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解决办法 (一)、解决好学生的问题: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若是学医之人,不具备以上两点,那还是改行做点别的工作吧,绝不适合做中医这人命关天的职业。若不是精研中医,孜孜不倦,只是祈求拿个文凭,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那么这距离一个合格中医大夫的要求还很远。若是医德败坏,即使小有医术,那么终将是“含灵巨贼”,现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便是真是写照。医生以治疗的名义,自知或不自知的伤害或透支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也会以另一种方式捅死或者捅伤医生。 当然这也牵扯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这是个思想境界的问题。 (二)、解决好老师的问题:重视明医、明师。 在此用“明医”,而不用“名医”,可谓意义深刻。“明白医理的医生”和“出名的医生”,完全是两个概念,两个内涵。我们应该把名不符实的名医赶下讲台,赶出学校,赶走这些在中医界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人;让真正明医理、能治病、治好病的中医老师,站上圣神的讲台,为我们宣讲中医知识。 管他是民间的,还是学院派的,“医德高,明医理,治病好”便是唯一的准则,符合这个的我们就发扬,不符合的我们就驱逐。 对明医学术思想的传承提供各方面有力保障,实事求是的做好这件事情。 (三)、中医学科的开放性特点 王国强部长所言“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四个要求”可谓意义深远。但是有一个前提,把这个工作交给明医、明师们去做,而不是交给沽名钓誉者。 真正的中医明师,临床上是能够借鉴西医理论知识,相关检查指标,以及现代高科技仪器的。真正的明医,是能够通达中医中药、西医西药对人体的作用原理、作用方式的,进而做到真正的扬长避短、融合提高。 以TTM(热扫描成像系统)为例。此机器是接收人体的热辐射并成像,能精确显示各系统器官、身体部位代谢功能异常而产生热代谢值的变化。而对中医来说,所关注的就是人体寒热的变化,寒热代表的就是水火,《内经》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看到了寒热,就看到了水火,也就看到了阴阳。于是中医概念中的阴阳的征兆,就很直观的显现在医生和患者面前了。TTM扫描之后,能够精确的显示出人体哪一部分热量比正常高了,哪一部分热量比正常低了。为中医的寒热辨证提供了直观的依据。 以此为例,可以有很多突破的方向和领域。但还是那个前提,这个工作得交给实事求是的明医去做,而不是沽名钓誉者,否则百害而无一益。 (四)、根源之根源 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学生若能“实事求是”,就能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生若能“实事求是”,就能以仁为本,大医精诚。老师若能“实事求是”,就能继承创新,诲人不倦。官员若能“实事求是”,就能务实求真,为民服务。 于是乎,学风、官风为之一转,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可是,人那,总是那么的不务实,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