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燕果

继续闭门造车说黄芪五物汤和黄芪建中汤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3-20 22:44 编辑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从来就搞不懂这个"振振"是怎么回事, 现在有点明白了, 这就是"风"起了.

昨天读到一篇兰考治沙的文章, 又一次体会到五行生克的奥妙. 兰考的涝, 沙, 碱问题, 其实都来源于黄河. 兰考是黄河进入山东前大拐弯的一个拐点, 黄河经常在那里决口, 造成水土流失. 土不能治水, 就变成了沙地, 盐碱地; 沙地不能长植被, 风就肆虐. 风就是木, 是无根之木. 土不能克水, 水就不能涵木.

所以伤寒里"振振"的情形, 都是因为土不能治水, 脾土变成了贫瘠的沙地和盐碱地, 形成大风, 所以人才会摇. 那么小儿抽动症, 多动症等等, 实际上都是"风"症状, 根子都在土不能治水, 水不能涵木.

再看焦裕禄怎么治理兰考. 在他去兰考以前, 兰考就靠植树治沙, 但他是彻底改变了兰考面貌的人, 因为他从治土做起. 他治理土的方式是:

1) 把黄河的淤泥挖出来盖在沙上, 沙丘就不能流动, 然后在上面种泡桐, 彻底固定了土.
2) 挖排水沟, 挖河渠.
3) 把地下的土地深翻上来, 把盐碱地翻下去, 土壤肥沃了, 植被和作物就长起来了.

如今的兰考呢: 40万亩农桐间作,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早已替代了草木难生的风沙、盐碱和水涝地;老百姓们不但已生活得温饱有余,而且由于有80万活立方木的泡桐使得板材加工和民族乐器业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

没有读过圣贤书的人, 也可以深谙天人合一之道. 这样为一方造福万代的人, 在古代就会给他立祠堂了.

固土治水育木, 是治风的诀窍, 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

附: 想到三豆汤治疗风疹, 风疹也是风, 豆能肥土, 能利水, 能润木, 所以能起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3-21 09:57 编辑

接着写. 现在总算明白了真武汤, 和附子理中症的不同. 附子理中症的人, 对应的是一片寒冷的水土, 而真武汤治疗的人, 虽然寒水冻土, 却开始起风了, 就象初之气的厥阴风木一样, 是寒冬过去后起的一点风, 有阳气在才会起风. 所以要用到白芍和生姜, 过去老是不理解为什么. 因为有风在, 风就是木,  附子生热, 白术等去水后, 还要用白芍涵水润木, 生姜汽化.

用真武汤的人, 需得有风木的症状, 也许善于把脉的人, 能在脉象上看出来, 也许肝脉活跃? 而用附子理中的人, 只有寒水土, 没有木, 用了白芍生姜, 反而加重水患.   
真武汤症的人, 有的是无根的木, 自然也用不着桂枝类药. 等木固定长大, 脉开始浮起, 就用得着桂枝了. 人的身体和自然, 就是这么相似.
发表于 2014-3-21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五谷豆浆 于 2014-3-21 13:05 编辑

回复 77# 燕果

附子理中的论述让我很受启发。
你说,只有寒水土。
我觉得,是冻住的水土,没有流动的水。
若有流动的水,应该先利水,再用理中即可
不知对吗?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燕果

附子理中的论述让我很受启发。
你说,只有寒水土。
我觉得,是冻住的水土,没有流动的水。
若 ...
五谷豆浆 发表于 2014-3-21 13:03


流动的水, 一般不在脾土, 脾土里的水叫"湿", 流动的水, 大多属阳, 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汤, 五苓散等有效果好.
发表于 2014-3-21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吸过水的海绵,湿气重。
在春夏秋里,直接渗湿利水去湿。
在很冷的冬季,软绵绵的海绵变成硬邦邦的冻海绵,
要去湿,必先将冻海绵捂热,再渗湿利水。
那么,寒凝的治法是;先附子理中,把冻湿热化成湿,即冬湿化为秋湿,
接着去湿。湿去,温度停留在秋季,而脾对应长夏,理中善后将温度提升到夏季。
如果一开始就用附子理中将温度提升到夏季,再去湿,岂不更快?
更快吗?我觉得是更慢了,温度过高,湿土融合成泥,再给泥去湿,去湿的泥还是土吗?
所以,附子理中的用量不是多多益善,而要恰到好处,刚好土还是土的时候。
不知说的对不对?不对就掐了别播,以免误人哈!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3-25 23:40 编辑

父母家的城市里有一位中医, 善用经方出名, 用经方治好了一位重症病人上过中华医药节目.

最近家父朋友的夫人因为心悸, 乏力, 咳血, 托了人找他看病, 说他已经退休了, 现在以研究佛法为主. 微信拍了她的方子给我看: 方里说, 病人左关小弦, 右关虚大, 苔薄质红, 开的方子就是补中益气汤+茯苓+桔梗+麦味+赤白芍和丹参.

这个方子升降开合非常清晰, 也让我想起苓甘五味干姜细辛汤. 据说老先生现在直接开经方也少了, 经常是补中益气汤加减, 说更适合现代城市人的体质. 看起来思路还是经方的.

由此又想到, 经方的方药是死的, 是医圣根据他所在的时代的天人情况做的选择. 但经方后面的思想是活的, 学习经方, 是要学习把经方的思想与现实的气候, 社会习惯和各人的体质相结合.
发表于 2014-3-26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燕果 发表于 2014-3-20 22:11


长见识!

甲己化土,防风固沙。焦裕禄先生不只一清廉县令,亦堪称医中圣手,只此治水之法,不下于陈修园。
发表于 2014-3-26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写. 现在总算明白了真武汤, 和附子理中症的不同. 附子理中症的人, 对应的是一片寒冷的水土, 而真武汤治 ...
燕果 发表于 2014-3-21 09:51



    甚是!真武汤脉左关尺必见大象,凡芍药脉左脉必大,不见于尺,则见于关。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甚是!真武汤脉左关尺必见大象,凡芍药脉左脉必大,不见于尺,则见于关。 ...
三七生 发表于 2014-3-26 19:39


明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81楼讲的老中医的药方让我思考了几天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的构成:升麻,黄芪,柴胡,陈皮,白术,当归,生姜,大枣,炙甘草

升麻,黄芪,柴胡有从胃到脾到肝的输送接力作用,如铺设中气的管道一样;陈皮,白术,当归则是分别给胃,脾,肝扫除障碍的,化痰理气,去湿利水,生血化淤。生姜和大枣作用于源头,生化阳气,甘草调和诸药。

我用了补中益气汤,总是会头晕。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阳气不足,中气输送到顶端后就冷了,变成水积累在头部,也许生姜要换炮姜,或者需要附子?二有可能是汽化能力不行,需要一些帮助汽化的药物继续接力,形成气流循环,比如桂枝,防风类。如果寸脉比较弱,尺脉比较实,第二个原因的可能性比较大?

另外,补中益气汤加白芍,似乎能起到类似于小建中汤的效果。
发表于 2014-4-5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中益气之补益在中上,若深根固蒂下元气滞不升者正好用之。下元不足者用之易致小便频数不禁,以其升提中下收摄不及者反拔其本故也。
发表于 2014-4-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来越有味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6# 三七生

是这样的,去年给我爸用这个方子,他就反映小便多。
如果补中益气汤配合白芍,五味子等收摄的药物,是否能弥补这个缺陷?
发表于 2014-4-7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三七生

是这样的,去年给我爸用这个方子,他就反映小便多。
如果补中益气汤配合白芍,五味子等收摄 ...
燕果 发表于 2014-4-7 21:32


这个比较矛盾,不太容易办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收摄的药, 以前问过一个问题, 得到几为先生的回复, 在这里备份一下:

请教: 乌梅, 五味子, 山萸肉, 生龙牡几味收涩的药有什么区别
几乎所有镇肝敛肝的药里都有这几味药中的一味. 有的是好几味一起上, 比如乌梅山萸汤什么的. 这几味药到底有什么区别, 可以互相替代吗?

三七生
发表于 2011-12-17 13:27 | 只看该作者
乌梅酸涩,山萸肉酸滋,五味子酸润,龙骨酸开,牡蛎酸破。还有个山楂酸化。

味虽同而性各异,不可取代。

姜与炙甘草
发表于 2012-7-1 13:35 | 只看该作者
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酸枣仁都是酸味药, 在经方里各自都大显身手, 它们酸溜溜的味道一样吗?

有趣的是, 山茱萸用肉, 一定要去核, 而酸枣仁是用仁, 一定要去肉; 五味子和乌梅, 肉核(仁)是全用.

沉香屑
发表于 2012-7-1 17:0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刚好翻看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细看了下重用山萸肉的几个方子,且用山萸肉一味急用救元气欲脱。张说救脱之药,萸肉为第一。书里有提到李士材治肝虚作疼,萸肉与当归并用。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11-20 12:34 | 只看该作者
酸为五味之一,性阴主收涩,所以酸味往往有滋阴的作用,如酸甘化阴的说法。其实龙骨(味甘)牡蛎(味咸)未必味酸,其与酸相近的主要是收涩的属性。

形随运转  
发表于 2013-12-6 1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形随运转 于 2013-12-6 11:40 编辑

从位置上讲,龙、牡偏于收敛在上之相火,使之下潜,略有镇摄之意;乌梅、萸肉有侧重于下之意,固阴之体,防下脱;而五味子上下均入,但药位上仍略有偏上之意,在上之收敛不足,五味子助收敛之力,固仲景咳喘方中多用。一已之见。

三七生  
发表于 2013-12-6 15:37 | 只看该作者
难得上来!
总结的很好!龙牡偏于潜(从上),乌萸偏于摄(在下),五味偏于敛(由表)。

3阿哥
发表于 2013-12-6 17:11 | 只看该作者
乌梅, 五味子, 山萸肉, 生龙牡几味收涩的药有什么区别
乌梅由西南往下敛,可破息肉。山萸肉虽收但属于如同弹簧发出前的收,东北往上恢复丑牛的那股蛮劲故本草有说坚阳,亦如拳术中的手起肩沉是为了更有力的出拳的回旋动作。五味子轻则上敛虚阳,重则入下,小小一颗果果五味俱全为道家养生辟谷之用。生龙牡南北直降敛并生精破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7:20 , Processed in 0.0207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