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燕果

带孩子的随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2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2-12-22 12:22 编辑

第八十一则

趁休假和孩子爸连着三天看了三场电影: 指环王的前传The Hobbit, Pi的故事, 林肯.

前两场是我挑的, 因为我觉得要在电影院看家里看不到的感官效果; 林肯是孩子爸挑的, 而且非看不可, 这部电影的时间不好, 和接孩子时间冲突, 我觉得这种不讲究特技效果的电影, 等DVD出来看就行了, 但他硬是找了一家挺远的电影院的早场, 而且非要我陪看. 结果三部电影看下来, 孩子爸的选择胜利了, 林肯赚了我无数的眼泪, 电影完了都不想走, 一直沉浸在电影的情绪里出不来, 是三部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 感情的效果超过了电脑特技的效果.

三部电影都是好电影, 都是有人文色彩的大牌导演拍的. The Hobbit是指环王的导演Peter Jackson的续拍, 演员基本都是原来的演员, 新的两个重要演员都是BBC电视剧的演员, 演得非常符合书里的感觉, 也有美丽的景色和动人的音乐, 但是后半部漫长的打斗和电脑特技看得有点无聊了, 感觉导演想告诉我们, 虽然我可以把人物刻画得很深刻, 但这是好莱坞, 别想得到太多.

Pi的故事是李安导演的, 看下来和我的期待差不多, 李安用镜头讲故事, 以及展示唯美画面的天份, 又一次从电影里表达得淋漓尽致, 想传递的理念, 似乎也收到了, 但是和他过去的所有电影一样, 我觉得有距离感, 就如特别美丽的东西就在眼前, 但和我隔了一层纱. 为什么会这样, 看了下一部电影后我就明白了.

第三部林肯, 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 是一部政治电影, 讲的是独立战争快结束的时候, 到林肯被刺杀这一段时间, 林肯为了通过宪法第十三次修正案所作出的努力. 第十三次修正案, 就是废除黑奴法案. 当时独立战争临近结束, 很多北方政府的人, 认为反正战争快赢了, 没有必要去通过这个法案了. 林肯却非常坚决, 一是为了理念; 二是实际原因, 因为废除奴隶能截断南方的经济来源, 以绝后患. 他动用各种可能的政治手段, 包括游说, 行贿投票的众院议院, 包括隐瞒南方政府来求和的消息, 最后法案被通过, 而几天后他就被刺杀.

电影好看的地方, 不是政治斗争的高明, 而是对人物情感的刻画, 而没有道德的评判. 白人不愿意废除奴隶制, 因为他们恐惧. 一个民主党的议员的发言说明了这种恐惧, 他说他不喜欢奴隶制, 但他反对这个法案, 因为废除了奴隶制, 后面发生的会是什么? 给黑人投票权? 给妇女投票权? 这种在今天看起来非常自然的事情, 在那个年代的人心里, 如一座大山一样难以跨越.  让我想到, 人类历史上的所有问题, 所谓种族问题, 制度问题, 阶级问题, 等等其实都只是借口, 后面的真相是思维的障碍, 人类每一次突破这样思维障碍, 都要付出流血的代价, 一旦这个障碍被突破后, 新的障碍又会以新的名义或者借口出现.

电影给人最强烈的冲击, 是对林肯本人的感情描写. 我觉得这可能不是林肯本人的, 而是导演本人的感情描写, 他不过借用了林肯和观众进行感情交流. 整个感情的主题是, 自由会带来不确定, 不确定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如果痛苦来了, 我们需要承受这种痛苦, 让痛苦伴随着我们的生命. 我怀疑导演是否也是"当下的力量"的忠实读者. 对政治, 林肯是这样的态度. 释放奴隶会带来战争, 千万人流血, 战争是痛苦的, 谁也不喜欢流血, 但战争来了, 只能接受和面对战争. 为了逃避战争而放弃对自由的争取, 只能造成未来更多的人流血. 对自己的家庭, 他也是如此. 印象深刻的镜头是, 如所有的父亲一样, 他不想要儿子去当兵, 但儿子一定要去, 已经失去了另一个儿子的林肯夫人非常痛苦, 和丈夫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过去她一因为思念儿子而痛苦, 林肯都威胁要送她去精神病院, 这次争吵, 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但最后林肯向她坦白, 他之所以忍受不了夫人因为失去儿子而悲伤, 是因为他自己不愿意面对悲伤. 这个儿子为了自己的野心和前途一定要当兵, 他没有办法阻止他, 他只能接受可能的后果, 甚至失去孩子的痛苦. 他的感情不能代替夫人的感情, 但承认和面对痛苦, 是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 就是人物的感情世界, 或者说是电影制作者的感情世界, 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观众, 信号是如此强烈, 除非你自己的心是关闭的, 你没有办法逃避接收这种感情信号. 斯皮尔伯格被不少评论家评论为爱煽情, 用电影的各种技巧来精神麻醉观众而推销他的个人理念. 我觉得, 他的煽情之所以能吸引观众, 因为他是真诚的, 他毫不掩饰他的感情和观点;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煽情的能力, 如果制作电影的人没有勇气展示自己的内心, 即使有再多的煽情技巧, 也只能给人虚假的感觉.

同时我也了解了为什么对李安有距离感, 我被他的电影故事吸引, 被他的唯美的镜头震撼, 他想传递的道理也是深刻的, 但我接收不到感情, 我不能对人物产生共鸣, 我没有办法走入人物的内心. 同样类似的导演还有张艺谋, 虽然李安讲故事的能力似乎更强, 题材也总是更深刻, 但我觉得他们是同一类型的导演, 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对普通观众关闭的, 也许只有特别了解他们的人才能接收到感情信息.
发表于 2012-12-22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2# 燕果

燕果,我好奇你家孩子中餐是从家里自带的,是用的什么保温饭盒?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3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的是Thermos的, 国内叫膳魔师.
发表于 2012-12-2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8# 燕果

不得不说,我看Pi,也有你说的这种感觉——“我觉得有距离感, 就如特别美丽的东西就在眼前, 但和我隔了一层纱”,没有那种呼之欲出的强烈的观后感,所以回来写帖子的时候就把张德芬的影评链接转贴了一下。不知道《林肯》大陆会不会引进。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1# aliliya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5 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2-12-25 07:25 编辑

第八十二则

周日去朋友家, 朋友家的老二三岁, 是个男孩, 正在脾气大的时候. 为了什么事儿, 他爸爸不许他做, 凶了他, 他很生气, 大哭大闹. 我用了说感受的法宝, 孩子很快平静下来, 不哭了. 朋友也觉得很惊奇, 但是几分钟后, 他又开始焦躁不安, 又找个什么事情大哭, 我然后又用同样的办法, 平静了, 但几分钟后又是如此. 我们在怀疑, 是不是困了呢? 直到反复几次后, 他开始打他的爸爸, 骂爸爸是个坏爸爸, 爸爸没有还手, 抱着他安抚, 和他达成了彻底的和解, 孩子如解脱了一样, 一晚上都是欢声笑语了.

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就是再好的方法也代替不了父母. 孩子的内心深处是非常在意父母是不是还爱他. 我对他做的也许都完全正确, 但是他内心还是不安的, 他不确定他爸爸是否原谅了他, 所以一直不能平静下来. 孩子爸爸可能凶他, 骂他并不懂得怎么和孩子交流, 但最后他和孩子和解了, 孩子明确了爸爸不再生气了, 爸爸很爱他, 安心了.  无论用什么教育方法, 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对自己父母的爱感到安心.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什么方法都不能起作用.
发表于 2012-12-28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3# 燕果

"再好的方法也代替不了父母. "
谢谢燕果!
太高兴了,隔了这么老久老久,发现以前认识的人还在写,而且还是那么触动我,太感谢了
发表于 2012-12-28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2# 燕果

说得太好了!
最近正面临是否转园和搬家的抉择。这个对我很有帮助。
发表于 2012-12-28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二则

周日去朋友家, 朋友家的老二三岁, 是个男孩, 正在脾气大的时候. 为了什么事儿, 他爸爸不许他做 ...
燕果 发表于 2012-12-25 04:30


真好!赞叹!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5# 乐哈哈

孩子的适应能力其实相当好, 大人的适应能力是重要考量. 希望一切顺利.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9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6# 禅音

谢谢禅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十三则

年末放假,和孩子爸看了本很好的书,两人兴致勃勃地按书中的建议进行了一番人生规划。晚上和父母视频,孩子爸说,这些就先别说,我还是说了,出于什么心理呢?很微妙。当然说的结果是被狠狠打击加谴责加嘲讽,自然内心很不舒服。而我们看的书里有一个观点就是,人要学会和不舒服的感觉共存,作者甚至鼓励多找不舒服的机会锻炼自己。

新年的两个努力目标,一是学会把自己和父母所挑剔指责的那个人分离开;二是学会和不舒服的感觉共存。
发表于 2013-1-2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9# 燕果


    读后感,谢谢燕果的分享。喜欢你的文字。
80:她终于从关注儿子的成长, 转变成关注自己的成长了.  因为自己开始成长, 她开始接受他儿子的全部
81:李安的pi我深知都没有兴趣去看。他的几部电影我都是看过之后有你说的感觉,情节,故事,画面都不错,但就是和我有点格格不入,我无法感动,无法被触动,感觉缺少了一种东西,说是互动也好,说他是真实也好。这点张艺谋他俩很相似。还有陈凯哥,这几个人的电影无论怎么做宣传,我都会无动于衷的。我喜欢国内的冯小刚,还有你说的斯皮尔伯格,真性情的,看着很过瘾,很愿意投入进去看,感受着。
82:无论用什么教育方法, 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对自己父母的爱感到安心.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什么方法都不能起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0# iamgold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3-1-2 23:45 编辑

第八十四则

又一次托Aliliya的树洞贴的福, 发现了多尔多这个人. 买了她的书---儿童的利益, 元旦在家看了一天, 进入了儿童精神分析的世界, 欲罢不能, 又被强烈地冲击了一回, 如果不是因为第二天要上班, 估计会看通宵.

我发现我所喜欢的几个心理医生, 都是有精神分析背景的, 也许佛洛伊德与我有缘分. 到现在为止看书最大的心得有两个. 一是, 如多尔多指出的, 我和孩子说话的时候, 我其实没有在和他们说话, 我在和内心的童年的我在说话, 我把自己的童年投射到了他们身上, 所以他们在我眼里表现出的, 也是童年的我. 女儿表现出的是被包办的, 被动的我; 儿子表现出的, 是反抗压抑的, 愤怒的我. 而如果我抛开童年的我, 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说话, 他们对我的话语的理解力和接收力是惊人的. 尤其是四岁的儿子, 当我试着完全把他当一个平等的, 和我的内在的小孩无关系的人来说话, 他没有任何平时的反抗和逆反, 就象一个大人那样坦然接受我的建议, 或者和我讨价还价. 我完全不需要重复或者说用简单的所谓儿童易懂的语言.

另一个心得, 是过去就模糊有了, 看书以后更明确了, 就是孩子表现出来的状态, 与父母如何教养他, 关系不那么大; 而与父母本人的状态, 却有紧密的联系. 一个焦虑或抑郁的母亲, 即使她随时把婴儿抱在手里, 随时和婴儿有亲密的接触, 即使她做的每一步都符合一个完美母亲该做的, 孩子能感觉到她的焦虑和抑郁, 能用不同的状态来回应她的焦虑. 我回忆我家两个孩子婴儿时期的情况, 我都是母乳喂养, 我老是抱他们, 总是和他们一起睡, 给他们唱歌, 逗他们笑; 但是我回忆不起来, 有任何一次, 我在和他们'说话'. 这个说话, 不是指把孩子当宠物一样地逗弄, 而就是发自内心, 带有感情地说话. 我回忆起, 女儿很小的时候, 我面对她有种无话可说的感觉, 说的词语, 连当时的我都能感觉到完全是为了逗她, 为了要说点什么而说.  我那时候的内心非常地空虚和焦虑. 儿子生下来的时候, 大概是我焦虑到极点的时候, 好在那个时候开始, 我觉得该改变点什么了, 所以虽然焦虑还在, 但内心不那么空虚了.  感觉儿子虽然脾气难缠, 但内心的开放程度要比女儿好, 安全感也比女儿好.  以前听到一个农村长大的朋友说, 他小时候父母下地, 白天就把他一个人打包放在床上, 中间回家来喂奶. 他还有婴儿时期的记忆, 就是每天看着阳光在屋里角度的变化, 内心很平静, 觉得很有意思. 我当时觉得他能长到这么大还那么快乐不可思议. 现在明白, 他的父母必然也是平静和快乐的, 所以他可以心安理得地独自观察日光的变化而没有焦虑和自闭.

看书的感觉, 就如多尔多本人坐在边上, 和你娓娓道来一样. 本书的翻译者王文新, 把书翻译的非常流畅, 如果不是本人非常有心得感受, 不可能翻译得这么好. 强烈推荐这本书: 儿童的利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7-9 15:56 , Processed in 0.06980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