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2525 赞叹孩子!赞叹生命!

      一个比较小的孩子,他(她)拥有着超强的自愈能力!就像一个弹簧,虽然被挤压,但是一旦有机会,就要顽强地弹回去……
      自愈的方法有很多种,绘画也好,游戏也好,哭泣也好……种种种种,不一而足。
      这种自愈的能力,随着年龄渐长,呈现减弱的趋势。
      但是这种能力仍然是存在着的!
      就像今天肯成长的我们,只要条件允许,自己需要……就会顽强地自愈!

      赞叹孩子!赞叹生命!
发表于 2012-7-2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22# aliliya

太感谢丽丽了,让我说什么好呢?
如此慷慨讲这么仔细,一定会让我印象深刻,
既然是唯一的办法,那就
老老实实做临在练习,你的签名档我会牢记
深深鞠躬拜谢!
发表于 2012-7-2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丽丽,我在跟着你学习
发表于 2012-7-2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有人给我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灵性机构的年度课程表,上面有各式各样有趣的课程和工作坊可供选择,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想起瑞典的一种自助大餐(smorgasbord),在这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自助餐当中,有各式各样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肴任你选择。那个人问我是否可以推荐一两个课程,“我不知道,”我说,“它们看起来都那么有趣,不过我知道的是,”我补充,“如果随时随地想起来的话就去觉知你的呼吸,愈频繁愈好。这样做一年,它的转化力量比你上所有这些课都来得大,而且它是免费的。”

其实所谓的临在练习只是埃克哈特的说法,关于这个体验,佛教,中医,论语……全部可以彼此注解,只是名相不一样而已,我只知道一些。话说回来,知道一车,如果不去体验,那也是白费劲。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会不会给你太多压力,可能我自己和这位老师有缘分,谁都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缘分,但是我这人,一般喜欢投靠各路牛人,各路牛人说它没错,我就跟着走,有巨人的肩膀可以站,为嘛不站啊?不站白不站~!自己也的的确确在临在的练习中获益了。对了,其他老师的方法我也都有掺和着用的,比如李尔纳,比如拜伦凯蒂,但都是一知半解的……

最重要的还是体验吧........体验过程中可能也会出现种种问题,到时候可以在彼此切磋分享~


aliliya 发表于 2012-7-26 21:47 [/quote]

喜欢这个回复 说的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liliya

太感谢丽丽了,让我说什么好呢?
如此慷慨讲这么仔细,一定会让我印象深刻,
既然是唯一 ...
新生活 发表于 2012-7-27 13:50


亲爱的,其实是你满足了我的一个需要
你看我写的那一大篇子,明显就是攒了很久没说出口的
我好像也在等人问我呢
从这个角度说,谢谢你给我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丽丽,我在跟着你学习
简简单单 发表于 2012-7-27 18:26


亲爱的,谢谢你信任我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个回复 说的真好 ...
海蓝蓝 发表于 2012-7-27 19:3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2526 这是很荒诞的一幕

      摘自武志红老师的新博文《孝道是人性的逆转——悼13岁自杀的孙正雯》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2e3pz.html

      一次我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做评委,大家问一个妈妈,说说你的儿子的三个优点吧。
      这位妈妈想了想说:第一,他无条件地爱我;第二,他包容我,我怎么发脾气,他都能包容;第三,他可以为我做一切。
      她说完,台下几十个师奶激动得一起鼓掌。
      这是很荒诞的一幕。这位妈妈三十来岁,她的儿子六七岁,瘦瘦小小的,怎么看都像一个发育不良的少年,然而,他却像是自己妈妈的“好妈妈”。
      再问下去,发现这位妈妈的家族有这样一个传统:做孩子时,脾气都很好,对大人很能善解人意;做了父母,脾气就变坏,为所欲为。
      可以说,这个家族,大人们都是乱发脾气缺乏控制力的孩子,而孩子,却被迫做了好父母,去承载大人们对好父母的客体使用功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28 13:11 编辑

2527 关系不同,爱的法则不同

      武老师的这篇文,用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海灵格。(我自己感觉,海灵格的学问不大同于心理学)
      海灵格提到,本质不同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爱的运行法则,伴侣关系中爱的法则不同于亲子关系中的法则。
      亲子之间的爱的序位的主要原则是:父母给予而孩子接受。
      如果逆流而上,孩子给予而父母接受,那爱便永远也无法到达它真正的位置,彼此都要付出代价。
      之前树洞2478贴过一条心理医生的微博,也是在说这个,原文内容是:【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1.夫妻关系要求给与受的平衡,一旦失衡,夫妻关系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夫妻关系是双向的,给与受要大致相当的;2.亲子关系也是给与受关系,但却是单向的:父母负责给,孩子负责接受,一旦变成反方向:孩子给而父母受,或者变成双向,亲子关系就会出现问题。

      海灵格提到《黄金球》这首诗动人地描述了这样的状况:

      黄金球

      因为爱,父亲给了我一个黄金铸造的球,
      当时我因为年幼,而不了解这个礼物的价值。
      成年后,我成为一个刚强的男人,
      而更无法了解这个礼物的价值。
      所以,我至今仍未回报父亲所给予的礼物。

      现在我的儿子也在深挚地牵系著我的心,
      我为了回报父亲,
      我给了儿子我曾经得到的黄金球,
      而他将不会回报我。

      因为当他长成一个男人,以一个男人的方式思考,
      一如我,
      他也将选择属于他的人生旅程。
      当他传递黄金球给他的孩子时,
      我将会带著渴盼而非羡慕的心情看著他。

      穿越时间长廊,
      我带著沉静及喜悦深深凝视著:
      一代接著一代,
      我们跟随著同样的生命的舞步,
      每一个人含笑地传递著这颗黄金球,
      没有人会将它抛回给赠与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28 13:13 编辑

2528 长大吧

      当父母的人格还停留在一个婴幼儿的水平,基本上就会像武志红说的“孩子将很可能会承载着父母‘客体使用’的功能”
      通俗点儿,父母变成了孩子,孩子变成了父母。
      至于中国人的人格状态,孙瑞雪老师大概说过:普遍6岁以下!

      最近热播的《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就是如此,父母要求孩子照顾自己的喜怒哀乐,干涉孩子,使唤孩子,控制孩子……孩子为了父母满意,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
      武志红的话就狠多了——“孝道是人性的逆转”(我感觉中国人今天对孝道的解读,和老祖宗的原意已经大大地偏离了)

      父母们,长大吧,这样才有力量把黄金球传给孩子,而不是,向孩子索取。

      让爱顺着道的指引,去向爱应该去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2529 临在的练习,不容易

      不容易之处,不是说,它太难了
      而是——它太简单了
      最近对爱的探索和发现,也是如此
      让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看似矛盾的悖论——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最平凡的,也是最伟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2530 做个预告吧

      下次读书会,是读“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我很想和寻版探讨一下,顺从和孝道的区别,古代孝道和现代孝道的区别,真正有智慧的孝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28 13:44 编辑

2531 人性需要的——爱

      收拾衣柜,很有创意地把各种薄棉的夏天衣服卷成一个个衣服卷,叠放起来,觉得比平时叠的那种好拿好放。
      兴奋地展示给婆婆:妈,你看!
      婆婆看了一眼:哼,以后还得乱……
      心里紧缩,瞬间沮丧。      
      婆婆继续说了一会儿,我哼哼哈哈地应付,不太吱声了,和我自己的情绪在一起
      所以人真是聪明啊,觉得自己得不到人性需要的东西,就会装作自己不需要........真的是极漂亮的防御和面具!
      真的谢谢三七,这里有很多人性需要的东西。
      我还觉得吧,成长之初,和情绪共处能力还不是特别强大的时候,如果明知道自己讨不到人性需要的东西,还是暂时先不要讨的好,试着自己给自己,试着朝能给的起的人讨要……不过,话反过来说,如果就是喜欢玩狠的,那也可以随意讨,每次碰壁沮丧如果能翻盘那也都是一次成长机会,只是一开始能量还不太足够的时候,对自己下手还是不要太狠的好 ……

      徳蕾莎修女: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小块面包,然而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的爱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28 21:52 编辑

2532 朋友的回应

      朋友和孩子实践游戏治疗,一起画画
      孩子说:“你的想象力很差"
      朋友说:“你觉得我有时笨笨的”
      ……
      看到朋友的回应,我心里感到为之一振。
      虽然感受不到当时具体的心理情况,但是这话听上去,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和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2533 慈,孝

      老祖宗提到孝的时候,是不会忘了提到——慈,父慈子孝。
      就像《爱和自由》中说的,因为孩子得到了爱、尊重、满足,就会发展出顺从的品质。
      先有父慈,才有子孝,老祖宗真的是懂人性的。

      但是现在呢?大多数情况,慈不提了,光提孝。
      这个是违背人性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3 06:36 , Processed in 0.03585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