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不见他人非

看见就是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0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无为法的事情用有为法,其实是目的性太强了。给孩子爱和自由,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不是纵容。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无为法的事情用有为法,其实是目的性太强了。给孩子爱和自由,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不是纵容。 ...
禅音 发表于 2013-2-20 20:18



    谢谢禅音。你的发言引发了丽丽的讨论,让原来不明白的我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在做有为的事情,怀有目的的去鼓励孩子吃糖和零食。太喜欢这样的讨论了,能让自己一点点地清晰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丽丽:

4706 糖,有为,无为

       看到朋友帖子里的讨论,我也凑热闹

       1、一块糖不给孩子吃……
       2、限制孩子吃糖频率……
       3、哗啦一下子买两斤放在孩子面前鼓励孩子猛吃……
       以上三种做法,怀揣着同一个目的:孩子,你啥时候能不吃糖!
       这是有为法。

       没有限制,没有鼓励,也没有目的。
       相信孩子身体的智慧、内在的节律会做出最好选择。
       这是无为法。

       无为胜有为。
4708 有为和无为

       有为,还是想要控制。
       无为,是放弃控制。

       信任身体的智慧,信任人性的选择,信任“信任的力量”。

谢谢亲爱的丽丽。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限制,没有鼓励,也没有目的。

自己其实是有目的的,就是孩子满足后,最终是不吃糖的。
无为的事情用有为法来做,效果自然不好。
好吧,顺其自然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变种子=改变一切

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71238&extra=
武志红:
改变种子=改变一切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心中有什么种子,别人就会怎样对待我们,而且不需要意识上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种子。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先要在你的内心中种下相应的种子,“你那个完美的伴侣是你由你自己的内心所创造出来的”。
不仅如此,甚至周围所有事物“都是经由你的铭印制造出来的;你周遭的世界,周围的人,
甚至你自己,都是过去或好或坏的行、语言以及思想的产物。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雪爱与自由: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只是在重复与父母的关系。若父母经常给孩子制造挫折,拿他做残酷的比较。那么,孩子将来就会不断在社会上体验到挫折和残酷的竞争。父母是孩子现在的整个世界,也创造了孩子未来的现实社会。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雪爱与自由:适应社会是个伪命题。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只是在重复与父母的关系。若父母经常给孩子制造挫折 ...
不见他人非 发表于 2013-2-21 02:34


全真逸人://@T_Yoo: 父母将社会图景吸入到自己内心,然后又呈现于家中,与孩子构建了社会上最典型的人际关系模式。孩子长大了,又将自己内心投射到社会中......如此周而复始地轮回,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命运之轮。 (2月20日 22:48)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雪爱与自由: 原因很简单,孩子在扮演父母内心"渴望游戏的小孩" .父母对事物的认知越分裂,非好既坏,孩子越容易滑向"错误"的一端。偷盗癖的孩子常有道德洁癖的父母;过度节俭的女人容易培养出赌博的老公。若父母对待游戏平和自然,没有对错好坏的评判,孩子的内心就不会分裂,安住于内在节律。
◆◆
@常春藤之路       
【玩游戏的孩子】别人不敢把他们称作”好孩子“,至少不能认同他们玩游戏是对的。那么这些孩子的父母,难道没有做好吗?这些孩子的父母基本上不玩游戏,不仅不玩,而且还十分痛恨,甚至把孩子的iPad、电脑什么的统统收缴入库,或加上密码。家长自己做得很好啊,好榜样啊,可孩子为什么没好起来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雪爱与自由:无数荒诞的家庭组成了荒诞的社会。若父母相信没有自己的管教孩子就会堕落,政府就会宣称没有它就没有你们的幸福生活。面对自由的心灵,谎言只会可笑而脆弱。对孩子的爱,就是对这片土地真正的荣耀。
◆◆
@李雪爱与自由       
时有老粉丝问我为何发飙写亲子关系,是不是要进军教育市场。我的回答:是的。而且,还有更大的理想,从高中就已开始,我希望中国实现自由市场和宪政。现在终于找到途径,从亲子关系开始,今日父母每一次自省,不去整孩子,明日中国就少一分恐惧,多一份自由,Freedom!(iphone拍的荷花)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不可置疑,因为童年只有在符合父母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要。

http://www.37ct.com/thread-69865-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孩子们在儿童游乐场玩。有个4,5岁的男孩拿着一条假蛇逗老二。那条假蛇很逼真,吐着红色的信子。我有点害怕,也有点不高兴,阻止了男孩。后来男孩又来了,我有些急了,再次阻止了他,抱着老二离开了。
后来想了下,害怕的是我,其实老二还挺开心的。
不高兴是因为我认为他在吓唬老二,以前的那些不好的经验冒了出来(幼儿园,小学时,很多男孩子喜欢吓唬女生)。其实仔细体会了下,那个孩子没有那个概念,他就是喜欢老二,在逗她玩而已。

一个不小心,自己就把很多的负面情绪投射给了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新小朋友来家里玩。
那个5岁的小姑娘比较安静,自己一个人玩老大的玩具自得其乐的。
老大因为我没有经她同意就邀请她不熟悉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不开心,闹情绪,所以也不想跟她玩。
我们2个妈妈都着急,都催促他们2个一起玩。对方妈妈甚至说自己的孩子就喜欢一个人自己玩,不会跟小朋友玩,标签贴得很厉害。
其实孩子在一起为什么一定要在一起玩呢?这个时候,在一起玩,是我们大人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所以自己还是没有全然的接纳孩子。

对方还有个2岁半的弟弟。很喜欢我家老二,但是一会儿就打一下。刚打地一下的时候,他妈妈很着急,大声责骂孩子,还把孩子 TIME OUT了一会儿。我说是不是这个年龄就这样呢?感觉她一下子放松下来。之前在一个朋友家,他家2岁多的男孩也是喜欢打我们老二,不知道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有敏感期还是别的原因。

这个妈妈有个地方做的很棒,就是孩子喜欢的吃的,不管垃圾不垃圾,都满足。她提到去一个小朋友家过生日的时候,那个小朋友就对吃的很在乎,任何一个吃的,小朋友吃一点就被她收走了。这个妈妈认为是因为孩子在吃的上边没有被满足。很棒的感悟呢。

这个妈妈告诉我,老大的时候,自己不懂孩子,而且护士说剖腹产的孩子很容易没安全感,要多陪伴,所以天天抱着睡,结果养成了不抱不睡的习惯。带起来很累。老二就好带多了,到睡觉时间往床上一放,哭也不管,最后睡觉不需要陪和哄。听得我很心疼。我注意观察过,老大胖乎乎的,安全感很强,很沉静。老二比较瘦,容易哭。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朋友带老大和其他3个孩子们在儿童游乐场玩。我去的时候,老大带领2个女孩在玩,不跟第3个孩子玩。我就很难受。在那个时刻,我已经给孩子定性了:又跟小朋友起冲突了。
其实自己仍然没有接纳孩子。我心目中的理想孩子就是性格平和,能跟任何小朋友和平相处,象她最好的朋友RACHEL。可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啊。为什么不让孩子做她自己呢?小朋友闹矛盾,如果不求助,自己完全可以旁观,观察不是?自己为什么那么急切地要介入?是因为自己承受不了孩子的情绪吗?哦,是呢,自己承受不了对方孩子的难受,总认为是自己孩子给对方造成了痛苦。这是事实吗?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处理吧。如果因为孩子控制欲太强而导致朋友太少,这中间的种种痛苦,我也替代不了。我剥夺不了她从痛苦中成长的权利。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丽丽:

4722 海灵格说接纳

      海灵格:所谓的“接纳”,并非是急切地表示你内心的爱与融合。你甚至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仅仅只是毫无偏颇地看着便已然足够。因为所谓接纳是指——接,无论现实是什么样子,都接受存在的事实;纳——无论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喜欢抑或厌恶,都承认这存在首先是自己内心的存在。


···········································································
“仅仅只是毫无偏颇地看着便已然足够“
好棒的。这正是我缺乏的。每次看到孩子同小朋友闹矛盾,总感觉自己需要做点什么。好像不做点什么,就对不住对方的孩子。每次看到孩子闹矛盾,不仅不能毫无偏颇的看着,还总感觉,又是我们孩子的问题。还是不能接纳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雪: 道理本是为维护感受而生,因为我们的真实感受被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包裹着,干枯地活在头脑中,所以我们需要学心理学,认识这些防御,最终的目是让感受自由流动。心理学道理是用来进行自我认识的,若拿来要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本末倒置,又成了防御。比如夫妻吵架,妻子说:“我今天很难受,所以脾气大了点”。丈夫学了心理学,说;“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你不能跟我发脾气。”这个说法,和“没看我养家赚钱忙着吗,别烦我”本质一样,只是套上了心理学的外衣,显得更正确。无论说法多正确,问题是,爱的流动被切断,这个说法本身又变成了一种防御,防御我们体验当下的真实情感,又一次从感受中逃跑了。

http://www.37ct.com/thread-69865-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4 11:03 , Processed in 0.0189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