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姜与炙甘草

一直困扰的君火和相火升降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7 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所以君火不论升降,相火才有位与不位之说。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把六气对映到五行,是把“天”映射到“地”,从“地”的分类来看“天”。五与六无法对映,就引出君相二火的概念。
发表于 2011-6-17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并非完全是克制之意,而是有控制、管理的意思。正常的五行循环,有生也有克,这样万物才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回复 15# leson
 楼主| 发表于 2011-6-17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vstone

一句之师, 一句之师.

我彻底明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17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君火只有明不明,相火只有位不位.

胃强脾弱就是相火不位, 如何使相火以位? 或着说什么样的情况下, 相火是在位的?
发表于 2011-6-17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印学习
发表于 2011-6-18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姜与炙甘草

“人以天地之气生”,就是说人同时具有天与地的特性,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运同时对人体产生影响。那么在考虑到人体生理变化的时候,既可以从天的角度来描述,也可以从地的角度来表示。从天的角度,可以分为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而同时,君火、相火、土气、金气、水气、木气只是这六气的代名词(从“地”的分类来看“天”)。从地的角度,人可以分为木、火、土、金、水。而同时,风木、热火、湿土、燥金、寒水也是这五运的代名词(从“天”的分类来看“地”)。

那么在人体出现病症的时候,我们既可以用脏腑辩证的方法(地),也可以用六经辩证的方法(天)。有些病症用脏腑辩证的方法更直接(内伤、慢性病症),而另一些病症用六经辩证则更明了(外感、急性病症)。如果要用六经辩证去看慢性病,用脏腑辩证去看外感,也无不可,只是治病本应该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那样做的结果反而会使问题更复杂。

再看相火与君火,从原义来看,这其实只是六气中的两个,是从天的角度来看人体气机的运行状态。“相火之下,水气承之;”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那么相火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具体的火,有形的火,有位置的火,有方向的火。君火是指由“阴精”而化来的”火”(能量)的总量,所以才有明与不明的强弱不同。而后世医家对相火与君火的概念进行了借用与引伸,比如朱丹溪指的肝肾相火等,导致这两个概念现在变得有些模糊了。

胃强脾弱本身就是脏腑辩证的最终描述了,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脾约症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这时候不必要再用相火来解释了。如果一定要说到相火是否在位,那么可以说只要阴阳平衡的,就是相火在位的。胃强脾弱本身就是阳强而阴弱。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 高手都在新手上路里, 化性如是, 中医如是......

感谢vstone同学让我更好地理解三才者天地人以及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由来.

那么, 六经辨证一直贯穿伤寒论, 脏腑辨证只是体现一点点? 比如说胃家实在, 脾约症, 心下急, 心下痞......

既然说到辨证, 不得不提后世的八纲辨证, 气(分)血(分)辨证......我一直很迷糊这些辨证.
发表于 2011-6-18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神以水火立极就是把握了阴阳其实说起来也就是动力和物质的关系如果只有物质没有动力就是一潭死水了如果只有动力没有物质那就那就象台风了只有杀伤力 黄坤载四象枢土的槪念就更形象了符合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概念 君火明其实看看历代的皇帝就可以知道了真正的明君都是深藏不漏 难得糊涂。其结果都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所以要君火明首先是要恬淡虚无精神乃从。最初的明君都是先拨乱返正的,所以我们首先都是要先端正概念 自然的相火就会以位了。君火明自然的就会水不足自然会喝水或者吃些甘甜的东西 火不足自然就想吃些辛辣的东西。而不会象昏君一样认贼做父阴阳颠倒本是趋温避寒 反而是趋寒避温。
发表于 2011-6-19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姜与炙甘草

高手不敢当。只是说说我的理解,与大家探讨。

说到各种辩证方法,可以说六经辩证与脏腑辩证是最基本和全面的,每一个都可以独立解决很多问题。六经辩证为经,脏腑辩证为纬,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医诊断治疗的基本框架。而八纲辩证是由这两种具体辩证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总体的分析方法与思路。比如,其中的“寒热虚实”,用于描述一个人体的整体状态,或一个脏腑的局部状态,与脏腑辩证联系较紧。而“表里”二纲是说病位的深浅,与六经辩证的关系较大。“阴阳”的辨识更是一个总体的纲领。六经辩证与脏腑辩证都是可以直接与治疗方剂相对应的,而八纲辩证不完全对应具体的用药,或者说信息还不够具体。

其他的如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经络辩证、病因辩证等都是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只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应用,所以都包含在前面的辩证方法中了。比如卫气营血辩证用于有表里症的情况,三焦辩证侧重于上、中、下三焦之间关系的情况,等等。

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主线的,它以伤寒为例,说明外邪由表入里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从太阳到厥阴的六个步骤。这里的三阴三阳即是外邪侵入的路径,也是人体正气由里出表的道路。所以六经从本质上来讲,是指人体正气的不同状态,而与具体的经络完全是两回事。扁鹊见齐桓公时说到,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与这个六经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也不是说六经与十二经络完全没有关系。十二经络是人体气血在全身的输布,它必然与人体正气的形成、及脏腑的平衡都密切相关。所以六经辩证的过程中当然需要用到经络辩证,甚至脏腑辩证,就像脏腑辩证也需要用到十二经络一样。比如前面提到的脾约症,也在金匮要略中的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提到,就是六经辩证中用到的脏腑关系。而比如太阳病这样的表症,就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肺经、督脉等经络。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您这样一说, 帮助我理顺了许多迷糊的思路.

辨证先从阴阳, 再到表里, 再到寒热, 再到虚实, 一路走下来就成就了八纲辩证.

那么脏腑辨证体现在金匮要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点迷糊的地方.

在六节藏象论篇第九里, 说的是" 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 人以九九制会?)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可是在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里, 说的是" 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白话过来就是"一侯为5天, 15天为一个节气, 90天为一个季节, 360天为一年", 这个很好理解.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

这个一纪是15年?
发表于 2011-6-19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应为12年
发表于 2011-6-19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姜与炙甘草

金匮要略主要是把脏腑病和一些杂病混合在一起的。其实脏腑辨证在张仲景之前就应该有了,只是相关的书籍可能已经失传,只能在象辅行决这样的书中能找到一些思路。
发表于 2011-6-19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姜与炙甘草

这两个地方不矛盾。六节藏象论篇中在解释“九九制会”时说的清楚,“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地的生数为五,而化生的气数为九。地之九野、九州,人之九藏、九窍,都是气数的成数。这里可以把它理解为,六与五是天与地各自的运行规律(制节),而九是天地运行规律合化出来的实际结果。而人是天地之气化生的,所以人的九窍、九藏即是与地之成数相符,同时又是通于天气的。

“一纪”在素问里是指三十年,六十年为“一周”。
发表于 2011-6-19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vstone

中医学半年,理论如此的透,才智过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6:28 , Processed in 0.01858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