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4272 绝大多数孩子可能永远没有这一天

      http://216.24.199.190/thread-70260-1-1.html

      在玩耍和学业兼顾的问题上,如果家长在心中已预设了一个完美目标,即孩子从一开始玩游戏,就能天天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或者最多花一年半载的时间,就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这样的目标之下,你十有八九会失望,绝大多数孩子可能永远没有这一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3-1-7 17:21 编辑

4273 这一境界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

      摘自http://216.24.199.190/thread-70260-1-1.html

      这个理念是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首次提出的,它可以套用到对孩子学习、游戏等的一系列管理中。“不管”,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只有在变态的环境中,恶才会被刺激出来。这都是人类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家长不必担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会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网瘾”中——有这样担心的家长,主要是对这一心理学基础有相反的理解,认为人的天性是向恶的,当孩子出现一点不好的苗头时,如果不去管住他,他会越来越差劲。由于人性向恶的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在这种理解基础上的一切教育行为都会带有负面暗示,结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这就是严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层原因。
      来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打扰这种自我调适,导致其心理秩序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谓“网瘾”,往往是儿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选择功能受到破坏的一个后果。深究一下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几乎都可以看到家长的错误管制及游戏之外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4274 不管和放弃关爱,一点关系都没有

      摘自http://216.24.199.190/thread-70260-1-1.html

      我知道有些家长在和孩子纠结一段时间后,感觉无能为力了,就满脸失望地说“不管了”。这是对“不管”的误解。不管和放弃关爱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在不打扰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正面潜能。比如建立良好的亲子信任关系,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兴趣,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同伴交往圈子,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等等。总之,一定要进行正面改善,而不跟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家长最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但计划如何制定一定要听取孩子的建议,如何执行则要交给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4274 她的能量从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长的斗争中,不需要浪费在过度的自我纠结中,而是全部用于自我成长上

      摘自http://216.24.199.190/thread-70260-1-1.html

      我的亲戚朋友们看到我女儿圆圆学业成绩一直不错,玩耍一点不比别人少,生活能力也不差,惊奇她怎么可以做到什么都不误。我承认人的天赋禀性有一些差异,但这差异并不是全部的决定因素。圆圆之所以显得能量更充足一些,除去天时地利等等,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能量从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长的斗争中,不需要浪费在过度的自我纠结中,而是全部用于自我成长上。我承认我没有能力让圆圆像她读本科时那个室友一样,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我至少没给她添乱子。并非这个过程我没有一点焦虑和纠结,但我把心思用于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上,当我明白了,孩子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我在学习和反思中获得的最受益的道理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这也是我本文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4275 教育手段如果不包含有善意和悲悯情怀,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学会爱和同情呢?

      摘自http://216.24.199.190/thread-70260-1-1.html

      把饭倒进垃圾桶,这个动作于家长来说真是痛快,但想象一下这个行为的野蛮粗俗吧。如果有谁认为“粗俗野蛮”的评价有些过分,那么把自己置换到孩子的角色上体会一下,你还会为这种做法而叫好吗?
      教育手段如果不包含有善意和悲悯情怀,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学会爱和同情呢?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或对自己冷酷,请你不要吃惊,也不要委屈。
      我知道很多人一旦置换角色,就会吃惊地发现这确实不是好方法。那么请勇敢地剖析一下,为什么你的第一反应是选择第二种做法?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是“我的孩子”——这就是你思维中的症结,以前一直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现在它显现出来了——即在你的潜意识中,你一直不曾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你是把自己置于一个操纵者和领导者的位置上了,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甚至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给家长带来的往往是满足,尤其看到孩子服从的时候;但它给孩子带来的,则是委屈感,是心头积累的恨意。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4276 我们受一句话的误导太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摘自http://216.24.199.190/thread-70260-1-1.html

      我们受一句话的误导太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话语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如何理解“规矩”和“方圆”,尤其在儿童教育中。事实是太多的人错把“规矩”理解为琐碎的管制,把“方圆”理解为服从,这种浅薄的理解只能产生一些浅薄的教条,不知让多少人踏入误区。中国传统虽然也讲究严格家教,但这严格多半是基于家长的以身作则,即便有时候打孩子,爱和温情仍然是主导气氛。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4277 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

      摘自http://216.24.199.190/thread-70260-1-1.html

      给孩子送一碗饭和溺爱没有一点关系,因为爱和溺爱根本不是一回事。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爱越多的孩子,成长得越健康。一碗饭是送到孩子手上还是倒进垃圾桶,这看起来如此小的一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却会深刻而久远。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4278 大餐!

       尹建莉老师的这篇长文读下来,真像吃了大餐!美味!撑!
       谢谢!
发表于 2013-1-7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278 大餐!

       尹建莉老师的这篇长文读下来,真像吃了大餐!美味!撑!
       谢谢! ...
aliliya 发表于 2013-1-7 18:02



    真的是美味丰盛的大餐,感谢丽丽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09# 阿漫

有福同享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3-1-8 07:16 编辑

4279 尹建莉文里的一句话和寻版提到的感受能力

      尹建莉文里有一句话:“我知道很多人一旦置换角色,就会吃惊地发现这确实不是好方法。”
      不但发现,还吃惊地发现!也就是说,原来怎么没发现?!
      我亲眼见过有的同学,在古老师亲子课上的置换角色游戏之后,大哭痛哭。(在同学的分享文章里也见到过)
      原来,我们那样做,孩子竟然是这样的感觉!!!
      这就是寻版提到的感受能力,也是李雪规则那篇文章里提到的。
      面对孩子的一个状况,如果我们搜肠刮肚地找理论找思想找技巧,找一万,可能也不如当下的那一轻轻地感受,感受对方的感受。
      这种对孩子的感同身受,会引领我们找到合适的话语和办法。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能力被破坏了,因为从小都不允许和自己的感受连结。
      当务之急,恢复自己的感受,还是很重要的,多和自己的身体连结,多和自己的感受感觉连结。
      但不否认学习理论思想的作用和重要性,也是很有用的。
      嗯,我骑墙……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4280 最经典的置换角色电影

       应该是《甲方乙方》吧。
       里面最经典的置换,就属傅彪扮演的丈夫,对妻子各种暴力。
       到了葛优刘蓓那里,一顿被虐,尤其是那经典的“一针扎下去”。
       傅彪痛苦地反省:原来妻子是这样的感受!
       回家之后,向妻子道歉……
       这就是感受到了他人的感受。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4281 规则的引导

       对规则的引导,我的脑袋瓜也比以前多了很多火花。

       儿子要在屋里拍篮球。
       以往我大概就是ACT:妈妈知道你想玩篮球,屋里不可以拍篮球,可以在凳子、床上拍。
       至于为什么不可以在屋里拍球?
       我有时候也会说,影响到楼下奶奶。婆婆会说:楼下奶奶该找你来了……
       总体来说,我对这个解释环节,比较漫不经心,一带而过。

       昨天晚上,儿子又要在屋里拍球。
       我对为什么不能在屋里拍球做了一个比较耐心详尽的说明。
       我把窗打开,往下看了看,说:“看,楼下亮灯呢,家里有人。”
       “在屋里拍球,楼下就会听到很大的声音,他们会感到不舒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
       “想拍可以在凳子上拍,明天我们也可以去楼下拍……”
       我把儿子的小凳子们排成一排,儿子很平静地接受了,开始在凳子上拍。

      我现在琢磨,我忘了一些,如果加上这样的引导,会更好——如果我们在屋里听到咚咚很大的声音,我们会有什么感受?会不会不舒服?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4282 把这个老帖子找出来,真是费了牛劲了

寻版在45楼的回帖,时间2011-02-27,快两年啦http://216.24.199.190/viewthread.php?tid=44287&extra=&highlight=%2Bqinglian&page=3

譬如说前面说的孩子把凳子扔在地上,也许孩子只是顽皮或者不小心把凳子弄翻了,他并不能想到这样会吵到楼下的孩子。此时,如果你没有生气,就不要指出他的错误(即使说感受的方式也不需要:譬如说我担心你会吵到楼下的奶奶)。
有人可能会说了,要是我不给他指出来他的问题,他怎么会知道呢?以后不是还要犯?
此时你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譬如你可以说:妈妈看到你把椅子弄倒了,声音很响。这样会怎么样啊?
孩子如果想想能答出来,会影响到楼下,就Ok了。
如果他还是想不到,可以再进一步引导,譬如可以说:宝宝,你能听到楼上的声音吗?
孩子会答什么什么声音。
再进一步说,那我们楼下的奶奶,会不会听到你弄倒椅子的声音?
你觉得她会生气吗?
……
诸如此类。最好能让孩子自己体验式地得出答案。
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的反应,着急了就不行了。所以,浮躁的心是做不到的,喜欢做老师的心,喜欢给答案的心是做不到的。
自己得出答案和别人给出答案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一旦人被别人指出错误,条件性的反射就是逃避问题(这不是我们说说一定要放低啊,要接受别人的意见等等就能做得到的。把别人的建议,指出我们自己的问题,听得清清楚楚,但是心甘情愿,甘之如醴,那不是一般的水平啦——尤其是别人戳到你的痛处的时候),甚至反抗,再指责别人,说别人如何如何,窝火,常人一般是这种反应啦。所以,指出别人的错误基本毫无用处。反而有反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4283 规则

      规则不是干枯的制约。
      规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下子活泼很多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0 15:28 , Processed in 0.02946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