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昕云妈咪

用方效果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大汗

6号傍晚就一直说热,身上也不停的出汗,一天要换六件衣服. 四点左右咳嗽.
到四点多喝四逆汤, 喝完没一会,就吐四口白泡泡痰出来, 一点药水跟食物都没有.
吐完后也不咳了.  

晚上九点上床一直说热,开了空调还说热.   要喝王老吉.  身上还是很多汗
舌头黄黄的,厚厚的苔.

十一点起来大便了一下. 黑黑偏硬的大便. 但是大便出来后,还是说好热.一直说到早上五点多,才安静了下来睡了.

7号早上起来舌头还是好黄.叫热.   说吃苹果水. 吃完后,舒服了一些吧. 又买了一个梨吃.

中午舌头不黄了.还尿了一次,量不大,偏黄.

食欲不大,就是汗不停. 午睡时,手臂上都是豆大的汗珠.
脸色开始偏白了.下眼袋有点青黑.  可是咽部的脓点还没有完全消失呀.

不知道这种情况要如何. 会不会脱水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开水烫伤脚背

一朋友被开水烫伤脚背,过了二天还很痛.
我让用紫草膏,+豆腐, 一晚上过去第二天不痛了.

第二天脚上起了水泡,火气出来了.让把水泡用针刺破,让里面的水流出来, 不要去掉皮.
外面再涂紫草膏就行了.
发表于 2011-6-1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次试试坛子里人家推荐的泡白酒呢?
烫伤的部位浸泡在高度白酒里那个方法,似乎不疼又有效。
发表于 2011-6-13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一下夏天到了,太阳太大,宝宝很容易长痱子,有什么好方法。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竹+白银耳+冰糖,三味煮糖水. 喝完第二天痱子就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13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次试试坛子里人家推荐的泡白酒呢?
烫伤的部位浸泡在高度白酒里那个方法,似乎不疼又有效。 ...
moccadoll 发表于 2011-6-10 14:41



    这个估计得用整瓶白酒,是整个脚背. 哈得倒到脸盆子里才好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号回家,老爸蛋白尿+牙痛+耳鸣+失眠+身体痛。
用了真武汤一天,蛋白尿泡少很多, 耳鸣好一成。 就是摇头时不会,WU 的一声叫了
第三天用酸枣仁汤,可以睡入眠三个小时了。之前就是睡着也是半醒着,不入眠。
第四天就真武汤合着酸枣仁汤一起喝了。
第五天,还是身体痛,就用桂枝去枝加芍药。。。什么的
就是真武汤去掉附子加上生姜炙甘草+大枣12个。身体痛有松一些,但是尿泡泡又多起来了。

还是改用真武汤对证些。想让他再吃点肾气丸。
发表于 2011-8-18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拿药当饭吃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二天用只用真武汤老爸精神好多了,可以上街玩了。今天妈妈说去拔牙了。
发表于 2011-8-19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你家妞妞“病”得够勤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COCHEN 于 2011-9-6 15:49 编辑

宝宝风团

宝宝8-25号这次风团发得不一样。 一出来就是花生米大的偏红色,先是下肢出来,向上走到屁股左右。
我还按以前的桂枝麻黄汤下。结果没达到一剂就解决的效果。转换理中汤,还是没解决,只是有好转。
但第二天还是又起了一些,而这一次又象以前一样先是芝麻小点的白色的,慢慢变成大的。
防风通圣丸吃了10粒,晚上睡觉出好多汗,不过风团倒是消失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前几天是有吃了冰棒跟西瓜的。同时天气超燥热,又吹空调睡了一个多月。
用理中汤算是对证,但又出很多汗,还有表的问题。还有点郁热的问题。不然不会第一天就出现淡鲜红色的。

或许第一天要用点黄连阿胶汤一类滋阴去火的+理中汤合用才对。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爸今天又拔了一颗牙。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调胃承气汤.
老爸三天不好大便了. 给用了调胃承气汤.  竟然拉出象猪血一样的黑大便.
以前他胃不舒服,  这就是淤血了吧.   拉了一天.拉了七八回.  第一天拉完手脚软,没力.
过了一天后,人就舒服了,但是耳鸣问题还是存在的.  
还有牙龈痛的问题也还存在着.难道胃火还没消完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10-9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3号深圳大风,宝宝跟朋友出去玩又起风团了。 用了理中汤,桂枝各半汤却效果不太好。
到七号天气回暧就好了。 中间也感冒了一下。咳嗽。服以前的止咳方竟然也不太有效果。
昨天看到傅山里面讲到, 咳嗽也要补肾,想起前天晚上睡前喝好多水,夜里还尿了一次床,
就在止咳方里加了六粒益智仁,晚上临睡前喝了十口。 一夜都不咳了。早上起来也肺里也没有呼呼的声音了。

难道现在的运气里面要加补肾药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温胆汤,让你不再心惊胆寒.

中医经典名方温胆汤的介绍:

【组成】半夏l0g 橘红15g 茯苓8g 炙甘草5g 竹茹10g 枳实10g 生姜10g 大枣2枚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

【特征】虚烦不眠,胸闷口苦,或眩晕,或呕吐,呃逆,或癫痫,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略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溫膽湯》

【出典】 三因方

【組成】 枳實、半夏、竹茹、陳皮、甘草、白茯苓、生薑、大棗

【功能】 化痰安神,去熱除煩。

【主治】

治痰氣上逆、眩暈嘔吐、心膽虛怯、觸事易驚、不眠心悸、短氣乏力、健忘口苦。

【臨床應用】

1 .適用於膽胃不和、痰濁內擾、胸悶痰多、噁心嘔吐之煩亂失眠,或肺部疾患,及心悸健忘等精神神志方面的病變。

2 .本方由《二陳湯》裁量變化而來,功善化痰和中,為化痰和胃的基礎方,若痰熱重而出現心煩、口苦。可加入〈黃連〉,名《黃連溫膽湯》。

【現代藥理】

1 .祛痰止咳:〈半夏、陳皮、甘草〉能抑制動物人工咳嗽,促進咽喉、支氣管分泌,稀薄痰液,易於咳出;揮發油成份能刺激祛痰作用。

2 .鎮靜止嘔作用:〈茯苓〉有「戊巴比妥鈉」協同作用。〈半夏〉能麻痺末梢運動神經及降低嘔吐中樞的興奮性。

3 .強心作用:〈生薑、半夏〉能擴張冠心動脈,增強心臟收縮力量。〈大棗〉含豐富黏液質,可升高血糖,血紅蛋白。〈甘草〉有類腎上腺作用。

4 .利膽作用:本方能增加膽汁分泌,使膽囊收縮功能增強。

【加減】

1 . (1) 失眠:加〈夜交藤、鉤藤、黃連、琥珀〉。

(2) 多寐:加〈滑石、石菖蒲、黃連、佩蘭〉。

2 . (1) 便秘:加〈萊菔子、白芥子、石菖蒲、檳榔片、皂莢〉,去〈甘草、竹茹、枳實〉。

(2) 腹瀉(慢性腸炎):加〈荷葉、黃芩〉。

3 . (1) 寡言:加〈鬱金、石菖蒲、遠志、香附、柴胡〉。

(2) 多語:加〈竹黃、鬱金、黃連、石菖蒲、全栝蔞、白礬〉。

4 .美尼爾氏綜合症:合《天麻鉤藤飲》,加〈太子參、遠志、合歡花、鬱金、麥芽、菊花、大棗〉。

(1) 兼頭痛、心煩、耳鳴:加〈梔子、黃芩〉。

(2) 失眠、多夢:加〈遠志、棗仁〉。

(3) 呃逆、噯氣:加〈柴胡、鬱金〉。

(4) 傷食:加〈神麴、焦山梔〉。

(5) 外感:加〈藿香、荊芥〉。

(6)伴氣虛:加〈黨參、黃耆〉。

(7)血虛:加〈當歸、熟地〉。

(8)眩暈甚:加〈天麻、 赭 石〉或〈菖蒲、栝蔞、鉤藤、殭蠶〉。

(9)痰濕甚:加〈南星、菖蒲〉。

(10)胃寒:〈生薑〉改〈乾薑〉。

5.散發性腦炎:加〈丹皮、石菖蒲、鬱金、生石膏、板藍根、人參、羚羊角粉〉。

6.大葉性肺炎:加〈魚腥草、蘆根、生石膏、大黃〉。

7.腦溢血:加〈膽南星、鉤藤、石菖蒲、夏枯草、羚羊角粉、鬱金〉。

8.咳嗽:加〈紫菀、款冬花、蒼 朮 、厚朴〉。

9.嘔吐:加〈白 朮 、桂枝〉。

10.頭痛:加〈天麻、白蒺藜、蔓莉子〉。

11.多發性胃息肉:加〈薏苡仁、蒲公英、山梔〉。

12.精神分裂症(癲狂):加〈大黃、黃芩、鬱金、酸棗仁〉。

13.神經衰弱(失眠):加〈茵陳、薏仁、鬱金、石菖蒲、白蔻、藿香、佩蘭〉,去〈甘草、竹茹〉。

14.高血壓病(眩暈):加〈黃芩、澤瀉、石菖蒲〉。

15.病毒性心肌炎:加〈薤白、栝蔞、苦參、丹參、柴胡、黃芩〉。

16.胃 脘 痛:合《黃連溫膽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6 01:38 , Processed in 0.0195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