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5-11-18 02:06 编辑
秋换冬之时我几乎每年都要咳嗽. 以前基本服用一两次补中益气汤就好了. 今年不行, 服用了以后咳是很快没有了, 但痰却很多, 感觉很咸. 服用熟附之类的更剧, 觉得肺就泡在咸粘痰里, 出不来, 特别不舒服. 自汗, 小便多, 如果清上焦的热越清越糟糕.
最后还是回到时气上来, 今年太阳寒水在泉, 马上又要到六之气的太阳寒水, 水只能土制, 土赖火生, 用了一剂甘草炮姜汤, 4克甘草, 2克炮姜, 因为口渴加了两克生白术. 立刻见效, 痰松动易出, 而且不咸变成淡的了. 这么温热的药, 吃了以后人不但不热不出汗, 反而觉得有点凉. 可见阳虚还是本质. 现在在想, 是不是可以合吴茱萸汤来降痰浊? 不过基本已经好了, 又没有头痛呕吐, 还是先忍忍用药欲望.
所以脉像舌相都会骗人, 脉其实关尺重按都数而有力, 似乎有伏热的样子, 舌是红的, 也似乎是上焦有热, 口也比较渴, 老是想喝水. 唯一没有骗人的, 是觉得喝了热水很舒服, 说明阳虚.
现在也明白了姜和附的区别, 姜是火土药, 附是水药, 附子需要干姜的火土来克制, 才不会造成肾的阳水泛滥.
伤寒里似乎单独用附子不用姜的方基本都集中在阴虚的时候, 现在能想到的只有肾气丸和芍药附子汤, 肾气丸的主要矛盾是水发动不起来.芍药附子汤的矛盾是水不能入阴. 所以阴虚用附子, 不需要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附一则:
昨天我爸让我看一个医生给他的一个同事开的方子. 这个同事是个去年发现了早期肺癌, 手术了, 现在找了一个中医调理, 让我看看方子有没有道理. 我不知道他的同事的辩证如何, 只能解释一下方子, 大概是温经汤和交泰丸的合方加减, 去掉了温经汤里桂枝川穹等升肝阳的药, 加了少量疏肝理气活血的药,重点在右降潜肝阳, 大概是觉得病人上热下寒, 肝阳上浮, 心肾不交. 看这个方子觉得很喜欢, 有时候看药方就象看文章一样, 喜欢看主次分明结构清楚的方子. 我就称赞了这位医生, 希望病人坚持找这位医生. 看了药方上医生的名字, 叫赵其军, 网上查了以下, 似乎还比较活跃, 有过这么一篇三段论:
赵其军的中医三段论
有一句话,初学中医者,和非纯中医者,似乎大多都不晓得的。
这句话就是:不知十二经络,开口动手就错!
知道并真懂这句话者,就是纯正的初级中医师也。
第二句话,就是在中医界,知道者,却也不多;真懂者,凤毛麟角。
这句话就是:不知五运六气,捡遍方书何济?
知道并真懂这句话者,就是纯正的中级中医师也。
第三句话,就是在中医界,知道者,几乎没有;真懂者,羚羊挂角。
这句话就是:不知八卦九宫,临症处处不通!
知道并真懂这句话者,就是纯正的高级中医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