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aliliya

属于我自己的树洞贴,一个人的倾诉(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0# 枕书东篱

是的,亲爱的,我也需要,需要支持、需要倾听,需要关注,需要理解,需要……
想起你的分享会上,描述的那句禅音对嘉静说的话:我很贪心的
发表于 2012-6-29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爱乐 于 2012-6-29 18:49 编辑

回复 283# aliliya
上次在孩子奶奶家,乐乐跟大他四岁的堂叔玩拍卡片,乐乐输了最喜欢的卡,要不回来又怕小叔再输给别人,大哭,等我过去时,小叔指着他说:"你再哭一声!"我拉走他,边给他洗脸边说:"哭吧,没事的,你怕你的卡片赢不会来是吗",估计是我猜对了放声哭了一会又高兴的玩去了,每次哭完了都是这样。我当时感慨,他小叔不被允许哭真可怜(没忘贴标签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2# 爱乐

是啊,蛮可怜地
我觉得,女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地高过男人,真是很有原因和理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6-29 19:57 编辑

2344 婆婆的分享

      婆婆刚才和我们分享——那天孩子拿小车在空中开,往前一冲,一下子碰到她的额头,她立即说:没事儿,不疼不疼。下午看你的书,才知道这么说不对,应该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我的额头被撞疼了。
      我问婆婆哪本书啊,婆婆说她也没看书名。

      傍晚看到一个孩子摔倒,女孩子,她妈妈立即冲上去说:不疼不疼,真勇敢!~

      就是这样的啊,成人,连自己疼不疼都搞不清楚了,和自己的感觉分裂,然后再去分裂和感觉合一的孩子,直到孩子也被搞分裂了
发表于 2012-6-29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2332 也算真实地表达自己了吧

      大学同学发了一个土司面包刚出炉的图片。
      我回:姐,低调点呗, ...
aliliya 发表于 2012-6-28 22:35



    受不了了,连这个也这么巧。两年前,我痴迷上烘焙,终于捧回了烤箱及一套工具,新鲜了一段时间后,同样闲置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5# 小小草草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6-30 12:04 编辑

2345 网球型孩子

      刚才哄儿子睡觉,儿子不睡,自己又下床去了。
      我仍躺在床上,儿子和婆婆站在地上,儿子拿篮球过来想要拍,用一些询问的口气问我婆婆:“拍?”并边说边拍
      婆婆说:拍,拍。
      我怒了。(家里的规则就是不可以拍重型球,什么规则到婆婆那都变成了一堆棉花)      
      平时我一般都会蹲下去,平和地对儿子说:声音太大了,你可以在凳子上拍。
      这一次,我蹭地下了床,没有蹲下去,用脚踩住了球,也没个好腔调地说:不可以!

      现在儿子已经睡着了,我又想起了李雪微博里提到的悲催的网球型孩子:网球,被发被扣被高吊被拦截,有时还被打出场外。这个球如此小如此被动却很有弹性,但它终究会被打坏。所有人的眼睛盯着它,是比赛者之间关系的媒介,但是却没有人真正对它感兴趣,没有人在乎它。他们只是想用它来打败对手。

      我刚才的做法里就有这个成分,我对婆婆的愤怒全部转到儿子那里去了(虽然不明显),孩子成了成人之间情绪发泄传达的媒介。

      当我们说成人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恰恰相反,孩子常常在照顾和承载着着成人的情绪。
      大的像小的,小的像大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2346 今天有人告诉过你,你是被爱的吗?

      http://www.innerspace.com.cn/d/hpfx_060101_965
      自打看过这个视频,有事儿没事儿就会翻出来听一遍,并且,怕找起来不方便,还放到签名档里了

      嗯,我很需要经常被提醒:我是被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2347 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实验,摘自http://216.24.199.190/thread-65094-1-1.html

      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实验。
      其实也不算什么实验,因为这个太简单,你也可以去做,就是观察幼儿园放学时孩子们的反应。
      放学了,父母或大人们——最好是妈妈——来接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反应有三种
      第一种是看到妈妈,立即放下手头的事,快乐地跑过去,扑到妈妈怀里,这叫安全型依恋。
      第二种是没有任何反应,仍然一如既往地做自己的事情,对妈妈似乎没有丝毫的关注,这叫回避型依恋。
      第三种是矛盾的,孩子这一刻会看一看妈妈,下一刻又去做自己的事,接下来一刻又会看一看妈妈,而当妈妈抱他时,他既抵抗又想要,这叫对抗型依恋,或者说是矛盾型依恋。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6-30 23:19 编辑

2348 笑一笑……你看得太多了……(《不要用爱控制我》P053)

      让我们来看一看,当某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自我分裂的时候,他们试图怎么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那些只有一个活塞(只有思考功能)的人,也就是所谓有着逆反心理的人,喜欢以逆向方式与其他人接触。他们实际上会把接触陌生人,当成是一种介绍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建立起与其他人的直接联系。他们与别人接触的方式通常是告诉别人诸如应该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将要做什么,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实际上,我认为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意识行为,这种行为在日常沟通中比比皆是。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些逆向接触的案例,看看我们是否明白在接近、联系和沟通时,那些人是如何伪装的,如何在联系和沟通还没有建立之前,与不认识的人之间的逆向接触。

      故事1、笑一笑

      不久前的一天,我坐在纽约附近一家旅馆舒适的大厅中,精力集中安排着曼哈顿之行。我拿起金色的咖啡壶为自己倒上一杯咖啡,突然,我发觉身后有个人似乎正对我说着什么,然后又走到了我的右边。我测过身,看到一个陌生的面孔。旁边没有其他人,他肯定是在对我说话。
      “您说什么?”我问道。
      “笑一笑!”
      “什么?”
      “笑一笑!今天是个美好的日子!”他一字一顿地说。
      “什么?”我再次问道,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
      “笑一笑,今天是个好日子!”他说道,语气显得更为郑重。
      “什……么?”我几乎说不出话来。我无法理解他所说的这些话。这有点儿荒唐。他说的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满脑子都是我的行程计划,如公共交通时刻、公交车路线和离目的地最近的站点。
      我站了起来,嘴里有蹦出了一句“什……么?”那人不再大声说话,走开了。我住到了他的胸卡,这才明白他参加了我前天发表的演讲的会议。

      我想,他可能认为我是认识他的。他想通过告诉我笑一下的方式,与我联络感情,好像我的脸部表情就应该变一下似的。他好像能够知道我的想法和感觉,认为这样就可以拉近我和他的关系,好像给我下定义就是联络关系的一种方式。
      这个要求我微笑的陌生人以为,他已经或是和我建立亲密关系了,因此可以告诉我该如何去做?
      尽管没有什么危害,但对于这种方法我不敢苟同。对于陌生人,甚至那些我非常熟悉的人,我从来没有随便要求他们笑一笑。
      恰好第二天早上,在同一家旅馆,发生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

      故事2 你看得太多了

      我正在餐厅里吃早餐,看着报纸,距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人离开了桌子。非常奇怪的是,像前一天早上一样,我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对我说话,但这次他是走到了我的左边。“您说什么?”我问道,并抬起头来,与一个陌生人的眼光相遇。
      “你看得太多了。”他说道。
      “什……么?”我带着比前一天更加难以置信的口气问道。
      “你看得太多了。”他有些尴尬地重复道。
      “什……么?”我又一次问道,我努力想理解这个陌生人话里的意思。
      他似乎有些局促不安,嘴里咕哝着诸如“它们已经过时了”和“不要相信他们”之类的话。他也带着胸卡,显然他也听了我的演讲。

      他试图通过告诉我“看得太多了”来与我沟通——好像我的所作所为很过分,似乎我们是那么“亲密”:他熟悉我的想法,感觉,甚至了解我的阅读习惯,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似乎给我下定论就是一种沟通方式。
      如何解释这些奇怪的交往方式呢?
      从这两个例子中,别人还没有了解我的想法,就开始对我的内心想法说三道四。
      一些不自知、自以为是好意、勤勉的人想与我交往时,很可能会被拒之门外。因为当这些人试图与我们靠近、交流或者认识时,会以逆向方式与我们接触。
      例如,那个说“你看得太多了”的人如果是这么说,“不好意思,打扰你一下,我是……我听了你的演讲,我想知道……你有时间吗?”我就会和他很好地交流。

      ……
      跨越边界的一小步就能预示着更大一步吗?我多次听到人们反思自己紧张的人际关系,他们总是说:“只要我能识别那些细节,就能辨认出它们的实质——那都是控制性人格的表现而已。”

      有位女士一直处于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她这几年一直在自我反省。即使已经经过几年的反思,当我把“你看得太多了”这个故事讲给她听时,她说:“如果我听到‘你看得太多了’这句话,马上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看得太多了,或者奇怪自己为什么给人留下了这种印象。”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6-30 23:21 编辑

2349 估计能节省不少纠结

      抄完楼上这段,再有人控制我的时候,我可能会想——那都是控制性人格的表现而已,估计能节省不少纠结
      如果自己想要控制别人,也可能会想——哦,我的控制性人格出来表现啦,估计同样也能节省纠结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2348 小事一桩?(《不要用爱控制我》P058)

      尽管逆向接触只是小事一桩,容易应付吗,无法与暴力、黑社会以及其他紧迫的问题相提并论,但逆向接触的问题就像从远处火堆升起的一缕青烟,如果我们无视它的存在,总有一天大火会逼近我们,将我们吞噬。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2349 那些不能接受、感觉甚至意识不到内心感受的人,是从外到内地认识自己的,还用相同的方式来认识别人(《不要用爱控制我》P058)

      逆向交往最好的情况是给大家带来困惑,最差的情况下会产生毁灭性的效果。我发觉,那些不能接受、感觉甚至意识不到内心感受的人,是从外到内地认识自己的,还用相同的方式来认识别人,而他们丝毫都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做的。



      看起来,注意力回归到自己,恢复自己的感觉,爱自己,很重要啊~
 楼主| 发表于 2012-6-30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7-1 00:08 编辑

2350 逆向接触和理解、感同身受的区别

      逆向接触看起来好像也是蛮“理解”别人的,但是和真正的理解、感同身受差别在哪里呢?

      逆向接触是不和自己很好地连结的,不能接受、感觉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内心感受,或者说,对自己没有觉察……对他人的“理解”都是靠臆想的。
      真正的理解和感同身受,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对自己的理解和连结,对当下的自己有着觉察,理解自己,之后才是理解他人。

      这里还有一个武志红老师的《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视频,只看了几分钟,先收着吧http://www.xinlixue.cc/ba/showtopic-566.aspx
 楼主| 发表于 2012-7-1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2351 《心理诊室:我为什么看他不顺眼?》

       http://www.xinlixue.cc/ba/showtopic-443.aspx
       喜欢武老师的风格,能写的让我感觉很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5 08:43 , Processed in 0.03288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