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无所住

《爱和自由》读书小组学习贴(无所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5、我的感悟
书中举的那个心理学上著名的例子,感觉其实是我们成长环境中的常态,我们大多数都是这么长大的。所以长大之后,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自己内心的声音太微弱了。而做一些并非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又没有意志力去完成,这样又会自责,觉得自己没有自控能力。因为我们没有形成这种自由的快乐的纪律,而是被动的痛苦的纪律,能量都被消耗在自我挣扎上了。
还有纪律若是一种被灌输的道德观,不是自主形成的,就令人痛苦。比如,在国内排队,我就经常感到焦虑,我生怕别人插队,遵守秩序对我来说,是个折磨,不是一种享受,我很害怕别人不遵守,因为我是强迫自己遵守的。在国外,我这种焦虑就减轻了,人跟人之间保持着合适的距离,即使没有很成形的队伍(当然人也相对少),大家也都知道谁先来后到,譬如在邮局,若是邮递员搞错,那么当事人也会指出,是其他人在先的。但是我也还是会焦虑,哎呀,该到我的时候要是别人抢先了怎么办。我焦虑,我不敢主动维护的权利。我有一种潜意识,就是纪律是需要权威来维持的,而不是自发的,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
在北京比较繁忙的地铁站,上下班时间,看到那些维持秩序、让大家排队的工作人员。我既感到安慰,又很无奈。令我安慰的是,有权威在维持秩序,我就不怕别人不守秩序了。另外呢,又觉得,在所谓的文明大都市,衣冠楚楚的成年人们就跟回到小学一样,被人管束、乃至呵斥去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趁管人的人不注意,就赶紧挤。其实内心里,真心希望大家都能自发的互相礼让,有一种和谐的氛围。我们真是太需要正常成长的儿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6、摘抄一段,送给失去了自由的我们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世界在你心中》)
自由需要极高的纪律
你们知道吗?对大部分的人而言,自由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只想从某个特定的事物之中解脱出来,例如从当下的压力或强求之中解脱出来。然而自由是截然不同的一种东西;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由需要极高的纪律,但并不是军人的那种纪律,不是压制或臣服式的纪律。“纪律”这个词意味着觉察,这个词的词根指的就是觉察,若想觉察某个东西---不论是什么东西---势必需要一些纪律,而觉察本身就是一种纪律,并不是先建立起纪律然后才去觉察什么。其实觉察的活动就是纪律,它能帮助我们摆脱所有的压抑和模仿。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6、摘抄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为了政治上和工业上的理由,纪律成了目前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而由于我们像获取心里安全的这种欲望,我们便接受了各种形式的纪律,且加以施行。纪律保证可以带来某种结果,而我们认为目的比手段更重要;然而手段限定了目的。
纪律的危险之一,是制度变得比制度下的人来得更重要。于是纪律取代了爱,而由于我们内心空洞无情,所以我们执着于纪律。有纪律,有抵抗,均无法产生自由。自由不是一项目标,不是一种要在未来才获取的目的。自由在于开端,而非结局,它不存在于某个遥远的理想之中。
发表于 2012-6-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3、我的问题
暂时没有。
4、观察实践心得
有一个现象:不是十分了解女儿的朋友或者陌生人会给我女儿一个评 ...
无所住 发表于 2012-6-5 17:28



    真令人赞叹!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1、“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有哪些,在本章中具体有哪些文句体现?
“在我们蒙特梭利幼儿院就发现有这样的孩子,下楼梯看都不看,直直往下走,这种孩子就是在父母或者老人的过分呵护中长起来的,他自己都没有办法衡量自己的能力。这种所谓的爱,把儿童的辨别能力、自卫能力和自立能力给剥夺了。”
“不懂得怎样对待孩子,随意性很大,甚至有时候很‘烦’孩子”。
“有个孩子第一天被送来以后,因为对环境比较陌生,不愿意活动。晚上妈妈来接他的时候,有点不高兴地说:‘孩子衣服这么干净,,证明我的孩子没有自由地玩。’另一个家长则说,‘我的孩子这么脏,你们是怎么搞的?为什么把我的孩子搞得这么脏?’”
“可是,另外也有家长看了后说:‘没有规矩,院长的椅子都这么推!’”
“我有个朋友,夫妻两口子都是博士,对儿童教育没作过研究,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他们成长的经验或者日常得来的方法,就是爱管孩子,什么时候孩子都要得体,总带着训斥的口吻跟孩子说话。所以那孩子很胆怯,一点小事也要眼巴巴地等着妈妈发命令。稍稍感到可以逃脱父母管教的时候,就很闹,特别好动。”
“我就问这位母亲:‘你买到东西以后怎么办?’她说,‘我把东西放在大衣柜上面,孩子要的时候,我就给她吃。’”
“我认识一个小孩,他的外公给他买了一辆特别漂亮的小汽车,这个孩子要拆,他要探索为什么这辆车会走,多么可贵的探索精神!但家人觉得这么漂亮的车让孩子拆了实在可惜,于是就把它放在大衣柜上。过了几年,觉得孩子长大了不可能拆了,才拿出来给他玩,但这个孩子不玩了。孩子最需要这辆车的时候,被剥夺了认识车的机会。”
“但是,我们认为女孩子到一定年龄,爸爸跟女孩子要有一段距离,爸爸应表现得比较严肃,这是一个观念。”
“孩子长到七岁,上小学了。上课做小动作、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家长就给孩子吃药。其实‘不专注’源于孩子的零到六岁”
“朋友说孩子特别淘气,自己实在没有办法。我问她是不是从来没有让孩子玩过沙发垫子?她说这样会把家里搞得特别乱。”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你能举出生活中你或者别人的“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的例子吗?

a.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而我又不理解是什么原因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或者我想试着各种办法来解除让她产生情绪的因素(其实背后的原因是我对负面情绪的抗拒),而我也会因为不理解和无助而产生情绪,我还会觉得孩子有情绪一定是我哪里做错了,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任何人的成长都是要经历各种挫败和随之而来的情绪的。实际上,我不可能总是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情绪,只需要明白,孩子有情绪,一定是有原因的,那么接纳孩子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无知和无能为力,情绪流淌过去,孩子或许会说出原因,即便不说,我也极有可能在这种放松的心态下,搞清楚孩子究竟为什么会产生情绪。

b.我女儿在6个月的时候开始拿筷子往嘴里送,用嘴来体验筷子。我没有干涉,她也基本上没有伤害到自己,偶尔控制不好,她也会马上调整,不会让自己受到严重伤害。七个多月的时候,回我公婆家探亲,所有成人都大惊小怪,责怪我怎么不阻止孩子拿筷子,还跟我说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用什么什么东西,不小心捅到嗓子里死了。我告诉他们,她自己有分寸,而且他们也看到了孩子真的可以掌控得很好,但他们还是很担忧,我也不想让他们如此焦虑,这样会影响到我和孩子,我就换把筷子换成别的东西给孩子玩。还好,大部分情况下是我一个人带孩子,不然,还要处理跟其他成人的理念上的差异,我还真会力不从心。这样的例子真是很多,成人过于呵护孩子,不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不愿意给孩子机会去试误,其实源于成人自己内心的恐惧。讽刺的是,这样被呵护大的孩子,到时候家长又会很不满意,我老公的哥哥曾说,他记得我公公曾经跟他说:“你也能念点儿书,别的什么都不行。”令他很受伤。

c. 即使表面上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内心却重重忧虑,内心的声音总是暗示孩子是不行的,这样会出问题的,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在孩子尝试的时候,巴不得孩子快点儿失败,然后就冲过去说:你看你不行吧,放弃吧,或者我来帮你。

d.相反,对孩子在某个年龄段所具备的能力不了解,非得教给孩子无法理解的东西。我公公问我女儿:你是哪国人?我女儿一脸茫然。我公公说,你说你是中国人。让不到三岁的孩子了解国家这样抽象的概念,成人还不觉得有何不妥。我女儿在被强迫的情况下通常是不大会遵循成人的命令的,所以她通常都不说,即使她偶尔高兴了,跟着我公公说:我是中国人。她根本不了解那是什么意思。不过是个机械地模仿而已。

e.孩子需要成人的关注,也渴望跟成人互动。有时候成人意识到孩子需要互动,于是开始用成人的方式问孩子很多问题,譬如你几岁了,你叫什么名字,你跟我叫什么啊?你知道我是谁吗?问到孩子不耐烦。就是无法单纯地关注孩子,看孩子有什么需求,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3、你认为孙瑞雪老师所说的“理解的爱”是什么?
理解的爱,首先是意识到自己成长过程当中的局限,愿意敞开心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并在生活中进行观察,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而尽量转化冲突,尽量不去把这种冲突投射在孩子身上。理解的爱需要自知之明。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对于不同的,不了解的,迷惑的,愿意去探索,而不是预设立场,只想证明我是对的。理解需要智慧。
这个真挺难哦。我很多时候是可以理解孩子,但是在行为上,习气的力量依然很强大。譬如,我自己小时候经常被斥责,我对我女儿很多时候也是那种呵斥的语气,一出口,就发现问题了。比如,我需要在床上休息,我女儿端着碗到床边来吃东西,我知道她是需要我的陪伴,但我一出口就没好气:你在地上吃得好好的,为什么把碗端过来吃?她眼眶里马上就有了泪水。我才换了无奈的口气说:你想在妈妈旁边吃是吗?她点点头,到我身边来了。这种情况,在我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时有发生。真不知道我这冰山何时融化。想起古老师说的,这个不容易,有时候需要几代人。孩子,是来帮助我的,教我如何去爱。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4、感悟
书中提到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对女儿婚姻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有些体会。我没有任何印象,我爸爸抱过我,甚至连拉手都没有。恋爱的时候还好,两个人都经常有亲密的举动(勾肩搭背,拉手什么的),但是在家人朋友面前,也基本上都避免。婚后,我基本上很少主动去跟老公拥抱什么的,我老公主动抱我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抵触,有时候还会一把他推开,或者不以为然,尴尬,然后才会放松下来。我妈跟我也基本上没有肢体接触,除了帮我洗澡之外,还洗得特别狠。我跟女性朋友交往,上学的时候,印象很深,很多女生都喜欢彼此拉手,挽着手臂什么的。我对此很排斥,还讥笑她们太粘糊,其实内心里渴望亲密无间的感觉,但是亲密肢体接触就会令我不舒服。直到现在,我女儿有时候扑过来跟我亲热,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第一反应是推开她。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5、摘抄(选自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the child as he is)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儿童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该具有的面目”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   

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并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爱孩子,他便会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惟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某种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如此一来,由于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一种人或是那样的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如果一个人爱的不是理论,而是孩子,这时才有帮助孩子了解他真正自己的可能。

譬如说,如果一个孩子撒谎,那么把“诚实”的理论,摆在他的面前又有何用呢?我们必须找出他为何撒谎的原因。要帮助孩子,我们必须花费时间去研究他,观察他——这就需要耐心、爱与关怀。然而,一旦我们没有爱,没有了解,那么,便会把孩子强迫纳入我们称之为理想的某种行为模式中。

理论是一种方便的逃避方式,遵循理论的教师无法了解他的学生,无法明智地处理他们的问题。对这种教师来说,未来的理论,“应该如何”是 比眼前的孩子更为重要。理论的追求,排斥了爱,而缺乏了爱,任何有关人的问题,都无法获得解决。

正确的教师不会依赖某种教育方法,他会对每一个个别的学生加以研究。我们与孩子、年少的关系,处理的并非是那种可以迅速加以修补的机械,而是易受影响、变幻不定、敏感的、恐惧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要处理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具有深入的了解力,以及忍耐与爱的力量。缺乏这些东西时,我们便求助于迅速而简易的补救方法,希望由此获得神奇而必然的效果。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力,如果我们的态度和行动都是机械化的,便会在使人为难,且无法以机械式的回答来解决的问题之前退缩,而这就是我们教育上的一项主要问题。
发表于 2012-6-14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太好了,境界太高了,我还只能仰望。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明明如月


    谢谢你的褒奖,令我受宠若惊。知道,但很多时候做不到,还是很令我苦恼的。
发表于 2012-7-16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子的时候脑子里就浮现出你女儿的模样,长的圆嘟嘟的,喜欢赤着脚,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双下巴,可爱至极!你女儿就属于内心宁静的儿童,这一点是最让我羡慕的(因为我的儿子和我一样焦躁不安)。优秀的妈妈:向你学习了!
发表于 2012-8-2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一个好妈妈,很羡慕,我来的晚了,要好好学习。

说一点我儿子的情况,现在4岁9个月了,他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刚开始都很安静的,比如有朋友聚会的时候我带他去饭店吃饭,他就在靠着我的位置,几乎是很安静的坐在那里,给我说话,然后是拾掇桌子上的餐具。等开始上菜的时候,他就开始吃,一般情况下,都是吃不饱,他是不会乱动的,就坐在椅子上吃。如果有熟悉点的小朋友,他有时候就会吃了一半,受他们乱跑的影响,他也会乱跑,如果小朋友不熟悉,他是不会动的。饭局快结束的时候,他才会离开我出去转转,然后自己再回来。刚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很乖,省心,看到你女儿的情况,是不是我家身上也有点这个观察的感受在里面呢?我关注爱和自由没几个月的时间,真是相见甚晚呀!以后多来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阿芙蓉


   
你觉得你孩子是怎样的情况呢?我相信你更了解你的孩子。看你的描述,你没有去干涉或者控制你儿子在饭店里的活动,或者觉得孩子有行为不妥的地方,而是尝试去理解孩子,虽然你才接触《爱和自由》,你自然而然就做得符合孩子的天性,有了理论的指导,相信你会更了解孩子,孩子会成长得更好。我相信你的孩子是自己在体会观察,他自有主张。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头无书,还好可以上会网了,只是费了半天功夫,也没有查到《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这一章的内容。但对吃的这一块,我却很想表达,就根据我的观察,说说我的感想:

成人对孩子吃的方面的干涉简直是无处不在:
从小婴儿就开始了,需要吃多少奶,定时定量,吃不完就软硬兼施,无论如何得够量,吃太多了,太少了都不行,无论孩子的身体状况是怎样的。吃奶睡着了,不行,叫醒接着吃完,孩子因此有情绪,烦躁,成人还要怪孩子难带。生命本身是有智慧的,饥则食,感觉没有被破坏的话,生命自会选择对自己身体有利的食物以及数量,而且都是在变化当中的,可能一顿吃得多,下一顿就吃得少,本来就如此。每个生命的生理状态都有差异,一些数据(比如吃多少奶)只是一个概率,仅供参考。可是变化就会令人很难掌控,很麻烦,无怪乎我们要标准化,要一切尽在掌控。我们成人自身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无知导致了多少对孩子吃的方面的控制。
孩子再大一些,就要考虑营养均衡,无视生命本身的调节功能和自主性。要么是根据营养专家的意见(经常变来变去),要么是根据成人自己的经验,而无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己独特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我一直自己带孩子,只有回家探亲的时候,跟双方老人会在一起。因为我女儿基本上都是自主选择食物,老人基本无法强迫她,她会遇到这些质疑:你就吃这点儿能行吗?你已经吃了很多了,别撑着了。你怎么什么都不吃啊?你怎么不吃菜呀?你不是爱吃这个吗,怎么这顿又不吃了呢?这个多好吃啊,你都不吃。
我会遭遇这些问题:你喂她吃啊,你让她多吃点儿啊,你让她少吃点儿这个啊,吃多了能行吗?你怎么不管她啊?
唉,老人们都很爱孩子,可是我真是被烦死了。婴儿一生下来就会使劲吸奶,这是谁教的吗?我们为什么不肯放手,相信生命自己的选择呢?孩子吃什么,吃或不吃,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控制呢?我女儿吃的很简单,往往一天当中,有一顿饭吃多一点,下顿饭就少一些,或者基本不吃,或者吃些零食,或者我们陪她玩得开心,她就不想吃饭。而她想吃的时候,就胃口很好。她长得很结实。
我们成人对吃的感觉很多都被破坏了,往往是脑子在吃饭,不是身体在吃饭。孩子的感觉还很敏锐,我们成人的目标就是---把孩子的感觉破坏掉,变得跟我们一样麻木。

跟双方父母轮流相处这近两个月时间,勾起了我很多情绪,我目前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
暂时先发牢骚到这儿,片面地借题发挥一下。 还是要等回家的时候好好看看书,吃里面大有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11-23 16:31 , Processed in 0.02201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