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和表里如一比完美更舒服.
燕果 发表于 2013-1-12 05:16


亲,谢谢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4317 李雪的微博上看到一句话

      生活不是要等开悟了才能开始,灵修也不是要逼自己活得更正确。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4318 像个人一样地真实地活着

       初次见音姐的这句话,没啥感觉。
       今天,很有感觉。
       我们是人哦。
       人高兴会笑,悲伤会哭,会愤怒,会羞愧,会得意,会嫉妒,会感觉冷热饱饿痛麻痒……
       所有这些感觉感受,不是都在说明,我们是个真实的人嘛~
       我们不是活在头脑中的变形金刚。
       像个人一样真实地活着,多好。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4319 中国式活着:没有感受的参与,只是白活——摘自微博

@新浪育儿:【中国式活着】一美国教授考察中国后感叹:中国人活得太累,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组: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普通中国百姓,的确没幸福也少性福。另:小学到大学,忙着各种考试;毕业后忙着结婚;结婚后忙着生孩子养孩子;退休后给孩子看孩子……如此活着而已。

@武志红:中国式活着!关键是,没有感受的参与,所以是白活,只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3-1-12 19:40 编辑

4320 儿童并不容易被欺骗(《儿童的利益》P38)

      对社会学来说,电视广告短片成为最能吸引和抓住年幼电视观众眼球的节目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1968年5月之后,人们开始控诉这种“对未成年人的文化劫持”:“这是怎样的一场灾难啊!人们居然把儿童当成消费者。”这是真的,然而当事人的反应并不是消极的。儿童并不容易被欺骗,他会运用自己的批评感:只有当噱头逗他开心的时候他才会笑,并且只有当谐音、联通错误、叠韵等文字游戏让他听起来高兴时他才会记住广告语。广告玩弄的是语言,制造喜剧效果。日常生活很紧张,严肃的思想和疲劳使成人面容紧皱。罕有好心情的成人,并且过去让初中生欢笑的文字游戏已被连环画的象声词所代替。电视广告短片缓解了“地铁——工作——睡觉”三点一线的愁苦生活,并帮助儿童用笑声和欢乐摆脱了某些冲突性的困境。
      我们不排除广告语言用其视觉和言语噱头,比学校更多地发展了儿童的批评能力。他可能说:如果要我选择的话,我不一定做出和片中那个小男孩同样的选择。


      真好,看完这段,感到:1、电视广告没我们想的那么可怕。2、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力量更智慧。(好像和《游戏力》里的观点有点儿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4321 宁可让大家看我微博淌血,也不要犯困——摘自李雪的微博

      克氏的书和「与神对话」道理讲得都很好,但我看不下去。因为我感受不到作者的体温,很少震动我的体验;所以你若能看进去很好,看不进去也不用担心自己悟性低。时常提醒自己,多分享细腻精准的观察体验,少用泛泛的道理教导别人,宁可让大家看我微博淌血,也不要犯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3-1-12 19:34 编辑

4322 1、因为被限制。2、严重匮乏爱的陪伴——摘自李雪爱和自由的微博

      孩子对电视零食Ipad长期成瘾有两种可能:1、因为被限制。2、严重匮乏爱的陪伴。前者取消限制自然恢复内在节律,年龄越小恢复越快。后者取消限制的同时弥补爱和亲密。最糟糕的父母无爱又控制。我童年严重缺母爱,出现过很多问题行为填补内心空洞,幸好父母不干涉,多数自然消失,有些经过心理治疗才放下。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3-1-12 21:10 编辑

4323 教条,没那么严重思密达!

      这些天,“教条”两个字在版上挺热的。
      想起一个忘了在哪里看到的帖子,内容大概是:我这么秉持健康理念,吃素啊,不喝奶啊,怎么我的娃又爱生病、脾气又不好?
      想出一个答案——
      教条更多地先于孩子被看见,教条和孩子摆在一起,先被看见的是教条。

      那咋办?
      送上古老师的一句咒语,我觉得针对教条主义很好用的,咒语是:没那么严重的~

      没那么严重思密达!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4324 目标调整

      大概挺早的时候,写帖子,说自己逛服装店总是很难受。
      店员太热情,会感到一种“你快买点儿啥”的压力。
      店员不热情,会感到一种被鄙视的压力。
      总之,有压力……
      那个时候发现这个情况,成长目标是:无压力!我要努力努力努力,有一天,无论店员怎么对我,我都无压力,我都云淡风轻~!

      今天又逛街了。
      正式宣布,自己关于逛街的成长目标调整了,新的成长目标是:抱持自己感受到的压力。

      想起德芬有个话大概这样说的:喜悦不是来自没有烦恼,而是与烦恼相处的能力。(懒得找原话了)

      貌似这是成长必经的转折点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3-1-13 17:15 编辑

4335 烦恼来时

      烦恼来时,向内心深处黑暗中的自己伸出手去,轻轻地接住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4236 学习摘抄——肛欲期

刚从苏州兜妈的帖子里的学习摘抄如下——

原则一,接纳和尊重孩子肛欲期的表现。

父母要懂得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明白这是孩子性发展的一个阶段,才能够真正做到从内心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发展。不可以将孩子尿湿裤子或者大便在裤子里作为家人的谈资,更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家庭成员对待孩子肛欲期表现的态度要一致,否则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导致这个阶段的延长。

原则二,不可以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憋尿或者憋大便。

父母不要对正在憋便的孩子说:“你看你已经憋不住了,快去洗手间啊!”不可以将正在憋便的孩子直接抱进洗手间,或者强行按坐在马桶上,这样会破坏孩子正在进行的体验。

原则四,平静地应对孩子尿裤子。

当孩子将大小便解在了裤子里,平静温和地告诉孩子:宝贝,这不是什么问题,妈妈给你换上干净的裤子。父母不要说无用的废话,比如“宝贝,记住下次要去卫生间”,孩子已经知道要去卫生间大小便,但是他目前无法做到。父母不可以内心无比焦躁,还装作平静,孩子会读透成人的心,知道父母内心不接纳他此时的状态。

当妈妈告诉女儿“请下次去厕所”时,就给孩子带来压力,女儿很清楚自己应该去厕所小便,但她又无法做到,这样的纠结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痛苦,从而使孩子出现情绪变化。如果孩子尿裤子的次数很频繁,可以给孩子用纸尿裤,减少孩子对自己反复弄脏裤子感受到的压力。

原则八,不要打搅孩子对排泄物的研究。

当孩子对自己的排泄物进行研究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要将大小便到处涂抹。如果仅是孩子的手上沾上了大小便,父母温和地告诉孩子,大小便中有细菌,如果不先洗干净手上的大小便,会使身体得病,协助孩子洗干净就可以了,不要以“肮脏”“羞”等概念来训斥孩子不讲卫生。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4237 摘自微博

      在蒙台梭利环境中,老师不会把孩子们的作品摆放展示在橱窗里,因为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而且让孩子偏离自己的内心,转而追求外在的认同。艺术和创作是精神的载体,无关名次、无关展示、无关赞美。
发表于 2013-1-12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来看看丽丽的树洞,然后睡觉。晚安!
发表于 2013-1-12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96# aliliya


又一次和李雪有共同感受. 但相信和这两位有连接的人, 但到的不仅仅是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来看看丽丽的树洞,然后睡觉。晚安!
克莱尔 发表于 2013-1-12 22:4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0 08:12 , Processed in 0.02806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