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4291 一般孩子撒谎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般孩子撒谎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探索他人心智
      ——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的区别
      ——故意捉弄别人
      ——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a416d70100g08c.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4292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c592601000b54.html

我们大家习惯上认为,儿童是天真的、纯洁的、无邪的,他们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思想,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喜欢谁就大声宣布出来,毫不顾及对方的面子;甚至童言无忌,敢于揭露“皇帝的新装”,因此他们肯定不会“编瞎话”。于是,对孩子说出来的话,我们往往坚信不疑。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

根据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的研究,儿童直到7-8岁,都不能完全陈述事实。他们并非要欺骗谁,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现实。

这种“撒谎”无关乎我们成年人心目中的道德理念,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有限,会错误地诠释某个事件,也会为了博取成年人的关注而“捏造事实”;另外一方面,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及事实真相,以为成年人不知道,就没什么大不了,比如当他打碎了碗,会告诉妈妈是小狗狗打碎的,以此来保护自己。或者像健健那样,以否认来逃避惩罚。

既然他们不能区分“事实”和“谎言”,他们也就不知道说真话的重要性,更不明白“撒谎”的严重性。
发表于 2013-1-8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尹建莉是我改变教育观的第一人,我很感谢她!我以前的观点是:孩子不打不成才。所以在孩子三岁以前,我就对孩子有过很严重的伤害,而且是跟老公一起合伙对付、折磨年幼的儿子。那种折磨,我现在只要一想起来就会抑制不住的想哭,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孩子满三岁之后,我无意中看到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口气看完的(我是个很不爱学习的人,也很少看书)。当时的感触就是一个字:悔!!!接着又看了《爱和自由》,小巫的一系列,李跃儿的一系列。但是不管怎么看,都只知道理论,实际用起来都不管用,怎么看孩子都不顺眼,每天都生活在焦虑中,拿着书中所说的正常孩子的状态对比自己的孩子,衡量自己的孩子,总是对孩子不满意。总也拿捏不好自由的度,经常对着孩子发脾气,发完脾气之后又陷入自己跟自己的对抗之中难以自拔!一直到今年,上了古老师的认知课,和最近与老公闹别扭的冷战中,我才真正知道的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而且方向也明确了,终于把眼光从孩子身上收回来,盯着自己的内在了。由衷的感谢三七网,复性斋的朋友们!
发表于 2013-1-9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33# 心如明镜台


    小巫的书怎么样?我没深入看过。觉得深受小巫母乳理念的毒害。那时候奶不够,愣是不给娃加奶粉。现在想如果不是当时受了她的书的影响,不会生完孩子郁闷那么久的。
发表于 2013-1-9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丽丽,让我对最近一直纠结的一个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尹建莉是我改变教育观的第一人,我很感谢她!我以前的观点是:孩子不打不成才。所以在孩子三岁以前,我就对 ...
心如明镜台 发表于 2013-1-8 22:35


亲爱的,谢谢分享心路。
感慨成长这件事,真的没那么容易啊。
孩子是个幸运的娃,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心如明镜台
小巫的书怎么样?我没深入看过。觉得深受小巫母乳理念的毒害。那时候奶不够,愣是不给娃加奶粉。现在想如果不是当时受了她的书的影响,不会生完孩子郁闷那么久的。克莱尔 发表于 2013-1-9 13:29


我也没深入看过。
我印象里看过一篇小巫关于玩具的文章,建议唯一可以买的玩具,就是天然材质的积木……当然她说的有她的道理,但是这个我不是特别赞成。
她对于玩具的态度是不是有点儿像对母乳的态度?(不了解她关于母乳的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丽丽,让我对最近一直纠结的一个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阿漫 发表于 2013-1-9 14:18


亲爱的,看到你树洞里大段的思考和探索,我也很受益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4293 玩具

      提到小巫关于玩具的态度,想起一件事。
      今年夏天,偶然在小区里碰见一个朋友,她是今年青岛爱和自由公益演讲协办幼儿园的园长助理(我们都是志愿者)。
      正好我儿子刚买一个小车,朋友在旁边观察我儿子玩新买的小车。
      然后她对我说:你看到了吗?孩子和玩具车有着非常好的连结。
      她这么说,我才按照她说的去观察,是的,孩子和玩具车有着很好的连结。
      然后我和她分享小巫的观点,她说她家塑料玩具也好大一堆,而且,3岁之前,尽量满足孩子。
      我说那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呢?
      她说,那就少带孩子去购物的环境,但是如果孩子被带到这样的环境,3岁之前,还是要尽量满足。

      我想育儿这条路,注意力的焦点还是应该在人身上,以人为本。
      如果我们执着于:什么样的玩具好,什么样的玩具不好,什么样的玩具能玩,什么样的玩具不能玩。
      或者,什么样的食物好,什么样的食物不好,什么样的食物能吃,什么样的食物不能吃。
      那可能会喧宾夺主。
      漏掉了最重要的——人,生命。

      或者有人说,那你还执着于某某教育呢!
      是啊,这个事儿是得执着,因为爱的教育,就是和人相关,和生命相关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4294 小小绿色摩托车——孩子和玩具的连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发表于 2013-1-9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39# aliliya

这一段对我很重要!以前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在网上给孩子买木质玩具,买自己认为好的玩具,但对孩子要求的玩具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推托。想想好像现在也这样,只不过发展为吃的东西。我对我自己似乎也是这样,买衣服常常先追求材质,再看样式,而我的朋友从来都不管是什么材料,喜欢就行,因此很多在我眼中可能是劣质的东西,她穿的很自信,她孩子则玩的很开心。我常常被教条框住了,却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人。因此我常常穿的不自信,而我的儿子常常家里的玩具不玩要买新的,因为那不是他想要的,是我想给他买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41# wmk2003

,亲爱的,真心喜欢你的分享!
想起我以前也总对我公公说:打麻将如何如何不好,喝酒如何如何不好……
我独自脑力风暴的时候,公公却乐在其中呢 ~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3-1-9 16:24 编辑

4295 你认为的真相——食品应该是自然地,其实让孩子离生命的真相更远了

《起点》,刘红梅的采访

问:你怎么跟家长沟通类似的事件?
刘红梅:改变限制性信念需要一个历程。首先,要知道有限制性信念这个东西,当它下次出现的时候抓住它,试着突破,并且坚信自己可以试着去做。我会告诉他们,多想想这件事究竟是你需要,还是孩子需要?我会让父母描述事情的细节,当察觉到其中的限制性信念时,让他停下来,把这种信念和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联系起来,然后再给一个建议。一次也许效果并不明显,但坚持两次、三次乃至多次后,效果就出来了。孩子变化了其实不也说明父母自己也变化了吗?这正是孩子引领我们成长。

问:请举一个帮助家长发现限制性信念的例子。
刘红梅:有一个孩子的口腔特别不满足,总想方设法找吃的。但他妈妈认为食品应该是天然的,极少给孩子吃加工过的食物,连饼干都不提供。在幼儿园里,我能明显地观察到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吃上。当我第一次把食物的压抑和孩子的表现告诉他妈妈时,他妈妈觉得着太不可思议了,并且认为自己的原则绝不可能动摇。第二次跟她提起,是在一次亲子活动上,幼儿园组织父母和孩子一起烤饼干,那孩子的注意力全都在葡萄干上,根本无暇动手操作。我当即和他妈妈沟通,让她观察孩子的表现,并对她说:“这是孩子的真实的状态,我只想解决这件事。我们平时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却没有真正地从观察中去了解孩子。你认为的真相——食品应该是自然地,其实让孩子离生命的真相更远了。”他妈妈当时哭了,接下来的日子开始让孩子带食物。之后我们保持着沟通,能感觉到她的生命正在转变,变得柔软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觉察到一些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也能意识到我们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生命,只是有时我们太恐惧了,总认为自己所能做的能让孩子避免受到伤害,但孩子的生命不是我们想象那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3-1-9 16:21 编辑

4296 哈哈,再分享一个关于连结的

      志愿者见面会上,幼儿园的厨师也在,40多岁很朴实的大姐。
      她和我们分享一些很有意思的事儿——
      她说她做饭做多少、做菜做多少、放盐放多少,都不靠称量的,大概看一眼今天来多少孩子,跟着感觉做,总能做的差不多,不多也不浪费。(然后她指一个人,也是幼儿园老师)要是某某过来跟我说,你这饭做多了或者做少了吧?她一说我心里就没数了,反正只要她每次一说,我肯定不是做多就是做少。
      我们听了都笑。
      孙瑞雪老师说:对呀,你和你的米、你的盐有连结,但是她没有。
发表于 2013-1-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当即和他妈妈沟通,让她观察孩子的表现,并对她说:“这是孩子的真实的状态,我只想解决这件事。我们平时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却没有真正地从观察中去了解孩子。你认为的真相——食品应该是自然地,其实让孩子离生命的真相更远了。”他妈妈当时哭了

看到这里,亲爱的,我也哭了。孩子的生命不是我们想像那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0 11:33 , Processed in 0.03798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