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qinglian

古老师课程之后的生活体验——整苗,整土壤还是苗被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8-23 09:14

我发现,每次在决定离开网络之前,我总是那么地流连不舍,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渴求关注,师母说这个叫心外求法,可是,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渴求关注?我到底在渴求什么?这个力量来自哪里?如何由心外求法转向心内求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8-23 10:46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10-8-24 12:41 编辑

我明白了,很简单,因为外部关注会给我带来喜悦感,而且这个喜悦感远远超过了我内在感受到的喜悦感。喜悦就是法,就是宝,就是我内在本有却一直没被我发现的。其实它们一直就在那里,从未改变。我只需静静地观照自己,倾听自己,就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又明白了,原来一切都是为了唤醒我内在本有的喜悦。

想到了那首偈语,内容不是很熟悉,搜了一下,如下: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有点明白了,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10-8-24 16:28 编辑

自我接纳度高的人,才越接纳别人,宽恕就是爱。

我可以允许自己丢三落四,我可以允许自己拉里邋遢,我可以允许自己骄傲自满,我可以允许自己自卑,我可以允许自己不够整洁,我可以允许自己有很多很多的缺点和错误,所以,我也可以允许别人有这样那样很多很多的缺点和错误。能够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说一声“没关系”的人,才能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说一声“没关系。”这就是宽恕,这就是爱。所谓宽恕就是爱。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对自己的不接纳,源于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不接纳。我们对自己的不接纳,又会造成生活里人们对我们的不接纳。只有当我们真正自己接纳自己了,然后我们才能真正地被别人接纳。所以要想拯救自己,除了接纳自己,别无其他。我可以有缺点,我可以犯错误,我可以不完美,只要我没有伤害到自己和别人,这一切都没关系,因为我本来就是个平凡人,我允许自己做个平凡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课堂精彩片段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10-8-24 17:57 编辑

老师:学习是谁的事?
学员:是他自己的事啊?
老师:是他自己的事,那你急什么?

看看看,成长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可是我们做家长的却多么地热衷于拔苗助长,成天没事就修理修理我们的苗苗。
我们真是整天都在热衷于整苗运动而不自知啊。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10-8-24 17:59 编辑

早上,水印发帖说“有机会想和家人做一次游戏。让大家体会一下被完全接受、否定、和漠视的感觉。”

我看到后马上就指出她犯了关爱强迫症了,指出她应该如何如何,并拿出课堂上记录的关爱强迫症的定义来证明她就是犯了关爱强迫症。

后来宝妈妈回帖说,看了我的回帖,她的感受是“被否定,质疑,建议”。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我也在犯关爱强迫症而不自知。

我指出别人犯了关爱强迫症的同时,原来我自己也在犯关爱强迫症。

我指出别人犯错误的同时,原来我自己也在犯错误。

我已经完全忘记了不要给建议,不要否定别人。

看来,我们真的是除了管自己谁也管不了。

除了给人爱什么也给不了。

爱,是我们唯一能够给的东西。

而成长,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又一起整苗运动,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10-8-24 18:12 编辑

而且,我在给水印提建议的时候,

有一种自己高高在上水平很高的感觉,

我对她错的感觉,

我厉害她没用的感觉。

老师说,你凭什么给人意见?

你以为你是谁啊?

老师说,给人意见,这是受所知障所限。

孔夫子也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但愿我能够引以为戒,

不要随便给建议,劝告,意见,批评

因为人性不喜欢这些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10-8-24 18:13 编辑

刚才出去的时候,对面走来一位相识的女士和她的孩子。

她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应该有二十来岁了吧。

打过招呼后,我问她们干嘛去,她说陪女儿去理发。

我脱口而出,理发还要人陪啊?难道不是她自己的事情吗?

她愣了一下,马上说,她不会啊。

我又说,这么大还不会啊。

她就说,没事,反正我也没事嘛,一起去好了。

我赶紧打圆场,是啊,是啊,一起出去走走挺好的。

她们走之后,我醒悟过来,我又犯关爱强迫症了。

我否定了她陪同女儿理发的行为,建议她应该让女儿一个人去理发,给她带来被否定被建议的感觉,一定会让她们感到很不舒服。

不要否定别人,不要给人建议。

人性不喜欢被否定,不喜欢被建议。

看来真是要时时觉醒啊。

否则整苗运动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发表于 2010-8-24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您一起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说,当我们打孩子的时候,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个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就好了。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这个东西就会慢慢地消失。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时时察觉自己的念头,我到底在给别人人性不需要的东西,还是人性需要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10-8-24 23:22 编辑

我想,我之所以那么习惯于去否定别人去建议别人而不自知,是因为我从小到大一直处在被否定被建议的生活模式里,所以否定建议别人已经进入我的潜意识层。
没关系,知道这一点就够了,我可以犯错误的,慢慢来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10-8-25 09:31 编辑

有时,我觉得自己一无所知,有时,我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我,自卑与自傲的结合体。告诉自己,我可以有些方面不如别人,我也可以有些方面超过别人。其实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我可以自卑,我也可以自傲。没关系。我可以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10-8-25 07:05 编辑

刚才看古老师课程的打印内容,关于生气部分,想明白了一个自己以前不太明白的问题:为什么大人气过之后又没事了的话,会觉得自己没面子?

气过之后,很快就没事了的话,就等于承认自己错了,可是又觉得自己根本没错啊,所以就要继续生气,哪怕不气了也要装气,一直到对方服输为止,甚至对方服输了还不肯善罢甘休,以捍卫自己的“对”。

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对”这么在乎?为什么我们这么渴望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我们的声音从来没有真正被倾听过,被了解过,我们的想法总是被误解,我们的行为总是被打压,我们总是“错”的,这个对“对”的捍卫表达了我们对被误解被打压的反抗,表达了我们对被了解被倾听的渴望。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这样,于是,就渐渐演变成了一种行为模式: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证明我自己是对的,我就是对的,事实上我就是对的。可是,如果夫妻双方都这样做的话,家庭矛盾就不可调和了,因为双方都渴望对方倾听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却没人愿意去倾听了解对方。

古老师说,一个人被了解认同之后,就不会再坚持己见。

诚然如此。当一个人那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对,这意味着他非常地渴望被倾听被了解被认同。当我们努力去倾听了解认同他,他马上就偃旗息鼓了,他马上就不会那么固执己见了。因为他其实真正想得到的就是这些。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inglian 于 2010-8-25 10:04 编辑

今天晚上我翻看以前打印的寻版的育儿贴,不禁感叹他对孩子理解的细密心思。后来又翻看了一些以前打印的他发的古老师的课程内容,不禁再次感叹万分。古老师的课程我听过之后就知道,老师在课堂上的声音不是很大,那么录音下来的效果应该也不会那么很清晰吧。可是,他却在把课堂内容录下来之后,在声音效果不是那么清晰的情况下,又一个字一个字地往电脑上敲,然后还标注字体,颜色,标题,天啊,这可是将近100页的内容啊,这么大的工作量是一个什么概念啊?我想,如果是我,不眠不休,每天专门做这个工作,也不知道要多少个月才能完成。可是寻版为了帮助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妈妈们走出烦恼,而无条件付出这么大的工作量,这该是多么厚重的一份爱啊。

想想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对别人能有多少爱,能有多少的实际付出?就说我把,爱的心灵是干涸的,即使这次沈阳之行之后感觉自己的心中充满了爱,但也无非是把爱的感觉变成口号而已,实际行动我真的做不了什么。

爱人者,人恒爱之。我想,寻版值得我们所有的三七妈妈好好地去爱他和尊敬他!Because he deserves it。他真的值得我们去爱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7:05 , Processed in 0.02061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