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4090 摘自微博

美国康州枪击案,6岁遇难女孩Emilie Parker的30岁的父亲在电视讲话中说:我们的心与所有遇难者连在一起,这也包括行凶者的家庭。我无法想象,这个经历对你们有多难...这样的事件激励我们做更好的人、更有同情心...让这些品质随时伴着我们,而不仅是在悲伤时、悲剧中。当我们都这样做时,大家都会更安全。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4091 赞叹

      看到楼上这条微博,唯有赞叹!
      虽然这位父亲是受害者之一,但是他没有完全地沉沦在受害者身份认同里。
发表于 2012-12-17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我真觉得懒也是好事。当年女儿学自行车的时候完全是自学成才啊。那时候住的地方安全,我在家做饭,女儿自己在楼下学的。好像没多久就学会了。摔跤自己爬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13# 小米宝宝

“有时候我真觉得懒也是好事。”,嗯,挺同意,我们懒点儿,孩子的空间可能就大点儿。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4092 用更好的连结代替受苦

      当我们和父母亲连结的时候,也可以像这位父亲和她女儿连结的方式一样。
      不是去受苦沉沦,而是做更好的人,更好地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2-17 18:49 编辑

4093 当我们都这样做时,大家都会更安全

      “当我们都这样做时,大家都会更安全。”
      是的,是这样的。
      从尊重孩子开始,从尊重女人开始。

      这起枪杀案,武志红老师在微博上通过现有的一点儿信息做了一些分析——“另一篇关于兰扎的详细报道,一人透露,兰扎母亲经常用枪指着孩子们。还说兰扎平时极安静,但一有言行,就很怪异。并且,兰扎似乎没有痛感,在篮球队受伤后会没事一样继续打球,直到别人提醒他才会停下来”,“将这些信息拼在一起,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妈妈,和一个根本不被看见的孩子。他安静没声音,他疼痛而没有觉知,因他的声音不被看见,他的疼痛也不被看见。相反,却是有高要求,而他也表现得像是个天才。也许真如李玫瑾所说,与学校老师争执后,他会被母亲斥责或嘲笑不勇敢,结果积攒的愤怒大爆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2-17 21:07 编辑

4094 慢一点反应

      买的烤花生,扒完花生的花生壳都在桌子上,儿子把壳子都扒拉到地上。
      我们没有立即去打扫,壳子在地上搁置。
      儿子在家喜欢光脚,过了一会儿,他走来走去,踩到这些壳子,明显有些不适。
      我问他:扎脚不?(我多么希望他说:扎脚。然后我接下去还有其他的话……)
      结果,儿子说:不扎,一点儿都不扎。

      不过我相信儿子还是从这件事的后果中学习到东西了。

      对我来说,要学习的是——
      1、慢一点反应。
      2、孩子应该从哪里学习?我的说教还是事情自然发展出的一些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4095 马虎——摘自尹建莉的微博

很多家长和教师看到孩子考试中出现失误,会说:我可以原谅你因为不会而丢分,不能原谅你因为马虎而丢分——请想一下此逻辑的荒唐:因为没学会得80分,倒是比学会了不小心做错题得80分要好——你真的更愿意孩子是前一种情况吗?

你说得对。不允许孩子马虎,孩子的发展往往是两种走向:低能或更马虎——这背后自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则,微博只能亮出观点,无法陈述理由。回复@乌玛他爹: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他总是因为所谓“马虎”被批评,他就会在潜意识里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正的“不会”。

口口声声说要“接纳孩子”的家长,如果你连孩子的“马虎”都不能接纳,你能接纳他什么呢?马虎是孩子一种正常现象,真难想象一个不马虎的孩子是什么样。我不认为马虎是个问题,船到桥头自然直,孩子的心理秩序不要被打乱,他自然会慢慢调整。所以建议是不用管,马虎就马虎,这就不是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4096 介入(《再见耶稣》P94)

      我们常常带着爱与尊重介入他人的生命,这种介入有助于彼此之间施与受的交流,也有时候,我们骄傲而残忍地介入他人的生命,而阻碍了彼此的施与受。
      ……
      一旦人们带着骄傲的态度介入,不管是我们对于他人,还是他人对于我呢?
      当我们用骄傲的方式介入别人的生命,此时首先一定要自己先喊暂停,然后去检视这个介入行为,正用着什么方式带来祝福或伤害。     
      ……
      当别人用骄傲的方式介入我们的生命时,我们必须分辨它到底对我们造成了什么伤害。或许它将我们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如果没有这个介入,我们是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达到这个境界的。如此一来,不论别人本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介入就变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项挑战和一种祝福。
      到底我们对他人命运的干涉,对我们而言有什么意义呢?相对的,是什么力量让别人来介入我们的生命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4097 出差准备两则

      老公:儿子,爸爸明天出差。
      儿子:去哪儿出差?
      老公:上海。
      儿子:上哪个海?
           

      老公准备出差的衣服,他叠衣服的方式,我看着别扭……提醒自己,洗碗一共有多少方式呢?247种!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4098 需要时间

      前段时间出现的“打人”行为,直到这两天,终于淡化,没怎么出现了。
      我们需要的,除了育儿理念方法,有时候还需要——时间。
发表于 2012-12-18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人是寻老板(版)么?
aliliya 发表于 2012-12-17 18:22

这是你说的,我没这样说啊。
发表于 2012-12-18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4096 介入(《再见耶稣》P94)

      我们常常带着爱与尊重介入他人的生命,这种介入有助于彼此之间施与受 ...
aliliya 发表于 2012-12-17 22:26



    这段话相当好。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4099 从我做起——摘自微博

王人平:威斯敏斯特教堂碑文: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世界,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最后仅想改变一下我的家庭。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国家,甚至世界。

sissi童话:分享刚听到的,北大一老师对中学生说的一句话:“你脚下踩着的就是你所在的中国,你怎样,她就怎样!”——从我做起。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2-18 08:26 编辑

4100 无法判断真伪时要以最大的善意揣度孩子——摘自王人平微博

@A爸学园:早上AA刚出门就哼哼道:爸爸肚子疼,给我请个假吧。A爸马上的反应是又找理由不入园。但忽想起@王人平 多次说过无法判断真伪时要以最大的善意揣度孩子,于是帮他按摩肚子、喝热水、请假。过会AA去臭臭稀且臭.欣慰孩子所言不虚之余暗责自己小人之心。到单位听同事说孩子胃肠感冒住院,愈自责警醒后怕。

@王人平:是的,我一直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所以,我会一向以最大的善意揣度孩子行为的动机。这不仅有利于我用同理心去感受和接纳孩子,解决问题。同时,也因为我们对孩子行为动机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暗示,会成为预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4-21 16:13 , Processed in 0.03362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