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iamgold

论坛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0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有心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学习的猫咪


    谢谢,自己学习方便,大家查询也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amgold 于 2014-1-11 21:19 编辑

关键词:四逆汤,微药用法,药量大小的斟酌讨论

生死关头谈四逆汤  

作者:梦幻人生
      八年前,我刚刚涉医,在乡下村级卫生院做一名护理人员,一天早上,来了一位妇女,抱着一位七个月的女婴,坐诊的老医生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婴儿严重脱水,手足厥冷,昏迷不醒,叫我拿处方给她输液,我看处方,有氨苄青,654—2,碳酸氢钠,能量等,消炎,纠正脱水。输液过程中,患儿一直下利不止,据我观察,输液四个多小时,一直下利不停,大概输进的液体,没有拉出的多,下午六点,妇女焦急的抱着孩子,医生叫她明天抱来继续输液。我心里暗想,拉的比输进的多,患儿病情没好转,而且在加重,我当时在自学伤寒论,没用过经方,想给她用理中汤,觉得病重药轻,又想到四逆汤,可没用过不敢用,再说我当时人年轻,,患者家属也不会相信我,万一挽救不过来,医生和家属都会怪我的药有问题,就这样,心里打消了中药治疗的念头。第二天早上,就听说这个患儿在凌晨两点死了!之后我一直责怪自己,好长一段时间,闭上眼睛就会看到患儿当时的情形。想想,医生的医学水平太差,误人误己,于是,除了上班时间,苦心自学伤寒论。
      大概过了一个月,又来一患儿,男,八个月,跟上次患儿情况差不多,也是原来那位医生处方,用药也跟上次差不多,输液五个多小时,输液过程中,都一直下利无休止,患儿昏迷不醒,重度脱水,手足厥冷,体温38.7度,高热无汗,脉微细欲绝,医生和家属措手无策,我终于鼓起勇气说,要么赶快转院,要么我开中药试试。那时,乡下交通不方便,县城又远,患儿病情又重,家属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答应让我开中药。
      下利无休止,阳气下脱,用四逆汤救亡阳,可是,高热汗出,又不敢用姜附,脑子里使劲回忆伤寒论,我想,高热无汗可能是阴盛格阳,也可能是里虚兼表证,伤寒论阴盛格阳,用通脉四逆汤,里虚兼表证,急先救其里,也用四逆汤,于是,大胆处方:干姜10克,生附子15克,甘草10克,黄连10克,黄连味苦,可防止药物格拒,引阳药入阴,黄连又可治胃肠炎,先煎附子半小时,余药后下,煮十五分钟。每次服三小勺,不效,两小时重复一次。家属抱着孩子匆忙回家煎药服,大概过了两个小时,打电话告诉我,服药20分钟,全身大汗出,持续汗出十多分钟,高烧渐退,患儿神志已清醒,手足转温,汗出也渐渐止了,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告诉他两小时后再喂两小勺即停药,不能多服,清米粥调养。就这样,挽救了一个小男婴。
      之后,凡遇到这种患者,就心里有数,从容处方,有远方县城医院治疗的患者,在输液无效,病情加重,医生家属措手无策时,经朋友,亲人了解到我,在电话中问明病情,不管对方认不认识,我都会在电话中给他们处方,挽救了好多小生命,可是,一想起第一次那位失去生命的小女婴,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下面,我把治疗呕吐下利危重病的个人经验,公之于众,挽救更多的患者,也算是告慰那位小女婴的在天之灵吧。
      呕吐,下利,伤寒论少阴篇,霍乱篇,讲述非常详细,危重病多见于三岁以下小儿,最易脱水亡阳,在辨证虚实寒热,医者迷惑辨别不清时,患者只要出现下利无休止,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别管他虚实寒热,急先救其阳气,用四逆汤,有发热身痛阴盛格阳时,四逆汤,或白通汤,通脉四逆汤,急追回已亡之阳气,防止药物格拒,加猪胆汁,胆汁一时难得,用黄连替代也可。
      需要说明一点,呕吐下利急证,一般都是阴阳两伤,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在治疗时,先救阳脱,在阳气未追回,厥冷,下利未止之前,不能加人参胆汁等补阴药,阴药会缓姜附之功,直接用姜附,单刀直入,以追回散脱之阳气,待厥利已止,微微汗出者,是阳气也回,无阴液以配之,此时再加入人参胆汁等阴药,补阴以配阳,不然,无阴液以配阳,阳气还会外脱。
      伤寒论中,通脉四逆汤加胆汁人尿,是吐无所吐,下无所下,阳气将亡,阴液将绝,四逆汤回阳,加胆汁人尿救阴液,胆汁人尿乃血肉有情之物,补阴最快,但现代西医输液补阴液更快,只是未必能追回外脱之阳气。白通汤加胆汁人尿,是防止药物格拒,即所谓反佐,引阳药入阴,如无格拒现象,断不可加入而妨碍姜附之力。

下利不止,阳不载阴之象,三阴之阳皆不在位,非姜桂附草,无以回阳救溺。吴佩衡先生当年就以大剂回阳饮(四逆汤加肉桂)挽回很多一线微阳将绝的垂危患者。不过,这种情况多为阴盛格阳所致,实则泻之,非泻不足以救阳。若阴阳俱不足的情况就不适合这种大剂泻阴之品了。
看此贴后,我也感觉治疗这小孩子时应该药量略小点为好,但不知道这
种临危救命时需要多大的量?请先生指点。
要看能受多大的量,微弱的可能只有一点点承受力,超过就翻了。

还是不太明白,。"吴佩衡先生当年就以大剂回阳饮(四逆汤加肉桂)挽回很多一线微阳将绝的垂危患者"此时病人也该是承受力很小吧,包括上文说的小孩子都该是承受力很小,用的剂量看上去都不小呀。
是不是救命时应该大剂量呢?

这篇也讨论到了附子用量的问题,看看朱进忠先生的文章,应该有答案了。

朱进忠:病重者应施以微药
1964年冬,尝治一患者,男,78岁。食后胃脘灼热疼痛,嗳气数年。医诊食管裂孔疝。遍用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著,邀李翰卿先生诊治。先生云:饮食积滞所致。治宜消食导滞。乃处山楂化滞丸,1次半丸,1日3次。服药3天,诸证均减。患者云:如此小小丸药,每次仅仅服用半丸,哪能取速效?不如每次改为3九,每日3次服之,余听后颇感有理,乃嘱其改为每次3丸,1日3次服之。连服3日后,不但胃脘灼痛未减,且感到日渐气短乏力。于是再次求教于李翰卿先生。云:你不知《伤寒论》116条之文乎?该文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诸家释文多云:微数之脉,即脉数而无力,多主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清热,故谓慎不可灸。若误用艾灸,不仅不能疗疾,而反伤阴助热,则为炊逆。追虚逐实,是说火为邪,一面追正气之虚,而另一方面又逐邪气之实。即阴本虚,反用灸法则更伤其阴;热本实,反用灸法则助阳增热,这种迫虚逐实的结果,则导致血液散乱于脉中,而受到严重损伤。可见灸火虽微,内攻却是有力,它可导致阴血难复,肌肤筋骨失却濡养,形成肌肤枯燥,焦骨伤筋等严重后果。通过举一反三之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疾病,只要是正气大衰而又邪实的严重疾病,都是攻补两难的疾病,稍予扶正则易使邪气更炽,稍予克伐则易使正气难支。故处方用药之时,只可扶正而不得助邪,只可祛邪不得伤正,只可补阴而不得伤阳,只可补阳而不得伤阴。因此不管是祛邪,还是扶正,不管是补阳,还是益阴,只可小剂予之。今之患者,所以用半丸有效,3丸不效者,因患者已年近八旬,可谓正衰邪实,故稍增祛邪则正气受伤,正如《伤寒论》所云之“火邪虽微,内攻有力”耳。余听后仍感疑信参半,不以为然。

      1965年冬,尝治一患者,女,41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办狭窄与闭锁不全,心力衰竭2年多,遍用中、西药物治疗不效。查其浮肿尿少,胸腹积水,咳喘短气,不得平卧,心烦,心悸,身热口渴,舌质红绛,苔净,脉细疾促而无力。急邀某医诊治。云:此心肾阴虚。宜加减复脉汤养阴清热。处方:生地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白芍12克,人参15克,阿胶10克,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元参15克。药进1剂,诸证加剧。不得已,改邀李翰卿先生治之,云:治宜真武汤加减。处方:附子0.6克,人参0.4克,茯苓1克,白术0.6克,白芍0.6克,杏仁0.3克,服药2剂后,诸证大减,尿多肿减,呼吸微平。此时患者家属睹见所用之药剂量既小,药味又少。乃怒斥我云:如此危重之疾,竟予些许小药,岂能治病!不得已,乃以原方10倍量为方予之,服药2剂,诸证加剧,家属亦慌恐备至。急求李翰卿先生再治,云:原方原量可也,不必改动。余遵嘱,再处:附子0.6克,人参0.4克,茯苓1克,白术0.6克,白芍0.6克,杏仁0.3克。药后诸证果减,患者家属云:余只知重剂能挽危重证,实误也。

      尝治患者,苏××,女,53岁。支气管哮喘合并喘息性支气管炎30余年。其始仅为遇见花粉、灰尘时喘咳发作。近2年来,诸证加剧,尤其是近七八个月以来,几乎昼夜时时俱喘,不得平卧,且饮食全废。医以中、西药物近万元,均不稍减。邀余诊治。查其除气短不足以息,整日端坐不得平卧外,并见指、趾、额、颏、耳壳均冷如冰,舌淡苔白,脉细而促。综合脉证,诊为心肾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兼水饮不化。治以真武汤加减。处方:附子1克,茯苓1克,白术1克,白芍1.5克,人参1克,杏仁1克。服药2剂后,喘咳短气大减,并稍能平卧,微进饮食:某医睹见药味、药量既少又小,颇有微辞。云:前医所用诸方药物少者十五、六味,多者竟达30余味,所用药量轻者10克,重者竟达40克,然服后均无效果。此方药物仅仅6味,药量重者才1.5克,如此重疾,用此小药,岂能济事!乃将原方药量增大10倍予之。4剂之后,诸证又明显加剧。乃再邀余前往治之。余诊后,云:此病阴阳俱衰,阳虚为主,治疗之时只可微培阳气以助少火之生长,若以10倍之附子则成壮火而耗气损阴矣,故仍宜原方小量服之。服药1剂,果然诸证大减。1个月后,诸证消失而出院。

      耿××,女,50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7个昼夜。医予西药和中药清瘟败毒饮、安宫牛黄丸、银翘白虎汤加减等治之不效。邀余诊治。查其神昏,二便失禁,舌苔薄白,舌质淡黯,肢厥脉微。综合脉证,诊为亡阳证:急处四逆汤为;方:附子4克,干姜4克,炙甘草4克。服药1剂后,神清肢温,体温由38.9℃降到37.5℃。某医目睹此状,云:此病如此之严重,反用微剂微量治之,岂能挽生命于顷刻之间,为了对病人负责任,必须用大方大剂治之。且人参大补元气,亦当加之。乃处:附子40克,干姜40克,人参40克,炙甘草10克。药进1剂后,是夜又见神昏肢厥,身热,体温39.8℃。急邀余再次往诊。余云:此病正虚邪实,只可以微药以助少火,不可以大剂以实壮火,否则邪盛正衰难挽矣。先宜三甲复脉以补阴敛阳,后宜四逆微量以助少火。果愈。


http://216.24.199.190/viewthread ... =0&page=1#pid720715

http://216.24.199.190/viewthread ... 1%E8%BF%9B%E5%BF%A0

http://216.24.199.190/viewthread ... 1%E8%BF%9B%E5%BF%A0

http://216.24.199.190/viewthread ... 1%E8%BF%9B%E5%BF%A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amgold 于 2014-1-11 21:20 编辑

这里所说的重病者,应该指的是正气极虚的即将火灭者,所以需要微量的易燃物先把火点燃,然后再慢慢把火烧起来。

如果是邪实正气被压制的重病反而需要壮火来援助,即通脉四逆汤证的附子大者一枚的用法,微药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杯水车薪,是很难起到力挽狂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


气极虚(脉微)时用小火(微量),阴盛,阳实(被暂时压制)时需要大剂量,明白点了。
如果能有些通脉四逆汤症附子大者的案例对照看就更好了,我自己先找找,发到这里跟帖,您看看我找的对不对?
谢谢先生把文章发在这里指点我。深深鞠躬,感谢万分。
肖琢如医案:刘某,年六十,先患痰饮,屡药屡更,已逾一月。一日忽手足麻痹,喘急痰涌,口不能言,身微热,汗如泉溢。星夜延诊,脉之沉微,舌苔白而湿滑,即令人姜汁兑开水送下黑锡丹9克,奈入口不能下咽,乃设法扶令半坐,分三次灌下,并以吴茱萸研末,醋调炒热,敷两足心,拖住元气,逾一时,始稍苏醒,再灌9克,痰不涌,喘汗顿渐;次晨以通脉四逆汤重加茯苓,阅三日疾大瘳,继进六君子加姜附,调理十余剂,平复如初。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炙甘草6克、生附子6克(先煎两小时)、干姜l2克、白茯苓24克。

       寥笙注:本案属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患者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故症见身热,喘息,痰涌,汗出如泉溢,生气既离,亡在顷刻,有气窒亡阳之险。先用黑锡丹以固镇欲脱之阳,此急救法也。外用吴茱萸敷足心,以引阳下行,是急则治标之法,医者不可不知。方用通脉四逆重加茯苓,以姜、附回阳,倍干姜仍不减甘草者,恐散涣之阳,不能当姜附之猛,还借甘草柔缓之性以收全功,重加茯苓者,以茯苓甘淡,理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之内扰也。继用六君加姜附调理脾胃之阳而愈,用药可谓周到。

就是同样是脉微如何辨别是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大计量回阳,如辨别是阴阳俱虚呢--小剂量点火呢?

很好的医案,不过看后面注中“倍干姜仍不减甘草”,干姜应该是12克,不是1.2克,已为改正。

关于脉象是否沉微很难说,按方证对应来说,应有紧涩之象方是。我个人之见以为,脉微细即不可用大量,与古来医家判断未必相符,一家之言而已,不敢言是。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足口病

夺命的“怪病”

位于阜阳市西郊城乡结合部的胡庄,年前刚刚竣工的城市三环路从村旁穿过,让这里世代务农的乡下人转身变为城里人。沙香茹原本幸福的8口之家,就紧靠在这条公路的旁边。然而,夺命的“怪病”却不期而至,瞄上了这个家庭最小的成员。“我们一家子人,几天都没有吃饭。”52岁的张玉英坐在门内墙角的矮凳上啜泣,“两个小时前,孩子还说"奶奶,咱们回家",两个小时后就走了。”黯然坐在日光灯下的沙学岩,今年刚刚27岁,系孩子的父亲。听到母亲说话,他双眼噙满泪水,悄悄走进了隔壁的屋子。3周前突然降临的不幸,让一家人至今仍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

4月1日,张玉英要去一里多外的娘家,她骑着三轮车带着孙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孩子很高兴,又是唱又是跳,还嚷着让我给他去麦田里掐野花。”临近中午时,张玉英发现孩子发烧了,量体温,38°C多。(有些外感,但不严重)她赶紧给丈夫打了个电话。孩子的爷爷沙启桂背上药箱,骑上摩托车去看孩子,打了针退烧的针剂,(开始释邪攻正,引邪深入了)孩子又欢快地跑着玩儿去了。吃过饭回到家,沙启桂发现孩子高烧又起。他立即给孩子挂了吊瓶。(免疫系统试图抗邪,但又被出卖了)下午两点,沙香茹的母亲下班回来,细心的她,发现孩子手心和脚心,起满了米粒大小的疱疹。沙启桂起初以为孩子起了疹子,没有太在意。“疱疹周围有红晕,但疱内还有少量液体,跟起疹子又有点不一样。”(身体走投无路,只好从手足口开始排病) 退了烧,沙香茹照常吃喝、嬉戏,不咳不喘。夜里两点钟还自己起来小便。凌晨4点,孩子又起了高烧,39°C多,又挂了吊瓶。(当身体试图将残余病邪一网打尽的时候,又遭到了致命的打击)40多分钟后,老伴喊醒了沙启桂说,孩子的高烧退了(免疫系统终于被打垮了)。稍稍舒了口气,沙启桂顺便听了孩子的胸音,发现孩子肺部已感染,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起来(病邪开始入肺脏了,但还远远不至于要命)他才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立即拨打了120。(要往宪兵队送了) 4月2日早晨5时10分,他们赶到了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值班医生让他们先挂急诊,给孩子送到住院处。“120送来的是急诊,还让我们挂号,等我从院子南头走到北头挂好号再回到住院处,孩子还没有找到床位;挂吊瓶,几次没有扎正位置。”沙启桂说,“作为一个行医30多年的医生,我看出他们没有抢救此类病症患者的经验,几个医生有的衣服都没穿齐整,显得手忙脚乱。”(够及时了,要不也死不了)开始抢救时,孩子虽然呼吸越来越急促,嘴里不断吐出浅红色的泡沫,但他始终神志清楚还能说话。爱干净的孩子伸着舌头,还让大人给擦去下巴上的泡沫。 “奶奶,咱们回家。"(无奈!可悲!可恨!)这是孩子在抢救时跟张玉英说得最多的话,也是最后的话,至今想起仍让她心碎不已。但两个多小时后的8时30分左右,孩子不幸夭折。孩子发个烧,却丢了性命。(是送命不是丢命)孩子的亲属不明白,要向医院讨个说法。沙香茹死后的当天上午,面对情绪激动的家属的质疑,一位医生向他们说:我们也尽了力了。之前阜阳市人民医院已经有5例婴幼儿患者死亡,病症跟你们的孩子类似。省里的专家都来了,但现在还没有找出具体的病因。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赶到阜阳市二院,向参与整个抢救过程的医生求证细节,医生纷纷避而不谈。记者联系到该院的一位葛姓副院长,该副院长称要了解情况,要到市卫生局去。
事情刚刚过去3周,在两年前沙学岩夫妇结婚的新房里,现在已看不到一丝关于孩子的痕迹。“我们都不能看见孩子的东西,心里受不了。孩子的衣服、鞋子、被子、玩具、书包、零食全扔了,收废品的人拾了满满一架子车走。”在客厅洁白的墙壁上,尚有孩子擦不掉的涂鸦。客厅角落里冰箱的顶上,有个孩子曾经用过的奶瓶和一枚曾经吹过的海螺,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沙启桂说,给人家看了一辈子的病,到头来,自己的孙子却不明不白地死了。(不明不白地害人,不明不白地被害,此中因果令人生畏)我孙子犯病时,得这种病的幼儿在市人民医院都已经死亡了5例,如果政府早向老百姓公布这是什么病,这种病怎么厉害,孩子也许就不会被耽误。”(耽误了也就死不了了,死的都是及时送上门去的,可叹!)


解读:
沙启桂至死不悟,正是他的及时挂水并及时将孙子送进医院抢救要了孙子的命。不然,按照西医的说法,这种病就像感冒一样,没有特效药治疗,但具有自限性,即使不治疗在7——10天也可痊愈。

这是又一则滥用抗生素退烧导致的药源性死亡事件,截至今日,类似死亡事件在安徽阜阳市短期内已连续出现十九例。可悲的是直到今日大众乃至舆论界仍在以讹传讹,误以为是疾病导致了死亡,不知正是这些所谓的及时的治疗要了这些无辜的孩子的性命。

面对这种群体的无知盲动与迷信盲从,以及根深蒂固的不求甚解,铸成大错之后还恬不知耻地做无辜态逃避推卸责任,不由得想骂一句:自寻死路,活该!!

解法:
最初为太阳病外感发热,属桂枝汤证。
被挂水将外邪引入营分,身体再次抵抗,将病邪从手足口以斑疹形式排出,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当归芍药散证:
柴胡4,桂枝3,干姜2,炙甘草2,黑附子1,牡蛎1,黄芩2,天花粉2,当归2,白芍2,川芎2,白术2,茯苓2,泽泻2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各服半碗,3剂。

正气再次被挂水打击,终于失守,邪气得入肺脏,好在还能发热抵抗,此时小青龙汤可解。
最后被化学药品联合围攻狂轰乱炸,终于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肾气丸诗
此方原本为潜龙,藏精蓄水待飞腾。一朝出地兴云雨,方显神奇(肾气)造化功

肾气丸诗
肾气真神气!

肾气丸非六味地黄丸!

请问三七先生,桂附地黄丸的效果好,还是桂附地黄汤(自己到中药铺按方抓药煎)效果好?
丸宜久服,汤宜暂服。

桂附地黄为阴阳平补方,肝肾阴阳两虚者可服。阴虚者宜麦味、杞菊、归芍地黄,不宜桂附。阳虚者宜附子理中、桂枝附子汤扶阳之类,不宜地黄滋阴辈。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从黄芪的功能开始发散思维,同时经过几个网友的讨论和三七先生的时常点拨,理解进一步加深。

胃是戊土,戊癸合火,就象我家种菜育肥一样,把菜叶子,豆渣什么的,放在桶里,稍微喷点水,过一个冬天,天气转暖了,桶会发热,可燃气体会产生,肥料也制成了。这个过程,水不能太多,只能是少量的水,微生物要足够(所以不能乱吃抗生素),另外在温暖的地方这个过程会加快。肠胃消化就是这个沤肥的过程。

沤出来的肥料,就是己土,也称脾土,产生的可燃气体或者糖份,就是火,用于燃烧生成‘丁火’,丁火提供日常运转的能量。

甲己合土,就是把沤出来的肥料,种上树,土壤就固定了, 养份就不会流失, 被输送到树的各个部分。 树有树根,树干,树枝。那些药物,作用于这棵树的什么部位,如果归类一下,也许就更清楚了。那些桂枝和风药,可能是作用于树枝树叶的部分,加快呼吸作用;黄芪似乎是从根到树干的部分;肉桂和熟地类的,也许是作用于向下扎根的。附子,也许有从根到叶的全面作用?

所以胃寒则身体热量不够, 土湿则养份流失, 树的营养不良. 理中汤, 同时作用于脾和胃, 暖胃, 燥脾.

白术,是给己土导水,免得土太湿;茯苓则调节地表的湿度,湿度太大, 抑制水的蒸发。白芍,则似乎是蓄水的,免得水蒸发造成土壤干燥。三焦就是调节湿度人体场所. 下焦如渎, 就是地下水; 中焦如沤, 就是土壤里的水份; 上焦如雾, 就是地表水汽.

丁壬化木, 就是在呼吸作用下, 树根不断吸水上来到达树叶, 然后蒸发上升成为树气, 也就是云气; 乙庚合金, 则是冷空气的作用下, 树叶开始凋谢, 水份蒸发减少, 呼吸作用减少, 云化为雨;

那么丙辛化水, 就是和甲己合土的相反的过程, 把多余的肥料储藏起来, 垃圾排掉; 把多余的水份也储藏起来, 废水排泄掉.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的热量, 这个热量, 来自于丙火, 这在植物, 就是光合作用, 利用阳光之丙火, 来产生储备物质. 这就是阳化阴的过程. 所以胰岛素的作用, 是藏阴的作用, 肾上腺的作用, 也是藏阴. 过多注射胰岛素和肾上腺, 增加身体不必要的合成和储藏, 要消耗丙火的热量.

那么附子和激素的区别就在, 附子是通过旺丙火, 来实现丙辛化水, 控制丙辛化水这个过程的, 是人体本身, 水够了, 合成就停止了, 但如果附子量过大, 会白白浪费阳气, 就如植物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也会枯萎; 注射激素是通过增加'水'的储备, 来刺激丙辛化水的过程, 只要不停地送出增加储备的命令, 这个过程就会不断地发生下去, 控制者不是人体本身, 而是激素的量, 就如被注射了生长素的植物, 结的果大而难吃.

最后想到养仁汤用的仁, 妙处就在, 仁在合适的条件下, 随时可以发芽; 但在时机不到的时候, 则收藏和储备.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扶阳大法及姜枣汤、理中丸宜忌

姜味辛散,与甘相和则化为阳气。甘味主守,干姜守之以甘草,生姜守之以大枣。

辛多于甘一倍,则辛甘化为阳气外发而不内守,有散寒之功,桂枝甘草汤之意,桂枝法之本也;
甘多于辛一倍,则辛甘化为阳气内收而不外散,有补阳之效,干姜甘草汤之意,四逆法之本也。

此二法一对外,一对内,进可攻,退可守。伤寒论常云: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扶阳之秘,尽在于此。

同时比例之外还有个虚实的承受力问题,实人可多,虚人宜少。分寸火候,进退动止,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此为运用关键。

只要是偏于阳虚,姜枣汤四季咸宜,要在辛甘之比例变化耳。

寒湿凝滞则太阴不开,阴邪中阻令阳气上逆或下陷,理中丸皆为对治之方,有是证而用是方,又不必拘于时也。

然当注意,姜枣汤、理中丸为扶阳之方,都有如是禁忌:阳盛者不宜,阴虚者禁用。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不惑于此理者,庶可与论医道矣。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霍乱 ,拉肚子 九个半月孕妇,噤口痢。下利日十余次治验录

怀孕九个半月,离预产期10天。日下利十余次(大约不到一小时一次),泻下如注,可以用飚水来形容。进食后一小时内即吐, 吐后饥饿难耐,有低血糖症状。食白粥一小时内亦吐。 人虚弱无力,行走费劲。唇口白,脸色苍白。无血色。欲虚脱之象。
脉诊 右关尺 浮弦细  寸 沉 弱。

虽然病人是阴虚之象明显,但此乃正邪相争之结果。扶正祛邪方为正路,身体自己会决定什么时候停止下利。
为了追求药简力专的效果。急取大禹还阳汤服用,余下以下利次数为准继续服用。每次泻下后就喝一碗。

喝完两次,虚脱之象缓解。精神状态开始恢复正常。(治疗一小时之后)

之后又泻下数次,每次泻后服用一碗。精神状态颇佳,甚至略胜常人。情绪喜悦,脸色红润,体力恢复。上下楼有力。胎像平稳。(治疗4小时之后)

第二日早晨 下利最后一次,大便前稀,后略成形。治疗痊愈。


大禹还阳汤是上古大神大禹留下的两件法宝之一。另一件是大禹当年用来治水的如意金箍棒。
本方用来治霍乱不用辩证,痊愈率98%以上。切无任何副作用,体现了上古大神慈悲为怀,宽厚仁爱之心。
治此噤口痢,自然大材小用。毫不费力。


大禹还阳汤,又称生理盐水。98%的霍乱只要补充大禹还阳汤即可痊愈。其他急性下利亦有效(即不包括那种天天下利,好几个月病程以上的那种)。

大禹还阳汤方:清水一碗,盐一点点。糖十倍于盐。
盐为肾之味,故淡盐水直补真水亦可以叫肾水。盐放一点点,取天一生水之意。中医很注重数的变化,同样的量你分两次拿,就没有效果。因为那就是二了。
同样糖也必须是拿十次。否者就缺了数的变化了。
糖,味甜。糖水直补中土。强后天之本。
故而本方先天之本后天之本同补。同时融进了大禹位列上古大神的治水思想,凡事宜疏不宜堵!故而本方以补为主,反而停了下利。跟生脉理中汤同理。但是药简力专,大巧不工。功力之深却又非生脉理中汤辈能比。

当然有些同学喜欢喝药之前画个符什么的,也可以。但是记得不能跟大禹的宗教信仰相冲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案例,似乎倪师说过,煮绿豆汤加一勺盐,一勺糖,连汤带豆喝下,当日即愈。本人也曾用此法治愈三四例,均显效。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思维辩证调理先天性心脏病

中医的思维辩证
身体有了不适,便有具体的症状表现出来。对于这样的症状,中西医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释,但这个解释是否合理,还要看依据这个解释去做的调理有没有效果。西医讲解剖,中医讲气机,相对于普通人而言,解剖似乎更能令人信服,而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机似乎有些难以把握。但有时候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单纯依靠眼见,而不去思维背后的规律,那么常常会弄的大错特错。
就在春节前一个多月,朋友W喜添贵子,这个孩子来的有点费劲,就在上一年,W的媳妇怀孕后不久发现胎儿停止发育,后来自然流产。我推荐她去找吴老师调理,调理了一阵子,后来怀孕。就在春节前,这个孩子终于来到人间。头两个月,孩子一切都很正常,但出生后两个月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令他们多次崩溃。
事情是这样的,朋友W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孩子,看着孩子开心,就想逗逗孩子,结果不小心可能动作有点太大,孩子有点惊吓,一下子哭起来,随机停止呼吸,脸上都发青了,朋友一家人吓得不行,弄了很久,孩子终于苏醒了。可从那以后,孩子隔三岔五就会出现这个现象。
于是去就近的一个三甲医院检查,说是先天心脏发育不良,心脏瓣膜缺失达十一毫米,医院建议他们去省里的医院再去详细检查。到了省里医院,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就在检查的过程中,孩子还出现一次呼吸停止。那几天几乎天天都有呼吸停止的现象。这样不但家人紧张,连医生也紧张起来,让他们住重症监护病房。说孩子这种情况,只能手术,但孩子太小,手术要开胸,而且成功率只有10%。一家人当时就傻眼了。
而且,医生还说,孩子的肺动脉高压太高,当下不能手术,要住进重症监护病房,用药把肺动脉高压降下来,才可以手术。但手术的成功率不高。
朋友一家当时就崩溃了。W打电话给我,讲述上面情况。作为朋友,除了安慰,我还问他究竟是怎么考虑的。他说不想住进重症监护病房,想换个医院住普通病房。是不是只有手术了?他问我。
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还真不知道怎么处理。我就试着建议他是不是找个中医看看。朋友说,济南几个治疗儿科挺好的中医都找了,一个吃药根本无效,另一个说是孩子的妈妈脾气不好导致的,根本没给开药。
那怎么办?要不就先住院,咱慢慢想想办法。我只能这么说。于是他们住进了儿童医院的普通病房。晚上,朋友W的妻子又打电话过来,抽泣说不出话。看他们如此难受,笔者就说,你们为什么不找吴老师看看呢?
这样的病他能治吗?心脏瓣膜缺失达十一毫米,都说只有手术。她说。
这样,医院说手术的成功率只有10%,那么即使手术,也有90%的可能会非常糟糕,如果你们回去找吴老师用中药,最差估计也就是这个结果吧,而且医院每天的费用好几千,这个还是次要的,关键是医院没有更好的办法啊。
朋友W和妻子商量了一晚,结果,第二天上午果断地出院了。随机找到吴老师。朋友给吴老师讲医院的说法,西医认为这个病是先天发育不好,正常情况下,心室收缩把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但这个心室由于瓣膜缺失,导致大部分血液泄漏,反而把这些血送到了肺中,如此一来,血压就不能送到全身了。
吴老师听完后看看孩子,孩子不发病的时候看起来好好了,面部的气色也挺好。但再看腿脚时,发现腿脚的颜色发黑,皮肤粗糙,和头面的气色相比完全是两种状态。我问吴老师。
吴老师说,这不就是典型的气血不能沉降吗?肾主收藏,在体内有很强的磁力,能吸引气血下行,如果肾虚,就是导致这个吸引力不足,如此则气血上逆,逆冲而上,肺主皮毛,为表,为上,所以气血会像肺部冲击。如同治水一样,水流不能疏导下行,则会冲击两侧堤岸,时间长了,堤岸便会形成决口,或许所谓的心脏瓣膜缺失就是如此形成的决口吧。
吴老师给孩子开了个泡服的小方,由于记不太清,好像是麦冬、五味子、山药、茯苓、熟地、补骨脂、山萸肉、牛膝等。吴老师说,孩子不是气血不下行吗?咱用药帮助她自身的气机下行,吃上看看孩子的反应吧。
到现在为止,孩子已经吃了大概二十多天的中药,说来也很奇怪,自从吃上吴老师的药后,孩子再也没有出现过呼吸停止的现象,而且明显温顺,用朋友的话说就是好带了,睡眠也比以前要好很多。当然时而不时还有点呼吸急促,但这样的病,哪能一下子就好了。
吴老师说,既然这个方有效,就可以一直吃,有特殊情况就调方,或许这样吃上半年,那个心脏瓣膜能长出来呢。
虽然到现在为止,孩子还在调理之中,但这个思路显示效果已经是很不错了。让我们共同祝福这个孩子吧,祝福她早日脱离病苦,健康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才。
发表于 2014-3-14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转帖文字标明原创作者,以免读者误会。

另外,这样原文转入,并无自己感想体会,转引帖子原文都在论坛,作为个人收藏文档自无不可,作为一个单行的帖子似乎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吧?
另外有些讨论文字脱离了原来语境,也易给人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之感。
发表于 2014-3-14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amgold 于 2014-5-28 11:53 编辑

回复 42# 三七生


    好的,先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论坛有很多文章,很多知识,很多学问,很多别人的,但东西很多,需要找一个内容往往费尽周折,x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来这里都是有需求的,很多人学医也都是自己有病,或者家人有病,所以大多数情况是从感兴趣的,对自己当前有实用的开始的,这是个现实。所以我把能消化的先放在这里供自己学习吸收,避免找东西浪费时间,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比如大家都说的大禹还阳汤,是搜索不到的,我只是看过的及时的做一个纪录和收集。另外您的建议著名作者,(前边的帖子我都注意了,后来可能是疏忽忘记了)我会注意的,无论如何,我是在这个论坛里的成长者,吸收者,由于悟性有限可能还不能形成自己的感想体会,无法与会员们比,但我会坚持的。就这。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amgold 于 2014-5-28 11:54 编辑

回复 43# 3阿哥


    空中楼阁也比空空如也好。对待初学者,多给些鼓励或者指引,少些挖苦讽刺为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2-1 20:40 , Processed in 0.02326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