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2439 这么做有什么效果?它创造出一个观察的空间

      放下念头,回到呼吸上,专注于呼吸,你会不自觉解释为:要停止这个念头,去专注我们的呼吸。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是说你应当停止念头,我说的是专注于呼吸,这是两回事。当念头出现,不要停止它,不要增强它,不要鼓励它,不要劝阻它,什么都不要做。你的工作只是专注于呼吸,就这样——宗萨钦哲仁波切
     
      禅修的时候,只是身体坐直,观察呼吸。这么做有什么效果?它创造出一个观察的空间。事实上这个技巧本身只是个花招,重点是让我们认出不断轰炸我们的思绪和干扰。 我们仍然会生气,但可以说,我们知道我们在生气。当我们生气并且知道自己在生气,生气看上去就很幽默了。——宗萨仁波切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2440 临在的练习与情绪处理

      早上在微博上看到楼上这两句话,很欣喜。
      欣喜啥呢?
      因为我昨天就想写个主题,多做临在的练习,对处理情绪的帮助,还没动笔,今天就看到这两段话了。
      “这么做有什么效果?它创造出一个观察的空间”
      多做临在的练习(可以是观呼吸,也可以是别的)会创造出一个观察的空间,提升自己的觉察、意识。而情绪处理的前提,又恰恰是:你觉察到自己有一个情绪,觉察到这个情绪是在自己这里升起,而非别处。
      情绪处理是一个有意识的行动,带着觉知觉察的行动,否则,就会变成无意识的发泄。

      周一寻版在分享会上也提到了,临在的练习和情绪处理,是相辅相成的。(可能不是原话,大概这样吧)

      的确如此。
发表于 2012-7-1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6# aliliya


   “ 在家庭生活中,这些压制手段包括辱骂、殴打甚至是一刀两断。典型的例子是一家之主责骂其他家庭成员,对他们指手画脚,把他们当佣人看待。 "
  
汗颜中!

以前,当感觉自己的话有道理的时候,指手画脚的时候比较多。孩子敢怒不敢言,唉!
现在还好,孩子也有反对我的时候,我还能稍微接受一点。还需要继续反思。得创造一个孩子感觉宽松的环境,加油!任重而道远!一定得改进自己。
发表于 2012-7-11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8# aliliya


    我也很喜欢这段视频,还想给孩子看看,但是就是想想,如果孩子说不想看,也就随他。不知道能不能收藏到QQ空间里。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liliya
现在还好,孩子也有反对我的时候,我还能稍微接受一点。还需要继续反思。得创造一个孩子感觉宽松的环境,加油!任重而道远!一定得改进自己。红泥 发表于 2012-7-11 15:40


孩子敢反对敢反抗,说明家长做的不错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11 21:17 编辑

2441 只有这样,我才能继续和她好好说话

      小学对面的小卖铺,老板娘的脸,拉长了一地……我看着那张脸,生气,觉察到,我必须在想象中朝那张脸挥上几拳,然后才能继续和她好好说话……
      打完交道,拜拜,祝福你,也祝福我。
发表于 2012-7-1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6# aliliya

    很开心,为了你的“对不起”,为了你的婆婆,亲爱的,俺最嫉妒的就是你有这样的一个婆婆啊啊啊啊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47# 圆满

嘿嘿,可以嫉妒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11 23:41 编辑

2442《爱和自由》与海灵格

       本周读《爱和自由》,好几个地方都让我想到海灵格

      P138,“小时候养成的很多习惯、很多行为方式,你可能终生都在使用,而且从不会去提到意识层面上来认识。”
      对这一点,实在是深有感触,通过了解家庭系统排列,我不得不叹服,潜意识威武!!!!(但在佛法里,潜意识也只是第六意识部分,已然是很神通广大了)

      P148,“儿童有一种‘集体意识’,在这个意识中他会感知他应该做到的自我控制”
      这个集体意识,很确定,就是海灵格说的集体良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2443 新人类

      看到同城一个13岁孩子自杀的遗书。(这个消息好像已经广泛扩散了)
      30年前,谁听说过自闭症?今天,成千上万的自闭症。
      30年前,谁听说过如此高的低龄自杀率?今天,都看到了。
      孙老师说:今天的孩子是不同于我们的新人类。
      新人类还用老方法搞,全给搞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11 23:43 编辑

2444 存在感

      和老妈聊天,简单问候之后,接下来,某亲戚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某朋友最近发生了什么事……
      我想到树洞2428里提到的13岁小孩的QQ签名:生命就像一场梦,一场别人的梦,始终没有结束。
      没有自我的存在感。

      存在感,这个东西的确是蛮抽象的,除非能在自己之内体验到它,把这个词儿和具体的生命状态配上对儿。
      去年拿到《起点》,看到《请让我存在着》这篇文章,真是晦涩啊,说些什么嘛!也看不下去。
      后来在王平老师的音乐工作坊上,我终于体验到了这种存在感。
      回来再读,就觉得写得真好啊。

      想到一个事儿,周末课上老师提到的一个事儿。
      我们问孩子,通常是,爱爸爸,还是爱妈妈?是爱爷爷,还是爱奶奶?还是全都爱呀?
      国标答案也基本是:我爱爸爸妈妈!
      但是老师幼儿园的孩子,问他们你爱谁,孩子们说:爸爸妈妈,还有我自己!

      还有我自己!

      孩子体验到了自我的存在感!
发表于 2012-7-11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1# aliliya


    很多时候,总是唠叨儿子不好好叠被子,而儿子总是回答,他不喜欢被子叠起来的样子。其实,心里就看不顺眼,恐惧儿子没有好的生活习惯,觉得必须得整齐干净地整理好才是对的。这样的拉锯战持续了很久,直到不久前,突然醒悟,整齐与否舒服与否那都是孩子的感觉,根本是我心里不舒服才一次次唠叨,于是,肯定儿子的感觉,告诉儿子叠整齐被子是希望能让儿子自己舒服一点。假如不喜欢,那也可以不叠。奇迹发生,儿子从此每天都叠起来了。几天前,自己发觉也有不想叠被子的感觉,而且不叠真的可以很舒服。反思!收起自己的一套说辞,让孩子做回自己!让大家都做回自己。

aliliya的帖子总是能给人以启发,真好。谢谢你!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11 22:34 编辑

回复 552# 红泥

亲爱的,真是不得不赞啊!
漂亮的觉察和调整!
想要的结果在不去苛求的时候反而来了,也许,这就是人性。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11 23:40 编辑

2445 孩子在活父母没有活出来的部分(摘自《在爱中升华》P18)

      注:题目是我自己编的,我觉得这样好懂一些,仅供参考,《在爱中升华》用的词儿是——双重转移。

      一对上了年纪的已婚夫妇一起参加成长工作坊,在第一天傍晚妻子突然不见踪影了。她在第二天早晨出现,并当著所有成员的面前,对丈夫说:“昨天我和爱人共度良宵。”
      对其他团体成员来说,这个女人是体贴而善解人意的人,而当她对丈夫做出这样的宣告时,她像是精神失常的;其他人无法理解她为什么对先生如此愤怒,特别是这个丈夫维持著冷静并且不为自己辩驳。
      随后,在工作坊课程中,这个妻子揭露了自己在小时候,随著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到乡下避暑,而父亲则和他的情妇留在城中。有时候,父亲甚至也会带著他的情妇到乡下,而母亲总是和善地侍候他们两个人,母新压抑了自己的的愤怒和痛苦,但孩子(也就是前述的妻子)却铭记在心。
      你可以说这位母亲有一种“殉道的美德”,但那行为的结果却是具有毁灭性的。在人类系统中,压抑的怨恨会在另一位毫无抵抗力的成员身上重现。而这大部份会是由孩子或是孙儿承继。如此而已就出现了“双重转移”的现象。
      这样的苦难由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上述的案例中,转移的对象是从母亲到女儿身上。
      其中,这当中有“对象”的转移。发泄怨恨的对象从应当负责的父亲身上,转移至她无辜的丈夫,这样似乎比较容易,因为丈夫以妻子的爱而不做任何的抵抗。在这样的情况下,清白会以一种“受苦”而非“行动”的形式存在,而制造出更多的受害者及加害人。
      在上述状况中,解决之道是母亲必须公开表达她对自己丈夫的愤怒,然后父亲将无可避免地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而这可能为关系带来一个崭新的开始,亦或导致分离。
      在这个案例中,重要的是这个女儿基于她对母亲的爱而承继母亲的愤怒并为她做出报复行为;她同时也因为爱她的父亲,而在亲密关系中,复制了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在此有另一个罪恶—清白的影响模式:出自于孩子对父母亲盲目的爱,她也盲目地遵从著优先序位。清白感,在此案例中是母亲,使我们盲目地将罪疚归于第三者,结果孩子必须为盲目的清白感而承担苦果。



      嗯,说事实,说感受,说希望……绝不简单。
      还有,做假好人烂好人,危害不小啊。
      盲目的清白感。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11 23:37 编辑

2446 潜意识

       楼上这个例子也验证了《爱和自由》中所说的,小时候潜意识吸收到的东西,可能终生都在使用,而且从不会去提到意识层面上来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4 14:54 , Processed in 0.02827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