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桂亮邮箱

针灸补亏正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之论针法补先天元气
《上古天真论》中提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正如姚止庵所说“男女之壮,并始于肾气之壮实,其后(弱)也,亦由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然而就《内经》全书而论,起理论重点在后天,肾为五脏系统中的一脏,并无特殊处,而言及肾为先天之本仅此篇而已。由此可见,《内经》关于生命的先天理论尚处于初期阶段,并未充分论述。及至《难经》才将《内经》中肾主先天诸义归属于命门,云“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又云“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之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内经》中生命中的先天理论。后世皆重《内》而轻《难》,《难经》中的先天论几遭湮灭,也造成了肾先天,后天概念的混淆,实在有辨明之必要。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难经》中的命门理论的确是在《内经》中的先天理论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而使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根据太极图和先天图,构思出了命门太极理论。它是以二肾与命门组合成命门太极“函三为一”的组织结构,以中间命门为肾间动气,氤氲消息,圆融而不碍滞,具有生生不息之机,有不期然而然之神功,创造出命门太极理论的整体气化功能的新模式。而笔者所要论述的是命门太极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和构思,更是一种实实在在一气流转的真实体验。正所谓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印证理论。笔者在命门太极理论指导下,通过针法来补足先天元气,在其培补过程中发现,患者都能够深切感受到二肾与命门之间一气流转的体验。在针刺的体验中,患者先感受到二肾发热继而命门发热,二肾与命门之间热量不断进行相互移动转换,最终热量充斥了二肾与命门及整个腰部,由此我们可以证实命门太极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有实践基础的;并且笔者认为只有在真正补先天元气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命门及二肾发热。有些人提出针刺命门穴使其发热是否能达到培养先天元气的效果?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命门太极理论来解释,命门穴不是命门太极的外应穴位。而且命门太极是一整体无对应经脉,故无主穴。笔者是运用五俞穴结合藏象功能运用补气之法,才能补足和打开先天元气之门户。
《上古天真论》中还谈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表述肾不但藏先天之精,而且还藏纳脏腑活动化生的后天之精。这种认识成为后世论述肾与其他脏腑的先后天辩证关系的依据。肾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脏腑的后天活动化生精气进行培育,才得以不断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先后天之精的关系即是如此,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也是如此。临床上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的养生原则,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的治疗原则就是这种理论的实际运用。通过以上理论的指导,笔者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肾为先后天之枢纽的理论。在《内经》中重视脾胃,后天化生的精气对先天之精的培育,以脾胃化生的后天精气为主,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因此笔者的培元针法皆是补法,以达到扶正邪自去的疗效。
笔者总结:运用针法补充先天元气是笔者研究针道的成果之一,而针法补充先天元气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就是保养肾气延年益寿,正如《内经》云:此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有子也。
发表于 2009-4-18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我手心发热,是何原因?
好贴!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体验培元补亏针法 2009.4
体验者网名:坚持胜利


本人体质较差,对祖国医学十分喜爱。
在网上看到桂亮先生的整体系统针法,再加上在网上看到已有几位体验者的体验过程。
于是我决定亲自从北京不远千里去苏州感受一下培元补亏针法的效果。

13日下午,老师到宾馆,先问了我的身体状况并解答了一些疑问,又查看我的舌苔。
接着用针,穴位均在肘膝关节以下。不多久肚子开始咕噜,肚脐周围及胃巴掌大面积有温热感。
随后热感渐渐增强,半小时后趋于温热与稳定。两足感觉发冷。晚上出去散步,感觉双手心发热。
14日,用针十几分钟后肚脐及胃部附近发热。几分钟后,后腰和背也开始发热。同时,手发凉,后期手渐升温恢复至常温。晚上仍然手心发热。
15日,用针后当捻针时,后腰热感强烈,一片暖烘烘,并向上延伸至背。双手也一直发热,出手汗。脚还是冰凉。
16日,用针后,腹部,后腰热度没有昨天明显,老师说是进行温补调节。
后半时间,两脚底板有风吹感觉。此过程持续有半小时。
17日,今天热感没有之前明显。后半期两脚又有风吹感觉,也没有昨天时间长。
18日,今天腹部不热,后腰则里面热,两肾发涨。后期又转到后腰外面热感明显,感受到命门处的一气流转体验。
19日,调整了穴位。今天感觉主要是右手很酸涨。后腰热感明显,右手酸涨从一开始持续到结束。
20日,今天感觉热度没有之前明显。
21日,捻针后,感觉热量以后腰为中心先发热,然后,上冲至后背,下热到屁股。腹部也发热,后腰命门处
跳动几下。又捻针后,热量向上直冲面部,下至脚跟内侧。
再捻针,面部顿感烘热。起针后身上汗出衣湿。
22日,捻针后,热量从后腰烘起,上到双耳发热,下到脚跟内侧。腹部也发热。
又几分钟后,双手心发热,出汗,并一直持续发热汗出到起针以后。
在起针后,又是汗出衣湿。
23日,用针后,热量从后腰,腹部发散到全身。双手心发热汗出。


通过十余天的亲身真实体验,我觉得培元补亏针法有以下几点:
1. 取穴安全,均在肘膝关节以下。
2. 扎针过程顺其自然,不强求和追求发热,而由自身元气补足后自然发热。
   感受到了先由胃,腹,后腰 发热,再逐渐达到双手,后背及腿等全身发热的效果,
   与培元补亏理论能够吻合。
3. 在培元后期,体内元气充足后,感觉到了有隐疾的经脉受到身体自行调整带来的经脉酸涨,手臂沉重等。
而且在酸涨减退后身体明显感觉轻松。


总之,通过体验培元补亏针法,我这几天饭量增加,睡眠很好,浑身舒畅,切身感受到了元气充足和体力充沛,达到了正气内存,邪不外干良好反映。此针法培元固本,立于不败之地,顺应自然,水到渠成,使我真正受益无穷。

  2009.4.23 于苏州


发表于 2009-5-1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言于古者必验于今。
 楼主| 发表于 2009-5-8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二

中医针术之颠峰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传统中医的发展,是经过历代医家师承授受相传,才使《内经》的学术传承下来。《内经》的学术思想,也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后世学术发展的最大基础。因此《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根源,更代表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水平。《内经》著作中的内容,文字简要,含义广博,理论深奥,意味深长。因此对于《内经》的学习,我们要深刻地精心体会它,搜求它的微意与隐意,掌握它的重要精神,才能获得全面的了解,得到《内经》的精髓。按照这样的方法态度去钻研,往往会得到很大的成就。因而在各个时代中,都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才,如周代有秦国医和,汉代有淳于意,魏国有华佗和张仲景,都是能够精通《内经》这门学问的医家,并且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都继承了《内经》的精华,更在这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学术得到了发展与进步,但究其根源仍然离不开《内经》的理论基础。张仲景著作《伤寒论》也是从《素问,热论》篇中丰富和发展而来的,他将《内经》中的脏腑,经络,气化学说等内容有机的融合,进而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体系。张仲景的这一伟大创举,不仅仅是临床经验的积累,若非深得《内经》之旨,便不可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必须以《内经》的理论依据来分析疾病,以《内经》的取穴法则来配穴,以《内经》中的补泻手法来调气,这样你才是一名真正的中医,才真正达到中医的最高水准。而任何违背《内经》理论与实践的方式方法,虽然它可能花样百出,但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医。例如从取穴的这方面来看,《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人体气血流注犹如河流,调节五腧穴实乃清其源头,治其根本。因此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笔者常用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合用,疗效颇佳。而在《内经》中的其他大量篇幅中皆有何病证取何穴主之,例如:《骨空篇》“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从风憎风,刺眉头”等等。此类取穴在《内经》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通过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合用远处取穴,再结合局部的针刺疏通远交近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必定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因此是否有必要再有必要去发展新的穴位?难道我们现在所用的穴位还不多还不够吗?古人云“宁失其穴,勿失其经”针以调气为核心,其实人身处处皆穴,但不管穴位如何变化加减却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十二经范畴。但是我们取了很多穴位还是没有疗效,为什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运用《内经》的取穴方法去治病?是否真正读通了《内经》去治病?是否按照《内经》的补泻手法来调气。我想如果你真正读通了《内经》,取穴治病应该是游刃有余了。现在一直在讲继承发扬,我们真正已经继承了《内经》针道的精华了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发扬。如果继承了《内经》针道的精华,那么你也已经达到了中医针术的颠峰了。

其次,让我们再来谈谈针刺手法。在《内经》中有大量的篇幅记述了针刺的手法和操作技术。书中以候气,守气,调气,辨气诸法,论述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提出了气至为效的原则,并强调“气至而有效”是针刺临床提高疗效的不二法门。《内经》要求“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指出了在针刺过程中要根据病人形神,气色,脉象等变化,来治神守神,调神,移神,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对针下感觉变化有详细的描述,《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解,终始等篇则对得气的存亡得失及其性质进行了生动的介绍。《内经》中提出了迎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方法,为后世针刺复式补泻方法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其实后来发展的所谓复式手法完全把《内经》中的手法,加以整理套用,加上许多新的名称来掩人耳目,故作神秘使后学者无从下手。其实在《内经》中已经将手法完全讲透了,只是没有人能认认真真去理解《内经》中的手法,被许多手法名称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笔者只是想告诉大家,没有一种手法能超越《内经》对手法的描述,任何手法都是从《内经》中变化而来的。笔者一直认为《黄帝内经》虽然文字简要,但意义深远,是纲领性的总结,而后世学术的发展犹如扩写,将《内经》中一些文章,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和发挥,再加以补充完善,从而形成了新的流派,其实这也只是《内经》的一个分枝而已。
    在历代各家针法中,子午流注针法与《内经》的关系犹为密切。子午流注针法,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脉经》篇《营气》篇都有记载。《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内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与可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由此可见在《内经》中已经有子午流注针法之雏形,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后至南唐何若愚,才明确地将子午流注针法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性的说明。因此子午流注针法其根源来自《黄帝内经》,它将《内经》中的五运六气,脏腑,经络,营卫,日月星辰,气血,时间,手法全部融合在一起,概括了整个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于其中,详见拙文《金针探秘一  简论中医针灸》。如果我们完全将《内经》各篇结合在一起,前后呼应来研究,你会发现子午流注针法是整部《黄帝内经》的结晶,更是《黄帝内经》之升华。因此不要认为《内经》已经过时了,或者自以为已经看过了几遍,觉得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认为自己应该再学习一些新奇的疗法。从古至今历代名医都以注解《黄帝内经》为自己的荣耀,将自己的一生临床心得体会都注入在《内经》的注解中。因此《黄帝内经》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心血去探索研究的,只有诚心正意者经过长期认真刻苦钻研,才会真正领悟《内经》中的针道,最终达到针术的巅峰。
发表于 2009-5-9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桂亮邮箱 的帖子

您是交流经验还是做广告???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邓文章 于 2009-5-9 21:36 发表
您是交流经验还是做广告???

谢谢您的关注,笔者只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这样新颖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探讨,使读者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和启示!
 楼主| 发表于 2009-5-1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三

近现代针灸治疗的兴衰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源泉,更是一部针灸巨著。后世针灸学术发展皆源于此,且《内经》虽文字简单,却能执简驭繁,返博为约,通一毕万,是纲领性的总结,代表了中医针灸之颠峰,故《灵枢》称之为《针经》。在针灸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代名医辈出,为中医针灸历史写下光辉的一幕。如果《内经》时代为中医针灸医学发展的第一高峰,那么,宋金元时期就是中医针灸的第二高峰,其主要体现在中医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及名医辈出,呈现出百家争鸣,万家齐放发展的辉煌时代。然而,到了清代,针灸学开始衰落。清代著名医家中竟没有一位为针灸专家,而统治者竟然下令永久取消针灸一科。究其原因,在于针灸之术易学难精,从汉魏各种学术皆秉师承、重家法,针灸尤是如此。而医家皆重于药而轻于针。在《内经》中只有十三方,至张仲景《伤寒论》才开辟了中药与针灸治病的典范,使针,药二法用于临床相得益彰,因此针灸的普及运用远比汤药历史悠久。

解放以后,中医事业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1956年 吴焯仙 先生向毛主席献子午流注图以后,中医针灸影响越来越大,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针灸理论实践专家,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验案。但在文革中,针灸的研究受到严重的影响,后1978年后,随着中医学的复兴,针灸学再度受到重视。近几年,由于受到西医的冲击,及老一辈针灸名家的相继谢世,使针灸学又陷入了低谷。虽然现在各种针法琳琅满目,花样百出,但都不是《黄帝内经》中流传的针道。其实我们连《内经》中的针法都没有研究透,又有何资格去发明创造?没有继承,何来发扬?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悲哀,更悲哀的是我们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学了一些所谓的某某针法,还沾沾自喜,却不知正误入歧途。长此以往,真正的中医《黄帝内经》中的针道,必将失传,直至灭亡。
    笔者以为真正代表中医的针法,是《黄帝内经》中的针法和子午流注针法,而子午流注针法更是《黄帝内经》针法之结晶。因为子午流注针法是以《黄帝内经》针法为基础,再配合日月星辰运转的时间规律,再细分流注至六十六穴及八脉交会穴。而在整个针灸历史的发展中子午流注针法一直以民间,隐匿的方式流传的。它常被视为异术而在民间秘而不传,一直面临失传的危险。
    记得中央4套《健康与生活》栏目中曾重点介绍过中医针灸,其中有 黄龙祥 教授及北京某医院针灸主任,当他们谈到针灸现状都摇头不语,这位针灸主任说现在针灸不景气的状况,与收费较底有关系。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老百姓都喜欢价廉物美的治疗手段,如果你的针法能够治疗多种疾病,且疗效显著,那么大家都要抢着来针灸治疗,那样就不会有不景气的状况出现。而针灸不仅对一般常见病有显著疗效,对内科疾病同样有突出效果,且治疗范围极广。如果你真正掌握了针灸的精髓,那么你就能治疗各种疾病。

许多朋友在与笔者的交流中,对当今五花八门的针灸方法无所适从。盲目的学习各种所谓的新针法,但在临床中疗效却并不显著。所以笔者认为要将针灸水平真正的提高,首先必须要对针灸有宏观的了解,要对针灸发展的整个历史有所了解。要真正知道针灸的根蒂源于《黄帝内经》,我们应以《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治疗方法为准绳,并作为衡量自己水平的唯一标准。有了这种尺度,我们才能正行无问,不会被各种五花八门的所谓的自创针法所迷惑。当然,笔者并不反对创新,但这种创新只有在对《内经》中的针法完全理解和融会贯通基础上得出的新的体会和见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创新。譬如张仲景之《伤寒论》就是从《内经,热论篇》中发展而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针法也是如此,自创的针法在其治疗过程中仍应以《内经》为理论依据,通过望问闻切,辨证施治,并有独特疗效的针法,才是创新针法。笔者认为一个好的针灸师,在诊治过程中,首先是治疗思路必须从整体出发,而非局部;其次是下针取穴要少而精;再者是补泻手法要运用得当,掌握火候。最终通过调经络,补气血使阴阳平衡来取代药物,同样使病人恢复健康。因此中医针灸要振兴必须要在同一理论指导下进行探讨与交流,百花齐放也必须在同一土壤之中才能争相斗艳。因为只有在同一针灸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也就是在《内经》的指引下,进行不断的总结提炼,中国针灸事业才能够摆脱改变当前困境,走向正规走向兴旺。
 楼主| 发表于 2009-5-1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四

经络切诊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医传统切诊内容源自于《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因此,切循经络是针灸家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循经取穴的必用方法。
    在《内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讨论到这些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方法有“审、切、循、扪、按”五种方法,审即包括审视和审度二层意思,审视是观察,审度是分析。观察体表经络色泽络脉等异常,来分析是何经脉病变。切,指切侯全身体表经络的“动脉”处,包括三部九侯等部位。来分析疾病虚实。循,指循摩,推压体表经络及循行部位,了解经络有无结节,索条样肿物疼痛变化。扪,指用掌面接触患者皮肤表面,比较各部皮肤有无温度差别。按,指按压体表穴位,特别是各经脉五腧穴。故只有把这五种手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及是何经络病变。而经络内连脏腑外络枝节,如内部脏腑有变化,必反映在经络表面上。
    在运用经络切诊方法来诊断疾病,经络反应有三,一、可见酸,麻,痛,木,沉,坚,紧,温,凉,肿及陷下等反映。二、可见如筋,如索,如节,如小锤等反应。三、可见气行如电击式,蚁行,水流,蠕动,热流,凉流等反应。
    以上各经脉之切诊有一重要原则,即“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并且需要辨症切经,而运用切诊所反映出的反应点,也是治疗的最佳穴位,对疼痛性疾病,往往一针见效。且每次针后,其反映点可能上下随经脉移动。可在原反映点下针,再取现在反应点下针截取,也就是运用截法,使邪气无路可退。另也可以运用担法,在经络中反映点两端进行针刺,使经络上下贯通,达到祛邪的效果。现举一医案来论证经络切诊之效。
    彭某某 女 62岁
    患者于晚上上门牙剧痛,用一般止痛剂无效,求治,笔者在手足阳阴五腧穴及原穴切循,发现在双手阳明大肠经偏历穴有压痛,便取偏历(双侧)行透天凉法,过五分钟牙痛便止,留针半小时,起针后不再复发。
转载自《金针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五

略谈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量

针刺补泻之法,历代医家皆有不同见解,而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间的关系,更使学者茫然,一时无以下手。
    补泻法的早期记载应首推《内经》、《灵枢、官能》,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仲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今当其门……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元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门外,真气乃存。这里所说,泻法以捻转为主,使针感扩散,最后还要摇大针孔,以使气出;补法则轻微转动而慢慢推进,勿使大动以保其真气。《灵枢、终始》篇也指出:“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以这些记载都可以体会出,泻法刺激较重,而补法则较轻。
    孙思邈《千金翼方》明确指出“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视此两者应该如何理解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后渐渐理出一条思路,在《内经》中曰“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勿变更也。”后世医家根据此理论发现了“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代表性补泻手法。而补泻的标准是阳气隆至和阴气隆至,最终针下气和。
    针刺是需要有效的刺激量,如何才能保证有效的刺激量,首先要辨症精确,配穴合法,如不能做到,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而后再行补泻之法,只有补泻手法正确,才能有有效的刺激量。有些医家以为补法多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其刺激量以补法为多,故以为补法刺激量较强,泻法刺激较弱。在烧山火和透天凉手法中一直提到九六补泻,其实九六乃阴阳之数也。九是纯阳其性阳热也,六是纯阴其性阴凉也,这都是易之乾坤两卦所用的数,也就是子阳午阴。用九用六是讲手法产生的性质,不是手法操作技巧。在实际操作中九阳中,又有初,少,老之分;六阴中,亦有初,少,老之别。这其实就是补泻之量,犹如中药之剂量变化。

笔者以为,针药其理相同,药物配 伍有 君,臣,佐,使之分,用药份量也不尽相同,配穴也一样,有些穴位须大泻之,则行少阴,老阴之故,其刺激量也就较强,故不能单用刺激量大小来衡量补泻,而补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针下气和。当然有效的刺激量还包括留针时间,及病情之缓急,如病者体质较差,如长时间运针,留针时间也较长,反而欲速则不达,而有些病深浅不一,需数刺乃知。总之,有效刺激量必须以辨症精确,穴位配伍得法为前提,补泻手法正确为准则,有效的刺激,需掌握分寸,不能急于求成,因各人体质差异不同,需分别对待。所以有效刺激量是各方面综合起来的结果,如缺少了某一环节,就不能圆满达到疗效,故刺激量轻重并不能代表补泻手法,而补泻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针下气和,达到扶正祛邪之效。
    以上是笔者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更希望能与有志之士相互交流,研讨。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六

标本根结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什么是根结?

依经络理论将经脉之间的联系,从纵的方向分析,经气做一株大树,四肢末端犹如大树之根,故称十二经之根,头面躯干都犹如大树之稍,故称作十二经之结。
    根:本也、初也、基也、元也、始也。故为经气始出之部位,因在四肢末端,故称四根。
    结:蒂也、终也。故为经气终结之部位,因在头面、胸、腹部,故称三结。
    二、根结的内容
    《灵柩·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这里只记载了足六经的根结部位,有人认为手六经也应有根结部位。文中有脱简,还有人认为依“上下同法”而论,以足六经统手六经。如《伤寒论》所列六经辨证为根据则无需再述手六经之根结了,故无脱简之疑。按理而论以后者说法较妥。
    三、根结理论的意义
    (一)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上下同取的理论根结,远隔取穴配方与循经取穴的配合,临床上每日都在应用。
    举例而论:伴针以上病取下、上下同取者多;头针、耳针以下病取上者多。
    (二)《灵枢·根结》:“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怄。故开则肉节而暴疾起矣,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物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摇而不安于地,故骨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者,摇故也。当穷其本也。……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无所输,漏洞,漏洞,取之大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折则气绝而悲喜,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四、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
    《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入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冲关,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
    这与五俞穴的内容相近,故五俞穴的理论根据在于此,为经气始于四末之理论基础。
    五、什么是标本?
    经脉之间的又一种纵向联系,即标本理论。《灵枢·卫气》曰:“能知六经标本着,可以无惑于天下。”
    标;木抄末也;高远之木谓之标,树梢也。形容经气流注之终末部位,故在头面、胸背等。
    本:根也,基也,始也。形容经气始出生部位。故在四肢末端部位。
    六.经络标本之内容:
    《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二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同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历兑,标在人迎颊下,上侠颃颡;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三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颊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脉,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
    七、标本理论之应用
    《灵枢·卫气》:“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即为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上下同取之配方的理论根据之一。
    总之,标本根结理论在针灸临床治疗中是每时每刻进行指导着实践。故历来被针灸家所重视。
发表于 2009-6-9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热心宣扬针灸经典,苦口婆心,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隐云水 于 2009-6-9 19:32 发表
先生热心宣扬针灸经典,苦口婆心,辛苦了!

多谢版主的称赞,笔者只是想:如果读者或医者能够在笔者的文章中只要吸取一点收获和启发,去造福大众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减轻,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之略谈针灸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桂亮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2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针灸学科不断吸取现代科学知识,增加了自身的科学内涵,成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学科之一。针灸治疗疾病以其适应症广泛、疗效迅速、治疗方便和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特点,不仅深受国内广大人民群众欢迎,而且正在被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普遍接受。21世纪,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人类医疗保健的主题,自然疗法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针灸学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世界上约有160余个国家接受中医针灸学,针灸国际化的态势标志着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针灸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表面的风光已经不能掩饰整个中医针灸的衰败的进程了。其实现在中医的已经全盘西化,针灸也日亦滑坡,而且有人担心,若干年之后,针灸大旗将会落西方之手。中医针灸科研理论与临床脱节,理论与临床研究无进展,这是中医(针灸)失败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则更是机构萎缩,人才外流,治病病种减小,疗效上不去,效益滑坡。针灸大学毕业生大部分找不到工作,被迫转行。种种迹象表明针灸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和生死存亡的时刻了。那么如何在这场严峻的考验中扭转乾坤呢?笔者认为只有加快加速培养大批的真正针灸人才,这才是振兴针灸的唯一出路。

笔者这些年一直不断的深入探索《黄帝内经》,并且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结合师承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研究出了整体系统针法。整体系统针法攻守兼备自成体系,攻则迅雷不及掩耳,守则中正稳妥无太过与不及。笔者认为用针如用兵首先要立于不败,必须粮早充足兵多将广而后方可步步为营,如此方可百战百胜。在去年的全国体验针法活动中,许多体验者也亲自感受到了整体系统针法的神奇魅力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至今来苏针灸者仍络绎不绝。在这二年的推广整体系统针法中,笔者一直尊崇大道至简的原则,通一毕万直指针灸的核心,创立了快捷教育的方法,使有一定基础的学者能在短时间3天内能领悟针法的实质,并且能立刻直接运用于临床取得卓越的疗效。在这短短的二年的推广时间中,已在全国成功培养了数十名针灸人才,而且已将整体系统针法传播至海外。笔者认为用针首要就是安全稳妥立于不败之境,切不可孟浪草率行事,一切都以培养保护正气为治疗疾患准则。万万不可以激发元气或牺牲患者的正气为代价的穷兵黩武来炫耀针技来求所谓的速效,这样最终早晚都会身败名裂后悔莫及。通过这些针灸理念的灌输,这些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均获得满意的疗效,在当地的针灸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因笔者考虑到要将整体系统针法发扬光大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依靠每个学生们运用整体系统针法来治愈疾病取得确切的疗效,处处全面开花才能真正的发扬光大。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管整个中医针灸如何衰败,只要有一技防身,自然能够从容应对。整体系统针法独善其身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兼济天下则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了,是可遇不而可求的。

展望针灸的发展笔者以为今后趋势将是各自发展各自经营为主流,因为当前的形势,有一定才能和水平的针灸者大多数都自己经营发展了。那么如何才能经营的更好效益更高,那就需要您独树一帜技高一筹的针灸水平了。正因为当前整个针灸滑坡,其实这也是双刃剑,如果您有良好的针技何愁不能一鸣惊人名利双收?笔者坚信疗效就是硬道理,也相信只有在相互探讨交流中针灸技术才会有发展。学无止境,只有不断的充实完善自己,才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地与道相契合。


电话:13013790108

[ 本帖最后由 桂亮邮箱 于 2009-6-14 16: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好的反馈


在此次体验针法活动中,不少网友对笔者针法的一些神奇的疗效感到十分惊奇,提出希望笔者进行指点的想法,其中尤以邯郸淮国栋先生最为迫切。淮先生以前是以开药输方为人治疗疾患的,现在想尝试针法治疗,虽然之前也参加过一些针灸进修班学习,但苦于不得要领,对于针灸技法十分茫然。
笔者在这些天的接触中对他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基础扎实,待人谦虚诚恳,是一个难得的可造之材,在他的诚心请求下,对其针法加以指点,回归传统针法。果然不负所望,淮国栋在之后的时间里每遇临床问题就来电讨教,笔者也一一进行解惑和答疑。现在已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天均有20余位患者求其施针,由于留针时间较长,以至于针治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但求针者仍络绎不绝。由于他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如此良好的开端,笔者也深感欣慰!
在这几年针道摸索的过程中,笔者也在不断地进行总结,在针法中不断地溶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的完善和反复的印证,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严密的系统针法。在针法的运用过程中,关键在于提高中医辩证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强调以中医整体观点、联系的观点融入针灸技法中。大道至简!在针刺手法的领悟中,笔者不是去追求训练手法和练习各种手法捻转技巧,而是要完全理解手法的真谛,在针灸过程中水到渠成自然显现。思维决定方向,理念决定发展,信心造就未来,一切虚心好学的人都将取得成功!

以下是淮国栋学生通过邮箱发过来的几则医案,谨供大家参考:

1淮某,男,十岁,我的儿子,半月前在左腿风市穴附近出现巴掌大小的湿疹,患部红肿高出皮肤,局部发热瘙痒,抓破有清水流出。舌淡尖红,苔薄白,脉浮大微数,屬中气不足,风热袭表。经桂老师的指点,俱用补法。加阳陵泉,先补后泻。留针1小时,留针过程中,先是双手臂发热,继之胸、腹、背、腰、下肢相继发热,同时双脚有出凉风的感觉,患部偶有跳动和一过性的痛感。起针时全身热遍,患部已无痛、痒、肿。只是患部皮肤微红,又巩固两次,痊愈,至今未发。另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儿子的习惯性便秘也好了。.
2刘某某,我的侄女,14岁,痛经。两年前月经初潮,正值军训,睡卧地板,着凉而得。从此每值经期则小腹冷痛难忍。中西药遍用而乏效。求治于我,面白透青,身体微胖,手足冰凉,脉沉小紧,舌淡苔薄白,舌体胖大。细询尚有大便时溏时结,证属脾肾阳虚,寒湿内阻胞宫,治当温补脾肾,化湿通经,俱用补法。留针一小时。第一次行针后即感到双手臂发热,同时感到双腿冰凉,尤以膝下为甚。针治五次后,热感由双手臂逐渐发展到胸,上腹,腰,背及双大腿。每次小腿至脚俱有小水珠,如出汗状,触之冰凉。此时正值盛夏,寒湿之重可见一斑,第六次时小腹剧痛,随即发热如火球状。至此,踝以上俱热矣,以后五次进展不大,双脚依然冰凉。后经桂亮老师提示,加一穴,方收全功,全身无处不热。又针五次以资巩固。经期到来略感腰痠别无所苦,再以附子理中丸,金櫃肾气丸交替服用,以善其后。
3刘某某,男,40岁,腰部无名肿物求诊。病位在右侧后腰部,高出皮肤,有巴掌大小,不红,不痒,不痛,微硬,推之无根。病因不详,病程半月有余。我素知此君脾肾两虚,此病又当与风气有关,得到桂老师指点遂加大钟穴,随证补泻,留针一小时,肿物并无变化。后未来诊。大半月后,偶遇此君,询及病况,得知针后当天晚上腰部发热,次日晨起发现肿物已消失,至今未犯。
4张某,男,37岁,胸脘痞满求诊。自述胸脘痞满不通,如有物阻塞,以至打嗝,放屁均不能,憋闷异常,痛苦不可名状,脉中取微弦,沉取微滑。询及病因,乃由席中与人不快,饭后又练气功所致,病已两日。此病本为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证,但患者唯求速效,不畏针痛,遂取桂老师指点之针法再开飞腾取内关,公孙。行针15分钟后,背,腰,胸均热,再行手法,5分钟后,胸脘部如石下坠,顿时开朗,温暖一片。起针时,患者已时笑声朗朗,诸证皆无。数日后回访,一切良好。
5苏某某,男,28岁,未婚,因失眠求治。体瘦面青,舌正苔薄白,脉弦细而紧。主诉入睡尚可,但在2点左右必醒,醒后1个多小时还可入睡,多梦。根据子午流注2点在丑时,肝经所主。按时预约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取太冲,留针时时诉说:感冒已有半月,诸证皆愈,唯留咳嗽,取鱼际,大约十多分钟后,患者说,有一热流沿腿内侧入胃中,随即腹中大热,全身发热汗出,手脚出汗尤多。失眠,咳嗽一次治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23:27 , Processed in 0.02815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