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燕果

带孩子的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7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0# 燕果

看下来,直呼过瘾!真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2-10-28 02:18 编辑

回复 301# aliliya

当时也觉得儿子出气出得挺过瘾, 而且从这以后, 他一次也没有再提过那个黑妹妹 我偶尔提起他也兴趣缺缺了, 应该是彻底放下了. 所以人心里放不下事情, 是因为气没有通畅.

每天看aliliya的贴子, 学着让孩子体验自己的情绪, 还是很受用的. 只是每当应用到自己身上的时候, 总有逃避倾向, 不想去体验, 不知道为什么.
发表于 2012-10-28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liliya 于 2012-10-28 15:55 编辑

回复 302# 燕果

有时候看见孩子那么容易就把情绪处理了,更小的孩子,甚至哭一场就可以了,真是心生羡慕啊。
成长对于成人来说,的确要艰难得多。
发表于 2012-10-2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1# 燕果


    亲爱的,昨天跟老公说你贴的内容,我说着说着,眼泪一直在冒。女儿问我咋啦,我说妈妈有点 激动。

     自己看的时候,就是非常感慨。可是述说的时候,我又有了更强烈的情绪流淌。


     所以,我们如果不开始明白自己的各种需要,也会有意无意的给孩子们加上我们的各种需要,而且理由还很充分和正当。

     就象公公跟我说,那你说说中国的“母凭子贵” 的意思,  弄的我内心非常的不舒服。


       一句话,活出自己,nnd,我倒不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4# 寻爱的孩子

是啊, 活明白自己以前, 怎么能给孩子提要求呢. 自己还没有活明白, 就要求孩子这个那个, 即使孩子达到了自己的标准, 也会发现这不是我们原来想要的.
发表于 2012-10-29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挺好。我就没有能量来写这个东西。到现在也没有记录宝宝的点滴
发表于 2012-10-29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这位妈妈学习。我到现在还没有开始记孩子的点滴。就是没有时间,主要是没有能量。刚换了手机。以后手机随时记录。上下班的路上。呵呵。
发表于 2012-10-29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燕果来37修炼了多长时间了啊。看到你在别的帖子里已经能基本判断疾病方向了。
我来三七1年多了。现在圆运动还没有看完一遍。书籍买了不少,读起来还是觉得很难。

如你笔记里说的,我是一个能量很低的妈妈。照顾好自己,提高自己,是当前的功课。每天都开心就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处看到的. 虽然和带孩子没有关系, 但因为看了太喜欢, 所以还是放在这, 以后给孩子们看, 如果他们想写故事的话.
---------------------------------------------------------------------------------
老舍:如何写小说

  作者:老舍

  小说并没有一定的写法。我的话至多不过是供参考而已。

  大多数的小说里都有一个故事,所以我们想要写小说,似乎也该先找个故事。找什么样子的故事呢?从我们读过的小说来看,什么故事都可以用。恋爱的故事,冒险的故事固然可以利用,就是说鬼说狐也可以。故事多得很,我们无须发愁。不过,在说鬼狐的故事里,自古至今都是把鬼狐处理得象活人;即使专以恐怖为目的,作者所想要恐吓的也还是人。假若有人写一本书,专说狐的生长与习惯,而与人无关,那便成为狐的研究报告,而成不了说狐的故事了。由此可见,小说是人类对自己的关心,是人类社会的自觉,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纪录。

  那么,当我们选择故事的时候,就应当估计这故事在人生上有什么价值,有什么启示;也就很显然的应把说鬼说狐先放在一边——即使要利用鬼狐,发为寓言,也须晓得寓言与现实是很难得谐调的,不如由正面去写人生才更恳切动人。

  依着上述的原则去选择故事,我们应该选择复杂惊奇的故事呢,还是简单平凡的呢?据我看,应当先选取简单平凡的。故事简单,人物自然不会很多,把一两个人物写好,当然是比写二三十个人而没有一个成功的强多了。写一篇小说,假如写者不善描写风景,就满可以不写风景,不长于写对话,就满可以少写对话;可是人物是必不可缺少的,没有人便没有事,也就没有了小说。创造人物是小说家的第一项任务。把一件复杂热闹的事写得很清楚,而没有创造出人来,那至多也不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并不能成为小说。因此,我说,应当先写简单的故事,好多注意到人物的创造。试看,世界上要属英国狄更司的小说的穿插最复杂了吧,可是有谁读过之后能记得那些勾心斗角的故事呢?狄更司到今天还有很多的读者,还被推崇为伟大的作家,难道是因为他的故事复杂吗?不!他创造出许多的人哪!他的人物正如同我们的李逵、武松、黛玉、宝钗,都成为永远不朽的了。注意到人物的创造是件最上算的事。

  为什么要选取平凡的故事呢?故事的惊奇是一种炫弄,往往使人专注意故事本身的刺激性,而忽略了故事与人生有关系。这样的故事在一时也许很好玩,可是过一会儿便索然无味了。试看,在英美一年要出多少本侦探小说,哪一本里没有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呢?可是有几本这样的小说成为真正的文艺的作品呢?这种惊心动魄是大锣大鼓的刺激,而不是使人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动。小说是要感动,不要虚浮的刺激。因此,第一:故事的惊奇,不如人与事的亲切;第二:故事的出奇,不如有深长的意味。假若我们能由一件平凡的故事中,看出他特有的意义,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便具有很大的感动力,能引起普遍的同情心。小说是对人生的解释,只有这解释才能使小说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也只有这解释才能把小说从低级趣味中解救出来。所谓《黑幕大观》一类的东西,其目的只在揭发丑恶,而并没有抓住丑恶的成因,虽能使读者快意一时,但未必不发生世事原来如此,大可一笑置之的犬儒态度。更要不得的是那类嫖经赌术的东西,作者只在嫖赌中有些经验,并没有从这些经验中去追求更深的意义,所以他们的文字只导淫劝赌,而绝对不会使人崇高。所以我说,我们应先选取平凡的故事,因为这足以使我们对事事注意,而养成对事事都探求其隐藏着的真理的习惯。

  有了这个习惯,我们既可以不愁没有东西好写,而且可以免除了低级趣味。客观事实只是事实,其本身并不就是小说,详密的观察了那些事实,而后加以主观的判断,才是我们对人生的解释,才是我们对社会的指导,才是小说。对复杂与惊奇的故事应取保留的态度,假若我们在复杂之中找不出必然的一贯的道理,于惊奇中找不出近情合理的解释,我们最好不要动手,因为一存以热闹惊奇见胜的心,我们的趣味便低级了。再说,就是老手名家也往往吃亏在故事的穿插太乱、人物太多;即使部分上有极成功的地方,可是全体的不匀调,顾此失彼,还是劳而无功。

  在前面,我说写小说应先选择个故事。这也许小小的有点语病,因为在事实上,我们写小说的动机,有时候不是源于有个故事,而是有一个或几个人。我们倘然遇到一个有趣的人,很可能的便想以此人为主而写一篇小说。不过,不论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人物,人与事总是分不开的。世界上大概很少没有人的事,和没有事的人。我们一想到故事,恐怕也就想到了人,一想到人,也就想到了事。我看,问题倒似乎不在于人与事来到的先后,而在于怎样以事配人,和以人配事。换句话说,人与事都不过是我们的参考资料,须由我们调动运用之后才成为小说。比方说,我们今天听到了一个故事,其中的主人翁是一个青年人。可是经我们考虑过后,我们觉得设若主人翁是个老年人,或者就能给这故事以更大的感动力;那么,我们就不妨替它改动一番。以此类推,我们可以任意改变故事或人物的一切。这就仿佛是说,那足以引起我们注意,以至想去写小说的故事或人物,不过是我们主要的参考材料。有了这点参考之后,我们须把毕生的经验都拿出来作为参考,千方百计的来使那主要的参考丰富起来,象培植一粒种子似的,我们要把水份、温度、阳光……都极细心的调处得适当,使他发芽,长叶开花。总而言之,我们须以艺术家自居,一切的资料是由我们支配的;我们要写的东西不是报告,而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用我们整个的生命、生活写出来的,不是随便的给某事某物照了个四寸或八寸的像片。我们的责任是在创作:假借一件事或一个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所要发生的情感与情调,都由我们自己决定,自己执行,自己作到。我们并不是任何事任何人的奴隶,而是一切的主人。

  遇到一个故事,我们须亲自在那件事里旅行一次不要急着忙着去写。旅行过了,我们就能发现它有许多不圆满的地方,须由我们补充。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其中有许多事情是我们不熟悉或不知道的。我们要述说一个英雄,却未必不教英雄的一把手枪给难住。那就该赶紧去设法明白手枪,别无办法。一个小说家是人生经验的百货店,货越充实,生意才越兴旺。

  旅行之后,看出哪里该添补,哪里该打听,我们还要再进一步,去认真的扮作故事中的人,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每个人的一切。是的,我们所要写的也许是短短的一段事实。但是假若我们不能详知一切,我们要写的这一段便不能真切生动。在我们心中,已经替某人说过一千句话了,或者落笔时才能正确地用他的一句话代表出他来。有了极丰富的资料,深刻的认识,才能说到剪裁。我们知道十分,才能写出相当好的一分。小说是酒精,不是搀了水的酒。大至历史、民族、社会、文化,小至职业、相貌、习惯,都须想过,我们对一个人的描画才能简单而精确地写出,我们写的事必然是我们要写的人所能担负得起的,我们要写的人正是我们要写的事的必然的当事人。这样,我们的小说才能皮裹着肉,肉撑着皮,自然的相联,看不出虚构的痕迹。小说要完美如一朵鲜花,不要象二簧行头戏里的“富贵衣”。

  对于说话、风景,也都是如此。小说中人物的话语要一方面负着故事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人格的表现--某个人遇到某种事必说某种话。这样,我们不必要什么惊奇的言语,而自然能动人。因为故事中的对话是本着我们自己的及我们对人的精密观察的,再加上我们对这故事中人物的多方面想象的结晶。我们替他说一句话,正象社会上某种人遇到某种事必然说的那一句。这样的一句话,有时候是极平凡的,而永远是动人的。

  我们写风景也并不是专为了美,而是为加重故事的情调,风景是故事的衣装,正好似寡妇穿青衣,少女穿红裤,我们的风景要与故事人物相配备--使悲欢离合各得其动心的场所。小说中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须有它的存在的意义。一个迷信神鬼的人,听了一声鸦啼,便要不快。一个多感的人看见一片落叶,便要落泪。明乎此,我们才能随时随地的搜取材料,准备应用。当描写的时候,才能大至人生的意义,小至一虫一蝶,随手拾来,皆成妙趣。

  以上所言,系对小说中故事、人物、风景等作个笼统的报告,以时间的限制不能分项详陈。设若有人问我,照你所讲,小说似乎很难写了?我要回答也许不是件极难的事,但是总不大容易吧!

  载1941年8月15日《文史杂志》第一卷第八期
发表于 2012-11-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说,我们应先选取平凡的故事,因为这足以使我们对事事注意,而养成对事事都探求其隐藏着的真理的习惯。”

之前摘抄了老舍的育儿观,老人家真是有智慧啊。
不过,现在让我想老舍的作品,真的没什么印象,上学时课本里有两篇,但也都没啥印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一则

上周因为美国东部刮台风, 我家停电三天. 公司关门一周, 学校关门一周. 停电的日子非常美好, 不用上班, 不用上学, 电脑开不成, 电视看不成, 全家日出才醒, 晚上9点就上床, 天天坐着聊天, 天黑了就全家围坐在壁炉前, 东拉西扯. 孩子们天天在家吃饭, 觉得都养胖了点. 感觉就这么一个星期, 儿子一下子懂事了很多. 本来他不喜欢生人来家里, 这周两天, 还在停电的朋友一家四口来我家逃难, 他也不认生, 开开心心地和姐姐弟弟们玩. 再一次觉得, 孩子太需要父母的陪伴了. 不是心不在焉的陪伴, 是全心全意的陪伴, 也不是带着出去玩或者尝鲜, 而是全神贯注地和他们聊天, 玩.

电一来, 老公说, "苦日子结束了?" 我说, "是美日子结束了". 又要上班上学了. 朋友的女儿在我家和我女儿玩了两天玩疯了, 朋友接到邻居的电话, 说来电了, 回头告诉孩子们, 大家都长叹一口气.

上班以后, 觉得人的心情都平静了很多. 回家也没有过去的浮躁. 我想, 也许每年家里需要拉闸断电几天, 作为休假.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2-11-10 00:05 编辑

第六十二则

昨天开车回家的路上, 在电台里听见主持人在采访一本书的作者, 听到我到家了都不想下车. 作者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写的书名叫'oddly normal'. 书里讲的是他们抚育他们的一个儿子的过程, 这个儿子现在十几岁, 是个同性恋, 是个有很多社交问题的孩子. 让我听得入迷的地方不是这个孩子的奇特, 而是这对父母从小到大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 以及在接纳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艰辛.

这对父母有三个孩子, 两儿一女, 他们的另一个儿子是个典型的男孩, 爱运动, 喜欢漂亮女孩. 而这个儿子Joe, 从三岁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女性特征, 喜欢粉红色, 喜欢漂亮衣服和鞋, 迷恋玩芭比娃娃, 并且对哥哥的男同学有强烈好感. 在孩子五岁的时候, 妈妈害怕儿子上学被别的孩子笑话, 曾经把他的娃娃全部藏起来. 并且带他去参加各种运动, 但孩子反抗和厌恶足球等运动, 而且并没有因此变的'正常', 他在幼儿园里和别的孩子格格不入, 没有办法交朋友.

孩子很有天赋, 很小就喜欢阅读, 在学前班的时候遇到了很好的老师, 会根据他的情况给他和别的孩子不同的对待. 但这以后的老师都不能理解他, 尤其是四年级的老师, 经常挑剔他, 孩子这以后的行为越来越独特, 越来越不能遵守学校的秩序. 而且因为没有朋友, 经常被人欺负.  同时孩子被老师, 医生, 贴上了各种标签, 自闭, 阿斯伯格, 狂躁, 双重人格, 抗拒症, 等等. 父母为了给他找一个适合他的环境, 曾经去努力追求一个适合他的标签, 但是经过一番努力后, 他们发现任何时候一个标签都不能帮助他什么, 所以他们开始不关心标签了, 唯一他们认同的一个标签是, 他们的儿子是同性恋, 因为父亲在儿子青春期的时候发现儿子在搜索裸体男性的照片.

为此这对父母很早就去咨询他们有如此性向的朋友, 从他们那学习如何让他儿子一点一点把自己心里想的表达出来. 父亲和儿子一起散步聊天, 和儿子一起吃冰琪淋, 直到有一天, 儿子向他吐露自己的真实性向, 他们和儿子终于可以敞开讨论这个问题. 孩子在家里得到了父母完全的接纳. 但是孩子在学校里并没有得到如此的宽容, 终于有一天, 孩子因为学校的压力回家服用了过量的药物而自杀. 因此被诊断为忧郁症而送如精神医院治疗了一个月.

医生认为这个孩子还会再次自杀, 而父母却给了孩子最大的治疗. 他们找到了同性恋的青年组织, 让孩子参加他们的活动, 让孩子发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 有很多如同他一样的人存在, 让他找到了有共同语言的朋友. 他们送孩子去学戏剧, 孩子在接纳他的环境里充分发挥了他的兴趣爱好. 孩子在接纳的环境里给自己疗伤, 效果远远超过了医院的治疗, 而且过去他的很多不适宜社交的行为都消失了.

在采访过程中, 有趣的是主持人明显不赞同孩子父母, 他试图用各种标签来解释孩子的行为, 最后他问孩子的父亲, '你现在觉得他用什么标签比较合适?', 父亲说, '他就是一个有时候有些怪怪的正常的年轻人, 如此而已."  

在父亲写这本书的时候, 十几岁的儿子完全参与了这本书的写作, 最后一章是孩子自己写的. 父亲读完后哭了, 他觉得这一章让他前面的6万字都看起来象是废话. 孩子的老师把书给她的母亲看, 老师的母亲看完后说, "你最好给他A, 因为我看哭了."

这个采访让我认识到, 所有所有的我们觉得别人'不正常'的行为, 都来源于不接纳. 任何一个人被家庭和社会完全的接纳后, 发出的光芒都是夺目的.

题外话: 孩子为什么是同性恋, 在在最近读三七先生的中医教学贴有一点感受. 就是人是人本身他与他相关的环境阴阳平衡后的一个有机整体. 这个环境包含了他本身的健康, 他父母的状态和健康, 甚至他祖辈的业力和他自身的业力, 当这一切是阴占优势的时候, 他会寻找阳来平衡. 任何想打破这个平衡的剧烈改变, 都会引起孩子的猛烈震荡, 比如他的怪异行为. 而也许当孩子的环境在悄然调整自身的时候, 孩子本身也许也会形成新的平衡. 但也许这种平衡在这一生永远也实现不了. 这本书的作者提到他的另外一个儿子, 虽然性向正常, 从小就有无法控制肌肉的疾病, 上小学的时候坐在椅子上还会掉下来. 说明家庭在健康或者某些方面也许是需要阳气的平衡. 父母在他们允许的环境下的接纳和行为, 无疑是维护了现有的平衡, 使得他们的孩子得到了心灵的安宁.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2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2-11-12 12:08 编辑

第六十三则

最近有个心得,就是在儿子哭闹不讲理,我的烦躁情绪上升以前,赶紧问自己一句,‘允许他这样吗’, 回答一般都是‘允许,没有理由不允许’。觉得效果很好,一发觉孩子哭闹是可以被接受和允许的事情以后,自己的情绪就平静了,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他的任何发泄。除非实在手忙脚乱反应不过来的时候。

比如今天孩子爸带孩子出去玩,我在家做饭。回家后儿子还没有玩够,发脾气,不许我切菜做饭,哭闹要抱。在烦躁没开始前赶紧自问自答了一句后,觉得不是天大的事情。自己先稳住了,把他抱到案板边上坐着,给他解释我在切什么菜, 晚上吃什么,他很快就平静了。

另外一件,儿子为了一件事情发姐姐的脾气,大喊‘不要姐姐了,不喜欢姐姐,姐姐去别人家’。换了过去,我会长篇大论地教训他一家人不能说这样的话。这回问了自己一句‘他可以不喜欢姐姐吗’,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我说,‘你可以不喜欢姐姐’。他觉得有拳头打到棉花上的感觉,不甘心,又挑衅了一句,‘我要欺负姐姐’。我说,‘那你欺负一下试试看’,把姐姐叫来,他小拳头打出去,被姐姐抓住了;放开,小拳头又打出去,又被姐姐抓住了,他们俩个都笑了,和解了。

以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心烦意乱,是觉得这一哭就没个头,不知道要花多少工夫在能平息下来。现在一开始就告诉自己,哭是他的权利,是可以接受的事情,既然这样,就没有必要去花心思和工夫平息了,这么一想,心就安了,心安了,面对起来更从容,能够从应付哭闹,变为理解他的哭闹,发现在孩子哭闹中和他互动,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能够更多地了解他的思维方式。

当然也有不灵的时候,就是有外人的时候,尤其是老人在边上表达出心烦的时候,这时候内心多了一层负担,想要息事宁人的心态又会上来。

现在觉得,孩子爱哭闹,不是坏事,这是他愿意交流的表现。女儿是家里听话的那个,大了以后类似的情绪越来越少,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有时候希望她也闹一闹,给我一个倾听的机会。她小时候被压制得太多,记得她四岁多的时候,有一阵天天会哭,我们用了各种打压的方式,错过了交流的机会,以后一定不能再错过了。
发表于 2012-11-12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觉得有拳头打到棉花上的感觉,不甘心 ...
燕果 发表于 2012-11-12 12:06


哈哈,形容得很有意思。

想起游戏治疗工作坊的示范
扮演小朋友的同学说:我不喜欢你!你很烦人!
治疗师:你不喜欢我,觉得我很烦人。
我当时也有你说的这种感觉,一拳打在棉花上。

是不是太极拳也是这个原理?
一个力量来了,不是去硬碰硬,而是顺着那个力量跟着那个力量,柔柔地化掉。
发表于 2012-11-1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9-28 03:29 , Processed in 0.02321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