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钧钧妈

清静经释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前段观照到情绪能量毫无知见叫「空」,而练到那个因观空夹带而来的成就感也在气血上被灭除了,层次又提升了一级,这时老子另外假托个名词,改用「无」来称呼它。这样看来第一个「无」是代表吉义的。然而后头却又说了一句「无无亦无」,意思是这个「无」虽高妙,但也隐藏着另一种更大的成就感,因此更有变成凶义的危机!

愈是往深层得到突破,成就感就躲得愈深,越难去除。然而我们却常常只看到肤浅的贪执,而看不到被包装得很有道理,包装得密不透风的更大贪执。就好像那些已经将气血中隐隐作祟的成就感灭除的人,又会在胸中更深处,升起另一股更深的成就感,那个自以为有得的成就感,当然也是对待的一环,而且隐藏得更深,更难拔除。

老子上一句先赞许这种成就,下一句便立即视它为一种更深更隐微的病而且要我们谨慎的将它拔除。这「无」比前面的「空」病更难除!修行者至此还要时时做更深入的自我观照,更深入的洗心涤虑,将这个「无」的病在气血上消音了、去除了,方谓「无无」。

讲到这里时,这「无无」是代表「没有『无』的病了!」本是吉义,然而达到「无无」的成就又要比「无」及「空」时高多了!那智慧又要比「无」及「空」时大多了,所以当一个人浅尝「无无」的境界时,即刻又升起一种更深更隐微的贪执之病!而且包装在更大的智慧与更雄辩的口才之中,那病更是难以去除,因此「无无」马上又成为凶义了!

就像这样,随着在洗心涤虑的道路上一层层的突破,因为达到「无无」的突破而在胸口升起一阵阵的气血时,又隐隐带着成就感、得意的声音!智慧者立即觉知这个气血亦非清静,故而再举起观空的真觉,直观其本无意义的起伏的原貌,将知见再做个澈底消音,将它再观个水落石出来,这个因「无无」而起的病终于又没了,这才叫做「无无亦无」。

如果我们把「空」讲成净相(因自以为是而显现出得貌),这个「无」就是高级的净相,而「无无」更是超级的大净相,因为它包装得更接近自然,不只别人看不出,连自己也分辨不出来了!

好像那些喜欢爬山的人,山越高,爬得越累,当爬到山顶时,那成就感就越大。有些人一辈子就是以登上喜玛拉雅山为志,爬到手指脚指都冻伤剪掉了,他还是要爬,有的人已经剪到十只手指头都快没了,命都快没了,家人整日为他提心吊胆他还是要爬!为什么?为了征服这座山的「成就感」!冒着生命的危险,甘愿让亲人提心吊胆,甚至有可能伤心欲绝,只是为了一股「成就感」!成就感有那么大的力量!而修行的成就感更甚于此,当然更容易产生执着,将人捆绑。

每个人在自我内观本心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个阶段是这样的。我常说修行的道路上,有机会进入「净相」的人是有福气的人,但也是进入极端危险的人了!因为世上有百分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根本还分不清楚「净相」是什么玩意儿,他们没想到世上还有这种「因为修得好才有的执着」!所以能够进入净相的人,我说他算是有福气的人。但这也是相当危险的人!为什么?因为这净相的贪执比「垢相」更可怕,隐藏得更理所当然,更能欺瞒别人和自己。它常让你自以为是,而且将这自傲用谦卑的方式,深埋到骨子里,所以它一染上,势必非常难以拔出,因此更为危险!

世上的修行者难得有几个人,知道要从净相的贪执里拔出来,但一拔出,立即有另外一种更大的成就感来侵袭你!老子称这种含毒的成就感为「无」!而「无无」又比「无」的毒更深,更隐微,这个「无无」就是超级大净相。那种人的心里总是升起这样的声音:「你看我连『无无』的净相都没有了!你们看我多厉害!」这种心态叫五十步笑百步,所以老子说:「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还要无,因为这都是病啦!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无亦无,湛然常寂:
「湛」是清澈。「寂」是不动。能够「无无亦无」的人,表示他又一次站上一个新的高峰,欲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观觉照,其作祟的机会已经非常非常的少,成就感的作祟已经非常非常的少,各种垢相、净相都很难牵扰到我的心,这时老子称为「湛然常寂」,可见这个「寂」字是吉义的。然而突破至此,更深更隐微的病,亦有可能正在隐然的成形。总之,这「净相」真是无所不在,一刻疏忽都不行,所以后面马上又写「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虽然已经达到了「寂」的定力,但若稍一不慎,对胸中气血又稍有贪执,这个「寂」还算寂吗?所以这「寂」字马上又变凶义了!变成另一种「高级贪执」的代名词了!所以老子马上又说要「寂无所寂」才行!

意思是在你成道之前,不论你精进到多么高的层次,时时刻刻都要拿出你那把唯一的尚方宝剑、唯一的照妖镜,将那气血完全消音,照出个本无意义的原形来才行。在「寂」的贪执中依然要照见本真便称为「寂无所寂」!这样「欲」字将澈底的拔除,再也不会发生了。经过这一重重的反复考题,每一关你都能安然通过「反观实相」的测验,不论垢相、净相的执着,都无法侵入你的心中,此时便称为「即是真静」了!

修行总要有画上句点的时候,老子最后用这个「静」字来表达最后的究竟,用这个「静」字来表达一定永定,永不退转的吉祥之意。这个字在老子的假托中,是永远的安宁,永无凶义的。

此段老子真是给我们上了非常宝贵的一课!让我们知道凡字都有吉、凶二义,前后只隔几个字,意义就可能完全相反了!可见再好的事、再好的字,过与不及,意义就会完全相反,就会误入凶义,而成为一种执着,真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在修行,都在追求空、追求静、追求无,但却都走入茫然不知的执着之路的原因。

尤其在修行路上,走入过度的空无、过度的定静、过度的热诚、过度的恭敬、过度的精进…,各种贪执成病的状况,更甚于一般的人。这种过与不及,贪执成病的状况,在修行道路上,不仅是无所不在的,且几乎是人人必犯的。因此老子特别在第八章中,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的破除之!所以我常说这第八章与第七章,同样并列为清静经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章节!

总之老子这一段话,为的就是要治疗修行人的净相之病。什么是净相呢?净相就是因得证个什么道理,所以就自以为高尚、自以为有成就,自以为高人一等、自以为有品格、有格调…的一种贪执。特别要一提的是,净相不是一种思想,而是胸中的一种感受、一种夹带意义的气血。人们胸膛中升起一股气血,而竟夹杂着方才所说的那些意义与贪执时,就是着了净相的当下,就是因堕入对待而丧失本心本性的当下了!(有关净相的详情,可参考愚著「心经CD」。)

前面已经讲过,欲望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要」,一种是「不要」。而「要」的贪执里面,这种净相的贪执算是最为严重的了!人类最大的贪执不是洋房汽车,这只是小欲!实际上这些都是手段而已,真正的大欲是在追求别人的肯定、追求别人羡慕的眼光、追求自我的高尚感…等等,这是潜藏在内心中很大很大的欲望!

自我提升是好事,但其目的如果是为了那股得意洋洋的感觉,那么这种升华,便已是虚伪与罪恶的深渊了!想想那些恶人为恶,尚且还知耻,见到人还会躲藏;而自认为善所得,而开始面露「德色」的人,总彰显于众人之前,这不是比恶人还恶了吗!

这个净相之病在修行人之中,可以说一个比一个更深、更隐微。所以老子得在这段短短的文章中,像剥洋葱皮一样,一层层破去。这段话真是直接道破修行要害的一段话,我们怎能轻易读过呢!

此处的「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一句话,可说是所有经书里面,对于「静」这个字所作出的最好解释了!为什么?因为一般的人对于静这个字的解释,多偏好于枯木死灰的这个方向,然而这正中了顽空之病。老子说「静」只是「欲不生」而已,并不表示该存在的东西也都死寂了,只是欲没有了而已,但是本性中的应有发生,正如春天的草木一样,蓬勃生长、生机盎然,那个才是「真静」。真静里面是活的、是动的,它不是静静不动。

道德经说「归根曰静」。归根就是「还」。好比我借你的东西,你总该还我吧!又像一个人在外流浪还没有回家,就是没有归根。让物物回到应有的归宿就是「归根」。就像光明应该还给太阳,把黑暗要还给黑夜,把身体各部位的感觉还归各部位去发生、去承受,把实相还给那股本无意义的能量,这就是自身归根,自身的真静。

在静坐时,把腰的酸还给腰去承受,把脚的麻还给脚去承受,把胸中的动荡还给胸中去承受…,不要让它们打架,也不要让它攀附任何好恶意义。将各部位的感受还给各部位去承受,这就叫做「归根」,也就是这里所说的「静」。

为什么圣人叫我们内观?目的就是要观出感受的真相来,把感受还给它的原貌,它的原貌就只是无数细细麻麻的生灭起伏,就只是这样,没什么了不起,就算让它存在体内也没多大妨碍的,将身中每个地方的感受还给每个地方,不要与心情相牵扰,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真静。

在圆觉经中有一段话,恰好可圆满的诠释此章的精义:「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如空、无、无无、寂…等),由坚持远离心故(源自坚持实相)。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好比空了还要离空,无了还要离无等)。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就像以空渡幻、以无渡空、以无无渡无、以寂渡无无…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真常应物:
什么叫「真」?就是把身体各部位感觉还给各部位,这就是真。「感觉」是人类是否烦恼的诱因,例如: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到街上用同样的力道,拍十个陌生人的肩膀看看。你会发现,每个人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被一拍就吓跑了;有的人被你一拍,会很凶,最后是你被吓跑!然而你拍的力道也差不多,拍在肩上的感觉都一样,有的人被拍会感觉很烦,有的人却觉得很好玩,可见得人们对于身上单纯的一丁点感受,有着严重的迷惘存在。有了迷惘,就不真了。但若你懂得把感觉还给各部位,剩下的就只是各部位些许能量活动的本貌而已,何来的什么烦恼!这就是「真」了。

什么是「常」?不是一时的,而是能应用于无时无刻才是「常」。「真常应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让你身体上所产生的各种感受,归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承受,不把它看成你的情绪与烦恼。不要老是用那个一成不变、毫无弹性的应对方式,把感受与心里的分别知见,结合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地狱,然后在这个巢臼里面打滚生活,以致烦恼永远都说不完。

一时的新鲜,不叫「真常」!真常是不论多久,它是可以贯穿在你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里的,只有真学问才能引领您进入真常,只有掌握到真常才能得到永恒的解脱真乐,不是一时的感动,也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褪色、而失真的。

人的烦恼是什么?是一种感觉;人的欢乐是什么?也是一种感觉。而感觉的主体是什么组成的?它是忽生忽灭的「气」所组成的!这一点若能观得透澈,什么都解决了,它永远只是闪闪烁烁、忽生忽灭的气机起伏而已,它本来无物(贪嗔),何来的烦恼!

然而在你的分别知见下,这同样的「气」,可以在你心中,营造出令你觉得有如天堂一般的感受来,也可以营造出有如地狱般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人心可造天堂也可造地狱」的原因。

由于自己的分别意识营造出来的天堂地狱,失真了,就不叫真常,偶而真也不叫真常。真常是时时刻刻的,是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分一秒的,来与生活中各方向的人事物相应对,叫做「真常应物」。

对事物的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叫做「应物」。外境发生了某些事,总要处理吧!有个人褒奖你,你该怎么回应?某个人对着你很无礼,你该如何回应?朋友落难,你应该怎么应?到底是出来当官好呢?还是甘守清贫好呢?到底是豪华些还是简陋些好呢?到底是大胆些还是保守些呢?这些外在的选择,都是一个「应」字!

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应,圣人要我们用真常去应物,观照着身中的实相来应物,不是叫你躲起来不要应物。但重要的是不要因为顾着应物,而对内在的感受实相产生迷惘,创造出烦恼来。

事情该怎么样办就怎么办,气血该怎么观照就怎么观照,外在的归于外,内在的归于内,感受归于感受,心思归于心思,气机的归于气机,不相混淆干扰,这就是「真常应物」。

人们往往知道该怎么应物,但却被内在气血牵扰不已,致使很多事情变了调。究其原因何在?感觉!习性!你的感觉加上你的分别习性,便使一切都失真了。

「应」字与「静」字本不冲突,因为「静」这个字,不是叫你不动,静不是不要出门,不是不要走动,不是不要与人应对…静只是将你身中所有的感受还给个部位去承受而已。这听起来简单,然而实地去实行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真是个大学问呢!

不相信你可以在下一次静坐的时候,或是下一个胸中气血来袭的时候试试看,尽量让各部位感受还给各部位,尽量让本无意义的气血活动不堕好恶分别,你若做得到的话,静坐两个小时应是很简单的事。

为什么很多人坐不到半小时,坐不到一小时就起身了?我有一点腰酸,所以我烦啦!我有一点腿麻,所以我很想要起来了!起来后看看时间才二十分钟。然而什么叫做「将各部位感受还给各部位?」腰酸应该由腰来承担!不要牵扯到心来承担!你仔细的观察,这个腰酸是腰不能承受呢?还是你的心不能承受呢?是否你的心因为腰部的一点点感受,已经开始浮躁起来了?最后是否因为心中的一丁点浮躁,使你准备要放弃静坐了呢?

以前我时常在跑步中观照,仔细的观察跑步的过程,实在很有意思。跑步应该是脚部最累,上半身是个坐享其成者,它只是被辛苦的脚背着绕圈子而已,照理讲上半身应该很轻松、很快乐才对!但是当你跑到觉得想放弃时,观照看看是不是这样?是不是因为脚没力了才想要放弃呢?

不,每次跑不动时,我观察到多半停下来的原因,是为了胸中气机充斥着一个「烦」的知见。是烦躁的痛苦使我停了下来。停下来后我常检验自己的腿还有没有力?当我用力的踢踢看,都还很有力!当我跳跳看时,还可以跳很高!

过去我在研究内观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操场上,就是这样一直跑、一直跑,跑到很累很累,内心很想停下来时,仔细的观照比对。我常发现,难过的好像不是脚,奇怪的是上半身根本不用出力,只是被背着绕圈子而已,但是很明显的可以察觉到,所有的痛苦、烦躁都在上半身,你说奇不奇怪。

再仔细观察自己的上半身,到底为什么觉得这么苦?仔细的看,倒也不是很痛苦,只是喘而已。再仔细观察那个喘,其实也不是很痛苦,只是气在快速进出而已!这一项项分离开时,根本就不痛苦。最后你会发现,每当有一个热浪上心头时,你就会把全身的感受都解读为「痛苦」!而那一剎那你就准备放弃了!问题的关键,全在黄庭中的一股热浪上。

但热浪毕竟只是一可点的热气而已,又何来「痛苦」呢?慢慢的观察,最后你发现,每当你对黄庭中的那一丁点热气有了「讨厌」或「抵抗」的知见发生时,那「浮躁」与「痛苦」就明显的加大。最后你终于可以确定「黄庭中的分别知见」才是造成人类烦恼痛苦的真正主角!

就像这样,在日常生活的烦恼当下,把身体各部位的感觉慢慢厘清,再把这感觉还给各部位去承受,不要让那些遍布全身、忽大忽小的感受在那边打群架,不要让它们互相牵连、纠葛不清,看清楚每个部位现在是什么感觉,这才是「真常」,这才是佛经所说的「如实观照」的功夫。带着这个真常去跑步、带着这个真常去上班、去处理事情、去吃饭、去逛街、去游山玩水…,这就是「真常应物」。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常得性:
「性」是什么?「性」是上天所禀赋的造化之道,你一身的造化规则就是你的「性」。例如:水的造化之道叫水性、木的造化之道叫木性、而人的造化之道叫「人性」。

什么是「造化之道」?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所造化出来的,「造化之道」就是存在该物之内,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则。万物身中都充沛着阴阳二气,那股气自有它消长变化的规则存在,那个规则就是万物的「性」。

用科学一点的方式说,「性」也就是该物体内那股能量的变化方程式。水里的变化方程式叫水性,木里的变化方程式叫木性,而人身内的变化方程式,在未受污染前叫「佛性」。当这个佛性受到心识的污染后,那变化的方程式就被改变了,我们就称它为「人性」或「习性」。

性遍满在你的身中,而反观觉照时,要如何检验你的性呢?你的性存在哪里呢?「性」是气的变化规则,因此性当然存在身中那股阴阳之气上。阴阳二气的变动造化是非常精密的,我们总是不知其然就发生了,但在这造化发生的同时,身中同时也会升起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感受。当你感到身中有感受在变化,也就是能量在变化,也就是本性造化在变化的当下了。

阴阳造化让你感受到的部分,我们称为「感觉」,这或大或小的感觉遍布全身,到处都有。仔细观察你身体的各部位,任何时候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感觉存在,感觉酸、感觉痛、感觉麻…,这些感觉就是本性造化正在活络的证明,也就是要观察本性的放大镜。所以观察本性从哪儿观起?唯有从觉照「感觉」才能开始!离开了感觉,如何觉察你心性的自在呢!

既然「感觉」是本性造化的放大镜,那么观照全身「感觉」的实相与自在,特别是你一向被你误以为喜怒哀乐的「黄庭」!便是检验「心性」的实相与自在的唯一办法了。

让各种酸痛麻痒冷热起伏等感觉,在你身体的各部位尽情的去发挥、去活络、去造化,只是静静的看着它发生,与那股变化的能量和平共处,特别是遇上黄庭的气机变化时,绝不可加上一点点贪嗔好恶的分别知见上去,因为黄庭是一身造化之主,黄庭一乱,周身本性的就都扰乱了!因此观照本性的自在,特别注重「黄庭」内的气机是否无相,是否自在。只要黄庭的气机无相自在,这就是获得本性自在的当下了,这便是古圣先贤守简驭繁的觉照方式,也是佛法为什么要「直指人心」的用心所在。

当本性的造化因情识的放下而获得自在,通往成佛之路的造化就启开来了,净化法身的造化就开始了,这种情况佛家便称这种情况叫「见性」。金刚经用「离一切相」来形容这种放下对待情识的功夫,而心经则用「观自在」来矛容这种观照气机自在的真觉。至于清静经则用「真常得性」来表示这种真觉应该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刻。

为什么觉照身心的感觉是那么的重要?你看那人也好、鬼神也好、神仙圣佛也好,都离不开身心的感觉,可见感觉这两个字,并非肉体的专利。就像鬼魂虽没有肉体,但依然有着敏锐的感觉,甚至比活着的人更为敏锐复杂的情感!不然为什么鬼魂也会生气、也会痛苦、也想要报仇!

可见得「感觉」真正的主体,乃是在「气」上、是在「能量」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三界众生来说,凡是气机活络之处,就是感觉热闹之处。因此那些想闹自杀的人常说「死了之后就一了百了,什么感觉也没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只要那股能量不灭,生前内心的痛苦没有解脱,死后也必然无法解脱。

因此「感觉」并非只在肉体上,不是没了肉体、没了神经系统后就没有感觉了。科学家只知道感觉是经由肉体里的神经系统来传达,而某些修行者还停留在「观照气与感觉者皆粗俗不达究竟」的想法,这都是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看法。

本性的造化机能在运作时,就是在气的流动中运作的。而当气在身中流动时,周身的感觉也就变化起来了;可惜的是一般众生身中感觉多变时,黄庭中的好恶知见就会被牵动,这不仅产生了烦恼,也使周身造化偏离了本性的路线!

觉者则不同,觉者懂得在周身感受变化之时,让各部位感受各归各的根,即使黄庭中的气机也动荡起来,依然觉照着气机的实相,不使好恶情识攀附其上,因而得以维护一身造化的本来,这便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也是老君所说的「真常得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应常静:
活活泼泼的去应世,能对事物的变化做出有弹性、因时制宜的反应叫做「应」。所以「常应」这两个字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由此可见这个「静」字是也是在动中的。

外在行为的选择,应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无限种可能。在动态应世中,仍然不偏离本性实相的规律,安静的处在动能的本性造化之中,就称为「常应常静」。智者不论外在如何的选择,都是为了保有内在本性的太和自然而已,把握得住这个大原则,我们就叫做「常清静矣」!凡行住坐卧皆可养得本性之自在与太和,叫做「常应常静」。

◎常清静矣:
「清静」这两字,不是枯木死灰,不是说话慢、走路慢、不参与活动、一个人孤孤伶伶的关起门来闭关…不是如此的!闭关从哪里闭?从六门来闭。怎么闭?是眼睛闭起来、耳朵塞起来、脑袋也停下来叫做闭关吗?这不叫闭关,这叫破坏了本性赋予六根的应有功能!眼睛应该能看、耳朵应该能听、脑袋应该能想…,但眼睛看的归于眼、耳朵听的归于耳、脑袋想的归于脑…。

在日常生活中,将六根的感知还给六根,将身体各部位的感觉还给各部位,让它们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而不让黄庭内的发生,有贪嗔好恶的攀缘。把内心的攀缘知见切断,返回本性的实相,这才是「闭关」,才是「常清静矣」!

黄庭(末那识)就像其它六根一样,有它特有的感觉功能,它能感知六根所传来的讯息,并能影响身体百骸的所有变化。一个觉者特别专注于观照内心的实相,把内心的感受还给内心,让它只是负责纯真的感知,不要让它变成好恶的情绪,不让它扰乱你的真知。

举个例子:就像收音机一样,频率如果差一点,就很多噪声;频率如果对了,音质就非常的清晰,能够清晰的去执行它的发音,这就是真正的「清静」!清静乃是最活泼、最畅然、最明白四达、没有一点习性的噪声干扰,这才叫做「清静」。若以为什么讯号都必需没了才叫清静,那么这台收音机也可以丢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像上述这样在生活中时时刻刻的清静、时时刻刻的见性,就能慢慢的进入真道了。在修道的旅程中,保有内心的清静,就像做豆浆时保有一口甘美的泉水一般的重要。有一个高人教你做豆浆的本领,他把绝顶工夫都教给你了,但你做出来的豆浆却总不如他的好喝!问题在于他做豆浆时,除了坚持上好的黄豆及必要的程序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一口最甘美的泉水。少了这口清澈的泉水,纵然你的黄豆再怎么上选,程序再怎么正确,你还是做不出像他一样好喝的豆浆来!

经典里常常在讲:「万法惟心」!一切修行中的奇妙造化要能完美成功,所依靠的就是这个清静的心。因为它就像那口纯净的水一样,只有它才能造出上好的豆浆;只有纯净的心,才能让成佛造化的每一个步骤都完美无瑕。

古人为什么常讲「真修真得、假修假得」?真修就是持着清静的心,这一点真了,其它的细节才能真;这一点假了,其它的细节再怎么精细,也是假的!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修行故事,同一个师父传了很多徒弟,说性是什么、命是什么、说怎么静坐、什么姿势、念什么咒语、握什么手印…,都讲得清清楚楚了!但每一个徒弟修出来的程度都不一样,有的入了佛道,有的入了魔道!这就像做豆浆一样,为什么程序都一样精细了,但最后做出来大家都不一样?因为那最重要的水质有了差别!

所以,修行之初,你必须懂得怎么把心的清静弄清楚了,其它的细节才显现得出它的意义与价值来。师父不能送每个人一条河流到你家门口去,这一点是你自己要努力修证的。

所以古人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各人。」心能照见几成的本貌,性就能行几成的造化,命就能有几成的结晶,这才是修行的最关键处。

心要如何才算清静?说要不对待、要万缘俱下、要平等、要实相…等等,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本心」而已。你不内观怎么知道有没有攀附?你不检验怎知你的水质纯净了没?

有人常高傲的说:「何必内观!师父又没教!」这就好像一个做豆浆的人说:「何必管什么水质,师父又没教这回事!」这真是没头没脑的话!但讲到内观,到底要观什么?观你的贪嗔好恶在哪里发生?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如何运作的?情识攀附时是什么样子?你多半的习性是什么?解脱的当下又是什么感觉…就这样一一看个清楚来!不经过一番观察,如何回答我刚才问的那些问题呢?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然保有了清静的心,才初步体会了身中的大道,但我们不妨就叫它「得道」好了!为什么?因为此时虽未成道,但大道的反本造化,已经具足于你的身中了。好像豆浆虽还没成功,但清净的水与豆子正在调和了,成功指日可待了,你已经将这个诀窍掌握好了,所以可以称为「得道」了。

上天造物,物物各有各的生生之理,在人物叫「性」,在天叫「道」。譬如:种一颗黄豆有没有生生之理?有啊!什么时间种比较好?什么时间它应该生出来?加什么肥料比较好?如何可以使它早点长出最好吃的成品?这都有一个生生之理。属于该物的生生之理,就是该物的性,也是该物的道。

那么身为一个人,当然也有一个不变的生生之理存在的!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活得更健康?更安祥?什么样的情况会烦恼痛苦轮回不休?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超气入理?可以精神不朽?当然它也必有一个生生之理存在!那个生生之理就是我们的「性」,也是我们的「道」。这个真机再现,就称为「见性」,也称为「得道」了。

有一天我在山上看到一株小小的草,上面结了一粒粒亮亮的黑黑的籽,有一个小朋友问我:「为什么它是黑色的?」我被问傻了!为什么它是黑色的?本来就该是黑色的呀!上帝创造它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呀!这就像蕃茄为什么是红色的道理一样的自然。

这个问题如果问科学家,他们可能会说因为它有黑色染色体。你再问他为什么它有黑色染色体?谁给的?最后还是得要回归大自然,说「这是自然的」!这是物物各有的一种自然,本来这个物种就该如此!如果你硬要用科学去分析,不仅显得太复杂,也太不可去理解了!不如就说是它的「本性」吧!本来就有的道!连黑色、红色都是源于本性,那么人类也该有一个属于我们的本性吧!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得道不是从外面获得东西,而是回归上天赐给你的生生之理而已,这是与生俱来的,本来就是你的,只是让它再现而已。当这个生生之理显现出来,它可以让你剥阴取阳、它可以让你返本还原、可以让你结圣胎、产大药、结金丹…,这个本性中奇妙造化的原始功能,终于又找回来了!真是可喜可贺,因此名称上虽然称为「得道」,但实际上「实无所得。」

老子对于「得道」的定义是如此的简单。你不要误以为炼到可以撒豆成兵、可以呼风唤雨、或可以通灵才叫做得道;如果会了这个,却还是不能清静自己的心,不能启开自己的生生之理,那一概都叫术流动静旁门左道,而不称为得道了。

因此修行不能得生生之理就不能永恒,终难脱气数业力的枷锁,只是梦幻泡影般的成就罢了。就像做豆浆一样,煮得很好看,看起来像是那么回事,但是水源不清,只是好看而已,成不了大用,那都不能称为「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为了吸引众生来正视这个问题,吸引他们来接近本性的利益,所以不得已取个名字,叫「得道」。因为「得道」的那个「得」字加上去之后,给众生感觉好像是另有所得,好像是额外得个什么好处,所以便拼命往前追求,这就是渡众生的方便法。但有一天众生竟因此而获得了本性上无限的利益,圣人美其名为「得道」的苦心,终于没有白费。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悟」是「吾心」,是由照见内心的清静而证得的,不是由外获得的。能够体会自己的本心本性,能够让本性中所有奇妙的造化可以在身中自由的发生,这样的人虽然还没有了道飞升,但已经有资格可以登上讲台,发扬古圣先贤的救世绝学了,所以说「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道」是上天所赋予天下的,你的身上就有道!不是专属哪一个大仙大佛所独有的,谁都能发现它,谁都能应用它。可惜现在各宗派的修行人,懂得行善、膜拜的人多,而觉悟自己的心源性海者少!因此悟本心、讲本心,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有志于修行的人,就应当尽量去悟,尽量去讲,去传扬这个自古不变的圣道。

俗语:「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性命各人了」,你得你自身的道,他得他自身的道,你的是你的,他的是他的,两不相干!各位要做一个明理的人,常听一些有信仰的人满怀信心的说:「某一位仙佛修得那么好,而我那么信仰祂,我相信祂会来帮我超拔的!」这是不切实际的期盼,为什么?这就像你请仙佛帮你吃饭一样,你会饱吗?不会的!你请仙佛帮你修道,纵使有得也是他的,与你何干?

在这世上每一项事物都有个原理可循,物有物理、数有数理。原理对了就有效,原理错了就无功!修行这件事情,不能求菩萨保佑代劳的。就像种了一棵树,如果你不替它浇水,你求菩萨也没用的,照死不误!这不是菩萨不灵,但菩萨是讲理的,指引你你不照理而行,那怪谁呢?

修行也是一样,必也有个不变的道理可循!不然各教圣人何必谆谆教诲唯一的修行之路呢!很多人谈到修行时,却老是喜欢说「各人见解不同」!说这话的人真是不明真理呢!

「理」从哪里来?大自然之间天赋万物各具一个生理,一个造化的次序。懂得顺从那个生理与次序,就可以得到该物的生生之益。我们人的身也好、心也好、性也好、法身也好…,都是一样的,都有一个生生之理存在。然而我们因为不了解这个生生之理的特性,所以常常破坏了它的功能而不自知。

好比人们并不想得癌症,但却很多人得了癌症!人不愿失眠,但却有无数的人在失眠!人不愿意有烦恼,却有无数的人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人不愿入轮回,却都在轮回循环里转不停…,我们做了这么多蠢事,却还自以为聪明。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未曾去了解,属于人类的生生之理到底是什么规则?了解这个自然规则的人,就可以去传圣道了。不了解的人,总是越传越适得其反。

很多人修道得不到好处,反而得到很多坏处,这就是「不讲理」、「盲目」的毛病所产生的。「道」是理,「修道」就是得先讲理,讲究你与生俱来的生生之理有什么特质?怎么做会使你本性的功能发挥到最完美?怎么做才会使身、心、性、灵、法身愈来愈净化?怎么做才会返本还原?这都有一定的规则,做对了,就叫「真修真得」;做错了,就叫「假修假得」!叫「盲目」!叫「热情祟拜」!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士」是古代读书人,或追求道德学问者的通称。「上士」是比喻最有智慧的学问追求者,这种人总是在根本处下功夫,其余的枝畅末节看不在眼里;「下士」是比喻那些舍本逐末者,或那些在声色皮毛里追逐的人。

◎上士无争:
争是计较,无争就是没有争胜心,不计较高下得失。人与人之所以「争」,大都是由计较高下得失而来。只有从内心里了无对待,才能真正的无争。你看那两三岁的小孩在划拳,赢也高兴、输也高兴,一点也没有受到输赢的捆绑,这就是「无争」。

但两个小学生在划拳就不太一样了,输多了就会有点生气了。而两个成人喝酒划拳,划到吵架的,也有划到相杀的!在办公室里也常看到两个人互不顺眼,一句来一句去,刺激来刺激去,想让对方难看!可见那争胜的心,年纪越大捆绑越深。

「争」是对待的一种,「对待」是人类最大的敌人,可以说人类所有的烦恼来源,就是「对待」这两个字而已。对待可以涵盖很多,例如:美丑、高下、好坏、是非、彼我…,举凡可以对立得出来的字,都容易形成我们的争胜心。有了争胜的习性,内心就常有气血夹杂着好恶知见的产生,人们也因此而感到欲清静不能清静。

上士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不能让步,但他看清了「对待」这个骗局,不仅认清世事本无高下,更因认定内心的气机不论怎么活动也本无好恶的意义,他的内心不受气血起伏所捆绑,所以能打从心里无争。

◎下士好争:
次等智慧的人较易与人争强斗胜,但争胜也不一定会显现在表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好人,面对人时外表很平和,可是私下常常唠唠叨叨、常常满腹的委屈!这样虽然看来很谦让的人,但这不是真的无争,依然存在着「好争」的成分在。能够吃尽苦劳没有委屈,或是力争到底而无怨暴,顺逆不着于心,这才是「无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上德不德」是说上等德行的人,虽然做了很好的事,却不自以为很有德行。别人给予他很多的推祟与褒奖,他总是一如平常,一点也不会有所得意。最有德行的人表面不一定很谦虚,而是发自内心的平常,叫做「上德不德」。

而「下德执德」是指下等德行的人,只要做一点对的事,就自以为很有德行、很有程度。这是「净相」执着非常深重的人。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上等德行的人心地磊落坦荡,而下等德行的人总是计计较较、哀哀戚戚!这都是争得失、争声名的执德的心态所造成的;这个社会上大家总是追求鹤立鸡群,追求出类拔萃,这「好名」的心态坚不可摧,就是这里所说的「执德」。

从小的教育就教我们,在这个世上要追求出类拔萃,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得到大家的肯定等等,等到这梦想实现了,就开始摆出一副德貌,显出一副有程度、得意洋洋的样子。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就是这里所称的「执德」!

这个「德」字是凶义,不是吉义,是自以为有德行、很高尚的意思。或是看到他人有一点不合礼数的举止,就心生鄙视、就不屑。心经把这种贪执叫「净相」。我们应用清静无着的方式去打拼,而不是用这种「执德」的方式去打拼,然而众生陷入这个自以为是的圈套,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这是长久以来,整个社会价值观所造就的共同错误,因此净相比垢相还难治。

例如:贪求名誉是不好的事,这是很容易懂的。但追求出类拔萃、追求被众人肯定,到底里面有没有隐藏着贪求名誉的成分呢?实际上大多数的人在努力追求一个高远目标时,心中常隐隐约约怀着好名的贪执在里面!也就是想要让人家看得起的心理。

你会问说:「尽力的在社会上努力,追求更超越、更美好的生活,不应该吗?」这当然是应该的。譬如:专心的研究科学,这可以让社会更好,当然是应当的,但在这个努力不懈的过程里面,不要隐藏着邀名、邀功、邀利的心在里面作祟。

很多人穷一辈子精力去追求一个目标、一个什么奖,甚至还有人用尽各种巧诈的手段要去获得,这就隐藏着不净的因素存在了。这到底是在贡献人类,还在偷名?你也听过大学教授偷学生的著作,或抄别人的著作来达到创作来提升自己,这就是「下士好争」与「下德执德」的手段。

因此在所谓有志节、有程度、有勇气的表象下,常常是夹带着好名、好位等不为人知的不净心理存在。想指出这类的病,却又惹得大家振振有词的反驳,所以说「执德」是特别难治的病。

常看到人们用得理不饶人的态度,来批评一些犯了一点点过错的人,以便显示自己的正义感;或是有些自律甚严的人,对于别人的一丁点错误,便显现得无法容忍,满脸的不屑,这不也是过了头吗!

为什么老君叫我们不要执德,要放下?原因是当我们在执德时,情识也正在奔动,周身造化也正在改变,你正以这种贪执的方式,在杀伤你的生生之性,虽然这种贪执义正辞严,但依然是走向消亡之路,不是走向返本还原之路。执着「德」与执着「不德」的情识皆伤本性,所以修行要学习在你的内心上,把「德」与「不德」的执着皆放下,因为它们都是对待,皆伤本性。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抓住不放称为「执」;洗不掉、脱不开称为「着」。执着不须要经过思考,你的潜意识里面自然反射出来的意向。执着在哪里发生?在感觉上!感觉好或不好,你早就非常坚信,根本不用想,一剎那间,你就已反射出你内心的贪嗔了。感觉对了什么都对了,感觉坏了什么都坏了,人类的一切思想行为,都被内心的感觉给控制了,脱不开、洗不掉,故曰「执着」!

像年轻朋友碰到另一半,他不一定要长得很帅或很漂亮,但只要感觉对了进展就快,感觉不对无论他再怎么帅,家境再怎么好,纵使有十个百个来促成,不来电就是不来电。来电、不来电差在哪里?感觉!心中的一股感受,那感受是什么组成?气血!所以说内心气血所造成的感觉才是执着的根源,你对黄庭气血的看法产生了执着。

执着是人人都有的,但有些执着并不伤害你的本性,有些则会。我们所要去除的,是对于有伤害的那部分。什么是有伤害的?什么是无伤害的呢?有一对夫妻闹离婚,法官问他老婆为什么要离婚?她说:「我实在受不了他」。「为什么你会受不了他?」「因为他每次挤牙膏都从中间压下去,每次都得我去收尾,这几年我实在是受够了,所以我要跟他离婚!」

实在讲,就算牙膏从中间压是不好的,但这种执着本身却不伤性,若是你看得开,管他从哪里压、从头压、从尾巴压,压的一条烂烂的也行!只是条牙膏嘛!但他老婆是下一个要使用的人,每次拿到烂烂的牙膏就气得要命,每天一看到就气,一想到也气,当那股气上了胸膛时,让它痛苦得不得了!这个案例究竟谁的执着比较急着去除呢?对胸中的好恶执着,才是第一要务呢!

有一种艺术家自认为某一种打扮才像个自由自在的艺术家,他可能一辈子绑一条马尾,说这样子叫做潇洒自在,若是叫他把马尾剪了,他便浑身不自在。反过来如果街上所有的人都绑着一条马尾,我想他马上会去剃个光头,因为这样叫与众不同,此时若叫他再绑个马尾,他便全身不自在!

在我看来这想法也不怎么自在,因为他一辈子就是要与众不同,僵化得不得了!他们所贪执的,只是跟你我不一样而已,和我们一样时,内心就不自在了,这个不叫自在,这叫被大众所捆绑,被大众绑去扎马尾,又被大众绑去理光头!说起来根本未曾有过真正的自由。

自由乃是一种内心的解脱,不是来自于外在的与众不同。我们有时可以从一些人的言行举止,知道他内心有了某些贪执,但有的时候我们又没有办法从一些人外在看似保守的行为模式,来认识他内心其实是非常的自由。你看这个人一成不变的保守风格好像很执着,可是他的内心也许是很自由、很有弹性的,是无入而不自得的;也有可能这个人外在不断的变来变去,可是他的内心却是一重重的捆绑,他只是执着在变来变去而已。

所以贪执「不德」也是捆绑、贪执「德」也是捆绑。你说:「那么我要何去何从?」没那么困难,问题不在外,只是不要因为外在形式的变或不变,而牵扰你的心、伤害你的性。在内心气血上是否存着知见,有没有伤害到你的本性,这才是唯一判断依据。

但到底有没有伤害你的生生之理,谁知道?只有你知道!你怎么会知道?要观察!如果你不学习观察自己的本性,你怎能知道它现在到底有没有遭到了破坏?所以在修行之初,学习如何「反观觉照」,这对你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

只有透过观察,才能了解自己的执着。你不需要先了解别人的执着,重点是要了解你的执着在哪里?病得有多重?这得从哪里看起呢?从观照黄庭一窍的攀附开始!内心气血起伏时,对待知见就隐藏在里面了,垢相净相全部跑出来了。

太上老君举出执着的两大端,一个是以「争」字以来比喻垢相,另一个是以「德」字来比喻净相。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不只是胸中的垢相污染不了他,就是对着净相也不起丝毫贪执的。如此他的心性才能够真正的悠游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4-7-1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什么是「妄心」?「妄」这个字,就是它不存在,但你却以为存在的。万法惟心,一切修行的总关键,就在「心」字上。这意思是说,不是什么心念都会破坏本性的,你有很多很多的心,但只有「妄心」会破坏本性而已!因此你不必急着把所有的心念与感受都拿掉,你所要处理的只是有「贪妄」的那部分而已。

如果你要深入进入修行这门学问,就得先在自身之中确切地去认识,什么是你的「妄心」?当妄心发动时,你是什么感觉?气机有什么变化?它究竟是怎么危害着你的本性?这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够在自身中了解什么是妄心?那么你便无法进入真正修为的过程。

有个当了二十几年的老师,他告诉我说,在没进入这个学问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受妄心的影响竟然这么大、这么深!为了学生,他天天陷在烦恼里打转,他看到那个学生的脚在摇,就会气得火冒三丈!他会说:「不可以摇」。那个学生在他面前不摇,待会儿又摇,他就最讨厌那种阳奉阴违在背后摇脚的学生,他连坐在办公室里面,脑中也一直挂怀着那个家伙一定又在摇脚!

他常为了类似的小事气得要命,二十年来他每年都会碰到会摇脚、不正经的学生,你想这样怎么会快乐!摇脚不是重点,规劝学生学正经一点也是应该的,但是你要注意当下的过程中,你的内心有没有撼动你的气血,而那气血有没有罣碍你的心情?若有的话就叫「妄心」叫「执着」,自己带着这么严重的执着,却整天要纠正别人的小缺点,这叫梦中占梦,如何敲醒得了别人。

以前我们盖禅院时,有部挖土机为了工程的关系,不得已走过一段柏油路,哇!有个村民追来骂,骂得很凶!好像犯了非常不可原谅的错误一般!关心路面当然对,但一点小事骂得咬牙切齿,双方都因此而脸红脖子粗,气血奔腾不止,气血越动,烦恼罣碍就越大,这就是妄心的当下。

那司机被骂得火大,我行我素一直往前走,走过后还回顶一句:「你看我走来走去,还不是好好的!」结果那人更气!奇怪,没压坏马路,为什么没有高兴反而更气?因为没机会好好骂他一顿,真是气死了!

你看,压坏也烦恼罣碍,没有压坏也烦恼罣碍!都是气血在控制人,这就是「妄心」!如果你能有个仪器看看他们当下内在的气血的奔驰,再与祥和时的造化相比对,你就知道,真是妄心使我们失去了真道呀!

所以如果你不在妄心里下功夫,即使修了五年十年,你的外在修饰已经愈来愈温和,愈来愈有规矩礼貌,可是里面却犹如闷烧的火山一般,正在累积下一次暴发的能量!这种人多不多?很多的!所以老子说,先认识自己的妄心,这对自己的修为是很重要的。
发表于 2014-7-16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花了大半天时间学习了一遍,真好的文章。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妄心就是以假作真,不存在以为存在,以着妄想来扰乱自己的气血,气血一动,造化立即全改变了,这叫「即惊其神」。神是什么?妙不可言的造化就是自性的真神。神不是外面的神,妄心惊动的不是外面的神,是你的自性真神。

你的神性它在你身中捍卫着周身奇妙的造化,捍卫着你的生生之理,如来说:「万物皆具佛性!」那个奇妙的生生之理就是你的神性、你的佛性。但妄心一动,气就变化了,气一变化,若还对它怀着好恶的知见,性就被干扰了!

所以一个人若常常有妄心,心情常常起伏,他的精神便逐渐耗散,久而久之,每天都会觉得很疲惫。好比一个人如果连续三天心情都处在极不好的情况下,三天后他必然会感到心力交疲的。这就足以证明,人的妄心确实会扰乱周身的造化,会扰乱我们的精气神,以及我们的本性。

◎既惊其神,即着万物:
当我们的神一动,该好恶知见就深植到阿赖耶识里了,以后再有类似的气机感受出现,你便充满着不可自拔的好恶烦恼,而这好恶投射在外物上,便形成对外物的贪嗔习性了。

然而若非因为内心的感受激动,使你久久不能自已,外物又有什么可成为执着的呢?内心的感受虽然有很多种,但我们可以把感受分成两大类:一个是贪,我喜欢的;一个是嗔,我不喜欢的。只有这两种而已。

为什么我会老远从中和跑到内湖去吃面线羹?因为我有一种久久不能自已的感受,那种感受造成了我换了三班公交车到内湖!这时你所着的「物」到底是外在的一碗面线羹?还是你身中那个激动不已的感受呢?仔细的往内观察,所谓的「即着万物」实际上指的只是里面的一股感受、一股气血的罣碍而已!大学说「格物」的「物」,最主要是指内心的这个「妄心」。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
该物若能带给你一种很好的感受,因你对感受有贪求,所以下次你就会一直想追逐该物,以换得这种好的感受,这便是着于该物而生起贪求了;反过来说,如果该物所带给你的,是一种不好的感受,那么下次你就会因该物的出现而感到不安,最后你会想把它去之而后快。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贪求既然在气血上已经形成了,便会开始藉由外境来追逐那份感觉,已经开始产生追逐,能如愿、不能如愿,最后也都将再度动荡到它的心性,这气血动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便是众生的烦恼所在。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有个人跟他的合伙人拆伙,钱分得不如意,讲得火大,就放把火把人家的房子给烧了,被抓去警察局,嘴里还念念有词的说:「我实在想钱想疯了,没办法」。警察问他后不后悔,他还说「不后悔,我已经想钱想疯了!」那神色让我看了真是为他心疼,一副好累、好累的样子,他真是被胸中的烦恼折磨到快疯了!

想想他这漫长折磨的过程,必然在他的胸中时时充满着一股郁结的气血,那是股令他判读为「非常难过」的气血。想要挥去那个难过,其实是想要挥去胸中这个被判读为「难过」的气血而已。为了挥去它,于是他暗暗想出了这个毁灭性的计划,终于做出这样无可挽救的事来!像这样因在气血上攀附贪嗔知见而惹出的烦恼,简直无所不在,哪里说得完呢!

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做的种种努力,为的就是将来能获得一个安宁平静的生活,一个安祥幸福的心境。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之后,我们都被什么团团包围?「烦恼」!看看那些外在物质已经毫无欠缺的顶尖人士,烦恼有没有比你我更减少?或是比他以前更少?事实让我们更明白,要去除烦恼的根本办法,并不在于外在事物的满足。

你说我是因为失业所以烦恼,可是你找到工作了,你的烦恼并没有减少!然后你说因为我的薪水少,所以我很烦恼,但是现在一个月四万多了,你的烦恼还是没有减少!然后你又说因为我没有女朋友,所以我烦恼,但是女朋友已经换了好几个了,你的烦恼还是在增加中,对吧!最后你说如果我结了婚,嫁了一个帅气的好老公,那时我一定是幸福美满,我一定不再烦恼了!现在婚也结了,老公也很好,小孩也生了,但是还是烦恼!因为我的小孩不听话、不读书…。

您有没有意识到,你一直在编故事,并试图把责任往外推缷。然而烦恼是内在的一种习性,一种知见的状态,内在要不要烦恼,是可以与外在毫无关系的!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若不经由自身的观察,烦恼真是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题。

因此如果你不开始学习在自身中认识烦恼的真相,你将永远无法离开烦恼。不要以为你富裕了就不会有烦恼,全世界里面这么多人比你富裕,但是他们的烦恼都比你少吗?还有很多人都比你穷,他们也不一定像你一样有那么多的烦恼;当然也有很多人比你穷,而且也比你烦恼,这种人又没钱又不懂得解脱烦恼,真是够倒霉的了。

所以烦恼是内心感受的问题,不是物质的问题,物质也许是个诱因,但它也可以不是诱因,因为最后让你烦恼、让你难过的,只是胸中的一股感受而已。因为胸中气血一动,你就无法与它和平共处,而陷入烦恼了!

胸中的气血早就被你分成两大类:一是执着为喜欢,一是执着为不喜欢。因为想要营求那个你所喜欢的感觉,但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烦恼;或是怕那个不好的感受来袭,但它偏偏常常出现,这更是烦恼。最后你的人生就是,烦啊烦!真是烦!

因此当你奋斗了一辈子,有了很丰富的人生阅历了,最后你要遗留给子孙什么呢?千万不要遗留给他金山银山,这不能帮助他们成为坚强、幸福的人。要留给子孙最大的资产,是教他如何解脱烦恼!这一招如果学会了,你的子孙纵然生活在各种或好或不好的际遇中,他都能自得其乐。你给他金山银山,却没有教他解脱烦恼的方法,不论他富裕与否,他注定会很烦恼的!

所以说,要做学问,第一件事情应该了解什么是烦恼?烦恼根源在哪里?它如何形成?又要如何从种种罣碍中解脱出来?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真是最重要的学问了。(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有烦恼妄想,心神就愈来愈不安宁,心神不宁,阳气、精神便慢慢耗散,精神愈来愈差,神色便愈来愈昏暗,早上起床愈来愈困难…这种心情与肉体的恶性循环,想脱都脱不开,真是令人非常的苦恼!这就是「忧苦身心」。

现在的学生早上起床要用好几个闹钟,六点半响一下,六点四十五分再响一下,七点又响一下,还是起不来!年纪轻轻就把自己的精气神耗散成这样!然后叫他起床的人也很苦,「快点快点」!被叫的人更苦,「快什么快」!还没起床就一把火了,气动了,元阳开始消散,昨天养了一整夜的精神,不须要十分钟的生气就消散光了!这样浩然之气怎么养都养不起来呢!

回顾三五岁的小孩,他们起床多么明快,以前我叫小犬起床,「儿子,起床啦!」他啪!爬起来,小脚站在床上,揉揉眼,四平八稳的大声回答说:「什么事!」哦!精神爽朗,很明快,听了心情真的很好;但越长越大,你叫他起床,他老在床铺上滚来滚去,起不来!现代人的元阳就是这样在贪嗔烦恼中,逐日的飘散。

你看那精神好的人身体也好,精神好的人吃这个也好吃,吃那个也好吃;玩这也快乐,玩那也起劲;躺着就睡,起床便很有精神。什么都好!幸福得不得了!精神不好的人,这个也不好吃,那个也不好吃,这个看不顺眼,那个也看不顺眼,这也没意思,那也没意思!这真是「忧苦身心」。「忧苦身心」乃是因为烦恼妄想使身中的精气神耗散之故。

精神的耗散你可以感受的,好比你与人大吵一架,你会发现当你的情绪激动之后,或者生了一肚子闷气之后,你会感觉好累!好累!这就是妄想在动、气血在动、元阳分散的结果。元阳分散必然累、苦。元阳若饱满,做什么都觉得有趣。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如果你能善于法维护你的生生之性,你的身心将愈来愈清新。如果你不懂得维护你的生生之道,你的阳气将耗散,浊阴将增加,身心便渐渐遭到浊辱。易经说:「水流湿,火就燥。」世上万物都各有各的性,水总往湿的地方流,火总往干的地方跑,这是特性使然。而人之所以为仙为鬼,也是特性使然,若整日的存心都在消阳长阴,到最后纯阴而自然往鬼类跑,自然受到流浪生死的浊辱;若是你懂得解脱烦恼,整日消阴长阳,到最后纯阳而自然入于永恒寂灭。这都是特性使然。

有人问说:「仙佛这么慈悲,为什么不把地狱的鬼魂往上面拉?」这没有办法的,就像「水流湿,火就燥。」火不能把水往上拉,就算勉强拉得上一时,以后还是会自己降到该有的位置的。物物各有一个理,修道就是修个「理」,再有能力的仙佛也没有办法违背大自然的定理。

让自己身中的阴气多了,自然常常昏沉、心情不好、暴躁、忧郁、欲望、多病…生命结束后纯阴而为鬼类,流浪生死,这叫「便遭浊辱」。

你的气血一动就牵动你的思考,浊气常动,欲望妄想就多,阳气就开始消散,这是浊辱的根源。人常常不喜欢被别人污辱,却不自觉的时时被自己身上的阴气所辱,弄得一身的习气、欲望,撼动了我的思考、影响了我的情绪、控制了你的作为…这样人毫无自由!这个就「便遭浊辱」。

为什么会流浪生死?因为我们气血运行的规则有两条路:清轻之气走的是先天八卦的规则,重浊之气走的是后天八卦的规则。一条是生生不息的路,一条是沉沦苦海的路。任何万物的造化都有两条路:一条是慢慢的死,一条是慢慢的生。人的生生之理的造化模式也有两条路:一条慢慢的消阳长阴,一条慢慢的消阴长阳。就像一棵树一样,它要死要生,乃是因为它内在的造化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关系,这两条路如果你选错了,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性中造化之所以会分成两条路,乃是我们的心先分成两条路,烦恼妄想是一条路;万缘俱下,无罣无碍也是一条路。气血是跟着心走的,心有两条路,气血便有两个样子,两个样子就是造化的两个模式,一条是鬼路的轮回造化模式,一条是仙路的永恒造化模式。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多少圣哲要渡你,说:「人生苦啊」!你偏说:「哪有?我觉得很好呢!」但没人理你时,你却常说:「我最近真是很烦!人生苦啊!烦恼呀!」天天苦闷烦恼,今年如此,明年更是如此,生生世世都是如此。这就是苦海,拔都拔不开,故曰「常沉苦海」。

真道在哪里?物物本具的生生之性,才是真道的所在。天地哪儿都有道,但属于你身中的造化,才是你的真道。有个学生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道在天地!」学生又问哪里还有?「在稊稗里!」稊稗就是小杂粮,不值钱的东西里也有。学生又一直问道在哪里?最后庄子答「在屎尿里!」为什么?屎尿里有没有造化之道?当然也有呀!

天下万物都有道,但你修道不是修那些稊稗、屎尿的造化之道,而是修自己身上的造化之道!你失去的道是你自己的道,不是失去别人的道。失去外面的道都可救,唯有失去自身的大道还不知道要找回时,真是无可救。
发表于 2014-8-2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0-4 13:21 , Processed in 0.02450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