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1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5# aliliya


绝对同意,之前对女儿喝牛奶很敏感,能不吃就尽量不给她吃。但是乐乐每次都会要。现在她自己选择,就不会了,因为每次都有那么多的东西在等着她。(每次选一样)她放弃哪样东西的时候,会说这个我吃过了,下次好了。

你不想让她干啥事情,你就一个劲怂恿她干,她保证不会干。屡试不爽,嘻嘻。斗智斗勇啊
发表于 2011-7-2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7-21 13:06 编辑
还有疑惑。
我第一感受到的,不是婆婆的爱(不是否定婆婆的爱),我第一感受到的是她的恐惧,常有的恐惧。
其实现在大人多是绷着脸的啊,他们绷着脸跟我们没有关系呀,可是婆婆常常会认为那些面孔是针对她的,被别人的喜怒哀乐席卷!我特别理解她,因为我原来就是那个样子,只不过没有婆婆严重。
我觉得我如果处在那个状态,我特别想有人跟我说:那是别人的事情,他们愿意高兴就高兴,愿意不高兴就不高兴,真的跟你没关系。
所以我觉得婆婆在这个时候也需要这句话。
我想帮助婆婆把自己对别人喜怒的强大粘着力中抽离出来。
这样以后,才能谈到爱吧。
到底是恐惧多一些还是爱多一些?
aliliya 发表于 2011-7-20 09:13


到底是恐惧多一些还是爱多一些?
    恐惧和爱,是一体的两面。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很难看完整。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我们自己的好坏判断所左右,被我们自己的情绪所席卷。
我觉得我如果处在那个状态,我特别想有人跟我说:那是别人的事情,他们愿意高兴就高兴,愿意不高兴就不高兴,真的跟你没关系。
是的,这是你宝贵的经验。你总结出来的东西。很不容易。很珍贵。你觉得直接送给别人,就可以吗?
我也不知道答案。你自己去看。
发表于 2011-7-2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1-7-21 12:55 编辑
386 吸引力法则

      一个小孩,她奶奶买的馒头,她非要吃,她奶奶说别吃啦回家吃吧,孩子不干,奶奶最终 ...
aliliya 发表于 2011-7-20 19:41



    是啊。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见识的人,不用“反对暴力”这个词汇的原因。也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精髓。
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认同暴力,也不意味着我们纵容暴力。
跟你正在追寻的高质量的“不”,也有关系。
发表于 2011-7-2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380 哭,感觉真好!

      坐在这里,看到兜妈、寻版和田福的回复,泪水流淌。
      单纯地哭,没有思想 ...
aliliya 发表于 2011-7-19 12:19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7-22 16:19 编辑
跟你正在追寻的高质量的“不”,也有关系。...
寻找中医 发表于 2011-7-21 12:52


谢谢寻版,你的提醒很棒。

我又复习了一下高质量的“不”—— 那些不含有任何负面心态的“不”,只是简单清晰地陈述事实,这就是我要做的或者不做的。

通常我们说不的时候都是愤怒地斥责对方,旨在表示错在对方的故事——关键在这里了,根据吸引力法则,你所斥责、反对的、不想要的……全部会被加强!强化!通常,那个被强化的就是对方的小我,对么?

很高兴,好像又搞明白一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liliya
绝对同意,之前对女儿喝牛奶很敏感,能不吃就尽量不给她吃。但是乐乐每次都会要。现在她 ...
牟乐妈妈 发表于 2011-7-21 10:23


谢谢牟乐妈妈的分享,古老师在课上也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和类似的故事。
一位学员,回家以后,费了很大力气下了决心,去超市买了很多糖回家,告诉孩子,随便吃!
孩子刚开始的确是猛吃(被限制的太久了),后来越吃越少,最后,孩子吃糖就吃得很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7-22 16:22 编辑
到底是恐惧多一些还是爱多一些?
    恐惧和爱,是一体的两面。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很难看完整。因为我 ...
寻找中医 发表于 2011-7-21 12:47


恩,我觉得婆婆那里有两层恐惧。
第一层恐惧就是,别人绷着脸,不高兴,婆婆觉得自己惹对方不高兴,那个脸色是针对她的,甚至觉得对方会随时发起攻击。这让她感到非常的害怕。这一层恐惧里,好像与婆婆对我们的爱没有关系。
第二层恐惧就是,她已经开始假想对方会发起攻击,并且在这个思想下进一步假想我和孩子会因为对方家长攻击而受到伤害,因为如此,所以婆婆不断地担心地大叫,这层恐惧里,透露出了婆婆对我们的爱,反映出了,恐惧和爱,的确是一体两面。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7-22 00:24 编辑

387 又一次愤怒——对自己内在的平安负责

      晚上和婆婆哄孩子睡觉,孩子睡着以后,我对婆婆说把孩子的被子递过来吧。(我还在喂奶,因为孩子睡觉所以说的很小声),婆婆没听到,去做别的。
      一股怒火胸中升起!心里面第一时间就把指头伸了出去,指向对方,指责对方!
      马上就觉察到了,觉察到了自己的愤怒。
      对自己说:aliliya,要对自己内在的平安负责,和别人没有关系。(和另外一句“别人高不高兴和你没关系”,这两句台词目前还需要常常对自己絮叨
      和我的愤怒待在一起。
      大概不到十秒吧,愤怒走了,心情得以平复。

      哦耶,成功!
      既没有用愤怒去伤害婆婆——去指责对方。
      也没有用愤怒去伤害自己——去告诉自己不可以愤怒,而把气憋回身体里。(的确有气产生哦)
      愤怒,是一种情绪,没有好坏,情绪是来帮助生命自我调节和平衡的。

      负责任地生气,有觉知地生气。的确是利人利己。

      或许有人说:成功个屁!成功是连气也不生,不生气!
      拜托!我不是圣人啦!我还是个普通人啦!
      还是先做个老实人吧——诚。
      生气就是生气了,没生气就是没生气,不假装,不勉强。
      再说那个气都已经生起来了,体内都生成客观存在的物质了——气!你还假装这个物质不存在,或说它不应该存在。骗谁呀?

      对自己内在的平安负责。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7-22 16:23 编辑

388 无招胜有招

      我过去无法想象:我会像昨天和今天这样生气,生气——是十秒左右就可以搞掂的事。
      我想,一是因为觉察力的提升,二是因为可以真的接纳愤怒了吧。
      接纳是无招式的,自然地,轻轻地,当想着用任何一种招式去接纳时,那还不是接纳。
      真正的接纳——是把“要去接纳啊”这件事,都忘得干干净净了。
      对我来说,这真是一段很长的旅程,也是美妙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7-22 00:35 编辑

389 惯性很强大

      老公把游泳圈吹起来,想给儿子玩,儿子远远看着,很好奇,把游泳圈拿到离他大概30公分处,害怕地哭了。
      老公:儿子,这是游泳圈,有啥可怕的。
      婆婆:不怕不怕,不哭不哭。
      我抱着儿子,对另外两位说:当然可以哭可以怕。
      婆婆和老公都会意了,相视一笑。(赞叹两位,一直在不断努力学习中)
      即便学习之后,仍然会被惯性主宰——不要怕不要哭。
      惯性很强大。
      真是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390 吸引力法则

      “不要怕不要哭”这些常用的简单的句型中,也有吸引力法则在其中作用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7-22 16:33 编辑

391 今天上午的2次生气和1次没生气

       愤怒1:收衣服,小毯子刮到了角铁上(角铁是用来栓晾衣绳的),我一次又一次地拽(不敢用劲儿,害怕刮破毯子),拽一下,二下,三下,四下……怒了!还没拽下来,一边怒一边拽,大概拽了十多下,终于拿下,嗯嗯,真是生气啊!

       愤怒2:上午从外面推孩子回家的路上,想到了去年这么热的天,我正坐月子时,爸爸做一些事情说的一些话,觉得他实在是太过分了!生气!生气!生气!问自己:当别人做的说的是“那么过分”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对自己内在的平安负责吗?是啊!是这样的,没有我们的允许,没有人能伤害我们。我那个时候还不知道——爸爸当然可以持有任何观点和情绪,那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啊,尽管有些观点是针对我的——“别人都热你不可能冷”,但是,那仍然是他自己选择的观点啊,他没有这种自由吗?他当然有这种自由。我那个时候还不知道的是——爸爸的观点和情绪,都是他自己的,不是我的。我们都要对自己负起责任!在此,我必须和父亲分开,不被他的思想和情绪席卷,不把他的思想和情绪变成自己的梦魇。如此,却是为了,更好地去爱。

      1次没生气:路过超市去买菜,童车不小心碰到超市服务员的脚(只是刚刚碰到),她很生气,轻轻地瞪了我一眼,脸很长。我很平和地说了一声对不起,没有生气哦。我不是生气了而假装说没生气,是真没生气哦。她生气,那是她的情绪,不是我的,是她自己的选择。而我应该做的就是真诚地说抱歉。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7-23 23:33 编辑

392 成熟起来——走出情绪共生!

      什么是情绪共生——简单说: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绪世界里。

      《完整的成长》P38

      儿童的情绪和妈妈的情绪天然地处于共生状态,儿童也能对其他人的情绪高度敏感。凭着这种敏感和觉察能力,儿童来判断成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由于儿童过于弱小,生存是儿童的潜在的本能愿望,所以对情绪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来防卫、保护和维持自己的生存下去的需要。儿童一面努力剥离着共生的情绪,一面依靠敏感和觉察能力发展着对成人的内心世界的觉知,这就是生命的智慧……2岁以前,悦悦虽然从妈妈的身体里走了出来,身体上是分离了,但是在情绪上尚未和妈妈的情绪剥离开,依然和妈妈是浑然一体的状态。这种浑然一体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生体”,意思是就像还在妈妈身体里共同生活一样。悦悦不知道那是妈妈的情绪,她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的,就像悦悦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她认为她和妈妈是一体的。现在,虽然身体不共生了,但情绪上她仍然是和妈妈处于共生状态。
      在儿童的内在的世界里,身体、情绪、感觉这些方面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共生的状态或者浑然一体的状态,最容易共生和浑然一体的首先是情绪。儿童必须历经一个发现、剥离和独立的过程,当儿童的自我开始出现,儿童就会发展处从共生或者浑然一体状态中把自己的各部分(当然首先是情绪)剥离开来的需要。当自我逐渐被儿童创造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生命内在的各部分的独立也就被儿童建立了。3岁多的悦悦终于发现是妈妈生气了,而不是自己生气了,这就是情绪上的成长。悦悦妈妈说:“我女儿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情绪上的问题,我现在才逐渐了解了我的情绪。看来我的情绪还处在童年时和我母亲情绪的共生状态。”
      共生是客观和天然的状态,如果父母情绪较为成熟,内在较为平和,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就比较清晰,孩子情绪成长的空间就相对宽大和良好。共生这段特殊的时期,可以使儿童极容易熟知情绪的世界,然而当孩子情绪无法成长时,共生也易于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绪世界里。核心的问题是情绪的成长过程是否可以完成。由于是合为一体的状态,所以儿童非常容易将这个时候形成的一切转化成自己的潜意识。如果孩子不能把自己同成人剥离开,那么他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熟悉是开始,剥离是成长的第一步,然后逐渐地辨出“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辨识的过程,情绪便独立了起来,最后伴随着“我的”而为自己负责。而这个剥离必然要依靠儿童创造出来的自我,没有自我的力量儿童无法从浑然一体中超然地脱离出来。因为情绪还没有被自己深切知道“这是我的”,我应该为我负责。这就是大多数人喜欢抱怨,内在总以为“是你导致我生气的,都怨你”这种游戏就不断地重复。
      逐渐创造出的自我首先区别了“你的好吃的”与“我的好吃的”这种物质的东西,然后基于物质,儿童进一步学会了区分非物质的东西,比如“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这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区分“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那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如果一个成年人不能够清晰地区分出“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你的感觉”和“我的感觉”,“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会迷惑。这可能是成年人积淀之深得痛苦。这就叫没有得到充分成长。
     童年时期孩子由什么样的成人陪伴,这非常关键。因为儿童大约需要长达6年的时间来逐渐走出共生状态,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没有走出共生状态,儿童就很难完成这个过程。除非给儿童爱、自由和规则,除非父母共同成长。
     ……
     老师:“你要把孩子内心发生的情绪告诉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告诉他一样”
     妈妈:“我怎么能知道他内心怎么了?”
     这个提问非常关键。如果我们成人对自己内心的世界发生了什么都不清楚,那我们对内在的一部分——情绪——自然也不会了解,也就无法使用发现和感觉到孩子内在的情绪,并给出一个相配对的合适的词汇了。茫然和不知,常常会使我们无视孩子的情绪,或者破坏、压抑孩子的情绪,甚至责难孩子的情绪,排斥孩子的情绪。
     所谓知道情绪,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达情绪。表达得准确达意,情绪就能好转。这就像我们从一面奇特的镜子中看到了内心的自己。
     ……
     对许多成人来说,情绪似乎就像竞技赛中的篮球,放在手里、身上都是个负担,放在心里更是难受,需要将它快快扔出去。如果成年人将它投到了儿童身上,儿童就会将它哇哇哭掉。儿童的模式是正常的,他通过哭让情绪释放出来。通常成年人会采用什么方式将情绪投射到儿童身上?一般的模式是控制不住地说、斥责,甚至打骂。大部分人是以说为快。说得多,说得语重心长……
     让情绪流淌……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7-23 23:32 编辑

393 乱糟糟的情绪共生

      我的原生家庭,一家四口,生气吵架几乎是每天都发生的事——看到爸爸生气,妈妈就会生气;看到妈妈生气,爸爸也会生气;我和哥哥要是生气,父母就更生气:小屁孩,你生什么气!而父母生气,我和哥哥就很烦躁,这其实也是生气。

      现在还是常常如此,但也有些变化——我和我哥长大成人,有力量反抗了。

      乱糟糟的情绪共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7-22 16:20 编辑

394 非常及时,非常及时

      阅读到孙瑞雪老师《完整地成长》里情绪共生的这个部分,真是太及时了
      原来我最近常常絮叨着的“那是别人的思想和情绪,和我没关系”“这是我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和别人没关系”——却是为了走出情绪共生!
      三十好几,从头开始,学习区分:“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那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那是你的情绪,不是我的情绪”……
      
      李尔纳老师说:我们都过着抛弃责任的生活。孙瑞雪老师说:我们还没有走出情绪共生,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

      各位老师的说的都那么好,一个问题可以有这么多的角度,太美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04:51 , Processed in 0.02450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