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4-30 22:25 编辑

1833 不知道自己童年失去了什么——摘自巴学园微博

      一直建议家长不要对孩子使用暴力,总看见有人留言说:我从小被打大的,现在也挺好啊!真的挺好吗?在我看来,一个挺好的人至少会怀有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所以不会打孩子,而对自身的历史,也会有一份自省和觉悟。所以那些打孩子的人还觉得自己很好,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童年失去了什么。


      呵呵,这种“打孩子有什么问题吗?”的发言的确常常见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5-1 15:33 编辑

1834 电影《爱》,忍不住笑了

      德芬写的影评——片中舒淇饰演的社会名媛,一直被大款包养,后来她碰到了阮经天饰演的酒店服务生,后者虽然年轻英俊,但是有点神经质加口吃,还挺可爱的。舒淇和阮经天聊天的时候,提到了自己不喜欢被包养,但是小时候,她看到妈妈一夜之间亏了两千万台币,她才知道钱很重要。她说的时候语气很平淡,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但是阮经天却说,“你别说了,我都快哭了”。舒淇问:“就这点事也掉泪?!”阮经天说,“我想哭,是因为我知道你心里辛苦!”这句话实在是非常令人感动。这让我想起张小娴的话:“男人对女人的伤害,不一定是他爱上了别人,而是他在她有所期待的时候让她失望,在她脆弱的时候没有扶她一把,在她成功的时候竟然嫉妒她。”女人其实要的就是被爱人理解,如果她受了欺负,她并不是要她的爱人去为她讨回公道或是排难解纷,她真正要的就是一句:“真委屈你了!你一定心里很难过吧。”像阮经天这样会“读”女人内在感受,而且还和她感同身受的男人实在不多。难怪这个口吃的穷小子会打败大款,赢得美人芳心。(有这样的男人愿意娶我的话,我马上改嫁!呵呵!)http://www.innerspace.com.cn/d/showContentDetail_939



      真是忍不住地笑啊笑,这么好的大宝贝,都来学吧,稳赚不赔呀~~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4-30 23:12 编辑

1835 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对自己负起责任(《游戏治疗》P139)

      孩子应该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他们可以对自己负起责任,但是这个责任必须得和他们的能力相对应。

      感慨呀
      让孩子负起超出能力范围内的责任,这样的事情很多啊
      让一岁的孩子知道大小便……
      让一岁半的孩子知道玩完玩具就必须收起来……
      让三岁的小孩离家读经为了将来能当圣人……
      让四岁的小孩为自己兴起时选择的兴趣班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非,乃至要坚持一生……

      孩子明明就是个普通人呀,咋总是被默认为超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1836 牛!

      《游戏治疗》P140:治疗师可能会这样说:“梅丽莎,这是我们的游戏室,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所有方式来玩这些玩具。”事实上,这句话还是带有些许的指导性和限制性,因为话语所隐含的期待是要孩子在这里玩,而实际上,孩子是完全自由的,她可以选择不玩。

      我觉得牛是因为:这句看起来很温柔体贴的话,貌似没有投射什么东西,让专家一看,还是在投射呀!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837 这有她自己的原因,而治疗师需要做的就是尊重这个原因(《游戏治疗》P141)

      治疗师可以允许孩子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会让他们感到舒服。卡拉喜欢坐在游戏室的中间,背对着治疗师玩农场游戏,这有她自己的原因,而治疗师需要做的就是尊重这个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1838 脚尖跟着鼻尖动(《游戏治疗》P141)

      在对一些游戏治疗师进行督导时,我经常见到有治疗师把脖子转到90度去观看孩子的游戏,而身体却仍然离得远远的纹丝不动。显然他们并没有投入到与孩子的交流中去。当治疗师的整个身体都面向孩子时,他的脚尖一定是朝向孩子的,而在这种时候,孩子也能感觉到治疗师的存在。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1839 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只是受到了自己某种内在需求的驱使,而完全不是在为孩子们考虑(《游戏治疗》P142)

      乐于接纳的治疗师相信,每一分感受的出现都是有其依据的,因此他们会接纳所有的感受。别想让孩子认为他们所感受到的东西是不应该存在的。有些治疗师为了打消孩子的疑虑,或者是想让孩子“感觉好一点”,就随便否定孩子的某些感受,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只是受到了自己某种内在需求的驱使,而完全不是在为孩子们考虑。安迪在玩具小屋里只做了一个非常逼真的场景,里面有玩具小孩和玩具妈妈:小孩一个人在屋子里玩,妈妈进屋后就开始不停地用针扎小孩,小孩只能战战兢兢地到处躲藏,并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在下一个场景中,妈妈来到小孩的卧室里,把正在熟睡的孩子拖出了玩具小屋,然后扔进了湖里(沙盘)。在演示过程中,安迪还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恐惧:“妈妈会抓到我。她真的要对我干坏事。”通过之前的交流,治疗师知道安迪的妈妈对他很好,于是就回答道:“安迪,你知道你妈妈很爱你,她永远也不会做伤害你的事情。”虽然这位治疗师可能有大量的证据支持这个结论,但是他并不能完全保证别人不会对安迪做出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能代替别人说话,因为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在别人家里会发生什么。在满足了治疗师想要消除孩子疑虑的需求时,他忽视了安迪的感受,所以孩子感到自己没有被人理解。此时的满足会使治疗师感觉好些了,但是这种满足难道不是以孩子的痛苦为代价换来的吗?


      此时的满足会使治疗师感觉好些了,但是这种满足难道不是以孩子的痛苦为代价换来的吗?
      此时的满足会使治疗师感觉好些了,但是这种满足难道不是以孩子的痛苦为代价换来的吗?
      此时的满足会使治疗师感觉好些了,但是这种满足难道不是以孩子的痛苦为代价换来的吗?



      这本书的确是太震撼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1840 高质量陪伴——我在这里,我在倾听,我能理解,我很在乎

      高质量陪伴是我经常用的词儿,当然也是从别处学的,看到《游戏治疗》P157里的这一段,觉得完全可以用来诠释啥是高质量陪伴
      纲要——我在这里,我在倾听,我能理解,我很在乎
      具体内容比较多,懒得敲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5-1 21:04 编辑

1841 今日午饭几个情景

      1、妈妈夹起一块豆腐,一边说“哎呀,这豆腐真好吃”一边喂儿子,儿子俩字儿:不要!过了一会儿,妈妈又夹起一块鱼,一边说“鱼真好吃”一边喂儿子,儿子还是俩字儿:不要!我看到妈妈的脸色不怎么好看,有点儿沮丧。
      2、妈妈说:我做的这鱼味道怎么样啊,也没人夸……然后我们争相说:不错不错……
      3、皮蛋豆腐就剩了一个盘底,妈妈对我说:你都吃了吧,要么剩了该扔了。我们想的一样,我好像亲眼见到看到自己想法的起源……有点儿苦笑。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5-1 21:16 编辑

1842 不要!我像一个2岁的小孩

      今天妈妈和亲戚打电话,两次,自己大概聊完了,就想把电话塞给我,示意让我说话。
      我无声地摇头表示“不要!”,估计表情也有些愤怒。
      每次都僵持好几秒,每次我都“赢”了,妈妈有些不爽。
      这样的情况,自从我家有了电话这个东西,就经常发生。每次被强迫打电话,都无奈在电话里强作欢颜表示亲密,放下电话自己就生闷气。记得有一次,电话那端竟然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人!
      为什么不问问我愿不愿意讲电话?为什么无论电话那端是谁,都要强作欢颜表示亲密?
      妈妈,请问问我~~
      我现在对于自己这样的反馈,没有愧疚。
      帮助妈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爱,学会放弃控制,也就是帮助妈妈获得智慧,这也是孝敬。

      只不过,我的反馈,常常质量不高,继续学习体会。
发表于 2012-5-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05# aliliya
这让我想起,有时我打电话,也会让我家丫头来接一下,让她听听是谁然后让她叫人。
看来,从成人的角度看看,还真是件非常恼人的事。
谢谢你提醒了我。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1843 真实的自己

      这两天,总提到——真实的自己,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我想,就是一致吧。
      想、说、做,是一致的。
      否则就会分裂,想的不敢说,说的做不到。想、说、做,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走……
      如果对方是真实的,是一致的,从深处说,会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即便有时候人家会说:我不舒服,我不高兴……但是从深处说,她这样讲,还是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不用揣测,不用猜忌……节约了多少生命的元气与能量。

      努力做真实的自己,一致性的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06# 春天天

你的回复,让我感到,自己的唠叨有了价值~
发表于 2012-5-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我想,就是一致吧。
想、说、做,是一致的。
   .
aliliya 发表于 2012-5-1 21:13 [/quote]

说的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5-1 22:05 编辑

1844 从共生走向分离

      艾瑞老师的博客里有篇文章叫《孩子与母亲的共生》http://user.qzone.qq.com/105683779/blog/1315557187#!app=2&pos=1315557187,提到身体的共生,感觉的共生,情绪的共生等各个层面的共生,以及如何从共生走向分离,摘抄如下:   

      ……
      婴幼儿与母亲的情绪共生几乎决定着一个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注:这里不包括遗传或基因因素,以及某些人力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或突发事件)。父母影响孩子人格形成的最大的因素就是情绪:妈妈高兴,孩子也会咯咯地笑;妈妈生气,孩子也会频繁哭闹或有更多的攻击行为;妈妈平静,孩子也会开朗快乐;妈妈恐惧,孩子会更加焦虑;妈妈悲伤,孩子就敛息屏气、察言观色,或者和妈妈一起掉眼泪
      ……
      2岁半左右开始,多数孩子开始渐次进入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自此孩子开始了一个重要而艰难的旅程:从与妈妈的共生状态中渐次脱离,走向独立……要从与妈妈在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及精神层面的共生状态中走出来,儿童必须做自己的主人
      ……
      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父母尤其是母亲不仅要关注孩子身体的发育和成长,更要支持孩子个性和人格的其他层面的发展,放手让孩子与自己“分离”(Separation)
      ……
      童年时期孩子由什么样的成人陪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儿童大约需要长达6年的时间来逐渐走出共生状态。如果陪伴孩子的成人自身在幼年没有成功地走出与母亲的共生状态,儿童自己就很难完成这个过程。除非给儿童爱、自由和规则,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
      最令人遗憾的问题是,很多父母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无法做到不启动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情绪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父母自己还停留在与自己妈妈情绪共生的时期
      ……
      没有充分成长的父母,很难发展出独立的个性(人格),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不具备觉察的能力,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无法分辨“你-我”界限,极易越俎代庖,会无原则退让或者不断地侵入别人(孩子、伴侣甚至是父母手足)的界限。对孩子的健全发展伤害较大的一种状况是:当孩子需要放开父母的手,跌跌撞撞开始走自己的道路时,他(她)却被住在成人身体里的小孩-----不成熟的父母抓住不放。如果一个孩子被父母需要,他(她)会因为爱而成为“代理父母”-----照顾父母的需要,为了父母而牺牲自己的成长。
      ……
      父母要先于孩子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2:03 , Processed in 0.0189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