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深圳霖霖,

我儿子不再读经的故事(转帖,一篇控诉大量读经的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7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深圳霖霖,


    经典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用来生活的,把经典当成生活的延续和提升,再结合科学的发展及儿童心理的需求的基础上去奠定做人及做事的基础,这才是真正的经典。
发表于 2012-6-28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经典能让你的心变的豁达,学学有什么坏处吗?
发表于 2012-7-31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受不受得住——从人智学角度反思读经
                    吴文冰
    我对读经的认识历程

  我是读着翻译体、文艺腔作品长大的。18岁伊始才算有点正经地读过几篇古代散文,背过几十首古诗,才发现《红楼梦》,读出了几分陶醉。23岁决心成为儿童文学作家。在朝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我开始逐步厌恶我文字中的翻译体、文艺腔。是在那时转入审视古文化语言特点的。当我背诵《大学》时,连夜惊叹于自己多年来心胸视野格局是如此之脆薄可哀,悔恨自己枉费了这么多年的青春。就在这时候听到了王财贵先生在北师大的讲座。对王财贵先生讲的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他大约是说十四、五岁还没有读过经典,这人就算完了,来不及了。我当时是十二分地赞同此观点,因为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就是我这种人,书倒是翻了一堆,文字却面目可憎。

  读到汤川秀树的传记,说其得诺奖的物理学新发现,灵感来自少年时期父亲逼迫他念诵中国的《道德经》、《孟子》。这下我更加确信,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到古典文化。我觉得自己算是废了,心思沮丧。

  但人生还是要挣扎着过下去的。病急乱求医,什么宗教、心理学、灵修乱翻一气,混乱中撞见人智学。让我意外的是人智学让我对人类和世界重新开始有了信心。但我当时并没有把人智学启迪下的教育学视角用来观察读经教育。

  外甥出生了,我把王财贵整套理论灌输给我妹。我妹购买了广州多闻公司开发的一整套读经材料。我那两岁多的外甥看着配有动画片的《千字文》、《弟子规》、《道德经》,很快就能背诵大部分内容。3岁的时候,《千字文》上那么复杂的文字,他已经认识大半。3岁半他就对加减乘除算术题感兴趣,去书店都会自己选择数学练习册。另一方面却是几乎不爱吃饭,不会与其他小朋友玩,也不爱运动,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对抗的方式以沉默为主。很晚也不睡觉。4岁进入华德福幼儿园,停掉了电视,同时也停掉了读经材料,就那么整天玩泥巴,玩到7岁,身体总算开始结实了,胃口有所改善,脸上有了很多笑容。但对色彩的感觉一直很模糊,对手脚的意识弱。语言多过于行动本身。

  随着对人智学启迪下的华德福教育理念认识的加深,随着对孩子生命特质认识的增多,我才开始反思儿童读经的问题。

  我对孩子生命特质的认识历程

  伴随上面一系列的问题,我开始逐步认识孩子的生命特质。感谢这个时候我的女儿出生了,她每天的陪伴使得我对生命成长本质有了切身的体认。

  介绍几个画面。

  玩沙子。孩子们可以拿着一块木片、一把勺子、一点水,玩一整年,玩出几十上百种玩法。其中的创造力令任何一个成年人惊叹。前几天我去接女儿,发现她在收集最细末的沙,以当作撒在蛋糕上的糖或者巧克力。她是这样找到这些极其细小粉末的:先捧一把沙子放在一块平整的木片上,把沙子在木片上摊开,然后把沙子倒掉,极细的粉末就会粘在木板上,然后用手轻轻把这些粉末抹拢成一小搓,收集到一个专门的碗里。等到收集得差不多了,就撒到做好的蛋糕上。这个珍贵的蛋糕就可以出售给老师或同学了。整个流程动作娴熟,一蹲一起,一摊一倒一拢,有韵有致如舞蹈。完全不说话,乐在其中,百做不厌倦。即使是两三个孩子一起合作,也是悄无声息地默契进行。孩子们每天的玩法都有一点变化,仿佛在做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专注、投入、热情。仿佛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他们就在世界的中心做着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工作。每次看着孩子们玩沙子,我脑袋里就会冒出老子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孩子们本身就在“道”之中。

  荡秋千。孩子们能玩出几十种玩法。一人、两人、三人、四人,或跪或躺或趴或站,或旋转或前后荡,或两个秋千连在一起,或拿条绳连接两秋千。所有这些玩到娴熟的技法,全部都是 “试错”试出来的,勇敢地尝试,一试再试,直到找到其中的诀窍,熟悉其中的节奏。

  同时我也观察到,孩子所谓的“理智”一旦被唤醒,就很难再回到自由玩耍充满创造力、勇于尝试的状态了。这样的孩子的表现一般会是这样:看到别人玩,第一步是下评判,这个不好,那个错了;第二步紧接着要求加入游戏。若被允许,在玩的过程中会不停地说,语言远远多于手脚的工作。第三步,其他孩子被他的语言惹烦了,放弃游戏不和他玩。之后的状况会变成这样的:大部分孩子下次会拒绝这个孩子加入自己组建的游戏。进一步向主班老师了解,会发现这个孩子融入集体游戏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挑战的过程。这些孩子一般是在家里被教了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这些孩子一般也很少在游戏中发出喜悦之极的欢笑声。

  孩子在换牙之前,最明显的成长特征是身体快速增长,身体内的各种器官包括大脑在逐渐健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有个特别要提出来的显着特点:他们是完全敞开地接纳他所遇见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他会和那个被给予的东西融合为一体。因此人们会发现,越小的孩子,你给他的东西他越能学得又快又牢,甚至成为他的特点。基于这个现象,有些读经专家认为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开口,乘机给孩子“经典这个好东西”,使之一生都能伴随这个孩子,以备将来之用。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非常警惕。

  最近读《黄帝内经》,讲到人的成长规律时,一再强调要顺时节而行,逆之则伤其五脏六腑,重则疾病缠身,命丧黄泉。若把人的一生比为一年,那么对应于人,春、夏、秋、冬大至情况非常明显,春对应的是出生到青春期,是主生发的时期,如果不“动”起来,夏天就“长”不出来花,秋天就“结”不出果,冬天就没有什么收藏可供“反思、精进”。人智学对人内在意识发展的观察和《黄帝内经》的观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春季主意志力培养,就是在行动中感受、思考;夏季朝世界看去,让各种文明科学之花在视野里开放,人生的秋天该懂得自己和这个世界之间的责任关系,专注服务,有所收获;人生冬天进入纯思想的人,完全奉献自己给这个世界。在教育领域里,人智学把季节分得更细。0~7岁主要发展意志力;8~14岁主要发展感受力,艺术化学习,在关系中学习;15~21岁思考力发展;22~28岁,三方面发展成熟,就能把意志、感受、思考力结合去找到自己的天命并能去行动。每个阶段有不同力量的生长,需要不同内容和方式去教育。

  特别想说说0~7岁孩子的特点。作为母亲,我的切身观察是,我的女儿不喜欢在她没有主动询问的时候贸然告诉她什么事怎么做。她会自己去试。她看到六岁的姐姐们在编手指编,她也想玩,就去试。三岁,她发现自己的手指完全搞不懂,就放下玩其他的了。四岁,她开始坐在沙发上编手指编,老不成功,她还编了首歌唱自己“一百年技术不算好”。再过一两个月,她主动问妈妈该如何让大拇指上的毛线不要逃跑,我仅仅说,哦,要把这根线拉紧一点点。然后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那里编织好久。这个技术活前后用了一年多,期间不知道她一个人琢磨了多少次,多少次选择放弃,又有多少次选择再次尝试,最后终于自己会了。耐心等待是有必要的。如果三岁时大人直接告诉她技巧,她就会了吗?如果把人生大道理全部让她背诵住了,这个大道理就真的具有了巨大的行为指导力量了吗?其实女儿的手指编过程根本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而是她三岁的手指还做不了精细动作。人生道理更是这样,它不是去读,去背诵,去思考就能内化为可以生长的道德行为的。

  手指的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尚且如此,更何况大脑精细的神经发展?古人有话说“心灵手巧”,这里的“心”更多指的是“大脑”同时又包括了感受力的敏感。其实反过来说“手巧心灵”也是成立的。人智学的认识是,若想孩子更加聪明,不是“头疼直接医治头”,而是让孩子的手脚动起来,工作起来,大脑里氧气、营养充分,大脑自然发展得强健、精细。这个动起来的结果还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创造力的基石。意志力的培养诀窍就是重复,有规律地重复,这不是说教和背诵经典作品就可以达成的。

  我非常热爱和叹服于《道德经》,它让我观察到孩子的生存本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被干扰的孩子,大自然中的孩子,他们的状态就是《道德经》的行为艺术版。但作为文字记载的,如此逻辑、哲学、觉醒、深刻的作品作为教育的材料,喂养给本来就在道之中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不再那么狂妄地觉得自己可以居高临下地教训本来就生活在道之中的孩子。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不带成见地观察孩子本身,反省自己身上固化、沾染上的尘埃。

  受不受得住

  即便是以上所有的条件和探讨都忽略不计,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那就是每个人都不同。对那种以感受和艺术图景认识世界的人来说,这种读经无益于扼杀。有的人生命力旺盛,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能消化高浓度的思想作品,有的人天生元气不足,秋天一来就容易多愁善感,如果再增加这些需要强大生命能量才能消化的经典之作,不是无异夺命吗?

  观察到汉代以后的汉族读书人整个是一个文弱的形象,唐朝及以前好一些,之后是越来越弱,很明显是对人的认识出了问题,教育的方法出了问题。

  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3岁左右开始识字、练书法。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我的肠胃一直不太好,贫血。热爱阅读,不爱运动。11~12岁时变得尤其严重,甚至一度被诊断心脏有问题。懂得调理身体后才意识到,对于我这样天生元气不足的人来说识字太早确实伤身。小时候我几乎不参加童年人的游戏,我几乎总是处在漂浮的半空中若有所思,这样的状况几乎延续到30岁。就人智学的观察,这是出生后的教育没有协助好我的生命进入这个世界。

  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要一步步让身心灵入世,并尽本分工作来作用于这个世界、丰富这个世界。教育是来协助这一过程得以顺利实现的。

  我身边有几个从小读经的孩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能力较强,句子简洁,思考能力较一般孩子清醒得早,但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感悟力比较单一,情感的表达和感受能力隔膜,生命力都比较弱,消化吸收能力不强。

  这学期带着六年级的孩子们不求深意地背诵《诗经周颂》,观察到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显出了不同的力量。非常明显的是那类特别容易听从书本和老师教诲的孩子(或者说那种内心从小被大人的意志控制,很少有自由的孩子),其实非常不适合读这些文本,因为这类孩子非常容易就坐实并固守其中出不来。但有类孩子就好像被浇灌了千古甘泉一般,一下就鲜亮透彻起来。这类孩子是从小内在很少被打扰的孩子,被允许犯错误的孩子。

  那类天才般的人物,仅仅靠大道靠天养也照样成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则不是。

  史丹纳的观点是,基于天性,现代的每个人都病了,教育就是来疗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是必须的,但究竟如何教育呢?话题又回到教育原点,也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

  经典是好东西,但什么时候给,什么样的孩子给到什么程度,如何为孩子准备好一个足以承受这些经典的强健心灵和思考力,才是读经教育的重心。
发表于 2012-7-31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无意中看到的一篇文章,发上来大家分享,经典也不是终极目的。
发表于 2012-7-31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alili923
对我很有启发啊,正面临选择呢!
发表于 2012-7-31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alili923


    很有启发。发现教多了的孩子,开口说话很早,运动能力很差。喜欢跟大人玩,不喜欢跟孩子玩。
我家孩子是个例子,我表哥家的孩子也是。
发表于 2012-7-31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alili923


    近半年来一直在关注读经,想为孩子做多些什么,及时看到这篇文章,也许会更加慎重。
发表于 2012-7-31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alili923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2-8-1 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alili的这个帖子很有启发。多谢分享!
发表于 2012-8-1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前段时间研究了绍南文化的多本经书。
心气高涨。但是还是挑来拣去只买了部分。
因为有一些我自己都不懂;甚至没有信心去读。
心里想着,落后吧,一点点来吧。

妞还不到两岁,之前跟着顺口背了二十多首古诗了。
最长的会背《春江花月夜》。(这个出乎我的意料,是她爹为了哄她睡觉,硬练出来的,没想到哄妞睡了几次觉,她爹背的还没妞顺溜。O(∩_∩)O哈哈~搞得我两口干净把原文打印出来,用了几天功夫才能接气教她。)
其实,这些都是玩儿的时候逗她玩儿,并没有特别想让她学会什么。觉得妞学的很开心,我们也算是找个事儿干。

经书买回来之后,发现大部分对她还有难度。
所以现在还处在偶尔背几首古诗的阶段。
现阶段及近期目标读经书的计划是:准备先开始教教《三字经》《弟子规》一些简单就好。
发表于 2012-8-1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33楼转的很好。现在很多搞读经教育的都是由不懂经为何物的人在教,好多人只是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做法却背离了经典的本意。这些人连孩子的基本生长规律都没搞清楚,不知道凡事要顺其自然,都在做着拔苗助长的事情。其实国内的整个教育体制就是这样。反倒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知道如何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发表于 2012-8-1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的家长很少想到如何让孩子快乐,热爱生活,基本上所有的幼儿少儿课外辅助教育都带有功利性,投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将来甚至当下就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所有的课外辅导班也都是应了这个需求而生意特好。
发表于 2012-8-2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asiane


    是民间中医网的同一个英文名字的asiane吗?
   在那里看到关于中西医治疗之反差以及孩子调理的帖子,我是细细看了。在三七网又见到你,真的狠是兴奋啊。呵呵
    这篇关于读经的帖子,案例属于个案,而且感觉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跟很多家长一样,都把孩子的教育事情交给了学校类的机构,而不是自己在家里提供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教育基地。同样的学校培养出不同的孩子,不是因为学校不同,而是孩子以及孩子背后的家庭不同。
   我也有读经的经历,读《弟子规》,我们一家三口一起读,然后每天读一页,然后每天互相分享,监督,谁谁哪里没做到,谁谁哪里做的很棒。。。。,整个家庭成员都在弟子规的学习中改变,成长。
   与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的方法,家长在提升和改变的同时,孩子也得到快乐和进步。不仅仅是读经,学英语,我们也是如此,每天就半个小时就好了。很开心,收获又大。
发表于 2012-8-3 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alili923

谢谢, 又受教了.
发表于 2012-8-3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不受得住——从人智学角度反思读经
                    吴文冰
    我对读经的认识历程

  我是读着翻 ...
alili923 发表于 2012-7-31 10:39


我家小猪没去华德福儿童之家以前也是有类似的问题的,喜欢看书,语言很多,运动能力弱。现在去了半年多了,运动能力在增强,与小朋友的玩耍明显进步了很多,感觉到小孩子的活力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06:03 , Processed in 0.0210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