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4740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常常还有一个可怜的命运——被指称“溺爱”坏了。

      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64449&highlight=%E8%8B%B9%E6%9E%9C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常常还有一个可怜的命运——被指称“溺爱”坏了。
      其实,并非是溺爱,而是缺爱。研究发现,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3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如果深入了解那些被“溺爱”的孩子,你会发现,没有一个能满足这个基本条件。
      达不到这个条件,孩子的心就难以发展到,真的体会到无形无质的爱,或者说灵魂层面的爱。
      小王子对玫瑰花的照顾中,需要时间与精力,或者说,需要心。
      然而,只是给孩子一部iPad,这未必是有心。
      我一位来访者,她觉得她基本满足了我刚刚所说的条件,但她的一开始如天使一般美丽而可爱的女儿,到了四五岁后变成了小恶魔,常常失控,激烈地攻击她和丈夫,主要是攻击她。
      她从未和女儿有严重分离,她读了很多育儿书,尽可能用书上的办法与女儿相处,但却收获了这样的结果,令她绝望,甚至觉得生命都没了意义。
      仔细地聊下去,发现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她很少和女儿拥抱。这源自于她的童年,她10岁前没和父母一起生活,所以得不到拥抱,最后变成惧怕并抵制拥抱。
      后来又发现一个问题,她是将育儿书上的办法当成“任务”来对待的。
      如果给孩子喂水时就只是一个任务,那么就只有奶瓶这一过渡客体存在,而无形无质的母爱就没有传递。
      明白这两点以后,她开始学习,用心对待女儿,将一切任务变成与女儿一起的玩耍。譬如洗澡,当只是任务时,女儿会抓狂,但现在她仔细体会碰触女儿的身体,和她一起玩耍,结果女儿会说,妈妈,多玩一会儿,妈妈,什么时候我们还这样玩啊?
      这时,洗澡这件事也成了过渡客体。但这种有心地在一起,就是彼此驯养的过程。
      果不其然,随着这样琐细时刻的累积,女儿的暴力倾向变得少多了。
      沈东郁的说法很科学,而我一个朋友的说法很感性。她说,对妈妈的那种暴力倾向,就像是,想撕碎妈妈的这个僵硬的壳,看一看是不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真爱自己的事物存在。
      溺爱不是孩子的答案,狼爸虎妈更不是孩子的答案,答案在于心,在于灵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4741 父母能给与孩子们的最珍贵的东西,是高质量的时间——摘自微博

      父母能给孩子最美好的东西,是高质量的时间:看着他们的眼睛跟他们交流、跟他们玩小儿科的游戏心里不想自己的事情、与他们一起散步、与他们一起吃饭听他们絮叨.....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4742 一件往事

       至少一年以前的事了。
       一个家长说他的孩子会背多少经典,会认多少字……
       我问:你的孩子最喜欢什么颜色?(这位家长没有答)

       孩子更像是父母橱窗里的展示品,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3-2-23 21:41 编辑

4743 儿子擦地

       儿子故意把半盆豆浆洒在地上。(就像之前有段时间迷上打人,这阵子迷上往地上洒东西。)
       我对儿子说:泡了我的地板,收拾也很麻烦,我很生气。
       老公则拿来抹布,责令儿子自己擦地。
       儿子竟然很合作,擦地还擦的很认真,挺愉悦。
       公公在旁边很心疼,说别让孩子擦了,这么小的孩子不会擦……公公想上手,被我和老公阻止了。
       儿子不理会爷爷,接着认真擦。(儿子的合作态度,令我惊讶,我本以为孩子会哭着不同意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4744 儿子擦地(续)

       儿子开始先蹲着,用手拿着抹布擦。
       换了一个块抹布后,儿子改姿势了——站着,用脚踩着抹布来回蹭。(都是和我们学的)
       擦完地后,我和老公都表扬他擦地很认真。
       最后我又收尾擦了一遍。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4745 估计警长小时候被教导要做纯爷们,纯爷们儿没有眼泪

      《赛车总动员一》
       水乡温泉镇的乡亲们站在路口,怀疑麦昆修好路后,没有打招呼就走了……
       警长很难过,有些抽泣状。
       雷蒙见状,说:“警长,你很伤心!”
       警长略抽泣地大声回答:“哦!不!我很高兴!我不用再整天看着它了!”

       可爱的警长,羞于承认自己的感受、否认自己的感受……分裂呀
       估计警长小时候被教导要做纯爷们,纯爷们儿没有眼泪。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4746 了解之后,更理解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3MzA1OTU2.html

视频内容:
1.硬币实验:数量守恒,先向儿童呈现两排一模一样的硬币,儿童同意两排硬币的数量是一样的之后,将其中的一硬币间距离拉开,问两排硬币数是否相同?
2.木棍实验:长度守恒,在儿童面前并排呈现两根同样的木棒,在儿童承认两根木棒长度相等后,把一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段距离,问两根木棒长度是否相等?
3.杯水实验:液体守恒: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把两个杯子装入相同数量的液体。在儿童认为两个杯子装有相同数量的液体后,将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比较高但比较狭小的杯子里,再问儿童哪个多?一般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会回答错误。爸爸妈妈们可以回去试试。
4.橡皮泥实验:体积守恒,孩子确认两块橡皮泥的大小是一样,改变其中一块的体积,再问孩子它们一样么?


视频下面网友们的N个评论——

根据皮亚杰理论,2到7岁的儿童属于前运算阶段,只能直观地,表面地,通过符号来认识事物,不能进行真正符合逻辑的推理。

孩子的认知真的跟我们不一样!在所谓智力层面,耐心等待是最好的选择

超有趣的实验!记得田田四岁左右的时候,我先放2个苹果,再放上3个,问她一共几个,她说5个。马上问她2+3等于几,答:不知道!大一些后问她2+3等于几,她数了数答5,马上问3+2呢?她还要再输一遍手指头……成长自有规律,我们先了解规律再看看该做什么。不要着急,不要着急。

喜欢老师对话里面的why让孩子陈述理由,而是让孩子观察得到答案,即使这个答案是错的,并不急于进行纠正。我想应该还有很多次这样的观察实验得来正确答案的机会,对待长短,多少,体积,大小,公平。对我们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是个启示。

中国的数学教育完全不按生长规律。

我们总是急于批评,急于纠正,急于告诉孩子怎样才是所谓的正确。是不是因为我们心底渴望控制和自我表现?

如果这样做试验,我孩子的姥姥就会说,你们这么笨,不会举一反三啊!我每每听到她这样说孩子,我都心疼!一个3岁的孩子,不会也是很正常的啊!

这就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特点,做一千次他也这么认为,孩子空间时间概念的形成一定要到一定年龄。

成长规律的确不可跨越。孩子成长的特定阶段,总有一个“机会之窗”(有研究支持),在这个阶段里,早一些显露出某种“才能”,如语言,如算数,不必过于欣喜,晚一点掌握这些能力,也不必忧虑。

刚做了长短的实验,小妞果然说移出来的那个长,我问为什么,她说高耸入云,另一个呢,她说高耸入地。

看过这个除了想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还想到加德纳德多元智能理论,两位都强调,要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大量且丰富有启发性的素材环境,让孩子自行探索主动学习,让不同环境的共鸣实现孩子自己的理解。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切忌盲目填鸭,揠苗助长

试验过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果然小孩子都差不多的。

我今天也跟儿子玩了个类似的:问青蛙有几只眼睛?回答两只。再问有几条腿?回答不知道。拿只乌龟给他,问他青蛙和乌龟的腿是不是一样多?点头。那你数一数有几只?答四只。再问,那青蛙有几只腿?回答:不知道

看完就拿2根筷子试了下,果然是出来的那根长,不管上面出来还是下面出来,连原因都跟那个外国小孩说的一样。

孩子有其认知成长规律,不同的年龄段、不同认知程度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理解孩子,会帮助我们建立更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这个我曾经在侄女身上遇到过,我一直以为是男孩和女孩逻辑思维的差别,我错了?

确实如此,苹果加法我们试过同样结果〜

我女儿四周岁多,现在也是同样,和田田一模一样,我就以为是我女儿对数学不敏感。

我刚刚和宝宝试了一下,完全正确。宝宝知道三瓶颜料加两瓶颜料是五瓶颜料,而2+3不知道等于5!

超有趣的实验……成长自有规律,我们先了解规律再看看该做什么。不要着急,不要着急。

是挺有意思的,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教学中经常用到,只是这种改变物体的形状,位置,容器等来巩固孩子对物体守恒的认识还没有用过,以后可以尝试下。

接纳,无限的接纳。有时候我会的觉得太莫名其妙了,怎么就不能理解了,是我没解释清楚还是什么原因,其实,就是自己不要着急…不要着急…

我试过巧克力数数,给了三个巧克力,宝宝吃了一个,妈妈吃了一个,还剩几个?答案正确,但3-1-1 不知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4747 ——摘自微博

@武志红:保姆向我们转述一个故事:小区一家不断换保姆,因没人受得了那家的女主人及其妈妈,女主人的孩子很小,也被强迫吃饭,吃一口哭一声,再吃一会儿又会把饭呕吐在桌子上,保姆都看不下去了,劝说两代女主人,她们都说,她再吐再哭也得把饭吃了。其实,只是吃给她们看。

@李雪爱和自由:老人强制给孙女喂饭,孙女边哭边呕,老人于是趁她张嘴哭的时候马上再塞口饭进去。孩子的妈妈也同样被逼迫吃饭,哪怕正在生病吃不下也要吃。因为老人认为“吃饭是正确的”。孩子的感受被确认才会有幸福的存在感,父母一旦中了“正确观念”的毒,会漠视甚至完全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家庭便成为地狱。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4748 只见教条不见人

       “父母一旦中了‘正确观念’的毒,会漠视甚至完全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家庭便成为地狱。”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4749 正常啊

       老公的本命年,买了一件红色长袖T恤,但不怎么爱穿。
       今天老公说:奇怪,我怎么就不喜欢红色呢?
       我:很正常啊,每个人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颜色。
 楼主| 发表于 2013-2-24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4750 假自我的极致代表:装在套子里的人

      树洞4736——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提出了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这首先在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而后扩展到其他所有关系中。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后者的悲哀是,他自动地寻求别人的感受,并围着别人的感受转,他为别人而活。


      有假自我的极致代表,应该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吧。
      这个文学作品里的小公务员,在喷嚏事发后,分分钟钟都在围绕着的将军的感受而活。
      乃至于因此而送命,呜呼悲哉!

      另外,将军也很累啊,被一个这样没有安全感的人莫名地猜测和纠缠了好久……
      最后将军终于怒了,这一怒,小公务员再也扛不住了。

      貌似将军是压死小公务员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实际上,这一切,在小公务员的童年,都早已埋下了伏笔。
发表于 2013-2-24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4743 儿子擦地

       儿子故意把半盆豆浆洒在地上。(就像之前有段时间迷上打人,这阵子迷上往地上洒东西 ...
aliliya 发表于 2013-2-23 21:38



    赞叹孩子,赞叹父母。
发表于 2013-2-24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4747 ——摘自微博

@武志红:保姆向我们转述一个故事:小区一家不断换保姆,因没人受得了那家的女主人及其妈妈,女主人的孩子很小,也被强迫吃饭,吃一口哭一声,再吃一会儿又会把饭呕吐在桌子上,保姆都看不下去了,劝说两代女主人,她们都说,她再吐再哭也得把饭吃了。其实,只是吃给她们看。

@李雪爱和自由:老人强制给孙女喂饭,孙女边哭边呕,老人于是趁她张嘴哭的时候马上再塞口饭进去。孩子的妈妈也同样被逼迫吃饭,哪怕正在生病吃不下也要吃。因为老人认为“吃饭是正确的”。孩子的感受被确认才会有幸福的存在感,父母一旦中了“正确观念”的毒,会漠视甚至完全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家庭便成为地狱。
aliliya 发表于 2013-2-23 23:51


想起朋友,为了让2岁的儿子吃饭而给孩子看IPAD,然后儿子注意力沉浸在动漫里,家长就可以塞给孩子任何他们想塞的吃的。
他们两口子都长得不高,所以很介意孩子的身高,感觉他们特别害怕2个儿子长不高,尤其在这个洋人都人高马大的地方。所以特别关注孩子的吃饭。
记得当时大儿子,妈妈就老追在后边说,孩子你怎么吃这么点?再吃点吧,再吃点吧。

后来聊起来,妈妈也看过尹建莉老师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过并不认同,尤其关于吃饭的观点。
叹息。作为朋友,我尊重他们的教育方式。所以只能保持沉默。
发表于 2013-2-24 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4733 牛!

       刚刚回看了楼上卢安克的这段话,牛B!
       对人性的洞察,深刻! ...
aliliya 发表于 2013-2-23 00:12



    同赞。卢安克不简单。
 楼主| 发表于 2013-2-2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孩子,赞叹父母。
不见他人非 发表于 2013-2-24 02:26


亲爱的,谢谢

其实,这个情境之下,我也无把握自己在那个当下做的就是对的、好的。
不过,好在我已经不再要求自己是完美的妈妈。
我是一个会犯错的妈,但也是一个努力学习、知错愿改的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9-28 18:22 , Processed in 0.0213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