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桂亮邮箱

针灸补亏正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 针 探 秘
桂亮



近日,笔者拜读了刘力红教授所著《思考中医》一书,深有感触。此书对当今中医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与反思。认为中医学术须师承才能得真传。不少人认为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传统中医已落后过时,但他们忘了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医学,传承了几千年,且疗效确切。反观现代医学,在短短百年中,发展迅速,但毒副作用也随之出现。以抗生素为例,自上世纪四十年代,抗生素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对疾病起了作用,但是人们没有想到,四环素造成了一代人的黄牙病;没有想到,庆大霉素造成了成千上万人药物性耳聋。另一方面,人类研制新抗生素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和病毒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再有,旧的病毒、细菌控制了,但产生了新的病毒和细菌,如果滥用抗生素,人类总有一天会进入人类无法制服病毒的黑暗时代。在治疗理念上,现代医学缺乏整体观念,就有病症此消彼长的缺憾。现代医学对许多疑难疾病,运用最现代化的医疗手段和仪器尚无法治愈,而以中医针灸辅之中药,却能将疾病神奇治愈。这就是中医的伟大之处,历经数千年仍然指导着临床实践,这也是西方国家引起中医热的原因,足以说明中医学的宝贵。

中西医理念的差异源于中西文化哲学思想的不同。恩格斯说:“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反杜林论》)。因此,西医是通过解剖来研究人的肉身和形体,是静止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认为:整体是大于各部份的简单累加的。人的生命运动不是简单的肉身与形体的相加,而是精、气、神在生命过程中的运行和相互转化。因此中医通过研究人体气脉的盛衰、虚实来了解生命过程。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中医有句名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宰相是治理国家的,而好的医生治病,犹如治理国家。西方文化追求的是改造自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追求人与自然相融和,达到天人和一的完美境界。由此想到恩格斯在《劳动在由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每次改造自然,都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第一次改革取得的成果,在第二次便丧失殆尽。”因此以中西医相比较,中医则更胜一筹。

中国传统学术皆有易学难精的特点,针灸之术尤其如此。从汉魏各种学术皆秉师承、重家法,医学尤是如此。扁鹊从师于长桑君,仲景负籍于张伯祖,皆有所承。其中心法诀非口授不明,甚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又有非其人不能,非其人不传者。元明之间,考陈会著《神应经》,卷首列有宗派图,称席宏达得针灸真传,世世专精,九传至席华叔,十传至席信卿,十一世传于陈会。会广传其术,共授二十四人,得真传者二人,即刘瑾与康叔达。书中有席宏达传誓词,谓传道者必立誓以传,当于宗派图下注其姓名。如妄传非人必遭天谴。此针灸大师誓守秘密之明证。可见针术非亲相授受,何能窥其堂奥。笔者由此联想《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灵枢经》古人称之针经,开辟了针灸治疗典范,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法,使针、药两法用于临床相得益彰。然而令人可惜历代医家皆重药轻针,使针灸之法不得发展。所以数千年来,能得其真传者,一代不过数人.。自秦汉以上,各种学术皆口耳相传,未能笔之于书,人存则学存,人亡则学亡,而这些失传的,恰恰是最宝贵的文化。还有,历代名家积累的知识、智慧,如果没能及时记录、传授给后人,他毕生精华就有可能失传,如华佗他的医术没能传承下来,就是中医发展以来最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针灸之术虽名声响誉世界,但国内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针道渐亡。原因之一便是师承家传的绝学少了。扁鹊从学于长桑君,学成后,长期在民间行医,足遍当时起齐,赵,卫,秦等国。兼长内,外,儿,妇各科,根据群众需要和习俗担任各科医生。正是这些历代师承游医将中医一代代传了下来。而现在学校规范化了,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但中医却要灭亡了,传不下去了。刘教授认为,原因在于不能盲目学习西方教育模式,中医传承有自己的特色,要注重经典著作。许多大学生博士生,没有几个人能读完读通《内经》《伤寒论》。现在一直讲继承发扬中医,其实我们连继承什么都不知道,又怎能发扬。真正的中医是《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明白了道理,然后再寻师访友。孟子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巧乃学术精华。故寻师承即学其学术精华与经验,尔后才能登堂入室。

笔者十分注重针灸研究理论与实践,曾游访许多城市,拜访各地名家师承。钻研历代各家各派针法的特点,终有所悟。笔者认为针灸疗效成败关健在三个方面,即辨证,取穴,手法。辨证的关健便是熟读经典,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望、闻、问、切来分析内脏功能的盛衰,经络的虚实。而大家在研读经典《内经》时,因医理深奥,往往忽略对运气七篇的学习。其实七篇大论包含了中医整体恒动观,气化论,正邪论,求属论,辨证论治等内容。不仅仅是推算五运六气,而是中医理论的高度概括,与《内经》一脉相承,密切相连。其中病机十九条更是辨证论治的准则规范。因此放弃运气七篇学习,实际也就放弃了内经的学习,放弃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就根本不能算是懂中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六经名篇,即昭显六气性质,而六气病变,又构成六经为病的证型,故伤寒六经,即六气。天有六气,人秉之而有六经,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得阴阳二气沟通,进而循经达手足,表现出交合结果(三阴三阳之标),由此形成脏腑经络的气化系统.由此可见张仲景如不深明《内经》及五运六气要旨,就不可能写出《伤寒论》这一伟大著作.(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8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针探秘
笔者以为辨证,取穴,手法这三法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根据《内经》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规律变化,就自然引出配穴的方法,即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小言之,不过是针灸的一种配穴方法,大言之则根源于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古人对自然界周而复始,循环无端规律的高度总结。沈括《梦溪笔谈》卷七一:医家有五运六起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熙宁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日重阴,人谓必雨;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次日果大雨,是对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未能成雨。后日骤晴者,燥金入候,厥阴当折,则太阴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因此推算运气必须灵活应用,不可胶于定法,更不可认为是不科学。必须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知道物极则变物转为化的道理,才能真正灵活运用五运六气。五运六气中有关岁运岁气计算方法及变化,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气候对人体气机的影响及变化,生灭消息,皆有其规律.而中医认为天道的运行都有其规律性,潮水涨落都可计算定时。天人相应,人体气血自然也有盛衰开阖的规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指出六经病的欲解时间,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与自然界时间周期变动的同步及息息相关的规律性。子午流注就是根据人体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按照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一取穴意旨,以取得最佳疗效,这就是子午流注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包括纳甲法,纳子法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山西陈述堂为了对经络流注进行科学研究,曾经运用经络探测议对六十六穴连续不停探测十昼夜,结果证明,开穴闭穴都是气血高涨和衰弱点,证明了子午流注针法的科学性。笔者十分推崇北方单玉堂单氏子午流注针法,单氏根据五运六气规律独创一,四,二,五,三,零法,补子午流注先天之不足,实在是前无古人。并且在治疗取穴时,必先开时穴,再开病穴,体现中医整体观,先立于了不败之地。笔者师承南方殷铁珊一派,在求学间,问老师如何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五运六气及子午流注。师曰:五运六气不可拘泥,须灵活对待。子午流注须谨候其时,迎之随之。天道变化无常,气血流注全赖五谷营养,故可取守中,贯一之法。笔者认为如果二者相结合可达到奇正相生,标本兼治的疗效。

子午流注针法取穴皆在五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人体气血流注犹如河流,调节五腧穴实乃清其源头,治其根本。因此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笔者常用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合用,疗效颇佳。如何灵活应用五腧穴,关键在于悟出五行生克变化,才能守规矩脱规矩。另外如运用五行配穴法与其他配穴法混在一起,经气必不能按五行生克运行,会影响针灸疗效。当年窦汉卿即是运用五门八法,治百病而无不愈,以针术闻名于世,为针灸医学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手法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五腧穴应用疗效的关键。治病效果必须在辨证正确,取穴精准的前提下,手法运用才能显现疗效。如果辨证错误,取穴不合理,手法再好也没用。所以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笔者在研究各家各派针法,发现唯有单氏一脉针法独树一帜,悟阴阳之理,明气化之机,深得《内经》《伤寒论》之旨。单氏在手法的运用中,特别注重呼吸与补泻的结合。认为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息数,令鼻中吸气,口中呼气,病家自觉温热。当泻之时,令病人口中吸气,鼻中呼气,病家自觉清凉。余初以为语多夸诞,非敢信以为真,及运用在临床上,始知确切不移。而笔者老师殷氏认为,手法精要处非口授心传不可,笔者现总结了几个特点:一殷氏认为治病无非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故手法只有补和泻。平补平泻只适合虚实证候不甚明显,病势较缓的病证,临床上较少用。而对于重证或久病,必须补泻分明。特别在治疗内科疾病时,运用五腧穴必须补泻分明才能显效。二在进针治疗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过程进针??静以候气??气不至催气??得气-??辨气补泻,气至病所??留针,静以守气??间歇行针??针下气和,方可起针。每一阶段都要细心体会,经云:迎之随之,以意合之,针道毕矣。汉郭玉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言也。三烧山火,透天凉是针灸治疗过程中显效的反映,不可刻意追求,欲速则不达。针灸最终疗效是针下气和,邪去正安。手法补泻精华奥妙处,须耳提面命,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四反对轻刺激是补,重刺激是泻。反对以神经学说研究经络。如果片面崇拜西医,从解剖观点视之不见,就认为不科学,一笔抹杀,否定其意义是错误的。决不能因为在现代医学知识范围内不能科学地解释其内容,就说它不科学而怀疑其作用。正如只知道血而不知气,想观察经络实质是不可能的。殷氏针法治疗内科疑难疾病,只取四末,奏效颇速。若以神经解释,诸多不合。轻重刺激,非补泻之根本。在针刺手法中有九六补泻,九者子阳,六者午阴。九有少阳老阳之数,六有少阴老阴之数。如病家体虚行补法,可行少阳老阳之数,也可行其倍数,反之亦然。故补有轻重缓急之分,泻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岂能以刺激量来衡量。五治疗须因人而异,注重各人体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伤其正气。如:太阳病有中风伤寒二证,即是各人体质差异所造成的。因此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病特色。

子午流注针法是历代名师传承下来古典针法,至今还没有一种针法能凌驾于其上。它概括了整个祖国经典医学理论体系于其中,故可喻作“大则弥纶宇宙,小则纤细秋毫”的针法。此针法必须灵活运用,才能疗效显著。不可拘泥,死套公式。碰到问题不是考虑自己的知识是否缺欠,反而怀疑针法是否真实有用,这种定式思维是错误的。需深研五运六气,了解古代天文学,对五行生克变化了然于胸。比如必须知道五行变化可化为五五二十五种配法,穴位开阖转化,阴阳变化等等。正如《标幽赋》中指出: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妙要。以上是笔者研究针道的一些心得体会,都是师承家传之精华,一脉相传。上承内难,旁及百家。历代针法皆不出此范围。今载录于此,惟恐古法失传,针道灭亡。有缘者遇针,特指引方向,取其精华,使针灸这一古老传统医术能继续一脉传承下去。(完)
发表于 2008-10-18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桂亮邮箱 于 2008-10-18 20:00 发表
金 针 探 秘
桂亮
近年来针灸之术虽名声响誉世界,但国内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针道渐亡。原因之一便是师承家传的绝学少了。

桂亮老师所言甚是,如今中医院的针灸早已失原来的面貌,没有辩证,没有手法,所谓取穴也只是固定套路,椎间盘如何如何,颈椎病如何如何。针灸末路如斯!还请桂亮前辈多为后辈末学多多指导!

[ 本帖最后由 知我 于 2008-10-18 22: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关键无非是辩证取穴手法,您虽注意的脉象,却缺少穴法之间的配合。虽然您取穴治疗脉象得到了缓解,但只是暂时的表象,没有继续巩固治疗。针灸治疗疾病是一个过程,虽然最终的目的是疼痛消失,但也需要一步一步走,不能盲目求快求一穴马上止痛,不然适得其反。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谈针刺补泻法与轻重刺激量
桂亮
针刺补泻之法,历代医家皆有不同见解,而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间的关系,更使学者茫然,一时无以下手。
补泻法的早期记载应首推《内经》、《灵枢、官能》,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仲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今当其门……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元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门外,真气乃存。这里所说,泻法以捻转为主,使针感扩散,最后还要摇大针孔,以使气出;补法则轻微转动而慢慢推进,勿使大动以保其真气。《灵枢、终始》篇也指出:“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以这些记载都可以体会出,泻法刺激较重,而补法则较轻。
而孙思邈《千金翼方》明确指出“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视此两者应该如何理解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后渐渐理出一条思路,在《内经》中曰“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勿变更也。”后世医家根据此理论发现了“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代表性补泻手法。而补泻的标准是阳气隆至和阴气隆至,最终针下气和。
针刺是需要有效的刺激量,如何才能保证有效的刺激量,首先要辨症精确,配穴合法,如不能做到,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而后再行补泻之法,只有补泻手法正确,才能有有效的刺激量。有些医家以为补法多用“九阳数”,泻法用“六阴数”,其刺激量以补法为多,故以为补法刺激量较强,泻法刺激较弱。笔者以为,针药其理相同,药物配伍有君,臣,佐,使之分,用药份量也不尽相同,而配穴也一样,有些穴位须大泻之,则行少阴,老阴之故,其刺激量也就较强,故不能单用刺激量大小来衡量补泻,而补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针下气和。当然有效的刺激量还包括留针时间,及病情之缓急,如病者体质较差,如长时间运针,留针时间也较长,反而欲速则不达,而有些病深浅不一,需数刺乃知。总之,有效刺激量必须以辨症精确,穴位配伍得法为前提,补泻手法正确为准则,有效的刺激,需掌握分寸,不能急于求成,因各人体质差异不同,需分别对待。所以有效刺激量是各方面综合起来的结果,如缺少某一方面,就不能圆满,故刺激量轻重并不能代表补泻,而补泻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针下气和,达到扶正祛邪之效。
以上是笔者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更希望能与有志之士相互交流,研讨。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针灸要有所发展,必须讲究战略战术。战略战术的目的是要发挥针灸的长处,就是扬长避短四两拨千斤,不去和西医蛮干。其实针灸有很大的发挥余地,特别对于痛证和慢性疾病的治疗。当然战略战术也必须建立在针灸技法精益求精的基础上才能实施,以笔者的经历来说,当年就是以子午流注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来打开局面的。当时本人保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三次见效,如果无效就不再针治,其实经过三次摸底已经知道能否治愈了。医院有十个床位每天四十多位病人,因为每位患者留针均一小时,所以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当时专门有二个护士负责艾灸,艾香飘至数里。由于疗效明显,各种其他科室的患者也慕名而来,当时小到伤风感冒大到肾病癌症,都进行针灸治疗。由于当时病人多压力大,而且各种内科疾病多,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体力不支。而且由于针灸什么病都治疗,引起了其他科室不满,还有同行的嫉妒,也数次受到威胁恐吓。由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治疗群体,本人现在也悠闲自在以出诊为主,这样自主权完全在自己手中。而现在笔者出诊首先先给患者《金针探秘》系列的文章,使其一边治疗一边理解中医,最终让患者的的确确感到了受益,使他们从内心真正的来感谢你,这就是我们针灸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本人认为针灸要发展要讲究战略战术,可以从专科开始,比如专治肩周炎或专治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证等等入手。在技术不断发展精益求精的前提下,可以由点至面发展转向其它内科发展。如果你专科的名气响了,患者自然慕名而来,患者达到饱和状态,那么也就不会为创收犯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6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内经》、《伤寒》关系


其实我们所探讨的是《内经》与《伤寒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他某氏意气之争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中,抛开针与药,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实质性的东西,研究的是《内经》理论与《伤寒》理论的撞击和共鸣,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刻的剖析蒋氏针法理论与<伤寒>理论的共同点和欠缺之处。

如何看待《内经》与《伤寒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能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医辨证理论,笔者认为《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为本体,而《伤寒论》是将从中医理论提炼升华,形成了辨证论治的体系,去真正系统性的去治疗疾病。因此《内经》为体《伤寒论>为用,所以研究中医必须同时深入研究《内经》与《伤寒论》,不应该顾此失彼,才能达到全面的体用结合。

比如病人患病,如果依靠自己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正气)无法恢复,那么他的病情转化方向必定是由浅至深影响到五脏六腑极其相关联的十二经络。中医的诊断核心是察其外而知其内,这就需要扎实的《内经》理论基础,而疾病的传变规律是由外而内,而疾病在经络中的传变也必定有其规律性,当然五脏六腑的传变也是如此。而《伤寒论》就是总结了这些规律性,张仲景就是从他当时伤寒肆虐中的背景中,从伤寒入手根据伤寒发展规律,依照《内经》理论,创造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巨著,而笔者认为《伤寒论》最大特点就是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其变化贯穿了五脏六腑极其相关联的十二经络,所以《伤寒论》不仅能够治疗伤寒,也能治疗各种疾病和杂证。

笔者谈到《伤寒论》的系统的治疗和丝丝入扣的变化,不但贯穿了六经辨证和传变的整个过程,它以六经为病为提纲,其提纲又将人身表里分为六大证型,而且每个证型都有进退变化,环环相连,并且对于太过或不及都有相应的挽救弥补的变化方法。

例如: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还有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另外还有阳明病脉症大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此三承气汤丝丝入扣的变化等等,在《伤寒论》巨著中比比皆是。因此正是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理论精华,并且融合了脏腑、经络、气化理论建立了完整、完善的辨证理论体系。历代医家无不倾心折服,也未见有谁能超越此范畴,可谓光耀千古。反观蒋老刻意否定《伤寒论》是无知的表现,只能说明他没有认真的去领会其精华,蒋老针法虽有一定的见地,但缺少的就是《伤寒论》中的系统的变化,蒋老的针法只是适合经络敏感者,难道不是经络敏感者就没有办法了吗?其实只要在能得气的情况下,就应该有办法达到好的疗效。另外蒋老的治神针法,笔者认为蒋老应该少用。毕竟这是比较消耗自己先头及后天精气神的针法。

针药虽殊,其理则一。虽然在用针和用药是二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它们的中医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及用药准则,用针的原理也是如此,难道能超越六经辨证的体系吗?所以我们用针也应该有进退变化,按照《伤寒论》的辨证体系进退自如,层层推进,变化则丝丝入扣,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伤寒论》的精神,形成与《伤寒论》相呼应的系统性的针法。

针药虽殊,其理则一,是指针灸与中药虽然是中医治疗的不同手段,但他们的中医理论与辨证是一致的,与西医无关。《内经》中虽然言针灸十之七八,但更多的是讲解中医理论根源,讲解古人如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长期观察实践中摸索出《内经》中的中医理论,所以笔者一直谈到《内经》是中医的根源,而张仲景《伤寒论》,则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和用药准则。这就是张仲景<伤寒论>的二个伟大创建。内经讲补泻,也必须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上,针灸理论如果能结合伤寒六经规律,则使针法更加有规律可循,使自己中医理论更加扎实,能分析抓住疾病的进退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应该融合<伤寒论>的辨证思维,能了解分析疾病进退规律,再结合针法使自己的针法也形成系统的进退变化。

笔者的本意就是应该将《内经》理论及其针法和《伤寒论》六经辨证系统有机的融合起来,以《内经》开、阖、枢理论来形成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有阴阳的三阴三阳证型。张仲景正是发现了这一规律,进而结合六经六气奥义。由生理寻病理、由病理探病机、由病机摸病情、由病情落实到病位,创造性的提出六经辨证,由此把脏腑、经络及其所产生的气化功能融为一体,通过千姿百态的辨脉证,作了生理及病理的高度概括,究其根源仍离不开<内经>的理论及五运六气之气化。

蒋老看了笔者的系列文章后,曾来电交流,笔者就以此帖(笔者与解兄的探讨)来提示蒋老,希望蒋老通过此文,能形成有系统变化的针法,这样就不会被所谓经络不敏感者所难倒。

其实究其根源无所谓敏感不敏感,其实多想一下,为什么年轻者都是敏感者,年纪老者为何大多是不敏感者,疑惑自解。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首届培元针法活动结束以来,陆续接到许多网友的短信和电话,并相应的提出一些问题,笔者在此进行总结性的答复:
首先这些朋友对传统针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传统针法的喜爱溢于言表。他们虽然有着一定的针灸理论与实践,却无法贯穿于整个针灸治疗实践中,他们希望能够真正的学会正宗的针灸传统技法。传统针法有了这些忠实的信徒,笔者相信传统针法不会在我们这一代消亡。他们提出了学习传统针法应该从何入手的问题,笔者认为传统针法,并不是只要简单的知道经络和穴位就已经足够了。笔者一直强调理论指导实践,更应该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运用之中。那么首先具体表现应该在穴位的配伍上,穴位的配伍讲究的是少而精。在理论的指引下精心挑选的每一个穴位的组合,并不是单纯的某穴治某病的累计,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而是完成了一个整体的攻守转换,形成了最完美最完善的结合。这种有机组合穴位的能量,远远超越了当前全身插满针的疗效。为了指引网友们走入传统针法的正途,笔者也总结提取了当前大家所关注的一些穴位配伍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配穴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取各家之精华完成了以下的研究:
1五俞穴与八脉交会穴的联合运用法则
2《内经》中脏腑相通的原理及其运用
3配穴的技巧奥秘,如何取穴少而精,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疗效。
4常见病的配穴攻守方法
不少网友在网上或电话中都表达了希望笔者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到正宗的传统针法,笔者也自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将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师承授受精华,将传统配穴理念传播于众,为振兴祖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稍尽绵薄之力,有志者也可短信或电话与笔者联系。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0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答疑
近期网友们通过短信和电话的形式提出了一些关于针灸的一些问题,笔者现总结起来一一进行解答:
1网友问:当今各种针灸方法层出不穷,使我们一些初学者目不暇接,不知道如何辨别?
答:《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因此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调气血,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目的的。因此通过这些分析针灸是不能脱离经络的。《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当然我们必须认同《黄帝内经》的这些理论,才能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当今中医药的发展还是有相当的成果的,因为它们都在同一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继承发展发扬光大。而针灸也应该在《黄帝内经》《难经》的经络和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摸索实践,这样才更能有利于针灸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2网友问:在临床中将传统针法和各种针法混合起来运用以提高疗效,这样的思路可以吗?
答:的确针灸就是为了治愈疾病,只不过几千年来历代针灸名家都是以传统针法治愈百病的,并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理论与实践,这些知识是经过几千年累积而成,而当前的一些针法不用说千年历史即使百年传承也没有,继承发扬必须是先继承后发扬。如果运用传统针法疗效不明显,那只能说明您对传统针法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必须要深入进去,而后再触类旁通,方可有所成绩,这是学习方法的问题。研究学问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内经》《难经》等经典是中医的根源,只有一步一步深入探索,不可怀有侥幸心理。如果研究学问不能专一,杂乱而又肤浅,传统的研究不下去,同样其他学术也不可能深入研究,就好比研究中医不看《内经》《难经》等经典一样,会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吗?当年窦汉卿进行深入研究《内经》《难经》等经典,才能运用八法五门治百病无不愈。如果针灸疗效不明显,那说明是未得其术也。针灸各种技法必须围绕着传统经络系统来展开,那才是几千年流传至今中国特有的医学。如果当前各种针法脱离了传统经络理论,那就达不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与《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背道而驰,正所谓本末倒置,那就不是真正传统意义的针灸。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3请问您提到五俞穴和八脉交会穴的配穴方法与子午流注针法有什么区别?
答:《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人体气血流注犹如河流,调节五腧穴实乃清其源头,治其根本。因此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在李梴《医学入门》中更是提出“六十六穴,统于八穴”,即六十六穴全部统于八脉交会穴,因此这样的方法是最完善的配穴方法。笔者常用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合用,疗效颇佳。如何灵活应用五腧穴,关键在于悟出五行生克变化,才能守规矩脱规矩。而子午流注则更进一步,是天人合一的最完美针法,它将六十六穴和八脉交会穴结合人身气血周流的规律,与自然界融合为一,以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和疗效。因此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六十六穴和八脉交会穴及其变化,那么学习子午流注就事半功倍了。
发表于 2008-11-4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正想找这些资料呢,现在我不想找一招一式的方法,想找的就是这些出招的方法与思路。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4请问初学者先看什么书?
答:其实个人认为直接从《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入手,这样起点就高,直接进入中医理论的核心。而且《内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内经》入手,可以知道其中每一篇文章都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并且从《内经》等经典入手中医的整体概念就容易形成。历代名家到了晚年都以注解《内经》,为一生荣誉的事情,所以《内经》《难经》等经典是必须看的书籍。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师从桂亮老师

   
事有凑巧,我去年来苏州体验桂亮先生的整体针法后,表示次年一定再来学习。今年1128日晚,我在汉口乘车赴苏州向桂亮先生学习,时间刚好整整过了一年。
在这一年之中,我结合《内经》学习了经络穴位等针灸理论知识,将各种针灸歌赋背得滚瓜烂熟,同时也学习了针灸发展史及针灸各家学说。总的感觉是针灸理论博大精深,而且流派纷呈,各种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初学者易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一旦误入门径,虽耗尽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得要领。
   
我之所以要拜桂亮先生为师,除了对去年针法体验很满意之外(补充说明:因时间有限,我去年并没有完全达到二肾发热的效果,左肾只是微有热感而已。而热量主要集中在受伤的右膝盖,这一点桂亮先生亦早有预见,并有令人信服的解释)。还有二点值得补充说明,一是在我拜访桂亮先生之前,也曾经寻访一些针灸高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说法是要成为针灸高手,必须学习气功。我当时心里就感到十分遗憾,并不是我不愿意去练气功,而是我认为:如果真如他们所说,那么针灸就不是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术。去年我也用这个问题询问桂先生时,他说针灸是一门独立的学术,它以调气为核心,只要处理好理,法,方,穴,术各个环节,针灸无需所谓的气功功力的。这也解除了我心中的一大遗憾。其二:当桂亮先生第一次给我扎针后,气感明显并且出现了凉热感。我当天夜里就做了个梦,梦见来了客人,我要泡茶。而茶叶之中混了很新鲜亮红的枸杞和清爽又干燥的仙令脾,茶叶的清香和药香混合泌人心脾。我后来向桂亮先生讲述此梦,桂先生说正是使用补肾之法促使心肾相交。这使我想起了徐灵胎治一昏睡病人,病人醒后说梦见一白虎,结果徐灵胎就是用的白虎汤,传统学术之妙,岂可尽言哉?
   
桂亮先生正式答应收我为弟子后,我非常高兴,将此好消息与几位同行分享,结果遭到了几桶冷水。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告诉他们说桂老师说只要三天的学习,就可以学会针法,且疗效卓越。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甚为好笑。其中一人说如果一套针法三天学会,那就说明一文不值。我说这只是你的见识,然此言差矣!因为自古就有真传一句话,假传万言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言,并且大道至简至易,《内经》中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张仲景决定将《伤寒论》的精要传授于你,那只要大半天就能完成,岂不是半文都不值了?他们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好说我们巴不得你能学成回来,为我们解决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我于1129日抵达苏州,从30日起,桂老师每天上午为我讲课。桂亮老师说,他的授课虽然名义上只有三天,确是要受教者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尤其是比较扎实的临床医学实践,授课的内容直接跳开基础环节,而直击问题的核心。虽然讲课时间不长,却一直围绕着针灸学术进行辩难和答疑,在短时间内使我大获教益,真是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扶危。学习内容分为基本理论,配穴和手法三方面,可以说桂老师理论精深,配穴精要,手法精炼,令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这三方面的总结只有一二句话,大道至简,通一毕万。真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一言千金,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简洁明了,却又都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毫无奇谈怪论和故弄玄虚之处。既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隽灵秀之感,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浑超然之气概。
桂亮老师说过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才看得更高更远。除了自身的努力,有缘得到了苏州殷铁珊殷氏针法的嫡传,又得到北方单玉堂学派的真传。殷氏家传针法桂冠苏州,是纯正的《内经》针法。单氏是近代公认的全国子午流注学派最杰出的大家,他提出的一四二五三零法规律是前无古人,不仅使子午流注理论完美无缺,也增强了可操作性。从针灸学术史来看,我个人觉得可以肯定桂亮老师的二大成就:一是整体针法,它是以子午流注为基础,但又有所发展完善和超越。二是提出针灸可以量化的理论,我敢断定:如果桂亮老师的针法得到重视并在全国传授,那必然使我们全国针灸水平得到一个大的飞越,不仅可以收复中医的失地,还可以改变现在中医针灸的尴尬局面。我虽然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我坚持上述信念,只要有一个合适的舞台,桂亮老师的针法必能发扬光大,为中国的针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弟子:湖北当阳姜廷海
                                               2008.12
3
                                             
戊子年甲子月丁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5请问在您的理论实践之中很少谈到某穴治某病,而且也很少谈到特效穴,为什么?
答:之前也讲到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来治疗疾病,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疾病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如果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特效或某穴治疗某病,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特效穴越来越多,可能远远多于传统穴位。并且由于每个人个体差异,这样特效穴还经不起临床的重复。研究针道必须走正路,万万不可主次颠倒。针灸必须以《内经》《难经》的经络系统为根本,再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核心,结合一定的手法通过经络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目的的。笔者认为针灸是没有所谓特效穴的,十二正经紧密联系着十二藏象,八脉交会穴联系着奇经八脉,《内经》《难经》等经典中的经络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然是一个整体它就没有了局限性,这也是与其他针法的本质区别之处。因此只有通过针法来调气血达到经络畅通了脏腑功能恢复了,那么疾病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5 23:32 , Processed in 0.02536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