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雪静墨 于 2014-5-24 18:22 编辑
为国学正名
“国学”这个词,在中国文本载籍中出现甚早,《周礼》里就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后来,《汉书》、《后汉书》,魏晋时期以及唐宋,多有出现。但历史上的“国学”的概念,无一例外都是国立学校的意思。例如宋代朱熹创建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其前身在南唐时就曾叫“庐山国学”。
现代国学的概念则产生于晚清,是与西学相比较而存在的。至少,在1902年黄遵宪和梁启超的通信中,两位维新健将讨论了是否应该创办《国学报》的问题。梁启超在写于1902至1904年的《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中,再次谈到国学,说有人很悲观,看到念新学的青少年“吐弃国学”,不免担心“国学”会被消灭。他说不必担心,“外学”输入得好,也会使“国学别添活气”。
而距此五六年前,即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提出学校课程设置应本着“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原则,梁启超后来转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里,外学、新学、西学,是同等概念;国学、旧学、中学,是同等概念。
(更多国学经典育儿知识,请结缘亲子教育群:220646672 验证码:11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