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適然之家娟

《生活在禅中》作者夏绿蒂 净香 贝克(田福力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我每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就会进入一个“快速前进”的状态,而不去理会河川的流动。
净香:当一个小旋涡试着想要从河川里独立出来的时候,就好像一场龙卷风大地一般,会造成很大的损害。我们通常把一个目标想成是要在将来达到的境界,然而真正的目标永远就只是这一瞬间的生命。我们不可能把生命的恒河推到一边去,纵使我们在自己四周围上水坝、变为一池死水,迟早总会有什么我们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说不定会有个朋友带着她的四个孩子来我们家做一个礼拜的不速之客,或是有谁过世了,或是我们的工和突然起了变化;生命似乎总是会带来什么拨动池水的事件。
学生:用旋涡与河川来作比喻,生与死的差别何在呢?
净香:一个旋涡是个涡旋,水流环绕着它的中心旋转。当一个人的生命往前进行的时候,它的中心就会逐渐减弱;当这个中心减弱到某个程度时,小旋涡就会变平,小旋涡的水会再次成为生命恒河的一部分。
学生:这样说来,一直作为恒河的一部分不是更好吗?
净香:不论我们是不是个小旋涡,我们永远都是恒河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避免作为恒河的一部分。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一点,因为我们有个特殊的形体,而我们不能超越这个形体来领会。
学生:所以认为生与死不同仅仅是个妄念而已?
净香:从绝对的意义来看,是的;虽然从我们人类的眼光来看,生与死显然相异。在不同的层次上,两者都对:是无生无死,也是有生有死。如果我们只知道后者,我们就会对生命执著而对死亡畏惧;当我们两者都懂的时候,死亡的刺痛就会大大减轻。
只要我们等得够久,每一个小旋涡都终归会变平,变化是无法避免的。我在圣地亚哥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观察拉荷亚的悬崖峭壁许多年。这些峭壁在不断地改变,今天的海岸和我三十年前年到的已经大不相同了。小旋涡也是如此,它们也在改变,最后就会变得虚弱,然后有什么东西崩溃了,小旋涡的水冲入恒河里——这很好。
学生:当我们死后,我们会保持自己本质的一部分吗?还是会完完全全散灭了?
净香:我现在还不想回答你这个问题。你的修行将会带给你对这个问题的洞察力。
学生:你有时候把生命的能量描述成一种天赋的智能,就如同我们人类一般。这种智能有疆界吗?
净香:没有。智能不是一样东西,也不是一个人,它没有任何疆界。我们一旦把一样东西划分了界限,就把它放回物质的现象世界了,如同一个小旋涡把自己看成是与河川分开的一样。
学生:我们禅学中心经常讲到一个誓言中提到 “恩典的无界领域”。
它的意义是不是和恒河一样,就是我们的天赋智能呢?
净香:是的,人类的生命只是这个能量的暂时形体而已。
学生:但是在我们的生活里,却非有个界限不可。我实在搞不清楚这点和你主的道理之间的关系。
净香:我们的生命的确带有天生的界限,好比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有一定的限度。由此来看,我们对自己的极限要有所了解。但这并不表示我们需要竖立起人为的、自卫性的、把生命阻碍住的疆界。即使当个小旋涡,我们也可以认出自己是生命恒河的一部分,而不要成为一池死水。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適然之家娟 于 2013-1-16 09:42 编辑

痛苦之茧
当我们在禅堂里鞠躬的时候,是在尊崇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问问自己在日常生活里真正尊崇的是什么?我们的想法和作为可以显示出它的答案。真相是:我们没有在生活里尊崇佛性,我们也没有尊崇那位环绕在一切事物四周——包括生与死、天使与魔鬼以及其他所有的相反事物——的神。我们实际上对这些都毫无兴趣,我们当然也不愿意去尊崇死亡、痛苦或损失,我们尊崇的是一个自己树立的虚假神明。《圣经》里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然而这正是我们在做的。
我们树立起的神明是什么呢?什么是我们时时真正尊崇、真正专注的东西呢?我们可以称它为舒适、愉悦和安全感的神明。为了崇拜这个神明,我们会摧毁自己的生命;为了崇拜这个舒适和愉悦的神明,人们用吸毒、醉酒、飚车、暴怒和盲目的冒险等方式来谋杀自己。政府则在更大、更带摧毁力的层次上崇拜这个神明。除非我们能够诚实地看透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否则我们就无法发现自己真正是谁。
我们都有各种各样应付生活的方法,都有各种各样崇拜舒适和愉悦的方式,它全都是根据于一点:我们对遭遇任何不愉快事物的恐惧感。我们想象自己如果有绝对的控制力的话,就可以躲避任何不愉快的事物。我们觉得自己如果能够事事顺利,并且事情一不顺利就发脾气的话,就可以封闭住对死亡的焦虑,就可以永远活下去。我们认为自己如果去讨好每一个,生活里就再也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想象自己如果能像影视明星般耀眼、有效率又令人敬佩的话,就会有满场着迷的观众,使得自己不会再有其他感觉。我们觉得如果可以从这个世界退出,光是用幻想、美梦和情绪上的快乐来娱乐自己的话,就可以逃避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认为如果能够把每一件事情都想通,能够聪明地把每一件事情都归纳在计划或秩序中,作一个智力上的全盘了解,自己就不会再有威胁感。我们想象如果去服从一个权威,让他来告诉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交给他去负责,就不用再担负这个责任,就不用再为了要作某个决定而焦虑。我们觉得自己如果去疯狂地追逐生命,追逐任何一个能让人愉悦的感觉、刺激和娱乐的话,就不会再有任何痛苦。我们认为如果能够指使别人,把他们踩在自己的脚下,控制住他们的话,他们就无法来伤害我们。我们想象如果可以进入极乐状态,当个没有心智的“佛”,只是享受阳光、放松自己,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对这世界上的种种不愉快负任何责任,就可以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上面说的是我们真正崇拜的这个神明的各种版本,一个不会让我们不舒服或不愉快的神明,而地球上每个生物多多少少都在追求它。当我们追求它的时候,就和真正的生命失去了接触;而当我们与生命失去接触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会每况愈下,然后我们一直想要躲避的不愉快就会把我们压垮。
这个问题自从有人类开始就已经存在了,所有哲学和宗教都是为了要处理这个基本恐惧所作的不同尝试。只有这些尝试失败后,我们才会愿意开始从事严谨的修行,而这些尝试是一定会失败的,因为我们所采纳的系统并不以真相为依据,所以不论我们多么狂热地努力,也一定会行不通。迟早我们会觉得有哪里出了差错。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天又偷懒啦,今天赶紧来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幸的是,我们经常只会把自己的错误加重,我们要么加倍努力,要么用一个新系统来粉饰这个有缺点的旧系统。比方说:当我们试着在身外寻找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来解除自己的恐惧时,就会把自己交付给一个虚假的权威或宗教领袖,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过日子。

昨天有只蝴蝶从一扇开着的门飞进来,在我房间里翩翩飞舞,有人捕住了它,带到外边放了生。这件事情使我想起蝴蝶的一生。一只蝴蝶是由一条毛毛虫开始,毛毛虫爬得慢、看不远。毛毛虫后来会自己做一个茧,待在这个黑暗、安静的空间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在看来像是无穷尽的黑暗之后,一只蝴蝶破茧而出。

蝴蝶的一生和我们的修行十分相似,不过我们对两者都有些误解。例如,我们可能因为蝴蝶很美,就想象它们在茧里的生命一定很美;我们不了解一条毛毛虫要变成蝴蝶需要渡过种种难关。同样的,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得经过那又长又难的转化。我们必须看透自己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追求那能带给我们愉悦和安全感的虚假神明;我们必须停止自己各式各样短视的追逐,而能够纯然松弛地进入茧里,进入那生命的痛苦黑暗里。

如此这般的修行需要花上我们很多年的时间,与蝴蝶不同的是我们不会一次就破茧而出。当我们在痛苦之茧里团团转的时候,也许可以非常短暂地瞥见一只蝴蝶翩翩飞舞在阳光之下,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生命的美妙——这是当我们作为一条小毛毛虫,整天为了生活忙忙碌碌时所不知道的。我们只有在接纳痛苦、不再崇拜舒适和愉悦的神明后,才能开始了解一只蝴蝶的世界。我们必须放弃像奴隶般地屈服于自己所设计的那套躲避痛苦的系统,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无法用跑得更快或是更努力来逃避不适。我们逃避自己的痛苦越快,痛苦越会追上我们。当我们依赖的那些带给自己生命意义的东西再也不解除不了自己的痛苦时,我们怎么办?

有些人永远也不肯放弃虚假的追逐,最后可能会过量而死,也许是实际的吸毒过量,也许是跟这个比喻相似的下场。在想要获得控制权的挣扎之中,我们竭尽全力,我们更拼命地尝试,我们前行的脚步更快,我们压榨他们更紧,我们压榨自己更紧。可是生命是不可能真正被控制住的,每当我们躲避真相的时候,自己的痛苦就会增加,而痛苦却正是我们的老师。

打坐并不是要找到一个高兴、极乐的境界,即使这种境界在打坐时可能会发生,在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真正体验自己的痛苦以后,终于能放下对于新鲜事物的臣服与开放,是我们体验痛苦的结果,而不是由于我们找到一个可以把痛苦关在外面的地方

禅修时候的打坐以及每天的修行就是要把自己裹在痛苦之茧里。我们不会很情愿这样去做,在初期,我们也许只情愿停留在一丝丝的痛苦里一会儿,就立刻逃开;然后,我们又会再停留在那一丝痛苦里一会儿,又再次脱逃;到最后,我们就会愿意在某段时间内去体验自己的那一丝痛苦;再后来呢,我们也许就会愿意去多忍受一些痛苦。当我们看得比较清楚的时候,就可以单纯地坐在自己的茧里,发现它是我们到过的唯一祥和之处。当我们真正心甘情愿地裹在茧里面——换句话说,当我们愿意体验生命的自然运行,对生与死、愉快与痛苦、好与坏等等相反的事物都愿意欣然接受,并且非常自在的时候,这个茧就会开始融解了。

发表于 2013-2-21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適然之家娟,我体会到信心和尊重。
我在显密文库网,发现有《生活在禅中》一书全文。
这位四个孩子的母亲在书中提到:当我们对任何人起了一点点不耐烦的念头时,第一件该做的事并不是要在自己心里想着如何处理这个局面,而是要问自己:“我能听到巷子里的车声吗?”
呵呵,多么妙!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8964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0:35 , Processed in 0.01872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