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姜与炙甘草

我家宝贝爱发烧和她的健康日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ZT 温柔的母亲最美

古人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之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自古以来,母教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孩子童蒙养正的根本保证。

古人亦云:「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所以,当我们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时,应当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是否得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稳定了,社会才会安定。

「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如果太太能够对先生和家庭多一点照顾,就会逐渐培植起家庭的根本之道。有些人不经意间,就走到了「忙、盲、茫」的人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习气「忙」,日复一日;因为没有明确目标,然后「盲」;看不到亲人的需要,最后茫茫然,「茫」,迷失了自己。

有幸的是,文中的主人公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回归了家庭,找到了自己的本分,正在圆满着自己的人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什么是学习?不是脑子里记得多少东西,而是所学真正利益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文中的主人公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了,才是「学而时习之」,那么当下就是「不亦说乎」的境界。

诚愿天下的女性朋友,尤其已经做了母亲的朋友,好好品味一下「温柔的母亲最美」,而母亲的这份美丽本来就该是属于孩子,属于家庭的。相信,您一定会有所触动。

震  动

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作为一个现代职业女性,我对孩子呵护备至的时候不多。

尽量不做饭,我和孩子爸爸在单位用餐,孩子和保姆去奶奶家,晚餐后才由保姆带回来。所以有时家里两个多月的煤气费才花八块多钱。

衣服尽可能干洗,孩子的衣服保姆负责,各种家务能省则省,唯一的爱好是挤点时间自己看看书,似乎每天都很忙。

二00六年开始学习了传统文化,才知道自己过的是「忙、盲、茫」的人生。先「忙」,然后「盲」,看不到亲人的需要,最后「茫」然,迷失了自己。

传统文化课程中谈到现在孩子的教育,有一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一个几年级的孩子做值日的时候对老师说:「老师,我给你钱,你替我扫地。」大家听了都笑,我也笑了。笑过之后,心里一震。

因为从孩子几个月起,就请了保姆。不仅孩子的事情,许多家务保姆也自觉承担。

我们对孩子称保姆作「小姨」,一天下班,女儿指着地上她弄脏的地方说:「小姨,这里!」又走到另外一处:「还有这里!」当时没有太在意,只是感觉气氛怪怪的。

听了课,很受触动,这个孩子的现在不就是自己孩子的将来吗?

说来惭愧,可能是积习太深了,虽然学了一年多,也有触动,却没有真正去做、去力行,可一想到女儿的将来,我下决心停下忙乱的脚步。

学而时习之

不仅是为了女儿的将来,几位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女友,也给我很大触动。她们认识到回归家庭的重要,学以致用,当下力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照顾孩子、家庭,日子越过越滋润,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了。

看着朋友的人生越来越圆满,又想到孩子,真是惭愧。「知耻近乎勇」,我也决心「痛改前非」,先从家务事、照顾孩子做起。也算是用实际行动向家人和朋友做个传统文化学习的汇报,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 越变越贤惠

那是上个周日,我正在清理厨房,一位大我十岁的同事来访。

我急着去开门,手里还拿着一把清扫用的小塑胶笤帚,女儿也闻声出来了,惊诧地说:「妈妈,您现在会扫地了?」我有些不好意思。先生加班不在,我赶紧端茶倒水。嘴里说着:「谁说妈妈不会扫地?」同事接过水,笑道:「哪里是真的不会扫地,只是孩子很少见你这个妈妈扫地的样子罢了。童言无忌,不过也没有冤枉你啊。」

跟同事谈了一些最近的人生感悟,她也很替我欢喜,临走笑着说回归家庭是女人的本分,并祝福我越变越贤惠。

(二)素描画妈妈

送走了同事,细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人生,觉得实在有点对不住女儿、对不住先生和这个家。

看着在书房写作业的女儿,当下那眼神就变得温柔了几分,用比平时低了几度的音调问女儿,中午想吃什么?女儿向来在我的「高压」下比较听话,也不怎么挑食,见我问就随口说了几样家常菜,我二话没说,认真地给女儿做了一顿饭。

用完午餐,以前是把女儿赶到她的房间去午休,自己落得清净看看书,或者和女友打打电话。今天主动请女儿一起午休。当我陪着女儿很安闲地躺到床上的时候,女儿给我讲了一周来她在学校的事情,以前我总会用「小孩子的事情,妈妈哪有时间听」搪塞,今天我耐心地微笑倾听。

从孩子记事以来,这么安详的母女在一起的景象不多。不是忙着这个,就是慌着干那个,过着心浮气躁,甚至焦头烂额的日子,心无主宰,不知道日子要过到哪里去,随顺习气和欲望,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最后女儿讲得尽了兴,问道:「妈妈,我们班同学好玩不?」我赶紧笑眯眯地回应道:「好玩,好玩。」女儿开心地望着我说:「妈妈,下次再画素描,我一定会画您。」我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您笑起来的样子,像小孩,一定很好画。」

我催着女儿快睡,顺势给女儿掖了掖薄毯。就这个简单的动作,女儿回我一个甜甜的微笑,说:「妈妈,您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照顾过我。」

听了女儿这个话,我心里微微一颤:孩子的心多纯净啊,她对大人的心,捕捉得原来是这样细腻,以前真的是忽略了孩子。

(三)妈妈今天真美

女儿写完家庭作业,时间已经不早了,她说该洗头、洗澡了。

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女儿常常是掌握不好水的冷热,动作也比较慢;洗完头吹头发的时候,也会吹得头发竖起来,看起来乱乱的。

想到她第二天又要上学,就很想去帮忙。

但是想到传统文化的老师讲过,真正的慈爱要为孩子的一辈子负责,让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增长能力,我们替孩子包办会很节省时间,可是我们能够包办一辈子吗?将来孩子拿什么去服务社会?

又想到老师说,家长要陪伴孩子成长,而且在陪伴的过程中要尽到家长的责任,做孩子的「君、亲、师」,于是,我进了盥洗室。

一边用手轻轻地试了试温度,一边嘱咐女儿洗头的水温,稍微有些烫手洗头比较适宜。女儿把头放到盆中,又叮嘱头发要多湿一会,待全部浸透后,再放洗发水,洗发水要揉搓出泡沫……一边说顺手帮女儿拉了拉衣领,女儿就情不自禁地说:「妈妈,您真的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照顾过我!」

和中午的话一模一样,我随口问道:「妈妈以前不是经常给你洗头吗?」女儿俏皮而认真地回答说:「是呀,您以前是经常给我洗头,可是这一次不一样,因为这一次您没训我……」

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给她洗了多少次头,但每次都是很多简短而指令性的话:「赶紧过来!」「把头低下!」有时甚至还会呵责「能不能快点?」因为学习了传统文化,心有所定了,所以不知不觉就少了许多以前的那种急躁。语气和缓了,动作也轻柔了许多,让女儿感受到了细致的照顾。

女儿洗完澡,当我把棉睡衣披到女儿身上的时候,女儿幸福地说了一声:「啊,好舒服啊!」

接着,我拿来吹风机,示范给女儿看,如何做才不至于吹得头发竖起来。
女儿忽然扭过头来,由衷地说:「妈妈,您今天可真美!」

我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头发有几根散乱下来,额头上沁着细细密密的小汗珠,脸上也是汗津津、油亮亮的,实在没有什么美的,不但不美,还有点难看。

想着女儿的话,心里有些纳闷,就问:「妈妈今天真的美吗?」女儿歪着头,很认真地说:「妈妈,我觉得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漂亮过!」

(四)妈妈的思考

女儿睡下了,洗手间也收拾干净了,就坐到了电脑桌前,准备看看邮件。

突然有一种疲惫的满足:静下心来打理好各种家事,枯燥的日子好像变得有滋味了。

不正是这些看起来很麻烦,琐琐碎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点点滴滴的衣食住行等诸多事务构成了我们的生活吗?

想到女儿说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美丽。以前常常是头发一丝不乱,眉、眼还要修饰一下,为了衣服不出褶皱坐的姿势也会很注意,鞋子和衣服要很相配才肯出门。总之,以前我是满注意形象的年轻妈妈,却从没有听过女儿由衷的赞叹。

索性来到了穿衣镜前:完全是一个素面朝天的家居妇人,眼角有了几许皱纹,面上似乎比以前多了几分和善,但是实在是并不美啊!

回顾一天来和女儿的应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天伦之乐,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找回了一点点母性的光辉。

大概就是这么一点点母性的光辉,感动了八岁的女儿,她眼中母亲的美丽就是这么简单:温柔慈爱。

不禁感叹:为什么早就没有学习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不就是让我们从关爱身边的亲人开始吗?学了快两年了,都没有做,那是没有真学啊!

如果早一点力行,不仅会早一点体会「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也就会更早明白温柔的母亲最美。

母亲的这份性德的美丽本来就该属于孩子,属于家庭。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10-8 18:24 编辑 ]
发表于 2009-10-8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5 姜与炙甘草 的帖子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 祝福姜姐姐幸福美满!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我的梦想

呵呵,我的37网友遍中国,云游到哪里都有饭吃。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辅周先生是中医大家,是我敬佩的先生之一。

蒲辅周先生访谈录一九六八                  何绍奇      

       三十六年前,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同乡前辈蒲辅周先生。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蒲老谈兴颇浓,他一边吸着叶子烟,一边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其间,有沈仲圭先生、陈鼎祺大夫来过,寒喧几句之外,我们老少两代的谈话没有停止过。我们都忘掉了窗外如火如荼的世事。蒲老这次的谈话,影响了我一生。香江教余,心境颇静,回想往事,恍然如昨。兹就记忆所及,追写出当年谈话的内容,浑金璞玉,以公同好。是为记。

       伤寒本寒而标热,故治用辛温,汗出热去;温病本热而标寒,故清热必兼透达。

       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
            
       张菊人先生改银翘散为银翘汤,说北方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炉火不熄,如此,则寒郁于外,热固于中,银翘散中辛温的荆芥,升提的桔梗皆非其宜,当去之,加黄芩、瓜蒌,我说:此固一说也,但不可视为定例,我用银翘散,治风温初起,无汗畏风者,怕它透达之力不足,还要加葱白呢。葱白辛润,汗而不伤,和麻桂羌防不同。表解热透,我一般不用苦寒药,用白虎汤亦嫌早,常用鲜芦根、鲜竹叶,衄者再加白茅根,此名“三鲜汤”。

        沈钧儒先生的公子,感冒发热,午后为甚,倦怠,纳少,口淡,尿少,自服银翘散,药后热不退,反增便溏。外感当分六淫,当辨何邪而区别治之。区区感冒,也不是只分风寒、风热那么简单。此乃阳气不足之体,感受寒湿,湿为阴邪,治当芳香淡渗,间可用刚,凉药伤中阳,湿就更难化了。我用平陈汤合三仁汤,二剂,即汗出,尿畅,热退。
            
        湿温或温邪夹湿,最容易见到湿热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徒清热而热不去,湿留之故也。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常用芦根、通草、薏米、茯苓皮、滑石、竹叶。通阳不在温,是因为湿热混在一起,热在湿中,故与杂病不同,不能用温药如桂枝、肉桂、大茴香去通阳,小便利,则湿去热孤。利小便的药味淡,所以我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四个字。
            
        表未解未可攻里。即使表已解,热邪入里,当清,苦寒药也不要过量,在阳气不足之体,宁可再剂,不用重剂。否则,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粗工之用药也。不能看“炎”字两个“火”,就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辨证论治的真谛是甚么?是“一人一方”。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

        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汤的麻黄是麻黄汤的一倍呢。
            
       石膏用量也不宜过重。药罐子有多大?那么大量怎么煎?有人动辄就用今制半斤、一斤。再说,是药总有利弊,不能只看到石膏清热之力,而不怕它伤阳损胃。
            
        热邪与燥屎相合,不得已而有承气之设,仲景先生于此谆谆告诫:一服利,止后服,得下余勿服。一次会诊,一小儿食滞,发热,已经用过许多抗生素无效,不食,腹胀,但鼻准光亮,一医主张用大承气,我说脾虚之质,鼻准光,必自利,不必用下,不妨消导。但他坚持,正在讨论时,护士来报,拉稀便了。
            
        王清任一心苦苦探索医学真谛,其精神可敬。他的活血化瘀方,如血府逐瘀汤,果是气滞血瘀,用之多效。但强调气血,将七情六淫一概抹煞,就未必有当。其方,有效者,也有不效者,未如所言之神。如说通窍活血汤可治十年、廿年紫脸印,多少付可见效,实际用之无效。
            
        曾见有人久病恶寒,人着单,彼着夹,人着棉,彼衣裘,冬天生着火炉,犹自呼冷。此真阳虚也。可考虑用玉屏风散,加附子、姜、枣,剂量不必太重,阳气复振,营卫和谐,或可见效。
            
       有人三天两头感冒,前人称为数数伤风,可用玉屏风散,营卫不调者合桂枝汤。辛温峻汗,表阳愈伤,病愈不解。苦寒则伤中阳,脾胃一倒,病变蜂起。

       肾盂肾炎,临床颇常见。因其尿频尿急,我常用五苓合二妙,加大茴香一个,琥珀五分,以解膀胱之困,肉桂只用三、五分而不宜多。
            
       有很多病,只宜调而不宜治。与其药石杂投,损伤胃气,不如不服药。我自己就有痰饮宿恙,多年来,我一直不服药,中西药一概不服。唯注意调饮食,适寒温而已,虽然衰弱,但又多延了一些岁月。
       六十年代初,我在广东从化温泉疗养,有人来访,他有多种慢性病,终年西药、中药不离口,每次吃一大把药。而日见消瘦,饮食不思,餐后还有腹胀。我说,古人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药石杂投,本已见弱的脾胃如何负担得起?脾胃一倒,就不好办了,我建议他不妨减少用药,他顾虑重重。我让他先减一点试试,果不其然,减一点,各方面的感觉反而好一点。最后他终于甩掉了终年吃药的包袱。

       希冀吃药来健康长寿,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用药无非是借药性之偏,来纠正疾病的阴阳之偏。从古至今,未见有吃药长寿的。
     《金匮》论恶阻,说设有医治逆者,到了第三个月还呕吐不止的,则绝之。楼英说其意是摒绝医药,和之养之,以待胃气来复。古人说“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就是说,这样仍不失为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

       要是把医生分作三等,我只能算中等之中。

       学拳三年,敢打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孙真人也说过:学医三年,便谓天下无可治之病。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
            
        罗天益说:医之病,病在不思。医生所思的,就是辨证论治,而非其它。我坚信唯物论辨证法,不向机械唯物论投降,我也这么教我的学生。他们总怕我保守,不给他们我的秘方、验方,我说我没有什么秘方、验方,我用的都是古人的方,要秘方、验方,去查类书嘛,我教你们的是辨证论治。他们又说,辨证论治,难哪﹗我说:孙悟空七十二变,是他掌握了变的方法。不要偷懒,学嘛,没有快捷方式可走的。
            
       有位广东来的进修生,在门诊跟我抄方。有一天,病人少,她说:蒲老,可不可以让我给你把个脉,我说:好。诊毕,她皱着眉头,说:有结代脉,我说:是结脉?是代脉?她想了一下,说是代脉。我说你不错呀,能看出来。她说三四动止应六七,蒲老你不会出事吧?我说那你就过六七天再看。过了六七天,她再诊我的脉,说还是那样。我说,你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也会出现脉结代,未必就“三四动止应六七”。
            
       眩晕,有虚有实。我会诊过一位美尼尔氏病患者,先后采用过滋水平肝,熄风潜阳,泻肝和胃未愈,脉滑、苔腻,我认为其本属阴虚,标为痰热的辨证不错,用药则须斟酌。既挟痰热,便当清化热痰为主,早用滋腻,会助痰热,清泻肝火,亦非其治。我建议改用温胆汤加味而愈。
      
      子宫脱垂,古称阴挺,多由劳倦气虚不能固摄所致,我常用补中益气汤。补中,健全脾胃;益气,增强功能。每用加鳖头一个,炙酥入煎。
            
       有人说,古方中用人参的,就一定要用人参。我说不一定,仲景先生生当汉代,那时辽东尚未开发呢,故白虎加人参汤,理中汤所用人参,皆是党参。四川的泡参,也很好,其色白中带黄,其味甘淡,入脾肺经补气,加之其体疏松,补而不壅,补气而不留邪。若嫌力薄,可以多用点嘛。我在成都治一血崩妇女,***补气摄血,泡参用至四两而效。泡参其价甚廉。梓潼凤凰山的桔梗,长卿山的柴胡,也都是很好的药。这种柴胡,叫竹叶柴胡,色绿,用茎,北柴胡用根。

       三物备急丸是仲景方。其功在攻下冷积而止腹痛。伤于生冷瓜果,积久不化,非一般消导药可效。有人病此,求治于某老,其用药,无非楂曲平胃之类,服二十剂无效。此病非攻不能去其积,非温不能已其寒,我用三物备急丸的大黄干姜,不用巴豆,改用阿魏而效。巴豆猛峻,不可轻用,即用,也要注意炮制方法去油用渣,并严格掌握用量。我有个学生,素来用药谨慎,一次处方开巴豆五分,患者服后即暴吐泻不止,所谓“一匕误投,覆水难收。”后来我调治了许久才好。
            
       对某些慢性疾病,我推崇煮散,即把药碾成粗末、混匀,每用五、六钱,水一盏,煮七、八分钟,去渣,适寒温饮之。一日一、二次,不伤胃气,药效也易于发挥,犹如轻舟速行也。
            
       便秘勿轻言泻下,如肝失疏泄,用四逆散,气机升降复常,大便自通。脾虚运化不好,我用甘麦大枣汤而效。或以这样的治法神奇,其实不过“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而已”,何神奇之有﹗

        用药要丝丝入扣,不多一味无谓的药,不少一味对证的药。
            
        用药丝丝入扣,不是多而杂,用药杂乱,是初涉临床者的通病。原因一是病机不明,病机不明,用药就不能击中要害。二是急于见功,这样就势必见一症用一药,甚至用几种药,这就成了唐书说的“广络原野”。三是瞻前顾后,用一味热药,怕太热,加一味凉药;用一味泻药,怕有伤,加几味补药。曾有学生治一个气喘病人不效,来找我,还说是不是没有按老师的经验加葱白,我看他的处方,一味热药,一味凉药,下面又是一味热药,一味凉药,我就问他,这是寒喘,还是热喘?他不能答,这就是病机不明,所以用药杂乱。果是寒证,用凉药岂非雪上加霜?用药杂乱,就像打架一样,你这里一拳头打出去,他那里拉着你的手,那哪能打得中?我年轻时用药也杂,后来我临叶天士医案,才发现他的用药真乃巧呀。古人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说到达药,当然还是要向仲景先生学习。他是深知药物利弊的。不识药,对它的利弊拿不准,用一味不行,那就多用几味,想不杂乱都不成了。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10-8 19:47 编辑 ]
发表于 2009-10-1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巧,今天我和老金也是10周年,同庆同庆,呵呵!

原帖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10-8 09:23 发表
第1年:纸婚 第2年:棉婚 第3年:皮革婚 第4年:水果婚
第5年:木婚 第6年:铁婚 第7年:铜婚 第8年:陶婚
第9年:柳婚 第10年:铝婚 第11年:钢婚 第12年:丝婚
第13年:丝带婚 第14年:象牙婚 第15年: ...


锡婚。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0 susie_cyy 的帖子

发表于 2009-10-11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1 姜与炙甘草 的帖子

我跟兜爸爸结婚11周年了呢。这艘贼船是呆的挺长时间的了。
发表于 2009-10-1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10-8 10:19 发表
我们娘家没有要一分钱的聘礼,连一颗喜糖也没有。
我们没有照当时已流行的婚纱照,办理结婚证时候,两个人合影了一张。至今没有补照婚纱照,惹的现在的姑娘直嚷嚷,您们的结婚照呐?
我们没有去旅游度蜜月,7 ...

平淡才是真正的幸福!我在看甘草姐姐看齐呢。现在我也静静体会平淡,真切感受。
把生活去比做三餐一样,原味朴素就是最健康最好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2 麦兜唱歌 的帖子

您上贼船很早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3 小虫爱上中医 的帖子

稀里糊涂结的婚,稀里糊涂过日子。
发表于 2009-10-1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10-11 21:41 发表
您上贼船很早啊。

同感慨。
发表于 2009-10-12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4 姜与炙甘草 的帖子

呵呵。麦兜还是出来的很晚呢。所以,过了好几年的疑似未婚女性的日子,相当的滋润散漫啊。
发表于 2009-10-12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2 麦兜唱歌 的帖子

好像没有过七年之痒的嫌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应秋先生是中医大家,是我敬佩的先生之一。

最近在看任应秋老先生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对历史以来各家学派有了系统认识。大家就是大家,写出来的东西,事隔30年,还是日久弥新,很朴实、很亲切的。
发表于 2009-10-12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8 jingetiema 的帖子

有啊。我穿什么,戴什么,都是别的人说好看。倒是儿子比他花言巧语的多:妈妈,你今天怎么那么漂亮啊。
在他那里,我整个是透明的。如果不说这句话:还折腾啥啊,就是赞美和首肯了。想当初,看你眼珠子都不会动,看的人想念咒语让他消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03:24 , Processed in 0.02457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