才能够真正去驾驭针,即使是初学者只要有此态度同样受人尊重,也必然会有所进步与发展。而不诚于针的人,是受人鄙视的,这种人也不配谈论针道。即使是他们是所谓名家或权威,但本质上却不尊重针诚于针,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也不一致,这样的人生态度使他无法继续更深入研究下去,最终也必将一无所获,他们注定是一个失败者永远无法进入针道的大门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之再论针法培元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出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笔者在《金针探秘之论针法补先天元气》一文中也已经提到培养元气的基本理论:《上古天真论》中还谈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表述肾不但藏先天之精,而且还藏纳脏腑活动化生的后天之精。这种认识成为后世论述肾与其他脏腑的先后天辩证关系的依据。肾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脏腑的后天活动化生精气进行培育,才得以不断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先后天之精的关系即是如此,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也是如此。临床上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就是这种理论的实际运用。通过以上理论的指导,笔者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肾为先后天之枢纽的理论。在《内经》中重视脾胃,后天化生的精气对先天之精的培育,以脾胃化生的后天精气为主,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反之临床上不遵循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才是真正消耗和激发元气的针法,无形之中必然减少患者的寿命。也正因为如此笔者所研究的针法从温补中土脾胃从手足阳明太阴入手,此乃针法之王道。当前一些针者根本不去考虑是否合乎针法之王道,往往追求一针治病,一针治病不是激发元气还是什么呢?当前还有些一针通大小周天,一针通中脉等等,其实均为霸道之针。霸道之针是当前某些针者急功近利的具体表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针道。笔者认为所谓的王道之针的概念,应该是扶正邪自去,祛邪而不伤正,这才是真正的针法中的王道。所谓的霸道针法,就是以激发消耗元气为针灸治疗手段的针法,虽有一时之效但弊大于利,在无形之中损耗了人体的元气,减少了患者的寿命。这也是王道之针与霸道之针的最大区别,因此可以这么说除了王道针法,其余皆为霸道针法。
   笔者再次再重申笔者的针道:结合针道治病的境界,我们无需刻意的有目的有意图的去攻克疾病,而是要通过调气之法,顺其自然的实现合目的合意图的有常有序去引导疏通疾病,使疾病在无形之中自然消退,而一切又是如此的平淡无奇简简单单,这就是顺应自然的力量。疾病是生命抗争的表现和反应,我们不仅要读懂生命抗争的外在表象,更要探知是什么引起了生命的抗争,所以我们真正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表象,而是表象背后的生命异样的活动。结合针灸之法,笔者借用《内经 九针十二原》迎之随之,以意之,针道毕矣。来理解自己的针道,即是圆融的技法,从有为自然过度到无为,再加上平和的心态,这即是笔者的针道。因此欲对针道有所精进,必先对意志进行锻炼,忘却成败得失,以求达到内心的空无一物,来开启智慧的火炬。无为无不为不仅是指导我们治病的理念,心态的体现,更要贯穿调气的整体过程之中,来达到大巧若拙无法之法的境界。当然对于培元针法不仅要进行理论上的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达到王道之针的境界,这就需要笔者的口授心传加以指导和点拨,才能真正探索到针道之真谛。
发表于 2009-8-10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先生多做功德,贡献一些不传之秘。
 楼主| 发表于 2009-8-2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谈中医理论在指导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

先天之水,即是后天之土,后天之土,实根于先天之水(一也)。水者北方,在人为肾,肾中一点真阳,化五中土上之五谷五味,故曰:后天即先天,先天即后天。一而二,二而一也。天一生水,体也(合先后二天),天五生土,用也。何以言之?天一之水,藏于先天而生肾;天五之土,居于后天而运脾。脾也,肾也,先后天之枢纽也(后天以形说,先天以理言,形非理不运,理非形不载。形也,理也,实一贯也。)
李东垣始终以“脾胃为元气之本”立论。其立论依据就是指导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说的易学理论。他根据四象八卦方位说明脾居人体中央的重要作用。根据易理,脾胃属于坤卦、艮卦,坤为土,艮为山亦属土,而土居中央,不占四方却统领四方;土又为长夏,不占四时却统领四时。《周易》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说明坤土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李东垣认为阴阳水火以及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变化都离不开土:“以人身言之,六腑之气生发长散于胃土之中。”“若天火在上,地水在下,则是天地不交,阴阳不相辅,是万物之、大易之理绝灭矣。”可见土是阴阳水火相交的中介,脾胃是化生元气的根本。阴阳不断变化,物极必反,阳极变阴,阴极变阳,六腑本属阳,生长发散之性,却依着于属阴的胃土之中,因此强调脾胃元气的保养,重视脾胃之气的生发。   李东垣发挥《素问》“五脏者,皆禀于胃气。胃者,五脏之本也”的论说,认为五脏之中脾胃为太极,元气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根本,既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和产物。元气的虚实决定于脾胃的盛衰,脾胃虚则元气虚,脾胃盛则元气盛。他还以《周易》阳升阴降原理说明脾升胃降,是精气运动的枢纽。《脾胃论·阴阳升降论》云:“易日:两仪生四象,乃天地气交,八卦是也。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营气营养周身,乃水谷之气味化之也。清阳为天,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阳出上窍;清中浊者,荣华腠理,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浊阴为地,浊中清者,营养于神,浊阴出下窍;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说明营分为清中清、清中浊、浊中清、浊中浊四象,并以脾胃为枢纽,升清降浊、升阳降阴,使营气升降运行于全身,起到营养作用。脾运胃纳的主体在胃、脾。胃通过阴阳气血的升降布散发挥作用。如果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升降失调,“浊气在上,则生膜胀”而纳呆,“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而不化。如果劳倦喜怒耗伤元气及阴血亏损而动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心火胜则乘其土位,母病及子,便成伤脾胃之病。脾胃损伤不能生化营卫气血,少阳三焦阳气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则易感外邪。
中医藏象理论精髓在于五藏神机的升降出入和运动。以脾胃居中,心肾分居上下,肝肺各居左右的藏象模型,象天道而左升右降。心肾是升降的根本,肾是升降的源动力。坎阳发动,肾水上济心火,则脾转肝升;心火下温肾水,则胃转肺降,于是水升火降,坎离交泰,从而完成左阴升,右阳降,左温升,右凉降的气化过程。即在肾阳命火的发动下,中土枢轴转动,致使肝脾肾温升而心肺胃凉降。肾阳为坎中之阳,乃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即三昧真火,左温升全赖此火种;心阴为离中之阴,乃一阴舍于二火,为人体真水,得坎水之济而下荫,右凉降全赖于此,心肾水火升降为先天一太极。脾胃是升降之枢纽,升降化源在于脾胃,一为阴土本湿,一为阳土性燥,燥湿调停,中气得以化源;元阳发动,枢轴始运转,脾升肝才升,胃降肺始降,脾胃升降为后天一太极。
通过以上的分析脾胃的阴阳动静升降运化为后天一太极,秉承太极之性。按易学的观点, 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 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 即宇宙在运动, 动则产生阳气, 动到一定程度, 变出现相对静止, 静则产生阴气, 如此一动一静, 阴阳之气互为其根, 运转于无穷.。正因为脾胃太极生生不息,才能运化无穷。孙思邈云“补肾不如不脾”,许叔微谓“补脾不如补肾”,其实二者均为人生之根本,有相资之功能。其说似相反,其旨相成也。。《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指出的“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说明生理上脾与肾是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的关系,两者共为人体生命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水为万物之元;脾为后天之本,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肾合德,水土互用,后天之气得先天之助,则生生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养,始能生化无穷。
结合针道,笔者所研究的针法从温补中土脾胃从手足阳明太阴入手,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在针灸过程中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再结合补充脏腑后天之气,首先立于不败之境,真正达到扶正邪自去的疗效,即使是祛邪也不伤其正气。笔者认为所谓的王道之针的概念,应该是扶正邪自去,祛邪而不伤正,这才是真正的针法中的王道,除此皆为霸道针法。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之王道正法
桂亮

笔者在写《金针探秘》系列期间,一些朋友在与笔者交流的过程中,希望笔者能多讲解一些特效穴或速效穴一针治病的方法。笔者十分能够理解这些求学者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在笔者的治疗理念中的确没有所谓特效穴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片面的强调了某穴治疗某病的思维和所谓的特效穴,就会局限了思维,从而忽视了传统中医的整体治疗理念。另一方面,许多所谓的特效穴可能对某个人有很好的效果,但针对同样病症的其他患者却没有同样的疗效,在医疗实践中这种经不起重复的例子在临床中比比皆是。并且所谓的特效穴所产生的疗效,均是以通过激发消耗元气为代价的,特效穴片面追求一针治病,这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霸道针法。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它实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习针者普遍的浮躁心态,急于求成,缺少良好的正统中医理论及相应的治疗体系,不求甚解,只求形式上“学会”了多少多少招式,而并没有寻根求源,从“内难”等正宗传统经典中探索针道奥妙。我们研究针灸的方向应该是高境界的大道之修,而非低层次的小法小术的末技之求,这其实也是针道理念体系的本质之处,是高低正邪的衡量标准,求学者不可不善加辨别也。
古人云“技进乎艺,艺进乎道”,表达了学有所成包括了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技”的层次,也就是入门的层次。技就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意思。第二个境界是“艺”的层次,是由技术的熟练进化而来的。了解了基本知识初步入门之后,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之后,熟极而流,触类旁通,便达到了“艺”的境界。第三个境界也是最高境界是“道”的层次。这是从“艺”的层次再度进化而来,是“艺”的总结,“艺”的精髓,“艺”的哲学方法论,“艺”的“所以然”。若止于“艺”,那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必须“艺进乎道”。“道”就是“所以然”,“道”可以指导“艺”的进展和“技”的熟练。因此最高的境界是“道”的层次,而一招一式只是技艺的层次。只有明白了道,才能彰显技和艺的真正意义。这就好比“盲人摸象”,如果不了解整体之象,就会象盲人一样,自以为自己摸的一部分就是大象,千人千态,莫衷一是。
针道也是如此,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应该是“根本原理”或“本质含义”及其“方法论原则”等更高级别的东西,这些东西使我们一法通,万法通。“道”不同于“技”和“艺”,它在“技”和“艺”之中,却又在“技”和“艺”之外。因为“技”和“艺”是死的,而“道”则无处不在。只有明白了“道”,“技”和“艺”才会真正地变活。因此不要乐于小法,乐于小法则蔽大道,因为从道的境界来看这些特效穴或所谓的特殊技法是毫无意义的,它只会阻碍你认识真理。联系到师承学习,求学者要达到高境界,必须要有高的起点,需要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就必须要首先学习一个正统的针灸理论体系及中医的整体治疗理念。针道中没有似是而非的东西,没有偷机取巧的捷径,意图通过掌握一些特效穴位或特殊招式而妄行针法是没有意义的,学习针法就必须回归传统,回归到“内难”等经典名著上来。把握了“道”就是王道之针,没有把握“道”,即使有一时之效却也是霸道之针,这就是王道针法与霸道之针的区别之所在!
笔者认为王道之针的理念,应该是扶正邪自去,祛邪而不伤正。所谓的霸道针法,就是以激发消耗元气为针灸治疗手段的针法,缺少完整的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虽有一时之效,却弊大于利,在无形之中损耗了人体的元气,减少了患者的寿命,求学者应当加以仔细辨别。因此王道之针为针道之正法,霸道之针可谓之邪法,一正一邪有着天壤之别。临床上王道之针必遵循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通过扶正培元之法,并不刻意追求祛邪而邪自去。整体系统针法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应运而生创造出来的传统针法,整体系统针法融合了补脾和补肾的理论,在针灸过程中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资助,再结合补充脏腑后天之气,首先立于不败之境,真正达到扶正邪自去的疗效,即使是祛邪也不伤其正气。
持王道之针,则无敌于天下。《道德经》云: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了这样完整体系的王道之针,再传授技和艺,自然就会融会贯通。而且由于把握了“道”,就必然会灵活地运用“技”和“艺”,一招一式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习王道之针首先要有悟性,其次是师承的口授心传,针灸过程中的扶正、祛邪等不同阶段,其节奏的把握与调节也不尽相同,不是过来人很难尽得其妙。求学者必须在前人的指点下,系统掌握针灸的理论体系,把整个针灸体系理解了、融会贯通了,才会真正行王道之针,从而自然能够达到扶正邪自去,祛邪而不伤正的完美境地。因此王道之针为针道之传统正法,不仅仅是针灸艺术的思想与境界的表现,更是一种学术之“道”的深刻体现。领悟了王道正法,才能真实的体会针道意义,由此豁然开朗,登堂入室,达到真理的彼岸。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七
手法指南 一、针刺前的准备?
1、经过了辨证和配穴的过程后,就进入了针刺准备阶段。首先必须令患者宽衣静卧,四肢放松,体位合适。临证时必根据选穴情况,确定体位。

2
、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此为检查针具,使针具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手感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法的操作。

3
、定形气于予心,医患二者须定心静心,使气血归于平常稳定状态,方可进针。

4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此为专心诚意,真正进入施针状态,握针如握虎,精与力达到最佳火候,才是进针的最佳时机。

5
、取穴要精准,对针刺深度方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怎样得气
1、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因此在针之前可切循按摩经络,使经气结集在所取的经络穴位上,以便更易得气。
2、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进针讲究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在于熟能生巧,左手重而多按,气散进针,不伤营卫易于得气。
3、进针后如不马上得气,可静以候气。如候气不至,可进行催气。
4、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遂。此谓得气在于刹那间,须耐心等候,全凭施术者手中感觉,这也是笔墨无法形容之处,必须要良师口授心传,方可心领神会。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因此通过得气的快慢,也可判断愈后良否。
5、伏如横弩,应若机法。此比喻施术者须当机立断,不可错过得气的时机,当得气来临之时,必须使气牢牢控制在针下,不可使针感得而复失。

三、守气
《灵枢·小针解》明确指出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上工在针刺得气以后,密切注意针下气感,慎守勿失。能仔细体会感觉气之变化动静,把握时机牢牢的守住针下气感。所以一个有经验的针灸师,都必须有控制经气的本领,在整个行针的手法过程中,无论使用什么手法,都不能将气丢了。如果进针后得气了,在施行手法的过程中又丢了气,那么不管你的手法如何变化多端,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应该重新行针候气,再使针下得气,方可继续进行手法操作。因此得气后必须守气,守气又比得气更进了一步,难度自然也更深了一层。如今各种手法层出不穷,使学者无从入手。《灵枢·小针解》曰:粗守形,上守神我们不能机械的学习手法的动作,而是要通过手法的变化来控制经气的变化,气的往来,不能差之毫发,失其气,是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的。所谓: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学针者需明白针道之理,并且要察其根源,才能用针不失其所也。
四、通过以上的分析,才真正接近了针灸手法的实质。对于古人的一些手法,我们去粗存精,使针刺手法更加简练,疗效更佳。
1、男女午前午后分别补泻不可取。
经络分部人身,阳升阴降,男女皆同,并无差别。而营卫流行,经脉往来,各有定度,经脉循行的起止,男女一致。因此男女分午前午后补泻不同不可取。
2、以兴奋”“镇静”“轻刺激”“强刺激等西方医理应用于针刺手法及机理来解释,不可取。
近代西医学理输入我国,是中医学产生了中西结合的汇通学派。较有代表性的有承淡安和朱琏二位。他们对古代各家手法盲目否定,只言进针后应作兴奋或抑制之法即轻刺激和强刺激法。由于他们的理念易于被西医所接受,故推广很快,现在大多数针灸师在治疗疾病中都以此为准则,故针道去圣逾,此道渐坠。正如〈金针赋〉轩岐古远,卢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此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针以调气治百病,不懂气之变化,有何资格用针。
3、呼吸补泻之功用
《标幽赋》云: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其意当是,完善的补泻手法,不但要注重呼吸,更要讲究指法的配合。呼吸补泻一般分为两种1
呼吸补泻,即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是时出针为泻。2 )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病家自觉温热;当泻之时,令病人口中吸气,鼻中呼气,病家自觉清凉。此法鼻为天为阳,口为地为阴,运用在临床上疗效确切不移。另外呼吸之法也运用在接气通经法,它是根据呼吸定息次数,经脉长短走向来推算气血运行的长度,使经气流通,上下相接。如手三阳手走头,经长五尺,施针用九息,一息气行六寸,则气行过五尺六寸等等。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以此类推。单纯的呼吸方法如果不配合指法运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手法补泻包含了呼吸补泻,而呼吸补泻却不能概括整个手法补泻。毕竟针灸治疗以调气为根本,万般手法都只是为了补泻针下之气,而呼吸之法只是起到辅助作用,配合手法运用起到加快针下气运行的目的。而即使不用呼吸之法,病人仍旧在正常呼吸,气脉仍然在正常的运行。因此指法的运用补泻比呼吸补泻更重要。
4、九六补泻何义?
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中一直提到九六补泻,其实九六乃阴阳之数也。九是纯阳其性阳热也,六是纯阴其性阴凉也,这都是易之乾坤两卦所用的数,也就是子阳午阴。用九用六是讲手法产生的性质,不是手法操作技巧。在实际操作中九阳中,又有初,少,老之分;六阴中,亦有初,少,老之别。这其实就是补泻之量,犹如中药之剂量变化。
5、手法做得越长是否疗效越好?
汉郭玉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言也。笔者认为手法之精华皆隐于其中,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手法操作虽然有许多种,我们则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要知道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其实此手法最早出自《内经》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则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虚证运用烧山火手法使正气得到充实是补法,而邪盛则运用透天凉手法使邪气虚是泻法,而守气是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成功的核心,因此如果不知道如何守气也就达不到补泻的目的。勿变更也,则表示不得轻易变更手法。而随气用巧,则更是手法之关键所在,所有外在各种手法动作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得气以后怎么办?那么我们就必须随着这气为我所用:巧用。而反复提插只能使针下之气得而复失,更谈不上守气,也就达不到效果。因此不能把握针下之气,是不会真正的运用补泻手法的。另外并不是所有针灸出来的气感都是对人体有益,相反有些针灸过程中的气感是对人体有害无益,学者必须区别对待。需有经验的老师秘传,学者必须谨慎再谨慎,切记切记。我们只有把整个针灸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能理解透,了解每一个手法动作的意义,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得气以后怎样才能使气能跟随我手中变化进行补泻,这都是我们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外在手法动作变化越多,则越容易失去对气的把握,而如能把握时机,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手法变化,却能主宰和控制整个针灸补泻的过程。所以在研究手法的过程中悟理是最重要先决条件,而后方可进入探索阶段,在其过程中必 须得到 老师的耳提面命口授心传,才能少走弯路。而在学习过程中不可一味模仿老师,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老师的每个观点要进行理论上的推敲,求其根源,才能真正有所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针心得——辨命门

在研究针灸与丹道的过程中,笔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古人是如何发现人体经络的,更不得其解的是,古人是如何想到运用一根小小银针来疏通经络的。既然笔者认为《黄帝内经》著书的本意就是通过针灸手段来保全形体,,把握阴阳,达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那么这就与丹道有密切的关系了,因为修炼丹道最终也是要达到真人的境界。而二者都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只不过针灸是靠针来调气疏通经络,丹道是靠自身修炼来打通经络,二者殊途同归。笔者经过了多年研究,终于完成了运用针法来打通小周天,详见笔者《炁通任督 必得康寿》一文。近年来笔者又在小周天的基础上,完成了针道打通奇经八脉,最终终于打通了中脉。从理论上讲打通中脉,必定能够长生久视,延年益寿。放眼天下能够靠自己修炼到中脉打通的境界者凤毛麟角,大多数修炼者练了十几年连筑基阶段都没有完成。经过了这些年的摸索实验,笔者更坚信古人所修炼的丹道确有其事,并非虚构,只是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人体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它的核心基础就是肾中先天之气,藏于命门之间。

命门之名,《素》、《灵》、《难经》,均有载及,但是略而欠晰,语焉不详。后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群言淆乱,折衷于圣,约述如下。[名义]《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根起于至阳,结于命门。”王冰注曰:“命门者,藏精光照之所,则两目也。”《类经》注:“上者为结,故曰结于命门。”此说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基本是一致的。《灵枢·根结》说:“命门者,目也。”《难经集注》则认为命门者,太阳为水火生命之原,目窍乃精气所出之门也。《灵枢·卫气》说:“足太阳……标在两络命门。”《难经集注》:“其标在于两目,而出于头气之街……止之于脑。两目之脉入于脑,而绝于内也。”此则与《灵枢·大惑论》“目系属脑,”也是彼此吻合的。《难经·三十六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难经·三十九难》说:“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难经本义》:“肾之两,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而已。”综上所述:则所谓命门者,无非凑合六脏之说有以形成,非别有所谓命门其脏也。

[部位] 《甲乙经》说:“命门在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素问·骨空论》说:督脉“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 《难经·六十六难》说:“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

[作用]:命门本是督脉之经穴名称;肾间动气之源。督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睛明,乃太阳、足阳明、督、任、跷脉之会。命门动气,上通于目。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上至之所,太阳为经气之标,是命门之上通者,故有命门别称。肾为藏精之脏,命门动气,下达于肾,肾有作强生育之能,故亦有命门其号。[结语]命门:《甲乙经》谓“十四椎下,”言其本也;《素问》“结于命门,”《灵枢》“目也。”言其标也;《难经》“藏精,”“系胞,”言其用也,实则一也。再者命门乃生命之门户,真阴真阳先天之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气分阴阳,故医家又论命门为太极,动则合,静则分,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藏而实有相火寓于其中,象水中之龙,火因其动而发也,所以命门中元气盛则寿延,元气衰则寿夭。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疾病中要重视培养命门元气,犹如治病必求于本,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疗疾病。
发表于 2009-10-4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先生宽广的胸怀,如今针灸术大多人都不外传,真的很感谢,受教了
发表于 2009-10-6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
发表于 2009-10-6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椎间盘突出      用针灸什么原理     实在有点想不通   请 桂亮邮箱 老师给予指导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真实 于 2009-10-6 23:08 发表
椎间盘突出      用针灸什么原理     实在有点想不通   请 桂亮邮箱 老师给予指导

说句实话,椎间盘突出除了运用针法疏通经络,再应该结合整骨手法复位,才算真正的治愈。但我们在临床中也遇到许多案例,只要通过针灸疏通经络的方法,就解除了患者的病痛,无需进行整骨手法复位。并且年龄大的患者由于骨质疏松,也不适合运用整骨手法。因此通过针灸,只要能解除患者疼痛症状,就算是达到疗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23:25 , Processed in 0.02815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