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2 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y 于 2013-2-12 05:34 编辑
(十三)
社戏是不可缺少的,这是构成农村精神,道德与信仰的主要养份.另一个源泉则是非农忙季节的说书人.
每年做的戏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越剧或是婺剧,节目主要是碧玉籫,打金枝,苏秦陪考,秦琼卖马,郭子仪五女拜寿,白蛇传,宝莲灯,薛刚反唐,杨家将抗辽,陈世美,以及包公的若干侦探故事,如狸猫换太子... ...
回顾整个成长的历程,其实母亲教导我们子女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来自这些戏剧中的教育.不管春节多忙,母亲都一定要抽时间去看上一二场戏的.
剧团的人是很受欢迎的,我们普通人家都轮不到请他们到家里吃饭.村里的年轻小伙则会聚在一起讨论那个花旦最漂亮.
这些有历史背景的戏剧代代相因,已经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学唱越剧(与刺绣)则是那时所有女孩的日常功课,他们必须明白这些戏剧,因为他们嫁作人妇之后,男子忙于劳作,教育孩子的任务都是落在母亲的身上,这些戏曲则是他们不朽的圣典.
关于这些戏剧的讨论,一直会持续到夏夜繁星灿烂的季节,母亲会在乘凉时说,今年春节的那场戏演的真好,不知道秋收后村里还会不会请他们再来做戏.有时还会说起水漫金山的惨景,我母亲会不断地说"那真是隐恻,肯定淹死好多人"(吴语中的"隐恻"是个形容词,也可作动词,即令人动恻隐之情,用英文说,就是on your mercy).
很幸运,我们江南祖祖辈辈的这些戏剧不是波德莱尔,王尔德,或是现在那个可能快得诺贝尔奖的艾未未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