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6-20 23:10 编辑

302 不想去的原因

      同学十年聚会,孩子没有断奶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自己没工作,没啥出息,身材也走样,loser一名。
      上一次大家长问我,你想啥时候上班?我刚解释了一个开头,就被这样打断了——我不想听原因,只想知道你上不上班。
      没工作,是不被瞧得起的,呵呵。我也恰恰如此瞧不起自己。
      孩子没断奶,给了我一个超完美的理由……

      我们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有出息的……这些“好意”给孩子制造一个喜爱评判的大脑,同时,也给孩子凭添了多少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303 代代复制,除非觉察

      我们怎么看孩子,孩子就怎么看世界,怎么看自己。
      我们接纳孩子,孩子就接纳世界,接纳自己。反之亦然。
      一点儿都不假。
      为人父母,大修行。
发表于 2011-6-21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9# aliliya


    你是勇敢而真实的。

    拥抱一下,给我们大家鼓励。
发表于 2011-6-2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好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牟乐妈妈和凤栖梧,真幸运,路上有你们陪伴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304 投射

      卡尔荣格赋予“投射”这个词一个新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我进行的训练中,有时我会要求参与的人先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描述跟他同一小组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内心有恐惧的人,就会觉得跟他同一组的人看起来都很凶恶;心怀愤怒的人,就会觉得同组的人都有很多错处;有一个非常平静快乐的人说,跟她同组的人都是小天使。我曾一再得到验证:“投射”原则确实是真的。
      我也尽力把亲密关系中的所有冲突都看作是我内心历程的反映。如果在我的内心深刻地感受到被遗弃和寂寞——这是人类常有的经验——那么我就会自然地认为身边的人都是冷冰冰的一点儿也不关心我。对自己的感觉负全责,就能让我不再误认快乐和不快乐的源泉都是外在的。——《亲密关系》P11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305 不会超过6分钟

      一般来说,不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了一个家,让它在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然而,如果你只单纯地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你的情绪上,却不做任何评断,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是,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亲密关系》P121

      说事实,说感受,说希望。
发表于 2011-6-2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看了几天的更新,太多太多收获啦,感谢亲爱的aliliya,感谢成长路上一路有你!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306 依附——《亲密关系》摘抄P220
      
      当我们迫切地希望父亲或者母亲爱我们,但又觉得自己不值得这份爱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愿意做任何事,就算不计代价,也要让父亲或母亲不排斥我们。以我来说,我检视了自己所有的特质,把我认为母亲不会喜欢的那些通通丢掉,尽力地想做一个完美的儿子。我变成了母亲可爱的小帮手,把自己塑造成我认为最能符合母亲需求的样子。我放弃了一大部分的自己,让自己能够达到母亲的要求,这样我才能像只小猫一样,紧紧地依附着她。这就是一个依附的例子: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离弃,我们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牺牲了自己。
      ……
      想象一下,一个小女孩可能放弃自己积极和坚决的态度来取悦父亲;放弃自己的智慧,好让自己看起来柔顺没有伤害;忽视自己的艺术天分,好让父亲知道她很注重实际;改掉自己外向的个性,好让自己有多一点时间在家里;或是改掉自己独来独往的个性,好让父亲为她的受欢迎程度而骄傲。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孩子做出了以上所有的选择,她将会变成一个多么单调乏味的人?她会放弃她认为父亲不喜欢的所有特质。父亲希望女儿拥有的特质,通常是他自己没有的。就像碎了两半的心一样,他会寻找能够和自己完全契合的另一半,而她就会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那一半,让自己可以和父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想想看她为了“归属感”必须做出多大的牺牲。这就是依附的代价,是一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这种结合的动机是需求,而用来连接的粘胶则是牺牲。事实上这根本不能算是结合,应该叫做奴役才对。
      ……
      在大多数人身上,这时候就会有一种生存机制介入,让他们远离这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从父母身边逃开,寻求独立。这种挣脱的过程通常很花时间,而且当孩子越接近青春期,过程就会越激烈。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08# 清澈小河

,我们一起走在路上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6-24 23:19 编辑

307 由楼上那段摘抄想到的——

      想到《爱和自由》,想到孙瑞雪说,不要通过孩子爱自己。
      “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摘自《亲密关系》
      我们所谓的爱,常常,就是我们的需求。
      我们所谓的为你好,常常,是为了满足自己。
      看清楚这一点吧。

      爱你如是,非我所愿!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308 我和我的故事

      抱着这些故事不放,告诉自己它们多么让你痛苦
      其实妨碍我们幸福快乐的,不是这些人和事
      而是——情绪。
      故事早已结束,但当时的情绪没有处理,尤其是,负面情绪,积攒成为痛苦之身。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1-6-24 22:42 编辑

309 允许每一个情绪

      傍晚,婆婆和一个看孩子的阿姨吐露我学佛,那个阿姨就找我聊聊。
      在小公园,阿姨很大声地对我说:后找的老伴去阳台就是为了看女的,女婿对她也不好,亲家答应给闺女买房子结果也不买……
      她气病了,佛教治不治病,她想自杀……她的一个朋友让她去寺庙里住,她问我,该不该去。
      我讲了一些善人道,改变心性,或许可以治病。至于是否去寺里住,要自己做决定,和直系亲属商量。拜佛念佛是很好的,但是治不治病我也说不好。
      她继续大声地对我说着她的受害者故事,人们开始若即若离地围观,还有一个好朋友的婆婆。

      我心里升起恐惧——别人怎么看我?好朋友的婆婆回家会怎么跟好朋友说?会不会觉得我神神叨叨?
      害怕。一个声音无意识地抗拒——你怎么又害怕别人怎么评价你?你怎么又害怕?
      觉察到自己的念头。

      允许自己害怕。允许每一个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
      深入其中体会它——恐惧,消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310 要成为怎样的母亲

      我想成为一个这样的母亲——孩子有任何事,即便是坏透了糟糕到了极点,他都会和我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1-6-25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311 原来助人有两种

      一种是有了能力之后,自然流露出来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另一种是,满足自己的“拯救者”心态去助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23:09 , Processed in 0.01942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