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家乐妈妈

推荐阅读——回顾五年探索、养生与成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36、第一次见到中里老师,意外没有思想碰撞

    2011年年初,还有一件值得记录的事。在2月23日,我第一次见到中里老师,当时一同前往的还有“缘喜”管理员和网友“此生无悔”。社区里有帖子记录了当时的情况:http://www.51yam.com/thread-59485-1-1.html

    在这篇帖子的开头,我这样写道:

    “中里老师为人谦和,与中里老师交流感觉,觉得真是太极高手,我们问的所有问题,没有感觉到任何的思想碰撞,全部都被“化”解了。”

    时至今日,若不是翻出那篇帖子,当初聊的内容我基本上都淡忘了,只有开头描述的感觉,仍有留存。

    那个时候的我,对交流时出现思想碰撞、头脑风暴之类的情况,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期待由此带来的兴奋感。但是,很奇怪,也很意外,完全没有碰撞,所有的观点在无形中被转化,融合。一个下午聊完了,很融洽,很开心的感觉。

    后来,我才逐渐明白,这些与一个人的智慧和能量有关。中里老师能看到我们是基于什么位置、什么角度提出的问题,他能理解、能包容,自然就没有碰撞。他本身所带的善意的气息和能量,使得别人和他相处时,感觉愉快与轻松。这与《求医不如求己》里传递的气息是一致的。

    见贤思齐。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有这样的气息与能量,我也能向周围,传播正能量。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37、后背寒的问题再次出现,遇到“站桩”机缘

    在2010年下半年,我通过艾灸,基本消除了后背寒的问题。但是几个月后问题再次出现,我才知道那只是缓解症状,并没有除根。

    在2011年的春天,我结识了一户邻居。我住的社区比较大,分作好几个园子,说是邻居,其实未必住楼上楼下,也未必在同一个园子。刚开始,我和几位相熟的邻居去他家茶室喝茶,聊得多了才知道他还是徐文兵老师厚朴一期的学员。他在厚朴一期学过站桩,于是我们这些关心健康养生的邻居们就商定,共同学习、练习站桩。

    自此,我坚持了大半年的站桩。我的体会是,站桩是很有益的健身方式,而且对于一般人来说比“打坐”好入门、更容易畅通气血,尤其象我这样腰不太好的。

    站桩时初期会出现各种表现,比如:流眼泪、打哈欠、打嗝等,这些都是随着气血运行的通顺,而表现出的排浊现象。后来会出现身体发热、出汗的情况,这与气血循环增快、增强有关。有时还会出现不由自主地前后、左右晃动,这与身体的气机调整有关。在这个过程中,静静地体会、觉察身体的变化,是件温暖而有趣的事。

   在站桩的那大半年,我的后背寒又得到了缓解。

    后来,我在自己所住的社区,又结识了几位与中医、养生有关的邻居。如果将一些事情联系起来看,就发现新的线索:从2007年知道《求医不如求己》,种下了种子,到2009年注册山药社区、结识众多爱好养生的朋友,到2010年有机缘学易,到2011年见到中里老师、遇到在厚朴中医学堂学习的邻居,到2012年见到徐文兵老师、认识在正安医院当大夫的邻居……这些不断出现的人和事让我相信,这世间相同的气息是相互吸引、相互联通的。只要你在这条路上,或早或晚都会遇到同道中人;如果你们具有相同的气息,想见到的人迟早都会见到。

    所有的东西、所有的气息,在我们身边都有,我们的气息会与同类的气息互相召唤、互相召吸引、互相联接。甚至可以扩大地说,这世间善与善相应,不善与不善相应,愉快与愉快相应,悲伤与悲伤相应……我们的心在召唤什么,我们就会遇到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38、有趣的“打嗝”问题

    在站桩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打嗝”。以往在按揉经络穴位的时候,给家人调理身体的时候,我也会打嗝,但是都没有站桩时打得厉害。不仅站桩的一个小时内会不停地打,结束后还在打,甚至有时候能从上午一直打到下午。
    我一直好奇从哪儿来的这么多嗝?我觉得,如果打上一天的话,嗝出来的气体加起来要比我身体的体积还大,它们都藏身体的什么地方呢?还是说它们有一部分是由呼进来的空气变的?这个问题我还没答案,但有些问题我通过亲身体会,有所感知。

    首先,我感觉身体的“气”是一个整体,无论是站桩,还是按摩经穴,还是身体的各部分偶尔出现的疼痛,无论是在腿上、在指端、在脖子、在体侧……我都会立刻打嗝。尤其是那种偶尔出现的疼痛,会随着一连串的嗝慢慢消失。
    打嗝与下焦通畅没有必然联系。原来我以为打嗝是属于气逆行,因为下焦堵不能排气,才会打嗝。后来发现,也不尽然,即使能正常排气,如果排浊气的推动力不是很强,或者浊气在上部,也会以“打嗝”的方式出来。
    嗝属于“浊气”范畴,与身体正常的气不同。正常的气,人能控制,比如闭气或用意去控制它。但是浊气是控制不了的,有嗝必须打出来,不受意识控制。
    除了因为按揉身体或身体疼痛,会引发打嗝,有的时候情绪触动也会引发打嗝。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某种事受了比较深的触动,那种从内心涌起的感受,最终是随着后来长时间的打嗝而舒解的。我们的心与身,的确是相关联的。

    我原来以为浊气是很快就能排完的,但是从我打嗝的经历来看,如果前面有几十年的积累的话,想把体内的浊气排完,没那么简单。当然,不同的体质、性情的人,情况也不完全一样。安住自身,用心感知,渐渐地就能了解身体,了解自己。
发表于 2014-3-4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乐妈妈,我也是一位女性,看了你的帖子,我觉得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重视育儿,喜欢中医,热爱阅读。“天地相对,各安其位,没有平等不平等之说。如果觉得不平等,是因为能量的不均衡,与位置无关。”很充满能量的话,非常赞!
加油!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39、慢慢地,我感觉自己更象是一个整体。
    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说自己更象一个整体呢?难道“我”不是一个整体吗?
    原本我们的身体,应该是一个整体。但事实上,却未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侵袭,气血开始不畅、身体各处有淤阻,我们对身体的某些部分渐渐缺少感知。那些部分虽然都存在,但是气血濡养不足,内环境也开始变差,感知也不敏锐。所以,看似一个整体,有的地方却已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被“三浊”所割据,已经不在“中央”的统辖范围内。

    这些“割据”的地方,是疾病发生的土壤,是脱离免疫系统监管的地带。我们经常会听说,某人突然得了比较严重的病,但之前一直没什么感觉。病不是一下子从天而降的,之前没有感觉,不代表没问题,而是部分感知系统不灵敏了。“病”一直在身体缺少感知的区域酝酿、孕育,及至发展到影响其它正常组织和气血运行,才被发觉。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什么毛病,但是在疏通经络之后,反而感觉到不适与疼痛。那是因为,我们把气血导引到原本未能达到的地方,感知得到恢复,正邪能够相搏。这是自我调理中经常出现的情况,不必有担心和顾虑,可以通过继续调理解决,或者等待身体自行恢复。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若待“病”成而治,为时较晚。若能及时通调经络气血,让健康的气血能通达全身各处,就能消病于无形,维护健康,减少疾病带来的损耗。

    记得很早以前玩过一个小游戏。一个小球在一个复合装置里弹来弹去,下边有一个口通向深渊,如果落下深渊,游戏结束,但其中会有各种弹起小球的机关。如果在比较靠上的位置,我们有机会轻松地利用各种机关将小球弹来弹去,远离通往深渊的通道。但是,如果小球走到了比较靠下的位置,由于担心小球会随时落入深渊,我们往往会手忙脚乱地操作,结果要不了几下,小球就会掉下去;即便有足够的幸运将小球救回安全地带,紧张的心情也消耗了相当多的能量。

    “小球”就象我们的健康,养生保健就是将小球弹起、保持在安全地带的理念和方法。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在平时善加运用,让自己处在安全地带,尽量远离危险地带。虽然会有“白衣天使”救人于危难,但是能不入险地、不劳民伤财,才是更安稳的活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0、感谢,但不寻求理解

    在我离开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养生之路,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学习、体会时,许多亲朋旧友是用疑惑、怜惜的眼光来看我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恰好昨天同学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些老照片,今天顺手拎一张旧照出来“曝光”一下。  说实话这张照片的原片,我自己都不记得在家里什么地儿放着呢,居然同学那里还有存有备份。不过,这张老照片的确代表了我在很多亲友心里的印象——一个勤奋、认真的“白领”形象。

    所以,他们听说我辞职在家,学中医、易经、算卦、再加上些佛家、道家的东西,基本上认为我是陷入玄学虚幻,逃避现实,消极遁世了。

    中学同桌问我:“你做宅女,不觉得无聊吗?”说实在的,这话让我想骂人,谁说我不上班就“宅”、就无聊了?姐活得有意义着呢!
    大学同学说:“以后你就是大仙了!”这话听着……嗯?已经“划清界限”了?
    朋友说:“啊?你现在学这些?我们单位前几年有个人也出家了。”郁闷!我说过我要出家吗?
    每次回老家,九十多岁的爷爷都问我:“你现在都干什么?”爷爷耳朵有些背,听不清我到底在讲什么。再后来,爷爷给我写了张字条:“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老人家因我不上班而担心,让我每每想起,心里好沉重。
    爸爸更有意思,说:“你要弄这些东西,自己弄就行了,千万别和别人一起交流。”大概担心将来某天,我可能会被当成FL功分子抓去。
    老公说:“成天净整些没用的玩艺儿……反正你把家照顾好就行了。”
     ……
    唉!我再也不实话实说了。以后大家再问我在干嘛,我就只说“学中医”。因为这个说法对于亲友们来说,属于赋闲怡情,吃饱了找点事干的那种,不至于太离谱,也不容易引起“不安”的感觉。

    我学习我所不了解的。因为不了解,我愿意深入进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不想道听途说,我不想人云亦云,我不想隔岸观火。但是,我改变不了别人的“见解”和“观点”。这一次,我决定不从别人的观点里看自己,不从别人的评价里看自己的,我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感知,走自己的路。

    感谢诸多关爱!但,不解释,不寻求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41、想让别人受益,先让自己受益

    看见“春天之歌”说,她看到那段笑了,因为遇到类似的状况。没错,让别人信,不能靠说,至少要有实力和实证。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您自己真信吗?如果您相信,有没有真的身体力行?否则,很可能是——您认为自己“相信”,却并非真信。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不怪得别人不信。

    我一直在学习、实践的内容,比如养生、佛法、经典等,也不急于告诉身边的人它们的好,我先琢磨琢磨咂回事,真正投身进去试试再说。因此,我用在自己学习、调理自己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调理孩子和其它家庭成员的。生活中,我不要求家人和我的想法、做法一致。觉得有必要,提醒一句,听就听,不听就算,多说无益,“强迫”更是没有任何必要。
    如果自己还一知半解,气血虚弱,就没有说服力,也不是传法人,至少是时机未到。时机未到,先好好用功去,别想着是为别人好,也别报怨别人冥顽不化,否则不仅好东西传不出去,反倒让人对它心生反感。秃子需要等头发长出来,再卖“生发水”才算靠谱,您说是不?

    金刚经有言:“如何为人说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您看,压根不用说!如果咱能将自己整得气脉通畅、精神饱满、眼明心亮、唇红齿白,那还用说?啥都别说了,人家会主动过来打听有啥秘笈。说上一句,别人能当宝贝。否则,说上一万句,别人也不会真拿它当回事。为啥?只有言词,没有能量!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身上发生的变化,无论是健康方面还是心态方面,家里人都能感受到。他们从最初不支持我整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到后来愿意听、愿意问,并给予我更多的时间和方便做我想做的,是因为他们真得感受到其中的力量与价值。

    所以,想让别人受益,先让自己受益。自己不真当回事的,也别指望别人把它当回事。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42、第一次听法师讲佛法,佛法就在生活中

    在三十六岁之前,我对佛教基本上是敬而远之的,印象中他们讲“禅”,有点儿象脑筋急转弯; 他们讲“空”,可我觉得生活一点儿都不“空”。我觉得既然是“人”,就踏踏实实地过人的生活,为什么总要“出离”呢?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扮演角色,应该全身心投入、体验其中的苦与乐,而不应该总是“走神”,象一个不称职的演员,游移在外,总是难以投入角色。

    所以,尽管中里老师早在2010年11月就在和讯微博上开讲《金刚经》,但我觉得佛法和我不搭噶,一直也没去凑热闹。不过中里老师象唐僧一样在那里念叨了半年,这事本身对我还是有一些潜在影响的,隐隐地对佛法也生起了一些恭敬与好奇之心。
    在2011年下半年,邻居请法师在小区主讲一个名为“三主要道”的入门级佛法讲座,也邀请我去参加。有前面种下的好奇种子,我自然就随顺因缘了。

    主讲的乘宗法师是台湾人,很爱笑,宽和开朗,会举很多有趣的生活实例,会提到动画片《海贼王》,会提到刚在台湾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觉得这个法师很亲切,也很好玩。
    他讲的内容不深也不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空性的智慧”,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其有用的见解,我从中受益很多,后面开一节单讲。其它还有“慈悲”、“菩提心”、“出离心”、“一天中的六道轮回”……

    在讲座中,他提到修佛的人会有“觉性”,“觉性”是自己的一部分,出离在外,能够观照到世俗生活中自己的状态。唔?我在想:那不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了?会不会“精神分裂”啊?讲座结束后,拿这个问题去请教法师,法师怎么回答的我不记得了,但是,他宽和地接纳和回复了这个问题,很打动我。

   嗯,其实答案本身不重要。我更看重的是,法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各类提问,会不会排斥?会不会认为被冒犯?还是智慧慈悲地予以理解和包容?感谢有这样的因缘接触佛法,让我觉得佛法真的是包容的,不空不虚,也不与生活脱节。

下面附一段乘宗法师讲的“一天中的六道轮回”,原来佛法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一天里面就在经验六道轮回了,例如:早上起床的时候,你家帮你准备早餐的人没有弄好,就生气,或是谁把我的闹钟拿走了,害我今天上班快迟到,生气的瞋心是什么?就是地狱道,所以生起嗔心的时候,你已经在地狱道了。

    之后走出门,在上班搭地铁的途中,看到一个很漂亮的人,但旁边牵着一个很丑的人,你心想:「什么人都可以配得上这个美女,为什么就是他呢?为什么不是我呢?」生起嫉妒的心,这个时候你已经在阿修罗道。

    进了公司里面去开会,主管忽然宣布:「我们这一次有某某同事要升官了!」你心想:「啊!为什么不是我?我多么想要得到那个位置啊!」开始觉得身心很煎熬,这个时候就像是在饿鬼道一样,因为想要的却总是得不到。

    这样工作了一整天,终于下班了,觉得今天的心情真是不好,从一早上就倒霉,出门看到还是倒霉,上了公司还是继续倒霉,晚上我应该去pub里面,去酒吧街放松一下,那个时候你就到了天人道了,因为天人道就是在享乐。

    接着回家因为喝太醉了,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也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家,看到床就躺下去,然后就昏昏睡去,脑子不清楚就是愚痴,这个叫做畜牲道。

    就像这样,我们的一天当中,就一直在经历六道的轮回,是不是?其实,真正的六道轮回不是只有外面那个不清净的世界,那只是我们心中烦恼的投射而已;真正的六道轮回,是我们心中的烦恼,烦恼的恶性循环。”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43、说理是没有用的

    看到江南姐姐分享的体会,心有同感。去年秋天我和儿子之间也发生了一件小事,给我触动很深,后来把它留在心里,时时警醒。在此,借江南姐姐的话作为标题,讲述一下这段小插曲。

    去年秋天,柿子象小红灯笼挂满树的时节,我带孩子去禅村游玩、摘柿子,中午便在禅村的斋堂吃素餐。那天斋堂里人不少,有参与佛教剧排演的居士,也有来游玩的家庭。午餐象自助餐似的,每人拿着碗自己去盛菜与饭。斋堂里通常是要“止语”的,我示意儿子象其它人一样,拿着碗去盛饭菜,可他不动。于是我便起身去拿碗,开始盛自己的,也是想给他做个示范。待我盛完回到座位上,儿子还是坐在那里不动。我实在忍不住问他:怎么不盛饭?他说:不饿。

    这肯定不是真实原因,因为在山中玩了半天,早上吃的东西已经消耗光了。下午我们从郊区返程,回到城里他还要参加一个演出的排练。中午不吃东西怎么能行?于是,我开始压抑着心中的不满,小声地、低声地和儿子讲道理……儿子无动于衷!
    我心里更不高兴了,因为斋堂的规矩是“止语”,我很不喜欢自己在破坏规矩,可是我又不想儿子不吃午饭,好烦!
    这时,旁边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了一句:“你带他去”。这句简单的话,给我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我停了一下,沉了沉情绪,牵着儿子的手,起身,儿子很顺从地跟着我起身了。我们一同去取碗,接下来我陪着他,看他盛菜、盛饭。回到座位上儿子安静地开始吃饭,一切顺利地继续。

    就这么简单,问题就化解了?让我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
    后来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之前讲那么多道理没用,而牵手一带儿子就顺从去做?原来,我陷在了自己的框架里,没有关注到他的心、他的感受。我认为以前也带孩子吃过自助餐,都是他自己选、自己拿,让他自己取餐没什么难度。可是,这一次是在斋堂,不是在饭店,斋堂那种陌生、约束的气氛,让孩子有戒备和紧张的感觉,所以他不太敢自己取餐。
    他就象一个站在小河沟前,觉得没把握、不敢跨越的孩子。如果你站在对岸一直在跟他说:这条小河沟并不宽,快点跨过来吧,男子汉怎么这么胆小?比你小的孩子都能跨,没问题的,别浪费时间……这些话能给他的力量很有限,甚至会让他更害怕、更紧张。如果你选择握着他的手,传递温暖的支持与力量,他的害怕和紧张就会有所消解,他就有更多的力量来跨越眼前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很多道理,也能讲出很多道理,但是成篇的道理往往很难与心相通。如果我们想帮助一个人,不需要跟他唠叨那么多的道理,只需要感受他的心,传递能与当下这颗心相通的温暖与能量。有四两走心,胜过道理千斤。

       附:写完这篇,突然想起一个常用词——“关心”。原来,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关心别人,就是关照他的“心”。  对于平常我们所关心的人,是真的关照他们的“心”了吗?这个问题让我觉得……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44、空性的智慧

    “空性的智慧”是一个了不起的见地,它一点儿都不“空”,非常有用。

    在世间,我们往往认为很多事物是实有的,很多东西是坚不可摧的。但佛法告诉我们,不是那样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会随着因缘的聚散而转化。

    “因缘聚”的见解,我曾经跟一直做科学研究的师弟聊过,发现他接受起来一点儿难度都没有,还反馈给我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做葡萄酒研究的,但是葡萄酒那美妙的香气,从来都不是一种东西。它是由很多种化合物组合而成,这些化合物都不是“它”,但它们使“它”出现。这件事在两年前的日志里有记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挖出来看看:http://www.51yam.com/blog-4122-10287.html

    所以,“因缘聚”不只是佛法里的概念,它是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则。当相关的因缘汇聚在一起,一个事物就出现了;当相关的因缘消散了,一个事物就消失了。事物不是实有的,不同的因缘汇聚为不同的事物,事物会因为背后因缘的改变而转变。因此,再糟糕的处境都有可能转好,再虚弱的身体都有可能变强,再痛苦的心都有可能获得幸福……一切都是在不停转化的,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这个与“易”亦有相通之处。

    这个世界,真空与妙有的同时存在,有无相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现象的背后是因缘,因缘的背后是无限的可能。

    哇——!明白这些,我觉得世界豁然开朗,没有坚不可摧、固定不变的事物,而是要看转化它的因缘够不够。这个世界,是存在很多很多“转机”的,要看你能不能觉知到,有没有能量把握。
    能改变因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那句广告词:Nothing is impossible! 一切皆有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理。

    空性,不是啥都没有,而是蕴含所有可能!真给力!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45、看到“我”的力量
    我想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时候:觉得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无能为力,似乎一切都是注定的,改变不了;看着一切都是老样子,似乎还越来越糟,我们也活得灰蒙蒙的,感觉很消极。我们还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都怪谁谁谁,要不是他怎么怎么样,我也不会……”、“要是他能怎么怎么样,我就能……”
    似乎我们完全是被动的,不能自主,我们受外界影响、受别人操控。或者我们只能一直等一直等,等待别人或外界改变,等待被“解救”。

    事实上,我们所经历的事情,由各种各样的因缘聚合而成。有顺,有逆,有小运,有大势,很多因缘我们把握不了。不过,有一个因缘我们可以把握,而且它存在于所有我们经历的事件中,这个因缘就是——我们自己!
    这是一张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牌,一张有巨大潜力的“牌”。

    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以消极的心态去做,它往往会消极地走下去,不会有乐观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将正向的能量带进去,感染与之相关的其他人,这件事情就可能会被转变,从而导向一个不同的结果与收获。所以,“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缘!一个我们能把握的关键点!
    你看到“我”的力量了吗?

    当知道“空性”的存在,我开始去观照生活中的一些事。渐渐地发现,一些似乎“注定”要发生的事,可以不再发生,可以被转化。
    听到别人带有情绪的话,我不一定要以同样的情绪回应、互相交替推动矛盾升级;身处一个不利的处境,我不一定要随之情绪低落,仍可以选择用正向、放松的心态去面对;当人们都在往一个方向涌动,我不一定要被潮流席卷,可以静下心来辨别自己的路与方向……
    空性意味着你可以作出与往常不同的选择,空性意味着你可以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空性意味着你可以随时跳脱,空性意味着你有改变的自由。打开心,打开格局,就没有束缚,没有注定,没有不可以,没有不可能!

    有一天,当“我”不再被周围所控制,“我”已经在影响周围;当“我”拥有内在的世界,“我”也在影响外面的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46、佛陀,令人感动的老师
    这个世界真是奇妙,当你打开心,开始接受某方面的信息,就会碰到接二连三的机缘。在我开始对佛法感兴趣,读了一些佛经之后,我很想了解这些经的作者——“佛陀”是个怎样的人。
    2012年8月,随皈依的朋友一同拜访定明法师的时候,法师送了我一套他主编的《走近佛陀》系列丛书。从这套书里读到的“佛陀”,让我深为感动。随后,我把一些内容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发在了社区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旧帖(http://www.51yam.com/thread-122217-1-1.html)。

    丛书里,佛陀的一些观点和教导,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它们让我觉得佛陀和他所教授的方法是值得信赖的。他不是让人膜拜、遵从他,而是指引人如何认知世界,解脱、发展。我无法表达得更好,只能从原文中摘录一些让我感动的内容,与大家重温、分享:

    “佛陀指出:人有能力借助自身的才智与努力解脱一切缠缚,他一一教导和鼓励所有的人要发展自己,自求解脱。佛陀的教导是:“你的事要你自己去做;如来只是指路人。””

    “佛陀赞许思想自由这类事,在宗教史中无处可见。佛陀的意思是: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因为人要解脱苦难,只能靠个人对真谛的觉悟,而不能靠顺从和行为端正以获取神或其它外力的恩典来解脱苦难。”

     “说不该怀疑,说应该相信,是没有意义的。仅仅说一句“我相信。”,并不表明你已见到或你已了解。……要向前走,就得解除那疑惑。解除疑惑的门道很多,仅仅说一句“我相信。”或“我不怀疑。”,并不能解除疑惑。促使人们不了解而相信或接受一件事物,是政治行为,不是精神生活,也不英明。”

    “佛陀教导的宗旨是为人指明走向安全、宁静、和平、幸福、治愈即涅槃的道路。佛陀所讲的整个的法就是以此为目的。讲法以满足未知的好奇,从来不是佛陀的习惯。他是一位现实的导师,只教人有助于得到和平与快乐的东西。”

    我还特别感动和意外的是:佛法里所说的“信”,不是盲信、相信或是信仰,在最初佛陀讲授的巴利文佛经里,“信”的意思是“通过智慧看到”。佛法是请你自己“来看、来见”,而不是“来信”。在佛陀的教诲里,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平等、包容和自由。

   “佛陀”的意思是“觉悟的人”,所以,他是人,不是神。在我看来,他是令人敬重的老师。学佛,是我们在他的指引下,学习、实践慈悲、智慧与无畏。我相信他教授这一切,是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离苦得乐、成长为觉悟的人。

    佛陀在涅槃前,开示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意思是:想要成就解脱,要依靠自己,依靠法的智慧,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东西可依靠了!这是佛最后的叮咛,提醒我们不要向外寻求庇护。每当想起这句话,感动与力量由然而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佛号也在表达:佛陀,是位令人敬重的老师。
    顶礼佛,不是向他祈求,而是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敬重与感恩!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47、嗔不止嗔,唯爱能止

    因为写上一节的缘故,前两天我把《走近佛陀》这套书找了出来,信手翻看时,见到了这样一句:“嗔不止嗔,唯爱能止。”结合近来生活上的一些点滴,心有所感,便记下了。今早和老公分享这句话,他觉得很有启发,于是决定插播此节,与大家分享这句温暖的话语。

    最近,我意识到儿子的嗔心有点儿重,听他聊天,把好学生、坏学生,以及影响小组表现的同学,分得很清。我隐隐地有些担心。
    他的嗔心从哪儿来的呢?如果消除呢?

    先把镜头切换到上周六下午。我开车载着老公和儿子,想在下一个路口左转,可是到跟前一看,左转不了,这时路口的红灯也亮了,于是我便停车等灯,准备继续前行,在下一个路口掉头回来、右转前往。这时老公说:“你怎么不右转呢?”他的意思是:我不用等灯,移个车道,右转、前行,然后调头回来、直行。其实这两种走法,没多大差别。
    但是,他这句话是带着责备语气的。我不加思索,很干脆地就用同样语气的话给挡回去了。接下来,谁都没说话,但明显能感觉到车里原先轻松的气氛没了,变得有点儿紧张。嗨,多大点事儿?真没必要!
    不过,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老公在遇到和自己预想不一样的情况下,习惯于用责备的语气说话。这是个新发现!怪不得,有时我不愿意和他多讲话,或者多说两句就容易戗戗起来。估计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有一个这样的习惯。当然,往深里说,这不仅仅是习惯的问题,应该跟身体、心态都有关系。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有收获,知道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于是我就放松下来,这事也就过去了。

    再把镜头切换到上周六早上。儿子自己玩折纸,姥姥主动提供帮助却被拒绝,离开时不开心地说:“真是不可教!”当时,我正在书房上网,心里有些感想,顺手也写了帖子发在社区(为什么要教?)。

    唉!瞧瞧儿子经常接触的这几位——爸、妈、姥姥,嗔心都不轻呀!

    所幸的是,目前码字的这位,终于有点儿醒悟了。所以,我没有直接去跟儿子说,你不能怎么怎么样,应该怎么怎么样。我想换种方式,用更长的时间去推动、去改变、去转化……

    昨天回到家,我和妈在厨房聊天,说到那天折纸的事,妈说:“我担心他折不好,然后就放弃了,所以才想教他。”我说:“没关系的,妈,让他自己琢磨吧,放弃也没关系。他要真想弄,会想办法的。” 和妈说这类话题,一次不宜说得太多太透,这个我有经验教训的。然后就转聊别的。

    今天下午老公要出差,早上我开车送他和行李去公司,路上先聊起自己的一个体会:丹七片通心包淤血效果挺好,特别有助于睡眠,等他出差回来,也可以试试。然后说起前两天看到的“嗔不止嗔,唯爱能止”,打算以后在教育孩子方面作些调整。老公很认同。最后点一句,他有时候习惯于用责备的语气说话,希望在今后跟孩子交流时,多注意一下。就这样把他送到了公司,他下车后,我们互相多看了两眼挥手再见。(马航飞机失联后,微信圈里有朋友说:“每一次再分开,都要好好道别,深情地拥抱……”这个俺们都不习惯,多看两眼就行了。 )

    儿子那边就先放一放,等有机缘再说。慢慢来,慢慢化,经年累月积下来的问题,都不是一时半会儿、三言两语能解决的。
    嗔能止嗔吗?假如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的嗔恨言行,他觉得那人不应该这么做,于是批评道:“你怎么能责怪别人呢?你这样做说明你的嗔心重,心胸狭窄、思维狭碍,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你知道自己什么样子吗?别眼睛只盯着别人,好好反省反省自己!”这样的说教会有效果吗?除了嗔,还是嗔啊!这样的言行是无法让别人“不嗔”的。说教者可能还会认为是对方屡教不改、冥顽不化,于是更加生气和愤怒。若一幕幕地这样走下去,是悲剧啊!
    只有当我们感受到“爱”,体会到爱里光明、温暖、放松的感觉,知道爱与嗔的不同,才有可能转“嗔”为“爱”。我们不需要说教和批判,我们需要从爱里获得足够的力量。内在没有足够的爱与温暖的人,很难能去温暖别人。

    也许儿子的“嗔”,未必只受家庭的影响。我只能先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能改变的开始。

    嗔不止嗔,唯爱能止。愿所有的心灵,都能发现、得到爱的滋养。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48、成长,从看见和觉知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还在一个死循环里感觉窒息,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根源在哪里,困顿于不知道从哪里打开它。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一直是那个样子,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自己的样子,或者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带来的损害,如果我们意识到了,可能会迫不急待地主动调整。
    看见与觉知,是成长的第一步。所以,佛家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看见,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观察,通过别人提醒,这需要一颗开放的心。心很满的人,会忽视很多东西,那怕别人在提醒,也未必听得进。所以,打开、放空很重要,为接纳、为可转化,留出空间。

    觉知,在一开始的时候,对我来说,有些陌生。我最早对它有点模糊的概念,大概是在十多年前。
    那时我很爱看陈道明演的《康熙帝国》,他把康熙演绎得很大气、很丰富,也很有内在的张力。后来陈道明在一个采访中提到,他演戏演到最佳的状态,是能感觉到自己在外面,看到另一个自己在演戏。这个说法,很少见,在我当时看来有点儿“神奇”,所以印象很深。
    后来,听乘宗法讲过觉性,在放下“精神分裂”的问题之后,我感觉“觉性”,与十年多前看到陈道明的那个描述有相通之处。

    再后来,慢慢地,我在有些时候能感受到“觉”,它好象处在身外,能帮你更全面地看到,更深地感知,有一种清明的感觉。觉得自己不再象一块橡皮糖,混沌沌、兀突突的。

    我意识到,这可能会有一个过程:开始是觉察,然后是觉知,最后是觉性,有一部分正慢慢从尘世抽离,越来越感觉开阔与安定。有一种站在外面看人生的感觉。

    以前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扰,不知道如何解决、处理时,就可能会有烦恼、焦燥,乃至怨恨的情绪。后来,当这种感觉出现的时候,就不会象以前那样完全被情绪牵着走,心里就会平静很多,慢慢地看清箭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自己为什么会掉到这个坑里。不再只想如何消除、对治结果,而是考虑如何能从根源上用功。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49、为何有时“爱”会伤人?

   如果说爱是光明、温暖、自由,为何现实中,还会在爱中纠缠?还有令人窒息的爱?还有因爱受伤害?如果能弄清楚这些,可能会更有助于我们明白和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困惑。

   通常我们认为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父母子女、夫妻之间的交流是基于爱。所以,我们认为,与之相关的言行都属于“爱”。但是,有一些言行,并不是真的基于爱。正是它们,带来痛苦与伤害。

    若干年前,有部电视剧叫《中国式离婚》,蒋雯丽饰演的女主角有段经典的台词:“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
    您听到这段台词有什么感受?剧中的女主角毫无疑问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为此她想让丈夫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能上好的小学。可是,她从“进不了好的小学”,就能直接导到“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段话给我的感觉是令人窒息的紧张。她的“爱”里,透着恐惧和忧虑,甚至绝望。

    其实,有时候我们收到的“关爱”,未必真的是“爱”,而是掺杂着恐惧、占有、控制、补偿……

    有些 “爱”,如果你不接受,接下来会转为类似“诅咒”的话语——这些“爱”的背后是“恐惧”;
    有些“爱”,如果你不接受,接下来会转为“惩罚”——这些“爱”的背后是“控制”;
    有些“爱”,如果你不接受,接下来会转为“控诉”——这些“爱”的背后是“期待”;
    有些“爱”,如果你不接受,接下来会转为“伤害”——这些“爱”的背后是“占有”;
    ……
    是的,世上可能没有无条件的“爱”,我们也希望用更多的爱、更好的表现回馈爱我们的人。可是,有些“爱”真的很伤人、伤心。

    在“爱”的名义下,有人会把成绩不好的孩子活活打死;
    在“爱”的名义下,有人会限制掌控别人的一举一动;
    在“爱”的名义下,有人会强求子女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一切;
    在“爱”的名义下,有人会让别人“享受”他认为好的东西;
     ……
   
    造成这些伤害的,不是“爱”,是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恐惧!越恐惧,越紧张;越恐惧,越害怕;越恐惧,越焦虑;越恐惧,越控制;越恐惧,越伤害。爱传递温暖的能量,恐惧传递寒凉的气息!那些令人纠结的“爱”,是冷热夹杂的“爱”。

    看到这些,如同看到人们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它将帮助我们不再纠结于“纠结的爱”,逐渐地去包容和理解,最终以慈悲和温暖去回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05:51 , Processed in 0.02158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