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相逢一笑

老师,我今天不哭---是不是幼儿园恐惧症?请各位师兄指点一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5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燕果 于 2010-4-15 00:29 发表
寻版多说几句吧. 明天说, 现在太晚了 .


没人愿意去探索,总以为我说的有些夸大其词。说再多也没用。引不起痛痒。
就像佛陀说的什么这苦那苦,我们不是照样无动于衷么?没用。
发表于 2010-4-15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说父母本身是根本,自我的成长才是最核心的事情。但是对于孩子和幼儿园选择的一些认知,也是很有用的,因此,摘抄李跃儿老师的《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关键期关键帮助》的关于孩子上幼儿园准备的部分供大家参考。
(我个人认为,负责任的父母,这些事情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应该去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源,去探索了。这是应有之义。)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0-4-15 03:26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5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16件事(1)

<P><STRONG>三、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16件事</STRONG></P><STRONG></STRONG>
<P><BR>&nbsp;&nbsp;&nbsp; 孩子没有经验,他们无法预知离开家到一个新环境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他们不会提前有什么心理上的不适,也不会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但家长不同,经验告诉家长:家中已有的生活状态是安全可靠的,突然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生活在一个不了解的环境中,孩子肯定会受不了。这些顾虑给家长造成不安全感,他们感到焦虑,而这些情绪又会直接传导给其他家庭成员以及孩子。所以,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主要是家长的心理准备。</P>
<P><BR>&nbsp;&nbsp;&nbsp; <FONT face=Verdana><STRONG>入园前的3种心理准备</STRONG></FONT><BR>&nbsp; &nbsp; <STRONG>(1)父母的心理准备。</STRONG><BR>&nbsp; &nbsp; 在孩子入园前期,夫妻双方要能够互相倾听。如果有些疑惑不能在家庭范围内解决,就立刻去咨询或考察,努力调整心态,将所有的困惑都解决,使自己可以放松地对待孩子入园这件事。家长不再焦虑,就不会一遍遍地在孩子面前讲述幼儿园,也不会给孩子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BR>&nbsp; &nbsp;<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3>冉冉的妈妈工作非常忙,每天早晨八点出门,晚上六点回家,平时孩子由奶奶照顾。虽然她对老人对待孩子的方式有些不满,但两年半的时间里孩子没出过什么问题。现在,冉冉的妈妈发现,奶奶过度的精心护理可能会对冉冉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于是决定将孩子送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幼儿园开办的蒙氏班。做决定之前,她详细地考察过,觉得蒙氏班的硬件不错,老师也和蔼可亲,感到非常满意,于是回家做家庭成员的工作。为了说服家人,她热情洋溢地介绍幼儿园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是个孩子的乐园,搜寻尽可能美好的词汇,感染了家里的每个人。<BR>&nbsp; &nbsp; 但是在上班时,或者一个人走在路上,她还是会心里一阵阵莫名其妙地发慌,大脑中不断地出现小冉冉在别人怀中向妈妈伸着小手挣扎着痛哭的情景。其实这幅图像是自己有时候要加班,冉冉在奶奶怀中的样子。但如果将奶奶换成那位年轻的老师,她就受不了。她无数次地想象老师在她离开后怎样地安慰冉冉,或者相反,在自己离开后,将冉冉扔到墙角,恶狠狠对孩子说:“哭吧!”每次想到这里,冉冉妈眼泪就会禁不住流出来。为了不影响孩子对幼儿园的好感,她一次次地对冉冉说:“幼儿园可好了,老师可好了!”不断地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生活的美好情景。</FONT><BR></FONT>&nbsp; &nbsp; 实际上,冉冉妈向孩子描述幼儿园时,同时也是在说服自己。这时候她已经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使“幼儿园”这三个字成为冉冉心中神秘莫测的词汇,由于没有实际的体验作为内涵填充,冉冉会感到不安全。<BR>&nbsp; &nbsp; 冉冉还有两个月才入园,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妈妈开始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状态,回家后莫名其妙地找茬,与冉冉的爸爸吵架,使得家庭氛围变得紧张。这种氛围也同样会给冉冉带来不利的影响。<BR>&nbsp; &nbsp; 人类在面对变化的环境的时候,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改变一种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之前,要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进入新生活的时候,已经被前期的焦虑折磨得身心疲惫,就无法克服新环境带来的冲突,更无法理智地关怀、感受孩子。<BR><STRONG>(2)祖辈的心理准备。<BR></STRONG>&nbsp; &nbsp; 由于父母亲工作的关系,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一般都由祖辈照看。与孩子朝夕相处了两三年的老人,在孩子的入园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了,一种被遗弃感深入他们的潜意识之中,更加悉心照顾即将离开的孩子,使孩子对他们更加依恋,从而会给处于“入园期分离期”的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BR>&nbsp; &nbs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嘟嘟的奶奶已经在嘟嘟家住了两年多了,之前,她和老伴住在自己家,每天早晨出来散步跳健美操,日子过得非常充实。嘟嘟出生后,儿子请她来帮忙看孩子,她当时还一度感到发愁。现在嘟嘟就要上幼儿园了,她却不能想象自己的身边没有孙女的小身影后,如何打发每天的时间。奶奶的情绪开始变得不好,经常偷偷抹眼泪。一次,妈妈和奶奶一起领着嘟嘟熟悉幼儿园,奶奶跟在后面,到处挑幼儿园的毛病,对老师的态度也非常冷淡。回家后,奶奶开始在儿子面前不停地叨叨幼儿园不好的地方。结果,嘟嘟爸爸对这所幼儿园的信心也开始动摇。因为不了解奶奶的心理状况,嘟嘟爸爸以为奶奶的阅历丰富,不会有错,于是便指责妻子没有经验,很多事情看不到。家里和谐的气氛被打破了。</FONT><BR>&nbsp; &nbsp; 家庭的紧张氛围会给孩子带来不良情绪,造成入园适应困难。所以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提前给家里老人做好工作,解释清楚孩子入园不是因为爷爷奶奶照顾不好,而是出于他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前给老人安排好孩子离开后的生活方式,使老人能够顺利展开新的生活。<BR><STRONG>&nbsp; &nbsp; (3)孩子的心理准备。</STRONG><BR>&nbsp; &nbsp; 孩子的思维模式是视觉型的,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他没有相关的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无法提前想象将来的情景,并产生特定的情感,因此孩子在对幼儿园产生印象之前,不会提前产生离别的恐惧。俗语所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样的道理。<BR>&nbsp; &nbsp; 成人则不同,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当成人在给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时,常常会将自己曾经体验的分离痛苦和心理感受当成孩子的心理感受,从而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孩子。孩子本来并没有对幼儿园产生担心情绪,这时反而会因为妈妈的暗示出现担心。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在心理上误导孩子。孩子的心理准备可从两个方面来做。<BR>&nbsp; &nbsp; 一是通过语言描述解决孩子内心焦虑。宝宝3岁了,已经可以理解很多成人的语言。因此,成人可以先用描述的方式平静随意地跟宝宝谈论幼儿园,告诉宝宝:宝宝就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老师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老师,他们长得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妈妈去看的时候,他们正在和小朋友做什么事;老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他们是怎样吃饭的,怎样睡觉的;有一个小朋友想上卫生间了,他是怎样做的……<BR>家长讲这些事的时候,就像讲一个童话故事,最好讲得非常有幽默感,逗孩子发笑,这样孩子就会要求家长一遍遍地讲。讲过几遍后,家长就可以拿出幼儿园的图片或宣传册页,指着上面的图画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故事,指出园长的名字、每一个老师的名字,告诉孩子园长是做什么事的,幼儿园里有什么活动,还可以找一些关于宝宝上幼儿园的故事书讲给孩子听。<BR>&nbsp; &nbsp; 二是带孩子做初步的体验。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已经分享了许多关于幼儿园的故事,也刺激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注意,接下来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用过家家的形式来体验入园了。<BR>&nbsp; &nbsp; 先是妈妈扮演老师,让孩子扮演小朋友,从早上入园开始一直演到放学回家,将幼儿园可能遇到的事都编到过家家的程序中。玩过几遍后,再让孩子扮演老师,妈妈扮演小朋友。之后就可以带孩子去实地参观了。要尽量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参观幼儿园的生活,使孩子将和妈妈玩游戏的经验与真实的幼儿园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幼儿园的认识,排除陌生感。<BR>&nbsp; &nbsp; 切记不要只用滑梯、蹦床等活动器械吸引孩子,使孩子误以为幼儿园是一个像游乐园一样的场所,玩过了就可以回家,避免孩子入园后发现幼儿园并不是当初体验的那样而造成失望情绪。<BR>&nbsp; &nbsp; 入园以前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好以上准备,孩子入园后就不会感觉到过于恐惧和焦虑。</P>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0-4-15 01:57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5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16件事(2)

<P><STRONG>准备不足会造成的4种问题</STRONG></P>
<P><STRONG></STRONG><BR>&nbsp;&nbsp;&nbsp; 人类总是在同化环境和改造环境,在特定环境中生活的时间长了,这个环境就成为他的一部分,每件物品都不再是单纯的物,渗透着人的情感,其背后还可能隐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环境中物品的组合方式、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闭着眼睛都能准确地到达任何一个区域,取来任何一件物品。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整合出一套所在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方式与环境合而为一,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同化”。<BR>&nbsp; &nbsp; 孩子用三年的时间同化了自己和父母所生活的家,还有家里其他照顾自己的人,如果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会感到非常恐惧。所以父母在孩子入园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果准备不足,就会出现诸多问题。<BR><STRONG>&nbsp; (1)由父母的焦虑引发儿童焦虑。<BR></STRONG>&nbsp; &nbsp; 我们已经说过,如果家长感到焦虑,担心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就会试图消除宝宝的焦虑。父母这时可能会和宝宝说:“宝贝,幼儿园特别好,老师也特别好,上幼儿园可好了!”这样说意味着幼儿园是可怕的,如果那地方特好玩,父母觉得宝宝上幼儿园特幸福,就不会这样劝宝宝。父母说这样的话时,明显地也是在说服自己。父母把孩子带到幼儿园,用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吸引孩子,也是焦虑的表现。因为父母认定孩子肯定会不喜欢幼儿园,才用自己认为最具吸引力的东西吸引孩子。<BR>&nbsp; &nbsp; 父母要先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没有解决好,不要给孩子做入园准备。<BR>&nbsp; &nbsp;<STRONG> (2)因介绍不当引发对幼儿园失望。<BR></STRONG>&nbsp; &nbsp; 对幼儿园介绍不当会引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失望,因此给孩子介绍幼儿园时,尽量不要说以下的内容:<BR>&nbsp; &nbs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看,幼儿园有这样大的滑梯,上了幼儿园以后你可以天天在这里玩滑梯了。”<BR></FONT>&nbsp; &nbsp; 这样说,孩子只记住了天天玩滑梯,以为在幼儿园就是天天玩滑梯。<BR>&nbsp; &nbs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老师特别好,她们就像妈妈一样。”</FONT><BR>&nbsp; &nbsp; 孩子发现,老师并不会像妈妈一样对待自己,她们的眼神和处理方式都不像妈妈,在还没有适应老师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恐惧。<BR>&nbsp; &nbs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小朋友都上幼儿园,他们在幼儿园可高兴了。”</FONT><BR>&nbsp; &nbsp; 孩子上幼儿园后发现小朋友们哭得很厉害,而且有小朋友打他,还有的小朋友不理他,这些都会让孩子不理解,而感到没有安全感。<BR>&nbsp; &nbs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 “幼儿园每天给小朋友吃漂亮的小蛋糕,幼儿园的饭可好吃了。”</FONT><BR>&nbsp; &nbsp; 当孩子发现幼儿园的饭不是熟悉的口味时,可能会不接受,认为幼儿园的饭不好吃,而感到失望。<BR>&nbsp; &nbsp; ……<BR>&nbsp; &nbsp; 如此等等的话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不要用语言笼统地描述幼儿园怎样好,而要用生动的故事给孩子演示一个具体的印象。<BR>&nbsp; &nbsp;<STRONG> (3)因分离引发安全感丧失。<BR></STRONG>&nbsp; &nbsp; 孩子的弱小决定了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而不熟悉的环境中充满了各种未知的、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孩子不信任任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这是生存本能决定的。它使得孩子能够自我保护,在成人照顾不到时也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幼儿园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同样会给他们带来恐惧。<BR>孩子出生后将自己在妈妈腹中时听到的声音与妈妈的面孔配对,首先识别出了母亲,即刻将母亲的形象组织到自己的环境中去,成为环境结构的一部分。当母亲出现,孩子就快乐,与母亲分离,孩子就会痛苦。既而,孩子将这种感情扩散到家庭的所有成员中,与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的分离都会给他带来离别恐惧。这一切都无法在入园时获得完全解决。<BR>&nbsp; &nbsp; 作为家长,只能对将要来临的痛苦做好承受准备,预先知道孩子和家人分离后到了一个陌生环境都会感到非常痛苦。这样,在孩子痛苦出现时,家长就不会觉得承受不了,失去了安抚孩子的能力。<BR>&nbsp; <STRONG>&nbsp; (4)由同化到顺应引发心理失衡。<BR></STRONG>&nbsp; &nbsp; 孩子上幼儿园后不哭了,并不等于就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真正的适应要经历一个顺应的过程,从同化家庭到同化幼儿园。我们前面讲过什么是同化。孩子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同化了自己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可是进入幼儿园后,一切都有了改变,老师不会像爸爸妈妈那样对自己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要求都回应得非常到位,照顾得体贴入微,小朋友们经常会与自己发生冲突,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不舒服,但孩子又没有力量让老师和小朋友像家人那样对待自己。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当成长起完全适应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生存方式后,孩子才算同化了幼儿园。<BR>&nbsp; &nbsp; 这个同化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改变自己顺应幼儿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将这种变化过程叫顺应。顺应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孩子就成长了。顺应期的处理不当会加重孩子的焦虑。<BR>&nbsp; &nbs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淘淘的入园准备做得非常好,他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基本没怎么哭,表现非常好,每天跟着老师快乐地参加各种活动,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变得不可理喻,专门找到各种理由哭闹,看上去像故意折磨家人。他的家人甚至不相信他在幼儿园的良好状态,不理解为什么他在幼儿园表现那么好,在家却要这样胡闹。<BR></FONT>&nbsp; &nbsp; 淘淘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顺应期现象”,淘淘白天的良好状态并不是从心理上适应了幼儿园,智商很高的他明白这里不是家,于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使自己表现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天下来,淘淘透支了自己的心力,到了晚上,会感到疲惫不堪,心烦意乱。对家人的安全感以及家庭环境的舒适,使他可以放松地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这时家人能理解这一切,给予耐心的倾听,孩子就会发现,家庭仍然是自己的坚实后盾,从而能够补充白天透支的力量。孩子内心带着一个可靠的充满爱的精神食粮,第二天精力充沛地去应付还没被同化的陌生环境。这对孩子是非常有利的,就像一个吃饱了肚子要去打仗的士兵,无论心理上还是肢体上都充满了信心。<BR>&nbsp; &nbsp; 如果此时家长不了解孩子,不能耐心地倾听孩子,在孩子发脾气时也忍不住向孩子发脾气,这样孩子就像一个饥饿了很久的人,不但得不到食物,精神上还要更加饥饿,承受双倍的痛苦。第二天,孩子会带着痛苦和不安再去面对还没有适应的环境。孩子离开家上幼儿园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作为后方的家长一定要给前方的战士--孩子--准备好充足的给养,让孩子发现有一个温暖、坚实、依然如故地爱他的人群在做后盾。</P>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0-4-15 01:59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5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16件事(3)

<P><STRONG>入园期的7种关键帮助</STRONG></P>
<P>&nbsp;</P>
<P>孩子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无法对完全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只有当新事物与旧有认知产生联结时,他才能够在两者的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进而接纳新事物。因此在孩子入园早期,最好让家庭中某一成员陪伴孩子,这样陪园的家长就是孩子与旧事物的联结,使孩子能够放松地去了解并体验新的环境,更积极地接纳它。虽然看上去孩子只愿意和自己的家长在一起,不接纳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可是心理上,他正在逐渐地建构对环境和老师的安全感,像坐在安全岛上静观眼前海面上航行的船只,当对海和船都不再感到陌生的时候,离开小岛才不会让他恐惧。<BR>陪园是否成功,取决于;陪园人员的行为是否得当、心理是否健康,大体上要注意以下几点:<BR><STRONG>(1)平静耐心。</STRONG><BR>陪园是一件艰苦的工作。老师们都在工作,家长想帮帮忙,可是由于不懂得幼儿园规则,经常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干扰。有时候,当家长参与不当被老师指出错误时,也会感到心里不舒服,觉得自己碍手碍脚。如果老师在工作中无暇顾及陪园人员,他们就会有被冷落的感觉,再加上成天无事可做,就会挑幼儿园和老师的毛病,这更加剧了陪园人员的不快。所以陪园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带着良好平静的心态陪伴孩子,使之对新的环境有一种基本的熟识感,这时陪园就可以结束了。<BR>不干涉孩子——陪园人员在陪园时期尽量不要干涉孩子,在老师不要求的情况下,不要要求孩子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不要要求孩子主动地向老师问好,更不要反复地劝孩子去参与小朋友间的游戏,以免造成孩子的紧张感,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如果不干涉孩子,孩子会慢慢地放松紧张的情绪,虽然身体还靠在家长怀里,但心已经被老师和其他孩子的有趣活动吸引了。这时,他们会将眼前看到的景象组织成自己的经验,慢慢吸纳,不再感到陌生。<BR><STRONG>(2)配合老师工作。</STRONG><BR>当老师要求孩子去参与活动,而孩子又不愿意离开你身边的时候,你可以先陪着他走到群体中去,等他安定下来再告诉他:我不会离开你,就在那边的小凳子上等你,并让孩子待着不动,让他发现自己离开了家人也没有什么危险。这时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BR>如果老师不要求孩子参与活动,那么就随孩子的意,孩子愿意离开就离开,不愿离开就让他呆在你的怀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一直坐在你的身上,你要张开双臂,让孩子面朝活动区,使他可以随时走动,选择离开与否。如果你紧紧地抱着他,让孩子贴着你的身体坐在怀里,他就看不到其他孩子的活动场面,只能体验到你身体给他的愉悦感,并追求这种舒适,会增加孩子接纳新环境的困难,也就失去了陪园的意义。<BR><STRONG>(3)理解孩子的每一个行为</STRONG><BR>孩子入园期的行为会变得比较反常,我们理解了这些反常的行为就不会使自己心情不安。</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慧慧在入园期是一个非常爱哭的孩子,哭的时候非常用力,长时间停不下来。有时候哭得累了,还会去拿起卫生纸擦一下眼泪,自己拿起杯子喝一口水,然后走到依抚老师身边拉起老师的手,指着门口,要老师带她出去。老师带她出去后,她又会指着别的方向要求老师带她去。老师带她走过去,她又会指着另外一个方向。每天都要这样转好几圈。</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慧慧在家里哭时,有可能家里人会让她自己擦擦眼泪,喝口水,如果她这样做了,家人就会夸奖她。在幼儿园里慧慧也认为哭是件不好的事情,不被大人喜欢,于是哭过之后为了让还不熟悉的老师满意,就自动地去擦擦眼泪喝喝水,做完这两件事之后,她认为老师对她满意了,于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回到自己家里。但她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如何找到自己的家,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感觉指着某个方向让老师带她去。走了几步之后,她发现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就又指另外一个方向。</FONT></P>
<P>理解了慧慧的行为目的之后,老师就能够知道怎样帮助她了。当慧慧指向门口的时候,老师带着她一起去寻找,使她对老师产生安全感,从而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于是消除了无助感,建立起安全感。慧慧会将这种安全感进一步扩散到新环境中的其他因素。</P>
<P>这里所说的依抚老师,是指好的幼儿园为新来的孩子专门安排的陪园老师。在孩子入园适应期内,由这位老师专门照顾这个孩子,负责与他熟悉起来。依抚老师会在家长陪园期间负责与孩子混熟,家长离开后,就暂时代替家长,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和孩子在一起,直到他能够离开老师找其他小朋友玩为止。</P>
<P><STRONG>(4)学会倾听</STRONG></P>
<P>入园期的孩子情绪会产生很大的波动,较之以往,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情绪、发脾气、大哭大闹、不合作、不讲道理的时候。这时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对。父母们常抱怨说:“我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了,刚才还很好,突然就闹起别扭来了,怎么哄也不行。”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就感到困惑、沮丧,感到抚养孩子简直是件痛苦的事情。</P>
<P>美国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帕蒂*惠芙乐写过一本书,叫做《倾听孩子》,她认为孩子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如果处理得当,就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每一个不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用这些行为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所以当孩子有不正常表现时,父母应当通过倾听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作父母的不但要保持态度可亲,还要耐着性子关注孩子,帮助他发泄不良情绪,这个过程就是倾听的过程。</P>
<P><STRONG>倾听是一门艺术,父母除了平静安详地倾听孩子外,还可以采取与孩子共情的行为过程帮助孩子抚平内心的创伤,让孩子觉得成人是他的知己,从而消除不良情绪。</STRONG>共情时一定要恰当地进行正向引导。可以跟孩子讲:“告诉妈妈,你为什么生气?”"我感觉到你很生气。"没有必要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这个饼干不是圆的,是因为你在幼儿园积压下来的不良情绪在作怪,并不是真的因为饼干不圆。”家长只针对当下的情况处理情绪就可以了。</P>
<P><STRONG>入园期的小雨也属于经常在家闹情绪的孩子。一天,爷爷洗完桃子递给她时,不小心将桃子掉到了地上。小雨马上躺到地上开始打滚,显得痛苦不堪。爷爷将她抱起来,她一边不断地用拳头捶打爷爷,一边一遍一遍地说:“给我洗——给我洗——”爷爷按她的要求洗了三遍,她还是说同一句话:“给我洗,给我洗……”</STRONG></P>
<P>实际上,孩子并不是要求爷爷给她洗桃子,而是用“给我洗”这三个字发泄情绪。这时,爷爷只要蹲下来平静地看着她,等她发完脾气,把她抱在怀里安抚一下,并说:“桃子掉到地上,你很生气,现在我们一起去洗桃子吧。”这时,孩子就会顺从地去做大人建议的事,在洗桃子的时候,被洗桃子的工作吸引,从而忘记了不良情绪。</P>
<P>工作会使孩子的情绪恢复,所以在孩子发完脾气后,要引领孩子工作。</P>
<P><STRONG>(5)引导孩子发现乐趣。</STRONG></P>
<P>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总是先默默地观察,这时他会显得浑浑噩噩,或看上去总在发呆,这种情况出现时,说明孩子正在感受他所注意的事物。当孩子观察完一个目标,还没有寻找到下一个注意对象时,成人可将某个玩得很开心的小朋友指给他看,并用讲连环画的方式来解释那个孩子的行为,使他感到有趣好玩。如果被介绍的孩子正在做智力性的工作,就可以介绍一下这件事的困难之处,那个孩子的解决方式,以及他的办法是否有效。这样刚入园的孩子就会很快地对那些活动发生兴趣,紧张的情绪也会得到缓解。</P>
<P><STRONG>(6)引导孩子发现朋友。</STRONG></P>
<P>在孩子观察环境时,成人可以确定一个小朋友为目标,说出他的名字,不断地指给孩子看他所做的事,如:“冬冬现在去找小雨了。看,他想和小雨搭一座桥。哇!桥塌了!冬冬跑了。噢,原来他是去找板子了,他找了一个长的板子。他还要搭一座更长的桥。”“冬冬好像想尿尿,看,他去找老师了,现在老师领他上卫生间尿尿。”“冬冬累了,躺在地上,真舒服呀……”</P>
<P>幼儿园有很多的小朋友,新来的孩子看的只是一个群体印象,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如果你将其中某一个小朋友单独提出来,介绍给刚入园的孩子,他就会在群体中发现一个与他类似的个体,然后深入地观察这个孩子的行为,并对他熟悉起来。有可能将来他的第一个朋友就是你给他介绍的那个,即使这个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孩子心里也已经有了这个小朋友,这会使孩子在家人离开后也感到安全。</P>
<P>好的幼儿园都会给新来的小朋友介绍一个愿意和他做朋友的孩子,我们将这个孩子叫“心理医生”。往往这个小心理医生对新入园的孩子的作用,比老师还大。</P>
<P><STRONG>(7)引导孩子发现老师</STRONG></P>
<P>在陪园期,对老师也像对小朋友那样,指定一个老师,使你的孩子注意到他,给孩子介绍老师的行为,最好这个老师恰好是你孩子的依抚老师。这样,孩子可以更快地与老师熟悉,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安全感。</P>
<P>&nbsp;</P>
<P><STRONG>分离的两种关键帮助</STRONG></P>
<P>分离始终要来临,陪园结束后,这是最难面对的一个难关。在家长陪伴的几天里,孩子已经对幼儿园消除了陌生感,不再认为家长会把他抛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离开。但是,无论陪多长时间,在家人离开的时候,孩子仍然会感到痛苦。孩子入园期有两部分恐惧源:陌生恐惧和分离恐惧。陌生恐惧可以利用陪园解决,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离别恐惧。</P>
<P><STRONG>(1)果断地与孩子分离。</STRONG></P>
<P>结束陪园的那一天,要事先和孩子说好:“今天妈妈要离开,放学后会再来接你。”到了幼儿园,与老师事先暗暗地做好准备,在孩子没有抓住妈妈的衣领或头发时,将他快速地放到老师怀里,然后放松地微笑着与他说再见,马上离开。接下来的事,交给老师处理。这样几天过后,孩子就会发现妈妈离开后并没有什么危险,也就不会感到严重的恐惧。</P>
<P>在离开时切忌与孩子缠绵。实际上这种缠绵都是家长不信任孩子能够承受离别的表现,更多的情况是父母自己不舍得孩子,给孩子说很多的话,讲很多要离开的道理,不断地重复与孩子拥抱。这一过程使孩子酝酿了过多的离别悲伤,成人的行为又暗示了离别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孩子就会朝着父母暗示的方向,使这一过程变得异常艰难起来。</P>
<P><STRONG>(2)做好分离适应期的身心护理。</STRONG></P>
<P>在分离期,孩子要独自一人面对幼儿园,心灵多少都会受到一些创伤。如果家长处理得当,孩子会很快地抚平伤痛,变得快乐起来。因此,在分离期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灵做精心护理,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进行。</P>
<P>不要因为孩子会在分离的时候哭,就事先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别哭,只是和他说:“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也不说,上学的路上和孩子说说笑笑讲一个小故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到幼儿园后,暗暗给老师递一个眼色,双方配合好,然后果断地离开。</P>
<P>如果孩子在分别的时候抓住了爸爸妈妈的头发或衣领,千万不要让老师抱住孩子的身体强行抢夺,否则给孩子造成的恐惧要比离别还严重。爸爸妈妈可以将孩子抱在怀里轻轻抚摸着,慢慢将他的手从头发和衣领处拉下来,然后尽快地将孩子交给老师。如果孩子一直不放手,可以让孩子站在地上,爸爸妈妈蹲下来,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平静地对孩子说:“请放开。”如果孩子还是不肯,爸爸妈妈可以轻轻掰开孩子的大拇指,这样孩子的手就会松开,然后立刻将孩子交给老师,快乐地和孩子道声再见。</P>
<P>如果孩子躺在地上打滚,就让老师蹲在孩子的身边,防止他爬起来再次扑到妈妈怀里。妈妈要保持并让孩子看到自己快乐的面容,道别后尽快离开。</P>
<P>父母如果能在分离期做到每天都能果断、愉快地离开,孩子就不会由于分离而产生心理问题。</P>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0-4-15 03:29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5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相逢一笑朋友您的问题应该都有答案了。
发表于 2010-4-15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相逢一笑 于 2010-4-14 23:44 发表
根本没人看懂迈克尔·杰克逊在说什么。
为迈克尔感到悲哀。

quote]原帖由 相逢一笑 于 2010-4-14 23:44 发表
“克尔·杰克逊说的诚然好,可是挡不住历史的滚滚车轮。在这个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只是把女人们折磨的身心疲惫,男人们仿佛占了便宜,只要顶另外半边天就行了。
先说上班族吧,上班是本分,带孩子也是份内事,保姆和家里老人带孩子往往是首选,见太多的人说”啃老”,其实真的有很多人这么想啃吗?好多妈妈牺牲可怜的一点时间,夜里带孩子,周末去亲子班公园等等,甚至早早送孩子去幼儿园。她们只能用可怜的时间,可怜的方式“亲子”,您去亲子论坛看看,好多妈妈在,那些爸爸们都干嘛去了?!指不定去打什么游戏看什么连载那。或者人家压根没感觉到家里多了一个人,顶多孩子哭的时候让他很心烦

全职妈妈,俺有幸当了几年,切身体会是:基本上就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群,好像人家就等着看你被老公抛弃,被社会抛弃,被长大后的孩子抛弃一样。连俺爹妈一打电话都说,你不能在家这样当保姆了!你不能一辈子当保姆吧?!可是孩子总得自己照顾,婆婆俺是不指望了,俺不想让她当留守儿童,俺老公经常这样鼓励自己:人家楼下小伙的两只狗送老家几天都舍不得,接回来自己带,何况咱们的孩子?!
我想,好多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欢乐,得到相应的权利,获得自由,甚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是忙于奔波,窘与方式,仅此而已。当妈的心,无关乎学历高低,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


同情

“女权”这个名词在中国已经完全成了贬义和负面的词汇,讽刺女人的“强势”,不是挖苦就是报以等着看笑话的态度看“女强人”。真得很担忧目前有些倡导回归传统文化会对女性造成怎样的影响。

女权并不是提倡女人要打倒男人,仅仅是倡导女人作为人的权利和应有的尊重。当初欧洲女权最初追求的是投票权利和有受教育的权利,难道错了吗?女人和男人一样是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女人。如果女人有智慧提供建议,为什么不让她们声音得到表达从而有利于社会大众呢?或许绝大多数的女人不喜欢政治,你甚至可以说不适合政治,可是如果有一位女性,哪怕一位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可以为众生谋利,也不应当因为仅仅因为女性就拒绝。

女权更大意义上是在抗争压制和追求机会的平等,一种可以拥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即便99%的女人不愿意从政,但也不能就此否认那1%女性的机会,让愿意和适合的女人不能追从自己的意愿。女权更多的是让女性发展成为真正的女+人,让男人成为男+人。

中国女权运动是和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企图以一种极端打破另外一种极端,那就是以男人为标准企图把女人变成男人,企图抹去女性的所有特征, 而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平等应该是无论各种劳动,都不能否认它的价值。而中国过去几十年强调社会劳动,强调为社会和国家的贡献,所以会教育女性:不参加工作是可耻的,是寄生虫,是不值得尊敬的。于是女人们无论是否情愿和适合统统被动员参加工作:因为劳动最光荣(家务劳动已经被否认为劳动)。半边天只是在经济创造的社会劳动上,而在家庭内部,女人应该承担家里所有的劳动。一度我们的三八红旗手所被表扬的都是家里家外一把手。女人们从此担上了“双重责任”。如果你不挣工资,在婆家和自己家都没有地位,男人看不起你,你应该承担所有的家务劳动老工认为你依赖他生活,因此抛弃你是理所应当。可是如果你太强了,老公抛弃你也是应当的,谁让你太能干了。无论如何,都是错。

我在这里这样说,不是说具体情况,而是这种普遍的心态和现象。在这个时代,中国女人其实是很可怜得。所谓的“强势”很多时候是不知所措的来保护自己的无安全感和自卑心态,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进行的可怜的抗争。中国婚姻法对离婚后的女性经济情况在现实中很难落实,常态是女人一无所有(在农村很多女人一旦离婚后连责任田都分不到,夫家村子不要,娘家村子也不要,这类的上访事件很多)。所以女人不得不"强势“,只是为了在现代社会能够可怜的生存. 所以历史和现状造就了一批批不知道如何作女人的女人。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整个社会为此付出种种代价。很多中国女人选择离婚时不要孩子,是出于无奈,是因为没有多少中国男人能够接受他人的孩子。在西方国家,家庭妇女的地位也很好,家庭主妇们也都自信满满,不会因为自己是主妇就觉得低人一等。除非婚前协议,一旦离婚,经济上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最起码生存没有问题(虽然现实中也有不少问题)。而中国则以此来教育国内的女性:看,我们女性解放做得多好。中国女人活得太累了。

某天看到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视频,是有关讲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妇道。先声明:我很赞同王善人思想中的姑娘道、媳妇道等等,我也赞同回归传统文化。可是我担忧这些视频的一些内容会造成大众的误会。比如有亿万富翁的太太(首先这个标题:怎样做个亿万富翁的太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太容易误导大众,也许也是方便接引如今追求物质的大众吧)一开始就说自己参加某个培训班里面都是女强人,而且绝大多数都离婚了。也许我多虑,传递的信息容易包括:1。离婚是可耻的,不应该的;2。离婚的人一定不幸福;3。女强人一定不幸福。然后再开始将自己如何做的。我没有看她的内容,她肯定做得非常好,可是我不喜欢这种先入为主将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贬低别人的基础上(如果我误解了,我赔罪道歉)。我个人主张离婚是最下下选择,可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另一位大姐,我非常赞同和欣赏她的大气,也承认自己做不到她那样宽容柔和从容。她讲自己如何在月子里就承揽所有家务等等。我想她的重点在于强调:自己既然已经作了,就不要抱怨。可使我担心一些人看完之后就会去要求他人,或者不顾自己条件而盲从。更重要的是,这只是她家的具体情况,希望男性朋友们看了之后反思自己如何关注一下妻子。抛开真正化性返身内观的一些人外,看到的更多人支持回归传统文化得人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有人讽刺挖苦高学历女人,似乎女人应该完全回到旧时代。如果女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是指学校教育),她又哪里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又怎能处理好生活中的种种呢?过去明清时代女人们不受教育不出门,看到的就是家长家短,说女人短见,不就是没有受到教育的后果么?

所以我真的希望能够让女人成为女人,尊重她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让无论男人和女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无论男女如果愿意都可以全职在家,以个性能力和适合度来选择协调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以性别而强迫或者拒绝任何人选择的权利。没有任何选择权的社会是让人窒息的社会。这是没有君子和淑女的时代,因为男人不再是君子,而女人也不再是淑女,只有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挣扎的致富者。家,不是个讲理的地方,更不是个算计的地方,而是一个男人女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可是如今已经变成了消费经济体。

希望人人化性,家家化性,有了真正的相互宽容和理解,形式上的平等与否,还重要么?

但愿我真的是多虑了

[ 本帖最后由 回心泉 于 2010-4-15 09:01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5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这世界没有谁对不起谁,全是我们自己骗了自己。
我说: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发表于 2010-4-15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寻找中医 的帖子

是的,本质上讲全是忙着骗自己,而且骗得不亦乐乎。

只是生活要继续,除非出家修行,在家还是要尽本分的。呼吁是为了大众为了社会和谐,修行却要从自己做起。
发表于 2010-4-15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回心泉 于 2010-4-14 17:27 发表

可是我担忧这些视频的一些内容会造成大众的误会。比如有亿万富翁的太太(首先这个标题:怎样做个亿万富翁的太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太容易误导大众,也许也是方便接引如今追求物质的大众吧)一开始就说自己参加某个培训班里面都是女强人,而且绝大多数都离婚了。也许我多虑,传递的信息容易包括:1。离婚是可耻的,不应该的;2。离婚的人一定不幸福;3。女强人一定不幸福。然后再开始将自己如何做的。

我觉得MM你的担忧用得不太是地方。想想现在这个世上有多少诲淫诲盗的视频、音频,那些才应该是我们担忧的。等有一天所有诲淫诲盗的东西都没有了,只有谷大嫂的演讲这样的视频的时候,你再开始担忧就行了。

虽然离婚不一定可耻,但是在一个有四十人左右的“女精英俱乐部”里面只有六个人没离婚,至少说明这个人群里面的人对于婚姻的经营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吧?而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把这些人做为“成功人士”而膜拜的,所以谷大嫂所讲的不过是“矫枉过正”而已。
发表于 2010-4-15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对,说的好,我的确是多虑了。

原帖由 Interlaken 于 2010-4-15 07:59 发表
[quote]原帖由 回心泉 于 2010-4-14 17:27 发表

可是我担忧这些视频的一些内容会造成大众的误会。比如有亿万富翁的太太(首先这个标题:怎样做个亿万富翁的太太 ...


觉得自己这几天上串下跳,四处插嘴,太不好了

准备闭嘴,还是好好做自己再说吧。。。忏悔中

[ 本帖最后由 回心泉 于 2010-4-15 08:36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5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回心泉 的帖子

发表于 2010-4-15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回心泉 的帖子

我喜欢听您说话!继续窜,继续跳!
发表于 2010-4-15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回心泉 的帖子

发表于 2010-4-15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相逢一笑 于 2010-4-15 00:10 发表
非常感谢各位前辈的指点,今天已经退学了
俺发帖没有讨伐老师的意思,其实女儿还满喜欢她老师,远远地看见就跑过去说:老师你好!只是她说喜欢在学校外面看到老师,不想到学校里去看老师。早她一个星 ...

真棒!我儿子要羡慕死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1:32 , Processed in 0.02516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