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姜与炙甘草

我家宝贝爱发烧和她的健康日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0 绒绒 的帖子

我也经常被忽悠。

希望大家都火眼金精。
 楼主| 发表于 2009-10-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中午,带小贝去桃园看姑姑了。

坐城乡的小公交车去的。

在车上,听到两位60多岁农民的对话,一个说自己左耳朵不舒服,所以进城来大医院看看。听完了他们之间的对话,我就插话了,我用很诚恳、很朴实、语速很慢地说出三豆饮,建议老人家试试,说这个是扁鹊的古方,自己用了一年,效果很好。又说了要注意保护阳气,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也说了三豆饮最好下午3点以后喝,要煮烂些喝,阴雨天或大便糖稀就不要喝的原则。老人家临下车,还微笑向我致意。

以后,我要力所能及、不余其力、巧妙善导地宣传中医,今天是我第一次对陌生人宣传中医,所以特记之。
 楼主| 发表于 2009-10-7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了凡学会------正蒙教育

http://www.liaofan.org.tw/zmjyu.htm

弘護正蒙教育 培植佛門龍象
⊙正蒙教育中心
  
  國家之治亂,民族之興衰,關鍵在於人心之邪正清濁。人心若能常保清正,雖未施行法治,也不至於亂;假使人心邪濁,縱然施以重典刑罰,恐亦難收治功!欲使人心清正,則須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國民的品行,是國家興衰的徵兆。是故《論語》中孔子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我中華民族過去的教育,率皆秉承著「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教育原則,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以「明人倫、敦善行」為基本修養;一般人只要肯接受任何經典古訓的教化,即能效法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敦品勵行、變化氣質,達者便能兼善天下,窮者亦可自守其身。這正是中華民族萬古常新、歷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因此,古來即有「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之佳言傳世。

  自從歐風東漸,學人競相崇尚西法,竟廢除傳統文化,漠視養德教育,從此人心逐漸腐化,衍生了嚴重的家庭問題,進而影響社會治安、國家穩定。欲救此弊,捨恢復傳統文化、落實人格教化,難以達成!而人格之養成,則是奠基於童年,及早讓兒童接受優良文化薰陶的教育,即是趁其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強的階段,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作品,在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漸漸地陶冶其性情、培養其福慧,成為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

  兒童讀經教育與佛門興衰關聯甚大,印光大師曾對於兒童的教育問題做了很切實的開示,其大意為:兒童於知識未開時(一般為十三歲之前),當教其讀誦《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聖人經籍,以資薰陶心性德能;待其知識漸開(十三歲之後),則須更以《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教導之,使其明白因果報應之事理而斷惡修善,型塑健全的身心;更當教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以求消災免難、增長福慧。大師特為此一教育立名為「正蒙教育」──源於《易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

  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李炳南教授亦有「宗教不能與民族文化脫節」、「古來由儒入佛者較多」之語。自古以來,各宗各派之祖師大德,大都因為少時即已飽讀詩書,受到聖賢文化的薰陶,奠定深厚的人格基礎,以及古文的讀寫能力,故於究竟了義之大乘佛法一觸即悟,進而發揚光大。迨至民國以後,學者競相崇尚西學,竟將立國的命脈──民族文化,徹底摧殘,致使現在的一般人,非但看不懂古書,並種下「殺父弒母」等「父不父、子不子」之禍端。再觀現今自認為三寶弟子的我們,文學與人格之素養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此皆少時未讀古書、未受聖教之過也。淨空老法師常於講筵中提及:「文言文是開啟三藏教典的鑰匙,想要獲得這一把鑰匙,最簡便之法就是『讀經』。」老人家屢舉其師李炳南老教授對於學習古文的開示說:「能背五十篇古文,就可以看得懂古書;能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寫古文。」

  由此可見,不管是要奠定人格基礎或古文能力,「背經」可說是最理想的捷徑,而且要趁十三歲以前記憶力的顛峰時期好好培養,才會有事半功倍之效。《禮記》云:「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昔時賢文》說:「桑條從小矯,長大矯不屈。」此教育若能復興,則爾後三藏教典才不再塵封樓閣,佛門中也才會有更多因緣,出現如印光大師這種「儒佛會通」的「佛門龍象」。因此,淨空老法師於全球弘揚佛法的同時,也極力倡導「兒童孝廉讀經」。另外,台灣日常法師及台中蓮社諸善知識,各自開辦讀經學校,為日後大乘佛法之弘揚奠下深基,成效卓著;此一宏觀遠見,實在令人讚歎。

  基於此項因素,正蒙教育中心特依「古本原文」,整編一套四書、老莊、了凡四訓等繁、簡二類大字注音讀經教材,提供海內外兒童學習之用,希望對於蒙童的教化,能有些許助益。

  教育乃百年大計,兒童學習任何一種學問,都應該有師長的指導、帶動,與家長之督促、鼓勵,方能產生事半功倍之效。為發揚優良文化傳統,培育德智兼備的經世大材,企盼賢明的家長們,咸發至誠之心,共同推動這項益國利民的千秋大業──正蒙教育.兒童孝廉讀經。古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殷切地期望,此一風氣若能持續下去,這個世界能成為「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的人間淨土,大乘佛法之復興亦指日可待矣!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隆重推荐炎龙在线

炎龙在线——内家功夫与传统养生
http://www.yanlongonline.com/index.php

原来看庄老师的帖子才知道的,当天跑去就注册了,不过看帖子很少,今天看了炎龙的征文,很不错的,所以今天特隆重推荐,尤其生男孩子的妈妈们多去转转。

我喜欢内家拳、内家功夫哦。希望小贝再大些就要开始练。不过我是拳盲的。

松静桩的资料找缇缇要。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10-8 13:5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我和小贝爸结婚10周年(阴历)------铝婚/锡婚 

第1年:纸婚 第2年:棉婚 第3年:皮革婚 第4年:水果婚
第5年:木婚 第6年:铁婚 第7年:铜婚 第8年:陶婚
第9年:柳婚 第10年:铝婚 第11年:钢婚 第12年:丝婚
第13年:丝带婚 第14年:象牙婚 第15年:水晶婚 第20年:瓷婚
第25年:银婚 第30年:珍珠婚 第35年:珊瑚婚 第40年:红宝石婚
第45年:蓝宝石婚 第50年:金婚 第55年:绿宝石婚 第60年:钻石婚
第70年:白金婚 凡60-70年结婚周年纪念,中国人统称为"福禄寿婚"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10-8 18:2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我们夫妻结婚无意中应了王老善人推崇的“俭婚”

我们娘家没有要一分钱的聘礼,连一颗喜糖也没有。
我们没有照当时已流行的婚纱照,办理结婚证时候,两个人合影了一张。至今没有补照婚纱照,惹的现在的姑娘直嚷嚷,您们的结婚照呐?
我们没有去旅游度蜜月,7天的婚假,婚后直接投入工作了。
我们结婚那一天,就2辆车,一辆我们坐,一辆摄像用。摄像制作的VCD莫名其妙被搞丢了,至今没有看过自己的美好灿烂形象,甚憾。
我们结婚的所有家具电器花费没有超过5000元。
......

以前,一想着我的寒酸结婚,就暗穴一下我家的相公,自从看了王老善人的书,心里释然了。

今天早上,我暗示了我家的相公,打发他去看日历,他竟然看了两次才明白过来,就在小贝的面前拥抱了一下姜炙,然后上班去了。

平平淡淡的婚礼,平平淡淡的生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我们的心愿。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10-8 10:30 编辑 ]
发表于 2009-10-8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姜与炙甘草 的帖子

今天,儿子在翻看我以前的照片,问:“你去旅游不带我,那我在哪儿呢”,我说我还在上学。他接着说:那我在你肚子里,肯定也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7 五谷杂粮315 的帖子

我家的也是这样问答的。
发表于 2009-10-8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6 姜与炙甘草 的帖子

心满意足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人生啊!
祝姜姐姐 永远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9 一路悠扬 的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烈老师讲武术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46891193_0_1.html
忆恩师张烈                          狸猫上树

恩师张烈的武学思想文章,已经由师姐陆续整理发在了博客上,地址:http://blog.sina.com.cn/zllsjws,希望有心于武学的朋友们多去看看。

师姐在博文里提到,先整理武术文章,然后会将老师的一些日常随笔和“烟盒文化”的东西上传。不禁勾起我一些回忆。

恩师为人所知是因为他的武术。其实恩师在武术之外,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和能力。恩师曾言,生平最满意的别人对他的评价就是山东台为他录制节目,节目中称其为“玩家”张烈。就是一个“玩”字,恩师兴趣颇广,工程师的本职工作上的建树自不必说,此外于音乐、舞蹈、诸多体育活动都颇有兴趣,身体力行之外,还多钻研其理论,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和学习应用的方式方法。此外于中国古典文化方面,如诗词等等,恩师也颇有造诣。据我所知,恩师与原《武林》杂志主编劳坚,颇有交情,当年曾许诺为《武林》写稿,因长久未能写成,欠下文债不好意思,曾写下小词一首赠予劳坚主编表达歉意。词中有句赞劳坚主编曰:“此人此人,玉韵琴心剑魂”。恩师文采,可见一斑。
这应该多得益于孙存周师爷当年的“香烟盒文化”的教育吧。

所谓的“烟盒文化”,是因为当年孙存周师爷,平时会将一些熟记的文字写在香烟包装盒的背面(师爷嗜烟),教给老师,让老师学习、背诵,老师就称之为“香烟盒文化”,“烟盒教育”。孙存周师爷没有正经读过书,所背的大量诗文警句,大多是所结交的各界朋友说给他的,师爷当年有心,有好的诗文词句,都会背下来,所以这“香烟盒文化”,所含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益。

当年在老师门下,也颇受教于“烟盒文化”。至今记得两首。


其中一首当年老师只谈了其中两句: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后来查了查,知道是憨山禅师的《醒世歌》,全文如下: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谗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种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另外一首当时老师说挺长,是师爷的一个和尚朋友当年说给孙存周师爷的。老师背给我们的时候记不得全文了,择着背了几段,后来我查到全文:

《如意曲》:前生夙債今生了,願他生一世逍遙。有椿萱齊眉偕老,有塤篪握手陶陶。妾美妻賢,孫慈子孝。不讀書科名偏早,不導引壽算偏高,盡揮霍家資未耗。合門無病,百歲如年少,親友都教溫飽。湖山居勝地,花月選良宵。游也麼遨,況園林最好,水竹更清寥。聚商彝周鼎,法書名畫,天下推精妙。作詩賦美人手鈔,寫丹青粉黛臨稿,掌圖籍小史苗條。玉笛清歌,金樽檀板,消受隱囊紗帽。文人韻事,四海盡知交。小試牛刀,口碑載道。招邀踐九洲,登五嶽,有十萬纏腰。且喜長途無盜,柔櫓風平如鏡,波澄畫舫輕橈。旅舍絕塵囂,卷湘簾,珠圍翠繞。待學倦飛歸鳥,有孤寒八百,別淚齊拋。五百年升真入道,在梅花深處,在蓮花深處,在桃花深處,建個新祠廟。是才子,是佳人,才許把香燒。恁般快活,果然如願,也不枉紅塵走一遭。

看完全文不禁赞一声:好个和尚!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的贴子

退即是进,包容才是大爱

很多朋友,出于爱恨,对亲人朋友等,总是用自己认为对的观点和做法来要求身边人,而且,自己绝对相信自己是对的,是为对方好。比如:激进的素食者,会很不愉快的要求身边的人,激进的环保者,会极端的痛恨一些对自然的破坏。他们的存心,我首先表示高度的赞叹,而且在我看来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自己所有的观点看法,是用来自我约束的,而不是成为了衡量别人缺点和短处的利刃!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你的观点是对的,但是你如果强加给别人,那么这个行为就已经不太恰当了。佛陀讲慈悲,老子讲无为,经典讲退让,众生如此迷失,圣贤还是如此的不离不弃,如果我们以学佛或是其他的名义,额外的增加身边人的痛苦,还何谈有解脱和放下?何谈有包容和慈爱?

但是,我们应该明辩是非,做好自己,一丝不苟的要求自己,对身边人,首先是爱和包容,要亲近他们,而不是对立指责他们!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不释手的大方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萨------ZT大方广的文章

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萨

杨甫,是安徽省太和县人,从小父母就十分疼爱他,供他念书、吃穿一切。但是,他进城考试却没考中,出外做生意也没赚钱,想要娶个妻子,也没有合意的对象,但是,他的父母仍然认为很安心,因为杨甫总算平平安安的,虽然没做什么大事,或当大官,可是一家人却过得平淡自在。

然而,杨甫觉得每天这样过日子,挺乏味的,而且他认为人生无常,就有了出家修道的念头。一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就四处打听,后来听人家说,四川省无际大师的道行很高,他就决定辞别双亲,一个人出发到四川去访师求道。

当他抵达四川以后,就遇到了一个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从哪里来?想做些什么事?」杨甫便回答老和尚说「我从安徽省太和县来,想要拜在无际大师的门下,学习佛法。」老和尚告诉杨甫「你要拜访无际大师学习佛法?那不如直接去找佛菩萨学习来得好。」杨甫问「我是很想见佛,但是不知佛在哪里?」老和尚告诉他说「很简单,你赶快回家去,当你看到肩上披着棉被,脚上倒穿鞋子的那个人,就是佛的化身。」杨甫听完老和尚的话,一心一意想要见佛,就赶快回家去了。

当他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三更半夜了,他敲着家中的大门,呼唤着妈妈,请她来开门。他妈妈一听到是儿子回来了,很高兴的从床上起来,也来不及穿衣服,就把棉被披在肩上,又因为很急着想见儿子,鞋子也倒穿了,就忙着跑来开门。

杨甫一看到门开了之后,母亲的样子,肩上披着棉被,脚上倒穿鞋子,突然想起了老和尚的话,杨甫这才了解,妈妈从以前到现在,对自己的照顾和包容,一点一滴,此时都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原来父母亲就是家中的活菩萨啊!

杨甫了悟这点,突然哭起来,抱着父母说「孩儿不孝,居然不了解您们对我的用心,从今以后,我一定尽力服侍你们俩。」自此之后,杨甫便竭力孝敬双亲,如同恭奉菩萨一样,全家过着和乐的生活。

各位小朋友,现在了解谁是家中的活菩萨吗?其实,就是我们的父母亲,孝顺是一切道理的根本,孝顺父母也就是恭敬佛菩萨啊!

——摘自《孝悌百喻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9-10-8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ZT 教儿教女先教己

教儿教女先教己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若教子」。许多父母都希望能教育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却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的坏毛病,难以教化,却不知道,自己的日常言行,已在无形中引导了孩子,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生活中,有些父母喜欢打牌,孩子便常会凑过去看;有的父母喜欢看电视,孩子也会坐在一边跟着看;父母喜欢打游戏机,孩子从小便也会打游戏;父母常常高声说话,或是讲粗话,孩子便也学了去;同样,父母身上的优点,孩子也会模仿,我们在孩子的身上,不难看到父母的影子。

记得在读高中时,有一回学校大扫除,当我们都在地上忙着拔除杂草,清理石阶时,却突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这里,还有这里,要弄干净了。」听到时不免心中一惊,是谁?抬头一看,竟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只见他两只手背在身后,仰着头,有些趾高气扬的样子。我有些奇怪,他在跟谁说话呢?没料到,小男孩走了过来,用那小小的手指到处指一指,严肃地冲着我们说:「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要扫干净了。」我一看,都很干净啊,不一会,他又指着另一处,说这边也要弄干净,见我们没反应,又连续指了好几处,我才发现,原来,这小男孩是闹着玩的。

终于有一个同学受不了,站起来,对孩子说:「来来来,你来做一下给我们看,要不然我们不知道怎么弄干净。」孩子一听,马上吓得逃开了,可是不一会儿,竟又跑回来,继续指手划脚。

我很纳闷,问同学,这孩子怎么回事?怎么说话动作,像老师教学生似的。同学这才笑着告诉我说,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初中老师,他经常跟在他爸身后,看他爸教学生,一下就学去了。

没过一会儿,我便看到孩子的父亲过来了,双手背在身后,那神情,与孩子刚才的样子真是相像,孩子此时就跟在父亲的身后,也仍背着手,一前一后,真是一对父子。

我当时便很惊讶,孩子的模仿能力这么强,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形中都被孩子学了去,学得那么像。之后,当我学习了传统文化才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平常的言语行为,就在教育孩子。

曾看到一则报道,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考试都是名列前茅。而这个孩子,不但成绩好,品德也很好,性格文静、和善。可奇怪的是,当记者去采访他的父母时,父母却说,从来没有教过孩子!没有叫孩子读过书,也没有为他请过家教,孩子好像天生就很乖,不用教似的。后来,记者才发现,原来孩子的父母都是很喜欢读书学习的人。每当他们下班回家后,吃过饭,大家一起收拾完家务,父母便都到房间里去学习钻研去了。虽然家里有电视,但从来不看电视,因此,孩子看到父母那么勤奋好学,自然而然就去读书,根本不用催。这真是身教的力量!

而这对父母,除了平常好学之外,彼此还很和睦,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互相尊重,互相礼让,整个家庭因此充满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和睦的磁场,孩子天天在此熏陶下,不仅学习成绩很好,品德也像父母一样,和善而端正。

当我看完这则报道,便非常敬佩孩子的父母,他们用自己的立身处事,给予孩子最好的榜样,在无形中,就教化了孩子,使他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反之,父母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便会对孩子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有位朋友告诉我,一个孩子,他的父亲教他说:「如果有人打你,你就狠狠打他,不要怕,打出什么问题,有爸爸在,爸爸负责。」

于是,这个孩子在学校特别坏,老师都管不了他,怎么教都不肯听,因为父亲先入为主,就这样教他的。然而试想一下,从小让孩子养成好斗的习气,长养的不是孩子的宽容心、仁爱心,反是一颗暴戾、无所畏惧的心,想用武力征服身边的人,那孩子一生,会走向哪个方向?

在眼前看,好像孩子不吃亏,却看不到,对孩子一生而言,确是吃了大亏了。强暴的性格,会使孩子在人生中,更易与人结下怨仇;遇事不能忍耐,争强斗胜,遇到比自己更强暴的人,恐怕孩子那鲁莽的态度,会将自己推向绝路;不能克制自己的性情,急暴易怒,也会使他在人生中遇到更多的挫折与障碍;不能宽容,喜欢打斗,别人对他也会敬而远之,当遇到困境,便少有人愿意帮助他;而若真的将别人家的孩子打出问题来,父母真会心安吗?长大后,孩子无法自控自己的行为,一旦触犯了法律,难道不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吗?

有时我们以为是在爱孩子,实际却是在害孩子。在孩子生下来后,幼小时期,心中是没有是非标准的,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此,会自然地将父母的话当成行为准则,一旦误导孩子,便会给孩子一生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怎么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养不教,父之过。」抚养、教育孩子,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教他们正确为人处事的态度,才能让孩子一生立于不败之地。《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敬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关爱与敬重,同样,也会让孩子在遇到挫折与低谷时,得到他人的善意相助,这样对他的一生才真正有帮助。

因此,父母就像是孩子的领航人,是要带领孩子越过茫茫大海,到达光明幸福的彼岸的,但倘若连父母自己都认错方向,又如何将孩子引到幸福的对岸呢?故有言「教儿教女先教己」,能用正确的立身处事,给孩子最好的示范,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带领孩子走出一条光明幸福的大道来,这便也是「以身作则」啊!为人父母,又怎能忽视呢?

[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09-10-8 18:2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2 23:44 , Processed in 0.02371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