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龙隐云水

习《楞严经》所悟:一个争议的问题,想网友讨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十余年的确是六祖真参密印的时代,正如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将般若波罗蜜圆融应用于日用平常事理,的确是证得性相一如、平等不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效法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一节中,印宗法师之于六祖就像鲍叔牙之于管仲,因缘际会,成就一番非常事业。初见面的问对中,就将佛法宗旨托出:唯论见性。《禅宗血脉论》云:‘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纵然是念佛诵经、持斋持戒,只不过是修世间有漏福报而已,于成佛作祖无益处。黄檗禅师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本觉真性,就是佛性,悟时称作般若智慧,修持称为楞严大定。宗密大师说:‘若顿悟自心(六根之性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圆满智慧,本来自己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理体于日用平常中修正心行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如果能念念修学,历事炼心,自然渐渐就证得百千三昧,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不住一切缘境所显的清净心就是。达摩这一派所传的,就是这样的禅。由此可知,顿悟自心,就是见性,就是六祖所传的禅定;并不是见性之外,别有能修所得的禅定。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印宗法师听了六祖所说,心里非常欢喜,恭敬合掌说:‘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述经中的义理,犹如真金。’我们从印宗法师的言词、态度上来看,印宗法师的确是非常人也。莲池大师说得好:‘六祖既然接受黄梅五祖的心印,避难隐藏在屠户猎人佣贱一十六年。以后他遇到印宗法师的讲席,出风幡语,为印宗法师听到而延入,为他剃染,礼请升座说法。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要晓得,印宗法师已经久居讲席,已是前辈的大法师,若是法师人我不忘,贡高我慢,好胜之心尚在,怎么能如是尊贤重道、舍己从人,以至于如此?六祖固然是乘愿再来之人,而印宗法师亦是六祖同一类人物。圣贤聚会,岂偶然而已哉!’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六祖说:‘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大众各得悟入自性智慧。志心谛听,我为你们说。善知识!世间人终日口头上念著般若,却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终不能饱。口但说空,心不能行,如是,虽经万劫亦不会明心见性,终究是无有益处。’六祖此话说得极是!世间作恶者多,心善者少;能讲的多,肯行的少。要不是久植善根,于佛教法如何便生信解、心行不退?六祖曾说:‘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必须外诵内行,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定慧等持,方得见性。’《楞严经》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毕竟不能证得自性般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学的最初方便,最初下手入门处,无过于背诵经典。经典,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是佛祖圣哲们亲证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只能悟,不可求解,因为实相是圆融无碍的,所以经典中字字句句也都包含无量义理,开悟之后一切明了,才能证得其大用无方无量妙义。因此,古德教童蒙,佛门教沙弥,都是自背诵经典入门。背诵经典时,自然不起妄想,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圣贤自性实相般若,是善中之善,背诵就是‘众善奉行’,这是修根本戒学;背诵时,必须收拾放心、专心一志,这是修根本定学;背诵时,字字句句了了分明,这是修根本慧学。直至背过千遍万遍,三学成就,三慧顿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转识成智,顿超三乘,成佛作祖,如是殊胜功德利益成果,即使十方诸佛也是说之不尽!背诵经典乃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的最究竟、大圆满的修法,好老师无不劝导学生背书,就是这个道理。背书的目的,不是在熟记书中文辞义理,而是在修戒定慧,是在求大彻大悟。背诵是完成三学三慧的方便法门,这一点是必须明白的。

  明末蕅益大师说:三聚净戒的作用,就是克制三毒心,成就无量善法聚。‘三聚净戒’:第一‘誓断一切恶’,第二‘誓修一切善’,第三‘誓度一切众生’。菩萨在过去因地中修行时,为了对治三毒而发三誓愿:誓持一切净戒,对治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治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治痴毒。由于能持如是戒定慧三种净戒法,所以能超越三毒,成就佛道。这些都是说明修行的纲领。照见五蕴皆空,成就理事无碍,变三毒为戒定慧,成就事事无碍,这是真正的修般若行。我们要是明了这个道理,可见菩萨行原来就在日用平常,念念将贪心、嗔心、痴心变化为三学三慧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一再教诫我们,只要我们认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师姐。深谢师姐,我之学又进一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邪不必说,我们一般人都知道是过,用正也是过,这就很不容易懂。前面说‘邪正俱不用’,我们执著在正,分别在正,这就有很大的过失。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在现今,已经流入到学说与理论,这样实在是丧失佛法本来面目。无论大小乘佛法,其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而破迷开悟才是它真正的作用。如果要说到理论、说到学问,不但不能开悟,反而增长迷惑,这就违背佛法的根本精神。佛法的根本精神,是指导我们人生心行、行为,不是一种空谈的理论。说到这一点,《坛经》确实做到了,它的文字简洁,确实具足对一切修道人的心行,做一个最高原则性的指导方针,这也是为一切修学人所喜爱的一本典籍。可见得见性之后才具足无量的方便,决不是以知解来接引众生,所以他才能令众生得到究竟真实的利益,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节选)

斯經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斯經有三十九品:這一部《華嚴經》的品數有三十九品;本來有四十五品,但是有六品沒有翻譯。雖然有六品沒有翻譯過來,因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都是具足的,所以也可以說是完全的一部經。斯經,就是這一部經。這一部《華嚴經》,有三十九品,合起來有八十卷,加上〈普賢行願品〉,就是八十一卷。

此品建初:此品,是指〈世主妙嚴品〉。此品建初,就是它是在前邊,是最初的開始。

故云「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故云,所以說。「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這「大方廣佛華嚴經」和「世主妙嚴品」,在前邊已經講過了。

在佛所說的一代時教裏邊,《華嚴經》是最大的。以前在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問玄奘法師說:「佛所說的經典,哪一部是最大的?」因為唐太宗想要念經,但是他想要念一部大經,不願意念小經,所以問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就對他說:「《華嚴經》是最大的。」那時候的《華嚴經》是晉譯本六十卷,以後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加上二十卷,總共八十卷。

唐太宗說:「你說《華嚴經》最大,《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華嚴經》僅僅只有六十卷,怎麼說它是最大的呢?」玄奘法師回答說:「《華嚴經》一門能開無量門,重重無盡,這個法是不可思議的。至於《大般若經》只是《華嚴經》其中的一門」所以當時唐太宗,他就專門念這部《華嚴經》。

《華嚴經》這種境界,是你想也想不到的,思也思不到的。在以前,北齊的時候,那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到五臺山去,焚身供養文殊師利菩薩。當時有一位和他同去的太監,叫劉謙之。他看見這個皇子這樣地發心,把自己燒了,來供養文殊師利菩薩,他就向皇帝請求出家,皇帝就許可他出家。他出家之後,專門讀誦《華嚴經》,因為他特別地誠懇,晝夜精進,求一種的感應。又經過一個時期的修行,他就有鬍鬚生出來。本來太監沒有鬍子的,但在修行中,他的鬍子長出來,具丈夫相了──本來太監不會有丈夫相的,沒有男人的鬍鬚,但他修到把鬍鬚也長出來了──現在具丈夫相了,從此他就開了悟了。開悟以後,他就寫《華嚴論》;《華嚴論》寫完了,他就無疾而終。

還有一位李長者,他也是專修《華嚴經》,讀誦《華嚴經》。以後他想要找個好地方修行,在路上走路,就遇到一隻老虎。這隻老虎對他現出很友善的樣子;虎本來是傷人的,但牠見到李長者,就好像對老朋友一樣友善。李長者就對這隻老虎說:「我現在想找個地方修行用功,你可以幫我找一個地方嗎?」老虎就向他點一點頭,於是他將行李、衣單,連所有這一些東西物件,就放在這隻老虎的背上,讓老虎馱著走。走了有三十多里路,遇到一個山洞,老虎在這山洞外邊就停止不走了。李長者一看,這個山洞很不錯的,於是乎就在這個地方修行。但是這個地方沒有水,就在這天晚間,颳了很大的風,就把一棵很老的松樹,連根給拔出來;拔出以後,在原來扎樹根的那個地方,就有水湧出了。在這兒修行的時候,他就飲用這水,也寫了一部《華嚴論》。

這種的境界有很多,都是證明這《華嚴經》是不可思議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5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节选)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今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今众生生欢喜者。则今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佛祖,无边无际的伟大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普贤行愿,不是“为人民服务”吗?
正真“共产党员修养”,不就是“菩萨”行愿吗?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星红旗,随风飘扬!

五者,中和中庸中央之数也。
红黄,炎黄之色,东方木火以生中央黄土也。
星者,夜空之辉光也。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斗而众星拱之!

[ 本帖最后由 龙隐云水 于 2007-10-26 09:0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0:59 , Processed in 0.0238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